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般若信箱

   日期:2020-07-08    
*问一、有人初阅读本会经书之莲友,都会问为何所印“开经偈”和在外界的印经本上所印的“开经偈”不一样,但末学不知道本会所用的“开经偈”出自何部经藏中,请老师慈悲开示!
  答:佛教的课诵本中有很多的赞颂偈,这些偈子有的是节录自经论,有的是悟者所作,有的是未悟的佛弟子对于佛、法、僧的仰慕、赞颂而作出来的偈子。而只要是符合经典正理并以随喜至诚心,每一个人都可以用偈颂来赞叹、庄严佛、法、僧三宝,古往今来的许多赞偈就是这样形成的,例如赞 阿弥陀佛偈、赞 释迦牟尼佛偈、诸大菩萨赞偈等。
  如果从修行的证量与果德来说,这些偈子其实是反映著不同修行层次的差别,故作出来的偈子殊胜程度以及欲表达法义的深广内涵亦有差异;而如果以众生庄严三宝的至诚心之角度来说,则我们都应该平等的看待这些赞偈,并随喜赞叹才对。“开经偈”,顾名思义即是读诵经文前,对于佛经的赞颂偈,也就是用这个赞颂偈作为诵经或法会的开头偈。而现在外界所流通的开经偈,是唐武周时则天女皇所作。
  武则天延请于阗国的三藏法师实叉难陀主持翻译《八十华严经》,以补晋译《六十华严经》之不足,此大经译完之时,武则天甚是欢喜,因为功德殊胜而不唐捐,故为此经题下赞偈,即是一般所流通之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武则天写这首偈子时,是对于佛法的深妙殊胜发起仰慕之情,故以此偈中文字来发出赞叹的音声,如古德所云:“不读《法华》,不知佛智慧;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武则天以此对于佛法仰慕的至诚心,故作出此流传千古的赞颂偈,这原来只是对《华严经》的赞颂,后来就被广泛用于所有经文的开头。
  武则天写这一首赞偈时,应该阅读过经文,也曾想一窥“《华严》之富贵”,才会引用《华严经》多处出现的“甚深微妙法”之文句,故而写出此千古名偈。然而,《华严经》属圆教甚深了义究竟之经典,并非武则天等未悟凡夫表面上所了解的经义,若非实证华严一真法界之实义菩萨,实难入门而登其室,更何况是一窥《华严》真正富贵庄严胜妙法要之堂奥,心中想要如实理解,所以写下“愿解如来真实义”的句子。
  而一真法界之实证,正是大乘佛菩提道从外门进入内门之分水岭,正是禅宗证悟的标的—第八识如来藏心,又称为“无上法”,因为一切法都是从此出生,无能超过于此。所以,必须证悟了无上法后发起根本无分别智,才能在悟后起修的过程中,由后得无分别智现观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法微妙甚深。也就是由证悟如来藏这个无上法所获得的总相智,而后进修般若别相智,更复于见道圆满通达时,进入初地修学道种智并地地转进,一直到佛地究竟圆满成就一切种智—究竟了知如来藏中一切种子的智慧—之甚深微妙。然而,这一切都必须从实证第八识如来藏这一个无上法开始,实证这个无上法之体,方能悟后起修转依如来藏本来清净不生不死之中道体性,地地进修而逐渐现观实证而了知无上法之体—如来藏,以及其所含藏的一切法种微妙甚深,直至成佛方究竟了知,即是一切种智究竟圆满,此时方称为无上法王。所以《华严经》卷11 云:“我当安住无上法故,欲令众生亦得此法。”即是说明菩萨欲度众生证悟无上法,当先自己先证悟无上法,并转依、安住于无上法,这才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菩提萨埵。然后才如《华严经》卷44 所说:“自念以闻此,甚深微妙法,当成一切智,人天大导师。”即是观此无上法之甚深微妙,依之修学且成就一切种智,四智圆明了达究竟,福慧两足尊,成为人天大导师,究竟圆满成就佛道。
  本会所诵出之开经偈:“微妙甚深无上法,百千万劫难值遇;我今见闻得证悟,愿解如来究竟义。”正是依此大乘佛菩提道之修行次第而说,也是《华严经》里所述之菩萨五十二位阶的修行次第。大乘佛菩提道是以证悟此无上法如来藏为前提,而后依之悟后起修,方堪了知其微妙甚深之处,直至佛地方能究竟了知。而此无上法是百千万劫难以亲值的,故名为“值遇”;不若一般世间善法,随时随处可遇,如是世法之会遇名为“遭遇”。经中每以“值遇”二字表示殊胜难得之因缘,而无上法是一切法出生之处,是诸佛出生的摇篮,是般若出生之母,故称为佛母(不是藏传佛教的喇嘛们,共修男女邪淫双身法,而妄称邪淫对象的女上师为佛母。)故若能亲逢无上法,犹如亲值佛世,必是有殊胜难得之因缘,故以“难值遇”颂之。
  而虽然“佛法难遇今已遇,正法难闻今已闻”,菩萨不应以值遇见闻无上法为足,进一步则应勤求证悟无上法—如来藏。若连无上法体在何处都不知道,如何转依及受持呢?(武则天颂为“我今见闻得受持”,对学佛人确有激励作用,然而却不符佛菩提道之修证次第。)所以,应该由闻慧转入证慧,也就是必须是证悟了无上法,才能依之受持,而转依其本来性、清净性、自性性与涅槃性,是故本会颂为“我今见闻得证悟”,是从见闻之后得以证悟的事实上来说的;更是在此末法时期,勉励大心佛子万勿妄自菲薄,亦勿趣于相似佛法,当以证悟无上法体为先。
  证悟了无上法后,并非即是究竟佛;但由于证悟无上法了,才能依之修学别相智及一切种智,才能究竟了知无上法之甚深微妙,故说“愿解如来究竟义”而非唯胜解“真实义”而已。因为真实义即是无上法,无上法即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即是如来藏;而“真实义”是在证悟无上法的时候就已经了解了,只要是证悟如来藏的菩萨,都能了解一真法界是真实体的义理;但还不能了解这个真实体所含藏一切法种的甚深微妙之处,尚未通达一切因果法要的究竟之义理。因此祈愿诸菩萨悟后能够超劫精进而能透彻究竟义理,如是方能胜解如来究竟义。这一切种智的妙智正理,必须是菩萨悟后起修开始,直至成佛才能究竟了知的;所以,“愿解如来究竟义”是道出了菩萨从见道位到修道位到究竟位中为了圆成佛道之所应行,也正是佛菩提道的修行次第,鼓励诸菩萨广发大心,早日成佛之誓愿。
  武则天为启众生仰慕信受佛法之心,以帝王之尊护持佛法,虽是未悟凡夫却能写出这样的赞偈,实属难能可贵,我们应该随喜赞叹。而 平实导师以实证甚深般若的道种智,依佛菩提道之修行实证次第,巧妙的圆润武则天所作之赞偈,提升了原来开经偈之层次,更是悲智双运的神来之笔;这不但无损于武则天作此偈的千古功德,反而更是增益其殊胜的光辉,使得诸佛弟子能于闻持唱诵此开经偈时,熏习佛菩提究竟正理次第,亦同时发愿早日胜解如来究竟义,此德无量无边。是故您问:本会的开经偈是出自何部藏经中?写到这里,您应该明白了,本会的开经偈正是大乘佛菩提道修证次第的缩影,是函盖了大乘般若、方等诸经的修行次第之总持。是故,若有志求证于无上法者,若有志修学大乘佛菩提的成佛之道者,这一首“微妙甚深无上法,百千万劫难值遇;我今见闻得证悟,愿解如来究竟义”的开经偈,正是您及当来修学佛菩提道者应该依止的宝偈。
  ---------------------------------------
  *问二、菩萨大德慧鉴:
  末学有一问题乞教,关于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六辑里面说到,在禅三时放蒙山要准备大量供品,很丰盛,为那些饿鬼勤做福德,减少对在禅三期间的遮障。法事结束后,那些供品要怎么处理呢?是扔掉呢?还是大家分一些吃掉呢?因为在寺院里也有这样的法会,有的人主张扔掉,把那些很好的水果全倒掉了,外面人看到说寺院很多不好的话。末学无智慧不知如何是好,乞请菩萨大德赐教。
  答:一般寺院中放蒙山之后,会看到有人把祭祀鬼神的供品扔掉或烧掉。有人认为现代许多寺院因为混杂举办改运制煞、消灾祈福、点光明灯、安太岁……等神道教仪轨,常与鬼神通灵等神道教仪轨混杂在一起,因此这样的法会中,也是有许多人不敢食用这类供品;他们认为这些供品可能已经不清净,因此担心这些供品为鬼气所附,或为“秽气、浊气”所扰,而有人食用后出现身心上的不适。但是这种现象偏重发生在喜乐境界法的人,或者常与鬼神打交道的通灵人士身上,一般具有正知见的学佛人较不常发生。
  然而正觉同修会每次举办禅三,在起三前之蒙山施食法会,乃是为了摄受参加禅三者各人的冤亲债主入佛法中,希望透过蒙山法会中佛菩萨的加持变化,施与清净上妙饮食而得饱满,以此因缘得与参禅者解冤释结,进而减少排除参禅者之障难,因此这些用来与饿鬼道众生广作福德所准备的大量供品,于法事结束后送入厨房烹调,大家都是平等欢喜的结缘分食,并无丢弃,也未见有人产生色身或其他的不适。因为蒙山之前,各位参禅者都依法对往昔所造诸恶业有如法忏悔,而且整个蒙山乃是如法清净且至诚的举办,于中甚多鬼神众因此归依三宝,而成为正法中的佛弟子来护持正法,因此没有一般混杂鬼神信仰的不适情形发生。
  所以就以日常经验而言,一般正常人食用祭祀的供品,并不会有需要有特别担心的情形;而福德欠缺、体质敏感或常与鬼神相应的人,也许会有不适的情形发生。也有人提出其他的主张,他们认为:“在超度法会后,供养鬼神的祭品拿来给常住僧众食用的话,会有残食供养三宝之嫌?”因此认为不该留给常住食用,所以有的人就把它丢弃;有些则是分给在家居士带回俗家食用。但是这样的说法并不正确,因为禅三蒙山的供品大部分乃是禅三期间大家自己食用,而这样的情形并不是以残食供养僧宝;所谓残食,通常是指佛弟子已先食用之后剩余之食物,与供养佛菩萨后及放蒙山后的食物情况不尽符合;佛在律典中亦有对类似的律仪而开许,认为“信佛法人一心与,若舍去便应食。”而且也符合现代社会勤俭环保的概念,并不是一味的丢弃处理。
  其二,就佛法的角度而言,每一有情皆具如来藏心,如来藏平等平等,故众生平等,所以即便是供养鬼道众生,布施者亦是应以等同供佛之至诚心行之;只要心念如法正确,何来不祥与干扰之说?更何况众生本具之如来藏既未曾食过任何供品,却又不妨义工菩萨自己于禅三活动期间食尽一切供品,或者禅三活动后自己平等而食也。
  其三,经中亦说“感应道交”,某些众生有时会与鬼神相应,乃是因为自己之作意与心性容易与鬼神相应,并非纯粹是食用供品所致。
  其四,供品是由佛弟子们护持的钱财所购买的,若是可以食用而迳行丢弃,反又造成资源的浪费,减损彼此的福德;这于现代观念来说,亦不是环保的作法。平实导师亦于讲经时亦曾开示:“菩萨对于荡涤汁、呕吐物、厨余菜屑……等可弃物,都不应该以丢弃想的作意来丢弃;当以布施想来施与虫蚁、鬼神……等众生。”更何况是完好的食品而以丢弃想来丢弃。
  其五,饿鬼道众生放蒙出之后,只能嗅闻食物所散发之气味而得饱食,与人类所吃食物本身不同,并无所谓污染传染之危险。
  其六,会堕饿鬼道,多是由于往昔在世时悭贪不布施的众生,因悭贪性重故,遂于死后下堕饿鬼道受饥渴之痛苦;会出生为人,多是因过去生造作得以生而为人之福,或曾持五戒而得保住人身,或造得人身之布施福德。若是此世修学佛法,期以平等心、大悲心,藉佛、法、僧三宝之力量,施食回向祝祷鬼道众生,悉皆得闻佛法增长智慧、忏悔业障增长善根,共成佛道,可谓冥阳两利也。因为菩萨视此悲田有情,生起慈悲喜舍之心,以恭敬等施来施予鬼道有情;而此施食之功德极大,在经典中亦多有载明,并不会因食用供品,就感招不好的业报;由人、鬼两道互异,各有因果业报之故。且布施功不唐捐,虽值饿鬼道有情之贫穷田,因施主施者之心净心胜,来世必能报得广大福德,因此大德毋须以世俗之念而牵绊挂碍于心矣!亦勿随俗人之错误知见而转。
 
标签: 电子书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