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27 辨 正 --24

   日期:2018-07-11     作者:如来藏    
  辨 正 -----24
  24.上平居士云:【通观《宗门法脉》一书,萧平实正是通过这种割裂,将古今汉藏大德有关从前六识入手,借助无分别始觉之智,“旋见循元”、“反息循空”、“还味旋知”、“销尘旋明”、“反闻闻自性”、“旋法归无”的用功方法,一概斥为常断二见外道(萧认为,他们错在以第六生灭意识为不生不灭的因地真心)。其实,生灭和不生不灭,区别在是否缘尘分别取舍,而不在是否远离了见闻觉知,缘尘分别取舍的是识心,是生灭因缘法,不缘尘分别取舍的是始觉智,非识心,非因缘生灭法;实际上,即见闻觉知亦可以悟入不生不灭性,《楞严经》中二十五各显圣最初入道之方便,正显此理。
  按萧的理论,修行只能从第八阿赖耶识起修(此一谬见容后批判),一涉及六识,即为生灭心,因地不真,果必迂曲。换言之,萧平实根本就否定了对六识这个“波”,起般若正观,从而契入真如这个“水”的可能性。这样一来,连小乘的基本观法,如《安般》、《四念处》等,因不离对第六意识起般若正观,恐都将脱不了常见外道的嫌疑。岂止是小乘的止观方法,包括天台的止观、禅宗的看话禅、默照禅,密宗的三密相应,乃至其他的观心方法,等等,都将脱不了常见外道的嫌疑;何以故?这些用功方法,开始的时候都不可能离开念、定、慧等别境心所。萧在书中点名批判净慧法师、南怀瑾先生、慧明法师等诸多大德知识的时候,正是立足于这种割裂的观点。在这里我想问萧,修行离不开始觉,未审离开了第六意识这个所觉,离开了念、定、慧等别境心所,无分别的始觉之智如何生起?如何旋见还源?》
  略覆:上平居士云:《其实,生灭和不生不灭,区别在是否缘尘分别取舍,而不在是否远离了见闻觉知,缘尘分别取舍的是识心,是生灭因缘法,不缘尘分别取舍的是始觉智,非识心,非因缘生灭法》。上平居士其实完全误会了“始觉智”之真正意涵,兹举《大乘起信论》以究其旨,令众周知,皆得法益。
  《大乘起信论》云:《心生灭门者,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谓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复有二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言觉义者,谓心第一义性离一切妄念相。离一切妄念相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一切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一切如来为本觉。以待始觉立本觉,然始觉时即本觉,无别觉起;立始觉者,谓依本觉有不觉,依不觉说有始觉。》
  此论中所谓的“本觉”,即是一切有情皆有之自心第八识自体之性用,不是指六识心之见闻知觉性;此识不论是处于十方世界之任何三界万法中,都是本来即具有鉴机照用之妙觉,不是在六尘上鉴机照用;此觉方是本生,此觉非是凡夫之见闻觉知心所能知之也。如是第八识之“觉”性,无始劫来本已有之,非因证悟之后才有。第八识如来藏有此本觉,不于六尘中生起见闻觉知;此觉于凡夫地时,其用不显;若能进修诸地无生法忍,其用渐显,乃至佛地自能觉遍十方。
  中国禅宗之真正证悟者,证此本觉心已,证知此心无始劫来一向不于三界中之六尘起念,却有自己之极微细知觉,不在六尘万法中觉知了别,便能了知起信论中所说本觉之真正意涵;复能证知七识心恒起粗细念及极细念,并能观察彼等体相之别异,是故舍离虚妄想之粗分别,名为证得第八识无念心体,即是“始觉智”者,能自通达般若系诸经,不由他说;依亲证第八识心之本觉故,说七转识在此阶位之中即是始觉位菩萨,圆教之判教中说为相似即佛位。因此禅宗之“明心”,也就是破初参者,亲证本有之“心第一义性”,方是证得“始觉智”,因本觉而建立始觉者,意在于此;此如来藏阿赖耶识虽常恒不断不坏,名为“不生灭”,然于不生灭体中却有“生灭相”--流注一切种子而出生意根与六识心等生灭法之现行运作;六识心等种子流注“生灭法”,与“不生灭”之第八识本觉心体和合运转,名为阿赖耶识,是故《起信论》中说:“心生灭门者,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
  然而,上平居士于如是理,懵无所知,亦无所证,狡辩“生灭和不生不灭,区别在是否缘尘分别取舍,而不在是否远离了见闻觉知”,妄谓觉知心缘尘分别取舍时是“识心”,觉知心若不缘尘分别取舍时即是“始觉智”;然而事实上,一切境界中之见闻觉知心,皆具有分别与觉知性,于见闻觉知之刹那间即已自动分别六尘诸法,故名为见;如人一心不乱、一念不生之际,忽见父母师长来时,不待心中起于语言及攀缘,于甫见之刹那中已完成分别,于初见之时即已了知来者是父母抑或师长,故说“见”即是分别;见如是,闻及觉知亦复如是,于初闻父母师长之音声时,即已自动完成分别,闻声当时已经知觉是父母抑或师长,故见闻觉知即是分别;既有分别,即已生起取舍之心,非无取舍也。非如上平居士所言“在见闻觉知中,只要不攀缘六尘,不分别、不取舍即是明心开悟”。见闻知觉性存在之时,必定攀缘六尘,不能离于六尘也。
  上平居士复云:《《通观《宗门法脉》一书,萧平实正是通过这种割裂,将古今大德从前六识入手,借助无分别始觉之智,“旋见循元”、“反息循空”、“还味旋知”、“销尘旋明”、“反闻闻自性”、“旋法归无”的用功方法,一概斥为常断二见外道。》》
  上平居士所云:《《通观《宗门法脉》一书……》》,当为《宗门血脉》之笔误。 平实先生于公案拈题第四辑《宗门血脉》书中,一改过去不举示诸方名师姓名之作略,一一举示诸方大师开示之姓名书名及出处,其故有四:一者依台湾之著作权法规定,凡引用他人著作之言句,必须注明其出处,否则即成违法; 二者前三辑中虽已举示名师邪见而辨正之,然佛子众中,十有九人不知此诸邪见究系何人何书所说;虽知其见邪谬,而不知邪见乃是彼师所说;虽知应当远离邪见,而仍受彼师误导。而彼师以 平实先生不指陈其姓名故,乃肆无忌惮,执意继续弘传常见外道等法,混淆佛法正理,不改邪见;是故 平实先生举示其名号及出处,令诸志求正法佛子知之。 三者坊间有谓 平实先生所举示诸多邪见,泰半系属自己杜撰者;若示其出处可使众生悉知事实真相,知非 平实先生空穴来风,故意移花接木,嫁祸于人。 四者为摧邪显正维护正法,乃证悟佛子无可推卸之责任,一切初回向位以上菩萨,悉应肩负此责,救护众生。 以此四缘,自《宗门血脉》起, 平实先生一改已往仁厚于名师之心,转而仁厚于广大学人,期望一切学人悉能因此而回归 佛陀正法,愿令一切有情均沾法益。
  平实先生《宗门血脉》一书,除了在上述缘起上作了修正之外,其他法义脉络一如往昔,悉以“如来藏”为主轴,一一剖析显密诸祖、诸师、诸法师居士之落处,无一处虚妄,无一处故意“割裂”,乃至无一处混淆是非之举。上平居士错悟未悟,于如来藏阿赖耶识之体性懵然无知,不读第三转法轮诸经,亦不懂八识规矩颂之内涵,所以产生了种种不如理作意之虚妄想,于 佛所说第三转法轮诸经,尚且不能依文解义,更无法贯通三乘法义,故于 平实先生所作诸说产生种种质难,对于《楞严经》更是严重误解,不能贯通,错引 佛所说法以呼应自己之见解,如今举证论辨之后,证据确凿,有智之人略加思惟便可知之。
  佛世尊于楞严会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于是骄陈那五比丘、优波尼沙陀、香严童子……乃至弥勒菩萨、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等二十五位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皆各说最初成道方便。世尊如来又敕文殊师利法王子总结并评论:若为此娑婆众生于世尊灭后志求无上道,何方便门易得成就?
  文殊师利菩萨总结之后认为: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最适合阿难及末劫众生修习,因为阿难一向多闻,惯用耳根;而此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循声故流转,若能旋流可获无妄也;乃至文殊菩萨自己亦是因此根门而得成就。所以除观音菩萨耳根圆通之外,其余诸二十四圣所修方便法门,皆是 佛的威德神力加持,方能令其即遇之事而能舍脱尘劳,非是通常可修之法。譬如阿那律尊者失明,佛示乐见照明三昧,方可“旋见循元”获得圆通;周利盘特伽阙诵,佛教以调息摄心,方能“反息循空”获得圆通;憍梵钵提有牛呞病,如来教以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方能“还味旋知”获得圆通;……乃至须菩提尊者“旋法归无”而获证圆通,在在处处皆显示其获证圆通者,普皆因为 佛的威德神力加持所致;决非如上平居士等人,于佛法错解、误解、曲解、浅学之人,能依之而修证成就二乘菩提之圆通境界者。
  上平居士云:《借助‘无分别始觉之智’,可用“旋见循元”诸法用功,求证如来藏真实心。》
  然而“无分别始觉之智”,是破初参明心开悟者亲证如来藏之智慧,一般未悟之凡夫大众何有此等智慧?乃至二乘不回心之四果圣人,亦不能证知此始觉之智慧。若已于禅门明心见性者,已返本还源找到生命的真实相,又何须再藉“反息循空”、“还味旋知”等法再去寻找第八阿赖耶识呢?
  况且,“旋见循元”、“反息循空”、“还味旋知”、“旋法归无”……诸法,皆为修证二乘菩提解脱道之法,而非修证大乘法门、明心见性之大乘菩提法;若果可由“旋见循元”、“反息循空”……诸法修证大乘菩提者,不应二十五圣中诸阿罗汉仅能证得二乘菩提成阿罗汉;若彼等种种修法可以证得如来藏者,又何须再俟文殊师利菩萨奉佛慈旨后,方以偈诵开示云:“……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闻后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何须待得 文殊菩萨开示此偈之后,阿难及诸大众方才身心了然,方悟成佛之大乘法门。因此上平居士所言,认为可以“借助无分别始觉之智,用‘旋见循元’诸法用功,求证如来藏真实心”者,真是误会《楞严经》佛意至极为严重之地步了。如今上平居士等人既已诽谤佛所说法、诽谤大乘贤圣僧,今若欲求 佛世尊神力加持,令其成就二乘菩提圆通,乃至大乘佛菩提圆通之法者,真乃缘木求鱼也!
  平实先生所一向破斥者,乃是犹如上平居士、元音老人、王骧陆居士、徐恒志居士、净慧法师……诸人,悉皆以见闻觉知心灭却语言文字妄想之灵知心作为真如本心,如是误导众生者。见闻觉知心即使修至一念不生、澄澄湛湛,乃至身心统一、内外统一、时空统一、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乃至住于二禅或非非想定等至位中而不触外五尘,亦皆是意识妄心境界,仍非真实心;何况上平居士所说不攀缘之觉知心仍然触知外五尘?如何可以说是真实心如来藏?如是以生灭之意识妄心作为因地心,而欲修证成果地不生不灭的真如本心,正是因地不真而未来果觉必定迂曲者!更何况实际上,《楞严经》中二十五圣诸阿罗汉所显示之最初入道法门,皆属于二乘解脱果的圆通,非谓证得大乘佛菩提之圆通,两者焉可混为一谈?而上平居士对此竟亦全然不知。
  至于小乘的基本修行方法如“安般”、“四念处”等法,皆是利用五阴十八界无常生灭无我之观行,而实证蕴处界空相之修行方法,乃是二乘菩提,乃是解脱道之修法,非是大乘佛菩提道之修法,皆是依阴处界世俗法之无常观而说故,皆是虚相法(阴处界相虚妄)而非实相法(如来藏真实常住,是一切法界之实相),非真般若,故 世尊说之为相似般若;以不生不灭之“空性心”中道观之实证作为中心思想,而说阴处界空,方是真正般若,是实相法而且函盖虚相法,而非唯是虚相法也。因此假饶上平居士能依安般、四念处等法而修证解脱果,仍是二乘菩提,与求证生命实相之佛菩提道截然不同也。包括天台的止观、禅宗的看话头、默照禅,密宗的三密相应……等等观心方法,皆是修定之法,非参禅之法,非是亲证第八识实相心之正行故。所谓禅定,也就是静虑,进入禅定境界中安住。禅宗之禅,是般若,不是禅定静虑。西藏密宗四大派古今祖师都误会禅宗之禅,禅宗门内亦有不少“大师”误会禅宗是修证禅定法门的宗派,所以他们求悟般若时,皆是盘腿打坐,求一心不乱;坐至一心不乱时,便以一心不乱之觉知心作为真如心,悉堕常见外道境界。
  禅定境界永远不离虚妄心,若不离虚妄心,则永远不能入无余涅槃;若不能现观虚妄心之缘起法,则永不能入声闻初果,何况能证阿罗汉之解脱果?何况能证别教七住菩萨之般若空性?是故一切学人应当以虚妄之觉知心为工具,依佛所说无我之慧,处处现观“觉知心我”之藉缘而起,缘散则坏,则能渐证无我法,渐证有余涅槃,成就阿罗汉果,成为慧解脱圣人。
  《杂阿含经》卷九,【佛告比丘:“眼因缘色,眼识生;所以者何?若眼生,一切眼、色因缘故。耳声因缘、鼻香因缘、舌味因缘、意法因缘意识生,所以者何?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此中 佛已具说意识觉知心,包括离念灵知,皆是因于意根(第七识)及法尘相触之因缘而生;意识既是有生之法,则必有灭,故于眠熟、闷绝、死亡、入无心定、入灭尽定中灭而不现,此是一切勤读经典学人之常识。意识于次晨复起,名之为醒;未起之前,名之为眠,不可谓睡眠中尚有意识觉知心现起。如是依他而起,易起易断之法,必非根本真实心,非自在法故,既非本来自在之根本真实心,则应藉此意识觉知心之能分别性,寻觅本来自在而远离一切境界、与真实心同时同处之无分别心。诸佛菩萨皆因觅得如是“根本无分别心”,故断我见︱否定意识我之常不坏性,确认觉知心为易起易灭之缘起性,故不执著意识。
  平实先生所有著作皆一再开示“应藉意识觉知心能分别之体性,去寻觅本来自在而远离一切境界之无分别心--如来藏、阿赖耶识、第八识、实相心,金刚心……”,而非如上平居士所诬责于 平实先生的说法;若离开意识的能分别性,就无法找出心行微密的如来藏真实心;即如正觉同修会禅净班的授课次第,在行门方面,初为以忆佛方法及拜佛工夫锻炼行人修习动中定力,渐次具足一念相续工夫︱动静中皆能看话头,后经参话头成就,而得亲见本来面目;此即是由意根、意识入手而修行得入的最佳例证。绝非同于上平居士所诬责者。
  众生心性杂染,无始妄想执著习气深重,藉著制心一处、净念相继之工夫,使众生之意识心能安止于话头(念之前头)上,辅以第一义佛法及禅法知见的熏习成就,才能离开语言文字,以觉知心相应之动中定力,用思惟观之法,于一切行住坐卧诸烦恼境界中,探究真实如来藏。若得因缘福德具足,一念相应,自能黑漆桶脱落,亲见爷娘,打破生死苦轮,返本还源,依次而得进修佛道,如此才是真正的“始觉”;上平居士颠颠倒倒,妄谓“未审离开了第六意识这个‘所觉’,离开了……”,显然不符 平实先生诸书所说。第六意识是有覆有记性,众生一切善恶业之运作,皆由于六识思惟六尘所起,欣乐厌苦,分别苦乐而起诸心行,故能知“应喜应乐”、“应憎应爱”、“应行善应造恶”、乃至“应睡眠”等,因此第六意识是“能觉”,如来藏是所觉;所以应以意识觉知心去参禅,寻觅所觉悟的如来藏。上平居士不懂禅宗之禅,竟将第六意识误认为“所觉”之如来藏,误会大矣!
  平实先生于书中评论净慧法师、南怀瑾先生、慧明法师、上平居士、元音老人……等人者,皆因诸人不解三乘法道异同,是故每将二乘所修蕴处界空相之法,误认作大乘般若修证涅槃本际(如来藏)之法;又将误解的佛法、禅法,写在书中广泛流通,误导学人,所以要评论之。另者,上开诸人皆欲转变妄心意识成为真心如来藏,如是而欲返本还源,此乃认妄为真也。殊不知真心乃是无始劫以来便是本来自性清净,便是本来已无妄想,一向离诸觉观,非因修而后成。诸人如此大病,若无人提醒,则学人依之修学,参究越勤者,离证悟之缘越远;根本是南辕北辙,绝不相契,是故应当加以拈提,令学人普得知悉,回归正途。p255-268
(原标题:27 辨 正 --24)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