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第053集 摄心为戒——四摄六和之意慈

   日期:2022-09-12    
正珍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这集我们继续依摄心为戒——由“四摄六和的口慈与意慈”来说明。
  我们上一集当中,已经说到身慈和合共住,在我们要进入口慈还有意慈的时候,我们先跟大家来一起探讨一件事:就是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我们从小读书就知道,孟子是主张性善的。孟子的意思就是说:人性好像流水一样,你要它往哪里,它就可以往哪里,除非你给了它非常崎岖不平的环境,所以它会产生那一种冲击的爆发力,否则的话人性都是像流水一样。因此,他主张人性是善的。而荀子呢,就是认为人性是恶的:因为认为人本来就具有各种的竞争性、斗争性,所以如果没有经过教化的话,人性没有一丝一毫的善可说,有所谓的善都是因为教化而有。
  可是在佛门当中来说,人性是什么样子呢?您觉得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在佛门当中是讲八个识,而这八个识本身本来没有善恶可说,祂们就是功能,不论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乃至于意识、末那识,还有第八识,祂们就是一个功能的展现。可是为什么会有善恶呢?就是因为我们错误地执取了诸法,依于法法相因、法法相摄,所以就有了因缘流转。
  我们在讲口慈跟意慈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的时候我们管不住我们的嘴,我们守不住我们的心。有这么一个说法,您看有没有道理:就是当一个人去投胎的时候,在经典当中、论典当中有说到,这一个中阴身会于父母起颠倒想,如果他喜欢这一个父亲,于是他就会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女的,而于父起贪、于母起瞋;如果他是喜欢这一个母亲,那么他就会把自己当成是一个男众,所以于母起贪、于父起瞋,所以在中阴身要入胎的时候,就已经有贪、瞋二法的相随了。
  我们再来看,当这一个精、卵和合的时候,这一个精子一定是具有攻击性,也具有竞争性,它在数亿的精子当中,必须要能够脱颖而出,而且它必须要不断地攻击卵子,才能够钻进去,所以就精子来说,就已经具足了竞争性跟攻击性;而这个卵子,当一个精子进去了以后,立刻就包合起来,所以依于这个卵子,就有了我执、我所的这样的一个习性;因此在世间流转,在人间的这个入胎来说,入胎的时候就已经带着五种的习性——就是贪、瞋、竞争性、攻击性还有我执、我所。
  我们在唯识的经典当中,有讲到这一个末那识,末那识祂有着俱生的我执,这个末那识在面对一切法的时候,恒行我见、我爱、我痴、我慢,因此这一个末那识,依于祂的见、爱、痴、慢,触动着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不断地异熟业种而产生了头出头没的流转法。所以,在讲到要修学口慈、意慈的时候,我们都要先想到:我们可能有自带着哪一些心里面的一个很深的恶习。如果我们能够看清楚自己心里面有哪些的恶习,好好地摄心去观照,所以就能够知道:其实要行口慈或者要行意慈,它是要经过一段修学的路,不是任何人天生下来,他就具有口慈和意慈。
  反过来说,当你面对众生的时候,他对你口出恶语,起各种的竞争的心,或者他跟你共事的时候,总是有着一种不好的感觉,那么你要知道这是正常的现象。如果你能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能够实际地观行到自己在行口慈、在行意慈的时候那一种过程,那么你就能够包容到一切众生他还没有学佛的时候,他在行口慈或意慈的功力,是不见得做得到的。有这样子的一个自他的认知,那么你再来修学口慈无诤、意慈同事,就能够有所展进。这个部分是我们在这里先跟大家就口慈、意慈——为什么有的时候守不住我们这张嘴,或者为什么有的时候管不住我们的心——先跟大家作一个说明。
  好,我们现在就进入第二,口慈和敬无诤:这个口慈和敬无诤呢,就是我们嘴巴只要有所说,就是不会和人家起各种的争执,不会有争执的语言,那么烦恼就可以减少很多。那么当嘴巴要开口说话的时候,一定会去好好地观待因缘,说适时、适机的言语;什么时候可以说什么话,或者是你面对的这个人,能够跟他说什么样的法,自己都要能够观察清楚,这样才能够产生口慈和敬无诤的这样一个功德。所以我们说,我们大家一起相处的时候,应该要互相劝善止过,应该要互相砥砺增上;可是一定要非常的注意“要观待因缘”,在适合的时机说适合的话,才能够产生实际的效果,如果在不适合的时机,硬是为了展现自己的认知是对的,而显发出别人的认知是错的,这样子就没有办法达到口慈无诤的这个和敬法。
  我们在口业当中,如果跟众生一起的业行,第一个就是我们一样要离开种种的过失——口业的过失,有着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所以我们的口业,不要造作这样的一个过失。而我们的口业能够跟众生一起和合的,就是像 普贤菩萨所说的:我们能够对众生有随时起心的赞叹,也就是有着随喜的功德,人家纵然是有一毫之善,我们就能够产生欢喜赞叹的心。可是我们在这里还是要跟大家说,如果你要去赞叹一个人的时候,你还是要看时间,如果时机点不对,你去赞叹一个人,说不定反而让他变成一个被人家嫉妒的对象;也因此,一样是随喜的功德,也要看时节因缘。这就是为什么菩萨不论是在行四摄法的时候,或者是在行六度的时候,或者是在行六和敬的时候,都要注意善巧方便,而善巧方便这个法不是那么容易修,要到九地才能够究竟圆满。
  在《瑜伽师地论》卷46当中,有讲到这个爱语说:【爱语摄事,于诸摄事最为殊胜。】因为一句爱语,可以破掉严寒的冬天,如果一个人他正在痛苦当中,因为你的爱语安慰,让他一时之间能够得到温暖;但是,如果我们不以爱语来摄受众生,有的时候甚至以恶口来对待众生的时候,世俗有一句话:“利刀割肉痕易合,恶口伤人恨难消。”我们有时候以为我对他一句恶口,那就是我跟他的事情,其实法的因缘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是活在我执、我所当中;我们对一个人产生了,或者产生了恶语,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你和他之间的关系,但是有的时候都会产生牵连,所以我们有看到当男女朋友彼此之间因为恶口相向,有的时候另外一半很可能就发起狠来,刀砍家人、火烧家宅;或者是说在办公室,因为一句的恶语、一句的嫌弃,那种恨事记在心中,就会设法破坏这个事业上的成功。
  如果是在团体当中,我们因为恶语而让人家退失了菩提心,这在佛法当中是最严重的事情。因为菩萨出世摄受有情,就是要让众生能够发起菩提心,不论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或者佛菩提,既要能够让他在世俗谛能够得到解脱,更要让他能够成就第一义谛当中的无上大法。可是,因为我们的恶语,让他觉得他在这个团体当中待得很痛苦,或者是待不下去,这样对我们来说,那是一个非常悖逆的事情;比较麻烦的事情,就是当一个人他会待不下去的时候,其实他很可能他的菩提苗还很稚嫩,或者他也只是一个新学菩萨,新学菩萨是要呵护的,而不能立刻就用大风大雨去浇他;也正是因为菩提苗还很稚嫩,我们让他处于不如意的事情时,有一些就会迁怒到我们的根本传承上师,或者是迁怒到整个团体,那么对他来说,以后跟这个团体或者跟正法的缘,就会产生久久不能相应的悲哀。如果不相应还是好事,我说的好事,就是对他来说不会有很大的恶业;如果他不但不相应,他反而对于整个团体或者根本传承上师起了报复的心,这样就变成犯了非常严重的恶业。
  所以,我们如果不能够以爱语来摄受众生的话,最起码我们要作到不要恶口、不要随便拿话语去冲人。尤其我们是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我们都能够知道有一个第八识如来藏,祂的真如无为、祂的护念众生,永远不起任何分别,对于一切法都是以平等慈悲的心,不舍有情的心来随着众生,不论是下堕、不论上生到天界。所以菩萨依于这样平等大慈来修自己的口,所以对于众生在说法的时候,都是让他能够得到利益、能够得到安乐,没有乖诤——只要有任何的语言音声出来的时候,都能够让众生觉得如春风拂面。也正因为菩萨有着这样的心怀,所以他对众生说话,也不会产生三界的爱染无明。
  菩萨更知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他现在看起来好像不是那么灵活,或者他现在看起来好像不这么守规矩,那是因为他才刚来,可是他的佛性与我们没有任何的差异,所以只要他修学一段时日以后,一定他也会产生清净的身语意业,我们也是一样要对他敬之如佛,这就是口慈和敬、口慈无诤的表现,就是四摄法里面的爱语。在这个地方,我们如果是已经开始行菩萨行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个爱语,就是要让一切众生的菩提能够萌芽;这个爱语,就是要能够护念一切众生的菩提心,能够安稳地、好好地在正法当中修学。所以,当我们产生爱语的时候,我们要有戒波罗蜜多以及忍波罗蜜多来安止我们的心。
  再来我们来说意,说到这个意的时候呢,我们要能够了知意这个法其实是非常的深,为什么说祂非常深呢?在心理学上面,有讲到一个名词叫作“潜意识”,其实潜意识的意思就是说,你会发现我们有一些行为,不是经过我们意识的思惟而我们就产生了种种的行为造作,这就是背后有一个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恒审思量不断地感应着种种的法,而触动着第八识来配合、触动着第八识来实践种种与习性相应的行为。所以在意慈和敬同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麻烦的事情:就是我们会发现有的时候我们一直叫自己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要做,我们的意识不断不断地分析着,可是呢,分析得很有道理,自己也能够接受自己的分析,可是在做的时候完全与自己的分析相背,这个就是意。
  另外还有一个状况,就是我们面对一个烦恼的时候,我们明明知道它是烦恼,我们也知道我们再想它也没有用,但是我们就会不断地把那一种烦恼、那一种痛苦,一而再、再而三在脑海当中不断地串习。你明明知道这件事情你再怎么想也没有用了,或者你明明知道这件事情,纵然你真的要去报复,或者你纵然真的要去做,它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后果,你不想要想,它偏偏又在脑海当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冒出来,这也是意。
  你想要做的,结果呢,实际上做的跟想的不一样;你不想要去想的,偏偏它又一直冒出来,因此在意慈和敬同事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不是能够那么顺利地来守住我们的心念。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好好地守住我们的心念,我们有时候在口慈以及身慈上面就没办法产生很好的操作。因此,这个“意慈和敬同事”,好像是很简单的六个字,可是要把它修起来,是有一定的观行程度才能够成就;而这个部分,我们要先做到的就是要先把戒给守好,另外要把定修起来,这样我们的意慈和敬才能够成就。
  好,有关于口慈跟意慈,在这一集就跟您报告到这里。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读书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