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第036集 得通

   日期:2018-07-12     作者:三乘菩提    
陈正源老师 主讲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来解说《宗通与说通》。在前二集当中我们解说了菩萨宗通所得六通当中的“真实义通”,这个单元我们要来解说“得通”。我们要说明菩萨宗通所得的“四智圆明”的“四智心品”,也就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还有成所作智。
  佛地的第八识改名无垢识,无垢识是以五法为性,称为佛的法身。五法就是清净真如、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还有成所作智。清净真如(清净法界)是说第八无垢识所显示的清净真如的性相,是以无垢识心体有这样的清净真如的性相,所以作为转依的第一法;清净真如又称为清净法界,加上四智心品作为祂转依,然后总共成为五法。但是这五法,都是从佛地第八无垢识心体直接或间接出生或显现:无垢识显出了清净真如的体性与行相,又称为清净法界,这是第一法;又从无垢识心体直接出生大圆镜智,这是第二法;然后这个无垢识也称为阿陀那识,从祂的无漏有为法的功德中出生了五色根,然后有佛地的七识心王,所以有了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这三法,与前面的二法共成五法,这样就称为佛的“五分法身”。而这个五法中的四智心品,其实也是转依无垢识心体的真如法性才能够成就的,所谓五法其实仍是以真如法性作为它的根本,因此才说真如就是法身。
  然而,单是清净法界的真如也不能够成就佛地的法身功德,必须转依无垢识的真如法性以后,才能够发起四智心品;再因为四智心品与清净法界真如合为五法以后,才能显示获得佛地无垢识法身在无漏有为法上的四智心品的功德。正如同《成唯识论》所说:“非净法界独名法身。”(《成唯识论》卷十)意思就是说,并不是由无垢识单凭着清净法界的真如法性一法就可以称为法身,而是必须要具足了五法,以五法为性的时候,这个无垢识才可以称为法身。这就很清楚地说明了一件事情,就是说无垢识祂必须具足显现真如法性,必须出生了四智心品等无漏有为法,以这样的五法为性的无垢识,才能够称为佛的法身。佛的法身既然是以这五法为性,而这五法都是从第八无垢识心体出生或显现,没有一个不是从第八识无垢识心体出生显现的,那就可以知道这五法都是依无垢识而有;那么“五法为身”的意思就是说,无垢识因为具足了这五法,所以称为法身。从以上的说明可以知道,四智心品是佛的第八无垢识所必须具足的。
  又,《成唯识论》里面这样说,它说:“此四心品,名所生得,此所生得,总名菩提。”(《成唯识论》卷十)四智心品是所生的法,是本无今有的有生之法,是依这个识而有这四智心品在修行以后出生,是依大乘菩提的证得,悟后才出生了因地的二智或者是佛地的四智心品。所以说,四智心品是有生之法,有生之法就必定有灭,不可以说是常;但是因为这个四智心品它所依的无垢识心体是常,而且佛地的七识心王不再有断而永远地利益众生永无穷尽,尽未来际这七识心王都是常住的,因此所生得的这四智心品,也可以因而称为常。
  八识是如何转识成智的?首先就时劫上来说,明心见性只是六、七二识转识成智,而且只是下品初分转而已,就是第六识转生妙观察智,第七识转生平等性智;悟后起修到七地满足,进入八地时是中品转,可是也是只有六、七二识转生中品的妙观察智以及平等性智而已,这个前五识以及第八识,都还没有转;修行必须要直到三大阿僧祇劫满了以后,成为最后身菩萨,坐在菩提树下,于夜后分以手按地而得明心时,六、七二识才转生上品的妙观察智以及平等性智,异熟流注生灭断尽,第八异熟识顿现大圆镜智改名无垢识,也就是佛地的真如;然后到了夜后分,旭日将升之前,目睹东方明星眼见佛性的时候,才使前五识顿生成所作智,然后成佛。四智加上佛地八识运作的境界所显示的清净法界,佛地无垢识就以这五法为性,称为法身。所以,“三身四智”必须要佛地才满足,并不是第一次明心见性的时候就已经具足了;大圆镜智以及成所作智,都是要到佛地明心见性之后才转,才由前五识以及第八识来转,所以经论中这样讲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并非六住菩萨初悟而入七住时就是成佛了,也不是凡夫初悟的因地真如就可称为诸佛的果地真如。在断尽一念无明的现行以前,因为第八阿赖耶识执藏行支异熟果的体性还没有断尽,在八地入地断尽烦恼障习气种子、第八阿赖耶识改名异熟识以前;乃至于所知障中尘沙惑上烦恼断尽、异熟识中异熟种子流注生灭变易还没有断尽以前,都不可以称为无垢识。只有到了佛地,断尽了烦恼障习气种子的变易生死,以及所知障所有过恒河沙数上烦恼以后,才具有大圆镜智以及成所作智,才能够成佛,这才是真正的“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的正理。
  所以  平实导师一向开示学人,说开悟明心才能真正迈向成佛之道,才是佛道修学的开始,因此修行要得力,一定要从明心亲证如来藏下手;而要寻觅无分别心的如来藏,就得利用有分别心的妄心为工具,利用参禅的方法,离开语言文字,把真心如来藏找出来;因为六、七二识之所以能转,是因为证知自己的虚妄不实在,依止如来藏无得无失的体性,才能渐渐地汰换第八识中无始劫来染污的种子;并不是未悟的人,依着止观就可以用意识心将意根中执着的习气转变、转换清净。
  其次,我们就转识成智的内涵上来说,转识成智并不是将第八阿赖耶识或者异熟识找出来捣碎;而是在参学佛法时,找到第八识之后证知色身非我,证知能知能觉能听的心、这个受想行识不是真实,然后转依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了知阿赖耶识虽然真实存在、驻于身中,而体如虚空、无得无失;因此发起了智慧,使得第六识产生下品初分的妙观察智,第七识产生下品初分平等性智,而断了见道所应断的无明烦恼,分证解脱。并不是把六、七二识消除,然后剩下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这二智是不离清净转依的六、七二识;也就是说,六七二识是体,二智——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是用,离体就不能够得其用,因此不可以说转识成智之后,就不再变为识。这个意思就是说,依阿赖耶识而生的第六识与第七识,产生了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识与智不相离,六七二识是本体,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是祂的作用。转识成智的智,是指悟后由识产生的智慧,就是第六识产生下品初分妙观察智,第七识产生下品初分平等性智。至于第八识及前五识,要在上述的六七二识明心见性、转识成智以后悟后起修,到了第八地,断尽了烦恼障习气种子,第八识舍阿赖耶性成为异熟识;再修到佛地满足时,异熟识中的识种已经完全清净了,不再流注变易了,才能够称为无垢识真如,这时候的无垢识真如顿时出现了大圆镜智,所以前五识顿时出现了成所作智;这两种智慧,在我们初次明心见性时,还没有发起,必须要到究竟成佛的时候才能够顿得。转识成智以后,不是把识转掉不存在只剩下智,反而是智仍然要依于识才能存在,两不相离。
  只是刚刚明心见性,下品转识成智以后,识转化清净了成为清净识,称为清净末那、清净意识;清净末那产生下品初分平等性智,清净意识产生下品初分妙观察智,因为这两种智慧而使清净的末那识转依了无我相的无漏法,转依永无生死的第八识为我,而无我可得,所以渐渐地远离了生死。明心见性以后,已经确定未来无数劫必可成佛。然而,虽然已经获得菩萨不共声闻缘觉的大乘无生智,但仍然还没有获得共声闻缘觉的解脱道尽智、无生智,所以还没有离开生死,而仍然有分段生死有待断除。而这些的断除的过程,都必须要悟后起修,修除修所断的烦恼,也就是一念无明中的欲界爱、色界爱还有有爱住地的烦恼;一念无明断尽,就获得了一切后有永尽的智慧,这才离开了分段生死。所以说,并不是初次明心见性的下品转识成智,就可以离开生死。
  我们稍微归纳一下,菩萨的“得通”,是得下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这二智并非本来有的,是因为触证如来藏而获得,所以称为“得”,这两种智慧本无今有,所以说为“得”;是依宗通而生的,所以称为“通”,所以合为“得通”。佛的得通呢,祂除了前面所说的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之外,又加上了两个智慧。是什么呢?是说当佛金刚喻定现前时,前五识转生成所作智,第八识转生大圆镜智,这二智也是在成佛之前本来没有的,成佛的时候才刚刚获得,所以称为“得”;是依最后身菩萨的宗通然后而得,所以称为“通”。
  讲完了这四智的生起的时劫以及内涵之后,我们进一步来了解四智的实质是什么。大圆镜智乃是以清净烦恼障和所知障永尽无余后的佛地第八识真如,能够生无量的智慧,能够与二十一心所法相应——除了与五遍行之外,又能够与五别境还有善十一个心所法相应——并且能够各自运作,所以能够十方赴感靡不周,这才是佛地的大圆镜智;这样的大圆镜智只有佛地才有,甚至连等觉菩萨都是不能知、不能证。平等性智则是以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因为看到一切众生本源的真心如来藏都是无二无别,都是同一个体性没有高下差别,都是平等平等的,因此生起了平等性智,这个是下品初分的平等性智,禅宗初证第八识如来藏者所证得称为第七住的贤位菩萨的平等性智;佛地究竟的平等性智,就是上品的平等性智了。
  接下来我们说妙观察智,乃是以证知第八识如来藏为因,然后生起了观察法界实相心的微妙的般若智慧,由这一个般若慧,所以能够观察十方法界一切有情,都是以第八识心为本,然后能现见此心、现见这个第八识心的种种的运作;这并不是还没有证悟的二乘无学所能知,更不是一般凡夫所知,称为妙观察智。另外还有成所作智,成所作智乃是佛地的前五识各个都具有独立运作,生起种种的业用,与一切的有缘众生感应,而作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这一个智只有到究竟佛地才有,不是等觉菩萨以下的各阶位的菩萨能知能证。
  菩萨明心生起的平等性智、妙观察智,跟菩萨的悟后所发起的慈悲是有关系的,我们接下来加以说明。
  菩萨明心找到如来藏后,就应该转依如来藏的无我性的真我,这一个转依,理应转依如来藏心体的全部。所谓如来藏心体的全部,不是只有祂空、无相、无愿的寂灭清净性,更重要的是祂的无漏有为的体性;参禅的人常说“明心证空,见性证有”,但是如来藏的有性,却不是只有佛性而已。已明心的人不待进一步眼见佛性,就能够在明心后,一方面看到如来藏在六尘不起分别的空寂清净性,另外一方面更可以看到,祂无时无刻、无私无我地配合七转识在运作,乃至于可以观察,祂无时无刻、无私无我地配合着器世间在运作的无漏有为性;也就是,祂所出生的无漏有为,以及配合七转识所产生的有漏有为的种种法。所以经典中说“不住无为,不尽有为”,这正是如来藏全面体性的写照。心体虽然有着清净无为的体性,但是却不会住于其中而成为无有作用的法,不会成为没有作用的空无;祂还有着不尽不断的种种无漏有为法的体性,只是这一切的有为法,不是一定都在三界六尘世间。所以从这里来看,菩萨明心后如果只转依如来藏的清净空寂体性,其实是有所偏的;或者说这样的明心菩萨,是还有着三界六尘的执着,就是他深层意识里面还执着三界六尘的有,惟恐被三界六尘所转,所以他要转依如来藏的空性;这跟声闻阿罗汉执着外境实有,恐再被外境所转而继续轮回生死,因此要急于入无余涅槃、求解脱的心态,严格上来说,是没有太大的差别。
  说到这里就可以进一步来谈菩萨的发起慈悲这个问题。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里面说:“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成唯识论》卷十)所谓菩萨从大悲中生,而真正的慈悲必须要缘于对众生平等的深刻体验。但是怎么样说众生平等呢?只有从众生各个本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如来藏,才能够说众生平等;如果只看到一切众生的五阴,必定有高矮、美丑、胖瘦乃至聪明、愚痴的这些的种种差别,那怎么说平等呢?其它的财富眷属等等,万般的依报正报的差别,那就更不在话下。假使要强词夺理而说,说“一切众生终归寂灭,没有一众生不寂灭,所以众生平等”,这种灰身泯智的平等,怎么能够让人发起慈悲心呢?
  只是一般菩萨虽然依明心发起的下品初分平等性智,能够现见一切众生的根本平等所在,却要如何进一步转为三大阿僧祇劫救度众生的大慈大悲呢?首先,我们认为,那还是要回到所证如来藏的无漏有为性来观察。第八识如来藏无时无刻、无私无我地配合七转识运作,乃至无时无刻、无私无我地配合着器世间运作,我们不妨现前观察一下,这本身不就是最大的慈悲吗?因为祂恒是这样无时无刻、无私无我地在为众生做事,从某个层面来看,不正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吗?如来藏的这个慈悲的心性,也是明心的菩萨应该要同时转依的才对;否则只转依如来藏清净无为的体性,并不是圆满的转依。其次,还要靠明心发起的下品初分妙观察智,去观察众生之所以会有种种的苦,就是因为不知不证本有涅槃解脱的生命实相如来藏,却认生灭不实的五阴为常、为我,然后执着不舍,让各自如来藏含藏无数染污种子;所以终究会在三界当中现行不断,永远在三界当中流转生死、轮回不已,然后才会受种种苦。菩萨这样观察以后,所以就兴起大悲心来,为众生说第一义谛法,让众生也能够证得这个实相心,然后能够解脱生死,这就是菩萨所证的得通。
  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说明到此。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36集 得通)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