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003菩萨妙陀罗尼

   日期:2020-07-09    
叶正纬老师开示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3/2557-a13_003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跟大家讲佛典故事。有一些菩萨也许是今天才刚开始看到这一集,所以我们先跟大家说明,我们会说这个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因为我们从一个佛典故事来说的。
  这个佛典故事说到的是:有一个人他想要学一种咒,这个咒语不仅能够伤害他所恨的人,并且也会伤到他自己;但他对这样的咒语,不仅心里没有生起惧怕,反而急切地想要得到这个咒语;他只要能够伤害对方,即使会伤到自己也在所不惜。这个故事里面有提到“咒”(也叫作陀罗尼)这个字,所以我们就针对这个“陀罗尼”,一路给大家讲下来。
  上一讲次,我们看到从《般若经》里面谈到了各式各样的陀罗尼,已经超越了原本陀罗尼是关于记诵的这个方式而已,它也有包含说:如何理解、如何忍辱,乃至于如何能够观行诸法不生的一面。我们上一次有讲到,将这个陀罗尼精简再精简到最后的时候,会收敛到《大智度论》里面讲到的一种方式。
  《大智度论》里面有说,从“阿”开始到最后的“荼”,当时的梵语体系有四十二个字是根本的字母〔编案:《大智度论》乃是针对“陀罗尼”而说这些字音是“根本”,因此这四十二字音不必然与现今学界所普遍认定的梵文字母一致。以下谈到四十二字之“根本”时,亦依《大智度论》之原意而说。〕,从这四十二个根本字,可以组合成当时的梵语〔编案:陀罗尼〕。这种的陀罗尼,就是用这四十二个根本字,来把佛法里面需要大家常常关注的义理,把它贯注在里面。
  比方说,我们上次讲的四十二个字里面,首先开始的就是“阿”这个字:当我们把一切法不生、或者是无生忍所需要知道的义理,跟它所需要观行的标的,这些事情全部都把它集合总结在这个“阿”里面。那么一旦你把它总结在这个“阿”里面的时候,因为“阿”这个字在梵语里面它是一个根本的字,所以换句话说,当你用这样子的方式去把它总结在“阿”这个字里面的时候,当你听人家说话(就是听人家说梵语的时候),你如果听…听…听…,如果这个人说的话里面有说到“阿”这个字,然后你听到了之后,因为你之前已经很谨慎、很用功地把“阿”这个字跟一切法不生的义理,把它联结起来了,所以当你听到人家讲话出现“阿”这个字根的时候,你就能够随时地提醒自己要能够观行一切法不生的状况。所以,以这样来说的话,你就相当于只要能够跟人家说话,甚至是自己自言自语的时候,都能够因为对“阿”的敏感性〔编案:这也就是唯识百法里所说的“作意”〕,所以你会常常去提醒自己要深入观察一切法不生的义理,乃至于说要深入对一切法不生的种种的境界加以观行。这个就是一种修行的方式——透过“阿”这个字的修行方式。〔编案:这里所举的例子,是透过“阿”的单一字音作为诵习法义的方便法,以下“罗”、“波”两字音之修持举例亦同。至于更深广的陀罗尼,则是透过四十二字音的组合,将经文的义理连贯起来,以方便记诵修持整段经文所蕴含的义理。〕
  那这四十二个字里面,除了“阿”这个字,当然龙树菩萨也举了其他的字的例子,比方说“罗”这个字,它所代表的意思就是一切法清净离垢的意思。所以换句话说,如果你在跟人家交谈的时候,听到“罗”这个字根的时候,就能够提醒您要如实去观行一切法皆是清净离垢。
  又譬如说“波”这个字(第三个字“波”),那就是一切法归于第一义,第一义当然就是如来藏的义理。所以当你在听到一切人的说话当中,出现了“波”这个字根的时候,那你就要来反观:到底目前的境界跟如来藏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能够回归到第一义?
  所以按照这样的方式,从“阿”开始总共有四十二个字,每一个字都是赋与它一种佛法的义理,这个我们把它叫作字的陀罗尼。这个部分,显然从刚才我们谈到的五百陀罗尼〔编案:前一讲次所说〕,到现在这个所谓的字的陀罗尼,很显然的,这已经是精简再精简的一种学习方式。不过我们要提醒大家的就是:这个纯粹是一种的总持,它就是一种方法,帮助你学习的方法。因为,当时以梵语这四十二个字为〔编案:陀罗尼〕根本字,所以用这四十二个字;现在你如果想要从这四十二个字再能够衍生陀罗尼的话,那恐怕就不是那么恰当了。
  因为,比方说我们现在说的话,在叫国语,在大陆叫普通话,这个话里面并不是以这四十二个字当作一切字的根本;又比方说,如果是说英文的人,他更是不见得会以这四十二个字为一切字的根本。所以当你如果把这四十二个字─龙树菩萨讲的这段话─把它当成是一个真理一样,然后这个字(每一个字)俨然就变成一个神圣的字眼,完全都不能改变的话,显然这样你就误会了陀罗尼的意思。因为,陀罗尼它就是一种总持的方法,是要适应当时梵语的情境,所以才有了这四十二个字。
  如果,按照今天来说的话,你可能就会按我们今天的国语(或普通话)的发音方式,来发展另一套的陀罗尼,这样子对大家的修行才更有用处不是吗?所以对于龙树菩萨在这一段讲的四十二个字,我建议大家不要把这四十二个字根,当成说这四十二个字各自有它的神圣,所以说一个字都不能改!〔龙树菩萨〕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学佛法是要学它的义理,而不是学这些字。〔编案:这也是“依义不依语”的道理〕
  那除了这个之外,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在《瑜伽师地论》里面也有谈到陀罗尼,不过在《瑜伽师地论》里面这个部分的讲法,是弥勒菩萨专门为了菩萨而说陀罗尼,其实这个立场跟龙树菩萨是完全一致的。因为之前的讲次里面,我们曾经跟大家说龙树菩萨有说:声闻人因为学的法,只是为了要自己度自己;所以相对来讲,他要解脱的、要学的法就相对单纯得很多,所以声闻人不需要讲求什么样的方法。可是菩萨就不一样了,菩萨因为要在三大阿僧祇劫里面自度度人,要学的法太多太多了,所以菩萨一定要有阶段的目标,一定要有良好的方法。所以《瑜伽师地论》在这个部分也有特别强调;这一部分谈到的,叫作菩萨妙陀罗尼1。菩萨妙陀罗尼之所以强调菩萨,就是因为这是菩萨所需要,这是菩萨所特有的。这一个部分可分成四个部分:一个叫法陀罗尼,一个叫义陀罗尼,及忍陀罗尼、咒陀罗尼;每一个部分,弥勒菩萨都有特别讲说这个就叫菩萨的法陀罗尼、菩萨的义陀罗尼……,每一个陀罗尼前面都会冠上菩萨这两个字,来强调这个是菩萨所当学的陀罗尼。
  那所谓菩萨的法陀罗尼,就是针对一切的佛法能够忆持不忘,这个比较像是我们前面讲的五百陀罗尼里面的闻持陀罗尼。
  菩萨的义陀罗尼讲到的,是对一切佛法的义理能够分辨而不会忘失,那这个部分也像是前面我们讲的分别陀罗尼;不过这部分的义陀罗尼,就像我们之前在跟大家解释分别陀罗尼跟闻持陀罗尼,显然义陀罗尼它所牵涉到的境界,可能就是要比法陀罗尼更为深入、更为胜妙。
  第三个叫作菩萨的忍陀罗尼,请大家注意到这里面谈到的忍陀罗尼,弥勒菩萨强调的是安住于法的实相,这个部分跟前面我们讲的音声陀罗尼有很大的不一样。因为前面谈到的音声陀罗尼,主要是对他人的言词声音能够不喜不瞋;可是这边的忍,谈到的却是安住于法的实相。这也就是告诉大家:所谓的忍这个字,在佛教的修行里面,不仅仅是不生气而已。其实所谓的生不生气这个部分,都只叫作世间忍,或者是众生忍的范围里面。
  那么安住于法的实相这个部分,它有更多的部分是在法忍的层次里面,这个部分是一般的学佛人比较难去关注到的点。怎么说呢?我们说一般的学佛人,在刚学佛的时候,以大部分的状况来说,大家都是希望,我来学佛了之后,我们都希望透过佛菩萨帮我们,希望能够指点迷津,或者希望佛菩萨能够指导看如何能够让生意作得更好,或者能够让小孩更听话,或者能够让自己运途更顺遂……。甚至也有许多人,在学佛的过程中,虽然没有明确地谈到说要求富贵或求什么的,可是他却非常重视“佛”有没有来给他摩顶,他有没有见到“佛”的身像等等,这个叫作感应的层次。
  有一类型的人就是非常地希求感应;那么这一些人可以说是在刚学佛的时候;在刚开始学佛的人里面,是有不少像这类型的人的。那么这一种的这个状况,我们从众生的根性来说的话,我们也不能不接受地说:众生本质上就是如此。但是,如果您现在在电视机前面,听到了我这样说明之后,也希望多少能够给您一点建议,那就是说:学佛不是在希求这一些的事情,学佛其实追求的是无上的解脱跟无上的菩提;所以您如果用到处希求的心态去学佛的话,那么您在学法的过程中,就会处处(甚至是说常常会)遭遇到遮障。这也就是说,真正的佛法是不会跟众生谈希求的这些事情、谈欲求的这些事情;实际上要指导众生的,反而是希望众生透过佛陀的开示之后,能够自己主动地来离开这些欲求,离开了这些不切实际的妄想,这个才是学佛人真正要学的。
  所以,学佛所学到的佛法,显然跟世间人所期盼的指点迷津、富贵长寿……这些事情,实际上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才说佛法背俗。这个部分如果您听到了这一点,希望您能够(多少能够)把它记在心里面。换句话说,佛法的本身是非常清净的,佛法也不是跟你谈神通的这些事情;佛更不会一天到晚地在你面前示现给你看,然后告诉你说:你学得多好、多棒!这些其实都是著了神鬼道的境界去了。佛法的本身是很清净、很单纯的,它刚开始入门的时候,就是要从我们身体、我们自己的行住坐卧里面,要从我们的蕴处界里面去观行,然后破除对我相的执著,接下来再进一步寻求开悟明心,这个才是真正的佛法。
  所以,如果谈到菩萨的忍陀罗尼这件事情的话,因为弥勒菩萨讲到的是安住于法的实相,所以对于一切还没有开悟的菩萨们来讲,您是不会知道如何安住于法的实相;但是在您还没有开悟明心之前,我们多少也可以学著如何去行菩萨的忍陀罗尼,这个您就不妨把我刚才的劝诫把它记在心里。真实的佛法不是讲神通,不是讲一天到晚指点迷津,也不是讲感应,其实它是很平实的,就是要让我们解脱于烦恼,并且将来让我们开悟明心用的〔编案:也函盖了菩萨五十二位阶的成佛之道的修行〕。如果您能够信受这一点,也就可以说您有趋向于菩萨的忍陀罗尼了。
  那当然就是说,另外一个要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因为佛法跟一般人所认知到的世间法有很大的差别,所以真正的佛法,绝对不会像一般的世间法这样子广为大众所欢迎拥戴。因为,一般的众生都是具足了贪瞋痴的,那么这一些的众生,大家所爱乐的法,就如同大家在演艺圈里面所看到的粉丝追逐明星一样;如果是这样子的话,你可以想像到,这样子所讲的“佛法”,一定不是真正的佛法。〔编按:因为佛法背俗,真正的佛法讲求的是如何离五欲、离系缚,不会是一般世间人所喜欢听的。〕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真正的菩萨看到众生这样追逐世间法,而不晓得要来佛法中正确地努力的时候,菩萨因为不忍于众生苦的关系,所以一定会出来呼吁大家、教导大家,要学习真正的佛法。可是这个时候,总难免就会碰到原先在世间法上既得利益者的抵制,所以菩萨常常不得不出来进行法义辨正。也就是菩萨经常会讲出来(或者写出来),说哪些人讲的法不对,哪些人讲的法有问题,什么才是正确的佛法等等。那么这一类型的法义辨正,主要的范围都是在跟大家谈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法,不是在谈身、口、意行。所以这个法义辨正,跟一般人的守不守口德(有没有口德)这件事情,是完全不一样的。
  可是有许多的学佛人,往往看到菩萨不忍于众生苦,而出来法义辨正的时候,世间人往往都会觉得这个菩萨没有“口德”,可能是修行不够。可是大家请听我的劝哦!因为在看这件事情的时候,你一定要看这个菩萨出来,他是在作法义辨正呢,还是在随便批评人家行为上的过失。如果是后者的话,你可以说这个人没有口德;可是如果是前者的话,法义辨正是无关对方的行为过失的,他讲的纯粹是告诉众生什么才是真正正确的佛法;所以他是基于大悲心,才会愿意承担,然后出来作法义辨正的。对于这点来说,也请大家要能够安忍,如果您能作到这样的话,我们也说您在这方面,已经有趋向于菩萨忍陀罗尼了。
  接下来,再来跟大家讲的是最后一个(弥勒菩萨讲的最后一个)叫作菩萨的咒陀罗尼2。这个咒陀罗尼讲到的部分,就是菩萨由等持自在而宣说,能除有情灾患之章句,令彼章句皆悉神验无所唐捐。这个部分,诸位菩萨看到了弥勒菩萨的讲法之后,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啊!因为,菩萨的咒陀罗尼开始讲到了能除有情灾患,这里就表示说,这一类型的陀罗尼,它的目的是在透过一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有情解除灾患;而这个所谓的方法,是透过名相跟章句把它串联起来。比方说,一句话或是好几句话把它串联起来以后,那这个章句,当你去念诵这个章句的时候,它就能够有所神验,能够除掉有情的灾患,然后说无所唐捐。
  各位不妨先想想看,就是说这一句弥勒菩萨的开示(咒陀罗尼的开示)里面,请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一项陀罗尼的本身,也是由名词跟章句串联起来的。然后这些章句是由谁所宣说的呢?显然这些章句是由想要去解除有情灾患的菩萨所宣说;而这些菩萨又怎么能够宣说这些章句呢?是因为有等持自在的关系。换句话说,菩萨(如果一个修证有成的菩萨)他具有深入的定力,然后他由这个定力,也发起了一些神通的话,那么他就能透过这个神通去帮助某一个有情,去解除他的灾患。
  所以,这里面的意思有几个义涵。我们先说菩萨绝对不会为了自己而去修习这些神通,除非是为了地上菩萨修持的增上,如果不修、不具足哪一个神通,你就不能够过得了〔编案:不能够完成那个位阶的修证〕;比方说三地要再往前的修证,那个时候你就不得不修神通。可是除这个之外,菩萨都不会为了自己而修持神通;只有一个状况,就是为了——特别是为了要解除有情的灾患,所以他会破例再去修习一些神通。〔编案:三地菩萨除了应该修证的无生法忍之外,还须加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及五神通,具足修证这些法与次法之后,才能发起三昧乐意生身,方能成办三地满心犹如谷响之现观。例如平实导师于《灯影——灯下黑》中开示:【若欲成满三地心者,必须亲证犹如谷响之现观,否则不能成满三地心;为成满三地心故,必须有意成身,方能作此犹如谷响现观,方能成办三地满心位功德,是故三地菩萨修完三地之无生法忍慧时,不得不随顺法行而修证四禅八定、五神通……等。】此诸义理除了在《灯影——灯下黑》书中有详细的开示以外,于《宗通与说通》以及《大乘无我观》等书中亦有胜妙的开示,请读者自行请阅即可了知。〕
  那另外就是说,这些章句其实就是跟我们印象中的咒语还挺像的,因为我们印象中的咒语,也都是持诵了这些咒语之后,它都有一些的效用;而这一些效用,显然就是帮我们解决困难用的,所以这个部分确实是跟我们印象中的咒语很像。而这些咒语它的本质,都是由于菩萨所宣说出来的,所以真正能够解除有情灾患的,是菩萨的威神力,而不是章句本身拥有什么神奇的力量。我再说一次:咒语的本身,像这个菩萨咒陀罗尼能够神验,其实是由于菩萨的力量,而不是由于这个咒语有什么样特殊之音声的神奇力量。所以如果有人认为说,一个咒语它的文字、它的写法或是它宣说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神奇的大力量,那显然就是误会了咒语的本义了。
  剩下的内容,我们在下一个讲次继续来跟大家宣说。
  阿弥陀佛!
  -------------------
  1《瑜伽师地论》卷45〈菩提分品第17〉:“云何菩萨妙陀罗尼?当知如是妙陀罗尼,略有四种:一者、法陀罗尼,二者、义陀罗尼,三者、咒陀罗尼,四者、能得菩萨忍陀罗尼。”《大正藏》册30,页542,下16-18。
  2《瑜伽师地论》卷45〈菩提分品第17〉:“云何菩萨咒陀罗尼?谓诸菩萨获得如是等持自在,由此自在加被,能除有情灾患诸咒章句,令彼章句悉皆神验;第一神验无所唐捐,能除非一种种灾患,是名菩萨咒陀罗尼。”《大正藏》册30,页542,下26-页543,上1。
 
标签: 电子书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