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第060集 不证如来藏而断诸漏者,为未具佛法

   日期:2020-02-24    
正源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正觉教团这一系列电视弘法节目的主题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副标题‘空性中道真实义’,是以佛教正觉同修会萧平实导师讲述的《维摩诘经讲记》一书,共六辑作为模板,由教团亲教师分配章节依序宣讲。
  在上一集节目中,我们说到金粟如来倒驾慈航示现为等觉维摩诘菩萨,协助 释迦世尊教导佛弟子,再以方便示现色身有疾,利用众人来探望、慰问他疾病的机会,为这些来探病的人开示不可思议的解脱法门。当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承 释迦牟尼佛意旨,前往探望、慰问维摩诘菩萨时,向维摩诘菩萨问到:“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维摩诘菩萨回答:“众生之所以会生出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的境界有所攀缘。”而之所以攀缘三界境界难以止息,平实导师解释说,是因为众生未能断离欲漏、有漏、无明漏。
  我们也引述了平实导师在《法华经讲义》中,对于声闻解脱道行者断离欲漏、有漏、无明漏,成为慧解脱、俱解脱乃至三明六通大解脱阿罗汉的开示;就是说这些大阿罗汉都已经断尽了欲漏、有漏、无明漏,然而诸漏断尽之前,先要断一个法叫作见惑,见惑是指邪见、是不如理作意而产生的无明,这纯粹是解脱道中见地上的事。譬如说色阴是不是真实我?是否常住不坏呢?又譬如说受、想、行、识,或者最有代表性的意识觉知心-譬如离念的灵知、有念的灵知等等,以及定中的灵知、定外的灵知等等-是不是常住我?首先在这个部分要先弄清楚,确实了知五蕴的内容,并且也确实了知每一蕴全部都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所以五蕴里面没有一法是真实我,这纯粹是依智慧而在见解上经由现观而断除了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或戒禁取见的五利使,加上未到地定的定力配合,见惑断除了;这并不是在说世间法见解上面的迷惑,而五利使断了就表示身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的三缚结断了,成为证得解脱道的初果人;这时只要再经七次人天往返,就可以出离三界生死,已经可以称为我生已尽了。
  因为这样现观而断三缚结,是有未到地定的依持、是真确而深入的体验,不仅只是一种知识而已,而是见道——见道迹,就是十分笃定出离三界之道从何开始,将不再永无止尽地在三界中生死轮回了。见惑真的断了,接著才是断有漏,有漏指的是“三界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而欲界有断了,就灭除对欲界五欲-尤其男女欲-的贪著,就会发起不退的初禅——断离欲漏,这就是所有解脱道中,三果人必定都有的梵行已立,已经可以行清净梵行,但却还不是解脱道极果阿罗汉的证境;接著断离色界有,就证得四空定中的空无边处,那么证得四空定以后,又断尽了对四空定的境界爱,就是无色界有断除了,这时五下分结断尽,就成为顶级的三果人;可是这个有漏已尽的三果人,还不能出离三界生死,因为还有个无明漏;所以乃至证得八解脱、以及部分已证得灭尽定的声闻圣人,都还要再修不放逸行,因为他们还有无明漏未尽。那无明漏是指什么呢?无明漏是喜爱于非非想定中,极微细的觉知心继续存在,在《阿含经》中 释迦世尊说这叫作“我慢”,这不是一般人讲的我慢,一般人讲的我慢是相对于别人而生起慢心,其实那只是慢、或者说过慢、慢过慢。
  《阿含经》中 世尊讲的这个我慢是说喜乐于无色定中的自我继续存在,由于这样的自我存在而心生极微细的喜乐,这叫作我慢。这时候他的境界就是我能舍三界有,这就是我慢相,他还有个舍心在,由于还有这个舍心在,意识就会跟著存在,意识存在他就无法出三界、不可能入无余涅槃,所以这个时候连舍心也要舍掉,断尽五上分结,这时解脱道应修的法、应断的结都“已修、已断了”才是所作已办,成为四果阿罗汉,然后就不乐于受生,这样才能够十八界灭尽“不受后有”,就是不再出生中阴身,永住于无余涅槃中。所以连这个舍心对自我存在的喜乐相,那个喜乐虽然外表看不出喜乐的模样,可是对这个自我存在的喜乐仍然存在,这个也要断除,这个我慢断除了就是无明漏已断尽,这样才能够说“有漏已尽、无明漏已尽”,才算是诸漏已尽的阿罗汉。这样的阿罗汉舍寿就断尽一切法,出三界入涅槃,当然就除去一切病苦的烦恼了。
  从平实导师开示这些声闻解脱道行者,经由断离欲漏、有漏、无明漏而断除三界攀缘,能自知自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那当然就已经除去了众生疾病的根本。但是维摩诘菩萨并不认可 释迦世尊座下那些慧解脱、俱解脱、乃至三明六通大解脱的阿罗汉弟子,因为维摩诘菩萨说:“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维摩诘所说经》卷2)意思是说:假使一个人坚决执著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并无实相心如来藏存在,纯粹从缘起性空来证空,他就依著声闻解脱道断离欲漏、有漏、无明漏的行门,只是观察世俗法的五尘及法尘全部都是缘起性空,并不存在真实的六尘诸法可以为六识觉知心所领受;然后就以不存在疾病中痛苦的“六尘诸法”被“六识觉知心”领受的这样的见地来安住在法上,继续在人间领受-包括疾病、苦痛在内的-一切六尘觉受。然而即使他这样的见地,并不违背解脱道应断离诸漏的认知,但是他仍然不是真正具足佛法的人,纵使说他悲愍众生-不灭掉五阴在人间的种种受-依著悲愿而继续受生于人间,永不入涅槃;那也只是大乘通教断我见的见道菩萨、或者是通教的阿罗汉菩萨,不是大乘别教中的真实义菩萨。因为他修的法仍然是世俗谛解脱道法,未证如来藏,不是佛菩提道,所以不是真正具足佛法的佛门修行人。平实导师就依据上述维摩诘菩萨开示的真义进一步说明,所以真悟的菩萨真具佛法,他既不灭“受”而同时领受种种受,因为于五尘六入诸受当中还有另一个不受六尘境界受的本识如来藏,他已亲证而入般若实相智慧中,是别教中的见道者,才是真具佛法的菩萨;不像通教菩萨只修习二乘解脱道而无法证得如来藏。导师说当你证得如来藏时,现观如来藏不受一尘、不受一法,却无妨证得如来藏的你,见闻觉知心照样在领受六尘,这样才是真具佛法的菩萨,亦不灭受而取证也!这时所取证的正是阿罗汉所不知的涅槃中的本际,却无妨仍有觉知心的六尘受存在,而不违背涅槃寂静的圣教。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来看看假藏传佛教喇嘛教那些上师、活佛,根据宗喀巴两部《广论》中的邪教导,要以男女二根交合双修来成就所谓“即生、即身成佛”的报身佛果证,甚至妄称这就是《华严经》散财童子五十三参当中,所参访的婆须蜜多尊者教导的清净妙法;殊不知婆须蜜多尊者早已是明心见性亲证无生忍及无生法忍的地上菩萨,虽是以男女情欲为方便,却是以断欲漏、断有漏的方式,教导学人深观一切情欲及觉受都是极为低劣的贪欲境界——不离欲界有,可以说正是维摩诘菩萨开示的众生病本中最为粗重、都是修学时应该要灭除的。而婆须蜜多尊者在教导学人的时候,更会观察因缘、引导学人亲证实相心如来藏,这样既有解脱道、也有佛菩提道,才是真具佛法真实义的大乘别教菩萨,他所作的教导也才是真具佛法的如理、如实教导。反观那些假藏传佛教喇嘛教上师、活佛们,都是否定第八识实相心如来藏的应成派中观六识论者,已成为维摩诘菩萨所说未具佛法者,而他们又执男女二根交合中的乐受,乃至领受此一乐受中无语言文字的灵知心为真常、为清净的乐、为实我,完全落在身觉及意识境界中,本质是对最低劣欲界六尘的贪著,不离欲漏,更遑论对有漏、无明漏有所了知而断离。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就是:假藏传佛教喇嘛教根本不是佛教,而喇嘛教那些上师、活佛根本不是佛教的僧人。
  话说回来,维摩诘菩萨虽然说不证如来藏而仅在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世间法上去修断离欲漏、有漏、无明漏——声闻解脱道的这些佛门修行人是未具佛法者,但他却又说:
  云何平等?谓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维摩诘所说经》卷2)
  五蕴、十八界等不断生灭变异的我,为什么和不生不灭的涅槃本际如来藏平等呢?平实导师解释说:
  明心证悟如来藏后,就可现前观察、确认蕴处界这个我只是在如来藏心的表面出出没没而已,都属于如来藏;所以我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我,所以五阴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五阴。
  导师结语说:“我其实与如来藏是同一个、是不可分离的。”导师的意思就如同说:镜子本来就具有能不断显现影像的功能,所谓“汉来汉现、胡来胡现”,这些影像在镜子表面不断起起落落,并且不停变化,看似有生有灭,但是影像的生灭变异其实都是镜子本有的功能运作的结果;也就是说显现影像的功能是跟镜子一起存在的,只要镜子存在,这种功能就会一直存在著。因此在镜子不坏灭的前提下,那就不能说镜子显现影像的功能是何时生、也不能说何时灭;这也就是说对镜子来讲,这种显现影像的功能是无有生、也永不灭的,而且所显现的影像又从来不曾离开过镜子,这样子来看影像在镜子上面不断地生灭变异,既然都是镜子本身功能的运作,可以说就是镜子的一部分,那镜子中的影像不就和镜子不可分离,平等如一了吗?
  另外,像我们过去曾经举过的例子:许多人小时候曾经把玩过的万花筒,万花筒是一种圆筒形的光学玩具,主要是由圆筒一端用玻璃密封的眼孔往筒里面一看,就会看到里面出现了一朵美丽的花样,将它稍微动一下又会出现另一朵花的图案,不断地转动图案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叫作万花筒。把玩的人看待万花筒,可说蕴含著无限变化的可能;每转动一次,筒内的图案随之改变,看到的图案都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然而单单看万花筒里面呈现的图案,虽然觉得它不断在生灭变异,但是如果从整个万花筒来看,其实就无所谓生灭变异了,因为万花筒的结构是在圆筒内放置三个玻璃镜子组成一组三棱镜,两端以玻璃密封,再把有鲜艳颜色的实物,像彩色玻璃碎片之类的东西放到圆筒一端的三棱镜之间,另一端则开一个眼孔,然后观察的人从眼孔看进去时,就可以看到三棱镜之间的彩色碎片,藉由三面玻璃镜子把光反射的作用就呈现出对称的美丽图案,看上去时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一样。可是这许许多多美丽图案的不断生灭变异,它本身就是万花筒功能运行的显现,不出于万花筒之外,可以说生灭变异就是万花筒本身功能的一部分,而这种功能,从万花筒存在就已经存在了,只要万花筒永远不坏,它的功能也就永远不会坏失。我们可以万花筒来譬喻如来藏,万花筒如来藏是不生不灭的,那万花筒不断变化呈现种种美丽图案的功能,也就跟著不生亦不灭,就像只要如来藏在三界中显现,祂就会不断地生出或显现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些生灭变异的法。从万花筒来看,生灭变异的图案其实就是万花筒本身的一部分;同样地从如来藏来看,不断生灭变异的蕴处界我,正是如来藏的一部分,其实与如来藏同一而不可分离,平等平等。
  时间的关系,这一集就解说到这里。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读书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