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10 第六答

   日期:2018-07-11     作者:三摩地    
  [第六答:]
  来文:
  【【再者,依 玄奘菩萨《成唯识论》卷九所言:“菩萨起此煖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唯依欲界善趣身起,余慧厌心非殊胜故。此位亦是解行地摄,未证唯识真胜义故。” 窥基菩萨《唯识述记》更进一步说明:“而依第四方得成满,即最后入时唯依第四,第四禅望余禅最胜,要托最胜依入见道故,不依下地入。”故依唯识宗言证“见道位”则必须有第四禅定力,而今讲堂诸多“见道”师兄连悟后都未得此定,何况悟前?故亦可知此明心应是“解行位(胜解行位)”而非“证位”。此为第三点与《成唯识论》“见道位”所依禅定相左疑惑!】】
  谨答:
  来函中云:【【再者,依 玄奘菩萨《成唯识论》卷九所言:“菩萨起此煖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唯依欲界善趣身起,余慧厌心非殊胜故。此位(四加行位)亦是解行地摄,未证唯识真胜义故。”】】
  此乃偶说通教极果菩萨转入别教者,非是论中多所开示之别教直往菩萨之行门也!何以故?谓述记中说:“六十九中,通三乘说。唯依诸静虑及初近分、未至,能入圣谛现观,非无色定。”意谓通教菩萨成俱解脱已,或二乘俱解脱圣者回心大乘别教中,求取佛菩提之真见道般若慧--根本无分别智--当依第四禅证境而亲证之,于第四禅等持位中之亲证者,其般若证量最为殊胜故;下三禅及未到定之证境不如第四禅故。或者应依初禅等持位或初禅近分之未到地定而亲证之,不应于四空定中参究之,四空定中无观慧故,多止无观故。此乃是言:已经有禅定证量者,应依何种禅定境界而悟入般若,最为胜妙。并非主张应有第四禅方可开悟明心也!文中已说初禅乃至禅前之未到地亦可得悟故,是故不须定有第四禅方可证悟也。
  复次,述记说:瑜伽69中所说者既是“通三乘”而说,显非纯说别教直往菩萨,则知别教直往菩萨通常要待三地心时方修禅定,则不必依第四禅定境而亲证明心之般若慧境界方入真见道位。所以者何?别教直往菩萨,于初住至六住中,外门而修六度万行之时,难得有人能证初禅乃至四禅故;若必须依第四禅方可悟入般若者,则律部《菩萨璎珞本业经》中 佛说七住菩萨即得“般若正观现在前”者,便成妄语;亦应中土禅宗诸祖皆成未悟或错悟之人,中土禅宗诸祖在证悟之时,率多未曾亲证第四禅故;未审彼等诸人于此有何辩解?能自圆其说?能令四众佛子信之、受之?
  大德来函复举《述记》文云:【【 窥基菩萨《唯识述记》更进一步说明:“而依第四方得成满,即 最后 入时唯依第四,第四禅望余禅最胜,要托‘最胜依’入见道故,不依下地入。”故依唯识宗言证“见道位”则必须有第四禅定力,而今讲堂诸多“见道”师兄连悟后都未得此定,何况悟前?故亦可知此明心应是“解行位(胜解行位)”而非“证位”。此为第三点与《成唯识论》“见道位”所依禅定相左疑惑!】】
  如是论意,非是一切菩萨见道之常法,与因地菩萨之见道有异;此乃谓最后身菩萨之“最后”见道--一悟成佛之最后见道--悉依第四禅等持位中之参究而入见道位,甫见道已,即令大圆镜智现前,即成佛道,是名最后见道。三地满心位后无复如前未离胎昧之菩萨地中,世世皆有真见道等事故,三地满心前之见道,皆非最后见道故。三、四、五地满心位已后,皆无隔阴之迷,直至等觉位皆无胎昧,是故不须世世重复真见道故。
  然于人命短促时劫示现之最后身菩萨成佛时,必定于人间示现犹如世人凡夫,示以胎昧之身,隐其威德神力而示现“人身修行可以成佛”;此是最后见道,故名“最后”。如是最后见道要依第四禅等持位而得成满,方得现起大圆镜智;第四禅等持位中,止观均等故,不堕四空定中之偏止而少观慧故,三禅以下定境劣于四禅故,所证慧解必不如第四禅中所发起者故,第四禅望余前三为最胜故。由是缘故,说最后身菩萨要托最胜依之第四禅等持位而入“最后见道”,不依下地禅定境界而证最后见道。如是所说者,不能证成彼等所说“要有第四禅定力方能开悟”之邪理,亦与余法无有矛盾冲突之处,云何彼等举证于 大德作为反对余法之证据?
  复次,一切非最后身菩萨若作四加行,以傍修禅定作为助益者,即是“方便”修四加行,此则通于通教转入别教菩萨之行门,多不通于别教直往菩萨之行门。若是通教佛--三明六通之俱解脱菩萨--修四加行而求别教佛菩提之见道者,亦以依第四禅而得见道者最为殊胜,胜于余禅见道者故;于大乘菩提真见道之时,即得发起般若深妙慧,能作深入之现观故,即得开始任运进断我执习气种子故,是故成论卷九说:【菩萨起此煖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何故名为最胜依?谓若依前三禅定境而入真见道位者,所依境界非是最胜故,以“下三禅”定境之观慧作为所依境界而得见道者,厌离生死苦之心非是最殊胜者故。成论论意,如是分明,不应藉此偶说之例外说法,而主张必须先有第四禅方可见道也!不应取来作为否定余法之证据也!互无抵触故,余所说者乃是别教通途之法门,乃是别教直往菩萨之通途,而非通教俱解脱菩萨转入者,亦非是二乘俱解脱无学回心者所修之法故。
  而此通教菩萨傍修禅定作为方便,以求别教般若之见道者,当依第四禅为胜,然非必须;若说必须有第四禅定力方能见道者,则中土禅宗百分中九十九祖师,当言皆是尚未明心者,当言皆是尚未证得真见道之凡夫,则成诽谤中土禅宗一切证悟之祖师者;然而彼诸真悟祖师却又能通般若之根本智,亦于后时能通后得无分别智,是故彼所主张“必须具有第四禅定力者方能见道”之说,实有大过,乃是不解述记别说、广说之旨者。
  复次,纵得第四禅而得明心、入真见道位者,亦只是胜解行位所摄,仍非通达位初地,彼等不可误以为在第四禅中明心者必可成为初地心也。此谓通达位之内涵,必须函盖前真见道与后相见道之功德故;是故,此通教转入之菩萨,依第四禅而证得别教之真见道者,仍未进修相见道位一切“唯识性、唯识相”之观行以前者,仍摄于胜解行位中,不因其在第四禅定境中证悟,便可成为初地心也,真见道位中尚未进修相见道位之别相智等法故,尚不能了知五法、三自性……等胜妙法义故,尚未具足见道通达位之全部慧解故。
  是故,通教菩萨转入别教中而得见道者,纵使能依第四禅定境而得见道明心者,仍须悟后再进修相见道诸法观行,同于别教直往菩萨于前真见道后之进修后相见道无别,唯是通教菩萨先已修断烦恼障现行,先已修除异生性之功德,悟后进修初地心时较为迅速,故与别教直往菩萨互相有异尔。是故别教直往菩萨通常不须先修禅定,便得依四加行而断我见…等;如是伏除能取与所取之后,参禅觅心而引发真见道,证得真如阿赖耶识而发明根本无分别智--成就殊胜之解行,非必须有禅定证量。
  然无禅定证量者,证悟之后受用转依之功德较劣,容易被恶知识所退转;亦因尚未修除所知障中相应之异生性,往往因于性障、私心与邪见故,有时造诸恶业:否定正法、诽谤真善知识。是故较难发起圣性,不易进入初地。是故仍以证得第四禅者修学参禅知见而引发真见道,最容易发起圣性而迅速进入初地,然亦唯是较速尔,非是不须进修后相见道诸观行法门也!是故要待相见道位之修行,方能进入初地之入地心中,由是故说此为最胜。
  由是缘故,来函主张“应有第四禅定力者方能获得别教般若宗旨见道”之说,非为正说。《瑜伽师地论》69中说:依第四禅而得见道者,谓声闻地俱解脱之阿罗汉故,或说偶有先证得第四禅之凡夫与外道,进前修证般若之真见道者故;亦非是说一切声闻地阿罗汉皆能如此故,《述记》中已说“69中通三乘说”故。既通三乘而说者,当知必有二乘俱脱无学回心大乘别教者,或有大乘通教俱脱菩萨,或通教中已得第四禅之有学地菩萨转入大乘别教者,故说彼等当依第四静虑而修四加行,而引发大乘别教佛菩提之真见道;此第四禅境界望下四地境为最胜故,上四地则多止少观,难以证悟故。
  瑜伽69所说者既通三乘,当知别教中菩萨,亦可能有“先曾在通教中修得第四禅”回心修证佛菩提者;然亦非必依此四加行之方便而通静虑境界,而如别教直往菩萨之直接以四加行伏、除能取与所取,然后直接参究而获亲证--引发真见道--现前触证真如阿赖耶识,便得七住位之胜解行位般若现观,便离六住位以前之资粮位及加行位。若必须修得第四禅以后方可参禅,方可亲证真如阿赖耶识者,则中土几乎一切禅宗祖师皆应不能亲证真如者,焉可见有多人得悟?是故对于成论、述记、瑜伽之意旨,不可执定文字而作错解,要依论中真旨而作定解。
  若必须亲证第四禅之后,方得亲证真如,则彼等私下宣传所说:“不必四禅定力,亦不必修相见道之观行,便可一悟而成初地菩萨”之说,岂非益显虚妄?如是坚持及质疑于我者,则是更显彼等之自语相违、自相矛盾,目的岂非唯在贬抑我正觉同修会之法义耶?是则不异司马昭之心也!何以故?谓彼等莫道第四禅,乃至余早年所亲证初禅、二禅等定境,彼等今时悉皆未曾证之,何况能证第四禅? 既不得第四禅,更云何倡言能悟?更云何倡言“一悟能证初地真如心”?则应彼等乃至七住位之真见道皆不可得,何况能于一悟之下即入初地?则彼所说便成空言,便成自语相违、自相抵触!是故彼作此说者,实无正义。是故别教直往菩萨之见道位修证,不必定须具有禅定证境,成论所说禅定证境之所依者,乃谓亦有如是“方便”行,非说绝对如是故,观乎成论前后十卷文句所说可知。
  复次,禅宗之禅,乃是般若智慧,非是禅定,与禅定并无关连。禅定要依制心一处之长时渐次观行转进安住,方能得之,通于外道;然而般若证悟之境界中,纯是证知法界实相之智慧,不通外道与二乘,更与禅定完全无关也!云何彼等主张必须有禅定、乃至第四禅之证境方能证悟般若?此说不通也!而彼等复言:“初地真如则是靠证知。”亦已说明其所谓证真如者乃是“一念相应慧”之法,而非次第禅定相应之法,云何却告知 大德:“应有第四禅之次第禅证量方可证悟真如?”岂非自语前后矛盾? 所说焉是正理?
  复次,于诸经中, 世尊亦未曾言真见道之触证者必须先证第四禅之定境;此不特大乘般若之见道,观乎二乘解脱道之见道,乃至二乘极果之慧解脱,亦复不须任何禅定境界作为佐助。若为回心大乘之俱解脱二乘罗汉,说般若之真见道者,则当为彼等圣人宣说:“应依第四禅证境而引发真见道,最为殊胜。”彼等本已在二乘法中先行证得第四禅故;如是而言佛法者,彼此、前后皆无过失。然彼等诸人皆是未曾通达道种智之人,不知其中密意,便认作一切人皆须先证第四禅已,然后方得引发真见道,昧却“方便”一言之意,便成误会佛法般若之亲证意旨及知见,亦成抵触自语之言也!p146-154
(原标题:10 第六答)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