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09 第二篇 第一章 持名念佛法门

   日期:2018-07-11     作者:三乘菩提    
  第一章:持名念佛法门
  正修行的部份,分为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系念思惟念佛、因地无相念佛、体究念佛、果地无相念佛、实相念佛及后续的修行等九章来加以说明。
  持名念佛是“以持念佛的名号,来忆念佛菩萨”的修行方法。这是世尊大慈大悲,特别为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性而宣说的一种方便法门。在佛法即将灭尽时,世尊以祂的佛力加持,让此法门在世间多留一百年。虽然是方便法门,若肯下工夫去修,所登之境界也不比其它解脱法门差。因为解脱法门要修定、慧,而未法时代不容易修。若能老实持念佛名,真心相信并迥向发愿求生极乐,临命终时,弥陀世尊一定来接引。
  到了极乐世界,就相似于解脱境界了。因为在那里已经免除生死轮回的苦难,所以叫横超三界。也借著弥陀世尊和两大菩萨的愿力,和他们各种应化身的度化,可以很稳定的修行,直到究竟解脱。
  《莲宗宝鉴》卷六里有一段话:“盖一切人力量有大小,机智有浅深,所以行业不等。上上根智人,直下自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是弥陀,此则是如来无住无依最上乘境界,万中无一也。其未能顿悟之人,须是谛信净土,一心念佛,渐次修进,仗阿弥陀佛愿力摄持,自己一念真实下工,万无一失也。”这是说一切佛子因根性不同,有的人信力强,有的人信力弱;有的人愿力强,有的人愿力弱;有的人定力强,有的人定力弱,故说力量有大小。
  机智有浅深是指各人聪明解慧有所不同,因此所行、所修的各种净业也不同。有功夫和知见的人,根性特别猛利,直下自悟。他不靠善知识,自己就能开悟,明白那个是自己的本心,并看见自己的本性,这就是亲见自性弥陀。这个心和弥陀的心没有差别,就是如来无所住、不需要依靠任何境界的最上乘的境界。但是这种人,一万个人中找不到一个,因为自修自悟很困难,有善知识指导,要悟比较容易;但有时找不到真善知识反而被误,所以说这样的人是万中无一。
  而未能顿悟之人,就应真实相信有净土,一心不乱、心无旁骛地念佛。事情忙完了想到的就是念佛,一起床想到的也是念佛,如果所作的事是不需用脑筋的单纯工作,便应一边作、心里也一边念佛,把念佛当作最重要的事,这叫一心念佛。但一心念佛要渐次修进,一步一步往上求进,不能老是停在持名上。并仗著弥陀世尊的愿力,来摄取加持;经由能念与所念两方面的配合,则一人念佛一人去;一万个人念佛一万个人去,所以说万修万人去,是万无一失,和万中无一相反。而其中有句“渐次修进”,表示持名念佛的工夫有浅有深;我们把它分为四个层次来说明。
  第一节:随缘念佛
  念佛人刚开始学念佛法门,他对于真实的佛法、了义的佛法,并无真实的了解,所以还没有正信,对世间的五欲之乐仍很贪著。所谓五欲是色、声、香、味、触,或财、色、名、食、睡。因贪著五欲所以也会爱恋眷属、财物、虚名、权力;于是随顺世俗的法,和世俗人一样在五欲中打转,故不能专心念佛。
  每周一次的共修念佛,他是随兴参加,看到今天下雨就不去了;下周风大也不去;再下一周说:“太阳太大了,也不去。”终于有一天,不冷也不热,决定念佛去,这是随兴而念。平常持名念佛也是如此:晚上没睡好,没精神,不念了;被上司责骂,也没心情念佛;当他走在路上,往往看看橱窗、看看周遭,看看人。碰巧经过香铺,正播放著佛号,才想到要念佛;心里才跟著念了几句,突然看到一只狗走过来,就被它所转、又忘了。一颗心像孙悟空一样,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
  这种人并没有想求生极乐,只是听人说念佛可以平安,能保佑我不出车祸、没有横难,是为这些而念。因根性、志愿不定,所以念佛也时常换方法;从持名、观像、观想、心念心听,不断地换,每个方法都浅尝即止,故一无所成。
  第二节︰心念心听
  持名念佛到后来会进入心念心听阶段。因为此时他开始了解为何要念佛,知道念佛可以求生极乐,可以获得解脱、身无横难、心灵平安、生起定力等好处。我自己刚学佛时,参加一家寺院的念佛会,可是每周念佛共修时都痛哭流涕,一条手帕都不够用。后来怀疑为何要念佛?问了个学禅的法师,他不喜欢念佛,对我例嘴一笑、走了,让我莫明其妙。后来找了念佛法门的书来读,才知道是为了求生极乐世界;心想他不错,有个地方可去,心就笃定下来,也发愿往生极乐。当时也不知净土三经是什么?问了人,才知是《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才知道念佛不只是四个字、六个字这么简单。读了净土三经,知道弥陀世尊的功德广大无边,其悲愿大得不得了,真是大慈大悲!任何众生都愿意照顾、摄取,信心就更坚强,更欢喜极乐世界依正二报之庄严,非去不可。
  所谓依正二报的庄严,是指极乐世界的环境没有苦、不需大小便利、没有大寒大热,要什么温度有什么温度,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吃了就自然化去,不用洗碗,也不必种菜、煮菜、生火,一念之间就有了。色身和天身一样,无生老病死。天人还有五衰,极乐世界不但没有,且永远不死,直到离开为止。因此身心欢喜,发愿往生,一心持无量寿佛名号,从此每周念佛共修风雨无阻。拜佛时真心赞叹阿弥陀佛,祂是唯一的皈依。但是唱忏悔偈时,又想:自己去得了吗?为何都没见过阿弥陀佛?苦得不得了!所以一条手帕是不够用的,这是一种善根的现象,表示和弥陀世尊有缘。
  也因为知道想求往生之前,须把业障随缘、随分、随力消掉一些,所以此时会真心忏悔发愿,迥向往生极乐。每天心里默念佛号,会听自己心里念佛号的声音,即是心念心听。持名念佛有个妙处,即以佛号消除妄想、消灭烦恼,灭除过去生无量无数的罪业。因佛号不断,所以想佛的念不会断,因此在第八识里不断地种下净业的种子。
  还有个好处,是持念无量寿佛的名号,十方一切诸佛都会护念,本师释迦如来更是慈悲护念。以前曾有人记载一则故事,说有个念佛人,他一念佛号就放光,恶鬼找他麻烦时因为受不了他念佛放光,就跑了。恶鬼远离,学佛障碍会减少,修行会比较容易,要亲见实相也容易。
  若念佛精进,可以借著心念心听,念到一心不乱,必能成就有相的念佛三昧。在梦中,一样念著佛号,醒来第一个听到的声音,也是心中的佛号,耳朵彷佛时时刻刻听到佛号,像录音带不停地循环播放。到了命终舍报时,佛号还是不断,定能往生极乐。平时法喜充满,不会与人吵闹,言语动静很安详,心里安定,知道自己一心不乱,必可往生极乐。在《阿弥陀经》中说:“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就是此状况。
  第三节︰心念心忆
  念佛人心念心听之后,若善根深厚,可能在某个因缘时节,会检讨,会注意自己心念心听时,有没有忆佛、想佛?详细观察后,发觉心念心听时,忆佛的念并非很清晰,而比较偏于定。这表示他的功夫很好,心很细腻,才能观察出来。当他打坐心念心听时,往往会入定;虽然口中仍在唱著佛号,但心已入定了。
  当他观察分明后,确定没错了,从此会特别注意佛号不断时,忆佛的念在不在?修到最后就完全是心念心忆,他不再入定了。在行往坐卧中,借著心中不断的佛号,维持心中忆佛的念不断。这功夫就比较深了,一般持名念佛的人能分别、观察到此地步的人较少。若能每天在行往坐卧中不断心中的佛号,并且忆佛的念也随著佛号不中断,就可以准备修学一行三昧了。
  第四节︰一行三昧(念佛三昧)
  《大宝积经》卷116有一段说:“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差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人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说的是修一行三昧先要有心念心听、心念心忆的功夫,此法门很殊胜,可以让我们从有相直接进入实相。但也要具备二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心念心听、心念心忆的功夫。本周先解释这一段。第二个条件,也是修一行三昧的大前提,留到下周再说明。
  这段经文说明:若想进入一行三昧,应当在空闲处,不受打扰的地方,把一切妄想杂乱的心舍掉,此时不观想佛的相貌,而把心放在称念佛的名号上。若是称念弥陀世尊,就面向西方;若称念药师如来,则面向东方。随佛方所端身正向,不能躺著或翘起二郎腿坐著。若站著要站好合掌,坐著则坐好合掌。
  对所念的佛要心念心忆,念念相续不断绝,而能于这一念中见到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为何能于一念中见到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因为念一佛的功德无量无边,与十方世界无量诸佛的功德没有差别。这不思议的佛法里,完全相等没有分别,只是一个如。完全一样,是最正觉,而在这当中具备无量功德和辩才。为什么?因为悟了之后,说有说无都对。没悟的人说性有相空,他说性空相有;没悟的人说性空相有,他说性有相空,这是无量辩才。无量功德是因为得到解脱的自受用,和因为亲证解脱而得的解脱知见所生的广度众生的他受用功德。
  我们上周说一行三昧成就的时候,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接下来说“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入一行三昧的人,他完全如实的了知:犹如恒河沙数那么多佛的法界,他们都是无差别相,完全相同。为什么知道他们的无差别相呢?那就是说:真如体性,完全一样,不管是一只蚂蚁,或者一只大象乃至大如鲸鱼。不管是地狱众生、鬼道众生乃至只有七天寿命的中阴众生,一直上至大菩萨、诸佛,其法界完全相同,都是这个真如。此处说“尽如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我们甚至可以说:“尽知恒沙十法界无差别相。”所谓十法界是指六道众生的法界以及声闻、缘觉、菩萨和佛的法界,同样是这个真如佛性,称为一相无相。
  一行三昧的这种修法,是大心菩萨所修,虽然名为系心一佛,专称名字,但这样修一行三昧的念佛人,不一定求生极乐世界。所以一行三昧的修法,在我们这个婆婆世界,既适合念无量寿佛,也适合念释迦牟尼佛,因为这是要明自真心,见自本性的修法;也就是念佛人所讲的,要明“自性弥陀”,要见“自性弥陀”。
  这一行三昧,很多善知识讲过,但在讲的时候,有的人忽略了一行三昧这一段的前一段话;这也是我们念佛人常常忽略的一段,而这一段正巧是修学一行三昧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即是我们上周所说,欲修此三昧必备的第二个条件。知道这个前提,念佛人普偏存在的一种错误的知见,才能扭转过来,才不致误会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的前一段经文这么讲:“云何名一行三昧?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者,当先闻般若波罗密,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那就是说,法界只有一相。十方诸佛法界,乃至十方的十法界,全部都一样,只有一相。我们的心安住在十法界的这一相,系缘于这一相,这叫一行三昧。法界只有一相,就是真如。但是: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进入一行三昧、亲证真如一相的话,应当要先阅读或听闻而了解般若波罗密,然后要如说修学。
  所谓“般若波罗密”我们翻译成中国话叫做:“智慧到彼岸”,也就是大般若经所讲的意旨,必须先明白。大般若经的经文很长,像这样大本的大藏经这么厚,有四巨册共六百卷。所以想入一行三昧,不光是前面所谓的“系心一佛,不取相貌,专称名字”而已。当我们随佛方所,“专称名字,于一佛念念相续”的这个功夫在修习之前,要先听闻了解般若波罗密;也就是说:体究念佛之前,先要了解什么是智慧到彼岸。那就是要我们先去了解什么是第一义,什么是了义。所以谈一行三昧之前,这个大前提不能漏掉;如果漏掉的话,一天到晚嘴里喃喃有词地念“阿弥陀佛”,念到驴年也不悟。
  所以在念佛号之前先要明白:如果只是求生西方极乐,并且不求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也不是修一行三昧,那就不相干。如果是要修一行三昧,就应当先了解般若波罗密是什么,这样才能体究念佛,才可能修一行三昧。先听闻、阅读般若波罗密之后,再依照《般若波罗密经》所说的去修、去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所以,所谓一行三昧不光只是随佛方所,专称名字而已。这是少数善知识忽略的地方。我们学念佛的人,既然要修这个法门就不应当忽略这个大前提,因为世尊讲,要先闻般若波罗密并且如说修学之后才能入一行三昧,才有可能亲见自性弥陀。亲见自性弥陀之后才能够“即是念中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前后对照之下,如何修一行三昧就很明白了。
  我们上周也曾提到过:“在念佛的这一个念里面,可以见到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这是什么意思呢?我曾经问过一个人,他自称修学净土,深入经藏。我说:“那我请问你:净土法门的一行三昧讲‘即是念中见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请问:‘未来诸佛还没有成佛,您如何见?’”他答不上来。我曾经跟人讲:“这个见未来诸佛,悟了的人就见了。”譬如说:在我们这些同修之中,就有许多人已经见到无量无数未来诸佛,这不是大妄语,而是真实的见。未来诸佛、现在诸佛、过去诸佛都是这个真如佛性。只要你见性了,你就能看见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这便是见到未来一切诸佛。当我们见到一只蚯蚓
  爬出了地洞,在地上爬来爬去,你说:“啊!我看到了未来佛。”看到了许多人,你说:“啊!我看到了许多未来佛。”未来的佛也是这个真如体性,过去的佛,现在十方正在说法度众的佛,都是这个真如体性。
  世尊在开示一行三昧之前,指出修学的前提“当先闻般若波罗密,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可见得,要入一行三昧,必须先了解什么是了义。了义讲的就是真如佛性。明了真如佛性之后,在“端身正向,系心一佛,持佛名号”时,突然返观,一念相应,便觉真如,得见佛性。方知真如佛性时时都在持佛名号之中显现。见了真如佛性之后,就能“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就是说:如十法界、如十方诸佛法界;他永不退失,永不坏灭,他不能用意识思议,他没有任何的障碍,他没有一切的相。这就是实相。
  实相不仅只是无相而已;实相是无相也是有相;有相与无相是不二的,这才是实相。如果只是落在空里面,见空而不见有;空与有不能是一的话,空与有是分别对立的话,那是在一边;既然是在一边就不是实相。如果在有相之中,不能见实相,那就是有碍;则此人所谓的实相无相,一定是错会了,不是真正的无相。至于“实相”我们到实相念佛里面再来说,这里就不再重复。(第一章完)
(原标题:09 第二篇 第一章 持名念佛法门)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