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第051集 略说“界”的意涵(一)

   日期:2020-02-23    
正钧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今天要和大家来谈一谈“略说‘界’的意涵”第一集。
  诸菩萨从因地开始,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学,福慧圆满之后,最后得一切种智而成就佛道。一切种智尚未圆满之前,菩萨在诸地之中所修的种智,这是属于菩萨在成佛之道中的增上慧学,而“种智”也就是佛菩提道修道过程中,所证得如来藏种子的智慧,所以就称为道种智。“种智”其中的“种”就说的是种子,但却不是世间法之中水果或植物的种子,只是依其能生而立名,而不是真的有一颗一颗的种子,那不明白的人就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一点又一点,说那就是佛法中的种子,那其实是一场误会了。佛法中在此所说的“种子”,其实是在一切种智增上慧学中所说的“界”。界又称为功能差别,也就是种种法所拥有的功能的界限,因为诸能都有它的界限,所以又称为叫作法界;每一个法都有其功能的界限,所以说每一个法都有其界,或者说是差别。
  然而,这一句“每一个法都有其界、差别”,到底法界中有多少法?若是无法了知这一个部分,当然就没有办法了知到底有多少界、有多少差别了。在《杂阿含经》卷16(第444经)中有这么一段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眼药丸,深广一由旬;若有士夫取此药丸,界界安置,能速令尽于彼界,界不得其边;当知诸界,其数无量。是故,比丘!当善界学,善种种界,当如是学。”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里的“界”,说的是法的功能差别;也就是说,每一个法都有其差别不同的功能,各有其界限。有多少呢?世尊开示说:“当知诸界,其数无量。”各位想想看:将深广各一由旬的眼药丸,“一由旬”是多长?各家的说法不同,有的说是二十里,有的说是四十里,总而言之就是很长的意思;若是有士夫,也就是现在的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大家都来取这个药丸,譬如说都在各法界中普遍安置,而很快的使眼药丸在那些法界中都放置完毕了,即使是这样子,然而法界仍然极多,无法穷尽其边际而全部都放完。您可能就会说:“这个譬喻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因为不可能有人有能力,可以想象而推测它的结果嘛;再者眼药丸本身就已经多得是不可思议,更何况说将眼药丸放在各法界中普遍安置。又有谁知道有多少法界呢?”正是如此,所以才说根本就是不知道法界的边际何在。然而经文末后咐嘱说:“比丘们!应当要善于修学法界之学,应当要善于运行种种法界,应当像这样修学。”这其实就已经说明了一点,这一部经典本来就是大乘经典,因为二乘人不需要“当善界学,善种种界”,因为解脱道的成办本来就是这样子;甚至于说,二乘人对十八界、对三界的了解,也是有限度而不得究竟。
  但是,假如在这里就直接从大乘法来说“界”,恐怕大家不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我们就先来看一看世间法之中的“界”,然后再来从二乘法之中,再来观察这一些“界”的意涵,最后再汇归于大乘法而“略说界”;然而其实更应该说是“极为略说”,因为法的功能差别实在是无量无边。
  所以首先在世间法之中,我们说可以显而易见的“功能差别、界限”,举例来说明。譬如说交通工具,马路上到处可以看得到自行车、机车、货车、公交车等等,乃至说铺上了铁轨的火车,若是你还要再加上在水面上跑的船舰、水底下的潜艇、天上飞的飞机,甚至于说是宇宙飞船,那这个种类可真是说多得不得了,那这一些总而为说,都叫作是一个交通工具;然而因为其运载的功能、对象、物品各各不同,所以就有其功能的差别。又譬如说建筑物,有时候称这样的房子叫作公寓,称另外一种房子叫作别墅,那又说这样子叫作工厂,那样子叫作写字楼,还有一种又叫作演艺厅;那么这一些的建筑物有其共同的功能,是为了要作为人们生活,或者活动的依止,然而随著人们生活,或者活动方式的千差万别,所以就建构了功能不同的建筑物。而从表面上看来,交通工具的车子等等,是与建筑物的房子等,它的功能是有差别的,有时候也说它是完全不相同的;然而,若是随著人们运用的方便,两者有时候又会有共同的功能。譬如说,有人开著车子到处去旅行,吃住等等作息都不离开这辆车子,那这一部车子这个时候就兼而有住宿以及通行的功能,那我们就叫它是旅行车。又譬如说,福建沿海有著以捕鱼、养殖为生的渔民,他们长年所住的虽然都是漂浮在海面上,但是又不能说那是船,因为那其实就是他们捕鱼、养殖所居住的房屋。那么像这样有著某一类的共同功能,但是也可能被运用而成为其他功能的这一些器物、物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真的是比比皆是。
  前一个例子所说的器物,都是人们创造出来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再举例来看看,其中有一些是人们所创造的,有一些则是大自然本有的。一般而言,人们建造了沟渠,是为了让水流流到某一个特定的位置,或者是可以作为某一些用途,或者是纯粹只是要把水流导到他处而已。大一点的人工沟渠,有时候就被称为叫作运河;而大一点的自然沟渠,就是我们所通称的江河。水被导流到某一个特定的位置,面积小一点的就说它是叫作池塘,面积大一点的就说它是叫湖泊;而池塘、湖泊都是水暂时储存的位置,藉由沟渠、江河的疏导,最后都流到了海洋去。表面上看起来,沟渠、江河的功能是让水流通的通道,而池塘、湖泊则是水储存的位置,两者的功能是不同的;然而,当水在沟渠、江河中流通的过程,难道不是也是暂时地储存在沟渠、江河之中吗?所以沟渠、江河是不是也有储存水的功能呢?当然就是嘛!而水虽然储存在池塘、湖泊之中,但毕竟不是一直都储存在那里,所以当上流的水又流下来的时候,原来暂时储存在池塘、湖泊里面的水,不就是藉著池塘、湖泊的水道,又流到下游去吗?所以你可以说池塘、湖泊没有让水流通过去的功能吗?当然也是有的。那么最后一个目的地──海洋,总要说它的功能就是只有储存吧?其实不然,海洋之中有一种自然现象叫作洋流,既然是有一个“流”字,表示说海洋的表面,虽然看起来是风平浪静,但是海底下的水却是到处在流动,所以海洋仍然是有让水流通过去的功能。
  再举个例子来说,这一些物质是大自然中本来就有的,譬如说气体中的氧、二氧化碳、氮、氦、氢气等等,依然是有其各别不同的功能差别。每一个人呼吸的时候都需要氧气,也都会呼出二氧化碳;灌气球的时候需要用到氦气,而医学上的治疗之中,或者工业的生产过程中常常会用到液态氮,而科学的实验中,就常常会用到氢气。换句话说,这一些气体的种类各各不同,而其功能与作用也是有它的界限,同时某一种气体只能在其相对的情况中使用,而不会在别种的状况中运用。
  乃至说动物中有人、牛马、狮狼、鱼虾、鹰燕等等的差别,植物中也有桃李、梅菊、樟檀、薯豆、姜蒜等等的差别,那么这一些动物、植物也各有其生活或种类的差别。再者,人有黑白、男女、长幼、高矮、贫富、士农工商,而每一个人的身上也有手足、指发、心肝、骨肉等等的区分,环境中也显示出远近、高低、长短、方圆、安静愦闹、脏乱干净等等种种差别;所以从现实生活中举出来这些类似的例子,其实就已经很啰嗦了,但这就说明了,即使是世间法中,其功能差别、界限已经是无量无边,让人无法穷尽了。
  那么接下来换一个角度,从二乘法来略说一下。二乘法之中,常常听到说有五停心观,那就是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差别观、数息观;其中的界差别观,有时候说为念佛观,这就成为两种的五停心观,但是今天不是要说五停心观的内容,而是要说界、功能差别,所以就以第一种的五停心观来举例说明。
  为什么会说五停心观?因为众生从无始以来就有种种的烦恼,五停心观就针对其个别的烦恼来作为对治,对治的法在二乘法中是非常常见的。而“停心”的“心”说的是意识或者是识蕴,因为有种种的攀缘、无明,就要用这五种的观来对治,对治行者的贪、瞋、痴、身见、散心等烦恼。以不净观来对治贪欲,乃至是以数息观来对治散心,这不就已经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每一种观行彼此之间是有不同的功能差别,也就说有界;那就是不净观会与离开贪欲相应,而慈悲观会与离开瞋恚相应。而不是说一定要说“界差别观”这个名相,才有种种的功能差别存在。所以一般而言,就不会叫说想要离开贪欲的行者,去修与断这一种烦恼比较不相应的慈悲观,因为其界、功能差别是不相当的。说到了“界差别观”,这个“界”又有著不同的施设方便,如六界、十八界,又譬如有时候又会提到三界、五阴、十二处等等,因为这一些法各有其功能的差别,要观察、了解这些法之后,再进一步思惟其互相间的关系,才能够完成某一个法的现观。现在就从二乘法的角度来略说一下,先说六界。
  《中阿含经》卷第21,其中有这么一段经文:
  阿难!我本为汝说六界:地界,水、火、风、空、识界。阿难!此六界,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六界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含经》中常常会有一个问题,明明这一部经典讲的是大乘法的法义,可是后来被集结出来内容,却只有解脱道的法,其中的原因则是因为结集这一些经典的二乘人,因为不证大乘法的缘故,于第一义谛法并无念心所,所以结集出来内容,就只有二乘的解脱道法。然而具眼的菩萨,在读同一部《阿含经》时,就会看出一些蛛丝马迹,更明白与相信说,世尊说法是一味平等的,只是因为这一些二乘人的根性差别,所以只能集结出解脱道的法义,但毕竟也蒙受了世尊的恩泽,听过了大乘法,而在深心之中种入了第一义谛的种子。这表示说,二乘行者与大乘行者所证的法是不同的,前者只与蕴处界相应,而后者所证主要是依于如来藏,因为所依的法其差别的缘故,当然所得的智慧就会有差别了。
  这六界的前五界,也就是地、水、火、风、空界,一般都知道这指的是组成色身的四大元素,这是自身的内四大,广泛而言还包括自然界的地、水、火、风,这是外四大的器世间,而自己身内与身外的世界有著不同程度的空间,才使得诸法不会受到阻碍而得以运作。第六界的识界,单就二乘法的解脱道而言,就说祂是意识,或者说是识蕴六识的和合运作;而就大乘法而言,就要说祂是第八识如来藏。因为二乘人不证如来藏,就在前五界与识蕴的差别上作观察,就可以进一步心得决定而确定蕴处界是虚妄。而菩萨不仅可以如同二乘人一样现观,更可以现观一部分法界实相—如来藏与蕴处界的关系—而把蕴处界汇归于如来藏,当然所得的智慧是远远超过二乘人只依于蕴处界而作的观行,所得智慧上的差别,正是因为所证、所依的法的界限是不同的。
  今天就说到这里,祝愿大家:幸福健康,道业猛进!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读书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