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第089集 义同义 味同味(四)

   日期:2021-04-21    
正子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演述的主题,是以 平实导师著作《胜鬘经讲记》为蓝本,依胜鬘夫人与 世尊的对答内涵,证明法界实相——真实如来藏——是 如来示现降生人间,引领佛子们开示悟入佛法的标的。
  我们接续上一集所说,菩萨们弘传正法都是依于 世尊法教,以如来藏为宗旨、为建立、为依持;龙树菩萨所说,诸法非无因而生,而是以无生体性的如来藏作为万法的根本因,依此无生之法而直接、间接、辗转出生、建立万法。龙树菩萨此说,同于佛世时代的胜鬘夫人所说“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由此可以证明:后世的菩萨们弘传正法,也都是依于真识如来藏为宗旨,传承法味也是义同义、句同句,内容依于 佛陀的第一义谛教导,绝不能变异、创新。
  正法持续由菩萨们弘传到第五世纪,无著菩萨阐释“空”的意涵,在《大乘阿毘达磨集论》中,虽然距离佛世将近千年,而般若滋味丝毫没有损减,让我们恭读论中如是说:
  
何等空相?谓若于是处此非有,由此理正观为空;若于是处余是有,由此理如实知有,是名善入空性。如实知者不颠倒义。(《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3)

  论中解释:“什么是空的法相呢?意思就是说,如果在此限定的处所内,没有所指定的这些物件,依于这样的理解,正确观察为空的意涵;而如果在该处所内,还有其余的法是存在的,依于这样的理解,如实知道这是‘有’的意涵;这样,就是称作善能进入了解空的体性。称作如实知者,就是代表不颠倒错解空的义理。”
  无著菩萨解说般若空的义理,完全相同于 世尊于《阿含经》《楞伽经》所譬喻的“鹿子母舍”一般。经文说,没有象马牛在鹿子母舍,是说这些指定的法,不存在于某个处所,并不代表该处所没有其他的法存在,或者说一切法全部都不存在,变成一切法空无。譬如,佛说五阴、十八界都是因缘所生法,缘散则灭,终归于空,并不代表五阴、十八界、六入所在的处所,没有实相不坏之法性——如来藏识——存在。
  接着,无著菩萨于论中继续作更明确地解说,论中说:
  
于何处谁非有?于蕴、界、处,常恒凝住不变坏法,我、我所等非有。由此理,彼皆是空。(《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3)

  论中 无著菩萨提问继续解说:“那在何处所是没有谁呢?是说在五蕴、十八界、十二处这些处所,是没有恒常、坚固、常住而不改变、不坏灭的法,也没有真实的我以及我所等这些法。由于这个道理,而说蕴处界都是空。”这也就是说,无著菩萨依着 如来世尊的法教,解说“空”的意涵,是说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处所,是没有恒常、坚固、常住而不变坏的法,这些蕴处界的法都是无常变异、生生灭灭的,这里面没有真实的我以及我所。因为五蕴、十八界是 如来世尊特意为佛子们施设的架构,是为了引导佛子能悟入无名相法。让弟子们在听闻善知识的教导之后,可以从自身现观五蕴确实是因缘所生法,时时变异。
  接着,无著菩萨于论中又提问:
  
于何处谁余有?即此处无我性。此我无性,无我有性,是谓空性。(《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3)

  论中继续提问:“那在何处还剩余有谁呢?就是在这个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的处所,剩余一个无我性的法。这个没有五蕴我体性的法,没有我,却拥有祂自己的体性,就是所谓的空性。”也就是说,在蕴处界存在的同时、同处,有一个无我的真实体性存在,这个法方便称作无我,没有世间五蕴我的体性;这个无我,却拥有祂真实的自性,所以是有性,也就称作为空性,并不是空无。我们可以确认:无著菩萨先明确地举说五蕴、十八界、十二处这些处所,是没有恒常、不改变、不坏灭的真实我存在,所以称蕴处界为空。接着,无著菩萨还提问:那蕴处界还有谁存在呢?还是有,还剩余一个无我性的法存在。无著菩萨慈悲,特意再仔细地解说:这是个无我法,祂没有五蕴我的体性,可是却拥有祂自己的体性,是真实存在的。
  那我们先看五蕴我的体性为何呢?五蕴是说,有五个法聚集而成为世间认知的我。这个五蕴“我”是由色法开始的,是以如来藏为因,依过去世身、口、意行所造作的染净业种为缘,加上父母为缘、四大地水火风为缘,所以生起我们的色身。有了色身以后,才有六根、六识,譬如受用饮食,接触食物酸甜苦辣滋味相,还得有咀嚼的身口行为,加上想阴的觉知以及受阴的领纳,饮食之法是缘于许多辗转积聚、互相观待之法而成就。饮食之法如是,若细加分别,一切见闻觉知的六识心功德也是如此,都没有独自、真实不坏的法性。这些种种法出生以后,法相不断变异,逐渐归于坏灭,相不常住;所以说,一切五蕴法性都是空相。这就已经告诉我们:我们大众以为真实不坏的“我”,其实是假我,是由藏识因以及种种缘假合形成;所以不是常住不坏的真我,终归于坏灭,所以是空相。
  佛陀将大众所认知这个身心所组成的“我”,拆解成五蕴、十八界,特意让我们了解其无常性及因缘所起,不能独自一法存在,不是实体法,最后缘散也终归坏灭,所以体性是空,称为缘起性空,这就是第一转的主说。而缘起性空能够如实成立,是要建立于一个能够出生万法,真实存在的根本因,那就是 佛陀第二转主说的般若空法,所谓的空性。
  无著菩萨于论中紧接着解说,在五蕴假我存在的同时、同处,还存在着一个没有五蕴我体性的法——没有五蕴我的能取、所取、心法、心所法,全都没有;然而祂真实存在,具有自己的自性,祂的了知范围是六尘以外的一切法,而且范围非常广。这个无我性的法,不像五蕴法的缘起性空会坏灭、变异,所以方便称为空性。无著菩萨在论中,次第列举空相、空、空性的意涵,所说意旨也完全契合 如来世尊解说般若空的法要——义同义、味同味。
  同时真识如来藏的自性,祂的本质就是真实与如如。因为真实与如如这两者,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心运转在三界时所显示出来的自性,所以祂永不改变的真实与如如的法性,就代表祂永远不会在三界六尘境界中起心动念。“如”的意思具有两个意涵:其一,是不依他法而存在,本来自己已在,名为自在;由于自在的缘故,能于一切三界境界中永远自如、永远恒存,所以名为如。其二,是由于自身是本住法的缘故,必定是全面函盖三界一切诸法者,所以在因果律、在出生三界世间、出生各类五阴世间、出生五阴有情的心所法等功能方面,无始以来本自具足,不待他法来出生。由于这样的缘故,任何境界都能离于一切境界受,离于一切心想,离于感知层面的受,因此而于三界六道中都无所受,是故永远如如不动其心而称之为如。如果没有此识的绝对公平功能性存在,就不会有未来的果报,那一切佛子修行也不能成就佛道,因为蕴处界只能存在一世的缘故,如果没有真识心永恒、真实、坚固、永不间断的自性,佛子修行也不可能成就佛道。
  我们再恭读一段相关的经文,如来世尊在王舍城为弟子众开示,说现在要讲解因缘法以及缘生法。《杂阿含经》经文如是说:
  
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杂阿含经》卷12)

  经文是说:“什么称作是因缘法呢?就是说有此法的缘故而有其他法,就是说此法缘于无明而有行,缘于行而有识,乃至如此如此而有纯粹最大苦的聚集。”这是 佛陀开示万法出生的根本因的经文,称作因缘法。经文中所称的“此”,就是指此如来藏法,依于此根本因而有借缘出生的其他种种法。
  经文中 佛陀接着再开示,那何谓缘生法呢?
  
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杂阿含经》卷12)

  经文中提问:“如何是缘生法呢?是说无明、行。假使有佛陀出世或者佛陀未出世,这个法是常住的,这个法住于诸能差别中,那些众多如来对此法,是自己所觉知出来的,由此而成为正等正觉,然后为别人演说,打开此法而示现此法,并且明显地发扬出来说明,是说此法缘于无明而有行,乃至此法缘于生而有老死。”这段经文中 佛陀解说,无论是否有 如来世尊降生人间来开演此法,“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是说这个法还是存在,是常住法,这个法是住于诸法的功能差别之中,也就是证明此法常住,与一切法同时、同处运行。一切如来对此法是自己所觉知出来的,由此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然后为别人演译解说,打开众生对此法的暗昧,并使此法明显而发扬出来;是因于有此法的真实存在,然后缘于无明的缘故,而有众生种种造作之行,所以产生三界有,乃至于不停地流转生死。这是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这极大的苦聚集能够持续不断,都是依于此法——真识如来藏。
  佛陀继续解说此法的本质,经文如是说:
  
此等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杂阿含经》卷12)

  杂阿含经文的意思是说:“这些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十二因缘等诸法的存在,其实是基于有此法常住、此法是空、此法是如、此法本来如是,此法永远不离真如,此法不异于真如的缘故,像这样子的详审、真实地观察,心中都不颠倒。是要以这样的理解,随顺于此法之后,才有种种法的缘起现象,这样子来说就是缘生法。”本经文清楚开示,十二因缘等等法能够出生的根本因,必须是依于一个常住法,祂的自性是空、是如、是本来如是,此法永远不离开真如,此法不异于真如,要像这样子如法理所教导的详审、真实地观察,心中都不起颠倒见。要像这样子随顺于此法,才能够说有后来的缘起现象,出生十二因缘种种法,这才是 佛陀所说的缘生法。
  如来世尊很明确地阐释,依于此法的根本因,尔后才会有五蕴诸法的生起,有心法、心所法的生灭现象与功德。后世菩萨弘法理当遵循 如来世尊开示的意旨,所说法要也是句同句,义同义,法同一味;修行才能生起择法的智慧,踏着贤圣的足迹免入歧途。我们说明到此,下一集再继续分享。
  敬祝各位菩萨:色身康泰、福慧增长!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读书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