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05 第一答

   日期:2018-07-11     作者:三乘菩提    
  [第一答:]
  来函:
  【【萧老师净监:
  晚学在拜读 老师诸著作之余,请阅大藏,长久以来逐渐发现几点百思难解的困惑;是否能恳请 老师慈悲开示解答,释后学迷云!以下是后学所整理的问题:
  1、讲堂之开悟明心, 萧老师依《菩萨璎珞本业经》中所判:“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而此中“般若波罗蜜正观”判果是否与大乘唯识“真见道位”判果有些差异?
  后学浅见以为:既名“般若正观现在前”,则是观行、解行位,似乎非是“证位”!应为《成唯识论》唯识五位中之胜解行位所摄。而古大乘各宗诸师依契经多判得清净意乐,证一分清净真如,事、理既融,方入初地,谓为“证真如法身”。此于后详加说明:
  如《大乘入楞伽经》卷三中 世尊开示:“复次大慧!有二种觉智,谓观察智,及取相分别执著建立智。观察智者,谓观一切法离四句不可得。四句者,谓一异、俱不俱、有非有、常无常等。我以诸法离此四句,是故说言一切法离。大慧!如是观法汝应修学。云何取相分别执著建立智?谓于坚湿煖动诸大种性,取相执著虚妄分别,以宗因喻而妄建立,是名取相分别执著建立智。是名二种觉智相。菩萨摩诃萨知此智相,即能通达人法无我,以无相智于解行地善巧观察。入于初地得百三昧,以胜三昧力见百佛百菩萨,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光明照耀百佛世界,善能了知上上地相,以胜愿力变现自在,至法云地而受灌顶,入于佛地十无尽愿成就众生,种种应现无有休息,而恒安住自觉境界三昧胜乐。”】】
  谨答:
  关于此问,拙著《楞伽经详解》中,已曾引述 佛语而作详解,谨录于后,敬供参酌,文后别作辨正与澄清:
  别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同一段经文:“复次大慧!有二种觉,谓观察觉,及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大慧!观察觉者,谓若觉性自性相,选择离四句不可得,是名观察觉。大慧!彼四句者,谓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离,是名一切法。大慧!此四句观察一切法,应当修学。大慧!云何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谓妄想相摄受,计著坚湿煖动不实妄想相、四大种;宗、因、想、譬喻、计著,不实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是名二种觉相。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二觉相,人法无我相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观察行地,得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别三昧,见百佛及百菩萨;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光照百刹土,知上上地相。大愿殊胜、神力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故。”
  如上经文,必有极多人读之不解,是故应当加以解释;若不解释者,多不能如实了知经文真意,乃至初悟之人亦不能理解也!此经文所言者非是初证悟者所能了知之般若总相智及别相智故,乃是欲入初地所应进修之一切种智所含摄者故。兹将余对此段经文之疏与解,抄录列印于后,用供参酌:
  【【疏:《“复次大慧!有二种觉照之智慧:是说观察智,及‘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之观察智。大慧!观察觉照之智慧是说:若能觉照诸法之自性相,而起简选抉择之智慧,了知诸法若离四句即不可得,如是名为观察觉照之智慧。大慧!彼四句者,谓诸法离一异不可得、离俱不俱不可得、离有无非有非无不可得、离常与无常不可得,是名四句。大慧!这四句‘离’,名为一切法。大慧!以此四句观察一切法,应当修学。大慧!如何说是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呢?是说妄想相的执取,错误的认知以及执著坚湿煖动等不真实的妄想相与四大种;以此妄想相而建立宗旨、因由、觉想、譬喻、而生错误认知之执著,以不实之建立而建立为真实,于此‘妄想相之摄取计著建立’若能如实了知,名为‘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之觉照智慧’;如是名为二种觉照智慧之相。如果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二种觉照智慧之相,并且于人无我相及法无我相究竟了知,复能善知‘方便无所有觉’,亦能观察初地诸行者,即证得初地;至满心时,若蒙佛恩而入大乘光明三昧,即得入百三昧,亦证得差别三昧,如是初地菩萨能至百佛世界面见百佛及百菩萨,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之事,光照百佛刹土,了知二至十地境相。由于十无尽愿之大愿、三地满心之禅定四无量心五神通及增上戒学增上慧学之殊胜、八地现相现土之神力、九地四无碍之自在,至法云地得诸佛灌顶,必当证得如来自觉境界。地上菩萨善能系心于十无尽句,能成熟众生之善根;能作种种变化,示现光明及庄严报身;各自证得自觉圣乐三昧之正受的缘故。”》
  解:“复次大慧!有二种觉,谓观察觉,及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别教菩萨于亲证自心藏识而起般若慧已,为入初地,先须实证解脱道之四种涅槃正理,了知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无住处涅槃。若不能具知此四圆寂,至少亦须先知前三,则知涅槃实际境界,诸声闻罗汉所不能知。知涅槃解脱已,须修二种觉智:观察觉(观察智)、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取相分别执著建立智)。具足此二觉智已,即能简魔辨邪,起道种智,住于初地无生法忍,是故当修此二觉智。
  “大慧!观察觉(观察智)者,谓若觉性自性相,选择离四句不可得,是名观察觉(观察智)。大慧!彼四句者,谓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是名四句。”《大乘入楞伽经》译作:“观察智者:谓观一切法离四句不可得。”《入楞伽经》译作:“大慧!何者观察智?谓何等智观察一切诸法体相?离于四法,无法可得,是名观察智。”三界一切诸法,不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与无常等四句。菩萨摩诃萨依此四句,即能次第为众生宣说无量佛法;若离此四句,尚无世间法可得,何况有出世间法?菩萨证悟藏识、生起般若总相智,即当修学此四句,能广自利及广利他故。
  如何是观察觉照之智慧?此谓证悟别教理之菩萨,依于所悟证之藏识空性,于三界一切法中,觉照诸法之自性相;觉照一切法之自性相已,便于解脱道及佛菩提道现起简选及抉择之智慧;由如是选择之智慧,渐渐具足了知:三界一切法若离四句,皆不可得。如是选择之慧,即是“观察觉(观察智)”;具足如是选择慧者,方有可能进入初地。今观密宗诸多“法王、仁波切、活佛、喇嘛”等,尚不能知自身之藏识何在,昧于空性正义,不入别教七住菩萨位,而妄称活佛、初地、乃至十地之法王等、真大妄语也。
  “大慧!彼四句者,谓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离,是名一切法。大慧!此四句观察一切法,应当修学。”四句之具足语意为:诸法之性若离一异必不可得,诸法之性若离俱不俱必不可得,诸法之性若离有无非有非无必不可得,诸法之性若离常无常必不可得,这“四句离”,函盖一切法。一切证悟藏识而起般若慧之菩萨摩诃萨,皆应以此“四句离”而观察一切法;如是“离”之四句法,含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故;善以此“四句离”观察一切世出世间法者,能广利益诸有情故;由善思惟“四句离”,能增广自身之四无碍辩故;由是说诸菩萨悟后应修此“四句离”。此“四句离”各有三句:一、异、非一非异,俱、不俱、非俱非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非常非无常,如是总有十二句。
  云何诸法之性若离一异必不可得?此谓一切法皆依一异而生。一切法依八识心王而生,阿赖耶之分段生死烦恼种子断尽而成异熟识,异熟识之无始无明随眠断尽而成真如无垢识,此名真实唯识门;阿赖耶识含藏分段生死烦恼种故,令前世意识灭已、此世意识复生,此世意识灭已、后世意识复生,如是轮回生死无穷无尽、不得解脱,名为虚妄唯识门。
  意识生已,前五识随生;此六识之现起,咎在处处作主(思量)之意根我不断我执烦恼,故六识现起时意根必定随彼攀缘一切法--遍计诸法实有而生执著。由是我见我执故,意识意根不肯承认自己无实体性,执自己为实有不灭法(如喜饶根登之同路人释性圆--执著意识不灭),永绝于四种涅槃;由是邪见我执不灭,世世恒有七识现行--意识觉知心灭已复生,是故生死轮回不断,名为我见凡夫。
  凡夫及诸圣,于欲界轮回生死或乘愿广度众生中,八识具足;由有八识心王故,展转而生一切法。然此一切法既由八识心王而生,八识中之意识及前五识,复依未坏之五色根及意根末那为缘,方由阿赖耶识流注种子而生;意根亦依一念无明三界烦恼为缘,方由阿赖耶识流注种子而生,当知此七识心悉是赖耶所生,与赖耶和合似为一心,故能运作无间,令众生不能了别同中之异,说名为一。
  然虚妄唯识门之七识心,一一心各有同异;同者谓各具了别性,异者谓彼彼了别性互有不同:眼识唯了别色尘、……乃至身识唯了别触尘,意识能了别六尘而有偏重,意根遍能了别五尘之法尘而了别慧极劣、须依意识方能于六尘中起思量(作主)性。此中七识之了别性谓一,差别性谓异。此七识心本由赖耶所生,依于赖耶而运行,亦是赖耶自性,故与赖耶是一,是名为一。
  然阿赖耶识于七识心现行运为之间,与七识心和合运行无间,其了别性之行相极微细,唯了别七识心之心行、唯了别色阴变化,而不随七识心于六尘中起种种分别,亦不于六尘中起种种喜贪及憎厌,其性迥异七识心,故与七识心有异。复次,赖耶于七识心运行之中,有其自性作用;而此自性作用,极为重要,为三界一切有情所不可一时或缺,然诸有情之未证别教菩提之真见道位(禅宗之明心)者悉不能知。由阿赖耶识有此自性故,迥异于七识心故,说名为异。
  综观七识心与阿赖耶间之关系,如是略说,令学人知此一异之理。然若说彼八识心王为一,不说彼八识心王各各有异之自性,则一切有情将执意识之觉知性为常不坏法,则将永沉生死轮回,不得声闻菩提及佛菩提,永处无明长夜。由是缘故,三世诸佛必皆为说七识心与阿赖耶有异之理;学人闻已,寻觅赖耶;逮至亲证赖耶自心,证验领受赖耶迥异“七识我”之自性实有不虚,则“觉知心我”及“作主心我”之我见随断;我见断已,疑见随断,能知见诸方大师之是否已得三乘见道;疑见断已,则于诸方大师之禁取所制戒,悉皆不取,能远离之,戒禁取见则断;三结断已,成初果人,亦是别教七住菩萨,成习种性人。
  为令学人证得藏识空性及断三结,发起般若智及解脱慧,三世诸佛必为有情宣说藏识赖耶异于七识心之理;然七识心终非离于赖耶而有,七识心之证得解脱而取灭尽或轮回生死,实依赖耶所藏七识心之烦恼种断与不断而有,不离赖耶所藏一切种,故七识心与空性赖耶有同有异、非一非异。如是略说一异等。
  识阴如是,色阴及受想行阴亦复如是,与赖耶是一、是异、非一非异;三十七道品亦复如是,与赖耶是一、是异、非一非异;佛菩提之四智与四圆寂亦如是与赖耶一异非一非异;由如是一、异、非一非异之理,展转生起一切有为法,展转显现一切无为法,广说不尽,限于篇幅,此处从略;要在学人之亲证自心空性藏识,则能以空性赖耶之理,一以贯之,方能渐渐通达一切佛法;通达已,则能善观:“诸法法性离一异必不可得”。能如是善观者,得观察智,入于初地,说法无碍,非二乘无学及诸凡外之所能知也。
  云何诸法之性若离俱不俱必不可得?此谓诸法之性即是如来藏赖耶之性,赖耶与诸法俱、不俱、非俱非不俱。譬如识阴七识之现行运为,若离赖耶,尚不能有,何况于六尘万法中之种种运为?是故必与藏识赖耶俱。然识阴若与藏识赖耶俱,则唯能在此,不能现神足通或意生身往至他处及余世界;而现见可依神足通或意生身等,离赖耶而往诸世界度众闻法,故说不俱。识阴既由赖耶而生,不得谓离赖耶而有,故非不俱;戒定直往菩萨初地满心以下,戒慧直往菩萨三地满心以下,其识阴必须与赖耶俱,方能现行运为,故说非不俱;于眠熟位等五位中,意识偕前五识俱灭,而赖耶不灭,故说非俱;戒定直往菩萨初地满心以上,及戒慧直往菩萨三地满心以上,识阴能依意生身而离赖耶往至他方世界运为,故说非俱;如是识阴与赖耶俱、不俱、非俱非不俱。
  诸法既由识阴与赖耶之俱、不俱、非俱非不俱体性而生,则知诸法之性即是赖耶之性,识阴由赖耶生故,如是略说俱不俱等。识阴如是,色阴与受想行阴亦复如是,与藏识俱、不俱、非俱非不俱;三十七道品、佛菩提四智、四圆寂亦复如是,与第八识佛地真如俱、不俱、非俱非不俱;由是俱不俱等展转生起一切有为法,展转显示一切无为法;若一一广说,亦如“离一异等,一切法不可得”,细说无尽;能现前细观者,得观察智,即入初地,能广说法,利益人天,今且从略。
  云何诸法之性若离有无非有非无必不可得?此谓诸法法性即是藏识之性,藏识与诸法是有、是无、是非有非无。诸法者,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乘三十七道品、大乘别教三十七道品、二种无我法、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百法千法……明门、四种圆寂、四智圆明等。此等诸法名一切法,此等一切法于三界中一切现象上为有,不得谓无;然皆由于藏识依诸因缘展转而有,无自体性,若离七识心即无;七识若灭,此等诸法随之亦灭,是故于实际理地说之为无;依于因缘,由藏识生,非本自有,是缘生法,必定归灭,故说非有;众生无明不断,因缘恒在,必由此等无明因缘,由藏识世世现行轮转生死,非无众生轮转生死,故说非无。
  譬如识阴之六识心--眼识乃至意识觉知心,于欲界中日日现行运为,能由有情所体验领受其自性,不得谓无,故说为有。然见闻觉知之意识心,实依无明、业爱、种子为因缘,由藏识流注而出,非本自有,依他而起;起已夜夜断灭不现,五位中皆断而不起,易起易灭;入涅槃时连同意根悉皆永灭,无常变异,幻起幻灭,终归坏灭,非是究竟依归,不得谓为实有,故说为无。
  此世六识见闻觉知心,非从前世来,乃由此世未坏之五色根与意根、业爱、无明及七识种为因缘,方得由藏识现行;以此世未坏之五色根为依,故非由前世转来,不忆前世之宿命故,前世之觉知心依前世之未坏五色根为依而生故;后世之六识觉知心亦准此理,依后世之未坏五色根为依而生,故非由此世觉知心往生至后世;觉知之六识心等,既唯一世,不通三世,故不可谓实有、名为非有。
  然世世之觉知心,能觉能熏六尘,故能造作净染众业,熏习诸法、令藏识中七识种熏习转易,非无作用;凡夫因之轮回生死,三乘学人因之渐脱生死,别教贤圣因之渐至佛地,非无作用;故虽皆唯一世,不通三世,然不可谓实无,故名非无。
  识阴如是具足有、无、非有非无,色阴受想行阴、十二处、十八界、二乘三十七道品……乃至佛地四智圆明,悉皆如是,依于因缘展转由藏识而生而显,故皆具足有、无、非有非无之理。
  一切法如是,藏识自性既是无为法,依藏识自性显示四种圆寂及六无为八无为等,故此诸种无为法亦复具足有、无、非有非无正义。乃至藏识自心亦具有、无、非有非无体性之义;篇幅所限,不别别举;悟者自知,勿劳赘述。如是,一切诸法与自心藏识皆具有、无、非有非无等性;若离如是有无等性,即无一切法可得,故说“一切诸法若离有无等,必不可得。”佛子若能如是于一切法,现前细观其有无非有非无,则得观察智;得观察智者即入初地,能广说法,利益人天,说法无量。
  云何诸法若离常无常必不可得?此谓诸法之性即是藏识之性,藏识与诸法具足常、无常、非常非无常之性。譬如意识觉知心,不由前世转来,依于此世之未坏五色根而渐有,五色根具足圆满而后意识增长广大圆满;五色根若坏,意识随灭;虽能转入中阴身中,入胎受生时则永断不起,不能去至后世;意识由有此性故,是无常法,眼等五识亦复如是。
  然而众生由无明、业爱、种子故,世世意识灭已,必由藏识持意识所造业种、及意识种,依于无明又复受生,来世之全新意识又复现行,世世如是;唯除无学圣人取无余涅槃,方才永灭不现。意识既然世世现有,无一世无,依如来藏故说为常。常见外道由不知此理之真实义,外于如来藏而说意识常,故名常见外道,非佛法中所说之常;彼等妄谓意识由前世来至此世,死后复将去至后世,岂唯违背世俗现见之常识?亦乃悖离三乘菩提佛说正理,皆是常见外道法也。
  然意识虽世世有,而世世之意识互不相属、无有关连;各不相知,互不相到;亦非三世相续连贯之心。于世世皆有之常相中,现见世世互异,非同一心识相续连贯,故名非常。世世之意识虽夜夜皆灭,依于藏识,复于日日清晨现行,延续前夜眠熟已断之意识;由藏识有此性故,说意识心非无常。故说意识心不离常、无常、非常非无常,若离常无常等性,即无意识心性可得。
  能生意识觉知心之藏识亦复如是,不离常、无常、非常非无常。云何名常?谓藏识赖耶体恒相续,无始时来未曾刹那断灭;乃至眠熟闷绝……等五位中皆不曾有一刹那断灭;生一切法,为一切有情无明之所依、为一切有情业种、贪瞋慢疑烦恼、色阴……之所依,体恒相续,来往三世无有始际终际,故名为常;乃至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意识意根灭已,藏识仍存不灭,尽未来际,故名为常。
  于藏识体恒相续中,所含无明业种贪瞋慢……等一切烦恼之习气种子,因于所生意根意识之熏习,令此诸种不断变易;如是变易,亦名生死,三乘无学所未断尽;此变易生死,函盖十地以下三乘无学及诸凡夫;三乘无学以下复加分段生死,分段生死亦是变易生死所摄故,未外于变易生死故。如是种子之种种变易,不得谓常;烦恼障种之习气种子断尽,所知障之随眠断尽,如来藏中所含一切种永不再受熏习,究竟净故永不变易,方得谓为真常,真常唯心系诸经(唯识诸经)所说者,真意在此;非如常见外道之以意识为常也,其间差距不可以道里计也。印顺法师不知此理,诬谓真常唯心系诸经所说阿赖耶识同于外道神我所说意识,妄谓《大般涅槃经……》等所说常乐我净同于外道神我。
  印顺法师一贯主张:“一切法空,就是诸法寂灭性,这就是涅槃;在诸法本空上,显示诸法本寂灭,所以空也就是涅槃寂静印的开显。”(《以佛法研究佛法》页一九一)如是见,名为邪见恶见;何以故?必令无余涅槃堕断灭空故,违逆佛于四阿含中所说涅槃本际阿赖耶识故。
  由是邪见所祟,故反对真常唯心系诸唯识经典,不承认阿赖耶识可以经由熏习转易成佛地真如,故主张阿赖耶识为唯妄,故否定阿赖耶识、不承认有此如来藏,乃诽谤云:“真常妙有的如来行,却因为适应而多少有点离宗。”(《以佛法研究佛法》页一八九)又诽谤云:“大乘经,我们是尊重初期的(平实按:印老此语谓般若经系)。真常唯心(平实按:印老此语指三转法轮诸经)我们认为是适应梵学复兴而离宗的;但他保存佛法的精华不少,值得我们参究。”(《以佛法研究佛法》页一八八)
  然而,真常妙有,印老何尝知之?误将常见外道之意识常,等同佛地真如之真常。佛地之第八识真如,不唯断尽分段生死烦恼障种,复又进断第八异熟识中一切所知障随眠,四智圆明,具足圆满,不再受熏,故第八识改名为真如--真实之如,所含一切种子不再变异,故无变易生死,故名真常。常见外道之梵我神我则以意识为常,犹不知藏识,尚不能与别教七住菩萨所悟之阿赖耶识相提并论,何况能与佛地断尽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之第八识真如等量齐观?印老浑不知此,牛头逗马嘴,将佛法乱解一气,令佛法支离破碎;故其著作自相矛盾,违逆佛意,严重破坏三乘正法。太虚法师已见于此,故对印老提出批评。印老自言:“但虚大师批评我:将马鸣、龙树、无著的一贯,糅成支离破碎了。起初,使我惊奇得有点不敢相信;龙树、无著的一贯是什么?但现在,我渐渐明白了。……不过,(我)总以龙树以前的马鸣作‘起信论’为理由,维持‘先真常而后性空’的见地。我想:龙树以前的马鸣有没有作‘起信论’,这在今日,应该是共明的事实,不必再劳研讨的了。”(《以佛法研究佛法》页一九五)
  然而,马鸣、龙树、无著的一贯思想,印老至今仍不明白。马鸣、龙树、无著等三圣之一贯思想,皆是同一如来藏识思想,既非唯“虚妄唯识”,亦非唯“真常唯心”,而是横摄纵贯,一气连枝,不可分割的。印老则将龙树之《中论》等作,误认作是说一切法空;将无著所说诸唯识理,误认作是虚妄唯识;此皆大谬。
  龙树所说诸论,皆以般若宣示藏识之中道性,非谓一切法空也;印老误会不解,说之为一切法空之论(此容未来我会诸师得闲时注解《中论》后即可知也,据天竺青目所释《中论》之意亦可知也)。无著所说亦复如是,然以八识心王一切种智宣说藏识之般若中道正理;印老误会,诬为虚妄唯识,而不知无著之藉虚妄唯识显示“二空所显真如正理”--真实唯识法。
  古来即有许多“大师”不知不解般若唯识一贯不二之正理,是故马鸣菩萨乃有《大乘起信论》之著作,显示阿赖耶识非真非不真之理,宣说阿赖耶识之含藏种子在染不净,藉由修行熏习而可转易体质,断尽二障后能成佛地真如之理,故名真如缘起;又说因地真如有诸种子生灭变易,而体恒清净不变、永不生灭,故说真如生灭门;彼诸考证佛学之凡夫及印老等人,不知此理,不肯承认《起信论》之义理真实,不肯承认是马鸣所造,谓为外道所造;自堕外道见中,反诬菩萨所造正义为外道法。实则马鸣、龙树、无著三圣之作,各从不同观点立论,而涵义无二,皆是同一藏识之般若正义,一贯而无异味,唯有浅深差别尔。印老认同日本学者之考证,否定《起信论》;复将龙树之《中论》等误认为说一切法空;而将无著所说定位为虚妄唯识门,则佛法之一贯义理,便因此支离破碎了。太虚法师之评责于印老者实属正确,而印老自谓“我渐渐明白了”,其实仍旧完全不明白,故有如是种种邪谬妄想。
  龙树之法既是藏识之般若中道,故其弟子如来贤一生弘传唯识种智正理,乃是当然之举;已证入般若中道后,必入般若种智中熏习故,亦必以种智甚深般若利益有情故;乃印老不知此理,竟以如来贤之一生弘传唯识而认定为非龙树弟子,咎在印老不知唯识二门与般若之关系所致;如是,云何可谓已经渐渐明白了?无是理也。
  《起信论》固含真常唯心之理,亦含有七识心虚妄之虚妄唯识门,故亦含有阴界入等一切法空之理,如是宣说藏识空性非断灭空之理,故非如印老所言之纯粹真常唯心也;若离阿赖耶识之非真非不真之理,若离阴界入一切法空之理,即无真常唯心之理可证可说故,由是故说印老不解《起信论》之旨也。不解如是真义,而断言《起信论》为真常唯心之法,则有大过。
  龙树之《中论、十二门论》等理,亦不离藏识而说阴界入空,无著亦依藏识而说阴界入空,与《起信论》法同一味,印老误会,便错认为龙树无著皆说一切法空,错认为马鸣所作《起信论》唯是真常唯心,而作错误之断言:“总以龙树以前的马鸣作‘起信论’为理由,维持‘先真常而后性空’的见地。”真是错得离谱了。
  梵学复兴所主张的常不坏神、常不坏我、常不坏梵,皆以意识觉知心及其种种变相为常;佛地常乐我净之常,则以第八识断尽二障,令所含一切种究竟清净永不变易为常;二者立论之心,一为意识,一为第八识,迥然不同,云何印老妄谓“如来藏常”为外道神我之常见?佛地真如且置,别教七住所说之常,乃谓第八识阿赖耶体恒相续,无始时来未曾一刹那断而不现;性如金刚体恒不坏,尽未来际常住不坏,迥异外道之以断灭之第六意识为常,印老盍可妄谓“真常唯心是适应梵学复兴而离宗的”?
  印老仍如常见外道之不知不解不证第七识意根,如何能知能解能证第八识如来藏之常?何况能知能解佛地之真常妙有如来行?而竟妄谓:“真常妙有的如来行,却因为适应而多少有点离宗”?实则真常唯心与虚妄唯识是一贯的,二者与般若中道观亦是一贯的,唯是浅深广狭之别,无有抵触错乖之异,故不可妄谓真常唯心及真常妙有离宗;真常妙有及真常唯心之如来行,是具足三乘菩提之究竟地故,是印老未来世中、见道后所当戮力进修之目标故。
  如是辨正,令读者已晓妄心七识非常非无常之理,亦晓真相心赖耶非常非无常之理。既知如是,复观一切法悉由八识心王展转而生,八识心王不离常无常等性,则知一切诸法若离常无常等性必不可得。
  一切法离四句不可得:离一异不可得,离俱不俱不可得,离有无非有非无不可得,离常无常不可得。既然离此四句则一切法不可得,故此“四句离”即是一切法。一切证得藏识而起般若慧之菩萨,于此四句观察一切法之法门,应当修学;能令自身之观察智现行故,能令自身速入初地故,能发起般若别相智及种智故,能广益人天故,能令弟子众等绍隆佛种、令佛种性绵延不断故,是故当学。
  “大慧!云何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谓妄想相摄受,计著坚湿煖动不实妄想相、四大种;宗、因、想、譬喻、计著,不实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是名二种觉相。”印顺法师及密宗四大派古今一切大师,以及附密宗之常见外道义云高、喜饶根登、释性圆等人,悉堕“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见”,菩萨于此邪见,必须善能观察,善观察已,生起“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则能摧破一切佛门内外之常断见邪见。
  常见外道有妄想相:执意识心为常不坏灭之法。如民间信仰者,现见意识心之夜夜断灭,而不知其断灭,误以为意识于眠熟位为休息不动故不起觉知,此名妄想相;彼等误认意识可以如眠熟后复醒,以为可以意识去至来世,然因世俗之常识已现见意识不能知晓过去世,不能如醒来时之忆起昨日事,乃编造孟婆汤之故事,谓人死已去至地府,喝过孟婆汤故遗忘往世诸事,令其所计意识可以来往三世之妄想合理化。以如是妄想,建立孟婆汤情事,如是建立意识为不灭之心,如是建立意识可以来往三世、成为轮回之主角;建立已,摄受如是邪见不舍,随生计著,是名“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见”,四川义云高、桃园喜饶根登及其徒众释性圆等人,俱是如是人,堕于“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见”中,同于常见外道。
  喜饶根登及释性圆极为可爱,坦然承认义云高及自己所悟之真如是意识心,以陆佰万元之广告费,自2000.8.12.日起在台湾各大报第一版,连续多日以半版之篇幅,全面刊登广告,主张:“意识不灭,可以来往三世,为轮回主体。”老实承认自己堕处,如实招供,证明余对义云高等人之评论无讹,故说极为可爱。不似教界诸方大师误以意识为真如,而又处处遮掩狡辩,谓己所悟非是意识,避之唯恐不及。
  然诸方错悟之师狡辩所悟意识变相非是意识,固有不是,不如喜饶根登及释性圆之老实可爱,却大有超胜于喜饶根登及释性圆之处,所以者何?谓彼等诸人悉已知晓意识乃缘起缘灭之法--依他起性;四阿含中佛说“意、法为缘,三和合触故生意识”之理,彼等悉已知故,是故极力撇清:自己所悟非是意识。彼等及密宗四大派古今法王等,悉知意识是常见外道者所妄计之常不坏我故。
  可爱的喜饶根登及释性圆,竟不知此,花费信众巨额捐助善款,于各大报刊登广告,与余诤论意识之不灭、可以去至来世。荒唐而可笑,已成为佛教界之又一笑谭;亦为少有名气之萧平实三字打出知名度,虽应感谢之,却不知如何感谢?彼见幼稚、一如民间信仰故,尚不能入于密宗之列,何况入于佛法门中?而敢大事广告,贬斥排挤诸方道场,妄争佛教之正统!
  若为赈济九二一地震灾变,拯救群黎,本会虽小,当时尚无栖会之处,亦勉力捐赠四佰七十余万元赈灾;若为如是意识之灭与不灭而争论,而耗用巨额广告费者,是余等所不能认同者,绝不肯将信众所捐之护法善款作丝毫之浪费。若于报纸大幅答覆,不免你来我往,成意气之诤;是故余等仅以书籍而作法义辨正,半年之后印制成书、利益学人,辨明正义(编案:已于二○○一年三月出版)。
  此谓诸方堕于妄想相者极多,或如喜饶根登、义云高、释性圆等常见外道,坚执意识为常不坏心,堕于我见;或如印顺法师建立“不可知之意识细心”为轮转三世之主体识,或如达赖喇嘛之建立“不可知之极细意识”为轮回生死之主体识,或如诸方错悟大师之以意识变相为常不坏灭之主体识--如定中不起妄念之觉知心乃至四禅四空定中之觉知等;皆是未能亲证藏识,而于真如起诸妄想;摄受如是妄想相而生误计与执著,便作种种邪谬学说之建立,名为“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见”。菩萨若能于此善加观察,善予了知,则生“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能检点诸方,能依此觉及观察觉而入初地,善能摧邪显正,建立佛法正义于娑婆世界,广益今世后世学人。
  此段经文,于《入楞伽经》中译为:“大慧!妄想分别取相住智者,所谓执著坚热湿动,虚妄分别四大相故,执著建立、因、譬喻相,故建立非实法以为实;大慧!是名虚妄分别执著取相住持智。”
  密宗四大派法王,及附密宗外道之义云高、喜饶根登、释性圆等人,何故何因而起妄想相之摄受?而执意识心为不坏法?谓彼等诸人计著坚湿煖动不实妄想相及四大种故。此谓意识觉知心之粗--如义云高、喜饶根登及释性圆之所执者;或如意识觉知心之略细--如密宗四大派法王所执坐中不起妄念之觉知心;或如较细--如显教中已证得初禅二禅定中之觉知心;或如细心--显教中已证得四禅至无所有处之定中觉知心;或如极细心--证得非想非非想定中之觉知心(于欲界中证得者);本质上皆是计著坚湿煖动不实妄想相及四大种,何以故?此谓意识依于坚湿煖动及四大种为缘而后能有故。
  若人无有坚韧之色身,或坚韧之色身中无有湿性,或坚韧之色身中有湿性而缺煖,或无动转之性(能令五脏六腑顺利运作),四者但缺其一,皆必令色阴毁坏;色阴坏时,藏识与意根必定舍身,于正死位,中阴未现之前,意识必定不起。命根在时,意识必须以未坏之五根为缘,方得经由意根凭藉藏识而起觉知;坚湿煖动四法若缺其一,五根则坏,命根不存,意识则不现前,故说意识不实,依于他缘而起,四阿含中说之为依他起性;喜饶根登及释性圆等妄想相者,坚执意识为不灭法,建立此非实法以为实法,皆缘于坚湿煖动不实妄想相之计著而来--执著四大种之坚湿煖动性故。
  乃至已证四空定者,亦复如是,坚湿煖动四大之性若缺其一,命根即坏,正死位中意识即不能现,纵有神通,亦无所用,意识灭时神通即不能现前故,神通是意识之相应法故;意识尚且不存,何况能有神通之用?必待如来藏生起中阴身、转入中阴身已,依于中阴身之微细五根,现起微细坚湿煖动之四大体性,方能再现意识;故凡夫地之意根及藏识恒不灭,意识则依他(依赖耶识)藉(意根、法尘及触为)缘而易起易灭,体非常住恒有,乃不实之法,云何可建立为实不坏法?
  中阴身中以食物等香为食,维持其身中之微细坚湿煖动,得以保持七天之寿命;若不得食,乃至未满三天即已坏失,转入第二中阴身,至极可到第七中阴身,无能过此。若无香为食,中阴身中之坚湿煖动即不具足;不具足故随即衰亡,衰亡已,意识随灭;意识灭已,意识相应之一切法悉皆随灭不起(包括神通在内)。
  中阴身位,若有受生之缘现前,则受来生:受生已,此世意识永断,无有复起时;此世意识及中阴意识,皆由此世四大种为缘,方能由藏识生故。今既永舍此世色阴四大种,则与此世意识永别,此世意识永灭不现,不去来世。来世意识则由来世之色阴所生五根之渐渐圆满,而令意识渐渐圆满具足;于处胎位前期中期,来世意识不现,故无觉知;无觉知故,能处胎中而不烦闷。至六七月起,五根(胜义根:头脑)渐渐发育满足五分,乃有不知胎外广大世界之意识现起,而昏昧时多,满足安住于彼胎中狭隘世界。
  若使意识不灭,能去至后世者,则无一人能安住胎中九月,一日尚且不能故。亦应一切人于胎中皆知种种事;亦应无有隔阴之迷,此世识阴同于往世识阴,云何可谓隔阴?而现见此世识阴非同往世识阴,往世识阴必知往世事故,此世识阴不知往世事故,绝非同一识也。
  如是义云高、释性圆等常见外道,执意识心等“非实法”,建立为实不灭法,皆是依于坚湿煖动等四大种之性而有,即是“妄想相摄受,计著坚湿煖动不实妄想相及四大种”者;以如是妄想相之摄受及计著,而建立宗旨、解释其建立宗旨之因由、随生种种想、而作种种譬喻,因之误计而执著意识之不灭,作如是不实建立而建立,名为“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见”。佛子悟后能善观察此邪见者,即名“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于如是妄想相之摄受、计著、建立,皆已如理作意而觉照故。
  若人具足“观察觉(观察智)、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取相分别执著建立智)”者,必定善能摧邪显正,救护有情向于正道,不久必入初地得道种智,住于无生法忍无所得法中。
  “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二觉相,人法无我相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观察行地,得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别三昧,见百佛及百菩萨;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光照百刹土,知上上地相。”初地菩萨有三种心:入地心、住地心、满地心。三心功德差异极大、不可同日而语。复有戒定直往及戒慧直往之差异,复有二乘无学回心修进之初地,及别教直往之初地,复有得佛加持而入大乘光明三昧之初地及未得佛加持入此三昧之初地,故初地菩萨所得功德不尽相同,以有情学佛之根性及因缘互异故,故说菩萨入初地已,应当“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观察行地”。
  云何入地心?谓菩萨证得藏识而起般若总相智已,复学中道般若经典,通达般若别相智;随善知识修学种智,通达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法,即得入于初地,成初地之入地心。修学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等种智者,须依此二种觉相修学,非唯直修八识心王等法可臻也。此谓欲入初地者,必须能明辨一切妄想相,明妄想相之摄受原因,明妄想相之种种计著,明妄想相之种种建立;如是知已,即能善知诸方错悟者之堕处,即能摧邪显正、救护学人、护持正法。而此“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须由“观察觉”而生,方能圆满善巧。
  此二觉相成就者,于人无我相及法无我相皆得成就,以能善知五法三自性……等故;由如是善知故,生起方便无所有觉,不堕有所得法中,不迷不贪有所得法。复依三转法轮诸唯识经及《华严经》,观察初地行相,如是菩萨名为初地之入地心。如是初地菩萨,未入百三昧,未得差别三昧,未能见百佛及百菩萨,未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未能光照百刹土,未能知上上地相,甫入初地而住故。于此地中,有数百劫住于入地心者,有数劫住于入地心者,有数十百生乃至数生数年数月数日住此入地心者,非必皆同。
  此入地心之初地菩萨,有已证解脱果者:如二乘无学回心别教,始证藏识、由七住渐修而至者;亦如有依华严十地品、依《楞伽经》所说修至初地,而性障极微,因入初地心大欢喜,故能永伏不现如阿罗汉、成慧解脱者。亦有未证解脱果者,如戒定直往回心(大乘通教初果二果菩萨回心别教而证悟后进修)之初地菩萨,不乐唯得解脱道之修证及菩提道之修证,唯乐有为法之神通及乐来往十方佛国者;不能善灭烦恼障取慧解脱、俱解脱果。
  云何住地心?谓菩萨入初地已,由善知方便无所有觉故,善观察初地行相。由观察行地故,了知应修檀波罗蜜及百法明门;由此菩萨善知方便无所有觉故,能入内门修布施波罗蜜多,余五波罗蜜多随分修习。此菩萨若已福德具足,必逢大善知识授以如实之百法明门。于此内门修檀波罗蜜多及修学百法明门时,名初地之住地心;此菩萨未入百三昧,百法明门未满足故。此菩萨未能面见百佛百大菩萨,未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未能光照百刹土,未能知上上地相,由未具得差别三昧故。差别三昧须依佛之神力加持而入大乘光明三昧中,于三昧中一切诸佛为现身面言说,而后证得;若初地菩萨不得佛之加持、不入大乘光明三昧者,不得如是差别三昧。
  (注:由是缘故《大乘入楞伽经》卷三 佛说:“初地菩萨摩诃萨蒙诸佛持力故,入菩萨大乘光明定;入已,十方诸佛普现其前,身语加持。……诸菩萨摩诃萨为二种持之所持故,即能亲见一切诸佛;异则不能。”若菩萨未能得佛加持而入大乘光明定中者,未能于此定中得佛加持者,即不能面见百佛百大菩萨,不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不能光照百刹土,不能知上上地相。)
  得差别三昧之初地菩萨,证得十种百法明门:一者一刹那顷证百三昧,二者能见百佛世界,三者能动百佛世界,四者能到百佛世界教化众生,五者能化百类身形以度有情,六者成就所化百类有情,七者留身住世百劫,八者知前后各百劫事,九者能以智慧入百法明门、洞达晓了,十者能以身观百类眷属。
  若未得佛加持而入大乘光明三昧者,不能具足差别三昧,纵使出家精进修学,于差别三昧之十种百法明门,唯得其一其二,至多不过其三。所以者何?谓戒定直往(大乘通教初果二果菩萨回心别教而证悟后进修之)菩萨虽于初地之住地心位有意生身,能次第至百佛世界,而不能动百佛世界,不能教化众生,不能成就所化有情,不能……,以于智慧尚有所乏,不能证得慧门之百法明门故,不能洞达晓了故。戒慧直往菩萨反之,已于慧门之百法明门洞达晓了,而迄未修证禅定及神通,须待三地之住地心而后修之,故无意生身,尚不能至百佛世界,何况能见百佛百菩萨、能动百佛世界……等?
  是故戒定直往及戒慧直往菩萨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不能具足十种百法明门;如唐玄奘大师、宋朝克勤圜悟大师等,皆是戒慧直往菩萨,至少已至三地入地心,而皆不能至百佛世界;亦如今时娑婆亦有初地二地菩萨,而不能至百佛世界,皆属戒慧直往菩萨,尚未发起意生身;由未得佛加持入大乘照明三昧,故未得证差别三昧,未具足十种百法明门,唯得第九门:能以智慧入百法明门、洞达晓了。如是菩萨智慧深妙,凡有所说,多属末法众生闻所未闻法,善根福德具足者方能信之,一切好乐有境界法及神通有为法之众生悉皆轻贱之,闻之反生烦恼而诽谤之,皆由往世未曾熏习佛菩提道及解脱道故。
  菩萨证悟藏识已,亲随善知识修学《楞伽经》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智,并已修集初回向位摧邪显正、救护众生之功德,而能进入初地,成入地心之初地菩萨;此菩萨如何成住地心之初地菩萨?《六十华严》卷二十三云:“若众生厚集善根,修诸善行,善集助道法,供养诸佛,集诸清白法,为善知识所护,入深广心,信乐大法;心多向慈悲,好求佛智慧;如是众生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得一切种智故,为得十力故,为得大无畏故,为得具足佛法故,为救一切世间故,为净大慈悲心故,为向十方无余无碍智故,为净一切佛国令无余故,为于一念中知三世事故,为自在转大法轮、广示现佛神力故。菩萨摩诃萨生如是心,诸佛子!是心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方便所护,直心深心淳至,量同佛力、善决定众生力佛力,趣向无碍智,随顺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菩萨发如是心,即时过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在佛家。”入初地已,若能善修善习善行,“种性尊贵无可讥嫌,过一切世间道,入出世间道,住菩萨法中,在诸菩萨数,等入三世如来种中,毕定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住如是法,名住欢喜地。”
  云何名为安住欢喜地?“以不动法故,菩萨摩诃萨住欢喜地,多喜、多信、多清净、多踊跃、多调柔、多堪受、不好斗诤、不好恼乱众生、不好瞋恨。诸菩萨住是欢喜地,念诸佛故生欢喜心,念诸佛法故生欢喜心,念诸菩萨摩诃萨故生欢喜心,念诸菩萨所行故生欢喜心,念诸波罗蜜清净相故生欢喜心,念诸菩萨与众殊胜故生欢喜心,念诸菩萨力不可坏故生欢喜心,念诸如来教化法故生欢喜心,念能为众生利益故生欢喜心,念一切佛一切菩萨所入智慧方便门故生欢喜心。菩萨复作是念:我转离一切世间境界、生欢喜心,入一切佛平等中生欢喜心,远离凡夫地生欢喜心,近智慧地生欢喜心,断一切恶道生欢喜心,与一切众生作依止生欢喜心,近见一切诸佛生欢喜心,生诸佛境界生欢喜心,入一切诸菩萨数生欢喜心,离一切恐怖生欢喜心。所以者何?是菩萨得欢喜地,所有怖畏即皆远离:所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堕恶道畏、大众威德畏,离如是等一切畏,所以者何?……菩萨成就如是净地法,名为安住欢喜地。”
  以上所述,皆是初地菩萨“观察行地”,了知初地相,是初地之住地心菩萨所应修习者,如《六十华严》卷二十三云:“是菩萨摩诃萨于初地中行果相貌,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谘受请问成地之法、无有厌废;是菩萨住初地中,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谘受请问第二地中行果相貌、无有厌足;如是,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行果相貌,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谘受请问成十地法、无有厌废。是菩萨善知诸地对治法,善知诸地成坏,善知诸地行果,善知分别得诸地,善知诸地清净行,善知诸地从一地至一地行,善知诸地是处非是处,善知诸地转所住处,善知诸地胜进业,善知诸地得不退转,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净地法、入如来智地。诸佛子!如是菩萨善知诸地行,未发初地乃知十地、无有障碍,得诸地智慧光明,乃至知诸佛智慧光明;如大商主,多将贾人,欲至大城先问道路……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于初地而善知诸地对治法,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净地法、入如来智地。尔时菩萨集大福德智慧资粮,为众生商主;随宜教化,令出生死险难恶处,示安隐道,乃至令住萨婆若智慧大城,无诸衰恼。是故菩萨常应心不疲倦,勤修诸地本行,乃至善知入如来智地。诸佛子!是名略说菩萨入欢喜地。”
  菩萨如是尚未发离初地,迈向二地十地,必须先知二地乃至十地之行地相,而后能由初地出发,进向上地。然而欲入二地者,须先成初地之满地心;欲成满地心者,必须具足慧门之百法明门,亲证“犹如镜像”--七识心所见一切相分皆是自心藏识所变,未曾刹那与外相分接触。复应修集无量福德,护正法城,方得满心。
  满心之初地菩萨住初地中,于舍寿时,若取世间果报者,来世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如四王天之四大天王,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若不满心,舍寿后虽欲取是世间果报,亦不能得。
  一切初地菩萨满心已,“能以大施(法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常行大施而无穷尽。所作善业:布施、爱语、利益、同事,是诸福德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诸同行菩萨,不离念菩萨所行道,不离念诸波罗蜜,不离念十地,不离念诸力、无畏、不共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智。”是名初地满心住地行相。
  是满心菩萨,若“常生是心:‘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大、为妙、为上、为导、为将、为帅、为尊,乃至于一切众生中为依止’者,是菩萨若欲舍家勤行精进,于佛法中便能舍家、妻、子、五欲;得出家已,勤行精进,(然后于)须臾之间得百三昧,得见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飞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众生,能住寿百劫,能知过去未来世各百劫事,能善入百法明门;能变身为百,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若以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不可计知。”此谓初地满心得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于三昧中一切诸佛为现身面言说而得差别三昧者,发大誓愿出家为僧,复勤行精进一段时期者,方能于勤行精进后,忽于须臾之间具足如是功德。
  若未满初地心,是入地心及住地心虽名初地,仍不得如是功德;若是满地心,未能得 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而证差别三昧者,唯能证得慧门百法明门三昧,仍不得如是功德。若满初地心而得差别三昧,具足十种百法明门,而未出家者,此初地满心菩萨不能化现百身,亦不能于一一身化现百菩萨以为眷属;初地满心菩萨若已出家,而未如法勤行精进一段时期者,亦不能如是化现百身;或出家勤行精进而未发大愿者,亦不能如是化现百身。是名初地之治地行相与果相,若佛子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而起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少分种智(初地之种智)者,方能如是观察初地之行相果相境界。
  是故余亦期待此世有缘出家、勤行精进,若不出家长期精进勤行者,终不能成就戒定直往初地菩萨之世间有为功德;纵得二地满心,入住三地,若不出家长期勤行精进者,终不能成就初地出家菩萨如是世间有为功德;是故一切比丘比丘尼询余对于还俗之意见时,余悉反对还俗,此亦其因之一。
  初地菩萨于入地心位、成通达位菩萨已,始是修道之开始;若欲进修上上地功德,必须先于自地一切功德悉能观察;观察自地之行相果相已,如实修学智慧百法明门,并实际践履而亲证“犹如镜像”境界,方能进修二地。欲进修二地乃至十地之前,于未发之际,当先了知上上地相,而后发足迈向二地等;拙著《宗通与说通》所说者,其意在此。
  “大愿殊胜、神力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之三昧正受故。”一切菩萨欲入初地者,有三要事:一者性障永伏如阿罗汉;二者五法三自性……等种智之具足,具有摧邪显正之法眼;三者永发十无尽愿。如是三事,前二为入初地所必具备条件,后一为助缘,藉增上意乐之大悲心,令十回向位满心菩萨得入初地。是十无尽愿,名为大愿;遍法界、尽虚空、穷未来际;虚空无尽故法界无尽,此十大愿随之无尽;未来际无尽故,此十大愿随之无尽,故名十无尽愿;乃至成佛之后亦不舍十无尽愿,穷未来际,故名大愿。若不发十无尽愿,则不能成十地行,永无成佛之期;初地菩萨由是十无尽愿故能渐成佛道,故《解深密经》云:“增上意乐清净,摄于初地。”故名大愿。若十无尽愿非依大悲心发,而依自我修证之私心而发者,由私心故,不名清净,则非增上意乐清净也。
  “殊胜”者有三:增上慧学、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者,谓初地满心之道种智,乃至七地满心之道种智,皆是八识心王百法明门乃至万亿法明门之智慧,一切种智修学熏习所得无生法忍也。增上戒学谓二地满心所证“犹如光影”之见地与功德;谓依初地所证内相分犹如镜像之功德,依二地道种智现前观察及领受:内相分之种种镜像,实由见分七识心等光影作用而显现;由是现观及领受故,能转变内相分境界(包括梦中境界相分);由如是功德故,能令梦中一切贪欲瞋恚及愚痴相分转变,自然清净,不犯禁戒;如是随意清净梦中梦外一切相分及自身见分,不由戒律,不因他遮,自然清净,故名增上戒学。
  增上定学亦名增上心学。谓由初地之增上意乐及无生法忍、二地之增上戒学及无生法忍为基础,入三地心已,方始修证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此依别教戒慧直往菩萨所修《华严经十地品》次第而说,大乘通教菩萨乐修禅定神通之戒定直往菩萨及二乘俱脱回心者除外);三地菩萨由有无生法忍之道种智功德,令其修习具足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时,威德广大无与伦比,一切大阿罗汉、辟支佛之定境神通,不能与之相提并论,故名增上定学。
  复次,戒慧直往菩萨若未于初地得佛加持入大乘照明三昧而得差别三昧,起意生身游百佛国者,至此地将满心时,由三地无生法忍之道种智及增上定学故,自能发起“无漏妙定意生身”,有种种神通,能动大地,变一身为多身等,能知前后各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乃至能化现十万菩萨,一一菩萨各示十万化菩萨以为眷属。如是定学,由增上意乐、增上戒学,增上慧学而增上之,二乘、外道所不能知,故名增上定学。
  如是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及诸地增上慧学,配合增上意乐而向上地进修,渐至七地满心,念念入灭尽定,具足无量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故名殊胜。
  “神力”者,谓八地满心菩萨,现相现土悉皆自在,不须加行,但起作意即可随念变现,故名神力。复次,八地之入地心菩萨,于解脱道之知见、境界、行法,已具足修证圆满,一切解脱道之行门于己悉无功用,故名神力。三者八地住地心菩萨,证得“如实觉知诸法法相意生身”,身业随智行、口业随智行、意业随智行,般若波罗蜜增上;身口意等一切所作,皆能集一切佛法,善起一切种智,念念增进。菩萨住此地中,修集一切佛法,一切魔等不能动之,名不动地;智慧念念不退转故,名为不动地;一切世间不能测知故,名威德地;无色欲故,名童真地;随意受生故,名为自在地;不可坏故,名为住持地。八地菩萨具如是功德力故,常为诸佛神力所护;常为四天王、释提桓因、诸梵王等之所奉迎,密迹金刚神常随侍卫;善能出生诸禅三昧,能作无量诸身差别,于诸身中皆有势力;得大果报神通力,于无边三昧中得自在;故名神力。然八地入地心不得如是功德。
  此八地菩萨满心已,若能出家及勤行精进多时者,其后将于须臾间能证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三昧,能现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化身,一一化身示现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故名神力。若未出家,及未勤行精进多时,则不得如是功德。
  “自在”者,谓九地菩萨于满地心位,具证四无碍智,谓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智。九地满心菩萨所证此四无碍智,一一智各有十门,以此四智十门,知如来智力,以如来音声为众生说法。菩萨摩诃萨如是善知四无碍智,安住九地,名为得佛法藏,名为大法师。复依如是增上慧学无生法忍,现起“种类生无行作意生身”,于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尘数诸佛大会中,随众生心而为说法,自在无碍,故名自在。
  “法云灌顶”者,谓九地满心菩萨,转入十地中,证得离垢三昧、入法界差别三昧……等百万阿僧祇三昧已,悉已善知一一三昧之功用差别,至最后三昧名为“益一切智位三昧”,此三昧现前时,即有大宝莲花王出现,周圆如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宝间错庄严,过于一切人天所有,出世间善根所生,知一切法如幻如化空慧所成,光明能照一切世界。同时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眷属莲花”,一一花上各有眷属菩萨升坐,坐时即得各证百万三昧,一心恭敬瞻仰此十地菩萨。
  菩萨尔时以其高广殊妙庄严报身,坐莲花上,“顶上放百万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光明,照于十方诸佛大会;遶十匝已,住于虚空,成光明网,高大明净,供养诸佛。于一一诸佛大法会上皆雨众宝,犹如大云。雨大供养已,还遶诸佛大会十匝,入诸佛足下。尔时诸佛及大菩萨,知某世界中某甲菩萨摩诃萨行如是道,成就受职;即时十方无边菩萨乃至住九地者,皆来围遶设大供养,一心恭敬瞻礼,各得万三昧。一切十方得职菩萨摩诃萨,各于金刚庄严胸出一大光,名破魔贼;有无量百千万光以为眷属,照十方世界示无量神力,亦来入是大菩萨胸。此光明灭已,是菩萨即得百千万亿大势力神通智慧。”
  尔时诸佛出眉间白毫相光,名益一切智;有无量无边光明眷属,悉照十方一切世界,围绕十匝,示现诸佛大神通力,劝进无量百千万亿诸菩萨,……照一切世界已,集在虚空,示大神通庄严之事,入是菩萨顶;眷属光明分入诸眷属莲花上各菩萨顶,各各皆得先所未得一万三昧。诸佛光明悉入此十地菩萨顶时,名为得职,入诸佛界,具佛十力,入佛数中。此菩萨于十地满心时,诸佛授职故以智水灌是菩萨顶,成为灌顶法王。
  菩萨至此,于一念中堪受无量无边诸佛雨大法云,故名法云地。于一念一时中,能于无量微尘世界,雨善法甘露法雨,灭诸众生无明所起烦恼焰,故名法云地。如是名为法云灌顶。菩萨至此地已,不久即得转入等觉位中;于等觉位中,百劫修相好,无一时非舍身时,无一处非舍身处;福德满足时,必当证得如来自觉究竟境界。
  “善系心十无尽句,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故。”菩萨成佛已,仍不舍初地增上意乐,不舍大愿,善令自心住于十无尽句中,依初地所发十无尽句之愿,以四摄法满足一切修习佛法者,乃至令得圆成一切种智,如是尽未来际而无止息时,欲悉令众生成熟佛法;乃至于诸未熟众生,示现种种化身及与变化,示现无量光明庄严,令生欣乐,引入佛法中。诸佛如是不舍十无尽愿者,皆由证得自觉圣智法乐三昧,依此三昧正受故能如是。】】
  由上经文之真实旨意,可以证实一事:若人不曾亲证阿赖耶识者(此识若未至佛地,皆名因地真如,有种种真如名),则无可能发起般若正观,必堕想像之般若知解中。若人亲证阿赖耶识已,则必能发起般若智慧,能证般若真旨,能令般若正观现前(唯除第三转法轮诸经所说一切种智,第三转法轮诸经要待般若慧通达后再进修时,方能真正理解),除此以外,无别法门能使般若正观现前;由是缘故,印顺、星云、证严、昭慧、传道、惟觉、圣严法师……等人,对于般若滋生邪解,或以觉知心不起分别作为实相心,或以觉知心不起分别时之思量心(处处作主之心)作为实相心,或以一切法空而说一切法灭后之“灭相不灭”作为真如,堕于恶取空中。凡此皆因未曾亲证阿赖耶识,否定阿赖耶识,以致对于般若正理横生邪解,更以如是邪见广造诸书、广印杂志,用以误导众生,皆是未起般若正观者。
  乃至今时有人因余之故而亲证阿赖耶识已,然因福德与慧力之不具足故,于阿赖耶识不能安忍,不肯依经中 佛语净除二障种子之正理而进修,心中别作臆想,误以为“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示之真如性”之外、之上别有真如心体;如是等人,悉皆不能获得般若之正观,离阿赖耶识即无真如法性、即无真如体可证故,阿赖耶识即是真如之体故,真如由阿赖耶识心体而显示故,经中悉如是言故。由如是缘故,说禅宗之开悟明心者,名为真见道,真实获得大乘见道之般若智慧功德故。以上所说,悉有经中 佛语圣教为证;此等圣教量,后当渐次举证,读已自明!
  然因禅宗之明心者,尚未加修相见道位法义,以致未能亲证初地入地心所应证得之初分道种智故,未能于初地之诸法无生、诸法无我而得现观故。未能现观诸法中实无“常恒不坏之众生我”故,不能通达般若慧之总相与别相,则不能于诸法无生、诸法无我而得安忍,则亦不起初分道种智,不能于“诸法本来无生”而得安忍,是故未能发起初地真如,不证十真如中之遍行真如--初地真如--不名通达位菩萨,不入初地之入地心中。然而初地之遍行真如,仍是阿赖耶识心体,要因七住位中证得阿赖耶识已,进修而净除异生性…等修行,然后始得进入初地,发起初地真如,而此初地真如仍是阿赖耶识心体,并非别有一心为初地真如。是故《成唯识论》卷九云:“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能渐渐伏除“所取六尘实有、能取之见闻觉知性真实”等邪见),引发真见(断我见我执故,或断我见及伏我执故,引发大乘之真见道);在通达位(在进入通达位初地之入地心时),如实通达(才能如实的通达般若,亲证唯识初分种智)。”
  此段论文意谓:在加行位中作诸加行,现观所取之六尘相悉皆虚妄,现观能取六尘相之七转识心亦复虚妄,由此缘故而降伏或断除“十八界法真实”之我见乃至我执;由于已经如是“伏、除”能取与所取故,觅得阿赖耶识时,方能引发真见道功德;若不伏除所取与能取者,假使因为真善知识之指导,而觅得阿赖耶识,彼时亦将不敢承认、不敢承当之;便否定阿赖耶识心体,欲另行寻觅阿赖耶识所依之心体,则成为心外求法者;离阿赖耶识心体即无任何一法可得故,离阿赖耶识即无真如故,初地真如亦是阿赖耶识之所显性故,阿赖耶识即是万法之主体识故,是万法之根源故,于诸经中,及亲证初地满心以上之菩萨所造之论中,悉皆如是说故。
  如是,由余当年滥慈悲故,为其明说阿赖耶识心体密意,而非自己经历参究过程之人(由彼见道报告文中可以证实余此语非是诬言),觅得阿赖耶识之时,纵使由真善知识之开导剖析、引经据典而证明之,当时因对善知识之信心具足而勇猛承当,然而后时仍将因为证悟时之观行不足而致信心渐退,及因后时之私心不遂故,对真善知识横生不满,便又因为对于善知识起瞋故,将此原有之怀疑提起,横加否定。由于心中始终有疑,不敢如实承当彼阿赖耶识为万法实相心之故,则其般若正观便生扭曲而不得现起,则不能获得真见道之功德,开始分分丧失真见道之智慧,却误以为自己已经更上一层楼。
  由此缘故,便开始寻经觅论,欲拮取部份经文论文,作为否定万法根源阿赖耶识之依据。然因三乘经论所说佛法,皆以阿赖耶识为本、为根,彼既不信阿赖耶识为万法之根本,则不可能贯通大乘经典。不能贯通故,便滋生断章取义、法义杂乱、所说法义前后自相矛盾、违教之后又复悖理之现象,却又以此误会经典真意而不能贯通之误解,对真善知识所弘正法横加诬谤,说为谬法、非法。
  譬如有人以能照耀世间之光明巨烛自居,然而遍照世间众人落处之时,处处观见他人为己所照,于诸方大师之落处了了分明,是故心中自得,以为功德齐天,便心生种种慢,轻慢于自己得法之上师;却不知自己之脚下永不能照明,不知自己巨烛明灯之下始终有一圈黑影分明显现,仍待得法上师加恩而为自己照明;如是即名灯影,古时军事术语谓之灯下黑是也!
  今者彼等亦复如是,初得我法时,感激涕零,乃至月余觉明现前,心得轻安法乐;多年后之今时,却因所求不遂,欲上于余而破我法,乃诬为妄法;然却不知自己之有今日见解,今日之能傲视当今佛教界、遍观当今佛教界大师落处者,如是“见地”皆从何来?善知识未曾触忤于彼,彼却不肯饮水思源,更思推翻善知识所弘法义,便以早时从善知识明闻阿赖耶识密意时所生之一分疑心为因,复由心照不宣之事相不能达成之缘故,思欲推翻善知识正法而上之;却不知自己正处于灯影之中,不能照见自己之灯下黑,却来指责真善知识已无身影之境界,强谓为一片黑暗;更不曾了知:自己之灯下黑,唯有得法上师方能为其照明。
  凡此,皆由余早年在中坜永平寺举办禅三时之滥慈悲,在中庭为其明讲阿赖耶识心体之密意,是故今日滋生此过,咎在平实自己。亦因近年禅三期中,见诸学人久参不得而心生不忍,使用太过明白之机锋,致令随学者悟得太轻易,致令彼等参究及体验之过程不足,因此心中始终怀疑,不能完全信入,复因某大佛教团体之背后支持鼓动,今日乃有浅机者与彼退失者结伙否定余法之重大事故发生。此皆不应责于彼等诸人,余实应反躬自省、检讨未来:不应再有滥慈悲之心,应皆责令诸人自参自悟,少用太明白之机锋。亦应责成现今未来诸亲教师与诸会员,严谨守护阿赖耶识心体之密意,不许因缘未成熟者知之;亦不得滥用机锋,以免学人体验不足,轻易得之便怀“疑心”,致令疑见不断,后时若遇恶因缘者,便同时退转于真正之佛菩提道,却又自以为是更上一层楼,不能自知其妄,同堕灯影之中。
  是故若欲获得真见道之功德者,应当先行“伏、除”所取与能取,至少必须先已断除我见。《成唯识论》既然说伏除二取之后,能引发真见道;而未明心之人复又悉皆不能引发真见道之般若慧,则知引发般若真见道者,除禅宗之开悟明心以外,别无他法。然而开悟明心而引发真见道时,虽经多刹那观行,乃至数日观行,而确认阿赖耶识为般若体,仍只能发起般若之总相智尔,犹未能发起别相智,更未能发起初地之入地心所应具有之初分道种智:不能通达初地入地心之般若慧,不起无生法忍。
  是故明心引发真见道后,要由后时之修学别相智,修至后际,“在通达位,如实通达”时,方入初地之入地心位。如是成论之文,已经明说:亲证第八识心体之真见道位非是初地心,要于后时修学般若之别相智,要在真见道以后复作相见道位之种种观行,渐次而进,增益般若智慧,“在 通达位,如实通达”时,方入初地之入地心位。成论之论文如是详说极明,彼自不解而生误会,却来责我所判果位太低,心中不服。
  既然初地之无生法忍,要由明心真见道时所引发之般若正观现前作为基础,方能次第渐修,而后乃入通达位,故说禅宗之开悟明心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时,亦得方便名为“证解”,非是唯得“闻思修”之解知故;此时已确实亲证未来初地法忍所依之真如心体故。然因尚未获得通达般若之初地入地心智慧故,亦因尚未修除异生性、尚未……等故,方便说为“证解行位、解行证位”。
  复次,若纯说“胜解行位”一名,则易使人误为是尚未亲证第八识心体,是故余将之增一新名为“解行证位、证解行位”,以免有人误会“胜解行”位等30心皆是尚未悟得第八识心体;亦免未来有人亲证第八识心体时,认作是亲证初地果证,不知自己其实仍只是胜解行位,便将成为大妄语者,舍寿时之果报难可思议。是故,余将真见道位,增立“证解行位、解行证位”之说,加以区分,令知胜解行位之第七住心以后,皆是亲证未来初地真如心体者,然而此时尚不可名之为初地真如,以免时人及后人奉读经论之时滋生误解,以免犹如彼等退失之人滋生误解:误以为自己亲证阿赖耶识时即已是初地心,或欲外于阿赖耶识而别觅初地真如,便成心外求法者。
  此非多虑,谓今时彼等诸人舍余而去者,皆是堕余前时特意预防之“众生误解”中:将真见道误认为是初地心。复因亲证阿赖耶识时,明知自己尚未是初地心--尚未具足初地之般若功德,便不肯信阿赖耶识即是未来无数劫后之初地真如,便将阿赖耶识横加否定,不肯依经中 佛语进修--便欲弃舍阿赖耶识而在今时证取未来无数劫后之初地真如--不肯在今时亲证阿赖耶识后修除阿赖耶识中所含藏之异生性种子及进修初分道种智。生此邪见已,便否定阿赖耶识,不肯信余依经所说:“阿赖耶识净除异生性种子、修证初分道种智、熏发十无尽愿之后转成初地之遍行真如。”不信余说之后,舍余而去;复又不肯使余有机会与彼见面或电话对谈,自闭门户而自以为是,恣意否定余法。
  由于数年前顾虑“后时恐将有人如是”,是故特意举示:胜解行位之第七住位,虽然尚非初地,然而确已亲证初地真如心体;由因尚未进修、尚未净除阿赖耶识所含藏之异生性等种子……,是故确属真见道--乃是已经亲证未来初地真如之心体--而非犹如未悟者之唯是心想、臆想之解行,是故名为“胜解行位”,亦别立一名为“解行证位、证解行位”,而犹判在解行位30心之第七住位,以尚未通达故。如是预先施设建立已,不意今日彼等仍然如我先时预料,复堕其中,不能自防;自堕其中以后,却又私告于 大德,妄谓余所判立不当,导致 大德今日来函相询,误以为真见道时即是初地心,谁奈之何?
  然而古德将明心时之位阶,多作“胜解行位”之判,亦有其理:谓真见道位之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时,固然已经发起般若之总相智--根本智,然因尚未进修相见道诸法相故,于般若智慧虽得胜解,而非臆解,然而尚未通达:尚未引发一分增上慧学--尚未引发初地入地心所应有之般若通达智慧;亦尚未引发清净意乐--未能随分修除少分烦恼障习气种子、未能永伏性障如阿罗汉,未能令因地真如阿赖耶识所含藏种子获得一分清净,故说尚非初地真如。亦尚未发起增上意乐--未发起十无尽愿;是故真见道位之第八识心,其体虽是未来之初地真如心体,仍不得说为初地真如,由是缘故说为“胜解行位”,亦合正理,能以第八识真如心体而作胜观故,于般若已得殊胜之证解与观行故,今时仍未修除异生性故。是故开悟明心时,不说为“亲证初地真如”者,此说亦复真实,完全同于余说。
  然亦不违余所说亲证之意,此谓初地真如心体,实即七住菩萨所亲证之阿赖耶识心体故,外于阿赖耶识即无初地真如可证故;初地真如即是由七住位之真如阿赖耶识净除异生性、进修相见道、熏发十无尽愿而证得一分圣种性之后,而改名为初地真如--遍行真如故,本是同一心体而于异时增名为遍行真如者故。外于阿赖耶识心体即无般若体故,初地真如心体之阿赖耶识,今时确已亲证故,是故余方便说为证解行位或解行证位,亦无过失。
  复次,真如一名,通一切位;不论因地佛地,其第八识心体皆得名为真如,然非究竟佛地之真如。譬如成论卷九如是开示云:“然胜义谛略有四种:一、世间胜义…。二、道理胜义…。三、证得胜义…。四、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此中胜义依最后说,是最胜道所行义故,为简前三,故作是说。此诸法(诸法者函盖世间、道理、证得、胜义四种)胜义,亦即是真如;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亦言显此(此字乃谓阿赖耶识)复有多名,谓名法界及实际等,如余论中随义广释。”是故第八识阿赖耶心体,不论何地,皆可名为真如,非唯佛地名之,亦非唯在初地以上名之,彼等不可妄谓“真如一名唯在佛地、唯在地上方可用之”。
  是故诸经诸论中,多有种种名:邪行真如、正行真如、清净真如、相真如、唯识真如、流转真如……等名。彼等不解经论真意,自生误会,不知如是正理,故意作此强言:“真如一名唯在佛地使用,是故成论若有说及真如一名者,当知皆是说佛地真如;是故依论中文句而观,因地之时即有佛地真如存在阿赖耶识心体之中,只须向阿赖耶识心中深观而寻觅佛地真如,一念之间亲证佛地真如时,便是真见道,便是证得唯识性。”
  后时虽因余之据理破斥,是故彼等改言:“真如一名唯在初地以上方可使用,是故成论或其余经论中,若有说及真如一名者,当知皆是说初地以上之第八识心体;是故依经论中文句而观,因地之时即有佛地或初地真如存在阿赖耶识心体之中,只要一念之间亲证阿赖耶识心中所含藏之初地真如时,便可立时进入初地果证。”
  如是误解经论意旨,不能贯通之,不肯依经教所说:于亲证阿赖耶识时,次第修除异生性、进修相见道、熏发十无尽愿,便欲于此时取证初地真如。如同愚人觅得米时,不肯加以水煮,不肯等候20分钟之后转成熟饭,而在觅得米体之时,欲在生米体内另觅熟饭而食之;今者彼等诸人不肯将阿赖耶识心体所含藏之异生性修除,不肯进修相见道位之般若智慧,欲在此时阿赖耶识心体中别觅未来进修后之初地真如,便如彼等愚人不肯于生米加以水火,便欲在生米体内别觅熟饭而食,即是执言取义、执“文字指”、噉“文字谷”之俗人。如是愚行,楞伽经中 世尊早已破斥在先,不意彼等今时仍堕其中,皆成执著“文字指”之俗人也!焉有可能是贤圣之人?
  复次,《成唯识论》卷九亦云:“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此说真见道者乃是亲证阿赖耶识心体,由亲证阿赖耶识故,现前观察阿赖耶识之无分别性,是故发起根本无分别智;复因多刹那之观行而确定此心实为人我空与法我空之理体,二空之真实理确由此阿赖耶识真如心而显,是名“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复由如是实证故,确实分断烦恼障及所知障之一部份随眠,故说“实断二障分别随眠”。
  如是真见道之过程,虽然须要触证阿赖耶识后之诸多刹那、乃至多日之观行,方能究竟圆成真见道位之功德,然而如是真见道位之证境,证悟后之阿赖耶识自住境界,其实未曾异于众生凡夫;此谓众生凡夫阿赖耶识心体之真如自性,与吾人亲证阿赖耶识后之阿赖耶识心体真如自性,并无差别,同为尚具阿赖耶性之第八识心体(是故不名为初地之证发心,未证初地般若慧故)。正当此阿赖耶识现行运作之时,吾人证悟后之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现之真如法相,与未悟之凡夫众生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现之真如法相,其相平等平等,并无高下之别,是故成论说:“而 相 等故,总说一心。”是故悟前与悟后之主体识,皆同是阿赖耶识自心,并非二心,复因其真如相并无不同,是故总说为一心。
  既然七住位菩萨于真见道位所亲证者,即是后时之初地真如心体--初地之阿赖耶识--则是已经确实亲证初地第八识心体之人,由是而在胜解行位上方便加之以证,然仍判为第七住位,并未超出“胜解行位”之果证,亦可无过。然而,此阿赖耶识既是未来修至初地时之阿赖耶识真如心体,成论中为何不说此真见道位之阿赖耶识心体为初地真如?总因尚未进修相见道位所须之别相智故,亦因尚未进修楞伽所说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法,未发起入地心所须之初分道种智故,亦因尚未进修入地所应有之“内门广修六度万行”之福德故。是故成论卷九说:“此位(资粮位)未证唯识真如,依胜解力修诸胜行,应知亦是解行地摄。(此资粮位)所(应)修(习之)胜行,其相云何?略有二种:谓 福 及 智。”
  由此论文意旨,可知资粮位未证初地之唯识真如;然而初地之唯识真如心体虽名唯识真如,其实仍是资粮位与加行位、真见道位之阿赖耶识真如,是故经论中说:“要至七地心满足而入八地心时,方舍阿赖耶识名,转名异熟识,亦名不增减真如”;七地满心位前之七种真如名,皆说为阿赖耶识故(此依大乘别教直往菩萨而说)。若依大乘通教菩萨及二乘解脱道断除分段生死现行之功德而言,亦可说六地满心位时舍阿赖耶识,改名异熟识;六地满心菩萨与俱解脱大阿罗汉,同皆证得灭尽定故,分段生死现行同皆已断故,更已进断阿罗汉所未断之多分烦恼障习气种子故;然因故意所留之一分思惑不断,六地满心位虽证灭尽定,仍不名为异熟识,仍名阿赖耶识,要待八地之入地心时,方才舍弃故意所留之最后一分阿赖耶性,方才改名为异熟识。
  加行位亦非初地心之唯识真如,未证唯识性之阿赖耶识心体故,唯是心中建立“万法唯识”之观念;唯是心中安立“确有万法根源之阿赖耶识”之观念,而未亲证,故说心中安立少物--安立一个观念中之阿赖耶识真如心体。由是缘故,成论卷九说:“故说菩萨此四位(加行位之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位)中,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立真唯识理。”
  乃至第七住真见道位中,虽已亲证未来初地真如阿赖耶识之心体,但因尚未通达般若、尚未修除异生性、尚未修集入地所应有之福德、尚未发起增上意乐,是故仍非是初地唯识真如境界。云何言为“尚未通达般若”?谓真见道位之菩萨,虽已亲自证知七识十八界法悉皆非有真实不坏之我性,虽已亲见七识十八界法从阿赖耶识而生,因此而证大乘法之人无我,然而尚未通达大乘法之法无我,于所缘境界中尚有所得故,尚未完全舍离二取执著之现行,而对所取之六尘有时心生爱乐贪著,尚有可能因所知障中深细难断之异生性种子,而造作三恶道业,即是所知障中异生性尚未修除。是故成论卷九说:“次通达位,其相云何?颂曰:‘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论曰: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证得真如体性,仍名阿赖耶识。详成论卷三,大正藏31册13页下)。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现故(了知六尘相之心,即是取相心;了知六尘相,即是分别,即是有所得心。依此了知心为主体识而说诸法者,即是戏论)。”
  云何是亲入初地通达位之入地心法相?成论卷九云:“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此段论文,不可妄自作解、断章取义,弃却前后论文不顾,便言“亲证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时即名通达位初地”,所以者何?谓成论随后论文所言成就通达位之见道者有二种:前真见道与后相见道。要须具足此二种见道,方得谓为初地入地心之通达位菩萨也!绝非证得初地之第八识心体时即可名为初地也!初地心体同于七住菩萨所证之阿赖耶识心体故。
  初地之心体仍是阿赖耶识,即是七住位菩萨明心时所亲证之阿赖耶识;亲证阿赖耶识心体而发起般若之正观时,名为真见道位菩萨,位在第七住位;后时再进修相见道诸法观行…等以后,而得通达时,方名通达位初地入地心菩萨,犹未是初地之住地心也!更非满地心菩萨!是故成论于前文之后随即开示:“然此见道略说有二:一、真见道,谓……。二、相见道,此复有二:……。”是故,初地通达位之见道,必须函盖二种见道:真见道与相见道。
  要须具足此前后二种见道者,方可通达初地入地心所应具备之般若智慧,方名通达位菩萨;是故通达位亦是见道所摄,始从七住位明心之般若总相智--根本无分别智--发起时,末至初地入地心时之般若道种智初起时之通达位止,皆是见道位所摄。不可说“唯有初地之入地心位方是见道位”,应说初证现在阿赖耶识--未来初地真如心体--之时亦是见道位,不可唯说进修至初地时方是见道位,是故初地入地心之通达位,亦是见道所摄,乃是具足二种见道后之见道位,由其通达般若之总相与别相故,说为通达位。
  然而七住菩萨明心时亦是见道所摄,说为真见道,彼等诸人不可将此真见道位倒说为初地之入地心、倒说为通达位也;所以者何?谓成论中已经明说此二见道之前后深浅次第:一者,《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二中初胜,故颂偏说。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二者,相见道位尚有六观应作,非唯现观非安立谛三品心,非唯现观安立谛16品心,然后说:《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由此可知:明心之时方是真见道位,然唯证得唯识性,唯得发起根本无分别智,未起后得无分别智,未证得更深妙之唯识相;要待后时进修般若别相智时,方才发起后得无分别智,次第进修之后,方才渐渐具足后得无分别智,方能获得唯识相之胜妙智慧。
  相见道位中虽证后得智,然犹必须加修楞伽所说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等,方才发起入地心所有之初分道种智。如是,真见道与相见道真意,于成论文句中具明,彼等诸人不可视而不见、读而不解,妄认明心之时即是真见道,即是初地心;却不肯信善知识助其所悟之阿赖耶识为真实心,却欲外于阿赖耶识心体、上于阿赖耶识心体,而别求相见道后之阿赖耶识心体,妄说为阿赖耶识体中“所含藏”之初地真如。如是误会佛法之后,反来责人正法为非法,悉皆成就诽谤根本正法、诽谤胜妙正法之地狱重罪也!
  而此七住位般若正观现前之真见道位所亲证之阿赖耶识,与初地所亲证之阿赖耶识,皆是同一心体,并无二体;所异者,乃是通达与否之别尔;所异者乃是有无进修相见道位观行而令通达尔,前后位之心体本同一心,并无二心;亦不可于现在未修相见道位般若之前,欲觅未来完成相见道般若观行后之初地真如也;否则即成舍弃未来十年增长之过程,否定现在少年之身,欲于现在少年身中寻觅十年后成人之身,即名愚人也!
  是故学佛之人不可妄作情解、依文解义,另行发明某一想像之心体作为阿赖耶识之所依心体,或另行创造一说:“阿赖耶识现在已经含藏著初地真如心体,从阿赖耶识内深观之后,便可于阿赖耶识心体中找到初地真如,立时成为初地菩萨”,如是之言,皆是妄想揣测之言,不可信之!否则即成心外求法之徒也!初地之真如心体亦是阿赖耶识心体故,初地真如心体即是现在阿赖耶识进修之后所成就者故,乃是同一心体而于后时另立初地真如之名故;徵之于诸经所说及成论卷三文意可知,众人皆可检校之,非是余一人可以空口徒言者也!
  既然七住位明心而发起般若之正观时,亦是亲证真如心体之人,如是初照般若理体之阿赖耶识真如性故,说之为亲证般若理体之解行,说之为“解行证位”,亦复何疑?犹如通教俱解脱之三明六通菩萨,回心别教而亲证异熟识心体(未成无学之前名为阿赖耶识),复又眼见佛性之后,未入住初地之前不能得生色究竟天宫,尚在胜解行位中;如是通教转入别教之证悟菩萨,有时为利乐众生故,示现成佛之八相成道,为众生现有佛身佛行,然实尚未成佛:“菩萨如是发心之时,则得少分见佛法身,能随愿力现八种事:谓从兜率天宫下来、入胎、住胎、出家、成佛、转法轮、般涅槃;然犹未得名为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除断故;或由恶业受于微苦、愿力所持非久被系。(《起信论》卷下,依华严经等所说 佛语之论文)”
  为利众生起信之故,胜解行位之未入地菩萨,尚可如是示现成佛,而不堕大妄语业;何况亲证初地心体而未清净心体种子之第七住位菩萨,云何不可名为“亦证亦是解行”之位?如是名为“证解行位、解行证位”,斯有何过?非是说为初地心故,此一“证”字,犹待相见道位之观行而依附于解行位故。
  复次,《唯识述记》亦如是云:“若十住第七心等,亦名住不退。”同余所判明心为第七住位不退菩萨,并无差池;彼等何须以“证发心”与“解行证位、证解行位、胜解行位”为题,作是质疑?致令 大德来函相询?是故应依所判位阶而作论定,莫依如是四种名相而作论题,此四名相之意极为清楚分明可辨故,无人会将“证解行位”误认作初地之“证发心位”故;“证解行位”之意,余已经明说为第七住之位不退故。
  反之,彼等诸人每谓六住满心位时,多刹那无间而证之明心境界中,可以亲证初地真如,立时即可成为初地菩萨,则是欲以胜解行位而规避悟后相见道位所应进修之种种行门,不愿依佛开示:以相见道位之无数劫修行而净除阿赖耶识所藏之异生性障…等,便欲在此因地中一念相应而刹那证得未来无数劫后之初地真如,便欲刹那成为初地菩萨。如是投机取巧而又违教悖理,妄自高推,乃是妄想之法,较之余说“明心见性之人为‘解行证位’之第七住及第十住位”更为过分逾越。自身过分逾越,却不思己过,反严责他人不过分、不逾越之判教为非法,诽谤符合 佛旨之余法为非法,而以耳语流通于 大德;今日方有 大德闻彼言说之后,来此信函要求澄清法义,期望藉此挽救彼等退转诸人回归正道。故说彼等诸人乃是知见颠倒,不能贯通经论真义之人;如是不通经教,又复悖理之人,乃竟亦有佛门四众弟子迷之、信之、随之,同入歧途,倡为正法,共同抵制余所弘传完全同于 佛意之法,不亦怪哉!
  复次,经中从来不曾说“法身有十分渐证”之说,唯说五分法身:“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依此五分法身,而说十地中次第清净阿赖耶识、异熟识心体中所含藏之有漏法种,增长无漏法种;及说依此阿赖耶识心体及内含种子之观行所得智慧,分为十地差别。然后依此清净阿赖耶识心中所含染污种子之境界差别及智慧差别,分为十种阶段,方便说为分证十地真如,谓为十真如,仍是“五分法身”之修证也,绝非别有十种真如心体可修证之也,更非是说“诸地各证一分真如心体”也。
  是故,若有祖师造论倡言:“法身心体可分为十分,地地各证一分心体”,即名误解佛法者,所以者何?谓十地经、解深密经、华严经十地品,及成论所说十真如者,皆是秉于 佛意而说五分法身之修证圆满与否也,非是地地分证一分真如心体也!诸经诸论皆同余如是说,故说“地地各断二种愚及彼粗重”,由是缘故而令五分法身于诸地中各得增长,方便说为地地分证一分真如,而各地所证真如仍是阿赖耶识心体也!非是地地各证真如法身十分之一心体也!各地之真如心体仍是阿赖耶识(异熟识)心体故,此第八识真如心体已在七住位中具足证得全部故。三贤位真如及十地真如之异者,唯是一心而有多名,藉以显示前后阶段修证境界中之真如心体所含种子等差别尔,乃至十地中各立真如种种异名者,实非此时之阿赖耶识心体以外,别有未来之初地真如心体可以分分证之;实非此时之阿赖耶识心体外,别有未来之初地真如可于现在证得也!P23-83
(原标题:05 第一答)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