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第064集 如何才能理事圆融?(下)

   日期:2018-07-12     作者:三乘菩提    
正钧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今天继续来和大家谈谈:“如何才能理事圆融”。
  上一次的学佛释疑之中,已经简单说明了出世间法的“理”;接下来继续为大家说明“事”的部分,以及世出世间法的理与事。还没有进入修证出世间法事的部分之前,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相不相信出世间法的解脱正理?除了业力的缘故所致,或生而为盲或生而为聋等等,一般人一定是具足眼等八个识;要在相信有八识心王的前提下,才能够进一步修证出世间法,因为 世尊在为声闻弟子开示解脱道的同时,也已经开示了有诸法所依的本际,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在不相信有第八识的情况之下,一定是会于内有恐怖,以及于外有恐怖的;这是连初果的断我见都不可能成办的,更何况说是四果的阿罗汉位。有一些愚痴的人说:“佛的区别识类本以六根为主要依据,唯有眼等的六根,哪里会有七识、八识?大乘学者所说的第七识、第八识都不过是意识的细分。”毁谤了佛所说的胜妙法,即是谤佛。既谤佛又谤法,且不说其来世的果报,单单执取唯有六识之说,就已经使其所谓的解脱道是无法实证的,因为这一定会是错误的解脱道,若真是如此,阿罗汉入了无余依涅槃之后还有没有意识心?若是有,就与佛所说的涅槃寂静相违背;即使意识心是非常细的,有意识心的时候,一定又会有一分法尘,那么涅槃之中怎么会是寂静的呢?若是没有,在否定七、八识存在的同时,无余依涅槃岂不变成了断灭法?佛还没有出世之前,就已经有断灭论外道存在著,若佛所说的法是与他们相同的话,何必这么辛苦再到人间示现八相成道。然而执取这样偏邪的六识论者,在所谓的佛门之中为数还真是不少耶!所以要真正能够相信出世间法解脱道的正理,这都已经是很难了,更何况说进一步如法修持呢?
  若是想要修证解脱道,第一关当然就是断我见。然而要能够在断我见的时候,现观蕴处界虚妄是否能够生起一分解脱的功德,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往往在阿含诸经之中,常常会看到类似的记录:世尊为某甲开示了解脱道的正理之后,(某甲)“即于座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见法得法,决定正住,不堕恶道,成就无畏”。(《长阿含经》卷2)这表示说:某甲至少是证得初果,世尊住世的时候,这一种情况是很普遍的。然而时至末法时期的今日,反而是解脱道的正理被误会的情况是很普遍的,为什么会有这个差距?你若是要笼统地说一下,那是因为众生的因缘不成熟的缘故啊!不过再看看其他的原因,现在人都被教导“要把握自我,要肯定自我、要展现自我,或者是要维护自我的权益。”那么这个部分在世间法而言,这是有其正面的意义存在的;却是与解脱道是背道而驰的,因为解脱道要证无我法,所以就不免要说:真的是众生的福薄所致了。然而虽然于解脱道的正理是能够相信的,但不愿意或者是没有空去亲近真正的善知识,听闻蕴处界一一的内涵,解脱道也是无法成就的。因为不知道蕴处界的一一内涵,会使学人在观行的过程中,因为不如理作意的缘故,反而于解脱道是越发远离,这个时候恐不免因中说果,而造下大妄语的业了。
  而对于现在工商业繁忙,竞争激烈的年代而言,会不会也有人是抽不出空来听经闻法的呢?除此之外众生对于五欲,尤其是男女欲越来越贪著的缘故,无法背离极其粗重的我所执,那这就注定是要与解脱道无缘的。所以善知识不是也为大众开示佛法中的观行,是要配合一定的定力作为基础,才能够成办智慧上的亲证。《大般涅槃经》中也说:“先以定动,后以智拔。”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不相信解脱道的正理,不知道蕴处界一一的内涵,不愿意除去粗重的贪欲,进一步随分去修定,这就成为解脱道修证事上的一个障碍了。
  但这只是说到初果断我见的条件而已,进一步若要断除我执,这也要配合断更微细的我所执,这又是另外一个层面了。再者来说阿罗汉断了分段生死,舍报后可以不再受后有而入了无余依涅槃,这个部分只是在断一念无明上的理事圆融,因此必须同时说明的是,这只限于在解脱道上来作一种方便的区分。佛菩提道中还是要破无始无明、断尽变易生死,这才是究竟的理事圆融。世尊在《楞严经》中开示的:“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佛法中还有另外一种无明,叫作“无始无明”,顾名思义它是无始以来就有的无明,这是哪一种无明呢?就是对法界实相,或者说是对宇宙生命的本源是什么?是无所了知的。这个法界实相的内涵,就是这一段经文中所说的理,世尊说这个理是一念相应就看到的,所以说是顿悟而不是说渐悟,而且还是全体现。因而说的是乘悟并销而打破了无始无明,但这个部分是从总相上来说,此时也只得总相智。知道了每一个有情的身中都有“祂”,而且其体性是完全相同,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取不舍等等,这叫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如同一念无明有其层次差别的不同,无始无明也是有其层次的;甚至于还说有如恒河沙数的上烦恼,这也是在无始无明的范围之内,只是其内涵是更加深细。乃至是要究竟了知如来藏中所有的功能差别,才说是把这无量无边的上烦恼断除。换句话说,所要悟的理,就是指亲证了法界实相,也就是如来藏、本际、非心心、无心相心,祂有无量无边的名称。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因为祂有无量无边的体性的缘故,也正是因为这个样子,菩萨在第一世进入七住位的时候,虽然说是一念相应而顿悟,但是只知道其总相;还有无量无边的体性及妙用,是菩萨从七住位开始要进一步去证知的,由于这个缘故就说菩萨开始进入悟后的事修了。
  然而因为接著所要了解的内涵,真的是甚深极甚深,是菩萨要经过二又五分之四大阿僧祇劫,才能够究竟了知的。当然就是事非顿除了,而这一些微细的无始无明,不是说想要除去就可以除去的,而是要因次第尽,但是这个因次第尽,只能简略地作一个说明,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卷第三之中,有著这么一段的开示:【“如来从观不净,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庄严地至解脱地,胜于声闻辟支佛等,是故如来名无上尊。如来世尊修空三昧、灭定三昧、四禅、慈悲、观十二因缘,皆悉为利诸众生故。如来正觉发言无二,故名如来。”】这个是 世尊要为众生说明诸佛十号之中“如来”的这个名号的义理,也正好指出了菩萨修学佛菩提道,从因地一直到果地上事修的一个所经历的一个内涵;事修上的过程简单的叙述,经文一开始说的是:“如来从观不净,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换言之,从因地一直到果地就这样一语带过,但是我们现在应该注意的是因地而不是果地,因为果地离我们真的是太遥远了,这恐怕也是 世尊当时就一语带过的原因之一;然而 世尊为我们说菩萨因地的时候,要从观不净起,那也就是说:当菩萨还在外门修学的时候,也要如同二乘人一样,要先除去对粗重五欲的贪著,乃至是即使没有进入内门修学之时,也应该要先断我见。然而一旦进入内门之七住位之时,正是开始要庄严佛菩提道的第一关,乃至将近三大阿僧祇劫之后,究竟解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间所得法界实相的种种智慧,这是远超过声闻、辟支佛之所证的。
  从这样子看来阿罗汉、辟支佛的解脱,都还不能称为是究竟解脱,只有诸佛所得的大般涅槃,才是究竟的解脱,但声闻乘的阿罗汉已经是人天应供,而如来的证量更远超过之,并且也不是三贤十地、等觉、妙觉菩萨之所能望其项背的,所以如来才又有另外一个名号,叫作“无上尊”。而这其间修学了什么法,也就是说事上要具足什么?世尊仅举了一些例子来作说明,也就是修空三昧、灭定三昧、四禅、慈悲、观十二因缘。世尊在这里举出来的第一个项目叫作修空三昧,但这里指的是依于亲证了法界实相所得的空三昧,而不是二乘人依止于蕴处界法而证的空三昧。依止于法界实相所得的空三昧,而同时也有了无相三昧、以及无愿三昧,这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三三昧。
  但是若菩萨进入了内门修学之开始,也只是如同二乘人断我见而已,那么显然是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的断除都还没有完成,所以事上要具足就不圆融了。然而当这一位菩萨因为一念相应而见到了自身的如来藏,他看见如来藏是空性的,当体即空却能出生万法,如来藏却又没有蕴处界法的一切相貌;他同时也看见了他的如来藏是本来无愿的,没有出生三界一切法的愿,也没有灭掉三界一切法的愿,所以这一位菩萨因为亲证了如来藏,而得到了初分的三三昧。他观察到自己修学佛法的过程之中,不但亲证了蕴处界法虚妄的一个事实,再加上见到了自心如来之后,开始有了第一分的转依;逐渐离开了对有生死的蕴处界法的攀缘,而转依了本来无生无灭的如来藏。而这样的转依过程之中,当然也要去修证四禅八定,灭尽定也要把它来完成。但是这里所说的三昧,是兼而依于世间禅定的修证,然后再得到深妙的智慧。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般世间人在证得禅定之后,因为发起了种种的殊胜的境界,反而对之生起了贪著,结果证得了禅定,也同时被禅定的境界所束缚。而二乘人断了我见以后,依此再来修证禅定,他的目的是为了赶快藉著禅定的证得,而能够把自我的十八界完全灭除,好入于无余依涅槃。菩萨依然也是要断我见,但是进一步的依止却是法界实相的亲证。而修学禅定的目的,一部分是如同二乘人一样,也要去断我所执、我执;而另外一个部分,则是要藉著这一部分的修证,才能够更加深入地证知如来藏中的种种的体性,以及其胜妙的功用,却不是为了要把三界我的示现灭除而入无余依涅槃,反而是藉著三界我的现行,一方面利乐有情修集福德,一方面才能够得一切种智。
  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知道,菩萨在悟后的起修,依然也会有如同二乘人一样,要去断我所执、我执等的事修,只是其目的是不同的。定性的二乘人为的是要取证无余依涅槃,而菩萨为的是要成佛。同样要断我所执、要断我执,菩萨却是依于而能够得到更深细的般若智慧;反而断我所执、我执,只是在佛菩提道事修上的一个副产品罢了。乃至是修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观十二因缘,看起来是通于外道法以及二乘法,但其实都是依于理则顿悟的三三昧来作一个基础,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四无量心以及十二因缘观了。但是这一个部分的实证内涵,就不是我现在所能够了知的,只能够这样子简单地来作一个说明。然而即便是如此,就足以明白说,为什么 世尊说:“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的一个道理。这样子看来,佛菩提道上的理事圆融,就已经不是只是挂在嘴边上说说而已,而是真的可以看见这一条大道,只是这一条大道无量宽广以及绵长,一时之间真还没有办法看到它的尽处,但是至少是可以且走且看的了。
  今天就说到这里,祝愿大家幸福健康,道业勐进。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64集 如何才能理事圆融?(下))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