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般若中观(连载14)----游正光老师

   日期:2020-07-09    
在经典中,还有一个真实例子告诉大众:成佛后,仍然在累积福德无有餍足,如《增壹阿含经》卷31 开示:
  是时,阿那律以凡常之法而缝衣裳,不能得使缕通中。是时,阿那律便作是念:“诸世间得道罗汉当与我贯针。”是时,世尊以天耳清净,闻此音声:“诸世间得道阿罗汉者当与我贯针。”尔时世尊至阿那律所而告之曰:“汝持针来,吾与贯之。”阿那律白佛言:“向所称说者,谓诸世间欲求其福者,与我贯针。”世尊告曰:“世间求福之人无复过我,如来于六法无有厌足。云何为六?一者、施,二者、教诫,三者、忍,四者、法说、义说,五者、将护众生,六者、求无上正真之道。是谓,阿那律!如来于此六法无有厌足。”1
  注1《增壹阿含经》卷31〈力品 第38〉,《大正藏》册2,页719,上24-中7。
  概略说明如下:
  阿那律尊者因为眼根已坏,无法将线穿入来缝衣服,便起一念:“有欲修福的得道阿罗汉,请为我穿针。”世尊以天耳清净,听到阿那律心之所念,走到阿那律面前,说:“我为你穿针。”阿那律听到 世尊的声音,便向 世尊禀白:“方才是请阿罗汉为我穿针,不敢劳动世尊。”
  世尊答:“世间没有任何一个人求福会超过我,因为我于布施等六法无有餍足。”从 佛的开示可知:菩萨成佛后,仍然在累积福德无有餍足,身为佛弟子们听到 佛这样开示,能不惭愧吗?因此,佛弟子只要有好的福德可以累积,那怕是一点点、一滴滴,也要亲身去作,千万不要嫌少。如是众多的一点点、一滴滴的福德累积起来,也是很可观。这样所累积起来的福德,不但是菩萨未来明心见性的福德资粮,乃至也是菩萨未来入地的福德资粮,不是吗?
  反观二乘人,其福德、智慧远远不及诸佛菩萨!何以故?因为阿罗汉福德少故,往昔不勤作布施故,因此出外托鉢的阿罗汉有时还会托空鉢回来,不得一日之食,如《优婆塞戒经》卷4 开示:
  智者复观世间若有持戒多闻,持戒多闻因缘力故,乃至获得阿罗汉果;虽得是果,不能遮断饥渴等苦。若阿罗汉难得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药,皆由先世不施因缘。破戒之人若乐行施,是人虽堕饿鬼畜生,常得饱满无所乏少。2
  注2《优婆塞戒经》卷4〈杂品 第19〉,《大正藏》册24,页1056,中6-11。
  经中开示:有智慧的人要观察世间持戒多闻的人,因为持戒多闻的因缘所产生的力量,可以获得人天果报,乃至获得阿罗汉果报。虽然后来得以证得阿罗汉果,还是不能免除饥饿口渴等苦。如果阿罗汉很难得到房舍、衣服、饮食、卧具,以及生病所需要治疗的药物等资生之物,都是过去无量世以来不勤行布施的缘故。破戒之人如果往世勤作布施,虽然因为恶业因缘堕入饿鬼道、畜生道,但却可以常常得到饱满而没有匮乏。经中已经很明白开示:如果不勤作布施,阿罗汉也会有生活困顿的时候,譬如得不到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等资生之物。如果往昔勤作布施,就算是堕在饿鬼道,也会是个有福鬼,或者堕在畜生道,如宠物一样,常有资生之物来长养庄严其身。因此缘故,佛门中有一首偈说得非常好,也非常贴切,可提供给学人参考:
  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3
  注3《龙舒增广净土文》卷9〈福慧说〉,《大正藏》册47,页280,中6-7。
  这首偈很清楚地告诉大众:喜欢修福德而不修智慧的人,未来因为愚痴所造作的恶业而堕入傍生大象中,但身上却挂著璎珞庄严其身;像这样的现象,在现在的印度、泰国等地仍然存在,不是不存在。修智慧而不修福德的人,未来就算成为阿罗汉,还是会有托空鉢回来的时候,免不了要挨饿。这譬喻告诉大众:应该像佛一样福慧兼修,才不会有时偏福、有时偏慧,各落一边而无法圆满具足。
  或许有人会提问:“世尊不是曾经吃三个月马麦,还不是跟阿罗汉一样有饥饿之果报?你又如何解释?”会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显然他没有深入经典,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佛在《大宝积经》卷108 曾开示:虽然 佛接受婆罗门应供,但是 佛知道婆罗门必舍弃最初供养 佛及僧众之心而不供给饮食;但是 佛为了度五百比丘、五百匹马,还是答应婆罗门去应供,其结果想当然耳,婆罗门必然不会供养 佛及僧众饮食,所以 佛与僧众在这三个月中吃马麦。
  虽然 佛示现吃马麦,但并不是业报所致,如经中开示:
  善男子!当知如来常法,虽受他请不得供给,不令请主堕于恶道。善男子!若彼五百比丘共如来夏安居食马麦者,有四百比丘多见净故生贪欲心;彼诸比丘,若食细食增益欲心,若食粗食心则不为贪欲所覆。彼诸比丘过三月已,离婬欲心,证阿罗汉果。善男子!为调伏五百比丘、度五百菩萨故,如来以方便力,受三月食马麦,非是业报,是名如来方便。4
  注4《大宝积经》卷108,《大正藏》册11,页606,下15-23。
  经中已经很清楚开示:一者、佛明知婆罗门会舍弃最初供养 佛及僧众之心,不供给饮食,却仍然去婆罗门家,避免因为施主不作供养而下堕恶道。二者、佛为了让四百位比丘舍弃贪心,故意示现与僧众吃马麦三个月,让四百位比丘于吃马麦三个月后,断婬欲贪、证阿罗汉果。三者、佛为了调伏五百比丘及度五百位马菩萨(在过去世已学菩萨乘,已曾供养过去诸佛,因为亲近恶知识造下恶业,堕在马身中),以善巧方便,故意示现吃三个月马麦,并非业报所致。虽然 世尊示现吃三个月马麦,但其所食马麦的味道,为世间未曾有的美味,如经中开示:
  善男子!无有世中上妙美味而如来不得。善男子!如来虽食草木、土块、瓦砾,三千大千世界中,无如是味似如来所食草木、土块、瓦砾味者。何以故?善男子!如来大人得味中上味相,若如来以最粗食著口中已,其所得味胜天妙食。善男子!以是故知,如来所食最是胜妙。5
  注5《大宝积经》卷108,《大正藏》册11,页606,中28-下5。
  经中开示:如来三十二大人相之味中最上味相,世间的团食,如米饭、马麦,乃至草木、土块、瓦砾等,一经佛口,都是最上上味,胜过世间及天上一切美食。像这样的境界,菩萨难以想象,更何况是跟随如来的五百位僧众们,当然是更难以想象了,也难怪他们会有所疑。因为这样的缘故,佛为开解众僧之疑,特别拿一粒马麦叫阿难尝尝。阿难尝已,叹未曾有,如经中开示:
  尔时阿难心生忧恼:“转轮圣王种出家学道,如下贱人食此马麦。”我于尔时见阿难心,见阿难心已,即与阿难一粒麦,语阿难言:“汝尝此麦味为何如?”阿难尝已,生希有心,白佛言:“世尊!我生王家、长大王家,未曾得如是之味。”阿难食此麦已,七日七夜更不饮食无饥渴想。善男子!是故当知,是如来方便,非是业障。6
  注6《大宝积经》卷108,《大正藏》册11,页606,下5-12。
  经中开示:佛以神力加持,让阿难尝此马麦的味道,阿难尝已,叹未曾有,并说明他出生于王家、成长于王家,却从来没有尝过如此之美味,并且食后七天七夜都不会有饥饿、口渴之感。何以故?佛有广大福德来庄严的缘故,乃是菩萨在因地外门行六度万行时,已累积了许多福德。又,当菩萨明心证真成为七住位菩萨,开始行内门的六度万行,更是累积了许多福德。如是,依序去圆满三贤位所应有的福德,有了广大的福德来庄严其身,方能转入十地行十度万行,更努力地培植无量无边的福德,乃至到了等觉地,百劫专修福德,不论是内财或者是外财,统统都可布施来满足众生的需求。所以,于此百劫之中,无一时非舍身时,无一处非舍命处,更是累积了无量无边不可称计的福德。又成佛后,依初地前所发十无尽愿而广度众生,其福德更是广大无边,早已经不是菩萨及人天应供的阿罗汉所能了知的了。
  最后作个结论:菩萨经过三大无量劫修行,其所培植的福德既深且广,不像二乘人所培植的福德既浅且狭,所以二乘人无法想象菩萨的福德到底有多么广大,这也是菩萨不可思议的地方。
  第十四点:三乘所结的缘有差异,亦即菩萨与众生广结善缘,不但既深且广,未来亦可以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二乘人与众生结的缘,虽然也是善缘,但是很浅,尤其是独觉,较声闻结得更少,所以与众生结的缘不深,仅能成为阿罗汉或辟支佛,无法成佛。众所周知,菩萨为了成就佛道,不断地与众生广结善缘,不断地摄受众生,来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所以菩萨从初住位开始布施,与众生结善缘,如是经过三大无量数劫成就佛道后,还是本著菩萨于初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继续广度众生。因此菩萨与众生结的缘是既深且广的善缘,这从《妙法莲华经》卷5 的记载可以了知:
  尔时佛告大菩萨众:“诸善男子!今当分明宣语汝等。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诸善男子!于是中间,我说燃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诸善男子!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亦复现言当入涅槃,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7
  注7《妙法莲华经》卷5〈如来寿量品 第16〉,《大正藏》册9,页42,中22-下5。
  经中开示:世尊成佛以来,超过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不断地度众生,不断地与众生广结善缘,不仅常在娑婆世界度众生,而且也在其他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佛国世界度化众生,所以当他方国土恒河沙数菩萨摩诃萨欲在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妙法莲华经》时,世尊却告诉这些菩萨摩诃萨:
  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8
  注8《妙法莲华经》卷5〈从地踊出品 第15〉,《大正藏》册9,页39,下25-28。
  由此可知:世尊在因地行菩萨道时,不断地度众生,不断地与众生结善缘,所以才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以及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护持 释迦世尊正法。所以菩萨在成佛之道的路途中,应该不断地摄受众生,不断地与众生广结善缘,未来才能成就自己清净的国土。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与众生广结善缘的重要性。在佛世,有一天,佛陀带了迦叶与阿难两位尊者一同行脚,时近中午,天很热,一行人在路边大树下休息。佛陀看见不远处有块瓜田,请阿难尊者前去化瓜让大家解渴。阿难尊者来到瓜田,看见田里有一位女子在看守,于是阿难上前向女子化缘,希望能得到瓜来解渴。当阿难说完时,那位女子拒绝了阿难的请求,并恶言恶语的要阿难赶快离开。
  阿难回去向 佛禀白后,佛反而改叫迦叶尊者去化缘。当时迦叶在 佛旁,看到阿难化缘不成,觉得自己也没有多大的把握,但是 佛陀已经吩咐了,不能不去化缘。当迦叶来到瓜田时,那位女子一见到迦叶,很高兴地站了起来,向尊者顶礼,并频频询问尊者从哪里来?要去哪里?是否需要食物充饥、解渴等等,而且不待迦叶开口,主动挑了一颗最大、最好的瓜来供养迦叶,让迦叶有点受宠若惊。阿难看见迦叶抱著瓜回来,心中很纳闷,所以 佛陀就为迦叶和阿难开示,两人过去世与这位女子所种的因缘。
  在无量劫以前,阿难与迦叶同为出家人,有一天,两人结伴行脚参访。在行经的道路上,看见一只死猫,由于当时是夏天,非常闷热,死猫的身体发出腐臭的味道,而且也有很多虫蚁正在啃食死猫身上的肉。阿难当时见到死猫心生嫌恶,立刻捂著鼻子匆忙地离开;而迦叶看到死猫,非但没有生起嫌恶的念头,反而将猫的尸体埋起来,并祝愿它早日得生善处。当 佛陀说完迦叶与阿难过去生的因缘后,接著对两位尊者开示:“瓜田中的那位女子,就是过去无量劫前的那只死猫,因为过去世阿难曾对死猫生起嫌恶的心,所以今世遇到了这位女子,非但没有化到瓜还遭到女子辱骂。当时的迦叶没有对死猫心生嫌恶,反而欢喜地为死猫埋葬及祝愿,今世有因缘遇到这位女子,这位女子不仅心生欢喜,而且不待迦叶开口,化得解渴的瓜回来。”由上可知:阿难与迦叶两人仅仅生起一念嫌恶心与欢喜心的不同,导致今世所得的结果大不相同。阿难非但没有化到瓜,反而被辱骂一番回来;迦叶不仅让人看了满心欢喜,而且还化得瓜回来。这分明告诉大众:要与众生多多结缘,而且是结善缘,不要结恶缘,因为与众生结的是善缘,未来是好的而且是丰硕的结果,成佛就比较快。如果与众生结的是恶缘,未来将要花很多时间来改变它,也使得自己成就佛国净土会比较慢。
  此外,在《妙法莲华经》也告诉大众:不断地与众生结善缘,不断地度众生,其成就佛道也比较迅速。譬如在经中,阿难被 佛授记于供养六十二亿诸佛后,成为 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比起其他的师兄弟都要快了很多,为什么?一者、阿难爱护众生,心心念念护著众生,不断地为众生著想,不断地与众生广结善缘,尤其与女众广结善缘,所以许多女众看到阿难就很欢喜,愿意随之受学。二者、表示阿难往昔曾供养无量诸佛,比其他师兄弟供养还要多很多。因此,阿难成佛的速度比其他的师兄弟快很多,仅需再经历六十二亿佛之后就能成就佛道。
  此外,佛在《菩萨善戒经》卷1 也开示,贪爱众生的缘故,能护持众生,使得众生乐于跟随:
  优波离言:“世尊!犯有三种,一者贪、二者瞋、三者痴。菩萨所犯何者为重?何者为轻?”佛言:“优波离!若诸菩萨犯如恒河沙等贪,如是菩萨不名毁戒。若犯一瞋因缘毁戒,是名破戒。何以故?优波离!瞋恚之心能舍众生,贪爱之心能护众生。若爱众生不名烦恼,瞋舍众生名重烦恼。优波离!是故如来于经中说:‘贪结难断不名为重,瞋恚易断名之为重。’”9
  注9《菩萨善戒经》卷1〈序品 第1〉,《大正藏》册30,页962,上13-21。
  经中开示:贪爱众生就能护众生,所以不名烦恼也不名犯戒;菩萨因为对众生贪的缘故,与众生结下善缘,菩萨所说的话,众生就会很欢喜听,所以很容易接受菩萨的说法以及愿意跟随菩萨修学。就算是到了未来无量世以后,如果有因缘遇到,两人的如来藏还是会感应;如同阿难与摩登伽女、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一样,都是多生多劫在一起的眷属。所以,结下善缘的众生对菩萨所说的话不仅能够言听计从,而且乐于修学及互相提携,相互成为佛菩提道的法眷属,来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但是菩萨如果起瞋,不仅名为重烦恼,而且是舍弃了众生,故名为犯戒!这是菩萨与众生结下恶缘故,众生不乐于见到你,更不用说会跟著你修学佛法,所以对众生起瞋的菩萨成佛时劫会比较慢,不如贪爱众生的菩萨成佛来得迅速。
  最后作个结论:菩萨宁愿对众生起贪而不可起瞋;贪能心心护著众生的缘故,不断地为众生著想,成佛也比较容易。千万不要对众生起瞋,而与众生断了法缘,成佛就会延迟许多,这也是学人在进修佛菩提道应该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以免在佛菩提道上旷费时日久远,大大延迟了自己成佛之道时程。
  第十五点:菩萨成佛需经三大无量数劫,亦即菩萨成佛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二乘成为阿罗汉、辟支佛最快一生即可成办。
  在《阿含经》卷1 曾记载,有很多比丘听闻 世尊开示后,独一静处,或树下、或山洞等等,专精禅思,很快的就成为阿罗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比丘名劫波,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比丘心得善解脱。’世尊!云何比丘心得善解脱?”尔时世尊告劫波曰:“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心善解脱。善哉!劫波!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劫波!当观知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色爱即除。色爱除已,心善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识爱即除。识爱除已,我说心善解脱。劫波!如是,比丘心善解脱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所以者何?爱欲断故。爱欲断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时,劫波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尔时劫波比丘受佛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心善解脱,成阿罗汉。10
  注10《杂阿含经》卷1,《大正藏》册2,页4,下20-页5,上10。
  经中开示:凡是色识受想行之五蕴,不管是过去、现在、未来、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好、或丑、或远、或近,都是无常变异的法,不是常住法。能够这样观察五蕴虚妄,断了五下分结之欲界爱,因而发起初禅得心善解脱 11。劫波比丘听闻 世尊开示,于独一静处,专精禅思,行于不放逸行,因此断了五上分结,成为阿罗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告诉大众:二乘利根的人,听闻 世尊开示,最快一世可以成为阿罗汉。然而在一世就能成为阿罗汉者,必然是过去无量世已曾供养诸佛,种了许多善根,今世才有可能遇到 佛,并在听闻 佛的开示后成为阿罗汉,如《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开示:
  佛复告诸大众:“是须跋陀罗,已曾供养恒河沙佛,于诸佛所深种善根;以本愿力,常在尼干外道法中,出家修行,以方便慧诱进邪见失道众生,令入正智。须跋陀罗乘本愿力,今得遇我,最后涅槃,得闻正法。既闻正法,得罗汉果。既得果已,复入涅槃。”12
  注11 解脱道中狭义的心善解脱,是指解脱欲界五欲的系缚,发起初禅而远离欲界生,是为三果人的果证,详情请见阿含诸经所说,以及 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第四辑,第七章第二节〈心解脱、慧解脱—见道与修道〉。
  注12《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憍陈如品余〉,《大正藏》册12,页900,中25-下1。
  经中开示:须跋陀罗本来是一位外道,时年一百二十岁,为 世尊般涅槃前所度最后一位声闻弟子。他往昔曾供养无量诸佛而种善根,以本愿力故,常在苦行外道中出家修行,用各种善巧方便,引度外道弟子入于正确的佛法中,让他们得到正确的智慧;因此他今世得以遇到 佛,听闻 佛的开示,成为漏尽的阿罗汉。因为不忍心见 佛先般涅槃,所以在得到 佛的恩准后,于 佛前以火界三昧而入无余涅槃。这告诉大众:要成为阿罗汉,必然是于过去的无量劫中曾供养无量诸佛,培植无量的善根福德,今世才有因缘听闻 佛的开示证得声闻四果阿罗汉而得解脱,于舍寿后入无余涅槃。
  声闻人曾供养无量诸佛才能成就声闻菩提。同样的道理,在佛世的缘觉也是于诸佛所,培植了许多善根福德,今世才有可能证缘觉菩提。至于独觉,也如同声闻、缘觉一样,都是在无量诸佛前培植了许多善根福德,才能于无佛的时代,自己成就独觉菩提,如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34 开示:
  云何独觉道?谓由三相应正了知,谓有一类安住独觉种姓,经于百劫值佛出世,亲近承事,成熟相续,专心求证独觉菩提,于蕴善巧、于处善巧、于界善巧、于缘起善巧、于处非处善巧、于谛善巧勤修学故,于当来世速能证得独觉菩提,如是名为初独觉道。复有一类,值佛出世,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于先所未起顺决择分善根引发令起,谓煗、顶、忍,而无力能即于此生证法现观,得沙门果;复修蕴善巧、修处善巧、修界善巧、修缘起善巧、修处非处善巧、修谛善巧故,于当来世能证法现观,得沙门果,是名第二独觉道。复有一类,值佛出世,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证法现观,得沙门果,而无力能于一切种至极究竟,毕竟离垢,毕竟证得梵行边际阿罗汉果;复修蕴善巧、修处善巧、修界善巧、修缘起善巧、修处非处善巧、修谛善巧故,依出世道于当来世,至极究竟,毕竟离垢,毕竟证得梵行边际阿罗汉果,是名第三独觉道。13
  注13《瑜伽师地论》卷34〈本地分中独觉地 第14〉,《大正藏》册30,页477 下15-页478 上5。
  弥勒菩萨开示:独觉有三类,第一类、于百劫中值遇诸佛,亲承供养而种诸善根福德,熏习蕴善巧、处善巧、界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谛善巧等正知见,专心求证独觉菩提,因此得以在未来世无佛时代证得独觉菩提。第二类、值佛出世而亲近,听闻正法如理思惟,于四加行之煖、顶、忍、世第一法当中,仅能进行煖、顶、忍前三法,无法于世第一法中断结证果;后来熏习蕴善巧、处善巧、界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谛善巧等正知见,于后世无佛时代断结证果,成为独觉。第三类、值佛出世而亲近,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因而断结证果,但是无有能力探究到最究竟而毕竟离垢,所以无法证得阿罗汉果;后来熏习蕴善巧、处善巧、界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谛善巧等正知见,依出世道于后世无佛时代证得阿罗汉果。从 弥勒菩萨开示可知:这三类独觉也与声闻、缘觉一样,都是要值遇诸佛,并供养诸佛而种诸善根,未来才能成就独觉菩提,不是没有在诸佛前种诸善根而能独自可以成就独觉菩提。
  此外要探讨的是,为什么独觉在无佛出世而证得独觉菩提,而不是在有佛之世证得?如《瑜伽师地论》卷34 开示:
  云何独觉种姓?谓由三相应正了知:一者、本性独觉,先未证得彼菩提时,有薄尘种姓,由此因缘,于愦闹处心不爱乐,于寂静处深心爱乐。二者、本性独觉,先未证得彼菩提时,有薄悲种姓,由是因缘,于说正法利有情事心不爱乐,于少思务寂静住中深心爱乐,三者、本性独觉,先未证得彼菩提时,有中根种姓,是慢行类,由是因缘,深心希愿无师、无敌而证菩提。14
  注14《瑜伽师地论》卷34〈本地分中独觉地 第14〉,《大正藏》册30,页477,下6-14。
  弥勒菩萨开示:独觉本性对五欲的攀缘很淡薄(薄尘种性)、对利益众生的慈悲心也很淡薄(薄悲种性)、心中有慢存在(慢行种性),所以喜欢在寂静处,不喜欢弘法来利益众生,以及希望在无佛时代出现于世,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证得独觉菩提,因为当代没有人可与之匹敌故。从论中得到二个结论如下:一者、独觉于有佛时代,对佛的开示:于蕴善巧、处善巧、界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谛善巧勤加修学的缘故,希望于无佛时代,用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智慧证得菩提,因此缘故,出生于无佛时代独自证得独觉菩提。
  由于当世没有人证得独觉菩提,只有他证得,显示他很有证量,不希望别人能够超越他,所以当他知道即将有佛出世的时候,就会赶快入无余涅槃,不再于三界出现。二者、不论是声闻或缘觉(或独觉),都是要随佛修学及熏习等,才能成就二乘菩提。如果往昔没有跟随诸佛听闻佛的正法及种诸善根,今世是无法成就二乘菩提,更不是仅靠他自己的智慧及力量就可以证得二乘菩提,所以二乘人仍然需要在诸佛所培植善根福德、听闻佛的开示,以及久劫熏习,未来才有可能断结、证果而成就二乘菩提。
  (待续)
 
标签: 电子书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