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广论之平议

   日期:2020-07-08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平议
  正雄居士
  (连载十八)
  第四目 增上果
  六根所对的六尘境称为相分,相分又分为内相分与外相分。内相分是说五扶尘根触外五尘后,由阿赖耶识在五胜义根处,变现与外相分境一模一样之似色非色境,称为内相分。六根触此内相分境而生六识,至于外相分是指器世间,无量无数三千大千世界、山河大地、花草林木、地水火风以及有情身。外相分中的人身,是由有情各自的阿赖耶识藉父精母血、四大、业种之缘而变生的正报;而山河大地……等器世间之依报,则是由共业有情阿赖耶识之法种及异熟等流种为因,共同变现而成,并非如一神教所说“由上帝或大梵天所创造的”。
  再说,众生之前五根是由众生各自别业所感,以致别别众生之相貌身量各各不同,譬如人身有别于畜生身;乃至同为人类,却有男女面貌美丑、身量高矮等等的差异;p.75由于有情各自所造业种不同,因此受用的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也各各相异,这就是增上果之不同。
  因此众生造了十恶业道,所感的异熟果及等流果为正报以外,复感增上果的依报。如同《瑜伽师地论》卷60所说:
  一、杀生增上果:于外在环境中,饮食、蔬果、药物皆少有光泽与势力,而食物吃了不易消化,饮用水质不干净,药物不能治病,容易生病,因此有情寿命未满即已中夭。
  二、偷盗增上果:于外在环境中,土地乾枯,蔬果不能生长,或果实中虚而不充实,种植虽多而无雨水润泽,所生果实都乾枯不全,或全无果实,或容易腐败。
  三、邪淫增上果:外在环境中,到处都是大小便污垢秽泥,臭味充满逼迫难嗅,所住之处多生不净臭恶之物,凡诸所有皆不可爱乐。
  四、妄语增上果:从事农作、渔捞、行船等世俗事业,不能温饱滋养生计,更无余息可得;就算偶尔有稍少便宜之利,也唯独一次,而且有很多令人恐惧害怕的因缘产生。
  五、离间语增上果:外在环境中,地面坑洞不平,丘陵深坑阻隔险峻,乃是寸步难行,而且有很多令人恐惧害怕的因缘。
  六、粗恶语增上果:外在环境中,地面很多枯枝烧木、荆棘毒刺、瓦石沙砾,没有水池涌泉,河床乾枯,田地都是盐咸,丘陵坑险,而且有很多令人恐惧害怕的因缘。
  七、绮语增上果:外在环境中,所有果树,果不结实,p.76不是时节却结果并且似熟不美;而真正时节却又不结果,又所结的果也不会熟,树根不坚固,容易枯死,又没有地方可作休闲娱乐之处,园林池沼多不可乐,而且有很多令人恐惧害怕的因缘。
  八、贪欲增上果:外在环境中,一切世间的胜妙事,随著时间而渐渐衰微,所有气味唯减不增。
  九、瞋恚增上果:外在环境中,瘟疫流行,灾横扰恼,怨敌惊怖,猛禽、猛兽、毒蝎、毒蛇、蜈蚣、魍魉、药叉及诸恶贼等充斥。
  十、邪见增上果:外在环境中,所有第一胜妙花果,都隐没不见了;诸不清净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清净;诸苦恼的事物,看起来好像安乐;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不是可以救护的地方,不是可以归依的地方。
  以上为十恶业道之增上果,反之,即是十善业道之增上果。
  第五目 士用果及离系果
  士用果:士者,即是士农工商等世间人;世间人利用各种资具,以得到各种财物而受用之,谓之士用果。譬如农人利用耕种,而有作物之收成受用;商人利用买卖而有钱财之亏盈受用;工人利用工具制造工业品之受用等等。
  离系果:乃是修八支圣道,灭诸烦恼,如断除我见、我执,离开三界系缚之果报。此果报,十不善业中无;唯于佛法中修八支圣道,灭诸烦恼,造十善业道,而转成清净之业,p.77方能得之;若诸异生凡夫,不断我见而以世俗道灭诸烦恼,此不究竟故,所以非离系果。
  第六目 密宗自创之果─密宗如何窜改佛教的五果
  毕瓦巴著《道果—本颂金刚句偈注》301~302页说:
  子一、等流果者:若界净分固于脐,脐轮轮周数掌际,如镜面或双覆口碗相对,以指触不可得且甚白具光泽。如此,能去除白发及皱纹,身之肌肤得转柔嫩。
  子二、异熟果者:界净分固于心间,以如遍入天子之力而无敌。
  子三、士用果者:界净分固于喉间,舌能至眉间、二肩高圆、贪欲、身极暖热、生贪执、吮小舌乳(咽津),能多日不食,且身不憔悴。
  子四、无垢果者:菩提心固于顶轮,其寿能达二百岁等,非永不死。1
  句中的“界净分”是指男女淫液。“界净分固于脐”,是说若时从混合了女方淫液的中提升其中的净分(气分),从海底轮向上提升而安住于中脉的脐轮之中;以如此的无上瑜伽双身修法来笼罩大众,妄想可使皮肤洁白无皱纹,说是唯识学中的“等流果”,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真是胡扯一通。说“界净分固于心轮”,也就是若时从及女方淫液所提升之净分能安住于中脉的心轮,就会有天子的大力量,p.78所向无敌,说是为“异熟果”,此亦是可笑的妄想,与佛法中说的异熟果全无关联。又说“界净分固于喉间”,亦即若修双身法者于时,从及女方淫液所提升之净分能向上安住于中脉的喉轮,则对双身修法有很多利益,可以多日不吃食物,身体也不会憔悴,说是“士用果”,亦是与佛法完全无关的可笑妄想。又说“界净分固于顶轮”,其意思是说,若时从及女方淫液所提升之净分能向上提升而安住于中脉的顶轮,则能拥有二百岁寿命,说是“无垢果”,更是荒唐无稽;因为现见藏传佛教祖师,上从佛护、月称、寂天,中如莲花生、阿底峡、宗喀巴,下至历代祖师、达赖喇嘛、班禅喇嘛、各大小活佛仁波切……等,没有一个人是超过百岁的,更多的是贪淫不止而夭折短命,由此已经揭穿密宗的谎言。密宗喇嘛们都号称已经成就藏传佛教的最高修证,所写的论中也夸口说“其寿能达二百岁”,却总是短命夭折的居多,由此可知信受、修学藏传佛教者真是荒唐愚痴。如是密宗所自创之藏传佛教的四果若是真实法,于现今社会中,那可真是妙药、妙处方;所有的健身房、美容坊、医院、药局等等,都得要关门了。如果公开说与世人听闻,必会令人闻之喷饭;但藏传佛教行者却以隐晦的文字书写成书,用佛法之名相包装流传四方,欺瞒世人说为佛法,此乃是对诸 佛世尊莫大的侮辱与毁谤,真是末法时期群魔乱舞之现象,学子应审慎抉择之。
  ─────────────────
  1《道果—本颂金刚句偈注》,毕瓦巴原著,萨嘉班智达讲释,法护汉译,大藏文化出版社。
  密宗更以移花接木的手段,将显教方广诸经所说之异熟果等五种果报,胡乱解释成密宗双身修法的不伦不类藏传佛教的五果。毕瓦巴著《道果—本颂金刚句偈注》445页说:p.79
  “离系果”乃以暖相之次第坚固从而于自他之身升现本尊,语升现密咒,意升现无分别禅定相续不断。
  又因此得尽知旁生等类之语,亦能应其语而语,凡诸所现能觉无碍,为“异熟果”。
  复次,身内乐受不断,纵以苦缘交迫而亦生乐不绝者,为第三之“等流俱生果”。
  复次,烦恼倏息,八法之分别递减,一切之所执者小,为“士用果”或“无垢果”。
  意谓:由于双身修法所得的乐触,达到最高点,男女自身就能转化为本尊,语生咒语,意生无分别定,谓之为“离系果”。又因此而可以用畜生之语言与畜生沟通,说此为“异熟果”。又因此种淫乐受用不断,说为“等流俱生果”。由于乐触高潮,烦恼很快息灭,世间八风渐减,此时谓之为“士用果”或称为“无垢果”。密宗如此完全舍弃唯识增上慧学的解脱与清净内容,唯取名相并全面转易为使人沦堕三恶道的欲界中最粗重邪淫境界,不但不能使人脱离欲界爱,并且还是大力增长欲界爱而导致死后必定要下堕三涂的邪法;如果说此是佛法,则佛道也就不必这么辛苦去修学了。
  亲见报身佛说法乃是地上菩萨才能做到之事;凡夫菩萨明心而证得般若慧后,得根本无分别智,以此渐修才能生起后得无分别智。菩萨具足般若别相智以后,进修相见道位的般若智慧及熏习一切种智,以通达般若见道之智而生起无生法忍,获得初分的道种智,始成为初地入心。此后复积极聚集福、智资粮,进修一切种智,渐能地地入心、住心、满心,p.80圆满诸地功德,才能远离下劣身口意行,因而称为大菩萨的离系果。如此次第渐修渐进,方得圆满。而藏传佛教却把显教大菩萨之解脱与智慧“果证名相”,套在会使人沦堕三涂之藏传佛教双身修法上。
  毕瓦巴于445~446页又说:【亲见化身佛陀,自性中明现本尊,生起次第坚固乃离下劣身。以百种语向百种所化之众生说法,离下劣语。心中升起无根本、后得二位之定,离下劣意;以此等功德乃为“离系果”。】此段文是补充上一段藏传佛教之离系果。其意谓:密宗双身修法,达到高潮,乐境不退,就可一蹴即成离系果。佛法真悟之人闻之,不免喷饭。
  再说菩萨必经由明心见性,实证根本无分别智及进修后得无分别智,才有实相般若之智慧。绝非藏传佛教依双身修法,达到“乐空不二”可说为空性慧。如果认为密宗之双身修法可以令人成佛,则世间夫妻若懂得淫行技巧者,只要了知乐触空无形色、乐空不二,早就都已证得离系果而成佛了,又何必辛勤修学佛法呢?只要结婚以后读过密续“乐空不二”的闺房秘笈就都可以成“佛”了,因此证明藏传佛教许多说法是多么的荒唐。再说藏传佛教所谓乐境不退的“无分别智”,其实仍是意识心,仍是分别心;因为意识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分别乐境有退或无退,时时采取行动保持乐境不退,这就是意识分别心,不可说双身法行为中懂得保持乐境不退就是无分别智。再说乐触的感觉,也是由于意识的分别才能感受,所以藏传佛教所谓的无分别,其实仍是意识的分别境界,藏传佛教却说意识不起语言文字等相,便是已住无分别定慧中,p.81这是误会佛说的无分别真义。佛说的无分别,是指无始以来就无分别的阿赖耶识心性,阿赖耶识会了别末那识之作意及思心所,以及前六识的心行,但不于六尘境及诸法尘生起诸分别,故名无分别心。《维摩诘经》讲的“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即是此意;菩萨证悟无分别心阿赖耶识后,现前观察此一实相心从来本无分别,但同时有意识能领受及现观实相心的从来无分别,了知法界实相的状况而生起智慧,这才是所证得的无分别智;不是将意识住于无分别状态下而说证得无分别智,意识心无分别时是没有智慧的,不能说意识心无分别时仍然有智慧;而且,意识心不分别诸法时,其实还是有不藉语言而能了别六尘的慧心所,依旧能分别六尘,仍然不是真的无分别。
  毕瓦巴于446页补充藏传佛教的异熟果说:【又穿山透壁而无碍,纳三千世界于一粟而无大小,能以一变多,复以多变一等,以此功德而为“异熟果”。】穿山透壁,一多互变,乃是今生修神通的修得者,或过去生修神通报得者之境界;众生修习四禅八定具足后,再修神通加行,即可得神通,但这不是异熟果报。再说过去生有修神通加行,而致今生得报得神通,乃是异熟生,仍然是异熟果报的依报。而此决不是由藏传佛教双身修法所能得者,藏传佛教双身修法的修习反而会丧失已有的报得神通,因为淫欲贪会退失禅定障碍神通之修证与保任故。所以,藏传佛教古今诸师所谓的大神通都是在世时没有神通,死后就被徒众喧染成大神通;想要寻找一位还活著的密宗行者,说有大神通而能通过检验,绝无可能!因为,p.82双身法的乐触追求,是与禅定神通境界的发起背道而驰的。
  显教诸经论所说的等流果,乃是有为法之种种果报,是要因异熟果之异熟生而有,并非独立存在。毕瓦巴于446页又补充藏传佛教的等流俱生果说:【又以心气入中脉,双跏于尊母,无漏之乐得相续不绝者为“等流俱生果”。】大意谓:“若以清净分的菩提心,也就是及宝瓶气,而流入明妃之中脉海底轮内,并观想本尊父母交合双运,而令不漏泄,使乐触相续不断,是为等流俱生果。”藏传佛教双身修法,以乐触不断作为等流俱生果,与 佛菩萨经论说的等流果,真是天壤之别,毫不相干,纯属外道论。毕瓦巴再补充藏传佛教的士用果或无垢果说:【又、景象等诸定如其所有而止,所断不顺之类力小,对治之智力大,成妄进退道者为“士用果”或“无垢果”。】藏传佛教想要利用男女双运,或观想中脉明点及宝瓶气,说能得到世间的禅定、智慧,那只是藏传佛教的妄想;因为双身法的修习是与世间禅定、智慧的证得背道而驰的。
  300~303页毕瓦巴说:【由修道而生之受用觉受为诸法极净真实下固四喜之见。其亦谓:“以等流为灭白发,以异熟为能做力,能为士夫增长相,以无垢转成无死。”】意思是说世间人如果以藏传佛教之双身法作为修道行门,住在邪淫乐触的意识境界,说为能得藏传佛教的四或五种世间果报:不老之等流果、体壮之异熟果、俊美之士用果、长命之无垢果。但是现前观察欲界一般众生之贪欲为道,其中有许多也已了解密宗的双身法乐空双运、乐空不二的道理了,照理说应该符合藏传佛教之修行法,却总不见有人得如上之果报,p.83生老病死仍不断的演出;且不说一般众生,单就藏传佛教自称已证得大手印、大圆满之诸多古今一切“上师、活佛、法王、仁波切”们,多有已实证双身法所谓的等流……诸果,仍难逃世间生老病死之苦,此又当作何解释来诳惑众生?由此可知,藏传佛教之所谓果报,都是妄想境界,不切实际,而且多为贪著欲界我、我所、淫乐,故说密宗所说的五果全为自创,只是盗用佛法名相,欺瞒想要修学佛法的众生而已。所以说藏传佛教之法,绝无可取之处,绝非佛法,所说所修都与佛法相违背。有智之人,应善拣择,不要被藏传佛教之人所欺诳,如此才是佛教界之幸,众生之幸也。
  第七目 四力对治
  为了避免造作十不善业而使恶业增长,须依四力来作对治,四力者如法称造,法护、日称等译之《大乘集菩萨学论》卷10〈8清净品〉说:
  《四法经》云:佛言:“慈氏!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灭先所造久积过罪。何等为四?所谓悔过行、对治行、制止力、依止力。复次,悔过行者,于不善业行多所改悔。二、对治行者,谓造不善业已,极为善业,及余利益之所对待。三、制止力者,由读诵禁戒,得无毁犯。四、依止力者,谓归依佛法僧宝,亦不弃舍菩提之心,由能依止是力,决定灭彼罪等。”佛言:“慈氏!是为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灭先所造久积过罪。”2
  p.84
  ─────────────────
  2法称造,法护、日称等译《大乘集菩萨学论》卷10(CBETA,T32,no.1636, p.106,c29-p.107,a3)
  这里所说的四力:
  一、悔过力者:由于往昔所造诸恶业习气种子无量无数,存于阿赖耶识中,此恶业习气种子随时都可能会现行,所以我们要破坏它,不要让它现行;又往昔曾经于诸亲友作过很多伤害之事,成为怨亲债主,这些怨亲债主都会成为修学正法时的障碍;因此修学佛法时要用各种忏法真诚忏悔,如大悲忏、三时系念、八十八佛忏、水忏、梁皇忏等等方法忏悔。
  二、对治力者:要经常读诵经文,胜解经义,依教奉行,多持楞严咒、大悲咒,造立佛菩萨圣像,于佛菩萨前多作供养,多持念佛菩萨圣号,触证空性心如来藏而入内门修习甚深佛法等等。
  三、制止力者:就是读诵禁戒,得无毁犯,并能守护身口意行,令诸恶业永不复作。
  四、依止力者:谓修三归依,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并求证佛菩提果,由此依止之力,决定能灭先所造久积过罪。
  《广论》中也说要依《四法经》3修四力对治,《广论》144页说:【慈氏!若诸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则能映覆诸恶已作增长,何等为四,谓能破坏现行,对治现行,遮止罪恶及依止力。p.85】但是,依《广论》所解说的四法内容,却是曲解《四法经》,不可能对治恶业的增长,反而是让已作恶业更行增长。为何如是说呢?譬如:破坏现行力,《广论》145页说:【应由胜金光明忏及三十五佛忏二种悔除】。《胜金光明忏》是从《金光明最胜王经》卷2〈梦见金鼓忏悔品〉第四中所节录出,是个很好的忏悔文;但是唱颂此经文之前,必须先了解此经乃是第一义谛之法,此经不是宗喀巴所说“无因论的一切法空”邪见;如果要用此经文作忏悔,必须先了解五蕴十八界法的虚妄,以及如来藏的真实,否则作忏仍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而宗喀巴主张意识是不生灭心,并且不许有第八识如来藏存在,都与此经的法义相违,在我见如此深厚,并且错解此经真义下,在表相上以此经文唱颂作忏,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
  3案:汉译《四法经》共三个版本,皆无此段经文,乃法称所造《大乘集菩萨学论》卷10提及。
  又《三十五佛忏》是出自《决定毗尼经》,本来与《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的五十三尊佛合称八十八佛,为汉地佛门主要而且很普遍的忏悔文。如果只依《三十五佛忏》,则必须依《决定毗尼经》原文次第作忏悔,绝不能改变经文一字;若擅自改变经文,则如同魔说。但是藏传佛教三十五佛忏文有作如是解说:“宗喀巴大师修顶礼时,亲见三十五佛现身空际,而后乃造修观仪轨,佛名前后略有不同,亦依藏仪微有移动,顺序观修故,不得不尔。”依藏传佛教仪轨而作改变,又加注观想仪轨等等,以适应无上瑜伽双身修法,如是等同魔说之忏悔文,如何能忏除诸恶业?而宗喀巴谎称亲见三十五佛现身,赞同他的双身法,全都是夜叉、鬼神假冒佛菩萨名义示现p.86,用来欺瞒学佛人,只是自欺欺人之谭。
  《宗喀巴大师传》39页有说:【时又画三十五佛,画师不知身色及手印等,曰:“如何画之?”请问大师,师祈祷之,诸佛毕现,遂以所见者而画之。】谎称所见鬼神为亲见诸佛,或者根本全无所见而谎称有所见之后,经过宗喀巴的修改,本来应当是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随形好的金色光明、佛佛道同的庄严之像,却变成了五色杂陈的罗刹、夜叉等等鬼神所化之像,例如:“金刚不坏佛,诵时观想此佛住于上方,其身黄色,二手结说法印,一切相好庄严趺坐。作是观想,能消过去世中一万劫罪业。”其余尚有红色、蓝色、白色、绿色等色身颜色,所结之手印,又是双身修法的手印,你说这难道不是鬼神所化现的假佛吗?真佛绝对不是这样子的。因此,以宗喀巴讲的《三十五佛忏》作忏悔,不但不能忏除诸恶业,反而是增长恶业,是增长鬼神相应种子的恶法,舍报后在未来世必定成为诸罗刹、夜叉等等鬼神的眷属。这也是藏传佛教以自己创造的外道法,用来取代佛教的正法。
  又第二力者,《广论》145页宗喀巴说:【依止甚深经者,谓受持读诵般若波罗密多等契经文句。胜解空性者,谓趣入无我光明法性,深极忍可本来清净。】受持读诵般若经,有助于对治现行,但非究竟,因为般若诸经并非宗喀巴说的甚深经,与宗喀巴所谓的般若法义完全不同故。而且,般若仍不是最甚深经,第三转的增上慧学一切种智才是最甚深经;然而宗喀巴在《了义不了义善说藏论》中,却诬谤第三转最甚深唯识增上慧学诸经是不了义经。p.87《解深密经》中已说般若经是有上有容之法,其意思是般若经之上还有更深妙、内容更广的经,是故《解深密经》说般若经相对于第三转经典,是不究竟之法。因此,如果能受持读诵三转方广诸经,才是依止最甚深经、最了义经,才是真正能够对治现行之断除,乃至能断除习气种子及无始无明随眠。又真能持诵般若经,主要的还是在于触证经中所讲的“非心心、无心相心、金刚心、无住心……”等名所说的第八识心,而非宗喀巴所说的,仅是嘴巴念诵而已。
  又《广论》145页宗喀巴说:【胜解空性者,谓趣入无我光明法性,深极忍可本来清净。】这句话表面上看是正确的,但是宗喀巴所说的空性,却是一切法无自性,无自性故空,所以他说的空性就是一切法无常故空的一切法空,与断灭空一样,又与他所建立意识心常住不坏的说法自相矛盾。这也与佛说的不一样,佛说的空性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本体如虚空、无形无相,却有真实体性,能生一切法,故说为空性。了解了空性,进而求证空性,证得空性而于甚深空性安忍不退转,这才是真正的能够对治现行。如果按照宗喀巴所认为的以一切法空为空性,则成为断灭见外道;但宗喀巴又说意识是常住不灭的,又具足常见外道见。
  同页宗喀巴又说:【依念诵者,谓如仪轨念诵百字咒等,诸殊胜陀罗尼。此复乃至见净罪相,应当念诵。】藏传佛教之百字明咒,不必作另外的说明,只抄录一段吾师 平实导师所著《狂密与真密》1197页所描述即可明白,如云:
  密宗各派一向倡言:“念诵百字明可以忏罪”,p.88然实念诵百字明者,乃系向鬼神忏悔,趋向鬼神道尔,何忏之有?何悔之有?而密宗诸人普皆不知其意涵,乃竟以“密宗有此百字明忏悔法门”而自豪。今将百字明之意译颂文列出,以供有智之人判断之,自知其意之邪谬也:
  敬礼大金刚密誓(敬礼双身修法之护持者——吓噜噶),顿然显自性清净(顿然显出淫乐空性之自性清净),于大金刚心佛位(于成就第四喜之大金刚心佛位),令我得坚固安住(令我可以不泄明点而得坚固不软,因此安住大乐而不中断),令我显真实自性(令我显出乐空不二之真实自性),令我具最极胜乐(令我具足第四喜之最极胜乐),令我显广大自性(令我显出乐空双运时之觉知心广大自性),令我随贪之自性(令我永远随顺贪欲之自性),令我得一切成就,令我成一切事业,令我心具足大勇,令我起五智大用。大善逝一切如来,金刚本体(谓男人性器官勇猛不泄之本体,于女性则谓为金刚莲花本体。)莫舍我,令我住金刚自性,具大密誓大勇心,于法无生本体阿,起空乐大智慧吽,降伏一切魔仇呸。(35-172) 4
  ─────────────────
  4引自平实导师《狂密与真密》第四辑,其中(35-172)乃是原文引自《曲肱斋全集》(四),陈健民著,徐芹庭编,普贤王如来佛教会,1991.7.10出版精装本,页172。详细内容说明,请参阅《狂密与真密》四辑。
  如是百字明之意译,已可具足显示其意涵──以双身法之修证,及以双身法之精进合修,作为密宗行者忏悔罪业之意涵也。而双身法之邪淫荒谬,p.89世间万法无有能出其右者,绝非佛菩萨之所传者;吾人可以确定:百字明必是鬼神、夜叉假冒诸佛菩萨形像及名号而妄传者。如是百字明之忏悔法,越是勤加忏悔者,越是堕落,离佛道越远,云何而可言为更胜于显教忏悔之法?无是理也,有智之密宗行者当深思之!
  此段引文即可以显示密宗百字明之不如正理。
  如是密宗之三十五佛忏与百字明忏悔法,无论是日日忏、月月忏、年年忏乃至百年忏,一定无法得净罪相,反而更加堕落。所以忏悔必定是要如理如法之忏法,如大悲忏等而作忏悔,才能把罪恶忏除清净。
  又如诽谤正法者是极重罪,更要当大众面前忏,对众忏后更要天天忏,直到见好相为止。什么是好相?如《梵网经》卷2说:
  若有犯十重戒者,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若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者,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
  这是《梵网经》说的“见好相”。而《广论》145页说:【好相者如《准提陀罗尼》说:“若于梦中梦吐恶食,饮酪乳等,及吐酪等,见出日月,虚空,见火炽燃,及诸水牛,制伏黑人,见苾刍僧苾刍尼僧,见出乳树、象、牛王、山、狮子座及微妙宫,听闻说法。”】《准提陀罗尼》是密教的仪轨,p.90若依《准提陀罗尼》所说的梦见好相,有时很难作准确的观察,因为平常人也有可能梦见如是景象。
  又第三力者,宗喀巴说:【谓正静息十种不善。】于密宗道修行者中是不可能作到的。其实十不善业的静息,并不是藏传佛教修行人做不到,而是藏传佛教的法义及戒条规定,使藏传佛教修学者不得不继续造作不善业;在藏传佛教中,除了偷盗之外的九种不善法,所有人都必定要努力修加行的,譬如:藏传佛教口说倡导慈悲心却鼓励要吃众生肉;倡导清净修行却规定要师徒、师兄姊一起乱伦合修乐空双运……等,前已细说,此不再赘述。
  又第四力者,宗喀巴说:【谓修皈依及菩提心。】之前也多处叙述藏传佛教归依之不如理处。藏传佛教归依之三宝、四宝,其实都是归依鬼神、供养鬼神及上师;祈求鬼神加持色身健康、生意兴隆,其结果是被鬼神所系缚,死后终于下堕恶趣。至于藏传佛教的发菩提心,于本书前章已有描述,并将在本书说明上士道时再详细评论之。不过,此处再引吾师 平实导师于《狂密与真密》1201页的一段文,作为本书下士道菩提心之结语,谓:
  发菩提心者,乃是发起勤求佛菩提之决心,方名发菩提心;宗喀巴则以诵咒而谓为已发菩提心,违佛真旨也。而胜义菩提心乃是一切有情本自具足现成运作之第八识如来藏,佛于般若诸经中说之为空性,宗喀巴则谓:“所观想心中月轮上之金刚,即是空性之本体”,显然误会空性之真实义也。p.91
  密宗所说之发菩提心,悉皆不在真求佛道上用心,而在沦堕欲界最粗浅境界之淫乐上用心,而狡辩为“乐空双运、乐空不二”之即身成佛法。然而实与佛说空性之正理完全违背,亦与佛说二乘解脱道之涅槃正理完全违背,应名真回之心者,绝非真发菩提心者也。
  宗喀巴复令密宗行者依于庆喜藏之邪说5,而于观想月轮之情境上用心,误认所观想之月轮为世俗菩提心,妄配所观想月轮上之金刚为胜义菩提心,知见肤浅若此,云何密宗黄教诸人推之为“至尊”?其实乃是于三乘佛法俱未入门之凡夫也,有智之人何堪受此诳骗、而续修彼黄教宗喀巴所传之双身修法及观想之法?是故一切有智之密宗行者,当速探究三乘佛法中发菩提心之真正意旨,当速探究三乘佛法中实证胜义菩提心之真正意旨,莫为密宗邪谬知见之所诳惑。
  这是给宗喀巴的随学者的当头棒喝!(待续)p.92
  ─────────────────
  5案:本书于上士道之平议时将会作说明。
 
标签: 电子书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