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20 辨 正 --17

   日期:2018-07-11     作者:成佛之道    
  辨 正 -----17
  17.上平居士云:【上所引的两段文字,基本上可以代表萧在他的书中所犯的三个主要错误:1、将“见性、闻性、知觉性”混同于“眼识、耳识、意识”,从而把有关眼识返源见性、由耳识返源闻性、由意识返源觉性的修行方法,一概斥为“妄以生灭第六意识为不生不来的因地真心”之常见外道〈因为它们都要从识心起观入手,而识心是生灭法〉; 2、将真如自性〈或者说如来藏、第八阿赖耶识〉与七转识完全割裂开来,忽视了它们之间的体用关系,从而将有关即用即体、由用返体〈如返闻闻自性〉的用功方法,一概斥为“妄执第六生灭意识为真如自性”〈因为作为最初入道的方便,离不开对第六意识起般若正观,已提高定慧力〉; 3、将“阿赖耶识”与“真如”、“如来藏”、“金刚心”、“清净本心”、“实相”、“因地真心”、“不生不灭之空性真心”等概念不加界定地滥用一气,并鼓吹要以第八阿赖耶识为起修的因地真心,完全否定了“即见闻觉知而离见闻觉知、从而当下体取无生”的可能性。 萧平实在批判其他汉藏大德知识的时候,正是带著这三个错误,而他本人并没有觉察到,还以为自己代表了真理。难怪他在批判别人时如此振振有词,得意忘形,自慢而尖刻。】
  上平居士这一段文章,分成三小段辨正:
  第一段:【上所引的两段文字,基本上可以代表萧在他的书中所犯的三个主要错误:1、将“见性、闻性、知觉性”混同于“眼识、耳识、意识”,从而把有关由眼识返源见性、由耳识返源闻性、由意识返源觉性的修行方法,一概斥为“妄以生灭第六意识为不生不来的因地真心”之常见外道〈因为它们都要从识心起观入手,而识心是生灭法〉;】
  略覆:保唐无住禅师、元音老人、徐恒志居士、上平居士等,悉皆同认“见性、闻性、嗅尝触性、知觉性”为佛性,上平居士更言“《楞严经》言之甚详”,以此语为证。然《楞严经》所说,谓见性闻性…知觉性等,非单由因缘所生之众法即可出生,亦非由自然性生,实由如来藏藉诸因缘法而自然出生;若究实相,彼诸因缘法其实亦是展转由如来藏所出生者,是故见闻知觉等性,皆应回归如来藏,这才是佛法之根本,才是回归到实相。实相既然是不生不灭法,而佛性正是常住不灭之法,异于见性、闻性…等夜夜断灭之法,乃至眠熟…等五位中,见性之人亦可分明眼见彼眠熟闷绝者之佛性分明现前,不因眠熟闷绝者之见闻知觉性断灭而消失不见。
  佛性既然如是为常住不灭法,而见性、闻性乃至知觉性等,却都是夜夜断灭、闷绝即灭之法,如何可说见闻知觉等性是常住不灭法?如何可说见闻知觉等性即是佛性?绝无此理!不可说佛性会断灭故。佛性从如来藏显现,而与见闻知觉等性及所有法同时同处;必须是具足见闻知觉等性及其余诸法和合之总相,方可谓为佛性;必须要由定力、慧力、福德之具足以后,在如是总相上,方可眼见佛性,若缺此三之一,即不可能眼见。能见之性只是眼识之作用,能闻乃至能知之性,只是耳识乃至意识之作用,皆是众缘所生之法,皆从如来藏中出生,四阿含及楞严经中具说分明,上平居士读之不解,更来指责 平实先生深入证解后所宣说之正法,真是颠倒!
  兹摘录《楞严经》卷二:“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精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花,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狂花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花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花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花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花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即触入,臂腕骨髓亦应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知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也)。”
  《楞严经》卷三,复云:“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也)。”
  现见《楞严经》中所说五阴、六入、七大、十二处、十八界悉皆虚妄,乃依于不生不灭之如来藏及佛菩提,方可言见性闻性…知觉等性不变不异不坏。若离如来藏(妙真如心)而言见性闻性…知觉性等不变不异不坏者,名为断章取义。何以故?谓不回心阿罗汉入涅槃已,见性乃至知觉性永灭,永无复现时,云何可谓为不生不灭者?次谓菩萨依佛菩提故永不入无余涅槃,依如来藏故令见性乃至知觉性夜夜灭已、次晨复现,世世灭已、来世复现,成究竟佛已、永无灭时;皆依佛菩提及第八识如来藏而言见性乃至知觉性不变不皱不缩不灭不坏。《楞严经》中具足宣说:能见之性等六性,要因六根六尘及六识和合,外加明暗等外缘方能现起故,本是因缘法、生灭法也;要依如来藏体及佛菩提,方可谓为“非因缘、非自然”法也。是故一切人皆不应外于如来藏,不知不证如来藏,而言见性等为“非因缘生”,否则即是“未悟之人断章取义,误会楞严”也。
  《楞严经》卷二,又云:《佛言:“如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如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否?”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此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皱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见性等虽然消灭,但仍有如来藏可以)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佛兴慈悲,哀悯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此段文中宣说:色身及见闻觉知心,以及能令身心现起于三界中之诸缘〈无名随眠、烦恼种、业种、四大种自性〉皆由“妙明真精妙心”所生;复说“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谓种种心所有法〈五遍行、五别境〉所缘生之见性、闻性、嗅尝触及知觉性,皆是由“妙明真精妙心”而出现;非如上平居士所说“见性闻性…知觉性即是自性依用而权立之异名”,实则见闻知觉性皆是由如来藏所出生者,实则能出生见性闻性…知觉性之第八识如来藏方是真心也,见性闻性等知觉性皆是由如来藏所出生者,皆是所生法也。既是所生法,如何可说是常住不坏之法?如何可说是能生万法之根本心?上平居士对此却茫无所知,岂是有智之人?
  第二段:上平居士说:【2、将真如自性〈或者说如来藏、第八阿赖耶识〉与七转识完全割裂开来,忽视了它们之间的体用关系,从而将有关即用即体、由用返体〈如返闻闻自性〉的用功方法,一概斥为“妄执第六生灭意识为真如自性”〈因为作为最初入道的方便,离不开对第六意识起般若正观,已提高定慧力〉;】
  略覆:凡夫及诸圣,于欲界轮回生死或乘愿广度众生中,皆是八识具足;由有八识心王故,展转而生一切法。然此一切法既由八识心王所生,八识中之意识及前五识复依未坏之五色根及意根末那为缘,方由阿赖耶生;意根复依一念无明三界烦恼为缘,由阿赖耶生,当知此七识心悉是阿赖耶所生,与阿赖耶和合为一,故能运作无间,令众生不能了别同中之异,说名为一。
  然虚妄唯识门之七识心,一一心各有同异;同者谓各具了别性,异者谓彼彼了别性互有不同:眼识唯了别色尘,乃至身识唯了别触尘,意识能了别六尘而有偏重,意根遍能了别五尘之法尘而了别慧极劣、须依意识方能于六尘中起思量(作主)性。此中七识之了别性谓一,差别性谓异。此七识心本由赖耶所生,依于赖耶而运行,亦是赖耶自性,故与赖耶是一,是名为一。然阿赖耶识于七识心现行运为之间,与七识心和合运行无间,其了别性之行相极微细,唯了别七识心之心行、唯了别色阴之变化,而不随七识心于六尘中起种种分别,亦不于六尘中起种种喜贪及憎厌,其性迥异七识心,故与七识心有异。复次,赖耶于七识心运行之中,有其自性作用;而此自性作用,极为重要,为三界一切有情所不可一时或缺,然诸有情之未证别教菩提之见道位(禅宗之明心)者悉不能知。由阿赖耶识有此自性故,迥异于七识心故,说名为异。综观七识心与阿赖耶之关系,如是略说,令上平居士等一切学人知此一异之理。
  而楞严全经之意旨,皆围绕于如来藏体而说其用;蕴处界皆从如来藏生,蕴处界有生有灭,如来藏体恒不生灭,故说蕴处界与如来藏非一非异。不可谓“心性不二”,何以故?有大过故:若谓心性不二,则心即是性,则应二乘无学人入无余涅槃时,蕴处界性灭尽不现时,藏识心亦应归于断灭,则涅槃成断灭法,性与心是一故。若谓心性是二,亦有大过;意谓蕴处界性非由如来藏生故,则堕“无因有缘”之论中,则堕应成派中观之邪见中,则谓实相心别是另一心,则是谓实相心与蕴处界无干。
  是故当言如来藏是体,能生蕴处界等性用,蕴处界依于如来藏而运作,如来藏体与蕴处界等作用非一非异。复次,如来藏生蕴处界作用已,于蕴处界现起作用之时,别有如来藏之自体用现行,随一切缘而配合蕴处界运作,别有自体性现行,非唯现起蕴处界之性用尔;于蕴处界作用暂断时(如眠熟、闷绝等五位中),如来藏仍有其自体性随缘任运。如是,如来藏于蕴处界暂停性用之际,及蕴处界性用现行之际,皆悉别有自体性随蕴处界而任运不断,禅宗真悟祖师之所悟者,悟此性也;由悟此性故,了了分明见如来藏之体性,现见如来藏与蕴处界并行运作--生蕴处界性之见闻觉知等,而仍有自体性之配合运行。
  复次,西藏密宗古今诸师,及当今大陆八大修行者,皆欲将意识修行转变为真如,即是欲将生灭法转变为不生灭法。譬如徐恒志居士常谓“真心与妄心,如水与波不一不异,粘著即成意识,脱落即成灵知”。如是之语,有大过焉,悖理违教故。若灵知心不起分别即可变成真如,则三乘诸经皆应改写,因为三乘诸经皆谓灵知心是意识故。则 佛初转法轮时亦不应破斥常见外道,何以故?谓常见外道之修得四禅八定者,皆能不粘六尘故;然 佛终不说其为悟,仍斥之为常见我见之外道。当知有情之灵知心,不论粘不粘六尘,一旦现行运为,则有别境五心所法(欲、胜解、念、定、慧)随之现行,何可谓为无分别心之真如心?
  灵知心永远是意识,乃至成佛时仍旧是意识,永无可能变为真如也。如果灵知心不粘六尘时变为真如,粘著时又变为意识,如此变来变去,则是变易法,即非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断不常、不一不异、非俱非不俱、非有非无之实相心。若灵知心可变为真如,则灵知心不粘著诸法时,应有二真如,则成就大过失, 佛说一切有情恒有第八识遍一切时存在故;亦应灵知心变为真如时,无有意识存在,则应有二真如心而无意识,第八识真如心于意识灵知心未变为真如时即已存在故。然 佛世尊说人间有情悉有八识,不论悟或未悟,皆悉如是。是故真如心阿赖耶识本已有之,非是修禅之后方有真如心也,非将灵知心修成无分别及不粘著而可谓为真如心也。
  然无念灵知心若是真如,则应实相有四:一者无念灵知之意识心,二者灵知心所依五色根及意根,三者法尘,四者能生灵知心之如来藏。三乘诸经既谓灵知心依此“一因三缘”而生,则能生无念灵知心之因法与缘法亦皆应是实相故;如是则成实相有四,则生大过。“了了灵知”若是真如心,则不应于眠熟等五位悉皆间断,然而 佛说真如自无始劫来遍一切时皆在,不曾刹那暂断故。
  上来所说真如自性与七转识之体用关系,上平居士显然不知,由是奉劝上平居士等一切显密行者,莫想将意识心修行至“了了分明,朗照无住”以为即是真如心,应当藉此意识心之了知性,觅取恒与意识灵知心同在之真如心--离六尘见闻觉知之第八识真如--阿赖耶识。
  第三段:【3、将“阿赖耶识”与“真如”、“如来藏”、“金刚心”、“清净本心”、“实相”、“因地真心”、“不生不灭之空性真心”等概念不加界定地滥用一气,并鼓吹要以第八阿赖耶识为起修的因地真心,完全否定了“即见闻觉知而离见闻觉知、从而当下体取无生”的可能性。 萧平实在批判其他汉藏大德知识的时候,正是带著这三个错误,而他本人并没有觉察到,还以为自己代表了真理。难怪他在批判别人时如此振振有词,得意忘形,自慢而尖刻。】
  略覆:上平居士连“阿赖耶识”、“真如”、“如来藏”、“金刚心”、“清净本心”、“实相”、“不生不灭之空性真心”等基本佛法名相的意涵,都还弄不清楚,竟敢指责 平实先生“滥用一气”,实是浅学无知,且是无智至极之人,难可与语。
  关于生命实相之名相,尚不只前面数种,且看 佛世尊所开示:《佛说不增不减经》之开示:“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舍利弗!即此法身过恒河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 “舍利弗!,即此法身厌离世间生死苦恼,弃舍一切诸有欲求,行十波罗蜜,摄八万四千法门,修菩提行,名为菩萨。…” “是故舍利弗,不离众生界有法界,不离法身有众生界。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于《楞伽经》中, 世尊更说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大慧!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
  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
  故知法身即是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此法身在一般凡夫众生身中时名为众生,此法身若在灭尽一念无明之二乘圣人身中时名为阿罗汉或辟支佛,此法身若在打破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之菩萨身中时名为菩萨,此法身若在断尽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之佛身中时名为世尊。虽有四名,同一法身如来藏--阿赖耶、异熟、无垢识--亦名如来藏。
  此法身第八识如来藏,本来具足,非是修行造作而得。此法身阿赖耶识远离能所分别,本性清净而有染污种子,藉身根及灵知心而起现行,须经由修行转化清净而生般若实相智慧。法身在众生地名为流转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在七地及三果以下名为正行真如。在学习唯识经典而未开悟之菩萨身中则名为“相真如”。在修学唯识经典之已悟菩萨身中则名为“了别真如”。在八地以上及阿罗汉、辟支佛地名为“清净真如”。八地以上仍有八种无始无明及四种障应断,断已方能成佛,在诸佛身中则名为“清净真如”。
  亦如《契经》 佛云:“金刚藏!如来常住恒不变易,是修念佛观行之境,名如来藏,犹如虚空不可坏灭,名涅槃界,亦名法界。”金刚藏菩萨云:“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譬如明月现众国土,世间之人见有盈亏,而月体性未尝增减。藏识亦尔,普现一切众生界中,性常圆洁,不增不减,无智之人妄生计著。若有于此能正了知,即得无漏转依差别。”“阿赖耶识恒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是诸圣人现法乐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与诸乘而作种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一切众生有具功德威力自在,乃至有生险难之处,阿赖耶识恒住其中作所依止。”是故,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九:《王言:“大师!如此法身,当依何法作如是观?”答言:“大王!当依一切众生烦恼身观,当依贪欲瞋恚愚痴众生中观,当依四颠倒见众生中观,当依阴界入中观,当依地狱畜生饿鬼乃至阿修罗等诸身中观。何以故?此身即是如来藏故。大王当知:一切烦恼诸垢藏中,有如来性,湛然满足。如石中金、如木中火、如地下水、如乳中酪、如麻中油、如子中牙、如藏中宝、如摸中象、如孕中胎、如云中日,是故我言烦恼身中有如来藏。”》此即明言众生烦恼身中皆有如来藏。
  《深密解脱经》卷一, 佛云:“广慧!彼识名阿陀那识,何以故?以彼阿陀那识取此身,相应身故。广慧!亦名阿黎耶识,何以故?以彼身中住著故,一体相应故。广慧!亦名为心,何以故?以彼心为色声香味触法增长故。广慧!依彼阿陀那识能生六种识,所谓眼耳鼻舌身意识身。”《入楞伽经》卷七, 佛云:“大慧!阿黎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由此可知,如来藏又名阿陀那识,又名阿赖耶识,自性清净,常不断绝。
  复次, 佛于大品、小品《般若经》中,则说如来藏为“菩萨心、不念心、无住心、无心相心、非心心”,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中,则说菩萨有个无住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试观一切众生的意识--离念灵知心--能不能无所住而生其心?现见不能也!因为离念灵知心一旦现前,就一定和六尘相应,只要和六尘相应,就必定有所住;就算是打坐入定,坐入二禅等至位中,离开欲界的五尘,但还是有定境中的法尘相应,既有定境法尘相应,就是有所住,因为仍然有意识觉知心能觉知及分别定境;既能觉知分别定境法尘、所以能住在定境中,那就是有所住的心,不是无住心。因此“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那个心,祂是本来就无所住,然后在无所住当中不断地生其心。菩萨由于证得这个心,所以才能生起般若的智慧。
  而所谓的“无心相心”,则是说祂是本来不贪、不瞋、不慢、不疑的体性,祂不会喜欢这个、讨厌那个,没有众生所知道之心相,般若系诸经说这个心是“真我”。“有心相”的心,如贪、瞋、痴、慢、疑的心以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能觉能知的心,都是“有心相”的心,那不是真正的我。
  “非心心”则是说菩萨有一个不是心的心,祂不是有情所知道的能见闻觉知的众生心。“不念心”则说真心如来藏是“从本以来不起一切念、从本以来就不怀念一切法、从本以来就不忆念一切法”的心,由于证得这个“非心心、不念心”,才能生起实相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就是这样来的。
  佛世尊于四阿含中,更广说第八识有多名:心、识、所知依、非心心、不念心、菩萨心、无住心、无心相心、阿赖耶、异熟、庵摩罗、无垢识、如、真如、实际、本际、涅槃、有分识、穷生死蕴、如来藏、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如来、我、真我、阿陀那、种子识、净无漏界、法身、法性…等,所以真如有许多名字。《楞伽经》也说如来藏有种种名称,更说种种外道所说之一切神我、大自在天、造物主……等种种万法之根源,其实也都是第八识如来藏之异名,只是因为那些外道不能证得如来藏,所以产生了种种妄想,因此而发明了大自在天创造万物,神我创造众生…等错误之说法。所以第八识如来藏有种种名称,不可因有多名,便谓为多心也。
  然于禅门之中,亦有如是称第八识者:本来面目、自家宝藏、寸丝不挂、祖师西来意、无事人、“潜行密用,如愚如鲁”、本地风光、莫邪剑、无缝塔、没弦琴、无根树……等名,种种诸名皆是真心如来藏之别名也。上平居士若是真正学佛之人,于此不可不知也。上平居士以为“即见闻觉知而离见闻觉知、从而当下可以体取无生”,殊不知此妄心即使修至无能所无分别时,依旧不能解脱,依旧是未断我见之凡夫。若不能弃舍此心(现前观察到觉知心、离念灵知心虚妄),则永远不离有爱住地无明(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之灵知心对自我产生执著,不肯承认自己虚妄),即使修得四禅八定,亦不能了生死。必须彻底了知祂的虚妄本质,方能识取法身阿赖耶识;识取法身阿赖耶识之后,方能了知阿赖耶本心才是真正的主人;方能证实祂远离能所分别,祂毕竟空也毕竟有,祂能生七转识,故有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确实证知祂能藏能变一切法,及具有异熟真如之体性,了知祂能生一切法,而一切法皆由祂的见分相分辗转演变而生,了知吾人五蕴身心及六根所受一切六尘皆是自识所变,使得六七二识所成之无念灵知因此而断我见我慢我贪我痴,转依无漏而得解脱,方能使阿赖耶识转成无垢识而发起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乃得成佛。凡此皆须从阿赖耶识本心下手,因此本心永远是本心,妄心永远是妄心;不论如何修行,无念灵知心永远是妄心,妄心永远不会变为阿赖耶本心。
  此外,上平居士批评 平实先生云:【完全否定了“即见闻觉知而离见闻觉知、从而当下体取无生”的可能性。】然而这种批评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平实先生一向告诉大众:“要以意识心之见闻觉知性及分别性,去寻觅与意识见闻觉知同时同处的第八识如来藏。”不论是在《禅--悟前与悟后》书中所说,或是私下指导弟子的时候所说,或是讲经时所说,都是如此。这正是“即见闻觉知而寻觅离见闻觉知的如来藏,从而当下体取无生”的真实体现,却是上平居士所不懂的,他是误会了这一句祖师开示意思的人。所以 平实先生从来不否定“即见闻觉知而证离见闻觉知的如来藏”的可能性,却反而教导大家“即见闻觉知而证离见闻觉知的如来藏”的真正实行者。这个道理,上平居士再思量三十年,也还不懂的。
  上平居士此次于网站上,大肆诋毁 平实先生所弘如来藏正法,坚持以“意识证自证分”之离念灵知作为真如佛性、作为常住不坏之法,违背《楞伽、楞严、维摩诘、大集、大宝积…》诸经 佛语,妄谤 平实先生所传正法为邪知邪见,并举证历历;然而所举证之经文之中,其实却反而证明 平实先生所说之法完全正确,有智之人皆可从其举证之经文中,了知上平居士之错谬知见,从而晓了上平居士实是浅学无智之人,完全无法领受 平实先生一向开示之如来藏正理。无知误解之人,竟然诬指 平实先生菩萨心肠、苦口婆心,欲度广大受邪谬知见所误导之众生入佛知见的悲愿为“批判别人时如此振振有词、得意忘形,自慢而尖刻。”
  末学追随 平实先生十有余年,对 平实先生之行谊知之甚详, 平实先生待诸同修诚恳亲切、谦恭和气、调柔正直、慈悲温厚,从未曾见 平实先生口出恶言或面现瞋恚之情,不曾见其怒斥或责骂弟子者;弟子若有过失, 平实先生总于私下婉言相劝,晓以法义,细心照拂每一位弟子,如若至亲。但是也有 平实先生所不能忍者,即是破佛正法、诽谤僧宝、离间四众者, 平实先生则会于大庭广众中加以破斥,并于所书之著作中一一予以披露,破斥之时亦是婉言细加详说正理与邪见之差别所在,此即是大菩萨不忍正法被诬蔑破坏之护法金刚作略;若不如是,若是一向乡愿、一向作滥好人,是非不分、义理不明,则因众生大多盲无眼目,必将无所适从。是故 平实先生多年来所努力以赴的,唯是护持 世尊正法,使诸方学人不被邪师所广弘之邪知邪见误导,令诸学人悉皆了知三乘正义,皆能检魔辨异,远离种种外道邪见,则我佛教即能免于被外道法渗透,免于日渐空洞化及外道化之潜在危机。
  复次, 平实先生于书中所破斥古今显密诸师、诸善知识者,极少评论彼等之身口意行,唯对其所开示之错误法义知见进行辨正,所怀抱的心态是“悲悯众生被误导、欲救误导众生之大师回归正法”,因此决不可能如上平居士所诬蔑之“得意忘形”,如是以救护一切众生、一切大师回归正道为出发点,所言所书自然远离“自慢而尖刻”了。p170-188
(原标题:20 辨 正 --17)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