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第116集 优婆塞戒助戒之舍戒(一)

   日期:2018-07-12     作者:成佛之道    
正纬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继续收看《菩萨正行》,我们现在讲的是菩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八辑第138页的部分,上次我们讲到了这个部分,我们继续接著讲。
  上次讲到了是:【或时有人具足一戒,所谓波罗提木叉戒;或具二戒,加定共戒;或具三戒,加无漏戒;或具四戒,加摄根戒;或具五戒,加无作戒。】(《优婆塞戒经》卷7)给大家很快的复习一下:定共戒就是,因为定的力量所以生起了我们遮止为恶的心行,这样子的话生起这个类似戒的力量,所以我们把它叫作定共戒。另外就是无漏戒,无漏戒是因为我们修这个根本禅定的时候,因为根本禅定的本身就必须要跟我们的见地相应——我们说 佛所教的正见相应,所以这个部分也会因为跟这个正知见相应的关系,所以说它也会让我们生成遮止为恶的力量,所以叫作无漏戒。接下来另外就是摄根戒,就是我们能够随时的摄住六根,不会让这个六根追逐著六尘在转,所以这样子的状况,我们就另把它的力量,把它叫作摄根戒。无作戒讲的就是说,从此世熏习之后,这个熏习的力量能够尽可能完整的带到后世,在后世即使我们没有另外再受戒,或者我们没有再特别受到熏习的时候,这个时候仍然可以因为往世熏习的原因,所以这一世很自然的会远离恶法,这个力量就叫作无作戒。
  那么在这段经文里面,佛说有些人,只有具备一个戒,那就是波罗提木叉戒,那这波罗提木叉,其实它的意义是别别解脱的意思。它最原始的意义,就是因为我们说,戒律其实是一个集合体,戒律里面包含了许多的戒条,每一个戒条其实都在规范我们,可以让我们远离了往后世很严重的遮障。比方说杀这个戒——戒杀这件事情,那这件事情其实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就是说,杀的这个业行,对我们自己后世跟众生之间的这个冤冤相报,是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的,所以为了要遮止,为了要让大家这个以后后世的菩萨道走得更加的顺利,所以特别特别的把这个“杀”这个戒列为重戒,告诉你就是说,重戒这件事情千万不要违犯,一旦违犯了,未来世大家再相遇的时候,这个冤冤相报是没完没了的事情,所以为了要避免这样的状况,请大家千万千万要好好地持守这些戒。
  所以杀是如此,我们说盗—偷盗—也是如此。偷盗有一些状况,它是有很严重的侵害了这个众生的状况,那么这个状况,你这一世也许逃得过,但是你未来世大家总有因缘再相遇,这个时候,在未来世再相遇的时候,恐怕要还的东西就很多很多;再加上盗的这件事情的话,当犯下这个重戒的盗的时候,毕竟在心行上面就有非常非常大的染污性,所以这个染污性,也有可能会在往生的时候严重的影响往生的这个状况、往生的去处,所以这也是说我们把盗把它列为是一个重戒的原因。
  那么像这样子,我们一路这样看过去的话,就可以发现说每一条的戒,它其实都是针对一个状况,告诉大家:“不要这样作!不要这样作!”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个规范的哪一件事情上面,能够作到让自己能够远离这些恶事的话,那么我们相对于这个部分的恶事跟遮障,我们就说我们已经得到解脱了。所以这相对于每一条的戒条,我们都会有一个相应的解脱,所以才叫作别别解脱——各别各别的戒条都有它相应的解脱。那整体看来的话,整个的戒律叫波罗提木叉,叫作别别解脱,它的意义也正是在此。
  但是我们说后世,往往有许多的人没有去深究这个波罗提木叉,它是别别解脱—根据戒条各别各别获得相应的解脱—这个实际的状况;有些人就会主张说,既然谈到了“别解脱”这件事情的话,那是不是就有“正解脱”呢?特别是有一些声闻众,往往都会把这个意思又把它给扭曲了,所以会把声闻戒,比方说这个比丘戒、比丘尼戒把它当成正解脱,把其他的所有的戒当成别解脱。比方说有一些人,有一些人就把这个声闻戒把它当成正解脱,把菩萨戒当成别解脱,这其实仔细想起来,它的道理是非常荒谬的事情!
  因为各位不管从哪一个层面去看,菩萨戒它的位阶永远凌驾于声闻戒之上。请大家听清楚!不管从哪一个层面来看,菩萨戒的位阶一定凌驾于声闻戒之上!为什么?比方说,我们说声闻戒是尽形寿,但菩萨戒是尽未来际的。也就是声闻戒只有在这一世的时候,受戒能够成立,可是一旦舍寿了之后,下一世再来的时候,对不起!您就没有声闻戒的戒体了,那个时候你的戒体,得要下一世再重新再想办法再发起,也就是说在声闻戒的部分的话,我们说的这个无作戒是比较难成就的。
  可是菩萨戒不然,菩萨戒从戒的制定,您可以看菩萨戒的完整,比方说十重四十八轻的内容来看,它的这个戒条函盖的范围非常的广,甚至从每一个戒条,从这个粗到细的规范的程度来说,每一个戒条其实从现行到心念也都函盖了;所以菩萨戒整个摊开来看的时候,对于我们整个身口意行的规范跟引导,它的作用力是非常大的。所以如果您能像我们之前讲的说,受戒之前好好的上课,听闻这个戒的每一个戒条它的戒相、它的原理、它的意义;然后受戒的时候慎重的受戒,受戒之后,然后经常的诵戒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谨慎持戒;如有犯戒的时候,好好的如法忏悔。如果你能做到这个部分都具足的话,那您这个菩萨戒的相应的无作戒,在未来是很自然很自然会自然生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菩萨戒,它的这个戒体是直接可以跨三世的原理。所以从这里来看的时候,一个声闻戒它只能够尽这一生有效,但是在菩萨戒从原理来看的时候,它是跨三世有效的。请问大家,到底是菩萨戒它的格应该要在声闻戒之上,还是反过来呢?所以这样子我们自己想一想,应该就可以作出正确的抉择。
  又譬如说,菩萨戒是我们行菩萨道一路的过程中,都必须要好好持守的一个戒条;但是声闻戒,最多最多只有到阿罗汉果。那我们说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一旦我们说,过这个三贤位入初地开始,入初地开始他的解脱功德就已经如同阿罗汉了,当然那个时候的话,因为刻意的留惑润生的关系,所以说他还会示现一小部分的思惑,以便有利于生生世世的继续在人间行菩萨道,最慢最慢到八地,那个时候就可以完完全全的把这个最后一分故意现起的思惑也把它给消除了。所以我们说,不管从现行上面来看,或是从究竟彻底清净来看的话,初地菩萨或是八地菩萨,他的解脱功德都可以拿来跟阿罗汉相提并论。这样子说来的话,当然就是说,声闻整个的修行解脱,其实是完整地函盖在菩萨道的修行里面的,所以以这个立场来看的时候,声闻戒它的位阶怎么可能放在菩萨戒之上呢?再加上,各位也从佛经上面有看到了,我们说佛经上面有说童女迦叶的这个事迹,他带领著五百大阿罗汉—五百阿罗汉—周游四方,去降伏这些外道。从这个童女迦叶的故事里面,也很显然可以看出,这一些他后面跟著的全部都是持声闻戒现这个比丘相的人,可是他自己本身却是现菩萨相的。
  所以这样看起来的话,无论如何,菩萨戒的位阶,都一定是高于声闻戒的。那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呢,所以我们说,如果有人说声闻戒应该是所谓的正解脱戒,然后菩萨戒应该是别解脱戒,如果有这种说法的话,很显然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一来,波罗提木叉本来就是根据每一个戒条个别去解脱的意思,所以没有所谓的正解脱跟别解脱才对,在这个意义上面;第二个就是说,即便是要分正解脱跟别解脱的话,那么菩萨戒,只要您具有菩萨的心性,您有受过菩萨戒了,那么菩萨戒的位阶一定会高于声闻戒,这是无庸置疑的事情。这是波罗提木叉这个部分特别要跟大家说的。
  在这一段的经文里面,如果说只具足了波罗提木叉戒,在这一段的经文里面指的当然就是指的是菩萨优婆塞戒,意思就是说有些人他也许在这一生他只有受了菩萨优婆塞戒,所以他也只有拥有这个戒而已;那么另外一些人,除了菩萨优婆塞戒之外,会另外再加上定共戒,也就是他会透过禅定的修习,特别是我们讲说,根本禅定的修习,让这个定力能够共同的与戒共生发起力量,所以这个显然,如果同时具足了菩萨优婆塞戒跟定共戒的时候,他的这个力量一定会更好。当然有人会除了定共戒之外,再加上无漏戒,那就是要对于说如何的无漏,在知见上面的熏习就要更强,再来搭配这个定的功夫,使得这个三个戒加在一起的时候,对于他在平常面对境界的时候,他更能够不会去作犯戒的事情。第四项戒再加上摄根戒的话,就表示说他这个,可以说心心念念都在这个戒的持守上面,所以他能够摄受六根,那这样子的话遮止的力量就会更强。当然!如果具足五戒,所谓的无作戒的话,那就是表示说,他真的持守这个戒条的时候,已经牢牢好好地熏习进去他的如来藏里面,所以这样子这个戒的力量,对于他延续到后世来讲的话,就会起得很大的作用。当然我们期勉大家就是说,尽量的能够同时具足,像 佛这里讲同时具足五戒,因为同是个别的这个戒,都各自有它的功效在。
  接下来 佛就继续讲了:【善男子!波罗提木叉戒,现在得;定共戒者,三世中得。善男子!若复有人欲受戒时,至心能观生死罪过、解脱功德,信心欢喜,是人兼得作、无作戒。如是戒者,随命长短;命长长得,命短短得。】(《优婆塞戒经》卷7)这个部分先到这里。佛继续就跟我们开示说,波罗提木叉戒现在得,定共戒三世中得。这里承我们刚才所讲,这里讲的波罗提木叉,指的就是菩萨优婆塞戒,这个戒当然是说,是现在受戒时能得;但定共戒为什么说三世中得呢?最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无量劫的修习里面,其实大家应该都修习过禅定的。佛经里面也有记载这样:就是说,当这个天地有灾变的时候,那个时候因为灾变的关系,所以说,大家都必须要修习这个初禅,以躲过了哪一些的灾变。既然有这样的一个记载的话,那很显然就是说大家过去世一定也修过相应的这个禅定;甚至我们可以说,从佛世的时候许多外道都是四禅八定具足的状况,我们可以大胆的断言,我们每一个人,因为过去有无量世,所以我们毕竟一定也都曾经修习过四禅八定,这个并不足为奇。我们常常也跟学员说,我们如果仔细想想的话呢,过去世既然有无量劫的话,那不妨想一想过去无量劫,我们有哪一些事情没有作过呢?其实如果从佛道的这个方式来看的话,我们可能过去无量劫没有做过的,一个可能是没有像这个定性的声闻一样入了无余涅槃,第二件没有作过的事情就是,我们可能从来都不曾入地,因为一旦入地之后,就是勇往直前再也不会退。所以我们说定共戒,佛在这里说定共戒三世中得,因为这个定的这个事情,其实我们在三世之中过去也一定都修过的。
  接下来,“善男子!若复有人欲受戒时,如果他在受戒时候,能观生死罪过、解脱功德,信心欢喜,是人兼得作跟无作戒”,那兼得作跟无作这两个戒,作这个戒,我们说作戒就是表示说,你在这一世,因为你由于受戒的关系,所以会遮止你去做一些事情,这个叫作“作戒”。无作戒就是,由于戒的熏习的力量,所以使得这个功德能够在后世,比方说如果在这一世,持戒持得很好的时候,那你后世就会有无作戒。比方说前世如果说持戒持得很好的话,那你这一世也很自然就会有无作戒。所以我们说这里 佛所讲的,刚好就跟我们前面讲的这个事情是一致。佛说如果受戒的时候,能够“至心能观生死罪过、解脱功德,信心欢喜”的话,那么除了作戒之外呢,尚可以得无作戒。“如是戒者,随命长短;命长长得,命短短得”,因为优婆塞戒毕竟是尽形寿一生的,所以你这一生的熏习如果很长的话,那很显然,假如说你这一生活得很长又能够好好的持戒,当然戒的这个熏习也就很好;可是如果说这一生刚好不巧,这个寿命比较短促的话,那很显然你对于戒的熏习就比较短暂、就比较不深入,未来这个无作戒也很难生起。所以像这样的缘故呢平实导师也特别把菩萨戒里面的“不故入难处”这个戒,拿出来勉励大家,凡是要行菩萨道的人,应该要好好地去照顾自己的道器。所以如果说平常有看到有这些危险的场合的话,你一旦修学了菩萨道之后,应该要衡量一下,不要马上这个二话不说想都不想就冲到前去的话,那这样子的话你极有可能就会犯了“故入难处”这个戒法,如果不故入难处的话,好好地持守道器的话,当然这戒的熏习就会更好。
  佛接下来继续说,我们继续往下念:【是无作戒,三因缘舍:一者小庄严故、二者心放舍故、三者作不坚故。不舍因缘复有三事:一者有本愿故、二者作业坚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优婆塞戒经》卷7)我们看这个无作戒,无作戒我们刚才反覆的说了,无作戒就是你这一世的熏习很好,所以你到后世的时候,很自然的会对于可能有犯戒的状况,你都会自然的远离。所以像这样的无作戒,佛说有三因缘舍。我们看这个的时候,第一个看的是说小庄严,“小”其实在这个用意上面跟“少”这个字是通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说,平实导师举的例子的意思是说,像这个小庄严,就好比是我们有受戒了,可是我们在持戒的时候,却往往是反覆犹疑心不坚定,比方说碰到一个境界的时候不能够立刻当下的遮止,反而让自己一拖二拖再拖,一直等到,乃至于说一直等到即将这个犯戒的行为即将要完成的前一刹那,才终于放弃的话,那我们就要说,这样子的这个持戒,就叫作小庄严。因为这样小庄严的缘故的话,各位如果从我们前面讲解的无作戒,它的根本是在于熏习的这个解释来看的话,您看看如果是这一种的持戒的方式,您怎么会谈得上熏习呢?因为连一个您不管是哪一个戒法,您都是要到最后的当头呢才说勉强的持守住的话,那这个戒呢肯定是熏习不完整不坚固的,所以这样子来说,您在后世这个部分,无作戒就很难生起。第二者当然谈的,佛就直接说“心放舍”,特别就是心放逸。心放逸就是说,首先心放逸当然就是说不摄六根,所以我们任意让自己的心往外驰流,碰到境界的时候就随著境界去转了,但也许跟著境界转的结果,也许到最后会持守戒条到最后的当头,就像前面的小庄严一样,也许都忘记了戒条的存在,所以就一路随著境界转,一直到转了好久之后,才突然想起来说:“哎呀!糟糕!这个好像是犯戒了!”像这样的状况下,怎么会有什么样戒的熏习呢?所以这样心放舍的结果,当然无作戒是难以成就的事情。
  好!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讲到这里,剩下的部分,我们下一次继续来跟大家讲解。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116集 优婆塞戒助戒之舍戒(一))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