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菩萨宝山行(一) .......... 无名

   日期:2020-07-08    
菩萨宝山行(一)
  ——导师台中开示心得
  幕 起
  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正觉同修会台修处像在办喜事一般,早上九点起即有许多义工,满心欢喜地忙进忙出、布置场地,准备在下午迎接 导师。台修处的主道场在地下室,仅可容纳约200人,因此我们在一楼临时租设了一百张活动铁椅,再架设一台29寸电视及一个扩音喇叭,希望能让每一位因缘具足的众生,从下午两点至五点都能安心坐下来听到及看到 导师开示。
  同一天晚上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佛光山星云法师也举办了为期三天的佛学讲座。由报纸的报导及照片看来,约有数千人到场听讲,其视听设备、空调灯光、讲台座席,均具国际水准,乃至背景布幕,都经过精心雕琢。
  这两个场景,在表象上真是相去甚远。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同修会,还是一个经过十几年经营的局面,若将时光倒转十几年,回到 导师初弘法的时期,那差别更不能以道里计,真正是小虾米与大鲸鱼!以这样人单势薄的团体,要竖立正法的大幢,与全,甚至是与全世界悖离 世尊正法的佛教界相拮抗,面对一波波的抵制与毁谤,更经历了三次的变生肘腋, 导师都扛了过来,却只谦谦的告诉我们:“这都是正法的威德力使然,不是我个人的力量。”但我们心里清楚得很,这一切,需要多大的智慧、胆识与使命感,任何一项的不具足,就真的是“百千万劫难值遇”了!所以今日我们能恭逢此一盛会,实在是莫大的福气。
  菩萨
  开示伊始, 导师即说明,因为许多同修反应,众生需要 导师的亲近摄受,所以亲教师会议决议今后如无意外事故牵绊, 导师将每半年分赴台中、台南共修处与大家见面。能够这样亲炙 导师法光,对每一个中南部的学员,可说是求之难得;对会外人士,更是一个接近大善知识、启发正法良缘的好机会。
  导师随后开示:“众生成就之时,就是菩萨成佛之时”、“菩萨成佛时所成就的净土,就是要摄受无量劫以来的有缘众生”,所以得要“恒常以慈悲心待众生”。乃至如 导师以前曾经说过:“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宝莲花,也是由众生往生的愿力与 阿弥陀佛的愿力共同成就而出生的。”由此我们可以揣测,菩萨成佛时的净土,应该就是无量劫以来的有缘众生的阿赖耶识或异熟识,与十方世界诸佛的无垢识,偕同这个菩萨成佛时的无垢识,所共同成就。可见与众生结善缘,在菩萨的成佛之道上,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我们又是何其有幸,在无量众生中雀屏中选,成为 导师将来成佛时所摄受的佛子!
  导师接著又开示:“佛法是甚为稀有、难可信解之法,所以学这个法,一旦出了同修会,就是知音寥寥,而且愈学愈孤单。”这一番话,真是说到了每个同修的心里。放眼望去,凡有“佛书”之处,不管是寺庙、书局、图书馆、乃至素食店等等,在在充斥著藏密、外道以及世俗化的言不及义著作,很不容易才找得到一、两本正智出版社的书;凡有“佛法”之处,谈的若不是“行善布施、放下执著、把握当下”等意识境界,就是现象界的生死轮回与缘起性空;再加上许多同修周边,若不是藏密与外道的友人,就是苦劝你“不要迷信”的眷属,所以言若及义,常是听者藐藐, 甚至无一话可谈,无一事可论;所以出了同修会,真正是少有人,乃至无一人是知音;不但如此,还得加上少善根者的怀疑、轻贱甚至毁谤(虽然这些目前绝大多数都由 导师承担下来,但身为弟子,多少亦感同身受),真可说是难能堪忍。
  在这样的状况下, 导师仍勉励大家,要一本初衷(愿、忍),生生世世精勤求证(进、定、慧)、严持戒律(戒)、并 弘法度众(施)。这样的行止, 导师在十数年弘法的过程都已一一示现,我们在庆幸自己能遇上这样一位大菩萨之余,也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能像 导师那样展现菩萨的胸怀志气,自度度人吗?或者,我们应该深思:从“无常、苦、空、无我”的个人解脱,到“尽未来世利益众生”的慈悲愿行,这样大的一个转折,除了认知众生累世以来皆曾为父母子女眷属,眼见其轮转生死、心生不忍之外,可有其它因素,成就了菩萨源源不绝的利他动力?
  觉
  菩萨的全名为“菩提萨埵”,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众生,合起来就是“用佛道成就众生”;又:菩提名觉,萨埵名有情,合起来就简称“觉有情”,这是每一个大乘佛教徒最基本的认知。按照这个定义来看,许多道场乃至现今世俗之人,实已滥用了菩萨一词,因为其所奉所行,多不出行善布施,且仅在一般世俗层次,少分充填了“觉有情”中的“有情”一项,但却严重欠缺“觉”的体悟与实践,以致许多信众往往连正信佛教、民间信仰、一神教的分际都不清楚!这就是何以将许多佛教 大道场(如慈济、佛光山等)的刊物上许多文章上的佛教名句,换成基督教、天主教相对的名句后,其内容几无不同的原因;即令知晓佛教与外道有所不同,却又往往以观察理解现象界和我所的“缘起性空”、“无常”等为觉,并以“面对他、接受他、处理他、放下他”、“如如不动而不执著”、“大爱包容”等世间行门(似曾相似吗?这些都是心理咨询常用 的话语),作为 毕竟成就之道。环顾世间,聪明才智者比比皆是,但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佛教居然会走到这样世俗、浅薄的地步。我曾询问一位笃行布施,于世间法上令我佩服万分的才德之士,到底他所奉行的“佛”教,与一神教、道教等有何不同?他的回答竟然是:佛教对有情世界运作的道理(因果、轮回、回向、超度等)有更深入、更完整的解释。果真如此,则 世尊应化现于诸“本质相同、仅是深浅不同”的外道中,助其精进法义即可,何须大费周章、另创佛教?又怎会踵随六师外道,以“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楞严经》卷一)、“深坑邪道、诳人引盲”(《佛藏经》 〈净法品〉第六)、“非理”(《息诤因缘经》卷一)等这样严正分明的用语予以破斥? 更令人讶异的是,对我的质疑,他仅表示:“佛”法应该愈学愈简单自然,不是要钻牛角尖,现在他每日都觉得有意义,这不就是了吗?何况诸多天灾地变,像此次南亚大地震与海啸,诸佛教团体均全力投入救灾,其行止令人动容,何来可议之处?……。
  但佛法正义,事关众生千秋慧命,岂可有分毫和稀泥?即使做了如同须弥山般的广大善事,是非功过仍须厘清。不容争辩的是,既然信的是“佛”教,就是要遵循及实践 佛的教导(今时最荒谬者莫过密宗,号称佛教,却以上师为最高依归,成为上师教、喇嘛教。以 佛为究竟依归,才是佛教),而 佛的教导,就是具载于三藏十二部经内的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所以任何涉及佛教的称号与行止,通通都要经得起佛典义理的简择,始得确认其是否契符佛意。在众多述及菩萨道的佛典中,以六波罗蜜多(施、戒、忍、进、定、慧,简称六度)篇幅最多,可说是 世尊为每一位菩萨详述的必修科目;六度中,又以前三波罗蜜多(施、戒、忍)最常被许多道场拿来作为成就的行门,君不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或“欢喜做、甘愿受”等辞句,仅仅触及施、戒、忍波罗蜜多的表相,就成了道场信众全力奉行以追求解脱的准则,以此类表相佛法全面取代真正佛法的般若与禅定,真正的佛法已经被李代桃僵了。既是如此,且让我们以解脱道的意义,来检视这些道场的菩萨行的内涵。
  解脱道的精神,乃是要去除令有情死死生生、轮转三界的系缚;而三界得以系缚有情,端在有情无始劫以来念念熏习,以至于今深执“有我”的邪见,关于此类邪见, 导师在书中已多所开示:
  【我见者谓有诸凡夫执色身或灵知心为我,凡夫执色身为我故畏生死、故贪五欲;佛子未见道前,执见闻觉知心为我,故畏死后此心灭坏,恐堕断灭空,故不欲死。错悟之人执灵知心离于妄想为不生灭我,故于我瞋不能离、不能断。应成派诸中观师则以灵知心不执著名相、不执著自己,以此为中道。】(《楞伽经详解》第一辑第17页)
  【一念无明有四种住地烦恼:见一处住地,欲界爱住地,色界爱住地,有爱(无色界有)住地。此四住地烦恼之现行,能令众生轮回三界,障碍出离,故名烦恼障。见一处住地烦恼即是我见,由众生对五阴十八界起不如理作意,执色身为我……乃至执识阴、意识界为不坏我,是名我见……欲界爱、色界爱、有爱住地,此三烦恼,要依见道之见地,于觉悟三乘菩提后,渐渐修断,此三烦恼名为我执……。】(《楞伽经详解》第五辑第270页)
  【我见者谓:执取见闻知觉之自体性为常住不坏法,以之为万法之主体心……。我执谓:执取见闻嗅尝触知等自性,于欲界中所触之境界,以如是知觉性为不坏之我;执取见闻触知等自性于色界中所触境界,执著如是知觉性为常住不坏我;执取了知定境之自性,于无色界中所住之定境相,以无色界中之了知性为常住不坏法。】(《宗门密意》公案拈提第七辑第435页)
  由此可见,解脱之道必须体悟“我”的虚妄本质,从而断除我见我执;是以一切有关解脱道的修行良莠,其最真切的量度就是我见我执的断除程度。依此而观之,许多道场的“菩萨行”──欢喜行善布施,其实都未触及解脱,甚难成就解脱,下焉者甚至愈行愈远!举布施为例,不管是以财施、法施或无畏施的形式,都在令受施者得安乐,且因直接、立即以众生习惯的五阴受用,所以众生常会因此而存感激仰望之心。施者若是初机行人 ,极易以累劫之习气,欣乐(执)于受仰望的境界,在心深处不知不觉起了贡高我慢之心,进而坚固我见我执;久入佛门者,虽可以因 佛于经典的开示,知道要三轮体空,但却往往以“护念其心如如不动”而行之,殊不知如如不动者,乃植基于清楚分明的“我”与“我所”;而鼎力护念者,正是深系有情的元凶──觉知心常住不坏的我见;这个觉知心在历经如此长时的护念后,也许可以在绝大多数的世务中展现近似“无所住”之相,但却无法由根断除,所以自此以后无量劫中,必然会因我见与我执,起了相对应的我所烦恼,造作业行,以致难以解脱,尤以业福享尽,转生下堕时为甚!
  同样的,忍波罗蜜多亦非仅是“凡事不计较”、“忍苦”、“忍饥”、“忍一口气”等。这些近于世俗的讲法,仅仅触及忍波罗蜜多的生忍中的一小部分,若依一般道场缺乏正确知见(断我见我执)之所行,必将如前段所述布施情境一般,于行忍之际,执于清楚分明的“我”与“我所”,难以真正成就“生忍”。除此之外,忍波罗蜜多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部分──法忍:
  【所谓法忍:譬如一个人学会了一个好的法门而告诉众生,但不为众生接受。便知众生因缘未到,而不生气,能自得法乐,有缘者即详尽传授之。又如修习佛法,不畏惧深妙的法门,而能坚忍不辍的深入修习,所谓无生法忍。一切亲见佛性者皆已分证无生,因见性者最多不过一来,明心者最多不过七来,即究竟解脱。欲修无生法忍,须先从事上修生忍。法忍即是不害怕一切深奥的法门,如实修证之后能安忍于无生之法中。】(《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37页)
  法忍不仅包括安住于断我见、断我执的状态,还包括进一步精勤修习佛菩提道的心念,其重要性不言可喻。现在有许多行者,只愿安于布施行善,不思深入经藏精进法义,遇到质疑,辄以己意任解“万法归一”、“举手投足皆从道场来”、“道即自然”等佛法名句,最后就会以为“佛法应越学越简单”,反而不辨正法邪法之善恶分际;另一方面,不能平心静气,仔细简择法义,仅凭上师甚或他人的几句话,就将 导师的书归于邪说异端;甚至,有机缘听闻或接触第一义谛,却一开始就不是以“请法”的心态,而是以“质疑”、“盗法”的心态为之者,同样不符“法忍”。
  至于戒,概括而言是以列举方式,遮止明确的障道行为与心念。《大智度论》云:【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因此,戒是菩萨行的重要依止。但持戒同样需要有正确的解脱知见,方得以克竟全功,因为楞严已说“摄心为戒”。以偷盗为例,一般道场所谓持戒严谨者,除了身不贪财,不取非己之物外,率皆要求“守护六根,不令驰散”,以期达到“心念不动,清净无染” ,但是大多作不到,这就是不知道应该远离我见邪见,明显的不知应断我见与我执,极易如前段所述未具正见之施、忍一般,愈持戒清净,就愈会落入我见之中,更执著觉知心自己的成就,更容易滋长慢心而远离解脱道。
  综合以上可知,施、戒、忍波罗蜜多要能成就,必须有正确的知见与观行,诚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摄受品〉第七所载:
  【世尊!如是菩萨摩诃萨依世间心修诸善法,无方便善巧行布施等故,我、我所执扰乱心故,虽修般若波罗蜜多而未得故,不能如实调伏高心,亦不能如实回向一切智智。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出世间布施波罗蜜多时,善修般若波罗蜜多故,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不得布施,是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行布施波罗蜜多故,能调伏高心,亦能回向一切智智。】
  缺乏正确的知见与观行,就会导致后来历经尘劫精进而不得解脱。施、戒、忍如此,进、定、慧亦复如此,所以 导师于书中曾明示:
  【佛法所应断之烦恼,初期以我见烦恼为主,即是误认觉知心为常住不坏心之邪见也。此邪见又名我见、身见,五利使中之见所摄。而今证严却同于惟觉、圣严……等人,将我所之烦恼作为佛法中所言之烦恼,令人断之;却不教导徒 众应断我见烦恼。如是而行,纵使真能断除我所烦恼,亦将永远是凡夫,非唯不能取证大乘般若之见道,亦将永远不能取证声闻缘觉之见道。】(《宗门密意》公案拈提第七辑第426页)最可怕的是:将会因此而自以为是已断我见、我执,生起增上慢心,自称为圣人,成就大妄语业。
  事实上,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不断我见、我执,绝对无法真切践履“利他”之行,成就菩萨之实!只是在觉知心表面上看来似乎已经在确实履践了。所以,欢喜行善,不一定就可称为菩萨,甘愿受辱也不一定就可成为菩萨,戒行严谨更不一定就是菩萨,因为菩萨的“觉”,至少必须在解脱道上有所修证,至少必须了知“我”的虚妄不实,进而断除我执、亲证法界万法的实相理体!(待续)
 
标签: 电子书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