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第093集 为什么真如和第八识是第一因?

   日期:2022-09-12    
正倖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现在播放的节目是“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
  诸佛依照对物质、业力的了解,发愿要跟众生和合创造成就清净世界,只要众生的愿力跟诸佛相合,称佛名号,我们的如来藏阿赖耶识,就可以和诸佛共同变现那样的清净世界,所以祂能创造极乐世界、创造诸佛净土。阿赖耶识如来藏能出生物质、出生山河大地、器世间、出生宇宙万物、出生我们的色身、出生我们的觉知心;祂变现了我们这个世界、三界六道有情和植物无情生。这些都是从有情真如心阿赖耶识中的共业种子感应而来,而共业种子由各人的阿赖耶识所执持,因缘成熟时,由众生的真如心共同化现出来。阿赖耶识能执藏业种,我们自己所造的一切业行种子,全都在这个根本心阿赖耶识里面收存著,所以我们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都是从第八识真如心阿赖耶识而出生。既然祂能出生名色,能出生器世间,能出生名色等一切万法,张志成你怎么能说第八识如来藏不是万法的第一因?难道你还认为细意识或粗意识才是第一因吗?
  阿赖耶识能贯通三世因果丝毫不爽,《大宝积经》卷57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经中明示,凡夫前世造净业、善业、恶业、无记业,都由阿赖耶识执持而不失,待临命终时,如来藏将所有净业及善恶业相应的境界现行,意识心了知都是自己此世所造,舍身后中阴时的五趣境界随即现前,或者往生人间、天上继续修学三乘菩提,或者在欲界天、色界、无色界天轮回,造恶业及谤法者则往生三恶道轮回受苦。
  依证悟如来藏阿赖耶识的大乘菩萨而言,缘起法绝对不是无因唯缘而生起的,必定有因、有缘才能生起;第八识如来藏是一切万法生起的根本因,是真正的第一因,山河大地、四大物质、无明以及外缘的父精母血,或是五色根与六尘等,都全部只是“缘”而已。而助缘或外缘也都是先已从自、他有情的第一因如来藏中出生了,然后才能成为助缘而间接或辗转出生其余诸法,所以一切缘也都是从各有情自己的第一因中出生的。假使世间万法不需本识阿赖耶识为第一因,而只需助缘就能出生,那么世间因果将产生错乱,就无法实现因果律。
  万法出生的根源——入胎识如来藏——才是万法出生的真正因,如来藏又名阿赖耶识。但是如果只有入胎识阿赖耶,而无其他的助缘(所缘因及所依缘),万法也无法具足出生。譬如人们身口意三行的出生,必须以缘因(无明)为缘,也必须有助缘、所依缘(山河大地、父母、有情、物资)等为缘,才可能有人们的身口意三行出现。如果缺少了真实因——万法的第一因、根本因的入胎识——进入母胎中制造了色身,尚且不可能有此世的胎身或色身,何况能有此世的识阴六识等?何况能有此世的离念灵知心、性?更何况能有身口意三行的存在与运作呢?因此说根、尘等因缘并不是万法的第一因,只有能使众生名色出生的法,只有能借众缘而出生离念灵知心、出生识阴六识(含意识)的真如心,才能说是万法的第一因。
  万法的第一因、根本因,必定是永住性、常住性、不间断法、不生灭法、无间等法。名色由第八阿赖耶识所出生,五阴十八界都含摄在名色里面。《阿含经》也说名色由另一“识”出生,而意识是识阴所摄,是名色所含摄的十八界里的意识界,所以六识以及意根这七个心都是从另一个识中出生的;这个能生名色(当然就是能生意识)的识,是本然而有,从这个出生名色识再往前推究时,就没有一法可得了,所以 佛说“齐识而还,不能过彼”。既然一切法最多只能推究到这个识为止,再过去便无一法可得了,因此到了此识就得要退回来,这已经显示圣教中说:万法都从这个第八阿赖耶识出生。一切法不能超过“彼识”——不能超过那个入胎识。而名色五阴都是从入胎识中出生的,推究名与色的根源时,最多只能推溯到第八识——入胎识,不可能超过入胎识如来藏;在推究到出生名色五阴的第八识时,就一定得要退回来了,因为超过这个识的前面并无一法存在,没有别的法或识可以再来出生这个能出生名色的入胎识。这个入胎识当然就是第八阿赖耶识,所以万法出生的根源,才是万法出生的真因、根本因;七转识及一切我所诸法,皆从阿赖耶识所执藏之种子现行而直接、间接或辗转出生;所生的万法等法相,皆由八识心王所生、所显。真如心阿赖耶识能生七转识,并含藏著与七转识相应的烦恼染污种子,以及诸心所法的功能差别,当众生于烦恼不得自在时,其自心阿赖耶识却是恒自在清净,从不起贪、瞋、痴,并且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与众生同时同处在一起,故能使有情轮转世间永不断绝。
  我们能见的眼识,能闻的耳识,能嗅的鼻识,能尝的舌识,知触的身识,能了知色、声、香、味、触之微细别相之心是意识,于此见闻觉知六尘诸法中,能时时作主、处处作主之心乃是末那识——意根,此七识合称七转识,因为可以转变及生灭性的缘故。七转识的能知、能觉、能作主等作用,皆由如来藏蕴藏之七识种子不断现前而有。七转识祂不能自己存在——祂不自在,必须依如来藏而生起、而有、而运行,是由如来藏所出生;既然第八识阿赖耶识真如心能出生有为有作的七转识,也能出生五色根及心所法等一切万法,乃至依阿赖耶识而修行以后可以现证真如无为、涅槃等诸法,当然阿赖耶识是第一因。
  再从另一面来说,见分七转识之运作,不论定中、定外,皆不离一切境界——六尘,此一切境界相称为相分。相分有两种:外相分及内相分。外相分即是五扶尘根的眼所触色尘、耳所触声尘、鼻所触香尘、舌所触味尘、身所触触尘;此等外五尘中附带有各种法尘。内相分则由如来藏配合外六尘而现起,是由外六尘所生诸法而具足变现内六尘相分。见分七转识不断攀缘六尘境,然所缘六尘其实非外境,乃是内相分的六尘;众生不知此理,故逐五欲诸法而轮回三界。吾人见色亦复如是,眼根所领纳显示者为外相分,在眼珠内之影像呈倒影,眼球接触外色尘时,如来藏便生内相分之似色像;内相分现起时,因末那(意根)触内相分色尘而起了别之作意,眼识见分便随内相分生起,辨别青黄赤白等色;同时现起意识,由意识分别长短、方圆、美丑、姿态、神韵等,即是法尘内相分。
  眼见色时如此,耳、鼻、舌、身等四识亦复如是。例如身根受细滑触,此为外相分;外相分之细滑触现起时,如来藏同时感生内相分之细滑触;当内相分触尘现起时,意根(末那识)触此内相分,便警觉如来藏中之意识种子及身识种子,而使意识与身识现起;由身识分别细滑触,由意识分别细滑触之类别、强弱、苦乐,曾经、未经等法尘。然而五扶尘根所领受的外五尘,实非见分七转识所领受的五尘;七转识见分所受的五尘诸法,其实都是内相分的五尘诸法,乃是阿赖耶识经由五根所触外五尘而感生,非从外来,是如来藏所变现。见分七转识之所贪爱者,包括定中之一切法尘境,其实皆是自心如来藏所变现之内相分;而七转识见分亦是如来藏阿赖耶识所显现,故有情众生所贪求之一切法,其实都是自心具足之法,借外境而由阿赖耶识变现,似有所得;其实皆无所得,乃是以阿赖耶识自己所生的见分,处于自己所变生的内相分之中,游戏于自己的内相分中罢了!因此善财童子普参五十二阶位善知识,遍游三界一切境界以后,其实都只是游于自己的阿赖耶识大宝楼阁罢了!
  再说五胜义根是从过去的我执、我爱、我见、无明种子,而由自己的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你的色身与觉知心绝对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妈妈变生出来的,是你自己变的。妈妈没有制造你的色身,只是供给应该有的元素——地水火风四种元素,供给的只是血液、养分,其实是各人自己的阿赖耶识变生自己色身的。所以是妈妈帮助你的阿赖耶识来变,由各人自己的阿赖耶识摄取了妈妈所供给的地水火风等养分,就开始一直不断在变生,是由各人的阿赖耶识来变生自己的色身,所以阿赖耶识叫作“第一能变识”;因为祂变现了自己的内五阴世间——色身,然后再借由色身来变现出觉知心来。
  “第一能变”的阿赖耶识,依著你过去世所造的业而变现出你的五扶尘根,以及你的五胜义根;能够这样变现各人所不能制造的色身,所以这是“一切最胜”的心体,当然是有情众生第一因。祂也能够变现意根出来,让意根能够时时作主、处处作主;意根开始作主后,却又把阿赖耶识据为己有,说阿赖耶识的所有功能全都是我自己所有的功能,这就是唯识学中所说的“意根恒内执阿赖耶识为我”。意根是附属于阿赖耶识的,否则即不能生起、存在、运行,只是因为阿赖耶识从来都不作主,祂就像西蜀后主的阿斗从来不作决定,但意根就像诸葛亮处处作主,所以八识心王都是意根在作主。阿赖耶识从来都不思量,所以祂从来都不作主,但是意根需要什么,祂就供应什么,祂都作得到,也能出生诸法,因此说祂是一切最胜。
  由于阿赖耶识变现了五色根加上意根,所以有了前六识的出现;接下来五遍行的心所有法,以及欲、胜解、念、定、慧的五别境心所有法,善十一和二十个烦恼法、四个不定法,这五十一个心所法就会跟著陆续出现,因为这些就是这八个识所能相应的体性。这五十一个心所有法,都是由这八个识和合运作才能具足变现出来的,然后依附于阿赖耶识心体的现行识,以及阿赖耶识所执藏的意根种子,意根就能在阿赖耶识的配合下变现许多法相出来,所以意根叫作“第二能变识”。
  由于阿赖耶识与意根的配合而可生起意识,再由意识与意根、阿赖耶识的配合,再生起前五识来,所以意识能变现出人们所构想及实行的种种法来,所以意识叫作“第三能变识”。因为有这些法和合运作的缘故,所以色声香味触以及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就跟著出现了;但是追究万法的根源时,莫不全都归于第八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才是宇宙万有的根本因、第一因。由以上所说的各种道理及圣教,证明阿赖耶识即是有情名色及器世间的第一因。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读书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