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第108集 大乘是佛说(一)

   日期:2018-07-13     作者:三乘菩提    
正洁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基本上我们这集的几节几个小单元,所要演说的内容是相对于 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四辑最初10几20页所演说的内容。章节的题目主要是两个,一个是由当来下生 弥勒尊佛所传法义,证明如来藏是正法;还有第二个,如来藏令二乘涅槃不落断灭空。详细的、比较完整的法义,还是要请菩萨们回去请读 平实导师的《阿含正义》,在这电视弘法节目,我们只作简单的一个补充跟介绍。
  好!接下来进入我们的主题,在节目一开始,我们要先来证成 弥勒菩萨确实是 世尊所预记的贤劫第五尊佛,弥勒菩萨不是某一些佛法中的外道所毁谤的,祂可能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祂并不是真实在历史上存在过,在佛世的时候,曾经在 佛的比丘僧团里面率领过一些其他的沙门弟子。我们纯粹就先引用,不管是大小乘都应该要信受是 佛所流传下来的经语,简单来说,我们就以四部阿含里面关于 弥勒菩萨的记载来为大众们证成,弥勒菩萨确实是佛世真实存在的人物,而也确实是 世尊当时就预记将继祂之后成为贤劫第五尊佛的。
  好!那我们首先引用《长阿含经》,在《长阿含经》的〈转轮圣王修行经〉里面,佛除了演说了一些从劫初这样的有情众生如何辗转的寿命——简单讲其实就是五浊恶世如何演变,到最后像是刀兵劫还有种种的三种小劫——疾疫劫这些,到最后慢慢地终于心性改善之后,寿命又慢慢地恢复,乃至一直到人寿增添到八万岁,这个时候 弥勒菩萨就会出现,诞生于世来继承佛位,成为贤劫的第五尊佛。
  当然以大乘来讲,弥勒菩萨现下是在一个欲界天的兜率天的兜率内院说法,不过基本上,我们因为要把引用经论证明限制在阿含这个部分,我们就是把它当成一个佛教徒修行者应该有的常识,我们暂时不说它是一个经证。在《长阿含》的〈转轮圣王修行经〉,佛预记了 弥勒菩萨在人寿八万岁的时候当成佛,那 佛也同时预记了在 弥勒菩萨成佛,成为 弥勒佛的时候,祂那时候的一个转轮圣王,名称叫作儴伽(儴伽是梵文声音的直接翻译),翻译成我们中文的意思(所谓汉译),它意思是海螺的螺。
  在除了这个《长阿含》的〈转轮圣王修行经〉之外,另外一部《阿含经》里面也有关于 弥勒菩萨的记载。我们来看一下经文,这在《中阿含》〈王相应品〉的《说本经》里面,世尊(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同样预记了在人寿八万年之时,弥勒菩萨会应众生之缘而来示现成佛;示现成佛的时候,佛还没有预记这一个转轮圣王,没有讲这个转轮圣王一些相关的七宝,还有其他种种的时候,在当时的听众—或者比丘众、弟子众—当中,阿夷哆尊者就自己起来发言,而说自己就是那时候的转轮圣王螺(或是说儴伽)。他这样子的发言被 佛所呵责之后,佛还是照样的授记了当时 弥勒菩萨成佛当时的转轮圣王这一个儴伽确实就是阿夷哆。阿夷哆被呵责,是因为不知道 佛在演说法义的时候,应该有的威仪、顺序,以及他不应该在 佛还没有授记的时候,自己就于大众之中先自发言。这个部分不提。
  佛在呵责之后,重新再一次授记了 弥勒菩萨的成佛,而且要求阿难尊者(佛的侍者)把祂那个黄金缕所织成的衣服,简单讲就是我们禅宗里面所说的类似一个金色袈裟,只有 佛才有资格穿的,是 佛要传给下一尊佛的。佛请阿难把这个金色袈裟-金缕织成之衣-拿过来之后,佛接过来又传授给这一个 弥勒菩萨,佛又跟 弥勒菩萨说:【弥勒!汝从如来取此金缕织成之衣,施佛法众。】(《中阿含经》卷13)这里的佛法众就是佛法僧,这是早期的翻译,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形。【所以者何?弥勒!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为世间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中阿含经》卷13)
  从上面对应的经文,我们可以证明 弥勒菩萨确实是在阿含当中 佛就已经授记将要成佛的。当然同时菩萨们应该也可以注意到一点,其实在四阿含里面,菩萨这一种名称也早就具足了、具备了,乃至所谓的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这样子的佛菩提(这一种只有大乘佛法才会有不同、才有的名称),其实一样被小乘者所结集而记载在,特别是类似《增壹阿含》这样子的一个阿含里面。
  那除了前面我们提到的《长阿含》、《中阿含》之外,我们再引第三部就是《增壹阿含》,在《增壹阿含》卷11 佛(我们的世尊本师释迦牟尼佛)特别又为大众开示了,祂跟 弥勒菩萨几乎是同时发心追求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我们 释尊却早于 弥勒菩萨三十劫成佛?释尊示现为这个贤劫的第四尊佛,而弥勒菩萨却要晚祂三十劫绍继祂的佛位而成为第五尊佛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因为 释尊祂特别有勇猛之心,祂的精进远远地超过几乎是所有的发心要求无上正觉、求成佛之道的菩萨。当然根据这一个大乘的经文的说法,从过去到现在乃至未来,大概只有八位菩萨能够像 释尊这样子勇猛的大精进。
  这里我们引用大乘经典,只是说让菩萨们有多一点点的了解,这不包括在我们说要引阿含,来证成 弥勒菩萨是佛世的时候真实存在的一个人物,而不是虚构出来的。那在引用三部阿含来证成之后,特别是我们都知道北传的三藏经典,很多几乎是从不同的,譬如说法藏部、说一切有部,不同小乘部派的经藏所翻译过来。换句话说,即使是已经到部派时期,他们所推崇的这样子经藏的结集里面,都还是清楚的记载著佛世的时候,弥勒菩萨是真实存在的。
  那我们再从另外一个道理的部分来证成,除了刚刚引用阿含经文来证成之外,我们纯粹就从道理来说,既然至少从佛弟子来讲,我们信受阿含真实佛语,佛的授记是真实的,任何对于佛有真实信心的一个三宝弟子,都不应该对于真实被记载在阿含之中,佛对于 弥勒菩萨的授记有任何的怀疑,乃至毁谤 弥勒菩萨类似是一个神话虚构人物,是一些后世的一个想象增添的经文,那经证的部分是如此。
  理证的部分,我们先来看看,针对一些外道,不是修学佛法,或是一些纯粹把佛法当作佛学的研究学者他一些穿凿想象,我们可以有这样子的一个回应,简单来讲,佛是不是如实语人?佛会不会大妄语?我们承认 佛记载在阿含中,弥勒菩萨是确实;虽然阿含是 佛说的、佛所记载的,佛所说的会不会错误呢?
  我们单独先从“佛是不是实语人?佛会不会需要妄语?”这个部分,我们从道理上来简单演说一下。佛是净饭王太子,以悉达多太子之身而来舍弃王位出家,因为一般人会说妄语,主要不外是要求得信众的名闻利养。然而 佛以太子之身出家,祂根本不需要再做任何事情(早就名利具足),甚至祂小时候所示现出来的文才武略都是当时第一,当然这一些是本来诸佛如来都一定有这样子的一个智慧、一个功德、一个神力。可是 佛这样的示现,却又还割舍一切的王位、一切的名利的包袱、这些锦缎、锦罗玉食,而能够来示现苦行之后,乃至最后示现在这个菩提树下,而能够明心、而能够见性,以佛地这样子的证真如而来成就佛道。佛这样的示现,怎么可能是为了要夺取或是用来骗取众生的供养——所谓的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佛是不可能因为有这样子的一个邪思妄想,有这样的需求而来说一个妄语,因为 佛本身就是一个太子出家。
  那基于 佛是这样子一个真实语来讲,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再来证成。刚刚是纯粹从世俗的道理——太子出家,祂不需要为了名闻利养而来说假话。我们从道理来证成,佛在这个四阿含里面所演说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乃至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道品),乃至最简单的三乘菩提入门的四念处—身、受、心、法四念处—的知见,是不是可以如实地让众生依教奉行,如实的修行之后,而能够慢慢的证得二乘声闻人所相应的、需要的解脱三界轮回所谓的声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辟支佛缘觉人所对应的、所要观照的、所要实证的十因缘、十二因缘,而证得小乘无学果的解脱呢?
  事实显现,佛所说的是真实的,我们单独从最简单的四念处来说,一个众生之所以会轮回于三界六道,主要就是这个意识心对于这个五根身,还有五根身(眼、耳、鼻、舌、身五根)触五尘(色、声、香、味、触),五根触五尘而引起了法尘,而在意识上面有因于五根触五尘,而对于外界这些五尘境界的“颠倒执著”,而贪乐或是作瞋恨—所谓的三毒—就是众生轮回产生的原因。
  这是我们当前现下,就可以把 佛在这个小乘所演说的蕴处界如实现观,佛说有色蕴,您确实可以现前检查有色蕴,佛说有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您也可以如实检查,佛告诉我们四念处可以如实的让我们迈向这样子一个声闻解脱,您也可以如实地检查。
  我们众生之所以会堕落于欲界,所谓的情多想少,对于物质色法—也就是外面五尘境界—的贪爱越多,确实越容易著于这个人、我、众生、寿者相,著有男人相、女人相,乃至著有这个动物的相,譬如说牛肉相、这个狗肉相、这个象肉相、这个酒相、这个珠宝相。著相之后,这个著相必定是依于前五识而缘这个外尘。
  缘外尘之后有三种受——起苦受或起乐受……,有这样的身念处、受念处相应的五根身、三种受,众生才会在这一个特别是在物质色法充斥的贪瞋痴颠倒相应的、烦恼最浊重的这个欲界,他才会有十善业或十恶业。
  那经由 佛所教导我们的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三归五戒之后,依这样的戒、定、慧的修学,先能够在身念处—五根触五尘的时候—能够守戒;乃至慢慢的有定、有慧,能够慢慢地远离意识所取的五根身对于外尘境界著于人、我、众生、寿者相的贪爱;乃至这样子的外所取的贪爱慢慢地压伏之后,对于内所取,就是五根触五尘而有的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也能够如实了知这个受的颠倒。
  对于身念处,了知对于五根身不净的颠倒;对于受念处,了知三种受是乐的一个乐的颠倒,最后才能够在于定力、慧力慢慢也增长,当然之前已经有我们所谓戒的一个如实的遵守,依这样子的戒、定、慧三无漏学,才能够对治众生在三界六道轮回当中,依于三毒—也就是贪、瞋、痴—而造作恶业,相应于有不断的分段生死在人间、在畜生道,乃至在色界、无色界,不断地因为取三界有的贪爱而来不断的轮回受生。
  当然身念处、受念处之后,在心念处的部分观心无常(观六识心无常),因为有前面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断了身见,断了意识外所取的五根身建立身见;断了受念处错误的贪爱执著,断了意识内所取的三种受。外所取、内所取都断了之后,然后意识才能够有这样子的自然,因为同时有在修学,譬如说:这一个不净观,而类似这样子的佛法当中关于禅定的修学,或是数息观,乃至正觉讲堂 平实导师依于《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而来稍微作一些修改,方便现代人来修学的无相念佛、无相拜佛,依这样的有定力,而同时有身念处、受念处的观行,未到地定必定能够生起。
  依这样的未到地定,而又满足了身念处、受念处这样子的观行,而不再有身与受的颠倒之后,就比较容易在观心无常(观六识心无常的时候)有定、有慧,定慧等持,离言实证,而真实的能够断除掉我见(错误地以意识为我、为真、为常);乃至断除掉了意识这个识蕴(色、受、想、行、识这个识蕴),取前面的色、受、想、行这个四蕴,为祂所住、所贪念、所分别、所执著,而让众生有不断的触、受、爱、取、有,不断的轮回这样子的一个轮回的祸因。
  我们刚刚简单的把 佛从三乘菩提在三归五戒,也满足了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的基本的十善行之后,依戒、定、慧而慢慢的依于有四念处,然后有定、有慧而来断我见,任何有实修的,即使不是大乘的——即使佛世的这样子一个定性的小乘声闻人,或是说现在的这样的依于佛而如实正确的理解,而来修行单独四念处的菩萨,都能够了知 佛在这阿含里面所讲说的这样子小乘基本的,以佛法来讲,它只是粗浅入门,虽然是粗浅入门,却是清楚的可以跟外道来划分,因为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哲学、一切的智者所演说的所谓关于人身的真相、关于人身的束缚如何解脱,都不离于六识论,换句话说,都是以意识为主,从来都没有讲说到意识这一个依他而起的这一个生灭法,正是人或是乃至一切有情众生之所以不断轮回的根本。
  因为执著这意识心是真实,是真实的我、是常在的我,再依这一个错误的认知,观心无常、非常计常,而再依于意识去取五根触五尘,而产生的这些苦受、乐受,为我所领受、为我所拥有,是我的我所,建立了人、我、众生、寿者相的贪爱执著之后,一直往外驰求,自然就对于欲界物质色法的贪爱多,就容易造这样子的犯戒——杀、盗、淫、妄、酒,乃至最炽盛的、业最重的就往地狱,其次就往饿鬼、畜生道。
  造善业的,可是一样没有断我见,他顶多也只因于修善业而能够往生欲界天界;乃至再兼修一点禅定,往生初禅、二禅、三禅;乃至敢于舍去掉这个色蕴、色身,顶多也是到无色界。可是如果对于这个意识本身是生灭的,没有办法如实地去依于佛语而现前地亲证现观,有定有慧而来离言实证这个意识心不是真实恒常的心,依于这个断我见为基础,再来修学这个戒定慧;那一定所有外道,就跟我们刚刚所说的郁头蓝弗,即使是修行而证得了三界当中最高的禅定,是三界所有轮回当中——没有修学佛法的有情当中,他是最尊贵的,他德行最高,因为他对于欲界、色界的层次都已经舍弃了,可是这样的郁头蓝弗依这样来修得神通,却因为他是压伏住自己的烦恼,他没有如实智慧的解脱,所以在一个王女、一个公主的供养,两手行捉足礼的时候,马上又堕落到这个欲界层次,起了一时的贪爱之心。原因很简单,他是一个外道六识论者。
  那这里我们简单的从 佛在这一个《阿含经》当中为我们所演说的,基本的、最入门的一个四念处,任何能够依于这样子的—愿意依于 佛所演说的—四念处而如实实修的人,都可以现前在你的生活当中,依于对于你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认知,依对于四念处法 佛所演说的内宗的一个层次—建立的层次—的一个认知,而能够依 佛在为我们所开导的这样子的戒、定、慧,一步一步地、如实地有这样子的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这样子的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那必定能够从初果、二果、三果,乃至证得这样子的一个声闻四果,成为一个阿罗汉。
  当然是声闻乘的法可以如实实证,那个缘觉乘所谓的依于十二因缘、十因缘这样的一个流转、还灭观,依 佛在《阿含经》里面所演说的这样子的声闻乘相应的一个道理。佛世的时候,其实十大弟子里面,绝大多数的弟子不仅是三明六通大阿罗汉,同时其实也可以说是缘觉,像舍利弗、像迦叶尊者他们对于缘觉法也都是如实证知。那不止是佛世的这些弟子能够这样实证,即使是现下的我们—所谓的五浊恶世的末法时节的我们—只要依于 佛记载在这阿含当中所说的这样四念处的法、三十七菩提分、十因缘、十二因缘的法,我们也都可以如实的验证 佛所说是真实,佛是实语人。当然这样实语人在阿含里面所说的、所预记的 弥勒菩萨,当然也绝对是真实的一个菩萨,祂也必定是贤劫当来下生第五尊佛——弥勒尊佛。
  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先演说到这里,祝愿各位菩萨们:吉祥自在、一切无碍。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108集 大乘是佛说(一))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