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08 二、辨正篇 5

   日期:2018-07-11     作者:成佛之道    
  二、辨正篇---5[p228-297]
  因慧广法师书中的第六章~第十章文章内容相近,若一一分章节辨正,将导致整个辨正内容支离破碎,因此正光于此不予分章节,统一归纳在一起辨正。
  慧广法师又大放厥辞云:【六、“眼见佛性”正名:“眼见佛性”的经文,见于《大般涅槃经》中,卷二十五(正光案,应为宋慧严等依《泥洹经》增文之《涅槃经》,非是《大般涅槃经》)所载:
  “善男子!如汝所问,十住菩萨以何眼故,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世尊以何眼故,见于佛性而得了了?善男子,慧眼见故不得明了,佛眼见故故得明了;为菩提行故则不了了,若无行故,则得了了,住十住故虽见不了。不住不去故则得了了;菩萨摩诃萨智慧因故见不了了,诸佛世尊断因果故见则了了。一切觉者名为佛性,十住菩萨不得名为一切觉故,是故虽见而不明了。善男子,见有二种,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诸佛世尊‘眼见佛性’,如于掌中观阿摩勒;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萨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看得懂这段经文的含意吗?所谓“眼见佛性”的意思,不是某居士等人所说的以“肉眼见佛性”,而是以“佛眼见于佛性”的意思。此段经文可证:“善男子,如汝所问:十住菩萨以何眼故,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世尊以何眼故,见于佛性而得了了?善男子,慧眼见故不得明了,佛眼见故故得明了”。“佛眼见故故得明了”,说的多清楚。
  另外,“眼见佛性”也就是亲证佛性的意思,并非只是听闻到佛性,或者理解到佛性,请看经文:“善男子,见有二种,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诸佛世尊‘眼见佛性’,如于掌中观阿摩勒。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萨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乘义章卷二十五》:“地前菩萨闻见佛性,以闻见故名大声闻,地上菩萨眼见佛性,以眼见故说之为证。”
  所以,“眼见佛性”其实就是“亲证佛性”的意思。如果一味要把他说成“肉眼见到佛性”,才是见性,那是有些扯了!
  总之,肉眼能见佛性只是表相,并非肉眼本身能见佛性。不然大家都有肉眼,为什么不见佛性?当知肉眼只是工具,天人用之成天眼,见物无隔碍;阿罗汉用之成慧眼;菩萨用之成法眼,见诸法差别相;诸佛用之成佛眼,能见佛性。
  七、“眼见佛性”相关经文
  再来看《大般涅槃经》“眼见佛性”的相关经文,“师子吼菩萨品之二”中载:“善男子!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闻见。”
  看得出来,相对于“闻见”佛性,这个“眼见佛性”是亲证佛性的意思。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正光案,所引经文应同前述)载:“持戒之人,复有二种:一者性自能持,二者须他教敕。若受戒已经无量世初不漏失,或值恶国遇恶知识恶时恶世,闻邪恶法邪见同止,尔时虽无受戒之法,修持如本无所毁犯,是名性自能持。若遇师僧白四羯磨然后得戒,虽得戒已要凭和上诸师同学善友诲喻乃知进止,听法说法备诸威仪,是名须他教敕。善男子,性能持者,“眼见佛性”及以如来,亦名闻见。”
  《大般涅槃义记》卷九注解:
  “前中三番,一约十地体德分别,证体是慧,余德名福。故今说言慧庄严者,谓从一地乃至十地,福庄严者檀至波若非波若波罗蜜。是义云何?檀等六行各有二种:一随事造修,非波罗蜜不能到于诸法实性,非是自性清净度故。令理成者,是波罗蜜到法实性,是其自性清净度故,然今文中分取波若,是波罗蜜为慧庄严见法实故,前之五度及波若中非波罗蜜悉判为福,不能见法如实性故。良以波若波罗蜜多行成在十地。是十地体,故就位论,谓从一地乃至十地,余非地体,当相以辩,故言谓檀乃至波若,于波若中有非福德者宜须简别。故复说言,非是波若波罗蜜矣。二就人分别,慧庄严者,谓佛及与十地菩萨。(正光案,少了一个字:文)中略故,直言菩萨不言十地,良以十地与佛同能‘眼见佛性’,故合为慧;声闻缘觉乃至九地,皆悉不能眼见佛性,同判为福。”
  这是说,修行要能正道体性,才属于“慧”,不然,都只是修“福”而已,而证得体性者,就能“眼见佛性”。
  《大般涅槃经义记》卷十:
  “佛及后身‘眼见佛性’显成身,常随法身故彼有之。九地菩萨虽未眼见、闻见明了,知如来藏是己自体摄法成身,常随法身彼亦有之。八地已还,未得同彼故不说常。”
  再来看《涅槃宗要》卷一:
  “初地以上‘眼见佛性’,遍遣一切遍计所执,遍见一切遍满佛性故。地前凡夫、二乘圣人,有信不信、齐未能见,以未能离一切分别,不能证得遍满法界故。若依第三证不证门,二乘圣人得见佛性,一切凡夫未能得见。所以然者?二空真如即是佛性,二乘圣人虽非遍见,依人空门证得真如,故亦得说‘眼见佛性’。”
  这是说初地以上菩萨,就能“眼见佛性”,然后,就没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那么,他会见到一切都是佛性。而人空、我空之后所显的真实、无妄就是佛性。
  至于“佛性”是什么?请看底下经文,看懂了也有助于理解“眼见佛性”的含义。
  《大般涅槃经》第二十八:
  “如佛所说,见于如来及以佛性,是义云何?世尊,如来之身无有相貌,非长非短、非白非黑,无有方所、不在三界、非有为相、非眼识识,云何可见?佛性亦尔。
  “佛言:善男子,佛身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无常者,为欲度脱一切众生方便示现,是名眼见;常者,如来世尊解脱之身,亦名眼见、亦名闻见。佛性亦二:一者可见,二不可见。可见者,十住菩萨诸佛世尊,不可见者,一切众生。眼见者,谓十住菩萨诸佛如来,眼见众生所有佛性;闻见者一切众生九住菩萨 (正光案,少了八个字:闻有佛性、如来之身,是慧广法师断句错误) 。
  “复(应为闻字)有佛性如来之身(正光案,慧广法师断句错误,此句应与上一句连接才是,因此应删除此句)。复有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如来解脱。非色者,如来永断诸色相故。佛性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色者凡夫乃至十住菩萨,十住菩萨见不了了,故名非色。
  “善男子,佛性者,复有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谓佛菩萨,非色者一切众生。色者,名为眼见;非色者,名为闻见。佛性者,非内非外,虽非内外然非失坏,故名众生悉有佛性。”
  八、祖师说“眼见佛性”:
  谈完了佛经中“眼见佛性”经文,在来谈谈其他的。《马祖道一禅师语录》中载:
  “声闻闻见佛性,菩萨‘眼见佛性’,了达无二,名平等性。性无有异,用则不同,在迷为识,在悟为智。顺理为悟,顺事为迷。迷即迷自家本心,悟即悟自家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妄想既不生,即是无生法忍。”
  这段语录很有意思,“一悟永悟,不复更迷”。
  近代有位提倡“安详禅”的耕云居士在《心经讲解》(正光案,应为《般若波罗蜜多多心经浅解》)中说:
  “古德说:万事万物,凡夫执实谓之有,二乘分析谓之空,菩萨眼见菩提、眼见佛性。‘眼见佛性’,你说什么不是佛性?如果用观照,那不用分别,当体即空。所以我们可以了解:般若不但是实相的本身,也是一种眼见佛性的观照法门。”
  “眼见佛性”的相关经文,个人所见大致如上,其他若有所见,欢迎大家指出。
  九、“眼见佛性”的含义:
  从上面所列的相关经文中可以确定“眼见佛性”的真实性,并非某人的杜撰。但“眼见佛性”的含义是什么?才是重要的。
  如果说“眼见佛性”就是依文解义的“用眼睛看到佛性”,或者说,把他特别强调成“肉眼可以看见佛性”,这将会产生语病与过失,非智者所应语。
  为什么?如果说眼睛可以看见佛性,何以某人能见,一般人却不能见?如此怎能说眼睛可以看到佛性?大家都有眼睛,为什么不见佛性?肉眼可以看见佛性?同样犯此过失。
  再说,如果佛性能被眼睛所见,佛性便是个对象、是个境界,那么见到了佛性,对修行有什么用处呢?既然佛性是对象,就不是你,见时在、不见时就不在了,见了佛性也不能成佛,见佛性何用?
  又,如果说“肉眼可以看见佛性”,更有违大乘佛教“五眼”之说。大乘佛教提到由人成佛,共有五眼来相配合,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凡夫只有肉眼,天人有天眼,阿罗汉有慧眼,菩萨有法眼,诸佛则有佛眼。
  这四眼很明显是有别于肉眼的,不然何必各别安立名词?但四眼又各别存在于肉眼之外吗?也不尽然。天人的天眼作用,也是依于肉眼而显,阿罗汉的慧眼也是依于肉眼而作用,菩萨的法眼也不离肉眼,诸佛的佛眼呢,难道肉眼之外,多了一只眼睛吗?也不是。所以,五眼从外表看来,其实都是同一肉眼。
  但别忘了,五眼同一眼,只是表象,其实是不同的。就算没有肉眼,或肉眼不产生作用,有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者,他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还能作用。佛十大弟子“阿那律”眼睛瞎了,靠著天眼如肉眼见物。
  所以说,“眼见佛性”一定要把它强调成“肉眼可以看见佛性”,是有语病与过失的。与其说肉眼可以见到佛性,不如说佛眼见到佛性比较正当。当知肉眼只是工具,非是肉眼能见,而是佛性依于肉眼而见佛性。
  所以说,“眼见佛性”,其实是佛性自见于佛性,就如“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说,并非表示翠竹、黄花就是法身与般若,而是法身无象,应物现形,不然,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就成草木了;黄花若是般若,般若就成无情了。修行到最后,却成了无情草木,这岂是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
  因此,眼见佛性应该说是心眼见道佛性,比较不会令人误解,心眼即指佛性,佛性依于六根作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皆可见佛性,岂只是肉眼能见佛性呢?
  前面说,“眼见佛性”,其实是佛性自见佛性,有人可能会怀疑:佛性如何自见于佛性呢?就如眼睛,如何自见自己的眼睛呢?那是说不通的。所以,这是相应、契入的意思,假名说为“眼见佛性”,不然只是法身无相,应物现形,见得佛性境界的意思了。
  十、总结:
  现在,可以对这个主题做个总结了。
  “眼见佛性”,在语意上,是个很容易被误解的名词,除了《大般涅槃经》之外,其他佛经都找不到这个名词。在佛学辞典中,无论《三藏法数》、《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佛光大辞典》等有名的辞典,也都找不到这个名词。古来禅师也从来不用“眼见佛性”来表达见性。
  一个只有一本“佛经”提及,连所有佛学辞典都查不到的名词,为什么会被广为讨论呢?实由萧居士所引起。他说“见性”就是“眼见佛性”,必须能够“眼见佛性”才是见性。于是,争论开始产生。
  但大家应该先清楚他所说“佛性”的定义。他说,真如是体,佛性是用。这不同于佛教所说,真如、佛性同体异名之说。换句话,他所谓的“眼见佛性”,是眼睛见到了“佛性的作用”。因此,他所说“见性”,也不同于禅宗“见性”的内容。
  然而,正信佛教徒,是不会把佛性当作用看的,当听闻到“眼见佛性”时,直觉的理解,就是“眼睛看见了佛性”的整体。这个眼睛当然是只是指肉眼。肉眼见佛性,其过失,在先前主题中已谈过。这里就不再谈了。
  但是,“眼见佛性”并非虚语,它是一种明心见性之后的境界,没有明心见性的凡夫,是不能“眼见佛性”的。它的含义就如《宗镜录》所说的:
  “见如来性者,虽有烦恼,如无烦恼;若实明宗见性,即肉眼而名佛眼。”(第八十一)
  “如来五眼,众生悉具,非待证圣方有,涅槃经云:若学大乘人,虽是肉眼,而名佛眼;二成(正光按,“成”字应为“乘”字)虽具天眼,不名佛眼。”(第八十)
  “我此宗门,非报非修,是发得五眼,以本具圆故(正光按,应为“以本圆具故”),若悟修佛乘人(正光按,应为“若悟佛乘人”),虽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即肉眼而名佛眼。”(宗镜录大纲卷十六)(编案:详见59页)
  修禅宗明心见性开悟的人,以具有佛的智慧,便以现有父母所生之身的肉眼,而成为佛眼。肉眼成为佛眼后,才能“眼见佛性”,不是凡夫的肉眼就能见到佛性,不如此说,强调肉眼或眼睛能见佛性,是有过失的。
  另外,“眼见佛性”的过失是:
  “眼”是六根之一,为什么六根之中,只有“眼”能见佛性呢?“耳”不能见佛性吗?“鼻”不能见佛性吗?“舌”不能见佛性吗?“身”不能见佛性吗?“意”不能见佛性吗?六根之中何厚“眼”而薄其他五根呢?
  其实不然,六根都能见佛性。为什么呢?六根都是眼啊!只是此眼非彼眼。所以,既然六根都能见佛性,就不适合用“眼见佛性”来表达“见性”。禅宗古来祖师从不用“眼见佛性”来表达见性,而直接以“见性”来表达,以免众生误会曲解。
  当知“见性”不在根,而在“见”,六根若无“见”,只是六个废物。“见”因六根而分为六,其实是同一“见”。《楞严经》说:“元(正光按,少了一个字,原文为“元依一精明”)一精明,分为六和合”。
  解说到这里,还有人会执著必须“眼见佛性”才是见性吗?
  再来,如果像萧居士所说那样,“眼见佛性”是用来表达见到佛性的作用、或见到佛性的境界,那么,古代禅师的表达会比用“眼见佛性”的表达还适当。他们怎样表达呢?就是: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正光辨正如下:首先恭录经文来说明究竟十住菩萨是以何眼而得眼见佛性:
  《大般涅槃经》卷八云:【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佛言:“迦叶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翻译成白话文为:【迦叶菩萨问 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可了知,为什么可以用父母所生的肉眼而看得见?”世尊答言:“迦叶善男子!就好像二乘人,若未修得禅定与神通,不知道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因为随顺契经所说,也是因为相信佛的开示,所以才知道可以用肉眼看得到佛性。”】从 世尊这一段经文中的开示得知,确实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而见佛性,除非慧广法师要将这段经文中所说的肉眼解释为另一种东西。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 佛云:【善男子!如汝所问,十住菩萨以何眼故,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世尊以何眼故,见于佛性而得了了?善男子!慧眼见故不得明了,佛眼见故故得明了。】翻成白话文,佛答覆师子吼菩萨云:“善男子!如你所问:‘十住菩萨用哪一种眼而眼见佛性不很明了?诸佛用哪一种眼而得眼见佛性而得了了分明?’善男子!十住菩萨以慧眼(智慧之眼)而见佛性,但是见得不很明了,诸佛以佛眼而见佛性,故得了了分明。”经中已开示,十住菩萨以慧眼眼见佛性而不明了, 佛以佛眼眼见佛性而得清楚了了分明。
  依《大般涅槃经》卷八及二十七 世尊开示结论:十住菩萨用父母所生肉眼及慧而眼见佛性,然所见不如 佛世尊所见的了了分明; 佛以佛眼眼见佛性而得了了。云何十住菩萨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见佛性?即十住菩萨用父母所生肉眼,透过看话头功夫眼见阿赖耶识所变现的身心世界及山河大地真实虚幻,了知世尊开示诸法虚妄、诸法无我真实的义理,因而成就世界及身心如幻之观行。云何十住菩萨慧眼而眼见佛性?十住菩萨锻炼看话头(看住话的前头)的功夫,透过眼根、色尘、五遍行触心所三和合故,意根作意而使阿赖耶识中相应的种子现行,产生相分及见分,而十住菩萨透过五别境慧心所,而以肉眼看见佛性,成就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事实;因为先有福德庄严、定力庄严故,能于一念慧相应时,得以眼见山河大地上皆有自己的佛性,故名慧眼眼见佛性。综合上面所说,十住菩萨于一切境上,透过肉眼及慧眼锻炼看话头功夫,使得念头的变化及差异都看得清楚及纯熟,于定、慧、福德因缘成熟下,一念慧相应,而得眼见佛性,成就十住满心位菩萨的功德。为恐众生如同慧广法师一样误会,而以为领略佛性即是眼见佛性,就在见闻知觉性上面用心领会,都将如同慧广法师一样的落入常见外道所体会领受的六识心的见闻知觉性中,成为常见外道,所以慧广法师会以意识心作为常住不坏法,作为真心,也就可想而知了。由是缘故,卷八里面就先由迦叶菩萨请问,而由佛说明见性是以肉眼看见的。
  然而十住菩萨眼见佛性时,仅能成就世界及身心如幻的现观而已,诸地菩萨的现观境界都还不能证得,只见佛性少分故,非是不见,所以《大般涅槃经》中才会有慧广法师所举示出来的这一段话,说明十住菩萨也是可以眼见佛性的,并且特地指明为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并非只有慧广法师所说的只有佛或十地菩萨才能看得见佛性,所以 佛说:“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闻见。”慧广法师既然举出了这一段经文,而经文中已经明说有的十住菩萨就可以眼见佛性了;但是经文中却又说,有的菩萨一直修到九地时还看不见佛性,要到进入十地时才能眼见佛性;这已经很清楚的举证平实居士所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的开示,是真实无谬的说法;也可以由此证明 平实居士的眼见佛性之证量是真实说,也可以由 平实居士助人眼见佛性的事实,证明眼见佛性的说法是正确的绝妙法门。
  如果慧广法师要扭曲经文意思而将十住解释为十地的话,那么为何同一段经文中,会有住与地的差别?那就应该同一段经文中都是用住字、或者都是用地字才对,而不应该分别用上两个住与地字,因为这两者之间的高低差异极大,绝对不可混用。所以慧广法师不可以因为经文中说九地菩萨不见佛性,就解释作只有十地菩萨才能眼见佛性,因为同一段经文中已经明说十住菩萨就可以眼见佛性了;而且住与地的差别很大,如果“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就是指十地菩萨的话,那就应该说“乃至九住不见佛性”,应以九住菩萨说为九地菩萨,不可同一段经文中有时用住字来代表十地,有时却又用地字说为九地,再怎么愚笨的人,也不会这样宣说佛法吧?何况佛是一切智者?如果慧广法师要说是翻译经典的人用字错误,试想世间会有这种笨到极点的译经人吗?那些译经的人,都是当代一时之选,遣辞用字都是很有分寸、很有经验的人,绝对不会犯下这种严重的错误,所以,慧广法师依据这一段经文而强行解释说一定要到达十地时才能看得见佛性,是很牵强的扭曲经典的说法;所以应该依据经典中佛所说的原意,而说是十住菩萨眼见佛性。
  而且,从“九地菩萨不见佛性”一语观之,又从“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一语观之,显然眼见佛性所说的佛性并不是指成佛之性,而是另有一种眼见佛性时用肉眼所看见的佛性。如果慧广法师硬要把眼见佛性的佛性二字解释作成佛之性,而又坚持十地菩萨才能看得见成佛之性的话,那就只好请问慧广法师:“请问:禅宗祖师们都还不曾有人悟入十地境界,当他们看见成佛之性而说为见性,他们是不是都还没有证悟?是不是都得要进入十地时才算是证悟?那么禅宗古今的证悟祖师们是不都犯了大妄语业?请问:他们究竟开悟了没有?”有劳慧广法师再写一篇文章,公开的对佛门四众宣示一下!然而据我们正觉同修会证悟后所见,禅宗祖师所悟,与经中、论中所说的证得如来藏的圣教,是完全一样的,经论中也说证得第八识的时候就是真见道,是故不可说禅宗祖师所说的看见成佛之性是大妄语;但是依照慧广法师的理论,却等于说禅宗证悟的祖师所说的见性都是大妄语,所以慧广法师的见性理论,正是邪见,一旦被人辨正的时候,就成为进退两难了。是故佛性的真义实有两种,一种是亲证第八识以后,看见第八识心体实有能令学人成就佛道的体性,名为见性,这就是西天与中国禅宗祖师所悟的成佛之性,就是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而看见众生同样都有成佛之性;但却与《大般涅槃经》所说的眼见佛性的见性义涵大不相同,不可相提并论为同一法。
  禅宗的看见成佛之性,只是看见如来藏具有令众生在未来成就佛道的体性,但是尚未眼见佛性;据 平实居士的检查,自古以来,文献上看得见有眼见佛性的禅宗祖师,不到一打人;克勤圆悟和尚是其中一人,平实居士即是当年随其修学而得眼见者。即使是眼见佛性而进入十住位中,现观身心世界都是虚妄不实,而在眼见佛性时获得如幻的现观,但是尚有十行位的阳焰观、十回向位的如梦观,才能进入初地以上的地上菩萨随顺佛性的见性境界中,不是一见就全部满足的。
  如经中 佛说见性有四种:凡夫随顺佛性、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诸佛随顺佛性。既然有未入地菩萨的随顺佛性,如是,未入地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又有什么可以让慧广法师非议的呢?经中已经明载未入地的菩萨也可以看得见佛性,慧广法师又何必故违佛说而坚持一定得要进入十地才能见性?难道慧广法师的智慧真的广到可以超过 佛的智慧吗?否则为何一定要故意违反 佛所说的“未入地及已入地菩萨都可以见性”的圣教?
  但是十住菩萨纵使见性了,也还不是地上菩萨,在见性后继续进修而亲证三贤位中的如幻观、阳焰观、如梦观以后,还得要寻求地上菩萨随顺佛性的境界,才能进入初地的入地心中;然说还得加修百法明,以及满心位的镜相观,进修二地的光影观、三地的谷响观……等观行;所以十住菩萨虽然眼见佛性,但是这些观行与地上菩萨随顺佛性的境界尚未成就,所以尚须地地增上,故名“虽见佛性犹未明了”,非如佛所有观行究竟圆满而得明了,是故经中说“十住菩萨眼见佛性而不明了”,如果想要眼见佛性了了分明的话,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修学首楞严定。
  正觉同修会所教授、修习的定,正是《楞严经》中“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所说的首楞严定,所以会中如果有人如实的修学首楞严定,将来一旦眼见佛性时,便可以了了分明的看见佛性了。这就是佛在经中所说的:“十住菩萨亦复如是,虽见佛性不能明了,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能得明了。”所以如果有人想要眼见佛性能得明了的话,那就必须修学首楞严定;末法时代的今天, 平实居士已将最适合现代人的首楞严定修法,从念佛圆通章中胜妙的解释出来,只要修学无相念佛的忆佛法门,具有这种首楞严定的定力以后,再依照平实居士的教导转为看话头的功夫,然后才会有机会由 平实居士指导而得眼见佛性;如果没有这个首楞严定的定力来庄严,纵使福德广大,慧力极佳, 平实居士也是无法帮得上忙;因为眼见佛性所需的三个要件,仍然欠缺了定力一项,所以就帮不上忙了。
  但是从这一段经文中,已经说明一项事实:十住菩萨如果愿意修学首楞严定,就有机会可以肉眼看见佛性,并且了了分明。如果不肯修学首楞严定,即使有朝一日因缘成熟而看见佛性时,也将是“虽见佛性如夜见色,不能了了分明。”一定是见得蒙蒙胧胧的不分明,当然就会认为佛性是无法以肉眼看得见的。在正觉同修会的弘法过程中,常常有人不愿意老老实实的作功夫,所以后来参出佛性的内涵时,却无法眼见分明,就一定会怀疑:自己既然看不见佛性,别人也应该和自己一样的看不见。心中就不信眼见佛性的胜妙法,但是正觉同修会中却还有许多人是眼见分明的,甚至于还有见性报告可以证明。但是由此经文中的开示,已经可以确认,十住菩萨是确实可以眼见佛性的,不是像慧广法师所说的只有十地以上菩萨才能眼见佛性。所以他是将经文断章取义,而且是故意扭曲经中佛语,不是诚实的法师,有辱僧宝说诚实语、不打诳语的高贵的身分,名为破坏僧宝高贵名誉者。
  佛在同一经中又说:“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不能见,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十住菩萨所见佛性如夜见色,如来所见如昼见色。”经中既然说十住菩萨可以看得见佛性,如夜见色,那就表示十住一定可以眼见佛性的了;如果再加上修学无相念佛法门而获得首楞严定的定力,那就可以眼见佛性了了分明了。这都是经文中佛语明说的圣教,可不是 平实居士自己的个人创见;慧广法师自己不肯依照 平实居士的无相念佛法门努力修得首楞严定的定力,所以看不见佛性,落入凡夫众生的随顺佛性中,误以为六识的功能就是真如与佛性,透不过《大般涅槃经》的经文深意,所以就故意违背佛说,坚持说只有十地、等觉菩萨及 佛才可以看得见佛性。但是他的说法,是公然违背经中佛说圣教的邪说,以法师的崇高身分,竟然专作这种公然违背佛说的行为,岂不正是欺师灭祖吗?您究竟将佛置于何种地位呢?
  此外,您慧广法师既然说:“六根与六识就是真如佛性的作用。”且不说这句话的过失何在,当您看见六根与六识的作用时,也就应该说是看见佛性了!因为您每天都看得见六根与六识的作用,又怎能说是佛性不能眼见呢?这不是自语相违、自己掌嘴吗?所以,当您说一句话出来时,如果没有般若实相智慧,说出的时候,别人都可以随意挑出您的毛病来!但是您却一定是没有能力挑出证悟者所说正法的毛病的。如今您这一篇文章,不正好显示出您的愚痴无智与颟顸真如、笼统佛性了吗?
  既然 佛已开示当以肉眼及慧眼眼见佛性,佛弟子们就应该依照 佛的开示而求眼见佛性清楚;可是正光常在佛教网站论坛上,见到某些学人讨论眼见佛性时,常以 佛之一法来破斥他自己所误会的 佛之另外一法,都已成就破坏 佛陀正法的重罪而不自知。譬如有人依《大般涅槃经》卷八说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见佛性,可是却另外有人依《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以慧眼而眼见佛性”的文字表面意思,以此来否定肉眼眼见佛性。如是行为,实乃不知 佛开示肉眼及慧眼眼见佛性真实义理。因为单凭肉眼是看不见佛性的,必须以慧眼配合,才能以肉眼看得见佛性;所以 佛在经中说眼见佛性必需具足三个条件来作庄严,才能看得见:慧力、广大福德、首楞严的定力。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只有其中的两个条件,参出佛性的义涵时,就无法眼见佛性,就只能像是未修证首楞严定的菩萨一般,想像及领受佛性,往往会落入意识六心的见闻知觉性中。既然 佛说需有慧力才能看得见佛性,当然得要有慧眼,如果参不出佛性的义涵,或者见性所需的慧力不够,是永远都无法眼见佛性了了分明的;由此可知,须有慧力配合,才能够以肉眼看得见佛性。
  由此缘故, 佛在经中所说以慧眼见性,是正确的说法,但是 佛也说:如果没有首楞严定的定力,十住菩萨就会如夜见色,虽见不能了了。 佛又说:必须具足三个条件来作庄严,才可能以肉眼看得见佛性,所以佛说:“佛性未来以当见故,故言众生悉有佛性,以是义故,十住菩萨具足庄严乃得少见。”由此经文前后贯通以后,就可以知道,经文前后并没有自相矛盾处,所以说十住菩萨以慧眼而见佛性,并没有过失,因为没有慧力的人就算知道佛性的义涵,也是看不清楚的。所以说十住菩萨修习首楞严定的关系,而又具有慧力庄严,有了慧眼,才能以肉眼看见佛性能得分明,而说以肉眼可见佛性,也是正确的说法。所以,只有未见佛性的人,没有通达眼见佛性境界的凡夫,才会以此经文来否定彼经文。
  亦如同今时慧广法师,因为无法眼见佛性,而狡辩说只有 佛眼才能见佛性一样,而非用肉眼及慧眼眼见佛性。如果像他这样说的话,那么经中所说十地菩萨及等觉菩萨的眼见佛性也就成为虚妄语了,那又成为以此段经文来否定彼段经文了;因为十地、等觉菩萨都还没有佛眼,怎能看得见佛性?那慧广法师这样断章取义的结果,就成了否定十地菩萨眼见佛性的可能了,那就违背经中明说十地菩萨一定可以眼见佛性的圣教开示了。因此建议慧广法师及未来欲眼见佛性的佛子们,应深入经典研读,并了知其中真实义理;并跟随善知识熏习眼见佛性的正确知见,辅之以实修(如锻炼看话头功夫、思惟观等),缘熟之时方可实证而眼见佛性,切莫以 佛之一法而破 佛另一法,成就谤 佛、谤法重罪而不知。
  然众生欲眼见佛性实属不易,古今皆然,若不具足定、慧、福德三资粮,如何眼见?如何能知 佛所开示眼见佛性正理?因此应广蒐集三资粮具足,以求眼见佛性,兹分别说明如下:
  定力:此乃眼见佛性最基本要求,若无定力,欲眼见佛性难如登天,何以故?《解深密经》卷一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经文已明示阿陀那识(持身识、阿赖耶识)种子流注如瀑流水一样,非常快速,若无定力,如何眼见种子如瀑流水一样,流注速度非常快速?又如何眼见自类前一种子与后一种子间一明一暗等流流速进行著(唯识学称等无间依)?又如何眼见诸识同类流注而互不相滥?这是想要见性者所应有的基本慧力;但是眼见佛性所必需的慧力,并非只有如此;还应该有别种的慧力,平实居士不愿公开说明,以免众生因为在缘熟之前明闻而反致无法见性。但是如果只有慧力而无定力,也无法眼见。佛性于一切境上显现,若无定力,纵使慧再好,也无法眼见;此外,一旦定力退失时,佛性也会跟著定力的退失而不能眼见;这是正觉同修会中见性同修们的经验;后来再继续培植定力,在定力回复时,就会再度可以随时随地看得见佛性了。所以,眼见佛性与明心截然不同,必须有定力才能眼见,也必须有定力才能保持住眼见佛性的境界,所以定力是必须的,是不可或缺的。
  这意思是说,并不是明心者看见如来藏运作的体性而可名为见性,因为悟后不论定力有没退失,所见如来藏的自性,都是随时随地可以看得分明的,不因为定力的退失而失掉眼见如来藏运作的功德。所以明心的眼见如来藏自性的运作,与眼见佛性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若有人说不须首楞严定的动中定力就可以眼见佛性,此人根本未曾眼见佛性,已落入妄知妄觉妄境及大妄语中,或者落入明心者的亲见如来藏自性之智慧境界中,与眼见佛性的境界不同。又眼见佛性最好的方法就是要锻炼拜多尊佛及看话头功夫,不仅可以使自己定力更加细腻,还可以为将来眼见佛性作准备。若能依此增长定力而配合锻炼看话头功夫,并随时于动中及静中,将话头的变化及差异都看得清清楚楚,因缘具足时,一念慧相应而得眼见佛性清楚。到那时候,眼观身心及世界山河大地虚幻,成就十住菩萨如幻观,成就十住菩萨满地心的阶位而转入十行位的初行位中。
  慧力:包括过去世所熏习正法而对邪知见具有简择之慧力、今世于正法团体所熏习的正知见及思维整理所得智慧,并如实的去体验、观察(譬如观察动物种种行为之差异,或者某一动物有情特殊之功能差别,有利自己尔后差别智增长;或了知事障、理障之差异,或从证悟及未证悟祖师公案中了知所用言语、机锋、作略之淆讹处,有利于智慧之增上等等)、拜多尊佛所需要的思维观(不用语言文字而清楚参究之观行)、观察如何断烦恼的智慧以及一念相应所需慧力、定中观察欲界定、未到地定诸禅定差异之智慧等等。以及另一种非由一世就能修得的慧力,须由平实居士教导,而仍不一定能在一世中修成的慧力;或者有人已在无量世中,为利乐众生而为众生作种种事业时,所出生的慧力。
  福德:包括累劫以来,没有冤亲债主遮障、破 佛正法的业障,以及无始劫以来所累积的世、出世间的福德(尤以护持正法的财物布施、身力布施最为上等);而此福德是明心前依外门六度万行所广修得来之资粮,包括十信菩萨一劫乃至万劫修集信心,初住菩萨专门修集布施功德、二住菩萨修集持戒功德、三住菩萨修集忍辱功德、四住菩萨修集精进功德、五住菩萨修集禅定功德、六住菩萨修集般若智慧之功德,并于破参前作大乘的四加行(煖、顶、忍、世第一法),“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建立似有真如之法存在,宣示一切法、五蕴、七转识、五根皆是真如所生,万法唯识即是真如、阿赖耶之体性),现观所取空(一切法、五根及六尘非真实有)及能取空(七识及受想行阴),于此二空双印,则六住圆满,具足大乘见道之资粮。一旦破参,找到阿赖耶识,即是真见道之人,成七住菩萨,入位不退,从此入内门广修六度万行。
  具足了上述三个资粮,并于平时伏除、断除性障,于因缘成熟时,在 世尊的冥助之下,一念慧相应而眼见佛性;本会同修则多是由 平实居士观察因缘成熟时,三言两语之下便得眼见佛性。云何于 世尊的冥助之下,得以一念慧相应而眼见佛性?这必须从吾人开始修学佛法前到十地菩萨等不同阶位解释之。近如吾人开始修学佛法前,若无往昔种诸善根及佛的安排,云何能够接触佛法、乃至修学佛法?又于修学大乘菩萨法中,能发一丝欢喜心,乃至暂时流下一滴眼泪,都是 佛威神之力所摄受故,何以故?正如 佛在《大乘方广总持经》所说:【佛灭度后,若有法师善随乐欲为人说法,能令菩萨学大乘者,及诸大众有发一毛欢喜之心,乃至暂下一渧泪者,当知皆是佛之神力。】又菩萨修学大乘法,乃至能登座宣说三乘诸法,都是 佛威神之力摄受故,能令菩萨作如是说法,何以故?正如 佛在《大乘方广总持经》所说:【若声闻说法,若菩萨说法,当知皆是如来威神护念力故,令诸菩萨等作如是说。】
  中如戒慧直往将满心的初地菩萨,若不得十方诸佛加持而入大乘光明三眛,复于三眛中由 佛加持而证得差别三昧者(镜相观,即现观六尘影像为自心所现内相分,如镜中映像一般),不能发起百意生身,不能到百佛世界、不能动百佛世界,不能成就戒定直往初地满心菩萨功德。又戒慧直往菩萨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住地心菩萨,若不得佛加持,云何证得光影观(现观七识妄心于镜像的内相分而追逐,犹如光影一般)、谷响观(现观所说一切法,皆依八识心王藉缘而立,所说皆无实义,犹如山谷回响一般)、水月观(现观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境界,是以定心为缘,阿赖耶识现此诸境,犹如一一水中,皆有一一月一般)、变化所成观(现观四圣谛十六心及世世舍身受生、变现化身等皆是阿赖耶识变化所成)、非有似有观(现观十二因缘一一有支及变化意生身或化身之一切相、一切行,皆是自心所现)等观行而入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满地心菩萨位?又戒慧直往七地菩萨念念入灭尽定,心寂静极寂静故,因此将舍心而入无余涅槃。若无佛的加持,现前传授七地菩萨“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此三昧胜过七地菩萨以前所修种种三昧,因此缘故,七地菩萨不入无余涅槃,成就八地菩萨于相、于土自在,发受生愿,继续利乐有情无尽期。远如将圆满十地满心菩萨,若无十方诸佛发动十地以下菩萨及其眷属至彼处,并遥灌其顶,如何成就十地满心而入等觉菩萨位。由此可知,近如接触佛法、修学大乘法发一丝欢喜心,乃至登座说三乘诸法,中如初地到七地观行圆满,远至十地菩萨为十方诸佛遥灌其顶,都是佛的神力冥助而得成就,更遑论在两者之间能够明心七住菩萨、眼见佛性十住菩萨,必得 佛冥助而得成就也。
  因此学人应广蒐集三种资粮,于因缘成熟时,得以眼见佛性清楚分明。若此三种福德之中,有一资粮未能具足,则必眼见佛性模糊,乃至无法眼见佛性,如同南泉普愿禅师手指一株花说:“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就是见得不分明的人,导致功德受用不大,学人不得不慎。
  又娑婆世界众生眼根猛利,故 佛开示以眼见为凭。因此吾人眼见佛性清楚时,有二种情况应当了知:一者,不仅眼见自己佛性,而且也见其他有情佛性。何以故?眼见佛性是自己一念慧相应而亲证的境界(现量境)、亲自触证而引发的智慧(自相智慧)故。眼见其他有情佛性者,是以自己现量境及自相智慧为基础,比类推之其他有情亦如是见,比量境、他相智慧故。二者,眼见佛性时,皆可于一切无情物上眼见自己佛性清楚分明显现,乃至于眼见臭秽大便时,自己佛性还是无丝毫污染而分明显现,所以者何?无情无觉无知,非是有情,无法像有情能有如此功能差别,但眼见佛性之菩萨却能从无情物上眼见自己之佛性;但究其实,自己之佛性却不是在无情物上。故知,眼见无情时,非是无情有佛性,而是自己佛性分明显现尔。
  又眼根与眼识眼见佛性当下,立刻会知道如何用眼根眼识来眼见佛性,同理可证,其他五根亦如是见,也符合证悟祖师所说:“一根通,六根互通”、“一根见,六根具见”正理,亦即意根与意识心可以配合前五识,透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亲见佛性。非是会外善知识所说:“悟了就有六种神通或者身根能作眼根用,眼根作鼻根用”等谬见,亦非如慧广法师所说:“六根之中何厚‘眼’而薄其他五根呢”之歪理。此中道理,唯有古今极少数见性祖师及同修会眼见佛性的极少数弟子所能了知,非是解悟及意识思维如慧广法师等辈所能了知。又眼见佛性之菩萨,在山河大地上可以见到自己之佛性分明现前;但也能只见山河大地而不见自己的佛性,或者同时眼见山河大地与自己的佛性——自己的佛性与山河大地都可以在山河大地上被自己同时看见——都可由自己随意起心动念而见其一或同时见到二者具足,或只见山河大地而不见自己的佛性,是故随心所欲而可不见佛性,亦可欲见自己的佛性即同时得见。但是明心而未眼见佛性之人,将会因为此语而误以为是:“想见如来藏的体性就可见,不想见如来藏的体性就可以不见。”其实与眼见佛性相去甚远;凡夫则会误以为:“想见到见闻知觉性就可以见到,不想见到见闻知觉性就可不见,这就是想不想见到佛性都由自己作主。”其实都不是真正的眼见佛性。所以,见性的事情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所以经中才会有“凡夫随顺佛性”的境界相安立,作为和贤位菩萨、圣位菩萨、究竟佛地随顺佛性的差异安立,所以见性的实证境界很难为未见者详细说明,说明了也无法理解,比明心境界的唯证乃知更加唯证乃知。 平实居士曾经说过:从明心而又见性的善知识之弘法经验来说,明心之正确与否,极容易勘验;但是眼见佛性的实证,则是极难勘验之事,因为无法藉被勘验者之肉眼来观察其是否眼见故,只能从对方所说见性境界的叙述中来作判断故;而且善知识对眼见佛性境界的描述,很容易被明心者误将亲见如来藏性之境界套用解释而混淆为同一境界故,所以眼见佛性的境界,确实是比明心的境界更加唯证乃知。
  又明心之人,了知阿赖耶识寂静、极寂静的空性道理,心性偏空故;眼见佛性而未明心之人,眼见佛性之有性的道理,心性偏有故;唯有明心又见性之人,了知阿赖耶识之空性,又亲见佛性不外于有性,也了知空有不二的正理,既不偏空也不偏有,因而能空有俱照,不偏一边,则容易增益其差别智与般若智慧,乃至可以因此而迅速的地地增上,迅速成就究竟佛。所以见性一关的实证,对佛道的成就可以产生极力的前推进的功德,绝非无用之法。至于空有之诤,绝不会存在于明心而又见性之人中,唯有既未明心又未见性之人如慧广法师一类人,才会有空有之诤。
  至于慧广法师所说:“禅宗古来祖师从不用‘眼见佛性’来表达见性,而直接以‘见性’来表达,以免众生误会曲解。”显示慧广法师其实是不懂佛性两种义涵的愚痴无智者。因为禅宗祖师百人之中有九十九人是以眼见如来藏具有成佛之性,而说为见性;因为他们认为明心之时即是见性——看见如来藏具有成佛之性——这完全是明心之人所看见的智慧境界,但绝不是《大般涅槃经》中所说的眼见佛性。因为佛性虽然不离如来藏,但却不是如来藏所本具的成佛之性;但是眼见佛性的菩萨说出见性境界时,明心之人都可以用他明心所得到的见地套上去,也不会有矛盾冲突之处,可以自圆其说;但是其实与眼见佛性者的实证境界,相去不止十万八千里,永远都会误会眼见佛性的人所说的见性正理。
  但是凡夫对眼见佛性的境界,则又是另外一种误会;那就是把见闻知觉性当作佛性,当他们看见众生与自己一样都有见闻知觉性的时候,就误认为自己已经眼见佛性了,那就是经中所说的“凡夫众生随顺佛性”,和真正明心者对见性的误会——以亲见如来藏的成佛性之性当作见性——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是真正明心而亲见如来藏恒离六尘中的见闻知觉性,也已经眼见佛性——亲见如来藏自己在六尘外的本觉性——就一定不会落入凡夫随顺佛性的凡夫境界中,也不会落入明心而未见性者所落入的“误以为亲见如来藏成佛之性就是眼见佛性境界”的误会境界中,绝对不会产生空有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绝对不会凡夫们产生空有之争;因为空有之争产生的原因,都是缘于误会般若为一切法空,又再误会一切种智的唯识学所说是万法实有的人,才会产生的邪见与争执,所以,空有之争,在已明心者之间,绝对不会出现,只会在尚未明心者之间才会出现。
  又眼见佛性时,观察到佛性不是见闻觉知心,但也不离见闻觉知心,何以故?《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已明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非色,不离于色;非受想行识,乃至不离于识。】翻成白话文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然佛性不是色法,但是不离色法;祂不是受、想、行、识,但也不离受、想、行、识,更不离于阿赖耶识而有佛性。解释如下:受想行识之识蕴是指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而眼见色尘,耳闻声尘,乃至意识分别法尘,都不离见闻觉知。然而妄心在运作时,真心亦同时、同处配合运作,佛性在此等运作之中完全显露,但却不是见闻觉知心,也不是见闻觉知心的体性,因此佛性不是见闻觉知心,但也不离见闻觉知心。又眼见佛性时,六识亦完成分别,佛性的存在运行与六识心的见闻知觉性同时运行,所以佛性与六识心见闻知觉性虽然类似,但却不是相同。但因为见性的觉受极为强烈,前所未见的佛性如今忽然肉眼得见,这种境界当然很新鲜,觉受很强烈,故有觉明现前之现象。然觉受之强弱,完全依定力强弱、烦恼习气深浅,和福德大小有关(已知佛性答案而后眼见佛性者,则其觉受极为淡薄乃至完全没有觉受)。一般而言,定力强、烦恼习气浅者,一旦见性时,觉受非常强烈;定力弱、烦恼习气强,觉受淡薄,乃至眼见佛性不久后退失,而无觉受出现。
  二者,《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卷三十五亦宣示佛性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譬如卷三十二:【说佛性者亦复如是,非即六法,不离六法。善男子!是故我说众生佛性非色不离色,乃至非我不离我(阿赖耶识)】、卷三十五:【众生佛性非内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非外六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内外合故名为中道,是故如来宣说佛性即是中道。】因此佛性是阿赖耶识透过六根、六尘、触三和合而显现,虽然佛性在一切境显现,但不是见闻觉知,不离见闻觉知。
  综合上述所说,得下列二种结论:一者,佛性于一切境显现,因此若不会看话头,往往就以六根的感觉、知觉性作为佛性,只能体会(解悟)而无法眼见。因无法眼见,就会落入妄知妄觉中,就会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成就大妄语业,成一阐提断善根人;或者因为不信佛性可以眼见,就大胆诽谤眼见佛性的极胜妙法,成就地狱业。二者,佛性于一切境显现,因此佛性以阿赖耶识为体,藉著种种缘而起诸作用,因此佛性不应离阿赖耶识、不应离一切境而有。
  又眼见佛性层次如经中所说有四种,为凡夫随顺佛性、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诸佛随顺佛性。前一乃是凡夫臆想及感觉佛性,必堕妄知妄觉中,误以为六识心的见闻知觉性即是佛性,后三乃是外圣内凡及圣人之见性宗通。
  所谓凡夫随顺佛性有下列数种,指异生外道未闻佛性名义,随逐于妄知妄觉中,虽日日受用自身佛性,而不知不觉佛性之存在,亦不闻自身有佛性;或者虽闻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心中信受或不信受;或者遇善知识传授,因定力、慧力、福德资粮不足而不能眼见佛性,只能以意识思惟而感觉体会;或者虽有定力,自己不肯参究,到处刺探佛性名义,或遍阅经典寻觅答案而不能眼见佛性。或者未明心而先参得佛性之名义,如果福德因缘不具足,大多误以为六七识之心性即是佛性,不能远离我见及边见,亦不能通达三乘菩提、不晓得佛道的次第,更不能发起道种智;或者遇善知识传授定力、慧力及修集福德资粮具足时,一念慧相应而眼见佛性,然虽见而不了了。
  所谓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是指菩萨已明心并闻善知识开示,证知佛性之圆满知觉而得眼见,即是十住菩萨眼见佛性;正当眼见佛性之时,即时获得眼见色身觉知心悉皆如幻,山河大地亦皆如幻的眼观境界。
  所谓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是指菩萨明心已,亲随具有道种智之善知识学一切种智,如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而入初地,复因缘成熟及修学动中功夫而得增益见性之功德;或者已明心见性菩萨随具有道种智之善知识学一切种智,并于初回向位摧邪显正,救护一切众生远离邪见趣向正道,如是法随法行而入初地入地心,并于初地广作布施,于初地满心时,蒙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而发起天界初地菩萨所拥有之意生身,因此进入二地初心位;或者二乘俱解脱无学之回小向大者,随善知识修学而明心见性,复于善知识处修学道种智而入初地,入初地已,一一验证法无我及行布施,并得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发起意生身…等。
  所谓诸佛随顺佛性是指 如来见性成佛时,成所作智现前,随缘赴感靡不周,不须别起作意加行,无有时空隔碍,因此诸佛眼见佛性,如于掌中观阿摩勒果而得了了,已能令第八识中所含藏之一切功德皆现前而得受用故。
  又眼见佛性现成的案例,可以用《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佛国品第一来说明,兹恭录经文如下: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三万二千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从上经文,得结论有三:一者, 佛于一切时任运变现国土,不仅转变充满秽恶国土之外相分为清净国土外相分,让在场菩萨众等得以眼见,同时可以眼见秽土外相分,故说佛于土自在,亦名心净国土净。二者, 佛于一切时任运变现相分,不仅转自己内相分,也能转易在场菩萨众等内相分,即转自、他秽恶充满的内相分为国土清净的内相分,但却无碍于现实世界中秽恶充满的国土相分,故称于相自在;因此于后有五百长者子及求声闻乘三万二千天及人眼见佛性而得法眼净之事实。三者,十住菩萨虽然能够眼见自他有情佛性,但不能转变自己内相分;二地满心菩萨成就光影观,可以随时转变自己的内相分,让自己戒行清净,但无法转变他人的内相分;八地菩萨能自在转变自、他有情的内相分,故说于相、于土自在;更何况是诸佛于相、于土更加自在无疑。综合上述三点可知,唯有眼见佛性分明清楚,并以此眼见佛性为基础,才能于后迅速的次第证得十行阳焰观、十回向如梦观、初地镜相观、二地能够改变自己内相分的光影观、……、乃至佛地所有观行究竟圆满,成所作智现前。故十住菩萨尚须在佛之冥助之下,而得眼见佛性,成就十住如幻观、乃至次第圆满十行阳焰观、十回向如幻观、初地镜相观、二地光影观……,八地于相、于土自在,直至佛地所有观行究竟圆满。以此缘故,可见诸佛的随顺佛性,与十住菩萨的随顺佛性,其功德大小不可比拟,故称十住菩萨眼见佛性而不得明了,佛眼眼见佛性如掌中观阿摩勒果而得了了。
  最后,做个总结,佛性是透过看话头的功夫,于因缘具足时一念慧相应而亲证般若实相,是用肉眼、慧眼于一切境而显见。眼见佛性时,看到世界及自身虚幻,成就佛所说十住菩萨如幻观,然见不了了,而诸佛见得了了。
  接下来,评论慧广法师对眼见佛性的谬见所在:
  慧广法师云:“如果说‘眼见佛性’就是依文解义的‘用眼睛看到佛性’,或者说,把他特别强调成‘肉眼可以看见佛性’,这将会产生语病与过失,非智者所应语。”慧广法师又云:“所谓‘眼见佛性’的意思,不是某居士等人所说的以‘肉眼见佛性’,而是以‘佛眼见于佛性’的意思”。慧广法师又云:“‘眼见佛性’其实就是‘亲证佛性’的意思。如果一味要把他说成‘肉眼见到佛性’,才是见性,那是有些扯了!”
  正光辨正如下:譬如《大般涅槃经》卷八有云:【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佛言:“迦叶善男子!如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已明说用父母所生肉眼眼见佛性。卷二十八云:【佛性亦二:一者可见,二不可见。可见者,十住菩萨诸佛世尊,不可见者,一切众生。眼见者,谓十住菩萨。诸佛如来,眼见众生所有佛性;闻见者,一切众生、九住菩萨。】已明说十住菩萨可以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见佛性;卷二十七云:【十住菩萨用慧眼见佛性而不明了,而佛眼见佛性了了】,已明说十住菩萨是用慧眼眼见佛性而不明了,不是不见,见佛性少分故。又如《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所说:【十住菩萨不得名为一切觉故,是故虽见而不明了】,经文明示十住菩萨因为对于佛地的究竟思觉尚未究竟圆满,因此眼见佛性仍未了了分明。因此综合《大般涅槃经》卷八、二十七、二十八所说:十住菩萨不仅可以用肉眼而藉慧眼因缘眼见佛性,但究竟思觉尚未圆满,故对佛性只见少分而不了了,而佛名一切觉者,菩提性究竟圆满。既然经文都已明示肉眼可以眼见佛性,云何慧广法师却狡辩说不能用肉眼眼见佛性?云何狡辩是只能以“佛眼”而眼见佛性?如是如是颠倒其说,有如下过失:
  一者,慧广法师错以为一悟即至佛地,故以佛眼眼见佛性来评论 平实居士,完全违背 佛在《大般涅槃经》开示十住菩萨可以用肉眼眼见佛性之事实,因而成就谤佛、谤法、谤胜义菩萨僧的重罪。
  二者,慧广法师欲图掩饰自己未能眼见佛性的事实,故意曲解《大般涅槃经》 佛的开示,来诽谤已眼见佛性的 平实居士,已成就诽谤贤圣僧之重罪。如是双具谤佛、谤法、谤胜义菩萨僧的重罪,将于未来无量世受长劫尤重纯苦果报,得不偿失,是佛所说的可怜愍者。
  三者,如前所说,慧广法师限定只能以佛眼看见佛性,将是诽谤经中 佛所说的初地至十地、等觉菩萨都属于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的圣教,也将成为诽谤经中所说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的圣教,就成为谤法者,而且是诽谤最胜妙的上品谤法者。
  又能够用肉眼、慧眼而眼见佛性,不仅《大般涅槃经》、《大般涅槃经义记》、《涅槃宗要》等经论广说,而且也符合《大乘义章》卷二十五所说【以眼见故说之为证】之正理,为什么慧广法师却狡辩:“如果一味要把他说成‘肉眼见到佛性’,才是见性,那是有些扯了!”由此可知,慧广法师不仅不知不解《大般涅槃经》所说眼见佛性真实义理,乃至自己无法眼见佛性,则应检点自己,应当知道自己才是胡扯的人。可是却见慧广法师不知检点自己,更以偏颇、不客观的心态狡辩以求自圆其说,如是行为,岂是真正法义辨正精神所在?又于己身之法身慧命有何益处?又如何是贵为僧宝所应为者?因此慧广法师这种心行,不得不让正光摇头叹息了,因此效法慧广法师所说的话来回应他:“慧广法师未证而言,胡说一通,真是太扯了!”
  复次,慧广法师云:“肉眼能见佛性只是表相,并非肉眼本身能见佛性。不然大家都有肉眼,为甚么不见佛性?”
  正光辨正如下:慧广法师这段话,套一句您自己所说的话:“未免太扯了”;这就是像是世俗愚人不信可以明心,听到明心的人说道:“真心与妄心并行,应该以生灭法的离念灵知妄心,去寻觅每一个人都有,而且是与妄心同时存在并行的真心阿赖耶识。”愚人闻后,随即反驳道:“你既然也有真心,又说我也有真心,那为什么你能证悟真心,而我却证悟不到?”是一样的道理。如同一切众生都有真如心体,但是只有 释迦牟尼佛才能证得,只有 祂才能为世人传授与广说,并不是所有的世人都能证得;所以,佛性虽然人人皆有,但必须是定力、慧力、福德都具足了,才能够看得见,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证得。说句世俗易懂的话:钱财处处都有,但是有福德的人,如果不努力去赚,钱财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来到他手里;所以,真如心与佛性虽然都是人人本有,但是却要努力的依照佛的教示,正确的求证,而不可像您慧广法师一样的落入常见外道所执著的离念灵知意识心上面,才能证得真如心体,才能眼见佛性,也不可以像您慧广法师这样愚痴的说道:“既然佛性与真如心是人人都有,为什么只有你萧平实能证得,我慧广法师就不能证得?”想要眼见佛性,必须有三个基本条件:福德、慧力、首楞严定。有这三种条件来庄严,才能在因缘成熟时眼见佛性,并不是人人都能看得见的;这在《大般涅槃经》中,佛早已说过了,慧广自己智慧不广、少闻多怪,就搬出这番不成熟的幼稚话语来质问。
  众生都被无明所笼罩,所以不能明心;眼见佛性的智慧受用境界,更难于明心十、百倍,无明笼罩的众生譬如慧广法师一类人,如何可能见得到呢?但是慧广法师不应因为自己被无明所笼罩而看不见,就认定别人也都和他一样的无明笼罩而看不见,所以就不相信经中所说的眼见佛性之圣教。譬如《大般涅槃经》卷七云:【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经文已明示:一切众生为无量烦恼所遮覆而不能眼见佛性,因此慧广法师自己不能眼见佛性,正是 佛所说为无量烦恼所遮覆之人,何以故?慧广法师错以离念灵知心为真心,导致整个佛法修证方向偏离,连凡夫我见都断不了;复又不能安忍 平实居士拈提大法师,因为身披僧衣故感同身受,愤而撰文诽谤 平实居士正法为非法,正是 佛所说的被无量烦恼所遮覆之人。如是为无量烦恼遮覆之人,明心尚且无份,又有何能力眼见佛性真实?又怎能如实宣说眼见佛性之理?乃至对于世尊在《大般涅槃经》卷七所示正理视而不见,不懂得要赶快勤求断除烦恼遮覆,以求明心乃至眼见佛性,却拿“大家都有肉眼,为甚么不见佛性”之话语来遮掩自己未曾眼见佛性事实,来质问完全符合 世尊正法的 平实居士,以如是幼稚言语来诽谤胜义菩萨僧,如是师心自用之心行,造下诽谤 世尊正法的大恶业,现在、将来有何面目每天面对信施的供养?乃至于死后,又有何面目面对 世尊?
  又慧广法师自己不能眼见佛性,却不妨碍汝佛性的每天运作、时时现前,吾人见面之时,皆可现见汝之佛性现前运作;非唯理证上如此,教证亦复如是说,如《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云:【佛言:“善男子!譬如色法虽有青黄赤白之异长短质像,盲者不见;虽复不见,亦不得言无青黄赤白长短质像,何以故?盲虽不见,有目见故。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不能见,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经中已明示,一切众生每天受用佛性而不知,如盲者眼根(扶尘根及胜义根)已坏,无法眼见青黄赤白、长短质像,却不妨碍色法仍有青黄赤白、长短质像也。因此只要眼根正常,就能看到青黄赤白之相,盲者不应因为自己不能看见,就怪罪他人所说可以见色的事实。佛性也是这样,一切尚未眼见佛性的众生(犹如慧广法师一般)每日受用佛性而不知,唯十住菩萨有慧眼故能以肉眼见之,能见佛性少分,而如来可以全见。同理可证,慧广法师为无量烦恼所遮覆,每天受用佛性而不知,是故不见佛性。因此慧广法师应依据 佛之开示,努力断除烦恼,并跟随善知识熏习眼见佛性之正知见,于定慧福德三资粮具足及一念慧相应下,眼见佛性真实,成就十住满心位菩萨应有之功德。
  又慧广法师虽然每天受用佛性而不知,但与眼见佛性的十住菩萨之间并无差异,何以故?一切众生,不论见与不见,佛性都是阿赖耶识本体透过六根、六尘、触心所所显的功能差别、所显的总相作用尔,一切众生都有之,平等无二。所差异者,未能眼见的慧广法师,错以离念灵知心为真心、不知不证佛性。而眼见佛性的十住菩萨,不仅知道清楚了知 佛在《大般涅槃经》所开示“眼见佛性之真实理、之如何眼见佛性、之眼见佛性分明境界”,而发起般若中道智慧,符合 佛在经中所说的眼见佛性正理。
  因此正光建议慧广法师及未来欲眼见佛性的佛子们,应先勤练无相忆佛、次拜多尊佛及锻炼思维观功夫,然后还须勤练看话头功夫,并努力消除烦恼之遮覆及忏悔毁谤胜义僧之重罪(不论是性罪或戒罪,或者两者都是),并且修集眼见佛性所需之大福德;直到因缘成熟时,于 世尊冥助之下,而获得 平实居士的帮助,方得眼见佛性。从此不疑 世尊所说究竟是以肉眼见?还是慧眼眼见?正当眼见佛性时,其实都没有所谓的以肉眼、或者以慧眼见的问题存在,就以父母所生眼而清楚分明看见了佛性。所以眼见佛性是很单纯的事情,越单纯越好,思惟越多,就越不能眼见佛性。
  如慧广法师所云:“如果说‘肉眼可以看见佛性’,更有违大乘佛教‘五眼’之说。大乘佛教提到由人成佛,共有五眼来相配合,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凡夫只有肉眼,天人有天眼,阿罗汉有慧眼,菩萨有法眼,诸佛则有佛眼。这四眼很明显是有别于肉眼的,不然何必各别安立名词?但四眼又各别存在于肉眼之外吗?也不尽然。天人的天眼作用,也是依于肉眼而显,阿罗汉的慧眼也是依于肉眼而作用,菩萨的法眼也不离肉眼,诸佛的佛眼呢,难道肉眼之外,多了一只眼睛吗?也不是。所以,五眼从外表看来,其实都是同一肉眼。但别忘了,五眼同一眼,只是表象,其实是不同的。就算没有肉眼,或肉眼不产生作用,有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者,他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还能作用。佛十大弟子“阿那律”眼睛瞎了,靠著天眼如肉眼见物。”
  正光辨正如下:大乘佛教“五眼”即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是凡夫肉身所具之眼,是有情藉著父精母血,摄取四大,而由阿赖耶识所生之眼,只能见近物,无法见远物,若有物质障碍则被遮障而不见,如人类、旁生类之眼睛等。天眼则是修习禅定而发起欲界、或色界身所生之眼,或无色界天人化生到色界天时所有之眼,能见肉眼所不能见物,亦能见远方之物。譬如能见天人及鬼神,能见远物及障碍物,暗中能见,或能见极微之物。譬如吾人修习禅定而发起欲界定,于欲界身似有薄膜裹住,令身安住不动;又譬如初禅遍身发时,色界天身忽然出现于欲界身中,彼时初禅天之心眼眼见自身如云如雾,不见五脏六腑,遍身毛孔内外相通,一一毛孔有乐触,此乃初禅天身出现于欲界身内互相摩擦所产生的乐触,彼时之眼能见内身如云如雾,非肉眼所能见。
  慧眼有二:一者,二乘圣人所见蕴处界无非是藉因缘所生起之法,其性皆空,不得常住,因世俗谛智慧所照,故称此慧名为慧眼。二者,菩萨于参究前广修定、慧、福德及伏、断烦恼障,并于参究中,一念慧相应,找到生命实相心阿赖耶识,转依此生命实相心而有能力现观自己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之虚妄,同时能现观实相心之不断亦不常、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等中道性,因此而发起般若智慧;此智慧非是二乘人所能知,有此智慧故名为慧眼,双具第一义谛之般若智慧及二乘世俗谛之智慧;此中世俗谛智慧为出世间智,第一义谛智为世间、出世间智,二者亦皆是慧眼所摄。然而慧眼并不在肉眼之中,与肉眼无关。
  法眼乃是地上菩萨所具之眼,于明心时除了证得第一义谛的世、出世间般若智慧,也同时生起二乘初果人所具有的世俗谛智慧,因此而断除见惑(大乘法中则名为一念无明之见一处地烦恼)之后,再经历七住至十住位的习种性、十行位的性种性、十回向位的道种性之长时劫修行,大约一大阿僧祇劫三分之二的时间,伏、断思惑(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令思惑永不现起如阿罗汉,永离异生性(永远不再因为生起所知障所摄的邪见或俱生瞋慢而造作破坏正法、诽谤善知识,导致舍寿之后堕落三恶道中,如是异生性之种子已经全部断除),如是发起圣性及增上意乐(十无尽愿)而入初地;此时眼见诸法无非以阿赖耶识为因,藉著种种诸缘而生,亦是阿赖耶识局部功能差别尔;由此缘故,能渐渐证知阿赖耶识所含藏之部份种子,名为证得道种智,即是发起法眼,非一切证悟明心之人所能质疑之,更非二乘四果圣人所能质疑之,则如慧广法师…等一类世俗凡夫又兼瞋慢之人,更无论也。然而此一法眼,仍然是智慧,与肉眼无关。
  佛眼则是如来净除烦恼障一切习气种子随眠及所知障一切随眠后所生之智慧眼,具足一切种智,成就佛地清净法界及四智心品等无漏有为法,并能眼见众生所有佛性而得了了无遗,名为佛眼。如是五眼,并不等同于眼见佛性所说之肉眼,何以故?眼见佛性虽以肉眼而见,然却是加以慧眼、法眼、佛眼之力,方能以肉眼得见佛性,非是单独肉眼能见,亦非单有慧眼能见佛性(譬如明心者未能眼见佛性),亦非单有法眼或佛眼能见佛性;故非单有肉眼能见佛性,必须有慧眼或法眼、佛眼,才能在肉眼上面得见佛性(此处所言佛性者,乃是眼见佛性者所见之狭义佛性,非指如来藏能令人成佛之广义佛性);然而正当眼见佛性时,见性者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需要分别或拣择,当下只依肉眼便得眼见分明。
  佛门内外一切有神通之贤圣与凡夫,纵使已有五神通具足而有天眼者,若无慧眼、法眼、或佛眼,亦无法以肉眼、天眼而眼见佛性;是故获得天眼之人,不论其为报得或是修得,皆仍然无法眼见佛性,是故眼见佛性与天眼无关;所以一切有天眼者,如欲求证眼见佛性的智慧境界,仍须亲随人间已经眼见佛性却可能仍无神通的菩萨们修学,或随天上有报得神通的已见佛性菩萨修学,方能以其肉眼或天眼得见佛性。但是菩萨于三地心之末期修得天眼时,亦能在人间不离天眼而见天人之佛性,是故天眼虽与眼见佛性无关,但亦不妨碍眼见佛性境界。
  由上可知,最初父母所生肉眼功能有限,能见近而不能见远,遇障碍物则不能见;至于天眼、慧眼、法眼,或因修习禅定与神通,或因伏断二障多寡而有不同阶位之差别层次;后一佛眼则是完全断尽烦恼障、所知障所生之具足世、出世间一切智慧眼,并能眼见众生所有佛性而得了了无遗,也唯有 佛才完全具足五眼,并非每一有情都具有五眼。
  然慧广法师说:“五眼从外表看来,其实都是同一肉眼”,是不懂五眼的凡夫俗人所说,有如下过失:一者,肉眼是色(物质)法,于死亡后,肉眼就渐渐坏而无法作用,是为生灭法,而佛眼、法眼、慧眼都是众生心所有智慧之法,非是物质法;若如慧广法师所说,则 世尊成佛时之佛眼、诸菩萨证悟而生起慧眼时、诸地菩萨入地以后生起法眼时,他们的慧眼、法眼、佛眼岂不都将随著舍报而成为生灭法耶?此是慧广法师乱说佛法的第一过失。
  二者,肉眼纵使坏了,也仍然可以眼见佛性,而这个用另外五根眼见佛性的境界,不是尚未眼见的人所能臆测,乃至已经明心而尚未眼见佛性的人也一样不能臆测:眼根可分眼扶尘根及眼胜义根,眼扶尘根是为眼球及其运动纤维等,眼胜义根是指眼之神经组织到大脑掌管视觉部分,具有传输讯息作用。因此眼根扶尘根或胜义根有障碍时,亦不妨碍每天受用佛性,何以故?肉眼纵使有所损伤,仍不妨碍能见外物之功能,只是未若正常肉眼所见正常影像而已;既有或大或小扭曲色尘之能见与所见,则亦仍能眼见佛性,不因肉眼有障碍而不能眼见佛性,只是所见色尘有扭曲而已,然于被扭曲的色尘上面仍可清楚分明的看见佛性。
  乃至肉眼(不论眼扶尘根或胜义根)已坏而无法正常运作,尚有其他五根可以眼见佛性而不失,所以者何?佛性遍六根中,都可以现前见之;纵使眼根全坏,也能以其余五根“见”到佛性,这也是眼见,不以眼根而见,不是未曾亲眼看见佛性的人所能猜测。即如天眼一般,就算五色根中某一根已坏,尚且有其他五根可以作用,因此佛十大弟子“阿那律”眼睛瞎了,虽然只靠著天眼也可以如肉眼见物,可是却仍然不是五眼具足之佛,也不是能够眼见佛性的菩萨,终究只是声闻法中的大阿罗汉而已。所以,肉眼并不等于五眼中的其余四眼,慧广法师说五眼都只是肉眼,错得离谱了。这是慧广乱说佛法的第二个过失。
  三者,肉眼纵使已坏了,慧眼、法眼、佛眼仍可以存在不灭,不可如慧广法师所说的五眼即是肉眼。现见肉眼是色法,有生灭;而慧眼、法眼都是心所有的智慧,如果像慧广法师所说“肉眼等于其余四眼”,那就有极大的过失了!因为如同他自己所说的“五眼同一眼,只是表象,其实是不同的。就算没有肉眼,或肉眼不产生作用,有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者,他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还能作用。”但在前面却又说“五眼从外表看来,其实都是同一肉眼”,那就像印顺法师说法时一样,自己所说前后矛盾了。这是他乱说佛法的第三个过失。
  四者,慧广法师又说:“天人的天眼作用,也是依于肉眼而显。”这也是自己想像了以后就公开乱说一样,也是有过失的说法。因为天人并没有肉眼,天人只有天眼;他的天眼能有神通作用,是因为他们的异熟果报而得到的,是报得而不是由于修学天眼的行门而获得的,将来他们往生到人间来的时候,仍然会失去在天界时所拥有的天眼。所以只有人间具有天眼的人类(含畜生类等)会有肉眼,天界中的一切天人都是没有肉眼的。如果依慧广的说法,那么一切天人应该都将没有天眼的功能了,因为天人根本就没有肉眼,慧广却说“天人的天眼作用也是依于肉眼而显”,那不是很荒唐的说法吗?这种世俗人和初学佛法的人都知道的道理,自认为有修有证所以敢出头破斥证悟菩萨的慧广法师,却没有这种基本的正知见,竟然也敢写出这类荒谬的说法,用来破斥真悟而有道种智的菩萨,就像是幼稚园中的小儿出面指责大学教授没有学问一般的可笑!这就是慧广法师没有世俗智慧的明证,世、出世间智慧就更别说了!
  慧广法师又云:“这段语录很有意思,‘一悟永悟,不复更迷’。”
  正光辨正如下:单从慧广法师这一句话中,就可了知,慧广法师破参也无,更遑论已过重关者能够用父母所生眼而眼见佛性了。兹说明如下:
  一念慧相应而明心时,不仅看见自己真心运作,也看到其他有情真心的运作,何以故?《成唯识论》卷三云:【此第八识自性微细,故以作用而显示之】,因慧力故,照见阿赖耶识的作用而眼见真心运作,可以随时随地亲见自、他有情真心于动中及静中的运作。就算定力退失,亦无妨继续见自、他有情真心运作不断,不须如惟觉法师、圣严法师等人所说需要用功及保任,以免遗失悟的境界。因此破本参时,所见唯是第八识所显作用尔,唯有实相智慧生起。何以故?真心无得亦无失,离六尘苦乐境界;而此境界之亲证,永远都不会失去,故完全符合马祖道一禅师所说“一悟永悟,不复更迷”之证量,唯不再误认妄心为真;然若对此真心不能生忍而退失菩提心者除外(譬如杨、蔡、莲等人),但退失者是以不再承认此阿赖耶识如来藏心体为真心,于此真心之外想再另外寻求子虚乌有的真心,而说他们是退失的人,但他们对此阿赖耶识如来藏心体离六尘境界的认知与亲证境界,是永远都一直存在而不会失去的;如果他们又经过退失后的长期重新探究,有朝一日又重新回归先前认定阿赖耶识心体即是如来藏的见地时,先前所证得的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的境界,就又成为真正的证道者,所以当他们因为一时的无明而否定阿赖耶识心体,谤说不是如来藏时,他们对阿赖耶识心体的自住境界仍然一直存在而不曾失去,所以,马大师“一悟永悟,不复更迷”的说法,确实是真实的说法。所以他座下的某些弟子的退失,仍然并不影响他说这一句话的正确性。但是这种实相,却是只有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的人才能真正的理解,绝不是慧广法师未证如来藏的人所能理解的;明心的境界相如此,更何况眼见佛性的境界,连明心的人都还不能如实的理解,慧广法师既未明心,当然更不可能理解。
  又吾人于一念慧相应而眼见佛性时,与先前所见身、心、山河大地迥然大异,乃是有境界法,亲眼触证阿赖耶识藉种种因缘而起诸作用故。不仅看到自己佛性的运作与功德,也看到其他有情佛性的现前运作。若定力退失而眼见佛性模糊乃至无法眼见时,仍然知道如何可以眼见,慧力照见其理以及体验之缘故,所以了知自己只需修回已失去之定力即可重新再度见之。故定力退失而无法眼见佛性时,复精勤加强定力,就能眼见佛性清楚。由此可知,眼见佛性必须要有动中的定力——首楞严定——才能眼见,才能眼见清楚分明;所以眼见佛性是有境界法、是有所得法,与明心破参无境界、无所得而只有智慧迥异;也与明心者不须定力,亦不须定力来维持明心智慧境界,都有极大的不同;由此缘故,明心者悟后绝不须要定力来保任,而是须要决定不退失的智慧定来保任,这与马祖道一禅师所说“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完全无谬。而见性者如果定力失去而不能眼见时,亦可因为复修定力而重新眼见分明,也可以说是“一悟永悟,不复更迷”的。
  综合上面所说,不论明心或者见性,都是一念慧相应,都符合马祖道一禅师所说“一悟永悟,不复更迷”正理。又修学佛菩提道时,有下列二种情形会退失菩提心:一者,探求明心或见性答案而不肯下功夫参究者,因无一念慧相应,导致般若智慧无法发起而退失。二者,虽然能够破参或者眼见,但因所悟太现成、太近故,不敢直下承担;或者虽值善知识摄受而勉强承担,却遭恶知识笼罩而退回凡夫境界,如世尊在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又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因此二缘故,般若智慧无法生起或者生起时浅薄故,怀疑自己所探求、所证的明心见性是否为真实。因怀疑故,退转于凡夫种性人中,乃至诽谤(不论有根诽谤或无根诽谤),成就 佛所说地狱种性人。
  又菩萨证悟明心以及眼见佛性所证之般若智慧,非是二乘人所能知,更非是慧广法师凡夫僧之所能知。既然慧广法师不知明心及见性实际理地,云何能宣说二乘人所不能知之明心无境界法?又云何能了知更上于明心之眼见佛性智慧境界法?既然不知不证明心见性之正理,而来评论完全符合世尊开示明心智慧,又已眼见佛性而获得深妙智慧正理之 平实居士,真乃不知天高地厚,真是将自己未来无量生之深远广大利益拿来开玩笑的愚痴人。
  为了使慧广法师了知明心之真实义理,及利益未来欲求明心见性佛弟子们,正光特举一个公案共彼商量,说明如下,眼见佛性则不必谈论:
  福州乌石山灵观禅师 师铲草次,问僧:“汝何处去?”曰:“西院礼拜安和尚去。”时竹上有一青蛇,师指蛇曰:“欲识西院老野狐精,只这便是。”翻成白话文:灵观禅师正在割草的时候,有一个僧人从他身旁走过;灵观禅师就问这个僧人:“你要去哪里?”僧人回答:“我要去西院礼拜安和尚。”这时候竹子上有一只青蛇,灵观禅师就指那只青蛇说:“想要认识西院那只老狐狸精,这个就是。”且问慧广法师:为何灵观禅师却指著这条蛇说“西院安和尚那个老狐狸就是这条蛇”?若能一念慧相应而简择出来,不仅能明白有情实相心阿赖耶识,从来离见闻觉知,从来不于六尘取分别,而且还能渐渐发起般若的别相智慧,也能了知一根通,六根互相通真实义理,现见如来藏遍在六根通流。慧广法师会么?咦?不会?正光恁么老婆也不会?不得已,只好和泥和水再一次为法师开示,正光且向您慧广法师再招招手,请您来与我论道。倘若慧广法师有因缘,能于其中相应而明心,保证法师您不得不赶快沐浴、更衣、焚香、礼拜、面向正觉同修会方向痛哭流涕,谓:“ 平实居士书中都已明说般若实相之密意,而我竟然都不能知,正是无明烦恼遮覆之人也。”倘若慧广法师还是没有因缘能够明心,且闭关自参三十年去,自有会处。至于眼见佛性,再等三十劫中广修福德!
  复次,慧广法师云:“因此,眼见佛性应该说是心眼见到佛性,比较不会令人误解。心眼即指佛性,佛性依于六根作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皆可见佛性,岂只是肉眼能见佛性呢?‘眼见佛性’,其实是佛性自见佛性,有人可能会怀疑:佛性如何自见于佛性呢?就如眼睛,如何自见自己的眼睛呢?那是说不通的。所以,这是相应、契入的意思,假名说为“眼见佛性”,不然只是法身无相,应物现形,见得佛性境界的意思了。”
  正光辨正如下:眼见佛性是吾人藉著阿赖耶识自己所生的有根身中的五根、意根及外五尘相、五遍行的触心所,由阿赖耶识自身相应的六尘之外的见分种子现行运作,即是佛性。而佛性依如来藏在运作时,妄心亦同时运作,方有六识心的六尘中的见闻觉知性出现,故佛性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因此佛性是以阿赖耶识为因,藉著阿赖耶识所造色身、六根、六尘、六识、五遍行触心所、五别境等种种为缘,才能由五俱意识或梦中的独头意识得见,非如慧广法师所妄说之“佛性依于六根作用”而已。
  二者, 平实居士弘法十余年来的言说中,以及现在已有的四十余册著作中,从来不曾说过“佛性自见佛性”的话;因为从实证上来说,佛性是不曾自见佛性的,只有意识觉知心能以别境心所法来返观自己,然而如来藏的本觉性是从来都不曾自见自己的;佛性更是如此,从来都不曾、也不会自见佛性。平实居士既然从来都不曾如此说过、写过,慧广法师以此捏造之莫须有事实,来诬蔑 平实居士,则非诚实之言语;身为法师僧宝,而以捏造的莫须有事实来诬蔑 平实居士,有辱僧宝尊贵身分。
  三者,经典都说:阿赖耶识自体无形无相、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中起分别、离六尘中之自证分及证自证分,如何成就问慧广法师所说“佛性自见(相应、契入)佛性”之道理?如今慧广法师说“眼见佛性应该说是心眼见到佛性”,同时又说“心眼即指佛性”,则慧广之意思应该就是“心眼见到佛性、心眼见到心眼、佛性见到心眼、佛性见到佛性”,既说心眼即是佛性,又说心眼见到佛性,当然一定是这个意思,任凭慧广再怎么自圆其说,都无法推翻这四个意思。复次,推究慧广所说的心眼,其实就是六识的见闻知觉性;既说心眼就是佛性,佛性就是心眼,那么慧广的意思显然就是说:佛性即是能见、能闻…乃至能知觉性的六识自性了。如此一来,佛性就成为六识的见闻知觉性了,这就是慧广的落处,他无永远都无法狡辩的;这也正是经中所说“凡夫随顺佛性”的凡夫境界。
  又从慧广个人所主张的“明心就是见性”,而他所主张的明心标的却又是离念灵知心之意识觉知心,落在常见外道的常见邪见境界中,正可以证明慧广根本就不懂明心者的智慧境界,更何况是明心者所仍不知道的眼见佛性境界?所以慧广所说的见性、禅、般若等说法,都是凡夫臆想所得的邪见。这事实,已经很分明的显示出来了,并且证据历历,慧广就算是想要再以什么理由来圆谎,都已经不可能了。
  事实上则是:若非阿赖耶识藉著外五尘、六根、五遍行触心所而生内六尘相,再由七转识妄心所了知,云何能自见(或相应、契入)佛性?事实上,必须是由慧广所说的心眼(也就是六识的见闻知觉性),经由福德的修集、慧力的开启、定力的锻炼,才可能在一念相应时眼见佛性;所见的佛性则是如来藏的本觉自性,能见的则是心眼六识的见闻知觉性,而且是心眼以肉眼在一切有情与无情之上都可以见得到,所以佛在《大般涅槃经》中所说的肉眼眼见佛性,才是正确的说法;慧广引用别本的《大般泥洹经》的经文,当作是北版四十卷本《大般涅槃经》的经文,作为辩论或辨正的根据,绝非诚实的行为,也不是法义辨正者所应遵循的规矩。所以,眼见佛性的亲证境界,绝非慧广臆想之后所说的:“心眼见到佛性、心眼自见心眼、佛性见到佛性、佛性见到心眼。”慧广自己也不承认心眼见到心眼、佛性见佛性的说法,所以同一段文中作了破斥之说;但是他自己在同一段文中,却又这样子主张,而说眼见佛性即“是”与佛性“相应或契入的意思,假名说为‘眼见佛性’”,由此可知,慧广法师所说的眼见佛性的意思就是:“佛性自见(相应、契入)佛性”,因为他说佛性就是心眼,心眼就是六识的见闻知觉性;如此说法,则有大过失矣!
  四者,佛性乃从如来藏中直接出生之见分,外于六尘而运作,而于六尘境界上显现;既无六尘中之见分与自证分,更无六尘中之证自证分,如何能够自己见自己?如何能够如慧广所说之“佛性自见佛性”?真是胡人说话,名为胡说。
  又正光在许多佛学网站中,常见有人提出“舍识用根”(或用六根根性)来修行,然此知见大谬,非佛法也。何以故?根有六根,舍识用根修行者,是用何根修行?若舍眼识而用眼根修行,即无能见之用,云何修行?眼根既如是,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亦复如是。若舍意根,六识俱灭,前五根随之渐坏,成就无余涅槃;因成就无余涅槃,已无三界身,亦无六识见闻觉知,云何修学佛法?又六根中,前五根(包括五扶尘根及五胜义根)都是色法,无觉无知,只有五识及意识附于其上时,才能有觉有知,如何能以五根单独生起觉知而修学佛法?医学家如是说,佛亦如是说,没有六识的五根如何能起见闻觉知性?另一意根则是心法,了别慧极差,尚须藉前六识清楚了别而起见闻觉知性后才能在六尘中处处做主。由此可知,一切观行皆必须具足六根、六尘、六识方能修行,非离六根、六尘、六识而能修能行也。故“舍识用根”或“用六根根性”来修行之说者,乃是愚人之言,与佛法无关,非佛法正知见也。
  复次,慧广法师曾提到耕云居士,正因为耕云居士和慧广法师一样,都是以离念灵知心为真心,亦是 佛所说心外求法之人,所以慧广引为知音而拿来作奥援,都是同一类常见外道见。譬如耕云居士于一九八八年十月三十日台北巿师范大学所讲述的‘不二法门’,今节录部分内容如下:“什么是安祥的心态?我说话你听得清清楚楚,我不说你也没听时,内心历历明明、明明历历、空空朗朗、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是‘一念不生全体现’的甚深安祥心态。安祥是法的正受、法的现量,除了安祥以外,任你见个什么,统名邪见,不管你有任何觉受,都是恶觉受。”而他所说的“内心历历明明、明明历历、空空朗朗、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其实正是不离能、所,正是意识心所摄,非是真心,违背《大集经》【无觉无观是名心性】之正理。既然真心离诸觉观,不于六尘取相,亦不分别,如何会有“内心历历明明、明明历历”的能观与所观存在呢?由此可知,耕耘居士与慧广法师、元音老人及圣严法师同堕离念灵知心也,也难怪耕云居士会提出“一念不生全体现”的谬论。而慧广法师自己已堕离念灵知邪知邪见中,却引 佛所喝斥的的外道法来评论完全符合 世尊的正法之 平实居士,无乃颠倒心行之人也。
  复次,慧广法师云:【“眼见佛性”,在语意上,是个很容易被误解的名词,除了《大般涅槃经》之外,其他佛经都找不到这个名词。在佛学辞典中,无论《三藏法数》、《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佛光大辞典》等有名的辞典,也都找不到这个名词。古来禅师也从来不用“眼见佛性”来表达见性。】
  正光辨正如下:一者,在佛法的修证上,我们是应该是佛经中的佛语为依归?或是应该以未悟的凡夫所编辑的佛学辞典的错误解释为依归?这是学佛人首先应该厘清的一点。如果是应该以未悟凡夫所编辑的佛学辞典的错误解释作依归,那么大家都可以废弃经典,只依佛学辞典中的说法修行就可以了。如果佛学辞典的编辑者所说的凡夫知见,可以作为佛法真义的最后定义,慧广法师引用佛学辞典的说法来否定经典的说法,才可说是正确的援引;否则,引用佛学辞典的凡夫知见,来否定正经正典的《大般涅槃经》的佛语,那可是数典忘祖的忘恩背义的行为了;而慧广又正是住如来家、穿如来衣、食如来食的佛教法师,这种心态似乎有所不宜。
  二者,禅宗祖师能亲证《大般涅槃经》眼见佛性境界的人,从禅宗典籍中看来,数目不到一打人;大多是只有亲证明心境界之后,就一生心满意足的弘法利生而不再进求眼见佛性境界了。而且,就算是曾经读到《大般涅槃经》眼见佛性的经文,心想求证,也还是不可能;因为在山河大地、有情无情上面眼见自己及众生的佛性,必须有过来人亲自辅导,并且必须在求证者具足三个条件的情况下,过来人才有可能帮助他亲见佛性。观察禅宗祖师,同时具有如此福德、慧力、定力,而又能遇见亲见佛性的善知识者,是极为难得、极难得见的,所以禅宗祖师明心之人虽然极多,但是大多把明心而亲见如来藏成佛之性的境界相,就当作是见性的境界了。禅宗祖师证悟真如、真正明心的人尚且如此,何况慧广法师连明心的智慧都还没有,如何可能理解眼见佛性的境界?
  三者,慧广法师既然连明心之见地都还没有,更遑论能知眼见佛性境界?也难怪不知不解 佛在诸经已明示眼见佛性的事实,乃至明说眼见佛性的答案。譬如佛在《大般涅槃经》已开示眼见佛性正理及答案,此唯有眼见佛性之人方能了知;又譬如 佛在其余经典中为诸菩萨开示眼见佛性正理,慧广法师读之都不能知;又譬如 佛在《楞严经》卷一开示:【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亦已明说眼见一切诸法相是以妙明真精妙心(如来藏识)为因,藉著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及心所有法等种种诸缘生起,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佛性即不离此。
  此外《大乘密严经》、《法华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亦有开示,今犹可稽,云何慧广广法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妄谓:“除了《大般涅槃经》之外,其他佛经都找不到这个名词”、妄谓“在佛学辞典中,无论《三藏法数》、《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佛光大辞典》等有名的辞典,也都找不到这个名词”、妄谓“古来禅师也从来不用‘眼见佛性’来表达见性”。由此可知,慧广法师明心也无,云何能知上于明心之眼见佛性境界?又云何能知 平实居士开示眼见佛性正理?何以故?上地能知下地境,下地不知上地境故。由此可知,慧广法师执于“眼见佛性”名相,而不深入佛在诸经开示眼见佛性之真实义理,以此邪知邪见来诽谤能够教人眼见佛性的 平实居士,成就无根诽谤贤圣的地狱罪,真是 佛所说的可怜愍者。
  因此,正光奉劝欲求眼见佛性的佛弟子们,唯有精勤锻炼看话头功夫、熏习眼见佛性的正知见、培植眼见佛性应有的福德庄严,于时节因缘成熟时,方能在世尊冥助下,而在善知识的亲自指授之下眼见佛性。此外,奉劝只想在经典里探究佛性答案而不肯下功夫锻炼看话头功夫的佛子们,在福德、定力、慧力都尚未具足的情况下,或者尚缺其一的情况下,一但先知道佛性答案者,则今生一定无法眼见佛性,只有期待来世了。就算是三者都已经有了少分,则眼见佛性之觉受非常淡薄,乃至不现,解脱功德小矣。若想能够眼见佛性清楚,则不仅必须付出比他人多倍之心力,而且不若直心学人依善知识开示,勤练看话头功夫,于因缘成熟一念慧相应而眼见佛性清楚、之全身觉受强烈、之解脱功德大,是故学人不得不慎。
  复次,慧广法师云:“当知‘见性’不在根,而在‘见’,六根若无‘见’,只是六个废物。‘见’因六根而分为六,其实是同一‘见’。《楞严经》说:‘元一精明,分为六和合’。解说到这里,还有人会执著必须‘眼见佛性’才是见性吗?”
  正光辨正如下:吾人能眼见外色尘是透过眼根、外色尘及触心所而由阿赖耶识在视网膜上显现外相分,然后才由如来藏在胜义根头脑中显现带质境的眼识所见的内相分及眼识见分。而此带质境的内色尘相分与外色尘相分非一非异。何以故?外色尘是色法,内色尘相分是心法,非一故;而此带质境的内相分却与外色尘一模一样,无二无别,非异故。由有带质境内相分的出现,就有见分眼识的出现,而此眼识见分就分别外色尘的色彩、明暗…等等,此等皆由意根所主导。在产生内相分及眼识见分同时转变讯息,意根接受外色尘中的法尘讯息,而起念藉由意识依据过去之经验而判断形状、色彩、明暗、大小,乃至起贪染喜厌等心行,再由第七识以思心所进一步决定取舍;而阿赖耶识在这七转识种种运为当中,丝毫不差的配合七转识运行,使七转识的见闻觉知性得以正常运行,因而成就有情能够眼见山河大地器世间之世俗正理。菩萨眼见佛性者即是在山河大地上眼见自己之佛性,即是在一切有情无情身上眼见自己与有情之佛性;眼识既如是,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亦如是,此即《楞严经》所说:“元依一精明(阿赖耶识),分为六和合(六识)”,所以眼见佛性时,必定是有一个能见佛性的六识见闻觉知自性,必定是有一个被六识见闻知觉性所见的佛性;而佛性既然不是意根与六识的见闻知觉性,当然不是七转识的自性,当然是另一心体的自性;另一心体的功能性,都能被明心之人所亲见,但是以肉眼亲见此第八识如来藏的本觉性在山河大地上显现,却不是明心而未见性的圣人所能知悉的,更何况慧广仍在凡夫位中,仍以六识自性的离念灵知作为真如心、作为佛性,当然是连作梦都无法了知的。
  由上正理,结论如下:一者,有情无始劫以来,从来未接触外境;所接触者,无非是阿赖耶识所显的内相分尔,再由见分分别相分,无非是自心玩自心尔,有何真实可言?慧广何必还要执著僧宝身分?岂不正是我与我所的执著?此中道理,如同坦克车驾驶在坦克车内所见的外境一样,是透过坦克车内的三棱镜反射而眼见,非是真实接触外境。由此缘故,有情不了知种种境界法都是阿赖耶识所生、所显的法,以为实有接触外境,因而出生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导致众生在三界妄生妄受,轮回生死而无法出离。
  二者,阿赖耶识因六根、六尘、触心所三和合故,变现诸器世间外相分及内相分及见分,见分七转识对内相分作种种分别,以此连结外相分,而为有情所受用,因此成就《大乘密严经》所说:【阿赖耶识变似众境,弥于世间,染意攀缘执我我所,诸识于境各各了别】。而七转识是阿赖耶识所现物,是阿赖耶识局部之体性也,与阿赖耶识非一非异故。因有六根、六尘、六识、五遍行、五别境等和合运作,才有世出世间及器世间一切法出现。然而未入地之十住菩萨肉眼所见佛性者,多分为如来藏之见分,少分为如来藏所出生之七转识见分;已入地菩萨则可完全在如来藏之见分上面观见而不能全见,如来则已全见,故有成所作智现前。此乃亲从 平实居士所闻,非诸未入地菩萨肉眼亲见佛性者所能臆测而知,更非明心而未见性者所能知之;何况慧广法师既未见性,复未明心,又加上尚未断除我见之凡夫身,岂能知之?所以慧广法师以其极为粗浅之邪见,造文诽谤贤圣菩萨所说正法,漏洞百出,如今已经难以全身而退、风光下台也。
  综合上述可知,众生所接触种种外境者其实都是如来藏变现的内相分境界,透过六根与如来藏所变现的五尘而有法尘,间接触知外相分五尘及内相分法尘,这些都是由阿赖耶识所变现,是阿赖耶识所现法,非有真实接触外境;于此等根、尘、识等法运作过程中,阿赖耶识的六尘外的见分,恒时运作而显现无遗。因此十住菩萨眼见佛性成就如幻观之正理,就在于以如来藏的见分真实不虚而返照万法皆是虚妄,而眼见山河大地身心世界都是虚妄,因此成就世界身心如幻的眼见现观。此中正理,正是 世尊开示眼见佛性正理,也是 平实居士私下所曾开示眼见佛性之正理而未写于书中,然而慧广法师竟奢言:“当知见性不在根,而在见(分) 。”落在六识心的能见之性上,正是常见外道所说的常住不坏的觉知心,由此可知,慧广法师连最基本唯识的所应具足的基本知见尚且阙如,又如何有资格评论具有道种智的 平实居士?无异是井中之蛙,以管窥天;所见天下,唯是狭劣之小小井天一方尔。
  复次,慧广法师云:【再来,如果像萧居士所说那样,‘眼见佛性’是用来表达见到佛性的作用、或见到佛性的境界,那么,古代禅师的表达会比用‘眼见佛性’的表达还适当。他们怎样表达呢?就是:‘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正光辨正如下:若人具足福德、慧力、定力而能够眼见佛性时,则于山河大地上都可见到自己的佛性,何况青青翠竹、郁郁黄花上面而看不见自己之佛性,由此缘故,所见青青翠竹无非是法身,郁郁黄花无一不显现般若。又明心之人,经由修习一切种智的缘故,就渐渐能观察山河大地、青青翠竹、郁郁黄花,无非自己如来藏配合共业有情众生的如来藏所共同变现,故说皆是法身,故说无非般若,但也只是明心后进修别相智、一切种智所获得的智慧,仍然与眼见佛性无关。此中意涵,绝非一般开悟明心之祖师所能知之,曾闻 平实居士说过:禅宗文献中所能见到的眼见佛性的祖师,不超过一打人。所以禅宗祖师真知如是内涵者,亦极稀少,何况是慧广法师学人言语、吃人口沫者,何能知之?欲知此中真实道理,唯有锻炼看话头功夫,并修集见性所需之广大福德与慧力,再于 世尊冥助下,亲逢善知识之助,才能一念慧相应而眼见佛性,从此始能了知,然亦无法为已明心而不见佛性者说之,更非慧广法师用意识思维所能了知。因此建议慧广法师应抛弃以往错误知见,勤练看话头功夫,广修护法广大福德,并日日忏悔以往无根诽谤贤圣、假藉护法之名而行毁法之等事之极重罪业,才能眼见,否则穷未来际,仍旧是轮回生死中的凡夫,人身尚且不保,何况僧身?
  最后,正光借用禅宗祖师的四句偈来开示眼见佛性正理作为结尾,那就是:“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慧广法师会么?想来是壁立千仞,无汝下手处。
(原标题:08 二、辨正篇 5)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