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第107集 如来藏是外道梵我、神我吗? 正源老师

   日期:2018-07-12     作者:三乘菩提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概说”这一集我们要探讨的是:如来藏是外道梵我、神我吗?
   在《大藏经》中记载,佛陀初转法轮宣说解脱道阿含诸经时,常开示无常、苦、空、无我;到了第二转法轮演述般若系经典时,也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都是说无我;可是到了第三转法轮开演唯识经典时,却说常、乐、我、净,变成有我。如果不能证解 佛陀说法中的真实义,不能了解解脱道中所说的“无我”,是依什么来说无我,般若诸经所说的无我,又是从什么角度而说无我,当然就更不能够了知唯识经典中的“我”指的是哪个我。可是,像这样不能够证解 佛陀说法真实义的人,却着书立说,说“三乘菩提中的佛陀所说的无我的道理,就是缘起性空、一切法空”;如果听到有人说不空的如来藏,就会指责说有如来藏的人,是同于主张梵我、神我的外道,诽谤说有如来藏的人所说的法义不是佛法,诬蔑这个人所弘传的甚深微妙正法不符合原始佛教正说。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样的说法正确不正确。
   首先,我们就外道的神我、梵我思想的缘起及内涵,要作一个概略的说明。人类之所以能够继往开来、文明进步,都有赖于生命的延续及经验的累积;所有的人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希望个体生命的永恒不灭以及离苦得乐。因此,在古时候印度各种外道就已经开始探索,开始推究生死相续的生命变化,也就是去探讨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在印度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有关个体生命流转的问题,有着从信仰多种神的自然神论,转化到尊崇一神的创造神论的思想演变。演变的结果就从“梵天”一词中得到一个概括而抽象的实体,称为“梵”,而把他作为世界的最高而真实的存在者、一切事物的主宰。说这个“梵”他是全世界之主,是天地的护持者,宇宙形成的时候,梵创造了诸天神只,生出了种姓,掌管天、地、空三界。就是相信宇宙一切万法都是由梵这个造物主所创造的,每一个有情最初也都是由梵这个造物主所创造的;个体的生命并不是从有归于无的历程,而是一世又一世从这个世界迁移到另一个世界的历程;就好像有一种寄生在树木之间,而以枝叶花果为食物的叫作“尺蠖”的这个蛾的幼虫,牠在成虫之前,就是从这一片叶子到另一片叶子不断的迁移的历程;这个迁移的自体就称之为“自我”。
   这些人他们认为,作为外在的宇宙终极原因的梵,和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的自我,在本性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说,大宇宙和小宇宙是统一的;如果前生能够修行离欲无欲,能够修清净行,那自我又能回归到梵体之中,就可以了结生死,得到大解脱。这样生命个体的自我或神我就是一,是常,是主宰的实体;因为这个生命体是从梵而来,也可回归于梵,这样就可以直观自我的睿智本质,亲证梵我的同一,这就是所谓的“梵我一如”的思想。这种思想可以从古印度的《奥义书》中了解到它思想的渊源。
   那这种思想跟古希伯来的相信“耶和华为造物主”,在思想形态上是相近的。依这样的思想,人与神便有了父子的关系。人们相信在自己身体的内部,存在着自己独立的心灵实体;这个心灵留住或离去所依附于他的那个躯体,那就产生了生与死的变化;这样的心灵就称为自我或神我,它本质上是与西方宗教所说的灵魂其实是没有差别的。从前面的说明可以知道,外道所说的“梵”,说的是出生众生的天神,这跟今天一神教所说完全相同。
   但是,我们应该探讨:梵的本质是什么?这个梵其实是从“梵天”一词中得出来的概念,而梵天就是大梵天;他是三界六道中色界初禅天的天主,还是五阴所成,是有妄想杂念的,是有慢与结使的;是不安于寂灭境界的,不愿意独处无伴侣,而希望在他之下有许多梵众天、梵辅天眷属的;也是对于初禅天境界有所喜乐的,是与别境心所法相应的,也是与二十随眠心所法相应的;所以,仍是以意识心为中心的凡夫。那这些外道所认为的心灵主体“神我”,其实也是意识心体,仍然是属于无常的五阴我所含摄的意识妄心。
   既然外道的梵我、神我都是跟众生一样不离五阴,是“依因藉缘”蕴集的法,因为意识心就是依于意根与法尘为缘才能出生的;依缘而生的法,自然是生灭法,缘生则有,缘灭则无,是有间断的法,不是无间断法。然而,这些外道都不能认清梵我、神我生灭无常的本质;虽然认知众生躯体不断生灭而有不断的轮回生死,但是却认为梵我、神我的本质永远不灭。其实外道所说的神我、梵我,本质既然是众生的第六识意识,而意识心一旦现行而存在时,必定都有见闻觉知心,都能够了了而知六尘,是会起喜怒哀乐、贪瞋情绪的;所以,上帝会生气而降大火、大水来毁灭异教徒。而且,这个意识觉知心,乃至进入二禅等至位之中,仍然能够了知定境法尘,都是不离六尘的。然而,大乘佛法的二、三转法轮所说的如来藏,则是第八阿赖耶识心,一向离于六尘的见闻觉知性,从来不曾住于六尘中。这两者有着根本的不同,怎么可以混为一谈呢?
   探究生命流转的问题,佛教小乘学者从《阿含经》所说的四圣谛、五蕴、十二因缘及八正道中,从 佛处处所宣说的缘起、无我的义理,建立了业感缘起的生死轮回,及涅槃解脱的理论。但是,仍然存在着尚待克服的难题。这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首先,就是既然每一个众生今世的烦恼与业,都是依五蕴假我而造作的,未来世也是依五蕴假我而感得福、非福的果报,可是五蕴的假体出生聚合后,又会由聚合而散坏,都是只有一期生死而已,也就是说,造作烦恼与业的五蕴(它其实是五阴),与感得福报或非福报的五阴,其实并不是同一个,那又是以什么作为感得果报的所依呢?其次,今生由五蕴假我所造作的业,又是依怎么样的功能,而能够聚集不散,感得未来生种种的业报呢?这两种难题所要提出来的质疑,前面的一个就是:轮回主体究竟是什么?后面这一个则是:感果功能是怎么样成就的?
   对于这些质疑,主张“阿含解脱道中,缘起中道就是缘起性空,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见”,而否定第七识意根及第八识如来藏的人,因为所说的缘起性空,其实指的是现象界中蕴处界生住异灭、无有自性的“缘生性空”,而不是第八识藉缘生起蕴处界一切法的真实缘起性空;他恐怕否定七八识以后堕入断灭空中,因此又施设了意识细心,认作是涅槃本际,是生死轮回的主体,就是建立起意识细心说,主张“意识细心可以常住不坏”。但,意识细心不论如何细,终究不是涅槃实际,也不是生死轮回的主体;因为一切粗细意识的现起,必须是意根法尘为缘才能现起,不能自外于“意、法因缘生”的圣教,都是有生之法,有生则必有灭。结果,根本无法解决上面所说的难题。
   然而,第三转法轮唯识经典中,佛陀圣教以出生万法的实相心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作为业与感果的所依主体,以及以阿赖耶识所摄持的种子,作为祂感果的媒介,清晰而明确的说明了所有的生死轮回及涅槃解脱的真实义理,圆满的解决了轮回主体与感果功能的难题。以如来藏阿赖耶识本然的无我性,破除外道所说有一个常、主宰的自我、梵我。这就如同《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当中 佛陀的开示:【大慧!刹那者,名识藏:如来藏意俱,生识习气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非凡愚所觉。计着刹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刹那非刹那,以断见坏无为法。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
   这一段经文中,佛陀开示说:如果是错误的认知,而执着常见外道所说的神我,或者梵我,或者离念灵知我的话,那这些都是刹那生灭的法;由于他们不能够证得不生灭的如来藏心,却又察觉到这离念灵知或有念灵知,或者外道所说的常住不坏的梵我、神我,都是刹那刹那变异的,眠熟、闷绝、死后都会断灭;所以他们就认为,这离念灵知死了就不见了,死了就断灭了,就变成断见外道,所以就怕死。这就是以断见来毁坏无为法。
   佛陀又说,说:七识不是流转的主体,七识也不是受苦乐的主体。如来藏才是流转的主体,才是受苦乐的主体。因为如来藏虽然离见闻觉知,没有苦乐受,可是会导致我们在三界六道中不得不接受所有的苦乐受,而且是生生世世延续不断的主体识。而我们的见闻觉知心只有一世,一世过了就永远断灭了;只是意根和如来藏能去到未来世,而意根却又不是集藏善恶业种子的主体心;所以,既然是这样的话,我们的觉知心和意根,其实不是真正受苦乐的主体。而意根也不会分别苦乐,是意识才能分别;但意识却只有一世,不能去到未来世,只是一世暂有的觉受六尘的心,是虚幻假有的。所以,前七识都不是受苦乐的主体,如来藏才是受苦乐的主体。而且,如来藏才是涅槃因,七识心都不是涅槃因;因为七识心没有办法入无余涅槃,如来藏才能入无余涅槃,所以如来藏才是涅槃因。
   另外,也可从菩萨所造的诸论所说如来藏阿赖耶识的三相义,就是“自相、因相及果相”,来加以说明。
   首先是“自相”。《成唯识论》卷二里面说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摄持因果为自相故。”(《成唯识论》卷二)
   意思是说: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意义,能与一切杂染有漏法互为缘,所以有情把祂执为自内我,祂能够摄持因跟果。因为第八阿赖耶识就如同仓库能够摄持含藏一切杂染有漏法种子,所以称为“能藏”;又因为阿赖耶识为一切杂染有漏法所熏、所依,就如同仓库,祂是寄存物品的处所,所以称为“所藏”;另外,因为第八识一直都是被第七末那识执为自内我,对之宝爱不舍,就如同对收藏物品的仓库坚固执守,不弃舍,所以称为“执藏”。
   其次是“因相”。《成唯识论》里面说阿赖耶识:“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离此,余法能遍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因相。”(《成唯识论》卷二)意思是说:第八阿赖耶识能摄持一切诸法种子而不失不坏,为万法生起的根本因。
   第三是“果相”。《成唯识论》里面说阿赖耶识:“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离此,命根、众同分等恒时相续,胜异熟果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果相。”(《成唯识论》卷二)意思是说:有情众生在前生造业熏习业种,于阿赖耶识中而得以摄藏起来,到了一期生死终结的时候,祂所藏的业种,能够取酬偿因果的作用,引生三界四生六趣的善恶业异熟果报。
   总合来说,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自体不生不灭,而且有种种的善巧功德,恒常不停地运作,犹如湍瀑的流水;祂所摄藏的种子,等待众缘和合的时候,阿赖耶识会使种子生现行,在同一刹那现行又回熏阿赖耶识成为种子,现行“能熏”,种子是“所熏”;一切众生之所以轮回五趣生死流转,都归咎于“熏习”。二乘声闻、大乘菩萨之所以能出生死、修万行,也都是因为熏习。
   众生如果造恶业,应该要成就饿鬼身,阿赖耶识就帮他造一个下一生的饿鬼身出来;如果成就大恶业,譬如谤佛谤法,应该要为他造一个地狱身,如来藏就帮他造下一世的地狱身;如果他造的是十善业,应该生天,就帮他造下一世的欲界天人之身;乃至于造就佛地的五法身。如来藏的自体虽然能够变现这些种种的身,也变现了七转识,使我们有见闻觉知,能够处处作主;可是祂在这些诸法生灭熏变过程中,却是没有五蕴的“我”性,而且也不执着见闻觉知的色身与六尘我所;虽然能摄持,但不能主宰诸法生住变异的生灭命运,诸法的生灭熏变,仍然是诸法的众缘关系所致。因此,以万法的因体阿赖耶识作为轮回主体及感果功能,是完全符合 佛说的缘起与无我的意旨。
   今天外道所说的神我、梵我的论述,一向都是以第六意识心体作为中心而说,与一向都是以 佛所说的第八识自心如来藏说为如来藏的这个说法大不相同。而第六意识与第八识如来藏又是同时并有的两个心,并非同一个心,并且体性处处互异。说“如来藏是后世佛弟子接受了外道神我、梵我思想,不是佛说”,这完全是违背事实,也是在破坏佛法的根本。
   今天我们就解说到此。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107集 如来藏是外道梵我、神我吗? 正源老师)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