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般若中观(连载一)----游正光老师

   日期:2020-07-09    
第一章 佛法二主要道次第——解脱道及佛菩提道
  第一节 概说
  本书所说的般若中观,乃是明心以后,三贤位菩萨对第八识真如与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及其他诸法之间所作种种不落空有两边的中道观行;也就是说,七住菩萨明心证真如以后,一直到初地之前所作种种转依真如而不落空的一边,或者不落有的一边,或者不落于空有二边的观行。这样不落两边永远处于中道的观行,才是真正的中道观行,名为般若中道观,简称为般若中观,也是本书命名之所在。这样的般若中观,乃是第七住以后的三贤位菩萨所作的般若观行。
  然而,菩萨要有般若中道的观行,必须先求明心证得真如后才能成就,否则永远处于虚无飘渺的想象中,永远对 佛所说的般若中观有诸多臆测,他所认知的中观与 佛所说的般若中观,在名言表相上看似很相像、很接近,只能名为相似中观,但终究不是 佛所说的般若中观,乃是用自己意识思惟想象而得的中道观,只是一个闻慧、思慧、修慧阶段的知见,存在于自己的意识中的一个概念而已,不是自己亲证真心如来藏所能现前观察的般若中道观。因此,本书所说的内涵,是以三贤位菩萨亲证般若的立场,来叙述真心如来藏─真如─的种种中道法,也是以实证般若的立场,住于中道来观待蕴处界、诸法及三乘菩提 1,来叙述蕴处界、诸法、三乘菩提与真如种种的中道内涵,更是三贤位菩萨明心甚至见性证得总相智(亦名根本无分别智)后,以此为基础,来观待如来藏与蕴处界及诸法之间,有种种中道的诸法法相存在,以及观待真心如来藏与三乘菩提间种种中道的关连性存在。
  注1、 三乘菩提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将于第一章中分节加以说明,但不论是哪一种菩提,最后都汇归于佛菩提,也就是三乘汇归于唯一佛乘的佛菩提,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由于明心的菩萨对第八识真如种种中道的内涵渐渐了知,因而发起了少分的别相智(亦名后得无分别智),继续进修而于具足圆满别相智后,同时具备断除分段生死的能力而成为初地菩萨,并于修道位进修道种智,地地增上而于无生法忍能作种种现观,使得菩萨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十度万行不断增上,最后得以断尽变易生死而圆成一切种智的究竟佛果。所以,本书所要谈的范围,主要是以证真如后的三贤位菩萨所作种种中道观行为主,有时也会牵涉到圣位菩萨道种智的知见,但那是以三贤位菩萨所证的总相智、别相智为基础,并以经典为依据来思量、比量圣位菩萨的证境及智慧,则是意识思惟所得的知见,并不是三贤位菩萨自己亲证地上菩萨之现量境而发起的智慧以及见地,与地上菩萨的智慧及见地仍然有很大的距离,不可等量齐观,更不可以此自满而障碍自己的佛菩提道修行。
  既然菩萨想要有般若中道的观行,必须先明心证真如以后才有可能成就,因此,应该先要探究什么是明心乃至见性?它含摄哪些范围等等?知道以后,学人在佛菩提道上,才能如实修行、如实亲证,才不会走向修行歧路,而与佛菩提越来越远。所谓明心见性,乃是明自本心,见自本性,也是禅宗证悟祖师所说“亲证真心如来藏之所在”。菩萨于亲证如来藏后,可以现前观察自他有情第八识心的真如性,这就是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9 所说的真见道:
  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初地)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然此见道略说有二:
  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
  二、相见道,此复有二……真见道后方得生故……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二中初胜,故颂偏说。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2
  注2、《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册31,页50,上4 -中17。由于笔者经常引用经文、论文,乃至引用他人说法,为了让读者很快了知重点之所在,所以在关键字上用粗体字来表示。同样的道理,笔者一整套书都是运用此原则来加以阐述,读者以此来类推即可了知,以避免赘叙而扩大篇幅。
  玄奘菩萨所说的见道,可分为二种:真见道及相见道。真见道就是指大乘行者于定力、慧力、福德等因缘具足圆满,一念慧相应而亲证真如,也是 玄奘菩萨所说的证唯识性——亲证二空(人我空、法我空)所显示的真如体第八识心,如实现观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如性 3、如实现观自他有情真如心体所显现的真实如如法性无二无别,因而发起般若的总相智,名为根本无分别智。这样的智慧,是菩萨真见道后所能粗观的实相境界;因此而发起的般若智慧,不共二乘圣者。菩萨以此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进修相见道位之现观真如心有种种不同的中道法相,现观别别有情与自己的真如心所显示的种种中道法相无二无别,名为“证唯识相”,因而发起了一分后得无分别智,乃至继续进修具足圆满后得无分别智而入圣位、阶于初地。由此可知:一者、于真见道证得法身真如心,也就是菩萨“证唯识性”,现观自他有情的法身真如心真实存在,都是唯我独尊能生万法,也都是平等平等,因而发起了根本无分别智;然后以此智慧为基础,如实现观自他有情的如来藏有种种中道法相,因而发起了相见道的别相智;依此别相智继续深观而具足了知诸法空相,皆属八识心王所生、所显,如实转依真如而断尽思惑终得入地。菩萨如果没有真见道的根本无分别智作为基础,必然不会有后来的别相智可证、可得。如果没有证得别相智而进修圆满般若别相智,更不可能有后来的道种智可证、可得,更何况能证得一切种智?以此缘故,玄奘菩萨才开示:相见道的后得无分别智是“真见道后方得生故”。可以证明:菩萨先要明心证真如而发起般若智慧,于后才能作真如心所显示的“万法唯识”及种种中道法相的般若观行。二者、见道位就是真见道及相见道,两者具足圆满后才能成为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9 所说通达位的初地菩萨: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多百门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证大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4
  注3、 指真心有真如性——真实存在与如如不动的体性,分明显现,没有不显现的,能为明心的菩萨所觑见。
  注4、《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册31,页50,下14-17。
  玄奘菩萨已经很清楚告知:不是明心证真如的真见道时就是初地菩萨,菩萨明心时只不过是真见道而已,只是在佛菩提道上刚刚注册、刚刚入门而已,还有很多法尚未了知及通达,还没有圆满具足别相智,见地仍未满足,犹待真见道菩萨对如来藏中道法相的种种别相,一一深入了知以后才能对诸法真如通达而无所障碍,乃至可以了知地上菩萨的修道次第及内涵;并于定力、智慧、福德等圆满具足后,才能成为通达位的初地入地心菩萨。所以菩萨悟后有了根本无分别智,在佛菩提道中,仅是真见道的菩萨而已,还有相见道的后得无分别智需要熏习及亲证。待相见道位中的所有别相智圆满具足,于诸法真如通达后,才能成为初地入地心菩萨;若不是双具真见道及相见道之见道位圆满者就不是初地菩萨,更不是悟了就是佛,唯除最后身菩萨证悟。以此缘故,在佛门中,如果有人主张:“悟了就是初地菩萨”、“明心见性即是成佛”,将会有很多过失存在,不仅异于 佛所施设菩萨五十二阶位的次第及内涵,而且也走上修行的歧路,因而障碍及延迟自己修行佛菩提道之时程,也难免由于大妄语而下坠三涂,不但不能入地、不能成佛,更将导致戒法中说的“三位十地一切皆失”的恐怖后果,不能不慎!
  如前面所说的真见道,就是证真如——亲证如来藏的真如性,有智慧能够现观万法皆因第八识真如连同所生七转识而有,名为证唯识性——祂真实存在,能生万法而且如如不动。相见道就是菩萨现观如来藏有种种不同中道的法相,如实转依真如,名为“证唯识相”,祂永远不落空、有之一边而同时含摄两边,祂本来就是处于中道。因此,菩萨于真见道后,才能了知 龙树菩萨所说的八不中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5,乃至有无量双不的中道义。
  注5、《中论》卷1〈1 观因缘品〉,《大正藏》册30,页1,中14-16。
  又 玄奘菩萨曾开示:“二中初胜,故颂偏说”,所谓的“二”,就是指真见道及相见道,以这二者所发起的智慧来作比较,真见道的根本无分别智较相见道的后得无分别智来得殊胜。为什么?一者、菩萨如果没有先明心证唯识性,根本不可能有后来证唯识相可得,因为菩萨于真见道证唯识性发起根本无分别智以后,才有相见道的后得无分别智可得,所以后得无分别智不能离开根本无分别智而有、而存在,故说根本无分别智较后得无分别智殊胜。二者、以真见道的功德力为基础,才可以圆成相见道的后得无分别智,乃至未来可以进修地上菩萨的道种智,最后圆成一切种智成为究竟佛;所以说,后得无分别智不能离开根本无分别智而有,故根本无分别智较后得无分别智殊胜。以此缘故,明心真见道的证真如确实很重要,也很殊胜,它是菩萨在佛菩提道上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可以内门广修六度,或永远停在外门广修六度,正是于此分野。明心证真如不仅可以让菩萨发起根本无分别智,而且未来可以让学人获得后得无分别智、道种智,乃至一切种智,所以 玄奘菩萨才会在《成唯识论》颂中,特别提出真见道较相见道殊胜之道理。从上面的说明可知:一者、想要有般若中道观的证量,先要亲证真心如来藏的真如性才有可能成就,才能从外门广修六度万行转入内门广修六度万行,否则永远在外门广修六度万行,永远处于凡夫位,不名真见道菩萨,无法进入真见道位开始内门修行六度,更不用说未来可以成为初地菩萨乃至成为究竟佛。所以说,菩萨明心见性真的很重要,它可以让凡夫菩萨成为真实义菩萨、菩萨僧、胜义僧,不论身是在家、出家。二者、既然明心见性真的很重要,当然要探求明心见性到底含摄哪些范围,这也是本书所要探讨的重点之一,将会于后面章节中分别加以说明。菩萨在佛菩提道的修行中,如果对明心见性的内涵没有正确认知,乃至悟错了,都将会使自己的修行走偏,因而走上与佛菩提道完全悖离的常见外道、断见外道,乃至邪淫外道法中,再回头已经是很久以后的事了。三者、菩萨亲证真如心如来藏后,其所处的菩萨位阶,以及与二乘声闻、缘觉或者独觉 6 有何关联与差异,也是本书所要探讨的重点之一。如果不加以探讨及详细说明此中关联与差异,不仅学人在佛菩提道的修行上仍将窒碍难行,无法前进,而且也会因为误会解脱道就是佛菩提道,将错误的解脱道知见来误导众生,危害众生大矣!
  注6、 独觉生于无佛之世,常乐寂静,独自修行,自己觉悟因缘法,于舍寿后,入无余涅槃。
  基于上面三点所说,有必要将整个佛菩提道的次第与内涵详细说明,使得学人得以清楚了知:佛法到底有哪些次第与内涵?它的实证对象是什么?佛教为什么会与其他宗教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到底是什么?……等。以此缘故,本节将略为说明,并于后面三节一一详细说明,避免众生因为误会三乘菩提的内容,产生似是而非的知见,将佛法浅化、窄化、世俗化、外道化,使得世间人认为佛教与其他宗教一样,都只是劝人为善,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佛在《央掘魔罗经》曾开示:
  我说道者,说何等道?道有二种:谓声闻道及菩萨道。
  彼声闻道者谓八圣道,菩萨道者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7
  注7、《央掘魔罗经》卷4,《大正藏》册2,页539,下5-7。
  佛已经很清楚开示:整个道次第与内涵可分为二个主要道——二乘声闻、缘觉的解脱道及菩萨修学的佛菩提道,这就是一般佛弟子所认知的三乘菩提,却是坚持六识论邪见的声闻凡夫所不懂的正理。声闻道所说的是四圣谛等法之法道,缘觉道所说的是十因缘、十二因缘等法之法道,菩萨道所说的是一切众生都有真心如来藏之法道。虽然佛已经开示有二个主要道,这二个主要道,到底各有哪些内涵?各有什么关联性?各断了哪些结使?各证了哪些果位?等等,也是佛弟子们所必须知道的内涵,才不会因为误会这二个主要道之内涵,而使自己在三乘菩提之任何一个菩提的修证多走了许多冤枉路。
  然而在目前的佛教界,能够将佛法的二个主要道很详细加以铺陈,除了经典及正觉同修会出版的著作以外,没有别人及著作有如此详细记载,因此,本书将援引经典及正觉同修会所楷定的二主要道来加以叙述及说明,让学人能够很清楚知道二主要道、三乘菩提次第、三乘菩提内涵、三乘菩提关联性,为佛弟子们建立佛法的正知见,以减少摸索时间,未来可以迅速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
  在详述二主要道、三乘菩提之前,先对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定义加以解说,让学人能够很清楚知道什么是解脱道?什么是佛菩提道?以及这二个主要道所函盖的范围有哪些?有哪些是修行上所必须闻思修证的?然后学人可以依自己的根器及种性,选择自己所要走的菩提道:是声闻菩提?是缘觉菩提?还是佛菩提?当学人有了正确抉择之后,才能在自己所选的菩提道路中,正确地闻熏、断结、证果,才不会在三乘菩提的任何一个菩提当中多走了冤枉路,乃至走上岔路,成为 佛所说的常见外道、断见外道,乃至宗喀巴应成派假中观的邪淫外道,还自以为走的是正确的解脱道、佛菩提道。
  所谓解脱道,就是二乘的声闻与缘觉解脱三界的法道,是二乘人观察自他有情蕴处界虚妄,因而断除了见惑及思惑,也就是断除我见(又名萨迦耶见)、我执、我所执的(一念无明)烦恼的现行,因而断除了分段生死,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不再于三界中显现身意,永远不再有生死轮回苦,永远解脱于三界,像这样的法道,就是声闻解脱道。因此,在解脱道中,修证者是二乘人——声闻与缘觉;所观察的标的,就是自他有情的蕴处界的生灭无我性,于观察自他有情的蕴处界虚妄后,将自己的我见、我执、我所执断尽,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成为永远寂静的境界。由于第八识真如无形无相,以及无余涅槃是没有三界中的任何一法、没有三界中的任何心行存在,所以二乘人入无余涅槃,从此在三界中消失不见,就算是诸佛也无法找到祂。
  所谓佛菩提道,就是菩萨最后成就四智圆明究竟佛的法道,也就是学人经历菩萨五十二阶位,于十信位对佛、法、僧开始产生信心乃至发菩提心,并圆满具足十信位应有的功德后,转入十住位开始行菩萨六度万行,于七住明心证如来藏、十住眼见佛性,乃至次第成就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各个阶位的功德。最后身之妙觉菩萨于兜率天上,事先安排菩萨们下生人间,传授及建立有关佛法知见,并于成佛之因缘成熟时,下生人间,于菩提树下以手按地明心,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现前;夜睹明星眼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成为人天至尊的 佛陀;并依此土众生的根性,演示三乘菩提,最后圆满汇归于唯一佛乘来广度众生。由此可知:修证佛菩提的人是菩萨,不是二乘声闻、缘觉,所观察的标的,是与有情蕴处界同时同处和合运作的第八识真如心。菩萨不仅能够亲证祂,而且于亲证真如心以后所发起的般若总相智慧(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进修相见道的别相智、地上菩萨的道种智,乃至成就一切种智终得成佛。
  由上面分析可知,解脱道函盖的范围有二种:小乘的声闻菩提、中乘的缘觉菩提,合此二种菩提,名为二乘菩提。佛菩提名为大乘菩提,乃是菩萨从初发菩提心,一直到成佛之法道。这三种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就是经论所说以及大众所熟悉的三乘菩提,也是 释迦世尊诞生人间说法四十九年,欲成熟有情所说的二种主要法道。由此可知:这三乘菩提的次第及内涵非常重要,可以使学人从凡夫位次第修证成为阿罗汉,或者成佛的最大分野,因此想修学三乘菩提的学人不能不深入了知。因此缘故,将于本章
  第二节到第四节,分别叙述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的内涵,以及这三乘菩提各断了哪些结使?各证得了哪些果位?第五节则将叙述三乘菩提的关联,最后将三乘菩提汇归于一乘菩提,那就是佛菩提。
  第二节 声闻菩提
  所谓声闻菩提,就是声闻人闻佛音声之法教开示,知有涅槃本际不灭,观察了悟四圣谛等解脱正理,因而断了见惑、思惑,死后入无余涅槃的菩提分法;也就是说,声闻是以四圣谛为主旨,四念处为观行法门,乃至八正道为实行方法,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初果须陀洹,乃至断尽五上分结(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成为四果的阿罗汉,舍寿后就可以入无余涅槃,永远在三界消失。由于声闻人听闻佛的音声开示,观察自他有情蕴处界,以及觉悟蕴处界虚妄而断了我见、我执、我所执,舍寿后入无余涅槃之菩提法,名为声闻菩提。由此可知:声闻闻佛音声法教,因而断了烦恼障的现行——见惑、思惑,但不断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不断三界爱的烦恼障习气,也不断无始无明随眠所知障,由于畏惧未来世再受生死之苦,以及受生后可能因为自己的无明再度现起而造下恶业,而不断枉受生死轮回之苦;因此心得决定终不改易,愿意于舍寿后自我消失,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不再于三界现身意。
  这样的人,包括出家人及在家人,名为定性声闻人8。为什么?因为定性声闻人惧怕生死轮回苦,但相信佛语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以后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不是舍寿后不受后有就成为什么都没有的断灭空,所以于此生此世很精进地修行,将自己的我见、我执、我所执断尽,于内无恐惧(知道有个无余涅槃本际存在真实不灭)、于外无恐惧(愿意将虚妄的自我消失、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消灭),舍寿时入无余涅槃,成为无余涅槃本际独处于都无六尘的极寂静境界中。由于声闻阿罗汉舍寿后可以入涅槃,名为证涅槃。又声闻人依佛所说的四圣谛等法修行,究竟这些法的真实内涵是什么?声闻人依这些法究竟断了哪些结使?证了哪些果位?等等,有必要加以说明,才不会使学人因为对声闻解脱道无知及错会而多走了许多冤枉路,乃至妄称已经成佛成圣而陷于万劫不复的地步。
  注8、 声闻可分为定性的声闻人(不回心的声闻人)、回心大乘的声闻人(包括由菩萨示现的声闻人,亦名菩萨声闻)。定性声闻人,是指有一类声闻种性人,畏惧生死轮回苦,心得决定终不改易,于舍寿后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于三界现身意。回心大乘的声闻人,乃是示现声闻相的人,听闻佛语开示,知道大乘法非常殊胜微妙,因此舍声闻小法,趣向佛菩提的大乘法,这包括由菩萨示现的声闻人,乃是菩萨过去无量劫前曾明心过,这一世示现声闻相,喜乐大法,不喜闻二乘法,本质仍然是菩萨种性人,这可从《法华经》卷3〈授记品〉可以证明:释迦世尊座下有许多声闻弟子,尤其是佛的十大弟子,都是菩萨示现声闻相,本质仍然是菩萨僧,因为往昔多生多劫跟随 释迦世尊修行,今世示现声闻相,于 世尊讲《法华经》时,被 佛授记,未来多少劫以后可以成佛,佛号、佛国名称各为何、寿命多久、三乘弟子各多少人、正法、像法、末法各多久等等。
  所谓四圣谛,乃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集灭圣谛、苦集灭道圣谛,亦名为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简称为苦、集、灭、道,乃是声闻人观察自他有情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刹那刹那生灭不已的虚妄法,所以是无常,无常是苦,苦是空,空是无我,简称为无常、苦、空、无我,因此断了三缚结,成为初果须陀洹;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自我消失、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消灭而入无余涅槃。
  声闻人观察苦圣谛的苦,就是在三界六道轮回中所受的种种苦,这些苦可分为三苦、八苦。所谓三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由于苦这件事本身即是苦,名为苦苦。例如疼痛饥寒本身即是苦事,不是乐事,故名为苦。又因为生病,所以要看医生、吃药、打针;这种因为生病之苦事,而引生另一种要看医生、吃苦药、打针疼痛的苦,名为苦苦。又各种乐受或舍受的境界终究会消失不见,本身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名为坏苦。然而,从苦苦到坏苦之间,有种种行存在,不论是身行、口行、意行,同样都有种种时间与空间的转换过程出现,这一切行都是刹那刹那变异不停,不能久住,名为行苦。譬如从生病是苦开始,中间看医生吃药、打针,到最后身体恢复健康,最后有了健康的乐受等,都有一段时间与空间转换过程出现,以及在这一段转换过程中有种种行存在,不论是身行、口行,或意行,并且经历苦苦、坏苦的阶段过程中,念念变异不住,名为行苦。由此可知:三苦都是有生有灭的变异法,本身是虚妄法,不是常住法。
  所谓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前四苦:生老病死苦,乃是大家所熟知的苦,既然是所出生的法,未来必定会坏灭,所以不是常住法。可是世间人无知,认为人出生了,应该要快乐才对,所以世间才会有庆生这个法出现,希望在出生之日加以庆祝。可是出生了,就已经开始渐渐步上死亡阶段,所以有生必有死,没有人可以长生而不死的,于是世间有生苦及死苦的出现。然而在生苦与死苦之间,免不了要老、免不了要病,所以老苦与病苦也跟著出现了。由此可知:生老病死苦都是无常变异法,本身是无常、是苦、是空、是无我。所谓爱别离苦,就是无法与亲爱的人在一起,须分离两地,乃至死别的苦,譬如因为战乱、台风、地震、水灾、火灾、车祸……等事发生,导致与亲爱的人必须生离或死别,这样的苦就是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就是原本应该与亲爱的人在一起,可是却与不喜欢的人、讨厌的人在一起的苦,譬如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以及与怨家在一起,因而非常苦恼,这就是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就是所求不遂所引生的苦,譬如小孩想买电动游戏来玩,便向父母要钱,可是父母不给,因所求不得而有吵闹、发脾气,种种之痛苦就不断产生。又譬如肚子饿了,可是身上没有钱买食物来充饥所产生的苦。诸如此类,于所求不遂所产生的苦,名为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众生因为有五种阴(色阴、识阴、受阴、想阴、行阴)聚集在一起,能遮盖众生的智慧而说有无明,也使得众生有种种苦出现而不断地受苦,也是前面七种苦聚集所产生的苦,导致众生五阴世世不断出生及受苦。这八种苦,也都是刹那无常变异之法,不是常住法。声闻人了知世间一切法不离三苦、八苦之种种苦,能使人在三界六道当中不断地轮回、不断地受苦,这是世间真实的道理,也是世间不变的真理,名为苦圣谛。
  (待续)
 
标签: 电子书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