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第127集 有相似真如三昧吗?

   日期:2018-07-12     作者:三乘菩提    
蔡正礼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上一集我们介绍到《大乘起信论》的一段论文,它是符合阿含圣教里面的真实禅的参禅方式,这个方式也是中国禅宗的一个参禅方式。那我们再来看一次《大乘起信论》的这段论文:
  其修止者,住寂静处结跏趺坐,端身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虚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灭皆无相故。(《大乘起信论》卷2)
  在这个论文里面它说: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虚空,乃至不依见闻觉知,而且一切的分别想念皆除,连想阴这个想,统统要把它去除掉。其实这样的意思,它的这种描述的方式,其实就是在说明要用看话头的方式来参禅,因为要能够把一切的分别想念皆除,乃至连想也要把它除去。想就是知,你心中有所了知,那个就叫作想;那我们一般人对某一个意思知道了,那个就是想。可是什么是话头呢?话头是要把这样子的意思的了知,要把它压下来,不要让它浮现,可是也不是完全无念,因为如果完全无念,那是念掉了;可是你一个念提起来,你了知的,那就是话尾;话头就是在介于这两个之间,它不是无念,可是它也不是完全了知,所以这个就是把一切分别想念皆除,而且亦遣除想的这种参禅方式,在中国禅宗里面称为看话头。
  可是我们也提到有位吕姓学者(吕真观),曾经在善知识的协助之下触知了密意,解悟了什么是第八识如来藏,可是因为慢心高涨,他就把《大乘起信论》的这一段有关于看话头的这种参禅方式,把它当作是所谓的在修习相似的真如三昧。那我们看看这位吕姓学者(吕真观)他是怎么说的:
  “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灭皆无相故。”这是安住于胜义谛而修习的定境,离开一切的分别想念,也不把“离开一切的分别想念”的想法放在心里面。……在大乘见道以前,必须依靠正教量修习真如三昧,即使没有语言文字相,也要保留那个意思,这也是“想”,因为这个缘故,所修的只是相似的真如三昧,必须等到大乘见道才有办法修习真正的真如三昧,但是对于未能现观的法,仍然要依靠“想”,所以在初地以前都是解行位,没有办法随时安住在真如三昧之中。(吕真观著《大乘起信论导读》,网页版,页16。)
  我们刚刚跟各位介绍了“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其实是看话头,可是这位吕姓学者(吕真观)却把它说是:这是安住在胜义谛而修习的定境。他把这个真实禅当成是个定境去了,而且他还认为这是安住在胜义谛。可是在这段论文或是阿含的真实禅里面很清楚地说明,这个时候他并没有实证真如啊!所以如何能够安住于胜义谛呢?胜义谛的安住,是因为已经证得第八识如来藏,所以知道什么是第八识如来藏,所以他才能够安住于胜义谛。在实证之前,是不可能安住在胜义谛的,所以显然他就误会了论文的意思,也对于这个真实禅,他是完全不相应的。因为吕姓学者(吕真观)也读了阿含,他也讲了方便禅思啊,可是对于真实禅完全不提,为什么完全不提呢?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作真实禅,因为他只是在善知识帮助之下触知密意,而不是真实依靠真实禅的参禅方式而开悟的嘛!所以对于真实禅,或是《大乘起信论》所说相同的参禅方法—这个看话头的方法—他完全不相应,以为这个是安住于胜义谛而修习的定境,其实这个不是定境,其实它是依于定力来看话头、来参禅。
  他还说,在大乘见道以前,要依靠正教量来修习真如三昧,可是他隔了几句话他又说,必须等到大乘见道,才有办法修习真正的真如三昧,显然他自己讲话,前一句跟后一句完全相反;自己说见道前要依正教量来修习真如三昧,可是接著又说,要到大乘见道之后,才能够修习真如三昧,既然必须大乘见道之后,才能修习真如三昧,那怎么可以说在大乘见道以前,可以依于正教量而修习真如三昧?所以,显然到底能不能修习真如三昧呢,他自己都搞不清楚,自语相违!而且就这么前后一两句,他就自己矛盾了,所以他能够了解什么是真正修习真如三昧的意涵吗?这是值得怀疑的。
  那我们看他又这样说,他说:即使没有语言文字相,也要保留那个意思,这也是想。可是明明《大乘起信论》里面说“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可是我们这位吕姓学者(吕真观),他偏偏说:没有语言文字相,也要保留那个意思,这也是想。他明明知道这也是想,可是他偏偏要保留,可是马鸣菩萨所说、所著作的《大乘起信论》,明明说要遣除想啊!因为一切的分别想念都要除的啊!可是吕姓学者(吕真观)偏偏主张要保留想、保留那个意思,这不是在反对马鸣菩萨吗?或者是在诽谤马鸣菩萨吗?因为论不是那样的意思嘛!而且白纸黑字写在那里,可是他所说偏偏要违反,这不是非常的奇怪吗!
  如果是一个真实实证者,怎么有可能论文所说,跟自己所曾经作的、所采用的方法是一模一样,不可能解释错误的;可是论文跟自己的经验不相符,那还是会按照自己的经验说,可是他的经验,其实他没有经历这个,而是善知识帮助他开悟。可是,很可惜他并没有完全信受善知识,对于善知识的信心不足,所以对于《大乘起信论》的信心也是不足,所以《起信论》里面说:要遣除想,可是他说这是想,可是要保留那个意思,这个是非常荒谬的事情!他还说:因为这个缘故,所修的只是相似的真如三昧。他认为说要保留那个意思,然后持续这样子去参究,这样子去修是相似的真如三昧。可是我们已经介绍了,这是真实禅,所谓的真如三昧就是真如三昧,没有所谓的相似的真如三昧,因为相似就是相似像法,那是非法非律的,表示他用假的要来取代真的。可是佛法只有真的,不能用假的来取代真的,所以并没有相似的真如三昧可言。
  好,那他又说:对于未能现观的法,仍然要依靠想。这也是很奇怪的事情,因为《大乘起信论》明明已经说了“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可是他对于未现观的法,他还要依靠想,显然他还是继续跟《起信论》来作对,而且想要推翻《大乘起信论》嘛!结果他又说:所以在初地以前都是解行位,没有办法随时安住在真如三昧之中。他认为说要能够随时安住在真如三昧里面,要到初地以上,可是《大乘起信论》它又不是这么说。其实《大乘起信论》是说,真实证得真如三昧之后,是随时可以安住在真如三昧里面,这样才是代表这个人实证;因为真如是永恒存在的法,所以当然随时都可以去观察,而且这个智慧永远不会改变,一证永证啊!可是他偏偏说那是解行位,还不能一直安住著。
  可是我们来看看,在《起信论》里面它下一段,在讲到证得真如三昧之后,它马上讲什么叫作“一相三昧”。我们看《起信论》怎么说:【复次,依此三昧证法界相,知一切如来法身与一切众生身平等无二,皆是一相,是故说名一相三昧。】(《大乘起信论》卷2)马鸣菩萨在讲,渐次证入真如三昧之后,他说依于这个三昧可以证得法界相。而且什么是法界相?可以知道一切如来的法身,跟一切的众生身,祂是平等无二,都是同样一相;表示如来的法身,跟众生身中的第八识如来藏的这个法身,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而且,既然是一切诸佛跟一切众生哦!那表示不只是人啊!不管是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乃至动物阿猫阿狗、蚂蚁、蝼蚁、蟑螂等等,统统有这个法身啊!而且这个法身跟诸佛平等无二。那我们随时都看到很多的众生,乃至看到自己也是众生,也都有同样的第八识如来藏。所以,显然这个随时都能够这样子安住,那才是证得永恒不变的真如三昧,所以马鸣菩萨说这叫作“一相三昧”。
  所以吕姓学者(吕真观)说,证得真如三昧还没有到初地以前都是解行位,所以没有办法随时安住在真如三昧里面,其实这也是违反了论义。也就是说,在短短的几句话里面,他没有一句话是符合《大乘起信论》的论义,《大乘起信论》所强调的宗旨跟它的意涵,吕姓学者(吕真观)全部都把它推翻了,那我不知道他到底在解说的是《大乘起信论》呢?还是他自己要创造一套自己的大乘起信?显然他的大乘跟佛教的大乘显然是不一样,因为他所说的跟《大乘起信论》不符啊!这样子不就是在诽谤《大乘起信论》吗?那这样子可以获得什么功德呢?我们看最前面的论文里面就有说这样子是诽谤啊,而且会有不好的果报。好,那除了这样的错误之外,其实这个《起信论》里面已经有说要修止,表示它是需要定力的。吕姓学者(吕真观)他也说,要大乘见道是不需要定力的,这个也都是违反了《阿含经》跟《起信论》的论义;除了这个之外,他把真实禅把它当作是相似的真如三昧,而且也认为说“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这样子是一种定境,这个统统都是错误的。
  那我们来看看在《起信论》它解说了真实禅的这种看话头参究的方法,接著它就描述到如何能够证得真如三昧,我们看论文:
  前心依境,次舍于境,后念依心复舍于心。以心驰外境,摄住内心;后复起心不取心相,以离真如不可得故。行住坐卧于一切时,如是修行恒不断绝,渐次得入真如三昧,究竟折伏一切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大乘起信论》卷2)
  论文这一段虽然有点长,可是他把它分得很清楚,他说:要能够对于我们的境界(如果有心依于境界),要把境界舍掉,如果依于自心,要把这个心也把祂舍掉,然后有心有境,要不取境,而且要把这个境界把它舍掉,而且也要不取心相,其实也在重复在描述真实禅的参究方法。而且他说行住坐卧于一切时,都要这样子恒时的修行。也就是参究是如丧考妣,不能停止的。要真正的去参究,用看话头的方式这样去参究。因为看话头我们也说过,它就是舍于境不取心相,这样的方式来参究,然后渐次得入真如三昧。渐次得入真如三昧的意思是说,前面那是一段很辛苦的参究过程,然后逐渐地才有一天,因为思惟什么是如来藏、什么不是如来藏,因为很清楚的知道什么内容、什么样的法绝对不可能是如来藏,拥有了这么多的智慧,最后才知道:啊!那真如(这个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是什么!所以,因为这样子真实的参究之后,才能够获得说什么是真如、什么是第八识,因为这样子所以说叫作“渐次证入真如三昧”。
  所以,显然前面那一段全部在说的就是真实禅,经过了长久的参究之后,才渐次得入真如三昧。所以,显然真如三昧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修集福德、定力、慧力之后才获得的智慧。所以,显然这个次第是分得非常清楚的,然后证得真如三昧之后,才能够究竟折伏一切的烦恼。为什么要这个时候才究竟折伏一切烦恼?因为前面依于真实禅、依于看话头那些定力,他只是降伏烦恼,暂时依于定力压伏烦恼;证得真如三昧之后,开始产生断我见的功德,乃至也有明心的功德、证得实相心的功德,所以说更有能力来折伏一切烦恼,而且是究竟折伏一切烦恼。这个时候是以智慧来断烦恼,而不是用定力来压烦恼,因为压烦恼,烦恼不会断,它只是暂伏;就像以石头压草,石头移开,草还是长得好好的。可是,以智慧断烦恼,那就像我们拿刀把它的根都砍掉,把草的根都砍掉了,这时候就不是像用石头压烦恼那样子,然后,这个时候才能够信心增长、速成不退。什么样的信心增长?是对于因果律则的信心增长。知道说:啊!果然是要修行。因为修行是要依于八正道来修行,要作一个端端正正的人,要持守五戒,然后尊敬师长,在世间尽量来让自己成为好人,希望自己将来有一天,能够度过一大阿僧祇劫,能够入地成为圣人。
  所以《起信论》我们刚开始念的就有说:“以真如功德无量无边故,修行功德亦复无边。”(《大乘起信论》卷2)谈的就是这个道理,是要能够证得第八识如来藏之后,所以说就可以对因果说,原来所有的因果都是因为这个如来藏,所以信心增长,然后再也不退转。怎么样不退转?不会退转而掉入以前经常所犯的过失,不会让自己从原来一个一般人,然后修行之后变成一个好人,不会因为自己慢心高涨,又把自己变成不是好人,变成又是凡人、一般的凡夫,然后不能改过。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就是让我们能够继续往修行的方向持续前进,最后能够入地,可是那是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忍辱的修行,所以这段论文清楚地说明了悟前、悟后的修行的次第。
  今天因为时间到了,我们就跟各位介绍到这边,谢谢各位收看。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127集 有相似真如三昧吗?)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