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26 辨 正 --23

   日期:2018-07-11     作者:三乘菩提    
  辨 正 -----23
  23.上平居士云:【上述道理,本是学佛的人首先就应该明了的。可是萧平实却把前七识与第八阿赖耶识、真如自性、如来藏体打成两截,强分为二。萧云:“如来藏本性清净,离见闻觉知(P450)”,不仅离见闻觉知,而且“不对六尘鉴机照用(P394)”,“于六尘境不生分别,如聋似哑(P407)”,为了避免被人误解为顽空木石,萧又补充道,“如来藏真心是有知的,但它的知,不是三界六尘中的觉知,如果完全无知,它便如木石,便不是心。它的知是知晓众生心行的知--是知晓它所生七识心行之知,不是见性闻性乃至觉性之知,它不具有三界六尘中之知,故说‘知而无知’。(P451-452)”按萧的逻辑,见闻觉知不是如来藏之用,因为如来藏(第八阿赖耶识)不对根尘境界鉴用,那么见闻觉知又是谁的作用呢?是前六识在分别作用。可是前六识又是谁的作用呢?换言之,前六识又以何为体呢?进一步追问,就算真如不对根尘境界鉴用,那么,圣位的妙观察智对诸境所产生的鉴用,又是以何为体呢?六识之体与第八阿赖耶识之体是不同的两个体吗?!
  看看自诩已经证得唯识中道观的萧平实,在这里是如何把前六识同第八识、同真如自性、同如来藏生硬地割裂开来了。于是乎,六识的见闻觉知,是六识本身的事,反正我萧平实认为它们与真如、如来藏无关!因为如果我承认了它们本质上是如来藏之用,我将面临一个矛盾:因为见闻觉知是因缘生灭法,由这个生灭法又如何能契入如来藏这个不生不灭的本性呢(在我萧平实的头脑中,这是不可理解也是不可接受的)?如果我接受了它,我萧平实不就像我所批判的那些大德一样成了常见外道吗?】
  略覆:《胜鬘经》云:《“世尊!如来藏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等七识烦恼种子)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何以故?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一切善染诸法皆不能改变如来藏现行时之自体性,故说善染皆不能染污如来藏之体性);烦恼不触心(不触如来藏),心(如来藏)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但是七识心所造的杂染的熏习,却会积存在如来藏心体中而含藏著,如是之理)难可了知,唯佛世尊实眼实智,为法根本,为通达法,为正法依,如实知见。”
  此段经文,即是说如来藏受前七识心之行为所熏习、而执持七识心之新熏种,然却不会因此而长养自身之染污习气及现行,恒住自性清净涅槃性中,而于三界万法中继续任运随缘,永不改易此清净性;如是执持意根意识所熏习“三界有”之烦恼习气种子,而永不长养自身之“三界有”习气种子,故非习气长养者。
  《胜鬘夫人说是难解之法问于佛时,佛即随喜:“如是如是!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萨摩诃萨乃能听受,诸余声闻,唯信佛语。”》如此经文所说,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真实难可了知;欲了知者,须先亲自触证自性清净心--如来藏阿赖耶识。如是二法,亦是上平居士所难信、难解、难可了知者。因此上平居士才会对于 平实先生所开示之如来藏体性:“如来藏本性清净,离见闻觉知”、“如来藏不对六尘鉴机照用”、“如来藏于六尘境不生分别,如聋似哑”等正理,完全无法理解。所以提出“见性、闻性…知觉性不起分别时即是真如心”之常见外道见,以此常见外道见被 平实先生所破斥的缘故,而否定 平实先生之正理。
  复次,《成唯识论》中将如来藏本性清净心体称为“所熏”,意即如来藏为七转识进进出出之识种所熏习而执持之;而七转识则是“能熏”,因为七转识及其心所有法,有胜势用,能增减如来藏中所含藏的有漏无漏习气种子。
  兹将能熏与所熏之功能差别略述于下。能熏(七转识)有四义:第一是“有生灭”:能熏之心生灭变易,体非常住。能生诸法作用而生长习气。见闻觉知心及定中能知之心等,皆具此体性,有间断、生灭变易、能生作用及习气,故是能熏,非真实心。 第二是“有胜用”:见闻觉知心及定中明觉心、离念灵知等,皆是七转识心,因有变易生灭,故生知觉作用。因知觉作用而生长习气,故是能熏之心。有作用故必能知觉六尘、处处作主,故变易非常,不能常住世间执持种子。 第三是“有增减”:能知能觉之心,其作用强烈,能使自己之习气有所增减;或善心增长消减,或恶心增长消减,或有漏心增长消减,或无漏心增长消减。习气能增长或消减者即是能熏之心,即是前七识心。 第四是“与所熏和合而转”:能知能熏之七识妄心,必与无知无觉而被熏习之如来藏同在一起,若不同时同处,则不可能成就熏习之功德。
  因此,能熏之七转识妄心,体非常住,生灭变易,能产生知觉作用;因知觉作用而产生习气,由于其作用强烈,所以能使染法善法、有漏无漏法之习气种子,因此而增长或消减;而能熏之心与所熏之如来藏同时同处,熏习法出生则能熏所熏俱生,熏习法断灭则能熏所熏俱灭,同时同处,和合似一,所以凡夫众生难以取证如来藏。
  所熏(如来藏)亦有四义:第一是“坚住性”,如来藏于五位中及无余依涅槃位,皆坚住不断,其本体永无变易、永不毁坏,常住于三界六道中,故能受熏持种。 第二是“无记性”:如来藏乃无记性心,离见闻觉知,离善性与恶性,故是无记性,故不分别一切善恶、美丑、苦乐、缚脱,亦不能了知定中之定境法尘境界。于一切法无所违逆、无所拣择,故能容纳收存七识所熏习之一切善恶染净习气种子,绝不排斥恶业种子。如来藏虽能出生七转识,使七转识有见闻觉知作用,然自身则离见闻觉知:不会六入,不观六入,于六入六尘无分别作用,离见闻觉知故,乃是所熏。 第三是“无增减”:如来藏心体常恒,永随能知能觉之妄心而配合运作,永无善恶染净分别,无知无觉,故无习气增减;不分别一切善染,故无拣择;习气永无增减,亦是无记性故,方是被熏之心,方能持种。 第四是“与能熏共和合性”:如来藏必须是与能知能熏之七识妄心同在一起,才能成就熏习。如来藏住于身中,与知觉心同时同处,和合不分,真妄和合,故能成就熏习。
  是故 平实先生从来不曾说过:“如来藏与七识心不在一处。”上平居士如是说者,乃是妄诬 平实先生之语也!由上来所说“能熏与所熏”之差别,即知能熏之七转识必定不同于所熏之如来藏,则知能熏之七转识不与所熏之如来藏同一体性,上平居士怎可将七识心等同如来藏?所以七识心是七识心,如来藏是如来藏,体性迥然不同,不可说为“即”也。
  由以上如来藏是所熏之理,即可了知如来藏之体性--如来藏体恒常住,无记性,不分别一切境界,不拣择一切善染诸法,离见闻觉知,不分别六入六尘,无知无觉,故无习气增减;与妄心同时同处,故能成就熏习;经由知觉心之学习熏染转变,同时同处之如来藏方能渐渐转变其所执藏之妄心种子。“上述道理,本是学佛的人首先就应该明了的”(借用上平居士语),可是上平居士却把“前七识、第八阿赖耶识、真如自性、如来藏体弄得支离破碎”,令人不解上平居士对于佛法之见谛究竟何在?
  上平居士被如来藏“又是不知,又是知”的道理,弄得昏头转向,由于未曾证得如来藏,只能以意识思惟推求,所以对于经中所说如来藏之诸多体性都无法一一体验与认知,只好迁怒怨怪 平实先生说法颠倒矛盾,其实他自己才是颠倒矛盾之人。阿赖耶识如来藏,除了所含藏的七转识种有其六尘万法中之见闻觉知功能之外,另有祂的自体性存在,由于阿赖耶识的觉知行相极为幽隐难明,唯有利根菩萨与佛能知,未悟错悟之人若未悟证此心而领纳其体性者,闻之悉皆迷闷不解,难以信受,是故 佛说“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维摩诘所说经》云:“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此处之“众生”乃指七转识也,此意即是说:如来藏了知众生七转识之一切心行。如是之知,非是对于六尘万法之了知也。阿赖耶“识”既称为“识”,识即是了别,是故阿赖耶识心体必定具有了别之性,唯此“识”之了别迥异于上平居士、元音老人…等古今诸师所“悟”之离念灵知心,因其所悟之心从来不能了别众生七识之心行故,只能了知六尘故。如来藏如是之了别性,须悟后追随大善知识修学种智多年者,方能多分了知其识别性,非凡夫及二乘圣人所能知之。上平居士不曾悟得如来藏,不解“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之密意,更不能现前体验及观察证实之,也是可以理解的。除非上平居士彻底忏悔诽谤 平实先生所弘正法之过失,并殷勤转依正道正理而努力参究,否则驴年到来时,也将无法如实证解“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知是菩提,六入不会故”之理,百劫之后依然将如今时之昏头转向,永无入手处。
  《楞伽经》云:《…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释文如下:“彼时世尊欲再一次宣说法义,遂以重颂方式而宣说之:譬如大海里的波浪,这是由于雄猛的海风吹袭而生起;广阔的波浪鼓动不可见的深海,没有断绝的时候。如来藏识大海是常住不坏的,由于六尘境界大风所吹动的缘故,所以眼等七识不同种类的识浪,各自腾跃而起,又转生下一个识浪。青黄赤白与种种物质之间,珂白与珂中乳白之间,石蜜与浓的甜味之间,众花果实与淡甜味之间,日月与光明之间,是非异非不异的;海水会生起波浪,七转识也是像这样,是与阿赖耶识同在一起,并且和合生起,如似一心。在阿赖耶识所在之处,眼等七种不同种类的识方能运转。也就是说:以彼阿赖耶识所现起之意根末那及意识,思惟各种法相之义理。识具有不受他人毁坏的体性,名为不坏相;这不坏相的识共有八种,这八个识其实没有能识与所识相;譬如海水与波浪,这二者其实并没有差别;七转识与阿赖耶心互相之间也是如此,说二者不同,亦不可得。阿赖耶心名为采集保存业种者,意根末那名为能广采集业种的作业者,前六识各自了别其所能了别之六尘;但因六尘中之前五尘是面对不同的现量境界的,所以分别说有五识。”
  世尊开示此偈之意思即是:如来藏识犹如大海,是常住不坏的,由于六尘境界风所吹,所以有眼等七转识不断的现行,因此“见闻觉知”等六识心,非可离于如来藏体而单独存在,必须和阿赖耶识“同在一起”,并且“和合生起、如似一心”,所以见闻觉知所在之处,阿赖耶识亦同时俱在,然而此八个识之体性各各别异,而又由阿赖耶识一体共生,所以称为“非异非不异”。因此海水与波浪,其实都是海水,本质并没有差别,七转识是阿赖耶所变现,则七转识体性也就是阿赖耶之局部体性,不可说七转识能离于阿赖耶而运作。
  平实先生自一九九○年破参亲证实相以来,一向开示前六识是由阿赖耶识所生,是阿赖耶识的局部体性;从不曾像上平居士所栽赃而说的“六识的见闻觉知,是六识本身的事,祂们与真如、如来藏无关”,从来不曾有如是言语开示过。意识等六识运作之时,必须前识种子灭,后识种子继之而起,不断生灭,方能有分别之作用,方能成就见闻觉知之分别功能。能见是眼识,能闻是耳识,能嗅是鼻识,能尝是舌识,觉触是身识,能知色、声、香、味、触之微细别相之心是意识,此六转识之作用皆由于如来藏蕴藏之六识种子不断现前而有,非是自己本来就在故、非是自己能单独存在故,有间断故,故皆为虚妄心,非真实心。
  上平居士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之理,不知道本心如来藏本来常住自性清净涅槃中,恒常无覆无记,执持有情无量劫来之生死业种,是一切法之所依,亦是众生离念灵知心之所依,蕴含有情一切熏习造作之善恶染净及无记法种;此诸种子无量无边,不断流注生灭,直至佛地方灭流注变易性。因此这个不生不灭的如来藏中,无妨容纳众生位中,众生无量无数生灭变易的六识种子,然第八识如来藏之自体,却仍然如是常住清净涅槃之中。
  如此浅白之理,每见于 平实先生的诸多著述中,自一九九○年起,迄今二○○三年所出版之三十余册书籍中,始终如是前后贯串,义理了然,不曾改易其说。不管是实修功夫系列:《无相念佛》、《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禅--悟前与悟后》、《真实如来藏》、《大乘无我观》、《心经密意》;亦或摧邪显正破斥诸方之邪说者:《正法眼藏--护法集》、《平实书笺》、《邪见与佛法》、《甘露法雨》、《我与无我》、《佛教之危机》、《狂密与真密》;禅宗公案拈提之《禅门摩尼宝聚》、《宗门法眼》、《宗门道眼》、《宗门血脉》、《宗门正道》、《宗门正义》;乃至三乘唯识正法之注解《楞伽经详解》…等,皆以如来藏为总枢纽,一理前后贯串之;所陈法义,只有愈来愈微妙,愈来愈殊胜,愈来愈深入,而绝无前后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之处。
  上平居士为了维护西藏密宗邪法,花了那么大的功夫,寻觅 平实先生的“错误”,实在是愚痴无智之至,因为您所列举的所谓错误,无非是上平居士承袭自王骧陆居士、元音老人、徐恒志居士及密宗诸错悟上师之谬见,又因无法亲证实相,又复未能眼见佛性,总以为灭却语言文字不起妄想时,能够灵明觉知之心即是真如本心;而实际上见闻觉知心纵使灭却见闻觉知,仍是“法尘影事”,《楞严经》中具说分明,仍是意识境界,非如来藏心也。上平居士于此诸理,百思不得其解,因而生起林林总总之不如理作意之思惟和妄想;乃至因为传给他开“悟”的离念灵知法义的王骧陆、元音老人、徐恒志等人,都是承袭自藏密法源,所以为了维护徐恒志得自藏密的法统,造作非毁 平实先生之文章,挺身维护邪淫的藏密外道;如是之作为,已犯下诽谤贤圣之大恶业,舍寿之后须入地狱,而上平居士犹尚不知,仍然洋洋自得,真是可悲!p245-255
(原标题:26 辨 正 --23)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