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第106集 略说三界之正理

   日期:2022-09-12    
正圜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单元。今天我们要接续前一集由游正光老师所讲述的内容,从“上漏为患”开始,为大家说明世界悉檀中的色界境界、往生色界的条件,以及为何证得禅定境界之后,仍然无法脱离生死轮回的道理。
  首先,我们来略说一下何谓三界?所谓三界,又名世间;三界包括欲界六天和五趣六道,色界十八天以及无色界四天。欲界及色界名为器世间,是从粗硬的物质到微细的物质所形成的世间,是有形色的,所以称为器世间。无色界四天没有物质,纯粹是精神世界;但是由于还未能离开生死轮回,不具有出世间的智慧,所以仍然称为世间。
  有情之所以受生于欲界天中,是因为前世在人间受持三归五戒,行诸十善,不舍离十善业道,舍寿之后就生到欲界天中。欲界天人的境界,具足胜妙的五欲,但不像人间的五欲,在受用之时或之后都有负担,所以为世间智者所赞叹!欲界天总共有六天,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各天的天主,大多是在人间担任一教的教主,譬如道教最高神祇玉皇上帝,就是忉利天之天主释提桓因;其他许多正教的教主境界,也都在欲界第二天的境界之中,没有超出欲界天之外,仍然是在三界生死轮回之中。假使是一神教的教主或他们所供奉的神祇,也都不离人间的鬼神境界,因此信徒们祭祀的时候,都仍然不离酒及血食。
  色界天则是由于远离欲界五欲境界,不再贪爱财色名食睡等法,特别是不再喜爱男女色,因此心得清净而住于梵行——清净行——之中,加上修证禅定而得到未到地定的缘故,获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定境,死后得以往生色界天中,是超脱于欲界的天人。初禅天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三类天人,大梵天王为初禅三天之天主。二禅天有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类天人,光音天为二禅天之天主。三禅天有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三类天人,遍净天为三禅天之天主。四禅天有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四类天人;广果天为四禅天之天主,但不能管辖无想天人,因为非其境界的缘故。无想天人没有身行、口行、意行,不参与四禅的生活,自以为住在无余涅槃中而灭除了“名”等四阴。四禅天中另外还有五不还天,属于已证三乘菩提而有四禅证境的菩萨所安住之处所,也是声闻三果人所居住的天界,都是出世圣人所住的境界;四禅天人虽然听闻有五不还天,但是不能见也不能到这五天。从初禅天到四禅天的所有天人与天主,除了已证三果的上流处处般涅槃的声闻圣者,或者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的声闻圣者,或者因为愿力而往生色界天的菩萨以外,其余都是未断尽身见的凡夫,虽然已经超脱于欲界或色界的下界爱,仍然未离三界生死轮回、未证声闻涅槃,所以四禅天人的境界仍然不值得羡慕。菩萨虽然也应该实证四禅,但只是用来作为修行及度众的工具,而不是所证之标的,因此不同于外道证四禅的人。
  无色界天是外道以及佛门凡夫修得四空定者,死后往生之处所,并无天人之身、没有色阴等十一法;所以没有眼等五色根与五尘等十个色处,以及法处所摄色,只有精神状态,也就是意识住在四空定中。四空定是指: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是由意识觉知心依凭四空定的定力,住在这四种境界中,一无所思、只有定境中的觉受,无法生起闻、思、修、证等不同层次的智慧。三乘圣者说这就是愚痴无明的境界,由于住在无色界中,最后会将过去修定所得的福报享尽,而剩下其余的小恶业,所以在无色界天下坠以后,往往不能继续生在人间,不能受学诸法;因此,一切有智慧的菩萨看见这样的境界,就好像看见蛇蝎一样,避之犹恐不及,绝不受生于无色界天中。
  各位菩萨!当我们了解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以后,知道天界都是受生之处所,不离生死轮回境界,就会知道这些都是凡夫所住的境界;也都知道自己即使证得四禅、四空定以后,仍然是在三界生死轮回中,并未证得涅槃,仍未解脱三界生死;必须断除我见、我执、我所执以后,未来世才可以不再受生于三界中,才是超越三界脱离轮回的涅槃境界。行者具足了知“生天之论”以后,就会具足了解三界的境界,就不会因为禅定的修证而误以为是证得涅槃,因此就不会犯下大妄语业而下堕三恶道中,就可以避免未来世受更多、更大、更久的种种大苦。
  至于三恶道境界,则只是对造恶业者说,对于求出三界生死之人即无须论之;因为求证涅槃之人必属弃恶修善之人,于三恶道之法并不相应。也就是说,实证涅槃之人对于自己是否已出三界境界,必须加以自我验证,此时只须以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境界来自我检验,而不须以三恶道境界来检验,因为早已超过三恶道境界而永远不可能再误入了。
  行者在了解“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以后,还不能立即修学声闻解脱道,因为还没有修学的动机或动力,而只是解脱道中的基础知识而已。所以接着必须深入了解“欲为不净”,知道人间和欲界六天的五欲不清净,生起远离欲界之心,才会想要出离欲界境界而生到色界天中,于是愿意修习梵行远离欲界五欲,以及修习禅定而后证得初禅或更高的禅定,将来才能生到色界天中;有了初禅的实证,取证三果解脱涅槃才有可能;如果没有初禅或更高的禅定实证,而言已证三果涅槃,都只是妄想空谈而已。证得禅定以后,住于清净而无欲的色界境界中,死后将能往生色界天中;但是仍未脱离色界生死,也还没有动机想要出离色界生死,还得要了解“上漏为患”。因此,善知识应当为学人解说:色界虽然是清净的梵行境界,已经没有五欲存在,但却仍然是有漏之法,不离三苦中的坏苦与行苦,尚未脱离色界生死,因为色界天的境界仍然不是解脱的涅槃境界。相较于欲界下地的有为贪欲之漏,色界天的境界就称为“上漏”,仍然是有漏境界。因此色界相较于欲界虽然可以称为清净、解脱,但终究非究竟解脱,功德仍然会继续漏失,所以求证解脱之行者还是应该要超越,才能免于生死轮回。
  当学人次第进修而渐渐清净,而禅定证量也跟着提升到达第四禅境界时,由于已知色界漏,因此继续进修而远离色界定,进修无色界定,次第发起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等四种定境,死后可以往生无色界天,色界天“上漏”的过患便消除了。但是行者在证得四空定以后,不应该期待死后往生无色界天,而应该依善知识的教导,了解无色界的境界依旧是受生之处,不是涅槃境界,还是应该要出离。所以 世尊接下来就为学人解说“出要为上”的道理,也就是说,如何能出离无色界的方法,对于证得无色界定的人来说这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以四空定的境界作为所证涅槃之标的,因此说“出要为上”。
  也就是说,善知识要先为有心求出三界生死轮回的学人解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观察学人已经具足信受之后,接着才为学人讲解“欲为不净”,同时观察学人对于出离欲界有没有意愿;如果没有意愿,依旧爱乐欲界中的五欲,他就是还不信受“欲为不净”的人,“上漏为患”的部分就可以止而不说,这表示该学人还没有证得声闻涅槃的条件。如果信受“欲为不净”了,便可以为他宣讲“上漏为患”,让学人了解色界天的境界也只是受生之处,不是涅槃境界,是有漏境界,死后仍然会继续下堕而不离人间或三恶道,所以名为“上漏”。如果学人听了心中不接受,不愿意远离色界境界,依旧喜爱初禅到四禅的境界,就是不接受“上漏为患”的人,善知识便不须再为他解说下去,因为这已经显示该学人仍然还没有证得声闻涅槃的条件。
  如果解说“上漏为患”时,学人确实接受,愿意远离色界天等“上漏”,善知识才需要继续为学人演说“出要为上”;也就是解说四空天的境界同样是受生之处,并非不生不死的涅槃境界,死后仍会下堕人间或三恶道,不离生死苦,促使学人生起出离无色界的意愿,想要修学能使他出离无色界的最重要法道,就表示他已经接受“无色界的境界不是涅槃境界”,愿意修学解脱道中最上的“出要”——声闻解脱道,这时善知识才需要为他解说声闻出要之道。假使在听闻无色界仍是生死境界以后,心中依旧不想灭除所余的四阴,想要继续保持——特别是意识自我——“名”的存在,就显示他对“出要为上”的道理仍然不懂,就不必继续为他解说声闻解脱出离三界之要道,四圣谛的圣法也就不需要再为他解说了。
  这样解说次法之中最后三法的目的,不是要学人一一亲证四禅及四空定,而是要学人了解“四禅与四空定的境界只是色界与无色界的境界”,同样都是受生之处,而不是已离受生处的涅槃境界,所以色界天、无色界天同样会有寿命生死而不离轮回,能使学人知道涅槃的实证是应该要超越这些境界的,学人就不会因为无知而产生大妄语业,死后就不会下堕三恶道中。但是实证声闻解脱道而在死后取无余涅槃时,并不一定要具足四禅、四空定方能解脱生死,因为慧解脱与证四禅八定的俱解脱者,两者并无差别,同样可以在死后入无余涅槃而解脱生死,生前也一样都证得有余涅槃;所以慧解脱阿罗汉只需证得圆满的初禅就可以,当然最好是有二禅的实证,但不需要具足证得四禅、四空定而取证灭尽定。
  各位菩萨!以上所说,是诸佛度化众生实证声闻涅槃时的常行法式,正是佛教中所有善知识度人实证声闻涅槃时,应该遵守的说法次第,这就是诸佛为度众生出离三界生死而说四圣谛等“诸佛常法”之前,都会先演述而教导于学人的次第。这也就是《长阿含经》卷1所说【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的道理。
  当学人心地清净,愿意信受奉行时,才接着为学人演述声闻解脱之道,所谓四圣谛、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等法。这个大前提是古今善知识们常所忽略的地方,乃至 平实导师今世无师自通三乘菩提,之后出世弘法时,因为并无师教而忽忘失之正理。在历经正觉教团三次法难之后而有所警觉,乃渐次深入经教寻求对治,方知圣教中接引学人之时,都应遵循“趣‘法、次法’”之原则;愿我佛门所有善知识与诸学人,都应信受奉行 世尊此一教导之要旨,即是有关声闻解脱道之法与次法,都应一体教导、一体修行,并应教导学人遵行“先修次法,后证涅槃”之求法原则。
  从以上所说,我们可以知道:行十善者舍寿后可以往生欲界天,但仍然是在欲界中,因此 世尊就再为众生说明“欲为不净”的道理,让众生能够脱离欲界的系缚证得禅定,命终之后就能往生到色界天中。综合来说,修学四禅八定的过程,说穿了就是一个“舍”的过程。就像发射火箭到外太空〔外层空间〕的道理一样,必须一截一截地舍弃脱离,才能减轻负载而脱离地球引力的系缚。修学禅定的道理也是一样,必须舍弃对欲界境界的贪著,才能进入色界初禅的境界;必须舍弃初禅才能进入二禅,乃至必须舍弃色界所有的境界才能进入无色界的境界中。因此四禅八定的修证,是必须依序次第进修,不能躐等而修的。绝对不可能有人先修得四禅再回来修三禅、二禅乃至初禅;也就是一定要先有未到地定的功夫,消除了性障五盖,舍离对欲界的贪爱,才能证得初禅;接着再舍离初禅的身乐境界而进修二禅,乃至次第转进修得三禅和四禅。学人若能了解此中道理,就不会被一切大师、学人所笼罩,这样修行就不会走错路头啊!
  因为时间的关系,就为您说到这里。非常谢谢您的收看!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读书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