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06 答-3

   日期:2018-07-11     作者:三乘菩提    
  答-3 P42-64
  答3:
  传圣法师来文:
  【就拿菩萨来说吧,菩萨从无始劫以来,皆依四宏誓愿而发心起行修证,皆为诸佛之所诱导、称叹、护念,故自然形成了一股巨大而不可动摇,难以变易的习气: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此是三乘教中菩萨之通途也)……纵是菩萨一时听闻教外别传之旨:无生可度,无佛可成,无烦恼可断,无法门可学。但直下无心,荡然无依,则本自圆成,不假用心,起心即错,动念即乖,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菩萨因无始习气使然故,亦断然不肯信受了;纵能信之(因了义经亦作是说),亦断然不肯依而行之,因其誓愿不舍故;即使能依而行之,亦断然不会一时与之相应矣。只因无始以来,心行的的不同故!由此故知,地位中之菩萨,知解难忘,心行难灭,所知障难断,习气障难除,故须假三僧祇劫而方圆满佛道者,非是无由也。】
  谨答:
  依此段大德所说,似乎认为成就佛道不一定要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的理证与事修,不一定要地地增上的进修,不一定要成就十力、四无所畏、四智圆明、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一切种智…等等诸多功德庄严,更不必发十无尽愿乃至依愿而行;只要依大德所说参禅开悟了(此处姑且不论大德所悟之真假),让自己的心意识住于不分别六尘之不明白境界中(纵能如此,心意识也仅能往一念不生的境界中安住,而无法真的住在不明白之中),就能够让心意识不现行而圆满佛道成佛。大德的言论,严重的误解禅宗祖师的训示,也让禅宗祖师因大德之言论而蒙冤;为替禅宗祖师申冤,并让一切参禅人认知禅宗之参禅与佛道修道上之关系,只好不厌其烦的再将佛道之修道次第与禅宗祖师相关的语录,于逐段回覆中相续举示出来,供读者与大德评判对错,然后知所进道。
  教外别传之旨,即是宗门向上事所证悟之内容,乃是亲证涅槃妙心如来藏。世尊说一切众生皆有此涅槃妙心如来藏,而修学菩萨道者,不只是要了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的道理,更要亲证此本来面目涅槃妙心如来藏,才能修证佛菩提道而成为实义之菩萨行者。此番道理经中佛语历历,兹举示如下: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六波罗蜜多时,从一地趣一地?”佛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无所从来亦无所趣,何以故?以一切法无去无来无从无趣,由彼诸法无变坏故,是菩萨摩诃萨于所从趣地,不恃不思惟,虽修治地业而不见彼地,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六波罗蜜多时,从一地趣一地。”“世尊!何谓菩萨摩诃萨修治地业?”“善现!菩萨摩诃萨住初极喜地时,应善修治十种胜业。何等为十?一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净胜意乐业,胜意乐事不可得故。二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一切有情平等心业,一切有情不可得故。三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四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五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六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七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八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九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十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恒谛语业,一切语性不可得故。善现!菩萨摩诃萨住初极喜地时,应善修治如是十种胜业。”(《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十三)
  “何谓菩萨摩诃萨者?舍利子!为有情类求大菩提,亦有菩提故名菩萨。彼如实知一切法相能不执著故,复名摩诃萨。”舍利子言:“云何菩萨摩诃萨能如实知一切法相而不执著?”善现答言:“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实知色相而不执著,如实知受想行识相而不执著。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实知眼处相而不执著,如实知耳鼻舌身意处相而不执著。……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实知真如相而不执著,如实知法界法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相而不执著。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实知无上正等菩提相而不执著。”(《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七十一)
  所谓大菩提就是佛菩提,不同于二乘菩提以八正道所修所证之只断见、思惑之解脱道而不证如来藏妙心。佛菩提之根本就是如来藏,由于众生皆有如来藏,因此有情众生发起大愿心求大菩提;如果能够亲证涅槃妙心如来藏者,就是菩萨。亲证如来藏是现量境界,亲证者是意识觉知心与意根末那识,于亲证当时意识与末那识及相应之心所法所缘,皆能显了分明所缘的自相即是如来藏心体。由于是现量境故,所以意识与末那识能够时时现前观察领纳:如来藏于闷绝…等五位意识断灭时仍然运行不断,当眼识、耳识乃至意识要依于众缘方能生起了别六尘时,如来藏却一向都安住于不分别六尘、不取舍贪厌之清净无染自性中。
  色、受、想、行、识五阴虽然是无常虚幻不实,然而五阴十八界的法皆是如来藏心体中所含藏之种子功能差别;五阴之造作、有为、生灭相中,却更能显示如来藏之涅槃体性。一切法皆由五阴十八界展转所生,五阴十八界则是由如来藏所生;但如来藏心体一向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涅槃寂静,体如虚空故无上下四维方所可言,故无所从来亦无所趣向。菩萨因为亲证如来藏,所以能够如实了知一切法相:色、受、想、行、识虚妄之法相,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六尘六识虚妄之法相,如实知五阴十八界有为法相空、无相、无作之无我性,更如实知如来藏与所生之五阴十八界法和合运作但是永远都不执著为自我之无我性。由于了知五阴有为法自性空之无我性与如来藏之无我性,如实知如来藏于三界现行时所显现之真如法性,如实知如来藏于三界六道中出生五阴而轮回受异熟果报时所显现之平等性,如实知如来藏本来就在、非是因缘所生法之离生性,因此而使意识觉知心转依如来藏清净自性而不执著一切法,乃至亦不执著如来藏自身之功能性与清净自性,因此转依之故,能去除末那识之恒执如来藏为自内我之我执习气。
  菩萨由于如实知一切法生灭之根本因即是离生之如来藏,于一切法相皆能不执著,此等如实知一切法相而不执著之法,纯是智慧相,绝无境界相之所得,即是无所得法,以亲证如来藏之涅槃境界故;以了知如来藏所安住之寂静涅槃境界,无五阴人我之法、不与万法为侣故,既不与万法为侣,当然是无生可度、无佛可成、无烦恼可断、无法门可学的,这样子证悟,才是真正证解般若经中所说无生可度…乃至无法可学的贤圣,而不是像大德以觉知心的境界作为证悟内涵,而自认为无生可度乃至无法可学,大德误会般若太严重了。有五阴才有人我,有人我才有众生,有人我众生才有烦恼,有众生断尽二障烦恼才有佛可成,而这些智慧境界都必须经由亲证如来藏才能够证得的,只有如来藏的本来无我性,才能亲证这个智慧境界;因为人我众生是不得解脱、不得成佛的,也因为有人我众生,才会有解脱道与成佛法门可学故。菩萨既然了知一切法都从如来藏所生,而如来藏本来清净涅槃,体如虚空却无来去可言,体如虚空而具金刚性,永不变异毁坏,而一切法都摄属如来藏所有,因此故说一切法亦无来去可言,亦不变异毁坏,但这是必须亲证如来藏才能生起的智慧。菩萨以此无所得为方便,修学六度波罗蜜多,从一地趣向一地,如是对治我执习气、修学如来藏种子功能差别智慧之地上道业,却能够不执著“此是何地、彼是何地”。如经中所说,菩萨一定是亲证如来藏而如实了知一切法相,因此才能不执著故。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 佛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
  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金刚经》中 佛所说,菩萨应当要如何来降伏其一向取人我相而作分别之觉知心呢?菩萨亲证了如来藏以后,现观其五阴十八界的虚妄不实,能够断除其意识觉知心之分别我见;自身之五阴既然缘起生灭、无常住性而无人我相,返观一切三界四生有情之五阴也是一样没有常住不坏的人我相,当然就没有众生相,众生相是因于五阴生起人我之见解而显现故。五阴一向都是刹那刹那无常生灭变异不断,因为有人我计著五阴为实,所以众生不能觉察此无常生灭变异相,而以五阴之生与死而说有寿者相;五阴既然无人我、众生相,则依五阴而有的寿者相亦是计著而有故。然而亲证如来藏之菩萨,不仅能从五阴之空相来观无人我众生寿者相,更能够从如来藏阿赖耶识于三界现行时,与五阴十八界诸法非一非异之中道第一义谛观,而从法界实相上来了知无人我众生寿者相。如来藏阿赖耶识出生了五阴十八界,与五阴十八界和合运作但却远离五阴十八界之生灭无常相,从来不于五阴十八界取舍计度为我与我所;菩萨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所得之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智及道种智,能够现前观察了知如来藏阿赖耶识非是五阴人我之法,更于五阴之空相法中离善恶取舍而任运的生现一切法,而于一切法中显露其本然之法无我真如相。
  因此,从如来藏阿赖耶识自身而观,决无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可言。菩萨了知如来藏阿赖耶识除了处于无余涅槃位以外,于三界六道四生中与所出生之五阴非一非异而和合运作时,其心体本身仍然是处于涅槃寂静境界中,从来就不触六尘而绝对的寂静,心体从无生灭;菩萨尚未灭除十八界我之时,就已证知无余涅槃境界中即是这个涅槃而又绝对寂静的如来藏,所以菩萨不入无余涅槃而能实证无余涅槃境界,所以说菩萨不可思议;大德对此浑无所知,而自言一直都有“宗门巨大习气”,不免大妄语业之后果。
  有生相者是众生五阴,能灭坏者亦是众生五阴,而五阴本无人我众生相,灭除五阴所有十八界以后的众生已不存在,而入了涅槃以后仅存的如来藏却又是本来就住在涅槃境界中的,并没有哪一个众生的五阴中的一阴或具足五阴可以进入无余涅槃境界中,没有十八界中的任何一界可以进入无余涅槃境界中,如来藏却又本来就涅槃,所以《金刚般若经》中世尊说能令三界四生无量无边有情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却又说灭度一切众生之后其实并无众生得灭度者,真义正是如此。可是从大德文中看来,大德显然不知道这个真实义,显然不懂般若真旨,却自称证悟,这是免不了大妄语业的。
  菩萨更清楚了知:要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之法无我,得要利益有情众生、还得要成就佛菩提道业,才可能成就。但是这些都不得离于如来藏所摄藏的五阴十八界种子,也不得离于如来藏的功能差别之观行与修证,大德却不懂这些道理,纯凭意识觉知心住于不明白的无知境界中,就自以为可以成就佛道,诚恐现在与将来都不免无知之讥。菩萨以如是亲证如来藏而现证中道第一义谛观,因此而使意识觉知心生起实相智慧而可除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能够领纳世尊所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但是大德之一向息心,一向让觉知心住于不明白之无记中,世间人所应有的了别慧都没有了,还能够少分了解《金刚经》中世尊所说之中道第一义谛吗?还能半分了解何谓无生可度、无佛可成、无烦恼可断、无法门可学之真正义理吗?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本来圆成、不假用心、起心即错、动念即乖、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并不是大德所证的意识觉知心有时离言语道、有时又生起言语道的,而是遍一切时都离言语道的。大德的离言语道、不明白,并不是本来圆成的,而且假藉用心作意而暂时这样的,而且是必须起心动念想要如是住不明白的境界中才能如是住的,不是像如来藏从来不于六尘中起心动念的;大德的觉知心想要住于不明白中时,已经是起心动念了的,起心即错、动念即乖,所以大德乖违正理了。而且如来藏从来不对六尘中的万法起任何心行,但是大德的觉知心却是不断在六尘中生起心行:想要安住于不明白之中。这就是心行常现,而不是心行处灭,怎可说是心行处灭的从来不明白六尘的真实心?所以大德自以为悟,不免大妄语业。但是如来藏阿赖耶识与所生五阴十八界非一非异之中道第一义谛实相,隐含于其中甚深极甚深的种种微妙义理,得要在 平实导师座下开悟者才有能力拣择清楚,非是大德以意识心去息心、去住于不明白的无智心行所能梦见者。
  大德不读经论,以凡夫之身却是胆大超过诸地菩萨,竟然妄评菩萨不能信受教外别传之旨,妄评菩萨不肯依教外别传之旨而行,妄评菩萨不能与教外别传之旨相应,然而教外别传所亲证者是何心?大德却又丝毫不知,根本不知世尊教外别传之真实心正是如来藏,大德却以意识生灭之心而说为真实心,想要以能知能觉之意识觉知心变成离见闻觉知之如来藏,根本不懂佛法;如是犹如井底蛙,以自己眼见井口之天,而误认为即是天外之天了。如今经文中佛所说者经教俱在,犹可稽查,大德却不肯正视经中圣教,只以错误见解而自以为悟,这绝对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该作的事。再者 平实导师传法于座下弟子,从修学六度波罗蜜、解脱道知见、参禅知见,乃至破参明心;再传授增上戒学、定学、慧学,学人得以伏除我执烦恼习气并增益道种智之修证,如是与佛所说无二,现代绝无其人能踵继之。大德却这样大胆诽谤,乃至诽谤 佛所说之如来藏妙法,徒以身穿僧衣用以自高,何益自他?大德身穿僧衣,受用 佛于无量劫来修集福德所成就之三十二大人相之福德,却专作谤法、谤贤圣的事业,将来舍寿后,未来无量世中在三恶道中要如何消受得了呢?
  大德更下狂语:“由此故知,地位中之菩萨,知解难忘,心行难灭,所知障难断,习气障难除,故须假三僧祇劫而方圆满佛道者,非是无由也。”大德认为禅宗悟得教外别传之旨即已成佛了,然而祖师们虽然曾说“见性成佛”、“一悟即至佛地”,那也都只是方便摄受学人之用,只有错悟的凡夫祖师才会认作真实语而非方便语;所以一切真悟祖师都从未曾有像大德这样的荒谬说词,竟然认为诸地菩萨是因为不能与教外别传之旨相应乃至不能信受,所以才不能破所知障、断除烦恼障而圆满佛道。兹举示禅宗祖师开示语录数则,藉以伸张禅宗正义,以免由大德此类假禅和毁坏了禅宗而让祖师蒙冤。
  僧皓月问师(长沙招贤禅师):“天下善知识证三德涅槃未?”师(长沙招贤禅师)曰:“大德问果上涅槃?因中涅槃?”僧曰:“问果上涅槃。”师曰:“天下善知识未证。”僧曰:“为什么未证?”师曰:“功未齐于诸圣。”僧曰:“功未齐圣,何为善知识?”师曰:“明见佛性亦得名为善知识。”僧曰:“未审功齐何道,名证大涅槃。”师有偈曰:“摩诃般若照,解脱甚深法,法身寂灭体,三一理圆常;欲识功齐处,此名常寂光。”僧又曰:“果上三德涅槃已蒙开示,如何是因中涅槃?”师曰:“大德是!”(《景德传灯录》卷第十)
  恐大德读不懂,略解如下:有僧人名皓月,来问长沙招贤禅师:“天下善知识已证得三德涅槃了吗?”所谓三德涅槃,即是指具足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之无住处涅槃,这是佛地的无住处涅槃,才能具足三德。般若德者,乃是菩萨从初发心修学诸法实相之般若波罗蜜直到成佛──于真见道亲证自心如来而获得根本无分别智,于真见道后之相见道位进修别相智而获得后得无分别智,并于初地入地心时发起初地道种智之少分而得通达入;又从初地到十地之佛道应修证内涵,即是一切种智之进修,然后地地进修直到佛地,圆满证知自心如来种子识能出生五阴十八界等种,并证知如来藏自身之一切种子功能差别。这样到达佛地时,犹如龙树菩萨于《大智度论》卷十八中所说:“是般若波罗蜜在佛心中变名为一切种智,菩萨行智慧求度彼岸故,名波罗蜜;佛已度彼岸故,名一切种智。”因此说,只有亲证并具足一切种智之 佛世尊,才已具足证得般若德,明心而亲证如来藏之菩萨们,迦叶菩萨见佛捻花而悟入时,都只能发起极少分的般若德,乃至等觉地都还不具足般若德。大德对于三德中之般若德,丝毫不知,而狂言三德,未免令人微笑哂之。
  解脱德者,菩萨修学佛菩提道,以大悲心故,不忍心众生于六道轮回中不离贪瞋痴而增长无明,身心俱被贪爱热恼之苦所系、出离无期。以四宏誓愿及十无尽愿作为自利利他之增上意乐,因此不以取证二乘断尽思惑入无余涅槃之解脱法为首要,乃以大悲愿为前导,其般若智慧虽与烦恼习气俱,而能证得诸法实相。于初地已证得人无我、法无我之慧解脱证量,然而大悲愿故留一分思惑不断,以润来世再取五阴身续佛道道业之修学,从初地心开始就已努力在断除习气种子,不是大德所说的不断习气烦恼;大德这种说法,是以凡夫知见而测度诸地菩萨。
  到了三地即将满心之前,才开始修证四禅八定、五神通等世俗法,令所证四禅八定及五神通都与无生法忍相应,而不同于世俗人之禅定与神通都不与般若相应;此时已能亲证灭尽定而具足俱解脱证量,但以大悲愿故不断一分思惑,直到七地满心时具足念念住于灭尽定的境界,此时可能会因极为寂静故而取无余涅槃,但是蒙佛深恩而蒙诸佛授与引发如来妙智三昧,方得免于进入无余涅槃中灰身泯智,方入八地,这个佛菩提道之妙义,大德不可不知,否则而言成佛之道,即成痴人说梦。
  如《佛说十地经》中所说:“佛子!菩萨成就如是无生法忍,才证菩萨不动地故,得甚深住难可了知。同无差别离一切相,止息一切想之执著无量无边,以诸声闻及以独觉不可映夺寂静现前。佛子!譬如苾刍,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渐入第九想受灭定,一切动乱忆想分别悉皆止息,佛子!菩萨才得不动地已亦复如是。……是时诸佛授与引发如来妙智,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即随顺一切佛法胜义之忍。然善男子!我等诸佛所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佛法自在,汝今未得,当为成就佛法自在,应起精进于此忍门勿复弃舍。又善男子!汝虽得是寂灭解脱,然彼一切异生种类未得寂静,未能寂灭,常顺异异烦恼现行,种种寻伺之所侵害,汝当愍念。又善男子!汝当忆念本所誓愿,谓令有情皆得义利及不思议智慧之门。”如是菩萨于八地时方愿取证二乘之解脱果德,然而却不须如二乘圣人要灭除五阴十八界后入无余涅槃后才得解脱,智慧不同故,所依乃是一切法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之真如无生法忍智故,非是五阴十八界空相之无生智故。然实初地满心位时即有能力取证慧解脱而入无余涅槃,却都故意留一分思惑而不入无余涅槃。八地既已具足了二乘圣人的解脱德,但是却已断尽大部分的习气种子,不是二乘圣人所能断、所已断,不是大德所说的未曾断;佛地则是从八地往上进修之究竟地,一切习气种子当然是断尽无余,这才可以说是究竟具足解脱德,不是八地菩萨所知,更不是二乘圣人所知。大德却对此解脱德丝毫不知,而自言一悟成佛,未免大妄语业。
  法身德者,菩萨历经三大阿僧祇劫地地增上的佛道次第修学,皆以亲证第八识自心如来之真如体性做为七转识之依止,于一切法中依止于真如性并转变及修除七转识之我执、法执,至佛地时七转识皆已究竟转依自心如来之真如体性时,因为此究竟之转依,前五识能转生成所作智,第六意识觉知心转生上品之妙观察智而且成就圆满,第七识末那识亦转生上品平等性智而且成就圆满,第八无垢识顿生大圆镜智,四智圆明;而且佛地之十八界法皆已是纯净的无漏界,称为清净法界;如此具足四智心品及清净法界,无垢识即以此五法为身而被称为法身,这样才具足佛地的法身德。不但如此,菩萨以成就般若德与解脱德而圆满佛地之果德,此时自心如来中之烦恼障诸有漏习气法种已经净尽,所知障所摄之无漏法种已全数熏习发起而具足圆满一切种智,才可能发起四智圆明,所以断尽烦恼障之分断生死,断尽习气种子与所知障中尘沙无明而永离变易生死,不再有种子的生灭变异,此远离分断生死与变易生死之无住处涅槃境界即是究竟清净法界。此一清净法界功德加上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及大圆镜智四智心品,使得无垢识心体以此五法为身,成就佛地之法身德。玄奘菩萨于《成唯识论》中说:“故此(无垢识)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二转依果(清净法界之无住处涅槃及四智心品之佛菩提),皆此摄故。”
  因此说,证得三德涅槃者唯是究竟地之 佛世尊,无有一人未至佛地而可以说是证得三德涅槃者。所以长沙招贤禅师问僧人皓月:“大德所问的是果上的涅槃?还是因中的涅槃?”果上涅槃即是究竟佛地之三德涅槃,因中的涅槃即是佛地之前,各阶位菩萨所修证之境界(此境界乃是假名施设,藉以表示自心如来中二障之修除状态)。僧人皓月所问的是果上涅槃,因为当时之善知识们常常错以所证得自心如来之无分别智,误称为即是如如佛,或者误以为一悟即至佛地;譬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于坛经中说:“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或如百丈怀海禅师所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都是以所悟所识之自心如来之本来如如不动自性,说为与佛地之自心如来如如不动体性相同;然而祖师之意并非认为如此就是已经证得究竟位而具足佛地之果德了,都只是方便说而已。因此长沙招贤禅师回答说:“天下的善知识们(已经证悟并出来开山度众之禅师)尚未证得果上的涅槃。”当僧人问:“为何尚未证得?”长沙招贤接著就说:“因为应断之烦恼习气、应除之所知障、应修之果地一切种智诸多功德,都还没与十方诸佛相等。”僧人皓月不解:“为何功德未与诸佛相等,如何能成为善知识?”长沙招贤说:“眼见佛性(此处之眼见佛性以当时之状况而言,指的是亲证成佛体性之自心如来,也就是破初参明了成佛之体性是实相心如来藏)也是能够称为善知识。”当时亲证实相心如来藏阿赖耶识者,因为亲证故又能以方便善巧帮助学人同样的亲证悟得实相心如来藏,故以善知识称呼之。
  僧人皓月疑问甚多,非得打破砂锅问清楚不可,到底要有何种道业上之功德,才叫做证得大涅槃?也就是三德涅槃?长沙招贤就以一首偈回答他:“以大乘见道之般若智慧,来观照一切法,由此转依故,能够成就究竟佛地之一切种智;以此大乘之般若智慧,能够证得二乘圣者所无法证得之不住生死、不入涅槃之无住处涅槃,此甚深微妙之解脱法乃二乘圣者所不能思议者;涅槃与菩提已永离烦恼障与所知障故,众相寂静,成就无上寂默法故,此寂灭体即是法身。而般若、解脱与法身三德具足了清净体性,清净体性无生无灭,性不变易,故说为常;此清净体性为般若智慧所依止,所生之四智心品也因本愿力故,化度有情无尽期故,穷未来际无断无尽。若要会此三德具足之大涅槃与大菩提功德所庄严之处,即是佛世尊之常寂光净土。”僧人皓月已蒙禅师开示果上涅槃之真实义理了,没有忘记而再问:“如何是因中涅槃?”这个才是学人于修学佛法时应该要具一只眼的地方。长沙招贤禅师也没有辜负此僧于四问之后再下这一问,答说:“大德即是!”此时长沙招贤禅师所回应者,乃是参禅学人所应参究出来的教外别传之旨──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自心如来。此因中涅槃即是指如来藏阿赖耶识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长沙一语之中,既是答他所问,也同时指示了因中涅槃的如来藏所在,但是这僧人皓月却如同大德一般,未具只眼,错失长沙为他之处。
  只如,无心禅和大德!您到此是否能够明了长沙招贤禅师所说与当时之天下善知识所说,都并非大德以自己之意解而误会之“悟后不须假三僧祇劫之修道,就能够圆满佛道”者?倘若不能领会、不能心服,末学再举沩山灵佑禅师之开示,以邀大德之心意识仔细审慎思量之!
  有僧问(沩山灵佑禅师):“顿悟之人更有修否?”师云:“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道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计。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趣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景德传灯录》卷第九)
  恐大德读不懂,语译如下:有僧人问沩山灵佑禅师:“已经顿悟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者,还需要有种种修行的事吗?”沩山灵佑禅师答:“若真是悟得本来自在、一向清净无染、寂静涅槃之自心如来这个本心的人,以其意识觉知心现前观察领纳此心于生起一切法,与一切法和合运作时,能见闻觉知的心于一切法中取舍、贪厌、计著有我无我喜爱苦乐,此自心如来仍然于一切法运作中不贪不厌、不取不著、不自知有我无我;虽然被见闻觉知心的贪瞋痴慢疑等烦恼习气所遮覆,但是自心如来之清净无染丝毫不减。此自心如来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不是经过修行而得,悟前与悟后本然如是,直到成佛亦复如是;而见闻觉知心之我执烦恼与随眠却必须经过转依自心如来而渐渐修行断除,他自然就知道:证悟这件事情所证的真心,不是修来的,但也不是不经过禅宗的修行参禅就能证得的,这时他就知道那些主张说妄心要经过修行才能变成真心,或者说不需修行就能证得真心,这二种人所说的都是落在二边的说法(两头语),都不是如实语。”也就是说:“如今初悟时证得此心,虽从善知识的帮助因缘而证得,虽然已经一念相应而顿悟自己真实心如来藏的涅槃妙理,但是却仍然还有无始劫以来熏习累积的无量习气种子,还不能在顿悟之时就清净了,所以必须教他悟后渐渐的净除显现业力而随著业力流转的妄心七识,这样就是悟后的修行也。所以都要从证悟本心入手,悟后得要净除现业流识,不是另外有什么法可以教他如何修行,趣向哪里去。”这是讲证悟如来藏的一念相应而悟,以及悟后应净除习气种子的事情,正是大德所不知道的。所以修行不是悟前的事,而是证悟如来藏本心之后的事,大德不可不知。
  至于悟后还要不要修行?这也是要分两头来说的。虽然于此生初次因为经过参禅与善知识之缘而悟得此心,一念相应而顿悟此心之本来性,现观此如来藏心能善分别诸法相,却又于第一义而不动之自性;这种善分别诸法相的心行,与于第一义而不动的心行同时同处存在的第八识自性,是同一第八识心体同时具有这二种自性、同时在运行的,不是大德所想的“觉知心有善分别诸法相,有时不明白而于第一义不动其心”的有前后差异性;而是观察此第八识心现起六尘却不染著六尘之清净性,所以不于万法起任何心行,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之涅槃性的同时,却又能够善于分别种种法相,所分别的法相都不在六尘万法之中。真悟者能现前观察这个义理,同时也发现到无始劫以来之我执习气烦恼深重,并非在那一念相应而证悟如来藏时就能够顿时消除净尽的。“所以应该要劝进开悟者于历缘对境中,于习气烦恼现行时,转依于所证得的自心如来清净之真如性,伏除现行之烦恼习气,以转变为清净无漏之般若智慧,这样就是修也。不是说还有别的法,往哪个方向去修就是悟得自心如来,自心如来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不可修故。”
  “倘若不是因顿悟而得以入理,而是从听闻而得,听闻善知识说众生本自具足清净无染寂静涅槃之本心,此本心之清净真如性非因修行而得,此心清净无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之自性,于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中仍不改其性,听闻到这样深妙的义理,心中信受不疑。如果不是这样悟得本心如来藏,纵然信受此理而能够引用经中之百千妙义,向众生抑扬顿挫、生动的演讲解说,也只能当讲经之座主,以自己之意识思惟所了解的来讲,无法以亲证之理从自心流露来说。以要言之,亲自顿悟此理者,能够实际的现前观察到此理一心从未领纳六尘中之任何一尘一法,但是于五阴十八界万法诸行中,却从未舍弃一法,一向与五阴十八界万法诸行谐合的运作而不乖张。假若能够直接了当的悟入此理,那么此理一心其实也无所谓的凡与圣之情解;心体本身于诸法运转时,恒显露出其本来自在性,非是依他因缘生灭而有无之法,此真实性于意识觉知心断灭之五位中及无余涅槃中显露无遗;此理一心于三界现行时必定不离于五阴十八界事相上之生灭变异无常相,五阴十八界空相虚幻之法,因为这个理一心而得以离于断灭戏论而存在,理与事如束芦互相依住而非一非异、不即不离,倘若能够将五阴十八界究竟转依自心如来之真如性,那么就能够到达如如佛之究竟佛地了。”
  无心禅和大德!禅宗祖师的心行与经典中所说菩萨的心行其实是没有两样的,除了大德此般不读经论并且妄解祖师语者,才会狂妄的诽谤诸地菩萨是“心行难灭、所知障难断、习气难除”,如果将心行灭了,又如何以般若道种智破除所知障、断除习气?转识成智的过程即必须意识觉知心行不断的如理作意的思惟观察寻伺,难道大德也要诽谤佛具足了四智心品、善能观察众生根器的分明、明白,也是心行难灭吗?
  此外,大德自身尚未证得如来藏,又将觉知心处于不明白、无智慧的状态中而说是真心,这才是心行未灭的人;但是真悟的人都不会这样,早就彻底的否定觉知心,斥为生灭法了,这才是真正心行已断的人。大德以尚未现观觉知心虚妄的凡夫知见,以尚落在觉知心心行境界的凡夫人,而谤亲证如来藏、并已灭除意识常住不断邪见心行的诸地菩萨为心行不灭的人,可知这个口业的未来无量世果报如何?
  所知障的分断,只有亲证如来藏的人才能作到;因为所知障的障碍是指障碍法界实相的了知,但是众所周知,法界实相是以如来藏为体的:如来藏的自住涅槃境界,如来藏自住本来涅槃之中而又能监机照用、随缘出生万法,这才是法界的实相,所以诸地菩萨都是已经破所知障的圣者,所以一切已证如来藏而进入第七住位的贤位菩萨们也都是已破所知障的人。可是大德从来就不知道自己的如来藏所在,还继续想要把自己的觉知心处于不明白的无记、暗钝境界中,这正是所知障未断的具体事例,怎可用自己未断所知障的凡夫知见,来妄评诸地菩萨已断部分所知障的圣境?而诬谤为所知障难断?
  习气的修除,是在进入初地以后才开始的。但是亲证如来藏的七住菩萨们,都还没有开始修除习气种子,何况是尚未证得如来藏的大德您?您以未除习气的凡夫之身,所以对于平实导师书中的妙义读之而不能忍,显然未除习气,而自以为已除习气,自示清高,转而诬谤诸地菩萨习气难除,这也是颠倒想、颠倒说。
  大德至今尚未亲证理一心的如来藏识故,对于自心如来六尘中的心行处灭不能正解,乃以意识心自身想要灭掉意识心自身之一切心行,误会正法而认为觉知心仍在运作而心行不断的不明白境界,妄说这样叫做心行得灭,其实是连我见都还没有断除的凡夫,连最粗浅的二乘解脱道初果所断的我见都还没有断除,奢言二乘圣人所不能断的断所知障,奢言二乘圣人所不能除的习气,奢言如来藏所不住的六尘中的心行处灭境界,可见大德连佛法之基本知见都严重匮乏,竟然因此而造文诽谤佛之如来藏正法,又谤菩萨、谤禅宗祖师所悟内容同于大德之意识我见之觉知心,后果难量,也只能怪自己因于愚痴而又生起增上慢了。
(原标题:06 答-3)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