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第014集 《广论》抄袭曲解大乘经论之证据(上)

   日期:2018-07-13     作者:三乘菩提    
正雯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今天我们要略谈的题目是“《广论》抄袭曲解大乘经论之证据”第一单元,希望与您结下良善殊胜的正法因缘。
  这一集节目中,我们将举出宗喀巴《广论》是如何大量抄袭引用大乘了义经典《解深密经》来解释奢摩他(止)与毘钵舍那(观)自性,但却是断章取义,扭曲《解深密经》的原义,以移花接木的方式,让学人以为密宗就是佛教,于是对密宗生信奉行不渝,而没有智慧简择力来觉察其邪谬,最后便可以引导催眠密宗学人走入密宗男女双身修法中而无法自拔。我们会将《解深密经》的原文胪列出来,作出正确的经文解释,以提供大家能够深入了解佛法真实了义的正理,并且洞悉《广论》的谬误所在。
  《广论》说:
  【 奢摩他自性,如《解深密经》云:“即于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间内正安住,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义谓随所定解十二分教中,五蕴等义为所缘境,由念正知,令能缘心于所缘境,相续安住而不散乱。故心于境能任运住,若时生起身心轻安所有喜乐,此三摩地即奢摩他。此由内摄其心不散所缘即能生起,不要通达诸法真实。】(~《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4)
  各位菩萨!请您注意喔!宗喀巴这里讲不需要通达诸法真实,这是他自己扭曲解释加上的文字,因为《解深密经》原文根本没有所谓有关“不要通达诸法真实”的字句以及意涵。宗喀巴对这段经文的解释是:“《解深密经》的义理是说要决定理解十二分教中,所说的五蕴等义理作为所缘境,清楚明白而不惛沉地,让能缘的意识心于所缘的境界相上,持续安住而不散乱。这就是能缘的心与所缘的境能够任运而安住不散乱,这个时候就生起了身心轻安而有的喜乐,而这样的三昧乐就是奢摩他。这个三昧是向内收摄的能缘的意识心,那么所缘的三摩地与身心轻安的境界就能够生起,不需要通达诸法的真实义。”这是宗喀巴为了合理化其淫乐境界的双身修法,所作的曲解经论正义的具体事证之一。为什么宗喀巴将《解深密经》这段经文扭曲为不需要通达诸法真实呢?因为宗喀巴所认为的止观就是男女双身修的止观,虽然表面说依十二分教中,所说的五蕴等义理作为所缘境来修止,但其实他内心真正的想法是:只要依五蕴身修男女双身法,并且保持男女双修淫欲喜乐境界不散的“已得决定境”,就是真实的止,就是已得奢摩他。只要努力行男女乐空双运,这样就是安止空性了,企图误导学人不必再善思惟《解深密经》所说的真实法义,也不必亲证、通达《解深密经》以及诸经中所说的诸法实相了。
  接著我们把宗喀巴加以曲解的《解深密经》原文胪列出来:
  【 善男子!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所谓契经、应诵、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菩萨于此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如所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以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解深密经》卷3)
  这里我们解释一下经文的正确意涵:佛陀为菩萨说十二部经等一切法,假借安立所谓的契经、应诵、记别乃至譬喻、方广、论议等等,菩萨都要能善于听闻、善于领受;对于经典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义理也要能够通畅无碍,内心善于寻伺观察以及思惟,见解正确通达。如是善巧思惟正法,然后独自于清闲安静的处所作意思惟,并且继续以能思惟的意识心,持续作意思惟而相续不断,让思惟正法之行持续安住在内心中,因而生起身、心轻安,此时身心皆因此而得安止,称之为奢摩他——止。这样的止,必须依十二部经善巧思惟正法,让思惟正法之行持续安住在内心中,因而生起身、心轻安,怎么会不需要通达诸法真实呢?
  一般所谓身、心轻安,是指修禅定的止所得之果,对于世间禅定来说,学人若已伏、除五盖,初禅等至位境界,即能生起而有身心轻安。但是《解深密经》这里所说的奢摩他,完全是为修学菩萨道的菩萨而说的;菩萨依十二部经,所开示的义理为所缘境,以能分别的意识心,分别思惟正法,并且依止另一个无分别的心,是本来就不分别境界,也不思惟一切法,但却能了知意识、意根等七转识心行的真心——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祂与七转识同时和合运作,安住于永不出入的那伽大定当中,而使意识生起身轻安与心轻安。
  这样的道理,圣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也阐释说:
  【 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闻思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间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毘钵舍那品,或双运道俱通二品,当知即是菩萨所有静虑自性。】(~《瑜伽师地论》卷43)
  圣 弥勒菩萨说菩萨所修的静虑止观,是必须以菩萨藏闻思为先。谤菩萨藏是所有世间恶法中的最重罪,因为菩萨藏的所有法义,可以令众生出离三界生死苦,也可以令众生成就究竟佛道;而菩萨藏的法义,正是专讲第八识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真如法性的法义,也是专讲阿赖耶识心体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的法义,包括成佛所应证得的一切种智,都是依阿赖耶识心体而有。因此,对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胜妙体性一定要如理听闻熏习、如理思惟,以此为前提,能够有如理的闻思乃至实证以后,而得“心一境性”,也就是心得决定——止的功德;这是对世、出世间的第八识如来藏得止的智慧,不再怀疑是否有第八识的存在,确认第八识是出生一切万法的实相心。或者由毘钵舍那品而入观,也就是不断深入如来藏中无量无边的法性去作详细的观行;或者是由于对如来藏胜法的止观二品交互运用,同时俱通二品等持观行而安住,乃至心得决定;如是能令行者佛菩提道的智慧不断增上且具决定性,因此转依于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涅槃性,真妄和合运作而安住于第八识的真如法性中或止或观。或止、观双运中行菩萨道,这才是菩萨所有的静虑自性,怎么会不需要通达诸法真实呢?
  《广论》又说:
  【 毘钵舍那自性,即前经云:“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舍离心相,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即于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徧寻思周徧伺察,若忍若乐若觉若见若观,是名毘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巧毘钵舍那。”此经宣说毘钵舍那是观察慧,最极明显无可抵赖。】(~《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4)
  各位菩萨!请您再注意喔!这里宗喀巴又引《解深密经》的经文作为掩护,后面妄自下了一个错误的结论,认为《解深密经》所宣说的毘钵舍那就是观察慧;宗喀巴举《解深密经》说:“依于奢摩他所得身心轻安,然后善思惟身心轻安的定中影像,并加以观察深入了解,舍离所缘以外的境相;如此于定境中所有的了知的影像,能正确地思惟世俗谛、抉择胜义谛,粗浅的思惟、深细的思惟。对于所知义世俗胜义经粗细观察后,生起无疑无怯之心谓忍,生起兴趣谓乐,与诸异门清晰分别谓觉,心见胜境谓见,于所观正理不舍谓观。如是生起忍、乐、觉、见、观,名为毘钵舍那。”这是宗喀巴依《解深密经》想要解说毘钵舍那自性,对于经中所说的思惟、抉择、寻思、伺察等等,宗喀巴下了结论说《解深密经》所宣说的毘钵舍那就是“观察慧,最极明显无可抵赖”,这句话是宗喀巴针对未证悟法界实相的凡夫“支那堪布”,也就是中国住持释摩诃衍所主张的意识不分别而说。
  宗喀巴在《广论》提到:
  【 总之雪山聚中前弘圣教,谓圣静命及莲华生,建圣教轨。然由支那和尚堪布,解了空性未达扼要。以是因缘,谤方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惟,损减教法,为莲华戒大阿阇黎善破灭已,决择胜者所有密意,为恩极重。】(《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
  这里宗喀巴认为莲花戒摧破了“支那堪布”所说的意识心遮止一切作意思惟,就是空性的说法,但其实这个中国住持释摩诃衍与莲花戒、宗喀巴乃至密宗诸师都是同一落处,都是以意识为真实心,属于凡夫与凡夫之间的论证,双方都是凡夫见。这些论证在孙正德老师的著作《中观金鉴》有详细的评破,请大家多多请阅细读。
  总结来说,这个支那堪布是以意识心离开语言文字妄想的状态就是真如,认为将意识心压伏修除语言文字妄想就可以变成真如;又错解以为当时灵明觉了的意识心已经如日出云、浊水澄净,误以为这个相应定境法尘之意识心已经能够显现佛地一切种智。因此他说:
  【 若妄心不起离一切妄想者,真性本有及一切种智自然显现。】(~《吐蕃僧诤记》,商鼎文化出版社,页126-131)
  但是无论一切有情众生意识心中之语言妄想起或不起,不论意识心受到烦恼所扰动,或者住于定中,自心如来空与不空之真性,皆是本来具足之法,无始劫以来从无一刹那懈怠或间断,不是修行改变以后才如此;若是等到意识心离妄想,或是住于无想定、眠熟等不现前的五无心位,完全没有显境名言及表义名言时,自心如来之本有真性才显现,那么本有真性就有间断性,不能符合 世尊所说至教量及法界现量,也不符合一切亲证自心如来者所实证之法界现量境界。可见支那堪布释摩诃衍,并未证得中国禅宗所悟的,第八识自心如来,误将离念灵知意识,当作常住不坏的自我,是未断我见的凡夫,不是禅宗真悟者。
  但是密宗莲花戒乃至宗喀巴诸师所传承之中心思想,同样是认取意识心之明了分——也就是细意识为常住法,却特别强调意识心不得住于沉没相,也就是意识心不得住于不观察六尘之无记中,乃是要以能思、能想、能觉、能观之意识心,来清清楚楚领受男女合修时身根乐触之觉受为主修,并于其中思惟这样的乐触是受无自性,所以是空性;同时观察受乐时之意识不是物质,所以也是空性,这就是密宗所称,证得无我空性之中观般若。由于莲花戒乃至宗喀巴,密宗诸师所修所证,皆不离于意识思惟分别之想阴与受阴,他们同样是落入意识心中,同样是错误之中观般若,却更以“若离想、不思不观,云何得一切种智”,来质疑错悟者“支那堪布”释摩诃衍而责难于野狐狂禅释摩诃衍;就好像某甲自己是盗贼,却去指责某乙贼人的窃盗行为,而实际上两人无有差异,都是盗贼。
  至于宗喀巴所说的观察慧更是误会一场,其实宗喀巴是把意识觉知心自身的观察慧,当作经典中所说意识亲证第八识如来藏的空性慧,那与诸佛菩萨显示的正理,可是天差地远了。《解深密经》卷3说:
  【 若诸菩萨于各别契经等法,于如所受所思惟法,修奢摩他、毘钵舍那,是名缘别法奢摩他、毘钵舍那。若诸菩萨即缘一切契经等法,集为一团、一积、一分、一聚,作意思惟此一切法随顺真如、趣向真如、临入真如;随顺菩提,随顺涅槃,随顺转依及趣向彼;若临入彼此一切法,宣说无量无数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毘钵舍那,是名缘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解深密经》卷3)
  别法是指意识心正确地听闻熏习诸经论开示之正理;若是依意识心闻熏的知见而修奢摩他、毘钵舍那,那就只是用意识的所见来修。假若如实转依阿赖耶识来修奢摩他、毘钵舍那,所有的修法就是用般若智慧来修;第八识真如心是一切法的根本,菩萨证知以后,将所缘契经等所开示的一切法,区分归类而集为一团、一积、一分、一聚,转依第八识真如心而思惟此等诸法,随顺、趣向、临入于诸法中的真如、菩提、涅槃,如是而有能力为大众宣说无量无数善法,方是《解深密经》中奢摩他与毘钵舍那的正修,也就是缘“总法”而修。这是亲证并转依第八识如来藏而修的止观,不是以意识自我为中心而修的止观;虽然修止观的心是意识,但意识所依止的心是第八识真如心,是由意识依止第八识心来修止观的,才能名为佛菩提道中的“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总法止观。因此,宗喀巴说的观察慧,其实是意识心缘于意识心自我境界的观察慧,不是实相法界真如心的境界;证明他这种见解只是凡夫见解,并不是般若智慧的止观修习。
  由以上我们对于《解深密经》的详细演述,可以证明宗喀巴完全不懂《解深密经》止观的方法与目标,不知《解深密经》是 佛于三转法轮时所说的法,乃菩萨增上慧学之法,都是依菩萨开悟明心所证得的第八识如来藏来说止观,宗喀巴却胡乱套用在他所认为的意识境界中恣意曲解止观而完全错误。
  “《广论》抄袭曲解大乘经论之证据”第一单元,今天就说到这里。
  敬祝大家:身心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14集 《广论》抄袭曲解大乘经论之证据(上))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