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第116集 《梵网经》确实是菩萨戒的依止

   日期:2022-09-12    
正子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缘于几位退转学员在网路〔网络〕上以匿名或具名方式,恶意抨击正觉教团以及 萧平实导师,更以他们自己的臆想乱说相似像法。本单元将提出他们错知错解、乱说失误的内容,予以理性回应;同时比对圣教量正法的内涵,让大家可以公开检视、自己判断,以免被误导;最后,也会将退转者贴文的见道经验分享,博大众一笑作总结。
  目前先就琅写手提出的两个标题略加讨论:第一,谈《戒律篇》。第二,谈什么是“我见”?——五蕴上面的“增益执”。在《戒律篇》这个主题,琅写手于一开始就强调:【写文章不是要提供正确答案,而是希望促进交流、刺激思考、拓展知识边界。】(〈《戒律篇》(9):邪精进与无所得〉,琅琊阁。)就这几句文字,从佛法的角度来审视,相信许多观众菩萨看了这句子,可以察觉琅写手们根本不具备“佛法”的基本认知。怎么说呢?佛法的本师 释迦世尊证得究竟圆满的正等正觉,是无上的智者,十号之中包含有世间解、天人师,意思是祂具有无所不知的智慧,对于世间、出世间的任何疑难杂症都有明白正确的答案。如今,琅写手挂著佛法标题,贴文申明“不是要提供正确答案”,是希望促进交流、拓展知识边界;请问:这不是世间戏论吗?能与佛法沾上边吗?缘于此,我们首先概说佛法的修学内涵、架构以及终极目标,让大众略加了解之后,再比对现代科技知识与佛法的关系与定位,期许让新潮流的现代人对佛法有基本的认知,先了知佛法与世间法的差异处,避免被误导。
  简单地说,佛法智慧属于由上往下的铺设,不同于世间从下往上的智慧发展。也就是说,佛法的内涵,是已经具有终极答案,是 佛陀——已经证悟圆满的无上智慧者——所创立的宗教;教导内容是依祂的最高智慧往下铺建,共计五十二阶位,可以让后世发起菩提心的佛子,依循 佛陀施设的既定架构向上一路拾阶而上。佛法内容从最粗浅的名相定义,逐次深广的增上智慧,还有需要同步圆满的次法福德资粮修集;如果外于此设定之修道次第,就不是佛法,是旁门左道;就好比上楼梯的时候,攀登的脚不踩住阶梯,却任意踢往其他方向,如何能够上楼修学佛菩提道呢?
  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将智慧划分为两类:世间智慧以及出世间智慧。“世间智慧”属于开放性的学习,也就是我们从出生以后,当“学生”接受这一期生命生存所需要的各种学习;从浑然无知的状态,逐渐由下往上地充实世间智慧,展开生命的体验,其中包含三界内的人伦五常、文明研发、物理新知,都属于日新月异持续改变演进的事物;这些新知也奠定了尔后我们能够进修佛法的基本逻辑与伦理。而第二种“出世间智慧”,是指能够有解脱于三界世间的智慧,这属于佛教专有;是依于 佛陀所觉悟的智慧——第八识如来藏——为核心而建立,循此主轴所建构的修道次第。
  换一种说法,出世间乃至成佛的智慧,是 佛陀针对佛子们特别施设,固定的五十二个阶梯,可以说是封闭式的次第井然、向上只有这一条阶梯,得同时具备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的深厚基础,长时劫的累积。这向上一路,也就是 佛陀所编排的课程,随顺世间的计数法,以计数方式安立名相;所以佛法名相的内涵,要能正确了解是非常的重要。比方说三界、四圣谛,还有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都是可以从世间法中经由教导说明而得理解、观察,然后就能一一计数,检查自己应断的我见、我执有无断尽,所以名为计数法。但是第八识如来藏“涅槃”这个法,虽然可以现观而得实证,却不是三界中可计数之法,并非世间法,没有数可数,是绝对待的世出世间实相之法;因此唯有实证第八识真如的菩萨才能现观,不是经由语言文字明说以后就能实证。因此,佛法名相都有其各自代表的意涵与自性,可让佛子们“学佛”——学习成就佛道。
  因此,三转的教义不同于世间的新科技、开放式的创意、想像,佛法绝不是由下往上的开放性思想发展、演变而有。然而佛法必须在三界世间实修,亲自经历过程才能产生真实的智慧,所以是义学,并非纯学术理论或者玄学。是依著 佛陀的微妙施设,从有情众生自己最亲熟的身心观察起修,而有五蕴的建立,进而详述诸蕴生起的因缘势力,各种不同名相的自性、功能德用等等,从而深入探讨生死、有无的真实面貌,最终才能获得解脱与成佛所需的圆满智慧,这些名相与义理都各有其特定的意涵。因于佛法主题是探讨生命的本源、宇宙的实相源起,超乎凡人所能臆想,称为不思议法;是无上智者 佛陀将祂的觉悟智慧,安立成让我们可以学习以及进展的方式呈现,是超脱于世间的智慧。像这样,所探究的对象是“心法”,又怎么会受限于有生死的人类持续发展中,还又是物质色法范围的科学理论呢?所以佛法的智慧与证量,是远远超胜于学术理论与各种仪器;因为现代科学家对于物质的探究,永远不能及于实相法界的心——第八识。
  有了这一层认知,我们再回头看看琅写手贴文申明“不是要提供正确答案”,那是首先承认:该贴文的所有内容是抵触于佛法宗旨,所说没有佛法的出世间智慧,邀请随意参加一起打发时间。并且他们还引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人类最高形式的优异之处,即质疑自己和他人。”所以琅写手是承认他们质疑自己,也同样是鼓励大家要质疑他们的贴文内容以及动机与目标,为什么挂著佛法之名,针对正觉,所说又是非佛法。其实,琅写手在世间法上还是错解了苏格拉底的根本精神,因为苏格拉底是在有前提的设定之下,他的名言是说,“我知道自己无知”,并且否认自己是大众所公认最有智慧者;所以苏格拉底才提出要群众思考、探讨生命存活的真实意义与智慧。不同于琅写手们搅乱于有正确答案的佛法、正法法堂。
  然而琅写手的最大盲点,是不明白佛法是要指导出世间的智慧与实修实证,即便是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黑格尔或者爱因斯坦等名人,再加上东方至圣先师孔子、老子,谈得再深入复杂,文字写得再高超脱俗,也还是世间理论,仍然在真理的外围摸索,界线泾渭分明,对佛法真理的智慧认知就像是幼幼班的稚子,如何能够质疑 佛陀所拥有的实证智慧,以及解脱成佛的内涵呢?大众只能看看琅写手贴文以后,再继续生死流转,当作的戏论。然而,琅写手贴文中牵涉到佛法的严重错乱部分,我们还是要指出来厘清正确知见,也算是琅写手们牺牲自己,对佛法的逆增上贡献。
  首先,针对退转者张志成所提出最严重的根本错误说起,退转者贴文:“无我”才是佛法的核心教理,佛法的三法印之一就是“诸法无我”。退转者张志成说:佛陀在《阿含经》完全没有主张有“真我”,“真我”是被破斥的对象。(〈《我的菩提路》(五之四):张志成──正觉的修行是“修断我见”还是“增加我见”?〉,琅琊阁。)我们先观察,否定佛法根本识之后,琅写手贴文谈戒律,质疑正觉菩萨戒,参考《梵网经》的一些问题,说很多戒条对现代人来说完全不切实际,也无法遵守。这种说法,更加暴露琅写手们确实不具备佛法知见。
  辨正如下:既然称作菩萨戒,就是大乘佛菩提修行者长劫所应持守之护身筏;也可以说,菩萨戒如同幼儿学走路的时候,父母护行之手。《梵网经》一开始 佛陀有开示:【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此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梵网经》卷2)佛陀于经文中教导,菩萨戒是依著金刚宝藏识而持守的戒,是诸佛成佛的本源,也是一切菩萨众能够成就菩萨行的本源,具备成佛之性的种子;这十重四十八轻戒,过去诸佛已经持诵、未来诸佛也将持诵、现在十方诸佛也同样持诵,释迦如来也同样持诵。由于金刚宝藏识——如来藏识——是永恒、真实不灭,所有像微尘般数量这么多的菩萨们,因著金刚宝藏识所储存的修行种子不坏灭,最终都能够成就正等正觉。所以菩萨戒是依著如来藏识而持守,需经历三大阿僧只劫的长时间次第圆满六度、十度波罗蜜万行而能够成就。
  我们有了这样的基本认知,以此来看琅写手贴文质疑:【比如其中很多戒条对现代人来说完全不切实际,也无法遵守,有些则明显是为出家众制定,与在家居士毫不相干,……。】(〈《戒律篇》(7):《梵网经》的一些问题〉,琅琊阁。)请问琅写手:是否知道菩萨戒是依如来藏识而受、而持的呢?是否了解依著真实、恒存的如来藏识,生命曾有过去无量世,以及将来会有无量世?菩萨戒是一受永受,在三大阿僧只劫的长时间修行当中,菩萨们发愿世世返回三界世间,每一世与眷属、道侣们互相扮演不同的角色,继续广结善法缘,持续增上,知道吗?菩萨戒的内涵是预说三大阿僧只劫之中,可能会扮演的各种不同角色,我们若没有下堕三恶道,是否会再参与有国王、百官的年代、转轮王的时代?难道菩萨长劫修行,永远不会以出家相摄受众生吗?也不担任常住、也不随顺因缘说法吗?琅写手的眼界、心量未免粗浅短视,只活在眼前这一世的境界——也就是人寿百岁为基准,而大胆妄加评论《梵网经》;纵使琅写手不信金刚宝藏识的功德,造作诽谤经典的极重恶业,因果酬偿还是会如实呈现的,因为金刚宝藏识具有真实与如如的自体性,善恶业的果报,未来一定会如实呈现,不多不少!
  今天我们说明到此,下一集再继续和大家分享。
  敬祝各位菩萨:身心康泰、福慧增长!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读书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