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第072集 菩萨如何自利利他?(六)

   日期:2018-07-12     作者:三摩地    
张正圜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单元。今天我们要接续上一集,继续来说明:菩萨的自利利他。
  上一集主要是在说明:菩萨的两种乐和两种福。菩萨在世间行道,不仅可以得到世间法上的福德和快乐,也同时可以获得出世间法上的福德和快乐。佛说:这样兼具世间与出世间的福德和快乐,才是真正的福德和快乐。接著,我们继续从第三辑第85页开始说起,我们来看看经文内容:“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一法,则能兼利,谓不放逸。复有二法能自他利:一者多闻、二者思惟。复有三法能自他利:一者怜愍众生、二者勤行精进、三者具足念心。复有四法能自他利,谓四威仪。复有五法能自他利:一者信根、二者持戒、三者多闻、四者布施、五者智慧。复有六法能自他利,所谓六念。复有七法能自他利,谓坏七慢。”(《优婆塞戒经》卷2)这一段经文的意思,主要是在说明:菩萨应该具足哪些法才能自利、利他?首先说明:菩萨如果能够具足“不放逸”这个法,就可以自利利他。然而什么叫作不放逸呢?不放逸就是不放纵身心,随时随地检点身心,绝不让它向不正当、不道德的方面去发展,这就叫作不放逸。《成唯识论》卷6:“不放逸者:精进三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为业。”(《成唯识论》卷6)意思是说,所谓不放逸,就是能够勤修无贪、无瞋、无痴等三善根作为防恶修善的功能。也就是,对于所应断的恶事,能够防制而令恶事不再生起,乃至能够永远断除;对于所应修的善事,能够引导而令善事更加增长广大。不放逸可以对治放逸,也可以因此而成就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法。
  常常有人会误解不放逸的意思,总以为:“不放逸就是要一念不生,而且不管在做什么事都要不苟言笑。”或者会以为:“只要每天有空,就一定要打坐,这样才是不放逸。”其实这都不是真正的不放逸,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尽管在那里打坐,看起来好像不动如山,但是却心猿意马:一下子跑到美国大峡谷,一下子跑到日本去看樱花,一下子又回到台湾来,又是张三、李四攀缘不断;心总是到处去,所以这叫作放逸。不像正觉的菩萨们,虽然一天到晚在为众生奔忙,但是心中却总是净念相继,没有任何的妄想和攀缘,这才是真正的不放逸。能够不放逸,才是真精进;真正的不放逸,才是修苦行。一般来说身苦行容易修,但是即使每天盘腿打坐八个钟头在修苦行,也只是表相的苦行而已。真正的苦行是心不放逸,譬如说:您是在修念佛法门,那就得时时刻刻净念相继;如果您是在参禅,就得二六时中疑情不断;如果您是在打坐修定,也要很快就能够进入定中,获得禅定的证量,而不是空口说白话;如果您是专门在修利益众生的法门,那就得永远努力不懈地为众生做下去;如果您是以努力为众生说法为苦行,那就得不舍任何一个众生,永不疲累地为各种根器的众生宣说妙法;能够这样做才是真正的不放逸,也才是真正的苦行。这样的不放逸,不但自己能够得到利益,也能使众生获得利益,所以说“心不放逸”这个法很重要。您可别口不放逸、身不放逸,而心却攀缘、妄想不断喔!那种不放逸是假的。唯有心不放逸才是真正的不放逸,这样才能够自利也能利他。
  另外,有两个法可以使菩萨自利也能利他,这两个法就是多闻与思惟。各位菩萨!您这一世初学佛法时,是否也曾经同样觉得:“佛法浩瀚无边,无从摸索起呢?”的确如此!但如果有善知识能把佛法的真实义帮我们打开并且显示出来,我们只要依著他的教导次第学起,这样就容易多了。譬如 平实导师把佛法的两个主要道—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给说了出来,并且说修学佛法必须要二道并修,除此以外没有别的佛法;在书中除了显示佛法的两个主要道以外,又详细说明两个主要道的内涵和修证方法。只要菩萨们善根福德具足,自然能够得闻这样正确的知见;如果能够进一步加以思惟、观行,想要次第圆满佛菩提道的修证,就不再是困难的事了。如果有人过去世早已鼎鼎有名,但是在还没有离开胎昧之前,这一世还是要从多闻开始,这是无法避免的;当菩萨们开始多闻熏习以后,就会把往世所修证的种子给刺激出来,许多往世所修证的智慧就会因此渐渐地出现,这样修行起来进步就会很快。如果我们过去世没有学过,那这一世当然更需要多闻,否则如何能够建立正确的知见呢?
  菩萨们在多闻以后,必须进一步加以思惟、消化;如果单单只是听闻,那都只是知识,无法派上用场,必须经由自己静下心来细细思惟、融会贯通,才能转变成自己的东西,未来因缘成熟时,也才能为人演说。譬如:在禅净班中有许多同修觉得:“来同修会这两年多来,纵使还没有破参明心,心中也是非常高兴。因为这两年多来所学的妙法,比起以前学佛二十年的总和都还要多呢!”因为整个佛法的内涵与次第,他已经有所了知;并且对三乘菩提的异同有了相当的了解。这样的事情,在正觉同修会中可说是极为平常的事,大家都很欢喜能够这样全面性的来认识佛法;而这都是要从多闻、思惟而来,纵使还没有证悟也能随缘随分为人说一点儿佛法,所以说多闻、思惟这两个法能够自利也能利他。
  接下来,还有三个法能自利、利他:第一、要怜愍众生,第二、要勤行精进,第三、要具足念心。所谓怜愍众生的意思是说要有悲心:看见众生被人误导、或者久修不证,心中生起了怜愍之心想要帮助他们、利益他们,这叫作怜愍众生。对于凡夫众生乃至外道,则希望他们未来也能进入佛门之中;对于已经进入佛门想要求证般若的人,则教导他们应该努力修集福德资粮,将来才有证悟的因缘;这些都是菩萨在怜愍众生时应该要做的事,也就是说,菩萨对一切众生都要有怜愍之心。菩萨除了怜愍众生之外,自己也要勤行、精进。所谓勤行,就是精勤地修行,在法上要精进地闻熏、修习而不终止。如果每天只是在怜愍众生,而自己的道业都不能往上提升,那也不是办法;所以菩萨也要自利——就是勤行精进。第三、要具足念心。所谓具足念心,就是念不退失、念不忘失。念不忘失,只有到达佛地时才能具足。譬如:常常有同修抱怨说:“老师啊!我记性很不好,听过就忘记了。”其实这种情形是很普遍的,不是您记性特别不好。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开始学习的时候,多半不了解其中的意思,当然也就记不住;但是,当有一天我们证悟了以后,一听就懂了 ,懂了就不会忘记,念心所就能够成就。懂了以后,就算忘记了也没有关系,其实不是真的忘记了,因为当有人问起来,你马上就会解说,所以不必故意去记,只要了解就好了,这叫作念不忘失。能够于一切法中都能念不忘失,只有诸佛才作得到,等觉菩萨多多少少都还会有一些忘失。这就是五别境心所法中的“念”心所,念不忘失的具足是佛地境界;但是在因地的时候,我们也得开始修习。想要念不忘失的最好方法,就是要亲证。亲证以后,不论经过多少时间、多少纷纷扰扰,你还是不会忘记的,因为这是你所亲证的境界;也就是说,想要具足念心所的最好方法就是一一亲证、一一履践,这样次第进修,就可以渐渐到达佛地的具足念心。
  各位菩萨!除了以上三个法以外,另外还有四法可以自利、利他,这四个法就是四威仪,也就是行、住、坐、卧都有威仪。但是这四威仪会因人、因时、因地而有所转变,譬如说:过去生你如果是在印度出家,那你的四威仪一定很好;但是后来印度佛法没落了,转生到中国来,进了禅门之中,世世都当证悟的禅师,四威仪可能不会很好。为什么呢?因为禅师的答话行事,都有独特的风格,所以你如果要求禅师要有什么样的威仪,那你就错了;因为禅师家的所作所为,无非都是要帮助弟子们证悟,所以只要有妙法能帮助众生证悟,也就不要求威仪是否端严了。但是因为我们不是禅师,所以我们都要注意自己的四威仪才行。四威仪是指:行住坐卧。佛法既然是世出世间法,菩萨为了摄受众生就必须要注重威仪,特别是在正法中出家的菩萨;好的威仪可以使人身心安定,也可以使众生因而恭敬三宝,当然就可以因此而自利、利他了。
  另外还有五法能够自利、利他:这五法是信根、持戒、多闻、布施和智慧。首先说明信根,学佛要有信根,如果信根不具足,很快就会退转。信根不具足的意思是说:对三宝的信心不够。很多人不了解 佛的尊贵,甚至进了佛门已经修学佛法十几年了,你问他说:“佛陀尊不尊贵啊?”“尊贵啊!”但是真的是尊贵吗?他心中其实不是真的认为尊贵,只是意识层面上知道尊贵而已。真正要知道诸佛的尊贵,最知道的人其实是等觉菩萨,再来就是诸地菩萨;修证越高,越知道诸佛的尊贵。以凡夫的立场来想象诸佛的境界,其实都是无法想象的,只能够猜测,但却一定是错误的。但是等觉菩萨只要想起诸佛的境界,那可是佩服得不得了喔!也就是说,修证越高,对诸佛就越恭敬、越有信心。假使你修到超过信根的层次,到达信力的境界,就会知道这当中是有很多的差异存在。如果是菩萨摩诃萨,这里讲的是证悟以后还没有进入初地以前,都还是在信根的阶段,还都必须不断地去修集信根。然而要如何才能修集信根呢?必须要靠善知识以他的证量来教导我们,让我们知道:虽然我们悟了,但要入初地,还有许多胜妙的法要修。当我们知道了以后就会想:“唉哟!还有这么多的妙法,我要修到什么时候呢?”那我们就会知道:“初地菩萨那样的证量,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当我们有了正确的知见,再来想象诸佛的境界,那就是信根具足了!但这也必须要靠善知识帮忙才做得到。信根具足的人,基本上他就有能力摧邪显正,可以救度很多人回入正道,所以具足信根的人也能具足自利和利他。
  第二个法是持戒,在这里的持戒有两层的意思:第一个层次的意思是说,在戒相上好好的受持,不去违犯;不论是十重戒或者五戒,绝对不会违犯,这样叫作持戒者。另一个层次,则是指二地满心以上的菩萨,他才能算是真正的持戒,因为他有能力自由地转变自己的内相分;在还没有能力转变自己的内相分之前,都还不能够说是真正的持戒。所以,如果哪一天您遇到了一位初地菩萨,他一直盯著漂亮的女众看,那也是正常的事,因为他还只是在学戒的阶段,思惑习气还在。如果是二地满心的菩萨就不会了,他绝对不会故意去看漂亮的女众,除非有什么事情才会去看。这就是说,持戒也有不同的层次,然而不管是在戒相上受持,或是以道共戒、定共戒来受持;乃至二地满心以上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来转易哪些相分种子,哪个部分比较不急,以后再说。”都可以由自己来决定;因此自己能够持戒,也能教导别人持戒,这样就能自利、利他。
  第三个法是多闻,在学佛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多闻。譬如常常有同修问 平实导师说:“导师啊!您大概不用多闻了吧!”导师回答说:“我还是需要多闻。”平实导师也说,他仍然必须常常请出经典来恭读,因为对于八、九地菩萨的境界,他也多半是不了解的,所以仍然必须多闻才行。譬如菩萨的九种现观境界,古来很少有人提及,更难得有人能够把它加以详细的定位;而 平实导师由于累世以来的多闻,才能把它清楚的界定并加以说明,让佛门中人得以了知这些现观境界的内涵。所以说多闻很重要,地地都需要多闻。譬如 佛在色究竟天说法时,也常常会有他方世界的等觉菩萨来听法,显然多闻极为重要,一直到等觉位都是如此。只有诸佛可以不必多闻,因为已经具足一切种智了。这个多闻的法要自己能够修学,也能教导别人修学,这叫作自利、利他;菩萨如果能够多闻,智慧才能不断增上。
  各位菩萨!以上说明的是:菩萨想要自利、利他,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这也是一切菩萨行者尽未来际都必须努力学习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世世不断多闻熏习,迈向成佛的康庄大道。
  这个单元就为您说到这里,非常谢谢您的收看。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72集 菩萨如何自利利他?(六))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