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第50集 集圣谛、灭圣谛

   日期:2018-07-13     作者:成佛之道    
叶正纬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上一次的讲次,继续来跟大家谈苦圣谛以及后面的集、灭、道圣谛。
  上一次我们谈到说苦圣谛呢,它是一个 佛陀所教给我们的对于三界一切法的一个如实的观行。这个苦圣谛不管是从八苦的观点,还是从三苦的观点,它其实最终的函盖,在八苦的讲法,就是含摄到五阴炽盛苦;在三苦的讲法,就是含摄到行苦;而五阴炽盛苦跟行苦,它都是一体的两面,谈到的都是我们的身心,因为我们身心的活动所导致的一切的苦。可见,对于一切苦来讲,它的根源必然是源于我们的身心,而这个身心之所以会导致这些苦,它的原因是在于:我们有情众生对于所谓自我有不如理作意的执著,并且这个执著对于一般的众生来讲,几乎是牢不可破的;因为每一个人从早到晚,几乎无时无刻每一个刹那,对于我的执著都是时时刻刻在运行的。所以苦圣谛就必须要先透过善知识的教导,然后您再仔细地观行之后,必须要能够确认一切苦的根源,就是因为对这个虚妄的不如理作意的我起了执著,以至于导致了我们后续许多的苦,这个就叫作我执。所以要对付苦,当然就是要对治我执、去减轻我执乃至于解决我执的问题。
  但是要解决我执的时候,就必须要有清楚的知见,要有正确的认知,这个部分就是说对于我执正确的认知这些事情,我们把它叫作我见。等于是说,我们必须要在认知的层次先了知了我见,先了知了什么是众生所执著的虚妄我,什么样状况众生所执著的虚妄我会导致了许多后续的苦;对于这些东西先有一个清楚的了知,也就是了知了众生基于我而起了不如理作意的种种的知见,那这个部分知见就叫作我见。先知道了我见的内涵之后,才能够依据这个内涵,在历缘对境的修持当中一一地去减轻,乃至于对治、断除我执。所以,我们要说苦圣谛它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要了知到一切苦的根源;换句话说,就是要了知我见的内涵,然后从我见的内涵出发,进一步再去断我执。这个就是苦圣谛,整个把它作一个总持性的了解,就应该是如此。
  我们继续来看苦圣谛接下来的下一个——就是所谓的集圣谛。集圣谛讲的是说,这些苦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刚刚是看到现象,或是眼前的境界,我们对于跟眼前的境界互动的时候,因为有对于我的不如理作意的执著,所以产生了种种的苦。所以很自然这些苦,在苦圣谛谈的苦,就是当下所导致众多的状况;但是,如果要问到说,为什么会这样子的时候,那就是到了集谛来解释。所以集谛在跟我们解释这些苦是如何而产生的,包含你所觉知的这些苦受,或者是甚至你没有觉知的苦受,但实际上却会导致你在三界轮回不得解脱的这些种种的状况。那么这些苦是如何出生的?那集谛就是告诉我们、解释这些到底是怎么样生起的。一般人对于集谛的理解往往会把它解释成苦——所有一切的苦,正如我们之前讲的苦,不就是对于这个有所执著才产生的吗?所以,一般人往往说:既然苦是因为执著而产生的,那么集谛讲的不外乎是我们是如何的去执著,所以只要不执著,不就没有苦了吗?
  请大家注意听好了!一般人会觉得说苦是由于执著产生,只要不执著就没有苦。所以,如果按照这样解释的话,什么是集呢,苦集的集呢?那他会告诉你说:执著就是集;那接下来什么是灭呢?他会告诉你:不执著就是灭;那道呢?同样的不执著就是道。可是灭跟道的差别在哪里呢?灭指的是:完全不执著的状况就叫灭;道呢?就是告诉你如何去做才能够不执著,这就是道。这些事情听起来好像言之成理,因为确实大家在谈佛教修行的时候,都是谈的就是说,要少一些执著,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不执著,就没有痛苦了。所以,把苦、集、灭、道全部用执著或者不执著来把它贯通的话,看起来似乎也是对的。实际上这个讲法,我们说“很容易误导大家”。
  现在回头来看看:我们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主张,那是因为主张苦就是执著而生的。可是我们要进一步问说,我们当然知道苦是执著而生的,可是要问你的是说:这个执著的本质是什么才会导致苦呢?前面我们在给大家分析苦圣谛的时候,曾经说对于苦圣谛的这些观行的话,一般人的观行都会觉得说,是这个眼前的境界导致了跟我和与不和,而导致了有苦或是没有苦。所以我们说,当时曾经讲过比较有聪慧的人会觉得说,既然一切都是坏苦所含摄的,那我只要心理建设了,只要知道它必然变坏了,只要不要去这么执著它,那不就是没有苦了吗!
  好,上一次我们曾经跟大家说,这样子的一个苦,只能够针对特定的境界来减轻你对那个境界的执著。可是,我们接下来也跟大家讲,因为苦的最根本,所有一切的苦,不外乎是含摄到五阴炽盛苦或是行苦;当你用这样角度去看的时候,你最根本要解决苦的它的根源,其实是我执。所以所谓的苦,乃执著而生的,这个执著讲到的不是我对于境界的执著,这个执著讲到是我们对于自己的执著,才是一切苦的根源。所以,如果说要真的这样解释的话,那么我们必须要针对执著这两个字,仔细地去分辨清楚。因为,如果按照一般大众想象到的是执著、不执著的话,那么当大家在说执著、不执著,都是基于有一个鲜明的、实在的我;在这个鲜明、实在的我的前提之下,来谈执著或不执著。比方说,在网络上面有流行一个比喻,就是有一个人在烦恼深重的时候,他想要求解脱之道,他就问了一位师父。这个师父当下并不回答这个学人,而是叫这个学人手里面拿著一个装满水的杯子,让他拿著、不让他放下来;当然拿久了之后—这个学人装满水的杯子拿久了之后—手当然会很酸;当他很酸的时候,这位师父就跟他说:现在你把杯子放下来吧!然后他就依照指示把杯子放下来了。师父就问他说:“现在放下来了,感觉如何呢?”这个弟子就说:“放下来之后,感觉超级的轻松。”那师父就跟他讲说:“你原来是因为一直拿著这个杯子,所以你觉得手酸痛不已,你只要一放下就轻松了。那么你之前心里的烦恼不也是这样吗?你心里会有烦恼,就是因为你的心里放不下;只要你心里把它放下了,它不就当下解脱自在了吗?”所以,这个故事最后的结局,就是这个学人法喜充满的回家了。
  可是我们现在要问大家、请问大家:这个故事里面,这个学人法喜充满的回家之后,是不是真正解决了苦的问题呢?现在注意去看看他所比喻的境界里面,把装满水的杯子放下来这件事情,请问在放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清楚地觉知到什么是我们自己?什么是杯子呢?所以能够这样放下来的话,表示我们能够清楚地界定“这个烦恼跟我们自己本身那是两回事”;在有了这个清楚的觉知之下,所以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就是说,我们把杯子放下,我们把背包放下,我们把什么东西放下,它的前提都是在于我们要放下的东西,跟我们自己本身是有清楚的界限,这个界限是不需要怎么样努力就可以分得很清楚,所以你才可以很率然的就把它给放下来。
  我们回头再看苦圣谛的时候,我们不是说苦圣谛的时候,对于境界来讲,真正一切苦的根源,不就是对于这个虚妄我不如理作意的执著吗?现在这个执著显然不是对于杯子,不是对于背包的一个执著,这个执著很显然是对于我们自己有一个所谓的真实现行的自己的执著;那这个执著,请问大家:这个执著既然是自己对自己的执著,请问您要如何放下呢?您是不是开始觉得放下这个比喻,没有办法用上了呢?确实如此。因为一般人所讲的执著、不执著,或者是放下这些事情,都没有办法用在我执的这个状况里面;因为我执讲到的,就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执著,那你又要自己怎么放下呢?所以我们可以说用这样的讲法,大家要深思,因为这个容易误导学人。
  我们应该要回归到的是说,应该要正确地认知到:正确认知到就是在我们一般的状况当中,我们是如何现起对于这个虚妄的我,如何不如理作意的执著。必须要先有这个清楚的认知,也就是要认知到我们的我见—每一个人与生俱来—也包含后天学习的种种的我见,要对这些我见有了认知之后,你才能够说按照这个认知,进一步来削减对于不如理作意的这个我的执著,应该要如何地去削减它?就是说,如何去断除我执的这件事情,当然就是有待于各位要跟随善知识的教导。如果有缘的话,欢迎大家来正觉同修会修学,每一班的亲教师都会告诉你“我见的内涵”,并且进一步指导你“如何一步一步地断除我执”。
  所以,这个集谛的本身讲到的应该是说,我们对于我的执著到底是怎么生成的?集谛的具体内涵讲到的就是这一回事。因为苦谛就是因为有了这个不如理作意的我的执著,所以对于世间的万象开始生起更不如理作意的执著,因此才导致了种种的苦;所以集谛的本身,就是在解释这件事情,当你认清了这个事情之后,你自然就能够顺著这个理路呢,仔细去断除我见跟我执。
  那么关于这一点,如何去断除集谛的这个部分,可以说就是在后面的灭跟道的两者。那我们先看看后面灭的圣谛的部分,关于灭的圣谛的部分,也是有许许多多的人都误会,最常见的误会呢就是像我们前面在讲集谛的部分,那种误会也就是说大家觉得什么叫灭,就是你不执著就是灭了;可是当大家嘴巴里说不执著的时候,其实只是对于眼前的境界不在乎了,可以淡然处之了,叫作不执著。可是我们从苦圣谛、集圣谛的时候,就一路在讲,所有一切的关键核心,都在于说众生执著著那个虚妄的我存在,所以在这一点来说的话,苦的一切根源都是在于我执。
  而集谛是在解释这一切的原因。那么对于集谛来讲,我们可以说最直接的观行的方式,就是要看五阴里面—在五阴的运作里面—甚至是说一切的蕴处界在运作的时候,到底这个我是如何地运行?透过观察了之后,才会知道说这里面的我,其实充满了虚妄性,反而是见到了自己层层地执著而已;所以这样子的话,就可以知道了我见的内涵,并且再来历缘对境断除我执。这个是从蕴处界下手,透过了解集谛之后,从蕴处界下手;当然,另外一个更深入的方式,就是透过十二因缘:也就是了解我们众生在三界轮转的时候,那么透过十二支缘起的一一支,它是如何的运行,从那个运行当中,配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观行,了知到说中间运行的这些东西,其实只有每一支的运行而已;那里面其实真的没有我们所执著、所以为活灵活现的那个我存在。一旦到了这个地步之后,也可以说已经能够掌握我见的内涵;从此之后,就可以分分地在历缘对境当中去断除我执了。这个是集圣谛的两种的入手方式。
  可是不管是从蕴处界,还是从十二因缘去入手,那么最终要达到的境界就是叫灭的圣谛。灭圣谛里面,在佛典里面,在描述灭圣谛的时候,它是这样讲的,最重要讲法就是说:灭圣谛就是阿罗汉所证到的境界。这个境界可以用四句来形容,就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这个四句就形容了阿罗汉他证到了灭圣谛的状况。所以,可见灭圣谛就是灭掉了一切苦的状况;灭掉了一切苦的状况,所以这个就是阿罗汉的解脱境界。从这里来看,各位也可以看到,因为这里面谈到的是“我生已尽”,从此之后不再轮回;“梵行已立”,该有的清净行,在这个时间点上已经确实的建立起来了;“所作已作”,就是所有解脱道里面,关于解脱的事情,已经该修习的都已经修习完成;这也就是说,后面的“自知不受后有”,就是他自己很清楚目前以他所证到的解脱果呢,他不会再有后生的生起,也就是说,他尽此一世之后就再也没有未来世了,这是每一位阿罗汉都自己知道的事情。
  这两件事情,对应到苦谛、对应到集谛的状况,就是说整个透过了解集谛之后,然后透过集谛分分地去对治之后,就知道说能够尽了一切的苦,达到了灭谛的状况,这个才是真正灭圣谛所讲的状况。如果用另外一个更简洁的话来讲,灭圣谛谈到的就是所谓的涅槃的状况。当然正觉同修会的学员们,应该都知道涅槃的法义,包含四种不同的法义在;但对于一般的学员来讲,我们就概括性来讲,就是说灭圣谛讲到的就是涅槃的状况。所以对这方面,一般人常常会误会说,灭就是不执著就好,现在不执著这三个字,跟我们刚才跟大家讲的灭圣谛的状况,包含“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这个四句,包含我们刚才讲说灭圣谛就是在描述涅槃的状况,这个状况各位来对比一下,马上可以发现“不执著”这三个字,真的非常容易造成误解。所以希望大家修学的时候,千万不要便宜行事,甚至都还希望大家先在佛法的解脱的正确的修行路上,先远离了不执著的这些说法,先回归到阿含经里面,所有一切关于解脱的正规的说法。这样子的话,才能够确保我们的修行比较不出差错,这个其实也是 平实导师写作《阿含正义》最大的心愿。那这是关于灭圣谛的部分。
  接下来,关于道圣谛的部分。我们刚讲说苦,就是跟大家解释,何以世间的诸法、一切的本质都是苦;集就是跟大家解释这些苦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些苦;那灭就是告诉你说,灭尽一切苦的胜妙的境界。接下来,道呢?道就是道路、路途、方向的意思;就是跟您讲说,如何作才能够从您目前的修行状态,一路往灭圣谛的方向行进。这个道圣谛呢,在阿含部里面具体而言,有三十七项内容,这三十七项内容,各位其实也可以在法界卫星,之前正觉同修会的许多亲教师所录的录像里面,有一些都会谈到三十七道品的状况,所以大家也可以参阅。
  在这里我们道圣谛的部分,就依照 平实导师在这个部分的《阿含正义》所讲述的内容,以八正道为主。八正道的内涵就是: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其中的正志,另外一个翻译叫作正思惟。一般来说,在道圣谛这个方面,如果我们专就二乘的解脱道来讲的话,那么在这个解脱道里面修学,有所谓的二乘的八正道,当然也有所谓大乘的八正道。二乘的八正道跟大乘的八正道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说,大乘的八正道必须以实证自心如来,实证第八识的这个功德,依照这个功德出发的话,重新把证悟的这些功德在每一项的内容里面,包含正见、正思惟等等,每一项的内容里面,透过证悟如来藏的功德,把每一项的功德一一具体地实现在我们的行住坐卧当中,这个就是大乘八正道跟二乘八正道基本上的差异。至于八正道详细内涵,我们下一个讲次再继续跟大家讲解,今天就先上到这里。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50集 集圣谛、灭圣谛)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