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第089集 二乘见道与烦恼、习气之关系(下)

   日期:2022-09-12    
正圜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线上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单元。
  在上一集中,我们为大家讲述二乘见道的内涵与检验是否已断我见的方法;断了我见,在二乘菩提解脱道中,就是初果人。初果人,又称为预流,也就是预入圣流,有见地;但是往往还有许多言行好像世俗人,只是预先把他算是圣者之流而已。在解脱道中,二果人称为一来,一来是死后生到欲界天中,再下生人间成为阿罗汉;三果人称为不还,“不还”就是不还来欲界,必须证得初禅才能离开欲界;四果人就是阿罗汉,阿罗汉舍寿可以入无余涅槃。
  在上一集中,我们也谈到欲取证初果解脱,当以求断我见而断三缚结为最重要之事;如果三缚结断了,即使是最懈怠、最迟钝的人,也可以因此而极尽七次人天往返而出离三界生死,然后才是求证法界实相的禅宗开悟境界;因此,断三缚结就成为二乘菩提与大乘菩提能否成就之关键所在。所谓三缚结,包括我见之结、疑见之结、戒禁取见之结;三缚结的初结就是我见,我见归属于六根本烦恼五利使中之身见所摄。六根本烦恼包括:贪、瞋、痴、慢、疑、恶见。恶见称为五利使,共有五种烦恼结使:首先是“我见”,或者叫作身见——以我为身,梵语音译为萨迦耶见;第二种叫“边见”,落到断见或常见中,不然就是有增有减的执著中;第三种叫作“见取见”,见取见就是认为自己的法永远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他只是一心想要赢过别人,所以见取见是以斗争为业的;第四种叫作“戒禁取见”,由于错误的邪见,而去施设一种戒法或一种禁制,叫你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的,这叫作戒禁取见。外道对于解脱生死所施设的不如理作意的戒法,都是由种种的邪见而施设的,这都是由戒禁取见所引生,这五个错误的见解就是恶见。因为这“五个结使”比较容易断除,真见道时就可以断除了,所以称为“五利使”,又称为见惑。若推究五利使的根源即是我见,我见若断,五利使随之即断,成为大乘通教中之初果菩萨,也即是声闻教中的初果圣者。
  而其余的贪、瞋、痴、慢、疑等五个烦恼,乃是行者于世间种种事之缘起性空不如实现观,所以令这五种结使不断,遇境便生贪爱,为境界受所驱使,所以名为使。这五种结使是因为久劫熏习、执我而起,因此难断,必须在历缘对境中渐次修除,转易为无漏清净法种;由于其性迟钝难断,故名钝使。这五钝使也称为我执,又称为思惑。合五利使与五钝使名为诸使,也就是六种根本烦恼。
  各位菩萨!从以上所说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我们就知道它可以分为五利使与五钝使两大类,五利使在见道时就可以断除,而五钝使则须在见道后历缘对境中渐次修断,才能断尽我执而成为无学。
  琅琊阁于2019年10月24日的网路〔网络〕推文中表示:【正觉同修会,不但标榜证果,将证果和未证果的人划分两个阶级,而且还将会内开悟圣者言行上的缺失,定义为“习气”,未明心者的缺失,定义为“烦恼”。】(〈佛典选读(2):如何分辨谁是圣者?〉,琅琊阁。)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对于证果之事,平实导师是这样教导弟子的:【佛法的证果,只是解脱正受及智慧正受,里面什么境界都没有,也不会颁发证书给你。证果是没有所得,唯是自心所现般若慧与解脱执著而已;有所得就不能出离三界了,有所得就不是大乘般若智慧了;有所得及有执著,就不是人无我与法无我了。】(《明心与初地》,佛教正觉同修会,页34-35。)因此,正觉同修会固然是以教导学人“断我见、断三缚结、证初果”,乃至实证三乘菩提为目标,但从不标榜证果,也不认为“不管大乘或二乘见道后,可以顿时断除非常多的烦恼”,更不认为“见道就是绝对进入不退转位”,否则就不会有前后多批人退转的事情发生了。
  而琅琊阁在推文中所主张的,我们把它分成两部分,首先就“不管大乘或二乘见道后,可以顿时断除非常多的烦恼”作说明。二乘人所证的菩提叫作二乘菩提,名为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他们所证的菩提,是要断除烦恼——断我见、我执烦恼时——才能证得,也就是断见惑与思惑,这是解脱道的修法。而菩萨仍然要修解脱道,可是菩萨的解脱道是慢慢来修的;譬如有一些菩萨并不是先证得声闻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然后才来证佛菩提,他什么烦恼都没断,就是努力地修学大乘佛法;就在我见与我执等烦恼都还没有断的当下,却找到了第八识,使得他的般若智慧开始出现;当他的般若智慧出现时,他的我见也同时断除,从此以后就是悟后起修,渐渐去断除声闻人所断的我执烦恼。
  因此,菩萨不急著断我执,不急著取证有余涅槃,而是以修学无生法忍为主。在这过程当中,是以超过一大阿僧只劫的时间,缓慢地次第修除烦恼,而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利乐有情、教导有情同证般若,而不是在取证有余涅槃上用心。所以菩萨在七住位明心时,如果努力进断我执的话,一生就可以成办,一生就可以成为阿罗汉;但是菩萨并不在这上面用心,所以菩萨证悟般若之后,如果还有很重的贪、瞋等习气,这也是正常的,表示他还停留在第七住位中,没有往前进修。菩萨的主修是在般若实相的智慧上,是自心如来藏本来解脱的智慧,而不在事相上去取证解脱果。所以菩萨所证的菩提,不是因为断我执而证得的,而是在我执烦恼还很重的时候,就证佛菩提了。所以禅宗祖师破参后的我执习气大多仍很深重;而且破参后也不急著求证有余涅槃,而是在救度众生同证般若上用心,希望有更多人可以从此断三缚结、永离三恶道。
  从以上所说,我们就知道不管是大乘或二乘见道后,都是无法顿时断除非常多的烦恼;《楞严经》中 世尊开示我们:【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10)也就是说,不管是二乘菩提中的断我见,或是大乘菩提中找到第八识如来藏,都属于顿悟;悟了之后,依所悟的见地次第进修,才能渐次圆满解脱果和佛菩提果的修证。而事相上灭除烦恼障或所知障,则不是一时之间可以顿除的,要借著事修为因才能次第断尽这些习气种子。
  所谓习气,是指往世行支熏习成业种,因为业种的缘故而受此世生;于此世中,一切非依教导而自起之惯性行为,都称为习气。一切声闻、缘觉虽然断烦恼障,能出三界生死,但是烦恼障的习气业种仍未断除;往昔无量世中所造行支业种,尚未现行受报而转易,故其业种仍存;业种仍存的缘故,所以习气必然存在。因此难陀比丘虽是阿罗汉,然若有所作、有所说者,必先顾视女众说已作已,后及男众,此皆由于往世烦恼障中淫欲习气未断除故而有此余习。因此,阿罗汉与辟支佛虽然断了根本烦恼,但仍有随烦恼的习气未尽,往往因世人之辱骂、杖石而生瞋,唯是不相续其瞋尔;于瞋如是,于贪、痴、慢、疑等所生随烦恼习气亦复如是,随境现行而不会相续。
  因此,琅琊阁所说“正觉同修会将会内开悟圣者言行上的缺失,定义为习气;未明心者的缺失,定义为烦恼”,都是由于不知道烦恼与习气之分际的缘故。譬如这两年来,他们积极透过网路〔网络〕公开毁谤佛法僧三宝,无根毁谤 平实导师、亲教师及执事干部,乃至破和合僧等,处心积虑想要瓦解当今世上唯一弘扬正法的道场,令正法灭绝;如是心行恶劣、贪瞋痴具足之人,又奢言能断除烦恼障之习气呢?吾等对于他们如是不顾未来无量世的三涂业报,除了悲悯、还有更多的不舍啊!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探讨有关不退转的问题。所谓不退转,可分为信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究竟不退等五种。《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 佛云:【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这一段经文意思是说:众生自无始以来,不断熏习种种世间法,为了五欲的享受而不断地造业,所以心里面大多是充满了贪、瞋、痴三毒;如果能对佛法开始产生爱乐和理解,就能逐渐对三宝生起具足的信心,自然就会开始修行,清净自心,转变心性,调伏三毒;而这时间的长短则因人而异,有人一劫、二劫乃至十劫,才能信心具足、十信位圆满而进入初住位。进入初住位开始修菩萨六度万行,从初住位修布施、二住修持戒、三住修忍辱、四住修精进、五住修禅定、六住修般若,于第六住位修习波罗蜜多,正观现前的时候,如果没有诸佛菩萨、大善知识摄受,令他排解疑惑的话,往往会因为信力不足而不能生忍,便不信自己所证得的第八阿赖耶识是真实心体,不信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因此就会退失于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璎珞本业经》又云:【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无我、人、主者,毕竟无生,必入定位。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见及五逆,无恶不造,是为退相。】(《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也就是说,亲证实相心如来藏以后,如果没有值遇大善知识摄受教导,往往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失大乘无生忍,对如来藏本来无生不能生忍,般若智慧就无法现前;般若智慧无法生起,就会为恶知识所诱导而产生大邪见,有了大邪见就会造作五逆等重罪,无恶不造,这就不能称为习种性的三贤位菩萨了。
  因此,信不退是指初住位到六住满足的人,位不退是指第七住位到十回向位满足的人,再上去就是行不退。所谓行不退,是指初地以上到七地满心为止。初地以上的菩萨,纵使因为众生难度、恩将仇报,有时不免心灰意冷,但是回心一想:还是得要回到利益众生上来,才能修集成佛所需的广大福德;还是得要继续进修无生法忍,才能地地增上而成就佛道。所以有时虽因众生难度而产生心念退失的现象,但是在身口的行为上,是绝不会退失的,这就是行不退的菩萨,是初地到七地满心位的菩萨。
  念不退,是指八地以上的菩萨。他们因为满足二乘解脱道的修证,也修断了许多二乘圣人所不曾修断的烦恼障习气种子,又因为具有三明六通,也亲证了无生法忍的九种现观,又加上七地心所证得的念念入灭尽定,再加上佛为其加持而证得“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已经于相于土自在,根本就不挂心众生易度难度的问题了,也就不会产生心念上退失的现象;直到等觉地满心位,都不会再有念退了,所以称为念不退的菩萨。至于究竟不退,那当然就是佛地的境界,因为一切的身口意行,都已经纯然清净而绝无半点染污,所应修证的法也全部具足,佛菩提道的所有妙义及实相,已经无所不知、无可再修证了,所以称为究竟不退。
  综合以上所说,我们就知道“不退”的意涵函盖面很广,不是一般人所了解的那般粗浅。而如今琅琊阁所说“见道就是绝对进入不退转位”,在这里我们要请问琅琊阁诸君:“你们证悟了吗?”如果已悟,为什么又会退转?如果未悟,有什么资格谈不退转呢?请您等必三思再三思,毕竟值遇正法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今天就为您说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读书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