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第021集 无作四圣谛(一)

   日期:2021-04-21    
正光老师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的电视弘法节目,这个主题名为“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是依据 平实导师所著的《胜鬘经讲记》来加以说明。今天所要讲的子题是“无作四圣谛”。
  由于这次的子题,与前面一位亲教师所说的两种四圣谛有关,以及有一部分的重叠,因此要先回顾及说明一下,这样才能让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知道前后所说的道理,否则直接进入本题的范围来说明,无法让人前后贯通胜鬘夫人所说的真实意旨。因此在进入本题之前,简单地说明两种四圣谛的意涵以后,才能进入这次的子题“无作四圣谛”。
  胜鬘夫人在经中曾开示有两种四圣谛如下:
  
何等为说二圣谛义?谓说作圣谛义,说无作圣谛义。说作圣谛义者,是说有量四圣谛,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是故,世尊!“有”有为生死、无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余及无余。说无作圣谛义者,说无量四圣谛义,何以故?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断一切受集,证一切受灭,修一切受灭道。(《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略为说明如下:“什么是说两种圣谛的道理呢?那就是有作圣谛与无作圣谛。第一种有作圣谛的道理,那就是有量的四圣谛,为什么?因为这一类人证得有量的四圣谛,他不能够自己知道一切苦,也不能够由他自己来断一切的苦集,更不能够由他自己来证一切灭而修一切道。也就是说,这一类人所证的是有极限的、是有量的,他自己不能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所以 世尊才会说有两种生死,那就是有为生死及无为生死;涅槃也是这样的道理,可分为有余依涅槃及无余依涅槃。第二种无作圣谛的道理,那就是无量的四圣谛,为什么?是因为这一类人,他有能力来了知一切的领受及苦,自己也有能力来断除一切受的集,更有能力来证得一切灭而修受灭之道。也就是说,这一类人所证的是没有极限的、是无量的,他自己能够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从上面的开示可知,胜鬘夫人所开示的四圣谛有两种,那就是有作四圣谛及无作四圣谛。有作四圣谛就是指“有量”的四圣谛,那就是二乘人所证的声闻菩提及缘觉菩提;他们事先没有能力去观察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虚妄,都是在听闻 佛的开示以后,才有能力在现象界上详细去观察自他有情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及十八界,及诸法等法都是生灭法,无有一法是常住的,才能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最后证得两种涅槃。也就是二乘的四果人于舍寿时,愿意自我消灭,将自己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及诸法等法灭尽而入无余依涅槃,以及入无余依涅槃之前还有微苦所依的有余依涅槃。
  接下来谈无作四圣谛,那就是“无量”的四圣谛,也是菩萨所证的佛菩提。虽然菩萨也是听闻 佛的开示来修行,但是他们不是在现象界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上用心,而是在法界实相上用心,透过菩萨五十二个阶位的修证,去探究什么是法界实相,去明心见性,得以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来断除两种生死——那就是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因而证得四种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住处涅槃,最后成就四智圆明的究竟佛。
  由上面说明可知,二乘人与菩萨所证的是有差别的,二乘人所证的最多仅是成就四果,于舍寿后入无余涅槃,其所证的有两种涅槃,那就是无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菩萨所证的不仅可以成就佛道,而且还证得四种涅槃,那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住处涅槃。
  显然二乘人与菩萨所证的有非常大而且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二乘人所证的是有量的有作四圣谛,菩萨所证的是无量的无作四圣谛。为什么说二乘人所证的四圣谛是有量的呢、有作的呢?首先谈有量的部分,这是因为二乘菩提的四圣谛都可以计算出来的,也就是它的法、它所修的内容、它所断的烦恼以及灭尽的内容,都可以一一加以说明、一一加以计算出来的,为什么?因为二乘人的四圣谛,不过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这四个法;再从这四个法来观待一切众生在世间里生活,都离不开“苦”的范围。
  既然二乘人知道种种运为都离不开种种苦,就必须一一详细去观察,这些苦到底是什么、有哪些内容等等,最后观察的结果,原来都离不开五蕴苦的范围;那就是离不开“色蕴苦、识蕴苦、受蕴苦、想蕴苦及行蕴苦”的范围,于是二乘人对这五蕴苦一一详细去观察。譬如对色蕴的观察,要先了知色蕴的内容是什么,了知色蕴的内容以后,我们才可以进一步知道如何是色蕴的苦,这就是二乘人所谓的“知苦”。了知色蕴的苦以后,再来探究如何是色蕴的集,也就是知道为什么一世又一世会有不同的五阴在世间里出现及受苦;知道了色蕴的集以后就可以将色蕴的集加以断除,这就是二乘人所谓的“断集”。又二乘人了知、而将色蕴的集加以断除了以后,就不会有任何色蕴的苦出现了;这就是二乘人所谓的“证灭”。但是色蕴的集不可能自己无因、无缘消灭,因此要去探究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将色蕴的集加以灭除而证灭;二乘人了知透过四圣谛等修道的方法,如实地去修行就可以将色蕴的苦究竟断除而入灭,这就是二乘人所谓的“证道”。
  由此可知,二乘人对于色蕴的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如实了知了以后就可以将色蕴加以断除,于舍寿后,再也不会有未来世的色蕴在人间里出现及受苦了;色蕴既如是,识蕴、受蕴、想蕴及行蕴亦复如是。对于这四蕴的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如实了知了以后就可以将识蕴、受蕴、想蕴及行蕴断除了,于舍寿后,再也不会有未来世的四蕴在人间里出现及受苦。这也是《中阿含经》卷1所开示的:“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
  二乘人观察五蕴的内涵以后,再来观察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以及诸法等法;如同观察五蕴的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一样,一一去对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以及诸法等法的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如实观察及了知了以后,就可以将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以及诸法等法加以断除,因而成就二乘人的初果乃至四果的证量;于舍寿时,就可以将自己的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以及诸法等法灭尽而证得“无余依涅槃”,以及入无余依涅槃之前还有微苦所依的“有余依涅槃”。
  从上面的说明可知,二乘人所观察的对象——那就是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所含摄的范围——那是可以一一加以说明、一一加以计算的,其所断的烦恼,仅断除了分段生死的烦恼现行,但是没有断除分段生死的习气种子随眠以及变易生死;所以二乘人所证的法是有量的、是可以计算的。
  接下来谈“有作”的部分,也就是二乘人所证的四圣谛都是有为有作的法,为什么?因为二乘人所了知的一切法,都离不开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范围;而蕴处界及诸法等法都是因缘所生法,本身是不寂静的法,也是有为有作的法。既然是有为有作的法,当然是有量的,不是无量的。然而这样有量、有作的四圣谛,都不是二乘人事先所能了知的,因为他们本身没有能力来观察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虚妄;都是在听闻 佛的开示以后,才能在现象界上透过四圣谛等法来观察自、他有情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及诸法等法都是因缘所生法、都是生灭法,无有一法是常住的。所以二乘人依照 佛的开示,一一去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得以断除了分段生死的烦恼现行,不仅成为四果人、而且还证得两种涅槃——那就是无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并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而入无余涅槃,独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再也没有所谓的阿罗汉出现于世。
  接下来谈,为什么说菩萨所证的四圣谛是“无量、无作”的呢?这是因为菩萨听闻 佛的开示以后,了知菩萨的修行有五十二个阶位,一一去圆满每一个阶位所应具备的法与次法;并于六度圆满以后,依据真善知识所开示的参禅正知见去参究什么是法界实相,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慧而明心见性,成为《心经》所开示的菩提萨埵——简称为菩萨。像这样的菩萨,名为胜义僧、菩萨僧,那是很稀有的事,因为他于一剎那中明心见性证得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因而断除了两种生死的一小部分;也就是断除了极少分的“分段生死”以及断除了极极极少分的“变易生死”。像这样的菩萨,一者,他已经有能力能够现前观察无余涅槃的本际是什么;因为他现前观察自己就在无余涅槃极寂静的境界中,还需要入无余涅槃吗?根本不需要嘛。就算菩萨有能力断除思惑而可以取证无余涅槃,他也不入,而故意生起一分思惑润未来生,继续取得未来的五蕴身,继续在人间广度众生。二者,既然菩萨能够现前观察无余涅槃的本际是极寂静的境界以后,当然要转依祂;以这样寂静而无所得的境界来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一一经历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阶位,最后断除了两种生死——那就是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最后证得了无住处涅槃,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
  从上面的说明可知,菩萨虽然也是听闻 佛的开示来修行,但是不像二乘人一样,专门在现象界上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来观察,而是在法界实相来观察而明心见性,现前证明自己所证的四圣谛不仅是无作的,而且自己也有能力去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最后经历了将近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断除了分段生死的现行及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断除了过恒河沙数上烦恼的变易生死,最后才能成为无上正等正觉。
  显然菩萨所证的,迥异于二乘人所证的,因为二乘人于知苦的部分,专在现象界上去作观行,因而观察蕴处界及诸法等法都是虚妄的;断集的部分,二乘人仅是断除了分段生死的烦恼现行;证灭的部分,二乘人仅证得两种涅槃——无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修道的部分,二乘人仅证得“有量、有作”的四圣谛。
  菩萨则不然,知苦的部分,则是在法界实相上用心,知道一切所领受及苦,无一不是无余涅槃本际藉着种种缘而出生的法,本来就是无余涅槃本际的一部分,与无余依涅槃的本际的关系为非一非异;断集的部分,菩萨不仅断除了二乘人所断除的分段生死的烦恼现行,而且还断除了二乘人所不能断除的习气种子随眠以及变易生死;证灭的部分,菩萨不仅证得了二乘人两种涅槃,而且还证得了二乘人所不能证的两种涅槃,那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住处涅槃;修道的部分,菩萨则是经历五十二个阶位及三大无量数劫精进的修行而成就的。由此可知,三乘菩提最大的差别:
  一者,二乘人闻思修证的法,那是有量、有作的四圣谛,菩萨闻思修证的法是无量、无作的四圣谛;导致三乘人所证的有天大的差别,所以菩萨所证的法远远超过二乘人所证的法。
  二者,菩萨“无作”四圣谛,也不是二乘人的“有作”四圣谛所能了知;这也证明了阿罗汉根本不是佛。
  而在学术界上有一位被尊称为导师者,认为阿罗汉就是佛,在他的书上这样写着:“这在智证空寂的正觉中,没有彼此差别,是彻底的;三德的平衡开发,是完善的。本着这样彻底而完善的正觉,适应当时、当地、当机,无不恰到好处,佛陀是究竟圆满的!大乘法中说:菩萨初得无生法忍——这虽是慈悲相应的,约智证空性说,与声闻平等,即可称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说成佛了。”(《佛法概论》,正闻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页265。)这位被学术界尊称为导师者,认为阿罗汉最后所证的智慧等于佛菩萨所证的智慧;像这样说法那是不正确的,有误导众生的过失出现,为什么?
  一者,二乘人所观待的对象是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有作四圣谛,属于空相,其所证的智慧仅有十智而已,不仅是有量的、而且还是有为有作的。菩萨所亲证的对象是法界实相的无作四圣谛,属于空性,其所证的智慧包括了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在内,不仅是无量的,而且还是无为无作的。显然阿罗汉的智慧远不及佛菩萨的智慧,这也证明了阿罗汉不是佛。
  二者,二乘人仅证得两种涅槃:无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并没有亲证法界实相,也不知道无余涅槃的境界到底是什么,更何况能证得佛地的无住处涅槃。菩萨则不然,能证得四种涅槃:无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住处涅槃,远远超过二乘人所证的两种涅槃;这证明了二乘人所证的涅槃很有限,也就是说,三乘人所证的有共与不共的差别,共证的部分是无余依涅槃及有余依涅槃,而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住处涅槃,则是二乘人所不能证的,却是菩萨所能亲证的,所以这两种涅槃,菩萨是不共二乘人的,显然阿罗汉的智慧不足以成就佛道,仅能成就阿罗汉道。也因为这样的缘故,当 佛般涅槃以后,无有一位阿罗汉敢绍继佛位而自称是佛,所以说,这位被学术界尊称为导师者,真的是错得离谱了。
  最后综合这一集所说,作个简单结论如下:二乘人所修证的,那是有作的四圣谛,本身是有量的、而且是有为有作的,可以一一加以计算;菩萨所修 证的是无作的四圣谛,本身是无量的,而且是无为无作的。导致二乘人与菩萨所修证的果位完全不同,二乘人所修证的究竟果位是阿罗汉,菩萨所修证的究竟果位是佛;这证明了阿罗汉根本不是佛。
  说到这里时间已经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读书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