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第054集 摄心为戒——四摄六和之同行同戒

   日期:2022-09-12    
正珍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我们继续就“四摄六和之同行同戒”来为开展。
  我们说一个进入佛门的修学者,他发了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就要行自利利他,乃至于要护念众生的这样的行愿,而这样的行愿就不得不把四摄六和给修好。所以,在经典当中 佛陀有开示:如果没有行六和之法的菩萨,那么这个菩萨所行即为魔事。因为不行“六和敬”,那么对众生就没有办法产生摄护的这样的效果。有的时候不但不能产生摄护的效果,反而让众生退失了菩提心,那让众生退失了菩提心,让众生起了大烦恼,这样当然就是魔事了。
  在六和敬的内涵当中,我们上次跟各位菩萨讲了身慈、口慈、意慈。也因为“身慈”,所以有非常好的生活习惯,有非常好的相处的品质,所以就容易共住。也因为“口慈”,所以不论是在肢体语言,或者是表达各方面,能够不让众生起烦恼,甚至能够让众生因为菩萨的音声,而对法产生了极度的信心以及意乐修学。那么“意慈”的部分就能够同事,也就是说,意慈其实就是菩萨的情绪管理,以及确定的目标导向。如果菩萨对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够有非常好的自控力,然后对于自己是一个菩萨、对于自己的四宏誓愿能够随时谨记在心;所以在面对一切众生的时候,不会像声闻人只想避开,或者只想不惹事,菩萨是会开口先含笑,先去体会众生需要什么,然后来护念众生。
  那也因为有身慈、口慈、意慈,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才能够修学得很好;那也因为有身慈、口慈、意慈,于是就能够产生后面三个:同行、同戒、同见。同行就是大家能够一起共事,在共事的过程当中,大家能够有非常好的沟通的模式;也因为同行,对于自己与他人要做什么,心里都非常地明白,也不会起诤胜心。那因为同戒呢,对于各种的规矩、各种的制度,这些学处也都乐意修学。有了同行以及同戒,那么对于自利利他的修学目标,能够产生同见;依于同见,无论是个人的修学,无论是利他的修学,无论是团体所要导向的目标,都能够快速的形成,能够产生重视和合的效果。
  那么,我们今天就进入第四个“利和同均”。在利的部分,我们有跟大家说过,“六和敬”其实就是在对治众生有的六个习性,第一个就是可能会互相地危害,互相地让对方进入不如意的事情;第二个就是会覆藏所犯的过失,而这个所犯的过失,有的时候会互相帮忙来隐瞒,这时候不但是个人的过失没有办法修正,乃至于可能让团体造成很大的损失;那这两个部分,借由我们的身口意的慈心能够修正。而在利和同均的部分,就是要对治两件事:就是有的时候在团体当中,有各种的衣服、饮食、医药、卧具各种物资的分配,那么就可能会有人自己多藏了一些、隐盖了一些,或者特意地分给和自己关系比较要好的人,这是一种状况;或者另外一种状况,希望自己能够多得到这些物资,于是就用欺骗的方法,或者的手法,去和这些供养者、这些护法居士们,或者是在团体当中去贪图多余的、不属于自己的这些物资。所以,佛陀就开示要“利和同均”。
  那在利和同均的部分,我们说到就利的一个部分,依于菩萨来说,菩萨不会在世俗利益上面产生过度的追求。菩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产生很殊胜的、很方便的利他之行;这和声闻、缘觉是不一样的,因为声闻、缘觉对他们来说,如果已经修到了极果,也就是阿罗汉或者辟支佛果,他的目标导向只有一个——能够入涅槃。但是菩萨的目标导向不是入涅槃,而是转依于涅槃的无我清净性,让自己能够无忧无恼地、心无恐怖地去度化众生,这就是菩萨对于利的看法,和声闻、缘觉的不同。
  那么,如果说今天在团体当中,我们先就这个利养的角度来说世俗的利养,应该是要如法获得、要如法地利养。从出去托钵所受用的饮食开始,都应该是要能够跟大家一起受用,而平常在受用饮食、物资的时候,也不会说自己独自受养。因此在大陆有一个比丘僧团,他们就进行非常严格的托钵制度:他们的托钵就是一群人到乡下地方挨家挨户的托钵,在托钵的过程当中,也跟这些乡下的邻里说明“他们不吃牛奶,他们不吃肉,他们不吃葱蒜”,而让这些乡村的邻里知道佛门当中这些戒律的严谨,会准备适合他们的饮食来供养他们。而这些比丘们,当托钵的食物拿回来的时候,他们会把它分类的给放好——馒头、饼分成一类,那些菜、饭分成一类——重新整理后再平均地分给大家。这就是利和同均。
  同时,在中国禅宗非常有名的一位祖师——百丈禅师,他也进行着非常严格的纪律,就是“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和大众一样严守着这个部分,因此不会受别食法,或者是不会开小锅。所谓受别食法,就是本来大家一起吃,他一个人特别有比较丰盛,或者是特别在旁边为他开了一桌的饮食。开小锅的意思,就是大家在团体当中一起吃,他自己又在自己的寮房另外煮来吃。这个在团体当中都是不允许的,因为这样也都会引起别人的烦恼,这个就是在僧团当中事事要平等的受用。
  同时这一个利和同均,也要平均于一些外来僧团的人。所以,我们在修学菩萨戒的时候,菩萨戒里面有几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说:【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起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事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梵网经》卷2)另外一条说:【若佛子,佛灭后为说法主,为僧坊主、教化主、坐禅主、行来主,应生慈心善和斗讼,善守三宝物,莫无度用如自己有,而反乱众斗诤、恣心用三宝物者,犯轻垢罪。】我们再看一条:【若有檀越来请众僧,客僧有利养分,僧坊主应次第差客僧受请。而先住僧独受请不差客僧,僧坊主得无量罪,畜生无异,非沙门、非释种姓。】在这几条菩萨戒的戒律,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僧团里面的这一些利益,是要“一体均沾”,而这些利益也能够互相地策励,让大家如同在一条船上,共同地为佛菩提道的行进,来共同地努力于佛菩提道上,不会为了琐事、小事而起大烦恼。所以,“利和同均”就是一个讲求团体当中均等、公平的原则。
  另外,为了避免僧团里面造成纷诤,所以戒律当中也讲到:【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己。】所谓不得受别请的意思就是:不可以自己单独受到别人的邀请来受到别人的供养,乃至于把这些供养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在僧团里面一切的供养都要归诸于大众。同样的,如果说这一些信众他们要请寺庙的僧人来作佛事的时候,他们必须问僧团里面的知事,说:“我今天要请僧人来作法事。”那僧人就会说:“好!我会次第地帮你安排。”那就得到了十方的贤圣僧。如果自己要选择,说我要选什么人、选什么人的话,那这样子是不顺佛法里面的孝道。因为你如果特地挑什么人、什么人,其实已经就有简择心、就已经有分别心,而自己的简择心、分别心,也很可能不小心造成僧团里面的分裂。所以,佛陀说:【世人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别请僧者,是外道法。七佛无别请法,不顺孝道。】
  所以,在正觉同修会里面的各种的义工工作,除非是有特殊的技能需要,否则的话,各部都会在各班轮流地分派,让大家都有机会。同时,如果有些同修他很想作某一个执事的义工,例如音响,例如香积组﹝部﹞里面的各种的炊事活动,如果不会,也会教他们、训练他们,让大家都有机会,这也是一种利和同均。但是,要知道利和同均它不是齐头式的平等,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在团体当中看到别人,譬如说他被分配到比较重要的事,或者他的所受的物资利养比较高,那么我们要知道,很可能因为他的责任比较重,或者因为他的年资比较高,或者因为他分配的执事比较多,所以这些都有各别的差异性。但是我们在这里要说明的:在正觉同修会,从 导师到所有的义工菩萨,从来不会从会里面拿一分钱到自己的口袋里,反而大家都努力地护持,借由护持正法的这一个福德,让更多众生能够得到正法的利益,没有人有一个念想想要从正法当中拿任何一分钱到自己的口袋里。
  在利和同均里面呢,其实也是一种布施,这个布施也有分成财施、法施还有无畏施。财施的部分,有分成内财与外财:内财的部分,例如说我们付出我们的时间,付出我们的这个能力,来为众生付出;那外财的部分,包括各种的金钱、物资,这就是外财的布施。另外就是法施,法施的部分,如果是大乘法的法施,那绝对是让众生先能够发起菩提心,不会畏惧大法;另外也让众生能够知道八识的正论。而无畏施,就是能够让自己成为众生的依怙,当众生有困难、有烦恼来找你的时候,你能够去聆听,你能够为他开忧,你能够为他解忧,不会增加他的烦恼;同时他也知道,他跟你诉说的时候,他不用担心会有什么后遗症,这也是菩萨的无畏施。所以,在财施、法施、无畏施的部分,这个也是菩萨的利行。
  菩萨的利行最主要、最主要的,不是只是在平均的分配衣服、饮食、医药、卧具,因为菩萨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一些都是世俗的假法,能够得到边际受用就好了,不会起任何的贪心。如果心中有所想的话,只是想着如何在自己的行为举止当中,产生最殊胜的作用:所谓最殊胜的作用,就是让对佛法不信者产生信;让破戒的人能够产生调伏,能够让戒圆满;让悭贪的人能够知道布施的利益,而能够产生圆满的布施,未来都有很好的果报;那如果说有邪见恶慧的人,也能够让他脱离邪见。这就是菩萨他所要行的利行。
  另外一个就是同戒和敬同修,也就是在戒学上面能够一起来修。菩萨的戒学和声闻也是不一样的,声闻人有两百五十条,以及比丘尼的三百多条戒律,而那些戒律很大的部分就是在律仪上面,而那个律仪上面就是要让这些现出家相的菩萨们能够一世就能够有所果证。因为穿着僧衣会接受众生的供养,那接受众生的供养最好的回报,就是自己能够有所修证;如果自己没有修证,那么受了众生的供养,就等于是吃白食,以后要怎么还呢?所以在声闻戒里面,不论是比丘、比丘尼戒,虽然有些规定得非常的细,好像很繁琐,而那主要的目的就是让现出家相的菩萨们能够不负于众生的供养。
  而不论是比丘、比丘尼,或者是说现在家相的菩萨,一样都是要共同守于菩萨戒,所以在这一个戒律上面,绝对不会为了利养、为了名闻而去欺诈众生。我们来看菩萨戒里面一个戒条说:【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恶求多求贪利弟子,而诈现解一切经律,为供养故;是自欺诈亦欺诈他人。】这个是菩萨绝对不会做的事情。所以在僧团里面不论是高低贵贱,大家的一切行事一定都是遵守一定的戒律,没有例外、没有特权。
  而这一个戒律的内涵,除了我们刚刚说的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有菩萨戒外,在僧团里面很重要的,就是僧团里面所制定的种种规矩;而这些规矩都不是事先定的,往往都是因为有事情发生了以后,才会定下这些规矩。像正觉同修会有规定在团体当中,不可以拉保险、不可以借贷、不可以相互邀约投资等等,其实这都是为了让来修学的同修们能够安心地修学,不会在僧团当中为了这一些外事,而影响了自己修学的心情,或者起了更大的烦恼。所以,在这一个戒的同修的一个过程当中,每一个在僧团里面的学子,如果在戒律上好好地守持,如同经律当中说:这个持戒就好像我们在河流上面趴在一个浮囊当中;浮囊就像救生圈,古时候是用羊皮充气,那不可以让它有一点点的缺口,因为有一点点的缺口,就会淹没于河流当中。同样在守持戒律的当中,我们也不可以让自己有任何一点点的破戒的行为。可是我们难免会破戒啊!所以就要参加布萨,所以就要参加羯磨;有的时候对于自己有没有犯戒,也要恭请羯磨师来为我们说明,让我们有修正的机会。这个部分就是戒和同修。
  好!有关利和同均、戒和同修,我们就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读书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