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08、如何修证解脱道

   日期:2018-07-11     作者:三乘菩提    
平实导师 著
  简序
  目前的佛教界,错解佛法的情形很普遍,平实导师以“道种智”的证量,领导“正觉同修会”胜义菩萨僧团,介绍佛法“二主要道”:解脱道、佛菩提道,让佛教的法义与道次第,清楚呈现于世人面前,在当今佛教界中,极为稀有难得。“解脱道”的四个果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以断“我见”为基础,进一步断除“思惑”。“佛菩提道”则以“明心”为基础,由于“福、慧”的圆满,最后证得究竟佛果。
  关键词
  三缚结、五下分结、烦恼障、现行、习气、种子、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大般涅槃、解脱、四阿含、二乘、声闻、缘觉、辟支佛、阿罗汉、缘起性空、蕴、处、界、观行、修证、世俗谛、人间之佛教、出家僧众、上座部、表相住持、出离观、安隐观。
  
  一、前言
  二、如何修证解脱道
  甲、法门——四圣谛、十二因缘
  乙、观行——五阴、十二处、十八界
  丙、证果——四果阿罗汉、五果辟支佛
  丁、检验——三法印、如来藏
  三、解脱道是世俗谛、出离观、方便修
  四、结语
  一、前言
  佛法之道唯有二法:三乘与共之解脱道及大乘独有之佛菩提道,以外无别佛法。(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甘露法雨》,页6,佛教正觉同修会。)
  世尊不忍众生久处漫漫长夜、求出无期,故开示涅槃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二门;犹如欲界六天之天主以甘露水润泽一切众生,佛亦如是,欲令众生永断生死,得究竟安乐,故传此二种出世间甘露法门,是真究竟不死药也。(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甘露法雨》,陆序,页8,佛教正觉同修会。)
  佛菩提道和解脱道为什么称之为甘露法门呢?这是藉譬喻来说明这两大法门的殊胜;譬如甘露琼浆是欲界中最好的食物,佛菩提道与解脱道则是三界中最最殊胜的修行法门,也是佛法中最最殊胜的修行法门,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也是无上大法,所以藉甘露的名称来显示它的殊胜,所以在佛教中,说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是佛法中的二大甘露法门。这两个法门可以让人断除分段生死而出离三界轮回,也可以让人成就究竟菩提究竟佛果,所以就称为二大甘露法门。三世诸佛出于人间所说的一切法,无非就是要让大家证得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甘露法雨》,页32,佛数正觉同修会。)
  二、如何修证解脱道
  到了末法之季,解脱道的修证也已经变得不容易了。这可真的须要有真正的善知识来指导、详细的为你解说,如实的开示解脱道的正理,才容易了解;真正了解了解脱道的理论与内涵之后,才能真正的断除我见及我执,才能成为断三缚结的初果人,乃至成为断五上分结的四果罗汉。(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甘露法雨》,页45,佛教正觉同修会。)
  在二乘法中,只要有亲证解脱道的善知识指导,几乎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藉意识的思惟,在身、口、意当中,去体证、去现观十八界法虚妄,因此而断除我们对这个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空相的误计。(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大乘无我观》,页8,佛教正觉同修会。)
  声闻菩提以及缘觉菩提完全是讲解脱道,也就是说,它告诉我们如何把三界的贪著修除掉,可是这些烦恼要修除之前,必须要“见道”,“见道”就是断我见。声闻、缘觉的菩提道是三乘共法。(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邪见与佛法》,页2,佛教正觉同修会。)
  在解脱道声闻法中,对于蕴处界全部内容的了知,对于蕴处界无常故无我的了知,对于蕴处界灭尽后仍有涅槃中的本识无间等而常住不坏的了知,是证果的二个要件、一个前提。(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四辑,页1209,正觉出版社。)
  甲、法门——四圣谛、十二因缘
  声闻乘以从佛闻法而知四圣谛、八正道等理,现观蕴处界无我,出离三界分段生死;缘觉乘以十二因缘法之现观,断除我见与我执,出离三界分段生死。(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真假开悟》,页348,佛教正觉同修会。)
  从二乘菩提来说,一切法都摄入四圣谛中;因为一切法都不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法,若离蕴处界,就无一切法可说,由蕴处界的具足而辗转出生一切法故;然而二乘四圣谛中的苦圣谛,说的正是蕴处界的内容,不会外于蕴处界等世俗法,也都是在说蕴处界是缘起法,其五阴的自性都是生灭无常的,十二处与十八界终归坏灭,其性本空,并无常住不坏的真实性;身心以外的一切法则是缘于蕴处界而辗转生起的,而蕴处界正是使众苦具体实现的藉缘,都纳入苦圣谛中,所以缘蕴处界而生的一切法当然也得要摄入苦圣谛中。然而苦圣谛之上更有苦集谛,苦集谛之上更有苦灭谛与苦灭道谛,所以二乘法中说一切法都摄入苦圣谛中,都是依苦圣谛而发展出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苦圣谛后的三谛,当然也都是善法,但是世间最善之法,不论任何的善法,依此以观,其实都不出于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所以说:“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二辑,页446,正智出版社。)
  小乘声闻的修法,是由四圣谛入手,藉著声闻禅而证知五蕴之空幻不实,也就是声闻人的开悟。这就是声闻初果人断见所断烦恼,再经由八正道的方法于历缘对境中断除五下分结、五上分结等修所断烦恼,即是断尽一念无明。(摘录自平实导师著,《正法眼藏——护法集》,页273,佛教正觉同修会。)
  声闻法的见道就是确实的知道有漏法都是苦的现象,知道苦是如何积集起来的,也知道苦灭除后的境界是什么,更知道灭苦的种种方法。如实的了知了这些,就是二乘法中见道的人了!所以二乘解脱道的见道,就是看见“苦的现象就是五阴的炽盛”,也看见五阴种子的聚集增长就是苦的生因,也看见五阴的灭除就是苦的灭除,更看见了“灭除五阴的方法就是灭苦的方法”,这样如实的看见了,就是南传佛法解脱道的见道;接下来就是把灭苦的方法确实执行,也就是切实执行灭除五阴的方法,迈向四果解脱,称为修道。(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二辑,页432,正智出版社。)
  八正道其实就是四圣谛中的苦灭之道,是灭苦的方法。(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二辑,页476,正智出版社。)
  而缘觉的解脱果不同于声闻乘,他也是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但他是经由缘起性空的现观而证解脱果。什么叫缘起性空?就是修十二支缘起,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就是讲此有故彼有,这正是众生轮回生死的原因啊!因为这个无明所以就有心行,有心行所以就必定会有名色——必定会去投胎;因为投胎受生、名色具足,所以就有六识;因为有六识、名色,就会有六入(色声香味触法),然后就有触,一直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因为有这个所以有那个,此有故彼有。当他们这样现观之后,最后说:此灭故彼灭,我把无明灭了,心的行就不再出现;心的行灭了就不会去投胎,不投胎名色就灭了,当然也就不会有来世的色身及六识;此灭故彼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这叫做缘起性空。这十二有支通通是因缘而有,并不是本来就有,都是由众缘所成,才会有这十二有支,所以众生轮回生死;当他这样如实现观以后,知道缘起性空的真实道理,知道此灭故彼灭的道理;如实现观以后,舍报也一样入无余涅槃,不再轮转生死,这是缘觉的解脱道。(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邪见与佛法》,页15-16,佛教正觉同修会。)
  乙、观行——五阴、十二处、十八界
  声闻乘与缘觉乘这两种修法都是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上面去修无我观,这无我是人的无我,人无我叫做有情的无我,因此说二乘人所证的解脱果是人我空。(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邪见与佛法》,页16,佛教正觉同修会。)
  当今之世,学佛者首要之务,在于取证二乘菩提之初果解脱,然后则是求证大乘般若实相智慧;若欲取证初果解脱者,则以求断我见而断三缚结为急切之务;若断三缚结者,即使是最钝根、最懈怠之人,亦可因此而极尽七次人天往返即出离三界生死,是故当以断除三缚结为首要之务,然后才是求证法界实相的禅宗开悟境界。若欲断除三缚结者,首结即是我见;我见若断,“能取与所取真实不坏”的世间见,便可断除,疑见随之即断,对于众生是否真可实证初果,对于诸方大师是否已断我见等事,皆能明确判断而无怀疑;疑见若断,戒禁取见随后次断,令人流转生死的三种系缚便告断除,即成声闻初果人也。(摘录自平实导师著,《识蕴真义》,页339,佛教正觉同修会。)
  三缚结者,谓我见之结、疑见之结、戒禁取见之结。此三种邪见之结,能系缚一切人、天人、天主……等有情,轮转于三界中而不得出离生死;乃至一神教之天主耶和华、阿拉,亦皆堕在欲界地中而被三缚结所系缚,不得出离欲界生死,当知更不能出离三界分段生死,由是系缚缘故,说此三结为三种“系缚”之结。(摘录自平实导师著,《识蕴真义》,页340,佛教正觉同修会。)
  三缚结所断之我见,又名身见,谓于欲界身及欲界心之虚幻,不能证解,由是坚执欲界中之色身为常不坏我,或执欲界中之见闻觉知心为常不坏我,以为此见闻觉知心可于死后重新受生,以为来世仍是与此世同一之见闻觉知心,此即欲界有情之身见我见,亦是常见外道所主张之常不坏我也。
  三缚结所断之疑见,乃是因于已断欲界身我见故,对于“欲界我”之错误见解,已经了知,无复生疑,故名已断疑见;亦因断“欲界身我见”故,于诸方大师所说法中,已能判断彼等是否已断“欲界身见我见”;于诸方大师之已断欲界我见者,能如实知;于诸方大师之未断欲界我见者,亦如实知见,故名已断疑见,由如是断疑见故,佛说初果须陀洹人“于诸方大师不疑j,是名断疑见。
  三缚结所断之戒禁取见,谓于欲界中之种种外道所施设戒法及禁忌,及外道所取种种法,皆能了知其为妄想所设之戒禁。外道不知解脱道之正理,误会解脱之修行理论,所以有种种不如理作意之邪思维;因于不如理作意之邪思维,遂有种种与解脱无关之戒法建立,以及种种与解脱无关之禁忌施设。如是种种不如理作意所生之虚妄想,名为戒禁取见;由戒禁取之邪见,故有种种与解脱无关之戒法及禁忌之施设;如是戒禁取之邪见,初果须陀洹人已知已见,已如实知故,名为已断戒禁取见者。
  欲界中之不如理作意所生之三缚结,若有真实明师指导,利根人甫闻即断,成初果人,从此永不再执欲界中之无念灵知心为真如心,“欲界我”之邪见已经永断故;由永断欲界我见故,疑见及戒禁取见随之永断,分证解脱,不受欲界我见所惑,预入圣流,名为真实声闻初果人也。(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甘露法雨》,页1-3,佛教正觉同修会。)
  所谓我见,略述如下:一者,断续分别我见,即是声闻法中初果人所断之我见也。谓如凡夫、外道之误认意识心为常住不断法者,皆属我见末断之人,或谓南传佛法中错悟二乘菩提者,同以种种变相境界之意识心作为涅槃心者,即是声闻法中未断我见之人,或谓大乘法中同以种种变相境界中之意识心(譬如长久安住于一念不生境界中之离念灵知、或如前念已过后念未起中间之短暂离念灵知、或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觉知心——等》,作为第八识真如、如来藏者,皆是大乘法中未断我见之人也。云何谓此为我见末断之凡夫?谓佛于四阿含中说:“一切粗细意识皆意法为缘生。”意识是意根与法尘为缘方能出生之法,是有生必灭之法,堕于意识境界中者,即同于众生我;若有差别者,都在意识境界之高下差别而已,都不离意识生灭法境界,故为我见未断之凡夫。(摘录自平实导师著,《识蕴真义》,页341佛教正觉同修会。)
  二者,俱生分别我见亦可由此现观而断除之。俱生分别我见者,谓出生时之觉知心即已自动执著觉知心自我,亦自动执著处处作主之意根自我,由是缘故堕于意识俱生断续我见之中,亦由是故转堕于意根相续我见之中,此即是我执(意识对“意根相续常住不断”之我见虽断,但意根之自我执著心性仍未能断除,要藉三乘见道后之断我执观行,确实修行才能断除之,故名我执),然世尊于二乘菩提中,往往不说意根所有之俱生相续我见,但说断尽意识我见及断尽意识对意根处处作主体性之执著,而不告知意根之执著性,要待第三转法轮时,方才告知二乘菩提中已断我执之正理。(摘录自平实导师著,《识蕴真义》,页363,佛教正觉同修会。)
  我见若断,即知二乘菩提所说无我之真实义:由此即可了知诸方大师是否已断我见?便可于诸方大师之著作中,或于诸方大师之言语中,仅凭一段言语,即可确认诸方大师已断或未断我见,于诸方大师已断或未断我见一事之判断结论,绝无丝毫犹疑,即是经中 佛所说已断疑见者:“于诸方大师不疑者,是名断疑见。”复由如是实证识阴无我之二乘菩提见地而分证解脱果时,便可了知诸方大师或外道所施设之禁戒,其实与解脱果无观;由是缘故,了知彼等所施设之禁戒乃是非戒取戒,譬如水戒、鱼戒、食自落果戒、不可贪求五欲、不可起瞋、常立不坐、常坐不卧……等;彼诸外道或大师们谓言:持如是戒者即可证得出离三界生死之解脱果。其实乃是于解脱果上所误设之禁戒,皆堕于戒禁取的邪见中。谓如是戒法之实行,部不能使人断除我见故。行者正断我见之后,即可如是现观而了知诸方大师是否已断戒禁取见,谓行者自身已确实断除戒禁取见故。(摘录自平实导师著,《识蕴真义》,页359,佛教正觉同修会。)
  解脱道之亲证者,要在现前观察觉知心的我虚妄无常,要在现前观察恒审思量的我、梦中思量作主的我虚妄、眠熟无梦时思量作主的我虚妄,如是断我见已,方得初证解脱果之初果,断三缚结。尚须进前断除我执,非唯观察了知即得;是故尚须历缘对境中断除对于自己之执著,不乐自己继续存在,真实断除“愿欲自己继续存在”之执著已,方是满证解脱道之极果者。(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入不二门》,页17,佛教正觉同修会。)
  声闻人是怎么修解脱道的呢?他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我们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无常、空,他如实了知色身非我、非我所,色身是无常、空;如实的了知我们这个见闻觉知的心——也就是识蕴——是无常、空,是变易法,所以他断了我见,断了我见之后再把这个自我的执著修除掉,然后他成为阿罗汉;成为阿罗汉后,我执断了,三界的贪爱也断了,舍报的时候就不再受生,不再投胎,蕴处界就全部消失不见了,这叫无余依涅槃,简称无余涅槃,这样就是解脱果修证完成。他的三界烦恼断尽,舍报可以出离三界,但当他还没到舍报时,他就要去度众生——随分随缘去度众生。他在入无余依涅槃之前,虽然没有烦恼,但仍要跟我们一样受寒风、热苦、饥饿、痛痒、色受想识蕴的行苦……等,可是对他而言,这不是大苦,所以名为“微苦所依”,他还有这种轻微的苦为所依,所以叫有余依涅槃;他舍报时把十八界舍了,这些苦也就舍了,就是无余依涅槃,这就是二乘所证得的解脱。(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邪见与佛法》,页14,佛教正觉同修会。)
  丙、证果——四果阿罗汉、五果辟支佛
  解脱道者谓:断除我见及我执,于声闻法中即是初果至四果所断之烦恼也。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著,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无明。(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甘露法雨》,页1,佛教正觉同修会。)
  声闻法中之一切初果人,皆于四威仪中而作现观,亲自察知觉知心自己虚妄,断除欲界中之“觉知心我常住不坏”之我见,由是观行而成声闻初果人,成为预入圣流之须陀洹人。声闻法中诸阿罗汉之证得断我执功德者,则是由此断欲界我见之基础上,再作种种观行,次第断除色界我见、无色界我见,因而断尽我执,成四果人,名为世所应供,名为杀贼,已杀尽三界我见及执我之心贼故。(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狂密与真密》,第二辑,页396,正智出版社。)
  初果人由三缚结永断之见地上进修,努力除断欲界五欲之贪爱,虽犹不能即断,而能使令欲界五欲之贪爱转为淡薄,不复转盛,如是名为斯陀含,成二果圣人,是名薄地,薄贪瞋痴故。
  二果人又再进修,求断五下分结,向三果解脱境界迈进。三果所断五下分结者,首为二果时所未完全断尽之欲界五欲贪,谓薄地所残余之欲界五欲小小贪爱,是名欲贪永断。次为瞋结,谓于欲色界中之违逆境上所起之瞋心,亦已断除;此谓于违心之境虽犹于心中起微瞋,而不复现行——永不复生瞋之口行身行;当知更不转生恨、怨、恼等后续心行,是名断瞋。三为身我见,谓于色界天身(包括禅定中所发起之色界身)及色界之觉知心(包括定境中之定心),已能确认其虚妄,由是断除色界我见,不复妄计色界身心为常不坏我,是名断色界身见。四者戒禁取见,谓诸外道依于对色界身心之错误认知,起不如理作意,妄求色界定境之修证,以为涅槃;由是虚妄想故,施设戒禁以为证得涅槃所必须受持之戒禁,三果人于此更深细之戒禁取见亦已断之,是名五下分结之戒禁取见断。五者疑见断,谓三果人于外道之误认色界境界为涅槃之修证者,已如实知见;于诸方外道大师之已否断除色界身我见,皆已如实观察,悉知彼等所证“涅槃”之虚妄所在,于诸外道大师之是否已证涅槃,皆已于其言语著作之中正确判知,无有疑惑,名为五下分结之疑见永断。如是断尽五下分结已,名为三果圣者。
  三果人进断五上分结,即成四果阿罗汉。五上分结,首为色界三种妙欲之贪爱,谓色界有三种微妙之色法!色界天身之高广姝妙与庄严、色界天人之微妙音声、色界天身所生之微妙身触之乐;阿罗汉观察如是三种色界妙欲虚妄不实,故断此色界贪,是名阿罗汉贪断。次为无色界贪断;俱解脱及慧解脱之阿罗汉,皆观察“无色界有”虚妄,谓四空定中之微细觉知心乃是意识,十八界所摄,无常虚妄之法,是故不于无色界一切境界起贪,心超三界,名为阿罗汉无色界贪爱永断。三为掉举结;谓色无色界有情尚有之微细掉举,阿罗汉由了知解脱道故,令戏论永断,故断掉举之结使。四为慢结,谓色界及无色界众生常于下界众生起慢,以上界有情为胜,是名无色界有情有慢;阿罗汉断如是无色界有情始有之慢,名为五上分结之慢结永断。五为痴结;谓阿罗汉观察无色界一切境界,悉皆虚妄不实,彼诸外道为求无色界境界而施设之种种戒禁,皆是妄想所成之戒法;众生对于涅槃之虚妄想,导致误认无色界境界为涅槃,故起无数虚妄不实之邪见;阿罗汉于如是无色界之种种愚痴,已断尽故,名为五上分结之痴结永断。如是五结永断故,名为阿罗汉、世间应供、杀贼、应仪。此是解脱道之修证。(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甘露法雨》,自序,页3-5,佛教正觉同修会。)
  佛出人间时,常见外道极为盛行;乃至今日佛门内外,遍于南北传佛法诸显密法师居士,莫不堕于常见法中。佛为摧破诸种常见外道,建立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六入之法,一一分析,令诸学人闻己,依佛言声证解,而断我见乃至我执,成阿罗汉,此即声闻菩提。分述如下:闻:闻谓闻佛(或圣弟子)之音声说法,详述或略述五蕴十二处六入十八界之意涵,故断我见我执,成须陀洹乃至阿罗汉;钝根者尚须闻熏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之正理,然后付诸于思惟及修行,而证声闻菩提。思:思谓钝根者闻佛或圣弟子说法已,不能如实解义;或疑盖重者、性障重者,须于闻后静处思惟,分析辨正;如是理解及确认佛说蕴处界空,而断我见乃至我执,证声闻菩提。修:性障(五盖)极重者,不唯闻法,不唯闻已思惟,尚须于历缘对境中,藉闻思所得慧作诸观行,以断我执,证声闻菩提。复学禅定,揉伏其心,以增益断除我执之功德,亦名为修。慧解脱阿罗汉觉悟声闻菩提后,以不能随时取证无余涅槃故,成时解脱——欲取无余涅槃,必须等待舍寿时至;若欲转成俱解脱(兼俱慧解脱及定解脱)者,则于觉证声闻菩提后,加修四禅八定,于修学四禅八定而——证入时,同时修八背舍,至非想非非想定时,即可证得灭受想定,成为俱解脱大阿罗汉,如是亦名为修。证:慧强盖轻者,但须闻佛或圣弟子略说蕴处界空,立时可成慧解脱阿罗汉,不由思惟;闻说法音声而证解脱果,故名声闻菩提。已修成四禅八定者,其三界有爱已经完全降伏,唯因不断我见故不证解脱,此人但须闻佛或圣弟子略说蕴处界空,不由思惟,立时即成定解脱阿罗汉,名为俱解脱大阿罗汉。慧劣盖轻者,不但须闻佛之略说蕴处界空,尚须圣弟子为其详细分析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而后独一静处思惟,经历时日月年,一一通达之后,成慧解脱阿罗汉。慧胜而五盖重者,于闻法后即证声闻菩提,我见随断,但因性障习重故,我执不断,唯成声闻初果,须于觉证后历缘对境修除我执,熏习增长清净无漏法种,贪瞋渐薄,而后渐次断除五下分结、五上分结,成慧解脱阿罗汉;证四果已,加修四禅八定及八背舍,即成俱解脱大阿罗汉。如上略说声闻菩提之觉证,要须先闻善知识之音声说法,而后悟入蕴处界空相,证得声闻菩提。
  次者缘觉菩提。缘觉出于无佛之世,由因无佛出现人间,不闻二乘菩提音声,依自观察思惟,亲证蕴处界空,故成辟支佛;以非因于声闻而入,故不名为声闻菩提,名为缘觉菩提,缘于世间一切法而觉悟故。缘觉菩提之觉证,非唯纯依十二因缘而悟,有人偶见黄叶离枝飘零而落,便悟世界无常,因此成辟支佛者;有人偶见他人老已病死,便悟色身无常及觉知心我无常,便成辟支佛;有人偶见自身眠已、偶见他人闷绝,便知五阴无常,成辟支佛;有人于证得禅定后,因于无常观而成辟支佛,或起因缘观而成辟支佛;有人于具足四禅八定后,如是观行而成辟支佛;有人于具足四禅八定及五神通后,如是观行而成辟支佛,有人……如是众生根器种种差别,是故,无佛之世,辟支佛出,由诸别别观行而成缘觉,所证缘觉菩提亦有浅深差别,故说缘觉亦有十品,而非品品皆有神通。缘觉菩提之证得,或有因思而证,或有因修观行而证者,要皆不依闻听法音而入,是故异于声闻菩提。虽其所思所观不异声闻菩提之蕴处界空、无常、苦、无我、缘起性空、九因缘乃至十二因缘,然偏于因缘观者多;复次,彼人不由他教,自思自观而自觉证,其慧大多深利于声闻行者(此是一般而言,然非绝对);亦因其观行多分与十二因缘相应,故慧深利于一般声闻无学。(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137-140,正智出版社。)
  丁、检验——三法印、如来藏
  解脱道所应断的无明,都是由于对五阴的内容未能如实理解所致,所以确实理解五阴的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就应该从三法印来检查自己是否如实理解五阴了。(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四辑,页1065,正智出版社)32
  于三法印之外,另外还可从诸行无常衍生“诸行是苦”,亦是解脱道之法印;这是依诸行的本质而说无常、苦、无我,然后开示应灭尽诸行;诸行若已灭尽,则是实证二乘涅槃,如是名为四法本末,有本有末而成就阿含解脱道。(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四辑,页1110,正智出版社。)
  意识心体者,举凡现起时,必定会与五尘及法尘相触,亦必定会与五种了别境界相之心所有法相应;又必定会有人间境界中五位(眠熟位、闷绝位、正死位、灭尽定位、无想定位)暂时断灭之现象,当知符合如是体性之觉知心,必定即是意识心也。一切大师与学人,皆可将此二法,据以勘验自己及诸方大师之所悟是否为意识心,即可了知诸方大师之已断我见、或未断我见,即可了知诸方大师之是否证得声闻初果圣境、或未证圣果也。(摘录自平实导师著,《识蕴真义》,页343,佛教正觉同修会。)
  以要言之,举凡与六尘相应者,举凡能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者,皆是意识心。此是二乘菩提之观行与自我检验之法,至于四圣谛及八正道,则是为了配合如是观行而施设之法,与断三缚结的观行并无直接关联,只是助道法。(摘录自平实导师著,《识蕴真义》,页359,佛教正觉同修会。)
  一切种子的智慧既然依如来藏而有,三法印则只是检查所悟三乘菩提正确与否之准绳,特别是偏重于检查解脱34道的果证是否正确,但是解脱道的修证,其实仍然是以如来藏为基础才有可能成就,由此当知三法印的自性绝对不得外于如来藏,否则即无检查解脱境界的功能;因为解脱境界的最后实证,也就是无余涅槃境界,其实仍然是依灭尽蕴处界后而独存的如来藏自住境界而施设的;若离如来藏独存而无知觉的境界,就没有无余涅槃可入而成为断灭空了。(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四辑,页1172,正智出版社。)
  注:古今中外有关解脱道之邪见,请参阅《邪见与佛法》第二章/第五节:解脱道之邪见。(平实导师著,佛教正觉同修会。)
  三、解脱道是世俗谛、出离观、方便修
  如是声闻缘觉二乘圣者,所观行者乃是诸法无我于三界世俗法之蕴处界诸法中现观无有常而不坏我——是故亲证人无我现观,所观之对象为蕴处界诸法,不能及于法界实相心之第八识,亦不能知蕴处界悉从第八识上出生,此是四阿含诸经中所可亲见之正理……,而蕴处界诸法乃是三界中之世俗法,此等世俗法绝无实我可得,故名无常、苦、空、无我,成就人无我之现观,不能亲证常住不灭之极寂静实我,故名证得生空真如,不名已证法空真如。(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真假开悟》,页348,佛教正觉同修会。)
  解脱道乃是世俗谛,专在世俗法之蕴、处、界上观行其虚妄,而蕴处界都是现成可观之世俗法,因其易于修证故,声闻圣僧必然成为佛教中之多数;但法界实相之如来藏心反之,非属蕴处界世俗法,是蕴处界之根源,故是实相法界,极难亲证,故证悟之菩萨永远都是僧团中之少数人。(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自序,页18.正智出版社。)
  二乘圣者唯证诸法空相,不知不证诸法之实相空性也。二乘圣者唯依四圣谛八正道,而于蕴处界等世俗法之空相上观行,实证蕴处界等法一切皆空;如是所证皆依世间蕴处界等世间法而观其无常故空,故证实“觉知心我”无常之空,实证意识无常故空,永不再认意识为诸法之本源;复又进断作主之第七识意根心空、而断我执,如是断我见我执已,证得人空;所知所断皆是世俗法——三界中十八界之世俗有为法,故名世俗谛。菩萨固亦如是修证诸法空相而证人空,然复加修般若实相,求证第八识,以之而能生起般若智慧。
  (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狂密与真密》,第一辑,页219,正智出版社。)
  二乘圣人依世俗谛而观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缘起法,无常故其性空,证知三界世俗法之蕴处界悉皆虚妄,因此而断除对五蕴我、十二处我、十八界我之我见与我执,由是而成圣道,名为证得生空观等法品。然而二乘人唯断我见与我执,所观行之对象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法,不须证得法界实相心,不须观行第八识体性,是故从菩萨的智慧观之,方便说他们唯得生空智果,即是断烦恼障的现行;由于不须亲证万法实相心的第八识故,不知万法皆由第八识心体中出生,误以为万法在心外实有,不知万法皆是自心阿赖耶识所生,是故不得法空智果,不能现观一切法悉皆由如来藏所生,皆是有生有灭之法,无常故空;不能现观一切法皆是自心所现之现量境界,所以不得法空观,误以为心外实有诸法存在而能被五蕴之自己所领受,不知“蕴处界我”所领受之一切法皆是自心异熟识所出生者,不证第八识自心现量,故以为心外实有诸法能被自己所领受,故不能了知一切法空,执著心外之法为实有。菩萨由是亲证,而信佛语,而入种智;诸佛由是亲证之具足而成就一切种智、而成佛道,而为诸利智菩萨说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而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摘录自平实导师著,《识蕴真义》,页304,佛教正觉同修会。)
  四阿含诸经所说者,唯是二乘菩提之解脱道,唯是出离观而已,并未说到大乘法的安隐观,只谈到大乘安隐观的名相而已,并未明说、显说法界万法体性之实相,亦未曾述说无余涅槃本际之内涵,亦未曾述说诸阿罗汉修证解脱果成就后,应如何进修方能成就佛地功德之理;亦未曾述说大阿罗汉应进修何种法门及内涵,方能成佛;而大乘安隐观之名相,佛已在长阿含之中提示过而未曾宣讲,所以四阿含只是二乘法义而已,不能函盖大乘法义之安隐观。要侍后时大乘四众菩萨结集所成方广唯识诸经中,方始说之。如是结集大乘经典而具足宣说成佛之道以后,方得完成四阿含中佛所曾言之安隐观,方得圆满佛道之弘化。(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自序,页26,正智出版社。)
  二乘人如果不回小向大,不证得真如,他就无法了解什么是无余涅槃的本际?不晓得在无余涅槃当中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也不晓得阿赖耶识,所以他证得解脱,可是他不证得涅槃,因为涅槃之中无有所证,无有人能证;因为“我”已经消失掉了——七转识灭了—— 哪有我能证涅槃?而剩下祂——如来藏,他也不自觉“我证涅槃”或“现在是涅槃”,祂没有见闻觉知,也不会反观自己;所以阿罗汉证得解脱而不知何谓涅槃,他无法证得涅槃——因为入涅槃时,他(阿罗汉的见闻觉知心及作主心)已经消失了。(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邪见与佛法》,页30,佛教正觉同修会。)
  出离观者,谓以十二因缘支,细观十八界法之虚妄不实,断除我见与我执之现行,因此而得出离三界生死;或以四念处法为行门,依四圣谛而作观行,现观五阴、十二处、十八界我之虚妄不实,得断我见、三缚结;复依八正道而行,修断我执思惑等三界惑及我所之贪爱,因此而得出离三界生死。此二种观行法,属于二乘菩提——世俗谛;因其所观皆属于三界内世俗法之缘起无常、其性皆空故,五阴十八界等法皆是三界内之世俗法故……。有生之法,未来必定从灭,是三界中法的真理,故名为谛,合称世俗谛。谛者谓此二乘菩提乃是世俗有为法之道理极成故。(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一辑,页132,正智出版社。)
  大乘法中之安隐观者,谓现观无余涅槃之实际,证知实际即是第八识自心如来;而此自心如来之体常住不坏不断,体恒而无刹那生灭相,因此不堕生死中。……由如是现观故,实际证知无余涅槃中非是断灭空,亦无蕴处界等“世间有”之生死流转,故若舍弃十八界而进入无余涅槃时,虽然已经无有一丝一毫之自我余存,仍非断灭空,仍有自心如来——如来藏——独存无侣,不与三界万法为侣而非断灭空,故名安隐观;不同于阿罗汉不能现观无余涅槃中仍有实际不灭,唯信佛语真实,信非断灭境界,而不能亲自实证无余涅槃之中并非断灭,所以只能称为出离观而不得名为安隐观。(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一辑,页135,正智出版社。)
  如是二乘圣人世俗谛之法,唯是方便修,非是实义修,只能出离三界分段生死,但却极为粗糙;……故说二乘解脱道之专修,乃是 世尊从唯一佛乘中方便析出者,以度二乘法中急求出离三界生死之畏惧生死者,实非真正解脱道之正义也。(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一辑,页135,正智出版社。)
  二乘无学不回心者,以及回心大乘别教而未实证如来藏者,虽是无学圣人,亦名为愚,懵于般若中道慧故。大乘法中一切未亲证如来藏者,俱名为愚;二乘无学回入大乘而未亲证如来藏者,俱在此数;如是之人必不能于般若中道起诸胜解及胜行故。(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235,正智出版社。)
  二乘五果圣人虽断我见乃至我执,以世间凡夫及外教之造物主、天神……等凡夫的标准来看,虽然说二乘法中的初果到四果及辟支佛名为圣人,但是从大乘法的般若及种智上来看,仍然还得要名之为愚人;因为二乘圣人仍然愚于法界万法之实相故,法界之实相主体即是阿陀那识故,二乘圣人悉未证得阿陀那识故,证得阿陀那识者即通般若实相而成菩萨故,必入佛菩提门真修佛菩提道故。如果他们回心大乘修习菩萨道时,也只是六住位的贤人,尚未证得七住菩萨所证的阿陀那识故。(摘录自平实导师著,《识蕴真义》,页14,佛教正觉同修会。)
  四、结语
  世尊成佛时,思惟此土众生难度,欲取涅槃,是因为成佛之道极难宣说故,众生极难信受故。后来因为大梵天的请求,才留住人间,不得不思惟应如何为众生说法,所以观察过往诸佛如何利乐众生,最后才施设三会说法,从浅至深,渐次方便引入大乘了义法中,乃先说涅槃的修证,令得解脱生死,生起大信;次则宣演般若中道,令知法界真相,令知解脱不等于亲证法界实相;末则宣演方广唯识教,令知成佛所凭之一切种智内涵,令得进修诸地无生法忍,终能成就佛道。这是有次第的渐渐引入大乘教中,最后圆成佛道,这就是渐教的由来。(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一辑,页106,正智出版社。)
  原始佛法中解说涅槃时,为了不堕入断见外道见中,不得不处处隐语密意说有第八识本住法的存在,而第八识法义本是应该留到第二、第三转法轮时才正式宣说的。所以二乘法其实是以大乘法为根本而方便宣说的,若离大乘法宗本的如来藏根本心,二乘涅槃将难逃于断灭见之讥评,本质也将成为断灭空。(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自序,页1,正智出版社让。)
  四阿含诸经所说法义,以二乘菩提为主;二乘菩提则是解脱道之法义,专述出离分段生死之解脱道法义,不以实证法界万法实相为内涵,故与成佛之道的佛菩提道无直接关联,因为成佛之道是必须从亲证万法本源的第八识如来藏开始的。第二、三转法轮之大乘诸经法义,则以成佛之道为主,大乘成佛之道则以佛菩提智慧为主,却又函盖了二乘菩提之解脱道。(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自序,页3,正智出版社。)
  二乘菩提所修证之解脱道,只是佛菩提道一切种智中之一小部分尔,只是修证大乘般若所得之副产品。(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入不二门》,代序,页9,佛教正觉同修会。)
  大乘别教法门之修证中,既已函盖二乘菩提之解脱果修证,亦具足显示佛菩提道之内涵,何须别立二乘菩提之法?而有通教菩提?皆因别教菩提难悟难证,未悟之人闻之,极难信解,何况修证?不如先说解脱道,故另建立二乘菩提,易解易修易证故;证已再观时机因缘,渐渐引入佛菩提道——令修如来藏自心之般若中观,乃至如来藏自心之无生法忍一切种智。是故世尊观机逗教,依根机差别、依境界差别、依法相差别,依功德差别,而将唯一佛乘一分为三,建立三乘菩提差别。然三乘菩提皆是同一法界性——如来藏性,皆依藏识而建立;而藏识法界体性本来悉无差别,是故不应分为三乘。今我大乘别教法门既已函盖三乘菩提,圆满具足,何须再分三乘?故应依别教法门修证全面之佛法,尚不应分三乘菩提,何况于大乘法中再行分宗立派耶?(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368,正智出版社。)
  前后三转法轮诸经所说者,唯是三乘菩提之差别,唯是浅深广狭之差别,绝无前后矛盾之处;然而大乘诸经远远胜妙于四阿含诸经;亦须具足前后三转法轮经典,方能具足圆满成佛之道,方能圆满具足一切佛法。(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自序,页30,正智出版社。)(完)
  
(原标题:08、如何修证解脱道)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