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29 辨 正 --26

   日期:2018-07-11     作者:成佛之道    
  辨 正 -----26
  26.上平居士云:【关于第三个错误。按《大乘起信论》的观点来讲,真如一心分心真如门、心生灭门,前者是一心之体,后者是一心之相用,前者称作真如,强调不生灭性,后者称作阿赖耶识,强调其生灭性。阿赖耶识有觉不觉二相用,觉者即真如之净用,不觉者即根本无明,阿赖耶识就是这个生灭与不生不灭相和合的非一非异的心,凡圣之分皆由此识随迷悟染净之缘而成熟,故又名如来藏。由于真如和无明力量对比故,或无明熏真如,“向下流转”而为众生,或真如熏无明(从始觉开始),“向上还灭”而成佛。是故,“真如一心”、“清净本心”、“自性”、“空性心”,在指代“心体”这一意义上,是可以互用的。真如作为体,也就是阿赖耶识的心体,它是绝待的,它与阿赖耶识之间是体用的关系,不一不异的关系(萧只看到真如与阿赖耶识不异的一方面,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不一的一方面)。真如作为本觉,也就是清净之用,与根本无明是相对待的,它就是密宗所说的“金刚心”。所以,称如来藏为第八阿赖耶识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称第八阿赖耶识为“真如”、“金刚心”、“实相”、“因地真心”、“清净本心”则有混乱之虞。
  可是萧平实在他的著作中,在使用这些概念时是非常随意的。今列举数端如次:“一切佛子若欲真解佛旨,必须先证如来藏空性心,空性心如来藏即是唯识所说阿赖耶识,证得此一藏识方起根本无分别智,此时即名始觉位菩萨。……若欲证始觉位,必须先证金刚心;若否金刚心第八识,则藏密必堕断常二见外道中……(P36-37)” “真心阿赖耶识能生一切法(P81)” “大乘见道者证得第八识本心后,……(P29)” “殆至破参,亲证第八阿赖耶识,方名实相。(P110)” “实相即是第八识境界故(P166)” “月称、寂天、阿底峡、宗喀巴、土观……等人,否定大乘所传金刚心阿赖耶识已,……(P121)” “意识之种子为金刚心阿赖耶识所持,随缘而现。(P201)”】
  略覆:先引《大乘起信论》文句:《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以心本性不生不灭相,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是故诸法从本已来性离语言,一切文字不能显说。离心攀缘无有诸相,究竟平等永无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说名真如。以真如故,从本已来不可言说不可分别,一切言说唯假非实,但随妄念,无所有故。言真如者,此亦无相,但是一切言说中极,以言遣言,非有体性有少可遣、有少可立。……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建立有二种别:一、真实空,究竟远离不实之相,显实体故; 二、真实不空,本性具足无边功德,有自体故。 复次,真实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离一切法差别相故,无有虚妄分别心故。应知真如非有相、非无相、非有无相、非非有无相、非一相、非异相、非一异相、非非一异相。 略说:以一切众生妄分别心所不能触,故立为空。 据实道理:妄念非有,空性亦空,以所遮是无、能遮亦无故。 言真实不空者,由妄念空无故,即显真心常恒不变净法圆满,故名不空;亦无不空相,以非妄念心所行故,唯离念智之所证故。》
  意即:真如本性从本以来:离于妄念、不生不灭、无有法相、究竟平等、永无变异、不可破坏。从本以来已是:究竟远离不实之相,不与一切染法相应,离一切法差别相,无虚妄分别心。如是阿赖耶识心体,是一切凡夫众生妄心、分别心所不能触;真如心阿赖耶识本性具足无边功德,有自体性;真如心阿赖耶识本体常恒不变,净法圆满。
  因此,《大乘起信论》此段论文中所说的“心真如门”,是属于横面的、剖面的说明生命本体的本质。而“心生灭门”则是说阿赖耶识转化为异熟识,再转化为真如的过程与内容;也说明凡夫和因位菩萨的识种生灭不住,亦即真如之体--阿赖耶识--从无始劫来不坏不灭是故不生,恒常无覆无记,执持有情无量劫来之生死业种,为吾人“所知一切万法之所依”,亦为吾人离念灵知心之所依;然于永无生灭之本体之内,蕴含有情一切熏习造作之善恶染净及无记法种,此诸种子无量无边,不断流住生灭,后因熏习修道净除有漏法种而成就佛道,这就是心生灭门,真如心体阿赖耶识中藏有不断生灭之一切法种流注不断故。
  《大乘起信论》又云:《心生灭者,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谓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复有二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言觉义者,谓心第一义性离一切妄念相。……如凡夫人,前念不觉起于烦恼,后念制伏令不更生,此虽名觉,即是不觉。……》也就是说,所谓心生灭门,即是真妄和合--不生不灭之本觉心如来藏,与种子流注不断之六识心等生灭法和合运转。
  所以阿赖耶识有二种真义:能含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也能生显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又有二种义:一者觉--从本以来已离一切妄念相,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恒有本觉--能觉所执受之根身器界与七识心之心行--而说一切如来为本觉。二者不觉--谓凡夫不能证知从来本已离妄念之如来藏阿赖耶识,误以为制伏烦恼妄想,令不复生,便是觉悟;马鸣菩萨却说这样的人就是不曾觉悟本觉的人,名为不觉。 是故,阿赖耶识之具有能觉之功,但是这个本来即有的本觉,却不在六尘中运作;证得阿赖耶识的人,就能现观阿赖耶识确实有这种本觉,从来离六尘中的见闻觉知;这样亲证之人,就是始觉位之菩萨,进入七住位中,也是声闻初果的实证者,证此本觉之时必定同时断除我见故。阿赖耶识心体本来就具足圆满,也就是一切有情因地本有的“心第一义性”,证悟此本来不起妄念之第一义性心者,名为觉者,名为始觉。若不证悟此心,而以意识心作为恒不坏法,制令意识心不起妄念,自以为“觉”者,实是不觉位之凡夫,根本不是始觉者,根本就不曾发起任何的无分别智。
  上平居士云:【阿赖耶识有觉不觉二相用,觉者即真如之净用,不觉者即根本无明,阿赖耶识就是这个生灭与不生不灭相和合的非一非异的心,凡圣之分皆由此识随迷悟染净之像而成熟,故又名如来藏。】上平居士误认为《不觉者即根本无明》,此语有大过,亦证明上平居士于“无明”误解甚深,乃至以为“真如和无明的力量对比”,故有种种不如理作意之谬见产生,然而无明与真如心体其实是非一亦非异的,绝非对比,衡之于上举《起信论》所说:“种子生灭流注性与不生灭的如来藏和合,名为阿赖耶识”之文句,即应知之,但上平居士读已却仍然完全不知,更引如是证明 平实先生正确之文句,想要用来推翻 平实先生。兹先将无明与如来藏间之关系,作详明之阐述,以利益今时后世有缘之佛弟子。
  《胜鬘经》云:“烦恼有二种,何等为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住地有四种,何等四?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此四种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依照上开经文的说明,就知道有两种无明:一者一念无明,二者无始无明。这两种无明都不是从众生的根尘识中来,而是从阿赖耶识心体所含藏的种子中来。所以绝非上平居士所说的互相对比。所谓的无始无明,就是《胜鬘经》所说的无明住地,也就是众生因为不明白阿赖耶识、庵摩罗识、真如的内容不同以及不明白三个阶段的演变,而产生的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等恒河沙数佛菩提道中之修所断烦恼,以致过恒沙数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所生的上烦恼,这些上烦恼与修所断烦恼和所应证之法,从无始劫以来与心不相应的缘故,所以称为心不相应;由于这种无明是从无始劫以来就存在的缘故,所以称为无始无明。
  此无始无明,《菩萨璎珞本业经》云:“其四住地前更无法起故,故名无始无明住地。”亦即:在凡夫众生尚未明心见性之前,所会生起的一切烦恼都属于起烦恼,都不会与无始无明相应,所以都只有起烦恼,起烦恼则是从四种住地无明而产生。在这四种住地的烦恼之前没有任何一法能够生起,没有任何无始无明现起,除非开始修学大乘法而想要究明实相,因此称为无始无明住地。也就是说:无始无明住地得要在修学大乘法,想要探究法界实相的时候才会与行者相应,无始无明的上烦恼则要在明心见性之后,想要修学成为究竟佛的心生起之时,才会产生无始无明住地的上烦恼,所以上烦恼又称为“过恒河沙数修所断烦恼”。
  然而根本烦恼所说的却是:贪、瞋、痴、慢、疑、恶见。恶见即五利使,所谓: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是见道所断的烦恼。如果有人悟得如来藏时,我见等五个恶见就会跟著断除;如果修学声闻法的四念处观成就时,也会跟著断我见等五个恶见;以上所断的烦恼是见道所断的烦恼。但是其余的五个烦恼却是修所断的烦恼,并不是见道时可以断除的。这五种修道所断的烦恼,和恶见等五个见道所断的烦恼,合称六种根本烦恼。
  无始无明在大乘明心见道时即已打破,但是犹未断尽;但是打破无始无明时,也只是断除根本烦恼中的恶见一项而已,其余五个根本烦恼并未断除;所以不可说无始无明就是根本烦恼。此外,在二乘法中,如果完成解脱道的修行,成为阿罗汉时,根本无明就已经全部断除了,可是二乘阿罗汉却还是不曾打破无始无明,上平居士怎可说“无始无明的不觉者就是根本烦恼”? 如果起信论中所说的无始无明的不觉,就是代表根本烦恼,那么二乘阿罗汉断除了根本烦恼的时候,应该就是已经觉悟“本觉”的人了,那意思应该是说:阿罗汉也同时已经明心、已经证得如来藏的人了?可是般若经及唯识经中明明说二乘阿罗汉并未证得如来藏,也就是说还没有打破无始无明,还没有在大乘法中证得本觉。所以上平居士将不觉等同于根本烦恼,这是不懂佛法的人所说的错误见解。
  因此上平居士所言“不觉”者,其意涵,上平居士并非真正的理解;如果推究不觉的真正意思,其实是说:不觉位中的人就是尚未证得阿赖耶识者,即是上平居士一类的人。如是未明心亦未见性之人,对如来藏之体性一无所知,乃至错以离念、无念之灵知心作为真心者,尚且未断恶见中的我见,尚且执著离念灵知的意识为实相心,如是之人如何能断根本无明?又如何会和无始无明相应?因此不可以说“不觉者即根本无明”。
  复次,所谓“一念无明”,即是见一处住地〈见所断烦恼〉、欲界爱住地、色界爱住地、无色界爱住地,均属于〈修所断烦恼〉,此四种住地烦恼合称一念无明,无始刧来一向与见闻觉知心刹那刹那不断相应,能生一切烦恼。见一处住地是指不明白五蕴空的实相,堕于颠倒见而执著离念灵知的意识心,误认为常住不坏法;在大乘法中,如果以世间的颠倒知见来看世间一切法,以及揣摩猜测涅槃实相而产生的错误见解,误认意识心的种种变相境界作为如来藏,也是摄归见一处住地,这种恶见是由错误的见解而产生故,住于恶见一处中故。
  欲界爱住地,是说对于欲界六天和物质世间的色声香味触,以及由这五尘引生的各种法的贪著。色界爱住地,则是指修学禅定的人或修道的人,对于色界天的境界,也就是初禅到四禅境界的贪著称之。而所谓的有爱住地,则是说还有一个“三界有”的心存在而执著不舍,所以不能取证无余涅槃。意即修学禅定之人,断除色界爱烦恼,超过欲界、色界,到了无色界;进入无色界的时候,没有色阴,但是还有离念灵知存在,所以还有受想行识存在不灭,这受想行识就是未悟者所说的心--能知的离念灵知心,以及能作主的意根心,这两个心还在,就是“三界有”,这也是三界中的有,因为离念灵知只能在三界中存在,并且要依意根才能在三界中存在。修行人如果已经没有欲爱、色爱,但是能知的清净的心还在,就是还有三界有,所以称为有爱住地。执著能知能觉而常寂常照的心,便落在三界有中,便不能解脱,称为有爱住地。
  一念无明之所从来,乃是由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烦恼种子而生;一念无明是无始有终的,辟支佛和阿罗汉都已断尽一念无明,因此一切妄想烦恼永不复起。佛于《四阿含》云:“阿罗汉者,梵行已立,烦恼已尽,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解脱,解脱知见知如真。”《瑜珈师地论》卷五十, 弥勒菩萨云:“谓阿罗汉比丘贪欲永断、瞋恚永断、愚痴永断,一切(根本)烦恼皆悉永断,由得毕不生法故,是名烦恼寂静。”卷五十二,又云:“阿罗汉果诸漏永尽,于相续中永无一切染法种子,尚不应起不正思惟,况诸烦恼?是故当知由出世道断烦恼者,定无有退。”因此一念无明如果已经究竟断尽,尽此一世就必定永不复起。如果没有断尽一念无明四种住地烦恼,就算修得非想非非想定,八万大刧之后突然又生一念,仍然还要轮回; 世尊及弥勒菩萨皆作是说:一念无明是可以断尽的,断已永不复起,是无始有终的。
  上平居士所言“阿赖耶识有觉不觉二相用,觉者即真如之净用,不觉者即根本无明。”此乃意识思惟、想当然耳之说,非如理作意而得。所以者何?所谓“觉者”,即是亲证“心第一义性”,而“离一切妄念相”者,亦即参禅之人亲证本来无生、未来无灭,从来不曾起过一切妄想妄念,又具足无边功德常恒不变之真心本性,而欲证得此一阿赖耶识真心者,则必须利用参禅的方法,以六、七二识为工具去寻觅另一能生七转识妄心之真心,而非将妄心修除妄想转成真心,所以不是如上平居士所谓之“觉者即真如之净用”,此觉非彼觉故,上平居士所说的觉只是六尘中之觉知性,起信论中所说的觉却是第八识不在六尘中的本觉,直是天壤之隔,不可误会了以后,将之相提并论。
  阿赖耶识自体清净,体中却含藏著无始所熏习的有漏法种等。若要究竟净化有情于因地所含藏的无量有漏法种,须依大乘真见道之智慧,深入了知此识之本来自性寂静清净涅槃;已深入了知者,则知离念灵知的自己乃是虚妄法,以此见道修道功德,转易阿赖耶识心体所含藏的有漏法种,断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方能成就无有法种变易之佛地真如。
  而所谓的如来藏之名,谓有情第八识阿赖耶心体之中,含藏著能使人未来成就究竟佛果之功德种子;这种究竟佛果之功德,由于现在尚未成就显发,含藏于第八识中,是故此第八识名为如来藏。若至究竟佛地,一切如来地的功德已经具显,真实是如,不得名藏,所以便改名为佛地真如,是故佛地第八识得名无垢识--真如,不名异熟识--如来藏。如来藏于一切时中,皆是无我性,无始刧来恒常如是不改其性,恒离六尘中之见闻觉知故,恒时随缘任运故,恒时不起思量性故,是故一切经典皆说如来藏是无我性。修至佛地时,由烦恼障中之极微细随眠断尽,及所知障之过恒河沙数上烦恼随眠断尽,究竟清净,是故具足佛果一切功德,是常、是乐、是我、是净,永不变易,故名为“我”。
  阿赖耶识于因地时,具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的体性,故能集藏分段生死的有漏法种,故能与诸杂染有为法受熏,摄藏此世所造导致来世再度受生之一切法种,故名阿赖耶。由于其能执藏能通三世,故名藏识;犹如宝藏,藏诸宝物,此识执藏一切有漏无漏法种,故名藏识。以藏有漏法种,能令有情轮转生死,其过偏多,是故赖耶以执有漏法种名为藏识;若离有漏法种之执藏性,即出三界,虽仍有能执持无漏有为法种之功能,而不名为阿赖耶识,故易其名为异熟识,以能执持无学位以上菩萨之未来世可爱异熟果之无漏有为法种故。是故“如来藏”者通谓有学圣人及异生凡夫之第八阿赖耶识,以其执藏有漏法种之过偏多而言。
  上平居士云:【由于真如和无明力量对比故,或无明熏真如,“向下流转”而为众生,或真如熏无明〈从始觉开始〉,“上向还灭”而成佛。是故,“真如一心”、“清净本心”、“自性”、“空性心”,在指代“心体”这一意义上,是可以互用的。】
  上平如上所言,已成为:真如和无明互为对比。则真如心体应非无明法种之所依,则一切无明皆是无因而有,不是含藏于真如心体之中;若无明可以无因而有,则应一切无学圣人出三界后,复将无因而生无明,则解脱之修证即成妄想,即成不可能。若无明在虚空中,则一切众生将因果错乱,某甲可能由虚空中获致某乙的无明,某乙也可能由虚空中获致某丙的无明,一切已断尽一念无明之圣者,也可能由虚空中获致其它众生之无明,又需因此而轮回生死,那么《圆觉经、楞伽经、楞严经、阿含四藏、胜鬘经》中 佛所说法便成妄语。
  而事实上,无明之产生,是众生因为不明白法界实相之双具空性有性,及不知不解五蕴内容及其空相所致;无明乃依如来藏中有漏法种而生,若能断尽如来藏中三界无明已,即得出三界,不复轮回。佛子若修学大乘佛法,悟得真如、眼见佛性之后,分断无始无明之际,亦必同时断除见一处住地无明,分证解脱果,了知宇宙万有之本体、生命之实相,此后三界惑渐断,不再增长;无始无明尘沙惑亦渐现行而渐断除,不再增长;凡此皆因亲见实相所致。是故三界惑之滋长乃因不明诸法空相及不明如来藏空性之实相所致;大菩提果之惑,乃因未能具足了知真如空性之实相所致,是故佛子欲令无明不再增长者,当修除三界惑及了知实相。非如上平居士所言“众生之所以成为众生,乃是真如和无明力量对比的结果,无明力量大过真如,所以向下流转而为众生;佛之所以成佛,是因为真如和无明力量对比的结果,真如力量大过无明,所以向上还灭而成佛。”
  所以者何?真如性从无力量可说,阿赖耶识之真如性,其实从无始以来便存在,一直在众生身中显现而不曾断灭过。但是真如不是所生法,只是阿赖耶识心体之所显法,所以无作用;无作用的缘故,便不可能有力量,所以上平居士说真如的力量与无明的力量对比,真是妄想一场,言不及义之说。
  众生之所以会成为众生,乃是众生如来藏中含藏著无量无数的染汚种子所致,以无明诸法的种子为染因,世世滋生妄念心等七转识,所以不肯使自己灭除,便不能证得二乘的解脱果;也因为如此的执著意识心自己,不能确认离念灵知是依他起性法,是虚妄心,所以便误认离念灵知的意识心为真如佛性,所以落在无始无明之中。由于离念灵知产生如此邪谬恶见的缘故,此离念灵知的妄念心复熏无明种子于阿赖耶识心田之中;如此世世熏习故,不觉真法阿赖耶识心体,便不能现观阿赖耶识之所在,不能现观阿赖耶识心体常而不断的运作,不能现观阿赖耶识在运作时恒常显现其真如性。以不觉如是法界实相故,妄境相现,时时以七识妄念心熏习力的缘故,产生了种种差别执著,所以造种种的邪见业,而受身心等众苦果报。
  而佛子之所以能成就佛道者,乃是因为证悟阿赖耶识而体证其清净体性,转依其体性而修正五蕴七识之身口意行,历缘对境渐断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由是缘故而使得阿赖耶识断其执藏三界烦恼之功能,则三界九地随业受生之业种除尽,具足证得解脱果而成无学圣人,名为菩萨阿罗汉;若依声闻法而断尽五下五上分结,证解脱果,名为声闻阿罗汉。此位佛子以断三界业种执藏性故,其藏识本有之三种名,先舍阿赖耶识一名,唯余庵摩罗〈异熟识〉及真如〈无垢识〉二名。
  菩萨证得解脱果已,尚未具证大菩提果,乃以破参证真之见地,修入初地无生法忍,地地分破无始无明,分分断除庵摩罗识中所执藏之变易生死及异熟果之体性,藉第八识之异熟果体性,而以无相悲愿继续于三界中受生,渐渐达于佛地。于最后身菩萨位成究竟佛时,断尽识种之自心流注之变易,则变易生死断尽,第八识中永无异熟果种,具足圆满大菩提果,则其第八识复除庵摩罗〈异熟识〉名,唯名无垢识--佛地真如。
  亦如《契经》中金刚藏菩萨承佛威力云:“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种性,于凡夫住恒被杂染。菩萨证已,断诸习气,乃至成佛,常所宝持。”又说:“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识。常住无始终,离四句言说。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如是赖耶识,出于习气泥,转依得清净,佛菩萨所重。”此即是说:真如心体阿赖耶识虽然本性清净,但是在因地时含藏著七识心相应的杂染习气种子,所以还是杂染真如,《解深密经》中 世尊名之为邪行真如、流转真如,即是阿赖耶识。佛子证悟阿赖耶识以后,悟后起修,除却一切杂染习气,断尽一念无明的人我执,及无始无明中的人我、法我二执,才能称为真正的真如,其余阶段都是方便名为真如。
  上平居士说:“真如是阿赖耶识的心体,是绝待的,阿赖耶识则是真如的用,真如与阿赖耶识是体用的关系。”事实上,真如不是阿赖耶识的心体,真如不是绝对的心,也不是相对的心;相对与绝对两者都不能说对,也不能说错。如果是绝对的,那么一切有情众生之阿赖耶识为什么不停的受生?为什么驻于一切有情众生的五蕴之中来来往往,造作诸业,受诸苦乐?如果是相对之心,则第八阿赖耶识应受苦乐,为什么了义经中却说阿赖耶识恒而不审?为什么佛说阿赖耶识本性清净远离能所分别?是故第八阿赖耶识之心非相对非绝对。真如是修行清净以后究竟圆满的阿赖耶识,也就是说,阿赖耶识是真如的因地心,而真如则是果地的阿赖耶识;两者之间,不是体用的关系,真如与阿赖耶识,非一非异。真如的杂染生灭,真如的真与非真,不是一般凡夫和未开悟的聪明博学之人所能知之。佛子们若想通达如来藏法,当须精进参禅求悟,悟后广阅经论,复从真正宗教俱通之大善知识修学一切种智,方能具足了知佛道次第与内涵。
  上平居士云:【真如作为体,也就是阿赖耶识的心体,它是绝待的,它与阿赖耶识之间是体用的关系。】 【真如作为本觉,也就是清净之用,与根本无明是相对待的,它就是密宗所说的“金刚心”。所以,称如来藏为第八阿赖耶识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称第八阿赖耶识为“真如”、“金刚心”、“实相”、“因地真心”、“清净本心”则有混乱之虞。】
  然而所谓的“金刚心”,是指法性、空性、如来藏、阿赖耶识,此第八识心体,性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大梵天主悉亦具有而自不能坏之,乃至究竟成佛时亦无能力可以破坏自己之真如心及任何有情之阿赖耶识心体,是故一切有情之实相法界阿赖耶识心体名为金刚心;一切卵、胎、湿、化界有情悉由此金刚心而生,而亲证此空性心如来藏者,即是证得“金刚三昧”者。而西藏密宗所谓的“金刚心”,则是如宗喀巴所开示的意识心:《……“班拶”谓空性境与能缘智,二无分别,名曰金刚,以非逆品所能坏故,能摧折所治品故,无始终故。》意即宗喀巴认为“认知一切法空之意识觉知心及一切法空之空境”为一,如是境界中之觉知心意识即是金刚心;如是以意识为不生不灭之法,违背佛于三乘诸经所说者,堕于意识层次之中,未断我见,与凡夫无异。是故西藏密宗四大派古今法王上师等人,皆未证得金刚心,都以意识认作金刚心;上平居士怎可倒说西藏密宗之金刚心是真实佛所开示的金刚心?怎可反而否定阿赖耶识心体?妄说为不是金刚心?岂非心行颠倒之人?
  此外,上平所说:“真如作为体,也就是阿赖耶识的心体,它是绝待的,它与阿赖耶识之间是体用的关系。”这是将真如建立为第九识,能出生阿赖耶识作用的法体必定是第九识,若非第九识则不可能出生阿赖耶识作用。然而这种立论,是有极大、而且极多的过失的,这在 平实先生所著作的《灯影灯下黑》书中,以及《略说第九识与第八识并存…等之过失(附载于《学佛之心态》书末)》中,有极为详细的辨正,此处不另转述。然而由上平居士作此误说,也可以确认上平居士根本就不懂佛法,竟然将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现的真如自性,颠倒说为阿赖耶识之根本法体,可见上平居士所说之理路极为混乱,根本不通。
  上平居士所谓“真如作为本觉,也就是清净之用,与根本无明是相对待的”,此语亦有诸多过失。真如法身不堕常见有,亦不堕断见无,远离六尘中之知觉与所觉,恒住寂灭之境,不执不取三界有漏诸法,不于六尘境上生心起意;其体性非因修有,而是无始以来恒住寂静清净境界之中,于未悟菩提之凡夫异生身中亦复如是寂灭清净。而“本觉”者,谓“(第八识之)心第一义性,(本来就已经)离一切妄念相。(这样的)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所本有的真觉),说一切如来为本觉。”
  此意即是说:此“本觉”者,即是一切有情皆有之自心第八识,此识于十方世界三界万法中,本即具有鉴机照用之妙觉,非见闻觉知心所知之六尘中之妄觉也。如是真正的“觉”,无始劫来本已有之,非因证悟而后有。不于六尘中生起见闻觉知,而自能觉遍十方器界;究竟佛地之七识心王能觉此心源而究竟了知,故能与之相应而使得七识心王也能随之觉遍十方,故名究竟觉。是故,“真如”者,偏重于第八识如来藏本具之清净体性而言之;“本觉”者,侧重于因地第八识如来藏本具之鉴机照用功能而言,是一体的两面,非是两个不同的心体,上平居士却如是以为:“真如作为本觉,也就是清净之用;真如为体,阿赖耶识为用。”误解可谓大矣!
  复次,根本无明是众生于生命实相不能如实了知,不明白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等演变过程及其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亦不能了知真如只是阿赖耶识心体之所显性,所以称为无始无明。这种根本无明从无量劫以来不与凡夫之众生心相应,一直到第一次明心以后才第一次相应,而仍然还没有断尽,要到佛地方才断尽。所以说:“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佛云:“其四住地前更无法起故,故名无始无明住地。”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除四住地烦恼生起以外,无始无明烦恼法不曾生起,所以无始无明自无始劫来与众生心不相应;这种烦恼,直到明心见性后才第一次相应,所以无始无明无始劫以来就有,不是因为有众生以后才有。因此,无始无明和真如并非相对待的两种法,无始无明是佛子在明心见性之后,想要修学成为究竟佛的心生起之时,才会产生无始无明住地烦恼,才会产生上烦恼——过恒河沙数修所断烦恼,但是却一直存在清净心的阿赖耶识心体之中,不可说是与真如心体阿赖耶识不相干的法。无始无明断尽之人,一念无明必定断尽,此时见惑、思惑、尘沙惑,究竟断尽,则如来所应得超过恒河沙数一切诸法通达无碍,方离异熟识(庵摩罗)名,改名无垢识“真如”,即是究竟位——佛世尊。
  上平居士未能亲证实相,于第一义谛未能通达,唯执取名言文字,一厢情愿想当然耳、去兜凑佛法知见,可谓破绽百出,理路牵缠纠葛,触处不通,实难与语也。又上平居士质问 平实先生未能好好界定如来藏、阿赖耶识、真如、实相、清净本心……之名相,让他搞得满头雾水,不知如何是好,今举佛世尊于《楞伽经》中对大慧菩萨所作之开示,以阐明 平实先生恰如其分的运用不同的名相以说明从不同角度切入的法界实相。
  《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四,《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修多罗摄受不生不灭。又世尊说,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云何世尊为无性故,说不生不灭为是如来异名?”佛告大慧:“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有无品不现。”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则摄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愿为说。”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说如来,非无性,亦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亦不待缘故不生不灭,亦非无义。大慧!我说意生法身如来名号,彼不生者,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七住菩萨,非其境界。大慧!彼不生即如来异名。大慧!譬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如是等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无自性。如是大慧!我于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愚夫悉闻,各说我名,而不解我如来异名。大慧!或有众生,知我如来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觉者,有知导师者,有知广导者,有知一切导者……有知不二者,有知无相者,有知解脱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祇劫百千名号,不增不减。此及余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彼诸愚夫,不能知我,堕二边故。然悉恭敬供养于我,而不善解知辞句义趣。不分别名,不解自通,计著种种言说章句。”》……《“大慧!彼诸痴人,作如是言:义如言说,义说无异。所以者何?谓义无身故,言说之外,更无余义,惟止言说。大慧!彼恶烧智,不知言说自性。不知言说生灭,义不生灭。大慧!一切言说,堕于文字,义则不堕。离性非性故,无受生,亦无身。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大慧!若有说言,如来堕文字法者,此则妄说。法离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离文字故。非不饶益义说。言说者,众生妄想故。”》
  此段经文的意思,即是 佛说其于此娑婆世界有三大阿僧祇劫百千名号,愚痴之人以为百千名号是百千不同之如来法身,而实际上均是本师释迦牟尼世尊的称号,非多名而有多性也。凡夫众生皆著文字相,殊不知,法虽然离文字,一切言说堕于文字,然而义则不堕。
  若以世间法譬喻,众生可能较为容易了知。就如有一女性,其初生之时,是个女婴,她是父母亲的“女儿”,是兄姐的“妹妹”,但是她的祖父母会称呼她为“孙女”;稍长,母亲复生一男婴,则此女孩即为此男婴之“姊姊”;再长,入学读书,她的身份则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女学生、女硕士、女博士”,朋友们则称呼她的姓名,也可能帮她取种种别号;再长,结婚生子,则此女性可能有“太太、媳妇、姑姑、阿姨、妈妈、婆婆、祖母、外婆”等等种种不同称呼,更可能此一女人在职场中担任要职,因此更有种种不同之角色称呼……,但是绝不可说如此百千种名,即是百千不同之人;实际上对她所称呼的各各不同的名相,皆是指称此一女人在不同阶段、不同身份的不同称谓而已,实际上都是同一个人。因此 佛世尊用种种名相说明真如在不同阶段、不同角度的生命实相。 平实先生亦复如是,用种种方便善巧,种种譬喻、种种文字显示如来藏阿赖耶识的种种法相,众生若能至诚恳切,依 平实先生所透过的文字、言说、章句,深解其义,不被文字所惑乱,则可渐次入得楞伽宝山,亲领如来藏微妙法义。
  譬如《楞伽经》中佛云:《大慧!于一切法无所有,觉自心现量,离二妄想。诸菩萨摩诃萨依于义,不依文字。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坏第一义,亦不能觉他。……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应摄受随说计著。真实著,离文字故。大慧!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得实义。如是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著,至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
  世尊所说愚夫者,乃上平居士等一类人也,善知识为诸愚夫以指指物,愚夫不观其物,却认其指为物,如是之人,百千劫后终将不得佛法真实义;而此过失产生的原因,就是在于未能证得实相心体阿赖耶识,而又自以为是所致。因此 平实先生依教证与理证而如此宣称:“一切佛子若欲真解佛旨,必须先证如来藏空性心,空性心如来藏即是唯识所说阿赖耶识,证得此一藏识方起根本无分别智,此时即名始觉位菩萨。……若欲证始觉位,必须先证金刚心;若否定金刚心第八识,则藏密必堕断常二见外道中……”,此段文中用了“如来藏”、“空性心”、“阿赖耶识”、“藏识”、“根本无分别智”、“始觉”、“金刚心”、“第八识”等名相,此诸名相皆指陈众生之本来面目——生命之实相法体——阿赖耶识,句句皆合中道妙义,无一句混乱之词;上平居士不明实相,死于句下却又不知自己之过失,所以对 平实先生之书论,寻文逐义而滋生错解,处处找碴;有智慧之人读其文章之后,必定哑然失笑,笑上平居士不自量力,笑上平居士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和 佛世尊所开示之佛法正义南辕北辙。若谓上平居士是可怜悯者,谁曰不宜耶!p293-316
(原标题:29 辨 正 --26)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