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第088集 如何得八法(下)+八法之三净缘(上)

   日期:2018-07-12     作者:成佛之道    
叶正纬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我们继续来跟大家说,因为我们这几个讲次以来,提到的这个八个法。其实如果您之前已经有先涉猎《优婆塞戒经》的话,您一定会发现这个八个法,其实就是跟布施的果报息息相关的。那我们这里呢,我们在之前跟大家讲的时候,讲说这个八个法,要获得这个八个法的因素呢,如果你仔细摊开来看的话,不外乎就是布施、持戒了。所以这个布施,光是布施、持戒-菩萨六度里面的前两度,就已经有如是的功德了。所以我们才会这里,特别提醒大家要注意这个八个法。我们上次讲到“无量世中呵责女身,以是因缘得男子身。”这个部分我们还是要再次的叮咛大家,所谓的男子身、女子身,这个不是从生理方面来说,不是从我们的身体方面来说,而是从我们的心行上面来说。如果您这个说无量世以来,经常呵责类似于一般世间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比方说:胆小、怯懦、扭扭捏捏,该承担弘法重责的时候不愿意承担,该来付出作义工的时候呢,往往推说诸多的这个环境的因缘限制,都不愿意来,一丝一毫都不愿意尽力的话,那这个时候呢,就是这个经文里面讲的—该呵责的状况。如果您常常呵责这个状况,当然无形中在您的脑海里面,自然就已经有种下了您认为在学菩萨道应该展现怎么样的丈夫气概,所以很自然的将来您在受生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有这些气概能够显现出来,所以我们才会说“无量世中呵责女身,以是因缘得男子身。”
  下一句呢?佛继续说:“无量世中至心持戒,以是因缘言语辩了。”为什么至心持戒会得到言语辩了的果报呢?很显然的这里面又再次印证了,我们前面讲的,菩萨摩诃萨在菩萨道上面追求言语辩了,不是为了要口才便给去跟人家聊八卦、聊是非,或者争无谓的权位名利用的。这里面的言语辩了必然是紧紧扣著正法的弘扬来说的,也就是菩萨摩诃萨要求言语辩了,第一个就是要为了好好的把佛陀的正法说清楚、讲明白,让众生能够听受;其次就是面对许多人曲解佛法,乃至于误会佛法的时候,这个时候菩萨摩诃萨要不畏众,要能够用正确的方式,然后来破斥邪说。这个时候当然就是我们所说的言语辩了。那么这些言语辩了的状况,为什么跟至心持戒有关系呢?我们首先要说持戒:当我们在持戒的时候,一定是要会如实的去说。也就是今天我们发现有许多的人在看佛的经典的时候,其实说实在的会曲解的这么离谱,甚至常常有断章取义的情况;还有一些人呢,经过别人点醒断章取义了之后,还烦恼的心生起,而不肯就此认为自己是断章取义,这种状况可以说屡见不鲜。但是这些状况如果能够至心持戒的话,那在佛所传的戒律里面,本来就有叫大家要如实的说如实语,并且要如实的去面对自己的心行。所以如果能够至心持戒的话,自然而然的说出来的话,或者是说面对经典解读的时候,一定也是会变成说,自己知道多少就是知道多少,不知道的就不会妄加猜测、妄加陈述。这是第一种的至心持戒,所以他言语辩了,因为他一切都是如实说,所以不需要再动脑筋,想办法编一些方式来去圆目前的这个说法,就直直率率的按照 佛陀所教的法传了就是,所以这个时候,他的言词上面呢,就会很直接、很流畅。
  接下来另外一个状况呢?我们说至心持戒。大家都知道说,佛教有谈的三个经常被提起的三个字,就叫作戒、定、慧。那大家也都能够认知到说修习佛法的时候,从戒能够生定,那从定接下来就能够发慧。这个只要您,如果您也受了这个戒之后,然后您也持戒了之后,从中您必然就能够领会到:为什么由戒会生定,而为什么由定能够发慧了。因为透过定力的熏习使您在面对法义的时候,能够不受妄想的左右,能够用您的全心全意去面对当前要理解的这个法,所以当然在你有定力增长了之后,透过定力的协助,您对法的领受会是很直接并且很明确,而且透过定力您对于这个法也能够忆持不忘;如果您既理解通透了,又能忆持不忘的时候,那么以后您在面对群众,有人来请法的时候,您在说这个法的时候,岂不会是言语流畅吗?也就是说,说的都是你心里的自家事,你怎么会不流畅呢?所以我们说至心持戒,为什么会有言语辩了的这个果报?其原因就是:第一个,至心持戒必定都是如实语,并且是如实的解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二个它的原因就是因戒而生定,由定而发慧,由慧发起来的时候,我们对于佛所说的道理能够彻底的了解,并且也能够忠实的陈述,这样子就造成了我们在后世能够言语辩了的原因。
  最后一项呢“无量世中供养三宝,以是因缘无大众畏。”这一点或许看起来不那么直接明了,不过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当时讲说,我们跟大家讲,菩萨摩诃萨为什么叫作菩萨摩诃萨?是因为他持如来藏,他“有圣法、得圣果”。我们也进一步跟大家讲,如果一个菩萨摩诃萨持著如来藏,并且“有圣法、得圣果”的话,因为所有世出世间的所有的一切法,都在如来藏法之内,所以如果您已经掌握了这个如来藏的法的话,您在面对大众的时候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包含现在您面对大众的诸般的心行,您有哪一个地方需要畏惧的呢?所以我们才会说,真正的菩萨摩诃萨面对大众的时候,是不会有什么畏惧的。那从这个道理,你可以来看,菩萨摩诃萨毕竟在佛道里面的位阶呢,我们说正式的界定,从入初地开始就是菩萨摩诃萨;可是从初地开始算起,还有二地、三地一直到十地、还有等觉,那从这个菩萨摩诃萨一路往前看,看到佛之间的话,中间是有好几个位阶在的。您可以看看说,如果菩萨摩诃萨都能够在面对群众的时候没有畏惧,当然一路修证的话,使您在面对大众的时候就越来越能够侃侃而谈;乃至于到九地的时候,会有乐说法无碍的这种功德。
  那我们想想看,菩萨摩诃萨在有了如来藏法,掌握如来藏法之后就已经无大众畏了,当我们在供养三宝的时候,又如何能够得到无大众畏的果报呢?这其中是因为菩萨摩诃萨毕竟在三宝的范围里面,就是列属在僧里面。我们说三宝的佛、法、僧,菩萨摩诃萨就是列属在僧里面。当我们在供养三宝的时候,光是僧的这一样,当我们在供养僧的这一样的时候,请问:我们供养僧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愿意接受这个僧所教授给我们的法呢?这个应该是很自然、很肯定的事情。只要我们供养了这一位僧人,他有法的话,他必然都会回馈给我们,因为这个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在家跟出家增上和合的状况。所以我们如果说供养僧人,就已经从中可以得法了。
  那我们供养法宝,又是怎么回事呢?所谓的供养法宝,当然就是依教奉行 ,如法修行叫供养法宝。那么如法修行的时候,您也是一样啊!只要您是朝著正确的道路走,最后您的方向都必然会朝著要掌握如来藏法,要能够熟练如来藏法的这个方向前进,那么您不是就一路在往无大众畏的方向前进了吗?那供养僧跟供养法就是如此了,供养佛更是如此啊!因为佛在整个的经典的范围里面,大乘经特别明显的处处都在跟我们谈如来藏的体性。所以如果说,我们愿意用虔诚恭敬的心来向佛请法的时候,这就是我们在读经典的时候,不要用自己的方式随便曲解经典,而是要回归善知识的教导,然后一五一十的把佛的开示,把它读进我们的心里面去。这样子的话,我们一样也是朝证悟如来藏、一样是朝掌握如来藏法这个方向前进,那岂不是也一样是无大众畏吗?所以我们说供养三宝,最后的结果其中的一样果报,必然是无大众畏。
  当然我们也是要提醒大家,就是说,供养三宝的这个福德是非常大的。我们可以说供养三宝它的果报之一就是无大众畏,但是我们千万不要把它解释成说:供养三宝的唯一果报只是无大众畏。不是的!因为供养三宝,其实它的果报是函盖了所有-我们刚才讲的-菩萨八项法里面的每一个法。也就是说,供养三宝能不能获得长寿呢?答案是肯定的。供养三宝能不能获得上妙色、能不能得到上种性、身力具足、多饶财宝、得男子身、言语辩了等等呢?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也就是我们供养三宝的时候,菩萨八法每一项都有机会,可以透过这样来都获得这样的果报。只是这里跟大家要特别点出来,就是供养三宝跟无大众畏的关系,因为这个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说是行菩萨道,而菩萨道的关键是在如来藏。所以透过这样的说明让大家来了解说,供养三宝会得到无大众畏。那当然就是说,这里面还必须提醒大家说,供养三宝的福报这么大、果报是这么好,可是也一定要知道说供养三宝,绝非只是把食物放在佛前,这个就完成供养三宝,不是的!因为从我们刚才的解说,各位应该可以了解:如果我们供养了胜义僧的话,我们必然是要受教;如果我们供养法的话,我们必然要依教奉行、要如法修行;如果我们供养佛的话,那同样的,我们要恭敬虔诚的研习佛所传的经典,不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曲解佛意,更不可以断章取义。用这样的心态才是我们这里讲的,供养三宝的意思。
  这个八法呢,佛在开示完这个八法如何获得之后,佛接下来又继续告诉我们,这个八个法有三个因缘,这个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三辑的第222页,我们接下来,也把这个经文念一次,请大家同时参照:“如是八事有三因缘:一者物净、二者心净、三者福田净。云何物净?非偷盗物,非圣遮物,非众共物,非三宝物,非施一人回与多人,非施多人回与一人;不恼他得,不诳他得,不欺人得,是名物净。云何心净?施时不为生死善果、名称胜他、得色力财、不断家法、眷属多饶,唯为庄严菩提故施,为欲调伏众生故施,是名心净。云何福田净?受施之人远离八邪,名福田净。善男子!以如是等三因缘故八法具足。”在这一段经文里面,佛又再次的说明,这个八个法它的因缘是什么。从这个物净、心净跟福田净这三个的说法,相信观众朋友们应该有大致上的体会。这里面佛所说的状况,确实就指出了我们讲的八法、如何去获得这个八法,确实跟布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在这边讲三个因缘的时候,讲物净、心净、福田净的时候,讲的其实就是我们在行布施的时候,所应该注意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云何物净”,底下列出来了许多的这个状况,那这个状况 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里面都有详细的说明。我们要提醒大家要注意的是,其中有一个指的是“非施一人回与多人,非施多人回与一人。”这个状况恐怕观众朋友们要小心。这个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布施的时候,比方说“施一人回与多人”这个状况,指的就是说,我们本来是要布施给某一个人的,可是当我们布施了之后,我们又临时改变心意;这个东西可以说已经到了对方的手上去之后,然后我们可能说,我突然改变心意了,我想把这个东西布施给其它人,或者我想把这些东西布施给多个其它的人等等。像这些状况在我们现实的生活里面,好像这个状况是常常发生的;因为在我们一般世间的认知里面,当我们去布施的时候,我们就是施主。而我们也一直认为除非我离开了现场,除非我从此之后完全不反悔这个事情,那么我似乎对于我布施的东西有完全的自主权。所以我们常常会发生的状况是,给了人家东西之后突然反悔,然后就打电话跟对方说:这个东西不知道你用了没有,如果没有用的话我想转送给别人,好不好?
  这个就是我们在这句经文里面看到的“施一人回与多人,非施多人回与一人”。甚至是呢,施甲然后你回与乙等等这些状况。最主要就是说,世间人都觉得对布施财物的所有权,是一直持续到说自己愿意放弃为止。但是实际上按照佛的开示、按照法界的定律来讲,当我们对对方很肯定的说这件事,这个财物要布施给对方的时候,并且对方也听进去了我们的话语,并且也收受了这个财物之后,这个财物从当下那个时刻,当他理解并且收受了这个财物之后,这个布施的行为就已经完全完成了。这个意思就表示说,当已经布施行为结束的时候,这一件的财物的所有权就不是我们了,而是受施的那个人。所以我们一般世间常常觉得说,我们对这个事情还有所有权,那是错误的认知,因为那个不符法界的定律。所以当您布施了之后,又临时反悔打电话想要把这件事情追回,或者想要改变这个布施的状况的时候,按照法界的道理,您是要征得对方的同意的,因为在那个时间点上,这一件物品已经属于受施者的财物了。不可以说,我们又强强的把它拿回来,然后要重行分配。这样子如果,把它强行拿回来的话,这个就违背了所有权的概念,您就会变成是不与而取了,甚至会变成强取的状况。这个可以说是我们最要注意的地方。那其它的部分,请大家就参照 平实导师的讲记。
  至于心净的部分,心净部分是我们在布施的时候要非常注意的地方。因为我们说,所有菩萨摩诃萨要具足八法,我们已经一再的强调,这个八法所讲的基础是在于行菩萨道,让菩萨道行得既安稳又顺畅。既然是在行菩萨道的话,自然这个八法不会跟世间的这些善的果报牵扯在一起。所以才会说,如果你要具足菩萨的这个八法的话,你的心应该怎么样呢?也就是你施的时候不能为了要求生死的善果。不能为了说:我打算用这个布施的果报,我要求生天界来去享福,只是求生死善果。或者不能为说:我要成就什么样特殊的名称跟他人较量。或者我们也不能为了说,后世因为晓得布施有相应的果报存在,所以我们就一味的企求说布施的时候,希望后世有什么样的好看的容颜、或者是什么样的很健壮的身材、或是特别的财宝;也不能够因为说家法、眷属等等的关系呢,要特别去行布施。
  当然您如果用这些世间的标准去行布施的时候,将来未来世所得的果报,一定都是在世间法上面发生。那这个绝对不是说,跟大家说,如果施的时候用这些方式、用这个心态来布施的时候,就会丧失了果报。不是的!因为法界的道理,您怎么施就会怎么得这个果。所以您如果用世间的心态去施的时候,不会没有果报,您所得到的果报是世间的果报。然而我们从一开始讲到现在的话,我们所说的都是为了菩萨摩诃萨能够顺利的行菩萨道;所以既然是讲到菩萨道了,那自然而然以上像生死善果、权位名称,或者是财宝、或者是为了要许多的眷属等等,这些世间的事情自然就不应该被纳为布施的心态。那唯有一种心态是菩萨摩诃萨布施的时候所必须掌握的,就是为了要庄严菩提,并且为了要调伏众生。把这个庄严菩提跟调伏众生,这两样事情把它紧扣著的话,以这个心态去布施的话,所得到的果报必然会跟我们菩萨道紧紧的相应。至于福田净的部分呢?还有一些地方没有说完,我们就留到下一次,一并再来为大家讲解。
  今天就上到这里。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88集 如何得八法(下)+八法之三净缘(上))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