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第102集 无明住地的上烦恼(二)

   日期:2020-02-24    
正光老师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的电视弘法节目,这个主题名为“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是依据 平实导师所著的《胜鬘经讲记》来加以说明。今天继续上一集的子题〈无明住地的上烦恼〉。
  上一集已说明胜鬘夫人在《胜鬘经》卷1,针对无明住地所说的三个重点如下:一、什么是无明住地?二、无明住地的上烦恼没有断除、或者仅断除一部分而没有究竟断除的人,无法获得明解脱味;三、上烦恼包括了心上烦恼等烦恼。今天将继续谈第四个重点:过恒河沙数等的上烦恼,菩萨仅能少分、多分断除,只有佛才能究竟断除,所以上烦恼都是依无明住地而建立的。
  既然无始无明是过恒河沙数等上烦恼,只有菩萨能够少分、多分断除,唯有佛究竟断除,这证明了上烦恼都是依无明住地烦恼而建立的;这不是一般众生所能断除的,因为一般众生与上烦恼不相应。二乘人虽然与一念无明相应,可是不与无始无明相应,所以二乘人只要将一念无明的烦恼现行断除,于舍寿时可以入无余涅槃,从此不再有二乘四果人在人间出现。
  由此可知,无始无明不会障碍二乘人取证无余涅槃,唯有菩萨在真善知识座下,建立参禅正知见,并且具足了破参所应具备的次法条件。也就是要有定力、慧力、福德三资粮来庄严自己时,去参禅、去寻找一切有情的真心第八识,才会与过恒河沙数的上烦恼相应;待菩萨一念慧相应,找到了第八识而打破了无始无明,也就是说,唯有菩萨才能少分、多分断除无始无明,只有佛的智慧才能究竟断除无始无明。如果有人连无始无明的内涵都不知道,也不知道该如何断除,更没有佛的果德,却对外宣称自己已经成佛了,还接受众生的礼拜、供养,已造下难以收拾的大妄语业,未来只好下堕三恶道受苦无量了。
  由上面说明可知:过恒河沙数的上烦恼,一般众生与二乘人是不相应的,唯有菩萨能够相应及少分、多分断除,只有佛的智慧才能究竟断除,所以上烦恼都是依无明住地而建立的。待菩萨如是建立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的正知见以后,就可以简择善知识所说的法。譬如在学术界有一位被尊称为导师者,在他的书上公开说明如下:
  
“无明住地”含摄一切微细的所知障种,烦恼习气,故称为“积聚”。……约别义说,今不论一般凡夫所有的烦恼;然二乘圣者,得无漏道,而有根障,定障,不能得佛一样的深定,大智。声闻学者称此为不染污无知,今即说为从无明住地所起的随烦恼。使二乘及菩萨的修道,不得究竟圆满,不得无余清净。这种障于修道,而为大乘不共修道断的,即所知障,“彼生心上烦恼”下,共有十一句。彼,即无明住地,上烦恼是随烦恼。(《胜鬘经讲记》,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页176~177。)

  这位在学术界被尊称为导师者的说法,有下面两个较大的过失出现。第一个过失,故意将所知障说是种子;第二个过失,故意将佛菩提道当作是解脱道,把解脱道当作是佛菩提道,而且这个解脱道,还是错误的解脱道。
  首先谈第一个过失,这位被学术界尊称为导师者,故意将所知障说是种子。在前一集已说明所知障的内涵,这一集则要说明什么是种子;知道种子的内涵以后,就会知道所知障到底是不是种子了。所谓的“种子,就是功能差别,它有作用,又名为界。”譬如眼识的功能差别能分别青黄赤白的显色,耳识能分别声尘,鼻识能分别香嗅,舌识能分别酸甜苦辣等,身识能分别触尘,意识能分别法尘等等,也就是说识阴六识能分别色等六尘。此外意识还能分别前五识所不能分别的细相分别,譬如长短方圆的形色,屈伸俯仰的表色,以及气色、气质的无表色等等,于六识各自在自己的境界上有所了别,这就是祂的功能差别,这就是祂的作用。
  既然种子有其功能差别、有其作用,当然会有所限制,所以种子又名为界。譬如眼识的生起,必须依于眼根与色尘相接触而有,这就是眼识的界限;又眼识仅能分别青黄赤白的显色,祂不能分别其他的五尘。眼识既如是,其他的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亦复如是,须依附于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与声尘、香尘、味尘、触尘相接触而有、而分别。意识则在意根与依附五尘而有的法尘上作详细的分别,不仅有五尘上粗相的分别,还有五尘上细相的分别,这表示意识的分别比较广、比较详细。
  从上面说明可知:凡是有功能的法、有作用的法、有其界限的法,就叫作种子。当种子现行时,一定会有功能、有作用及其界限出现,导致众生采取某一种行为,使得众生有贪、瞋、痴等三界生死的行为发生。以此缘故,种子现行了以后,将会导致众生在三界不断地流转生死。二乘人了知这个道理以后,将贪、瞋、痴等烦恼的现行加以断除,于舍寿时就可以入无余涅槃,从此不再三界现身意。菩萨也知道,如果不将烦恼的现行加以断除,则不能了脱生死,所以菩萨还是要将烦恼的现行加以断除,因而转入地上阶位,继续去断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一直到七地满心以后,才将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断除。
  由此可知,烦恼障所摄的有两种,那就是贪、瞋、痴等烦恼的种子,以及贪、瞋、痴等烦恼的习气种子随眠。然而所知障不是种子,它没有功能差别,只是众生对法界实相无所了知,就会障碍众生成佛,不会障碍众生了脱生死。又所知障只有现行,可是现行时,它没有贪、瞋、痴等三界生死的功能差别及作用。既然所知障不是种子,当然就没有种子的界限了;又所知障为随眠,它潜藏在众生心中没有现行,所以它没有功能的势力作用。对一般众生而言,根本不知道有这种随眠存在,也不会因为这个上烦恼而产生恶业,所以无始无明与一般众生不相应;但是对三贤位的菩萨而言,唯有在参禅时才会与之相应,唯有找到法界实相时,才会打破极少分的无始无明,但也不会因为这个上烦恼的存在而产生恶业。以此缘故,无始无明对凡愚及三贤位的菩萨而言,都不会因为这个上烦恼而产生恶业;但是对地上菩萨而言,为了成就佛道,就要对无始无明一一去了知、去打破,就会使菩萨的上烦恼的随眠现行,现行了以后,才会转变为起烦恼,才会使菩萨去行善,去修集广大的福德,以及更具足信心去亲近大善知识而礼拜、供养,以此来作为菩萨修证道种智的资粮。这时已经有了功能、有了作用了,所以对于地上菩萨而言,无始无明的上烦恼也是种子。由此可知“法无定法”,端视众生这时的根基等等是什么,佛就为他开示与之相应的法,待众生往上修行的因缘成熟了,佛再为众生开示更深、更相应的法。
  譬如 佛在初转时,为二乘人开示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是因缘和合及虚妄的道理,待二乘人得以实证四果的阿罗汉以后,对 佛的开示产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力,以及二乘人实证般若的因缘成熟,佛就为二乘人开示第二转的般若智慧,让二乘人得以实证般若及回小向大;待二乘人成为菩萨及深入修行以后,佛观察菩萨实证唯识种智的因缘成熟了,就为菩萨们开示第三转的唯识种智,让菩萨们一一去实证,乃至于最后成就一切种智的究竟佛。所以说,无始无明虽然潜藏在众生心中而成为随眠,它没有功能差别的作用;可是菩萨转入地上阶位以后,无始无明的上烦恼就会成为菩萨的起烦恼了,它就有功能了、有了作用而成为种子了。
  接下来谈第二个过失,这位被学术界尊称为导师者,故意将佛菩提道当作是解脱道,把解脱道当作是佛菩提道,而且这个解脱道还是错误的解脱道。大众所知的随烦恼,乃是烦恼障所摄的烦恼,它包括了忿、恨、恼、害等二十个随烦恼,这二十个随烦恼,于二乘人证得四果时就已经断了。既然二十个随烦恼于二乘人证得四果时就断了,表示它为一念无明的烦恼障所摄,怎么会是这位被学术界尊称为导师者所说“是为无始无明的上烦恼”呢?显然他的说法很不正确。从这里可以了知,这位被学术界尊称为导师者,若不是对佛法完全无知,那就是居心不良、居心叵测了,误导众生的法身慧命非常严重。如果是对佛法完全无知,他被学术界尊称为导师者,显然是名不符实、虚有其表;如果是居心不良、居心叵测,岂是身为出家人所应为?不仅如此,他还在其他书上公开指出,佛陀与声闻所证的智慧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如下:
  
“佛陀的正觉,是无贪、无瞋、无痴的完满开展,究竟圆成;而声闻弟子的正觉,是偏于无贪、无痴的,佛与声闻的正觉,可说有程度上的差别。但这是说:佛陀的正觉,是智慧中心的,含摄得无贪、无瞋、无痴,从身心净化,自他和乐的生活中得究竟自在。如从智慧的无痴说,无漏慧的证法性空,与声闻没有差别,毕竟空是没有什么彼此差别的。”(《佛法概论》,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页267。)

  这位被学术界尊称为导师者主张:佛陀所证的一切种智,与声闻所证的十智是没有任何差别的。然而二乘人所证的十智,都是在观察蕴处界及诸法等法虚妄以后,所发起的世俗智慧,都是偏向在事相上的智慧,从来没有亲证法界实相,更不用说亲证法界实相所发起的般若智慧了。菩萨则不是在世俗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上用心,而是在法界实相上用心,因而亲证了法界实相而发起了根本无分别智;乃至于菩萨悟后,以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进修后得无分别智、道种智,最后得以圆成一切种智的究竟佛。单单这一点,就已显示了佛与声闻所证的智慧,真的是差距太大了,简直是不可以道里计;也因为这样的缘故,当 佛陀般涅槃以后,没有一位阿罗汉敢绍继佛位而自称是佛。可是这位被学术界尊称为导师者,本身于佛法没有实证,还是我见具足的凡夫一个,但是他的胆子非常大,竟然将佛陀所证的一切种智,加以浅化、世俗化,等同于声闻的十智而没有任何差别,可谓是居心不良啊!
  他的用意就是要把佛菩提道加以浅化、世俗化,误导众生认为佛菩提道其实就是解脱道,解脱道就是佛菩提道。更离谱的是他的解脱道还是错误的解脱道,导致他所说的佛菩提道及解脱道都成为断灭空。为什么?因为他认为没有所谓的法界实相存在,世间所有的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佛陀与声闻所悟的都是缘起性空,本身没有任何差别,所以才会主张“如来与声闻所证的一切缘起的毕竟空,是没有什么彼此差别的。”然而这样的见解乃是大邪见,因为 佛在三次转时,都是以法界实相为基础,来为众生开示三乘菩提。
  由于二乘人只要将一念无明的见、思二惑断除了,就可以入无余涅槃,从此再也没有所谓的四果人在人间出现。由于二乘人不需要证得法界实相,所以 佛在初转时,并没有很详细、很明白地指出法界实相的种种内涵,只是隐说而已,待二乘人得以出离三界生死,对 佛的开示具足信力以后,佛观察众生的因缘成熟,再为二乘人开示第二转的般若智慧,乃至于为回小向大的菩萨们开示第三转的唯识种智,让菩萨们得以实证道种智,乃至圆成一切种智。既然 佛要为菩萨们开示二转、三转的智慧,当然要为菩萨们很详细地开示法界实相的种种内涵,才能让菩萨们证得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道种智,乃至于证得一切种智。
  所以说这位被学术界尊称为导师者,认为没有法界实相存在、认为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是为 佛在经中所开示的断见外道。此外他还在书中胡乱解释“烦恼障所摄的习气就是所知障”如下:
  
以真常心建立唯心论,莫急于杂染、清净之因。为客尘所染之客尘,大众、分别说者,初以“随眠”释之。大乘学兴,烦恼气分为彼罗汉所不断之“习气”,演化为大乘不共断之所知障。(《印度之佛教》,正闻出版社,1988年10月三版,页270~271。)

  然而习气乃是烦恼障所摄的残气,也就是烦恼的残留气分;虽然阿罗汉可以将烦恼的现行断除了,可是阿罗汉还是有习气存在。譬如有人指责某甲阿罗汉不是阿罗汉时,某甲阿罗汉并不会与之计较,可是某甲阿罗汉还是面无表情地离开,表示阿罗汉仅断除了烦恼的现行,于舍寿时可以入无余涅槃,但是他的烦恼障并未究竟断除,还有烦恼的残气存在,那就是“习气”。这位被学术界尊称为导师者,本身是断见外道者,之前已将随烦恼摄归于所知障,就已经不如法了,如今再将习气摄归于所知障,更是不如法了。
  由此可知,这位被学术界尊称为导师者,连最基本的佛法正知见也没有,为了符合他所谓的没有法界实相的缘起性空的说法,不得不将 佛所开示的正理加以歪曲,不得不将烦恼障所摄的随烦恼,及习气种子随眠摄归于无始无明的所知障,不仅成就误导众生的大恶业,而且也成就毁谤三宝的重罪。像这样的人,未来只有下堕三恶道,多生、多劫摄受不可爱的异熟果报,再回头已经不堪回首了。
  最后针对这两集所说的作个简单结论:一念无明又名为烦恼障,它包括了烦恼的现行与习气,其中烦恼的现行能障碍众生解脱生死;无始无明又名为所知障,它无始劫以来就在,与众生不相应,但会障碍众生成就佛道,所以菩萨必须断除二障才能成就佛道。
  说到这里时间已经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读书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