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第076集 琅琊阁所建立错误的“真如”定义(一)

   日期:2022-09-12    
正钧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今天要和大家谈谈“琅琊阁所建立错误的‘真如’定义”第一集。
  有人在琅琊阁中建立〈唯识学中“真如”的正确定义〉的这么一个论题,实际上,我们也会方便使用“唯识学”三个字,然而说唯识学,并不是纯粹只在作学问而已,但若只是这样子来看待“唯识学”三个字,一定会与佛法的修证有着天地之隔的;因为“唯识”是从亲证万法所依的“识”出发,而进一步分证“万法唯识”。如今就缘于这样的因缘,来跟大家谈一谈这一位论主所说的“唯识学中‘真如’的正确定义”,让一些人可以因此而有机会得以改正了错误的知见,那么这也算是这一位论主的功德一件啊!
  “真如”此词有两个意涵:一者指的是真如心,二者指的是真如性。前者指的“真如心”的,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463之中提到:【诸菩萨摩诃萨于此真如修学圆满,便能证得一切智智,既已证得一切智智故名如来;以是因缘,当知菩萨摩诃萨众即是如来,以一切法、一切有情皆以真如为定量故。】诸菩萨摩诃萨所以最后能于此真如的所有内涵修学圆满,而证得了一切智智,名为如来;正是因为一切法、一切有情不会超出“真如心”的范围,因为皆是从其所直接、间接、辗转出生的缘故,而说以“真如为定量”故。其次指的是“真如性”者,如《成唯识论》卷第10之中提到了:【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成唯识论”四字,简而言之说的是“成就诸法者,唯是此‘识’之论述”。所以在卷第10之中提到,“真如性”也就是这个识的实性,这个识指的就是万法所依的第八识、如来藏……,祂有种种的异名;若不是祂有“真实如如之性”,不会有万法从祂而出生。
  佛于开示十因缘的时候,其中说到“名色缘识”之识,即是无余依涅槃之实际,又名本际、如、真如、我、如来藏;祂又有其他的异名,就好像般若诸经之中所说到的“实际”,也就是非心心、无心相心、不念心、无住心等等;而于第三转唯识诸经之中,则施设说即是阿赖耶识、庵摩罗识、异熟识、无垢识、如来藏、真如,乃至是流转真如、实相真如、唯识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正行真如、清净真如等种种的名相,这都是指称第八识之体。所以,“真如”不应当只是佛法之中要研究的一个名相,而更应该是学人要亲证的法,不管祂指的是“真如心”,还是“真如性”。然而,若是有人不肯接受这个事理,只把“真如”这个名相拿来作学问的研究,或者是借此在大众之中自我炫耀,亦或者是自以为是而故意错解、错说佛法中的义理;前者,保持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妨可以说是有世间智慧的人;其次,若不逾越分寸,虽有过失仍可以摄受;只是,末后者就可能因为谤佛法僧,舍报之后去处堪虞呀!那只能期待在久远的未来世,才有可能被善知识摄受的因缘。
  那么这一位论主这么说:【“真如”是梵语bhūtatathatā或tathatā之译名。此词在阿含佛法中甚少出现,即使出现,意思也与大乘经论中的“真如”有别。】(〈唯识学中“真如”的正确定义〉,琅琊阁。)然而,有时候对于了义之法其内涵的记载,阿含诸经所出现者,虽然只是集结了名相,其意涵与大乘经论中的真如,其实并无有异。譬如说,在《杂阿含经》卷第20之中的第550经中提到了:【尊者摩诃迦旃延语诸比丘:“佛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六法出苦处升于胜处,说一乘道净诸众生,离诸恼苦,忧悲悉灭,得真如法。何等为六?……。”】又或者如《杂阿含经》卷21之中的第563经提到了:【尊者阿难语离车言:“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三种离炽然清净超出道,以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越苦恼,得真如法。何等为三?……。”】
  这一位论主引用其中的一小段经文,然后这么说:【《杂阿含经》卷21:“以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越苦恼,得真如法。”】(〈唯识学中“真如”的正确定义〉,琅琊阁。)那么他就把这个所出处的地方摘录下来。接着他又说:【《杂阿含经》有几处出现类似的语句,其中“真如”的意思,据今人勘巴厘文本,是“为得真理,为证涅槃”之义。】(〈唯识学中“真如”的正确定义〉,琅琊阁。)这一位论主所说的:“其中‘真如’的意思,据今人勘巴厘文,是‘为得真理,为证涅槃’之义。”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面其实很想问一个问题,那就是说,你为什么要说:“据今人勘巴厘文本,是‘为得真理、为证涅槃’之义?”那么,是不是那一些勘巴厘文本的今人主张,就与你的主张是相同呢?还是说你有另外的主张?或者是你自己(对)真如的定义并无主张?又或者是那一些勘巴厘文本的今人其所“亲证的真如”,与你所亲证的真如正是相同呢?那么,这当然会显示出很多不同的状况呀!但是这个部分,我们不谈先要放下来,留给读者们自行去思惟、判断。
  回过头来说,前面所举的《杂阿含经》之中的经文,所说的“何等为六”以及“何等为三”的内容,大家可以自行去查阅经典。然而在经文之中,两位尊者的开示,其前提分明都是“以一乘道净众生”;当然这“一乘道净众生”的法,一定是从 世尊而听闻的,这也与 佛在《法华经》中所说的“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的意趣是相同的。那就要请问:既然是“一乘道净众生”的前提,那么此中所说的“真如”,难道会有不同的意旨吗?当然不会嘛!因为诸佛世尊为学人所施设而开示悟入的,都是要使有缘的众生得以亲证这个自心如来,而虽然其有种种的异名如前所说;这个自心如来本来就是“离诸恼苦,忧悲悉灭”的,然而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与种种的忧悲恼苦相随的,所以为了要证得这个自心如来,就得要先有方便施设,才能够“离诸恼苦,忧悲悉灭”而“得真如法”。这本就是诸佛世尊为诸学人而说的法其真正的本怀,即便是大慈大悲的 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娑婆世界示现成佛,虽然方便以三乘菩提教化接引众生,而在一开始宣说解脱道的种种方便之中,也是一直都不离“以一乘道净众生”;故而所宣说的“真如”之法,三时之中所说的一定是前后一味的,怎么可以如同这一位琅琊阁的论主所说的:“真如”此词在阿含佛法中的意思,与大乘经论中的“真如”有别呢?
  那么,单单举示这一位琅琊阁论主前面所说的这一段文字,就可以判断其整篇之中所建立的“唯识学中‘真如’的正确定义”,一定是误会啊!或者甚至是否定 世尊所说的法,其实本来就已经没有必要再继续读下去了;但是为了让有缘的学人不至于被误导的缘故,还得要继续举示其中之所说而辨正之。
  这一位琅琊阁的论主又说:【“真如”的广义狭义定义牵涉几个概念:五位百法、大乘见道所证的“无分别智”、所缘缘、三自性、世俗谛与胜义谛、安立谛与非安立谛、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唯识学中“真如”的正确定义〉,琅琊阁。)这其实是本末倒置啊!所以者何?学人应以亲证“真如”为标的,不应当只是把真如当成佛法中的某一个概念,更不是只限于作佛法名相的研究;只作佛法名相的研究者,其结果就会像某一位法师一样,被他的师父所指责,因故而把佛法切割得支离破碎,佛法便成只是“佛法名相”的研究,而其间的关联就变成无法推循了。然而,佛法是以“真如”为中心,因为亲证了真如以后,逐渐可以明白一一法之所建立的因缘,也知道一一法互相之间的关系;但这一些都是以真如为中心,才能够施设、建立。正是因为如此,诸佛即以其究竟证“真如”所得的智慧,为诸学人广为施设名言方便,学人依之而修学,才得以在佛菩提道的过程中快速前进,而使得佛菩提道的修证,能于三大阿僧祇劫之后成就。
  而这一些方便的施设,正是《佛藏经》卷上之中,舍利弗尊者赞叹 世尊“于无名相法以名相说,无语言法以语言说”的稀有之事。所以“五位百法、无分别智、四缘、三自性、世俗谛与胜义谛、安立谛与非安立谛、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等,其施设、建立正是缘于“真如”法为中心,而不是一一法各有其个别的概念;这样子,才能够使菩萨在真见道之后,能借以而成就更深细的观察——为什么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而得以于悟后起修,能够快速地转依。所以,菩萨们也缘于诸佛的教导,在造论而作种种方便施设之时,一样也是以真如为中心而施设、建立;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要以证“真如”为首要,而不是以“佛学讨论”为满足。若不是如此,其结果必然会反而如同刚才所讲的,那一位被他师父所指责的法师一样,把佛法切割得支离破碎,而成就了谤法、谤佛的恶业之因。
  这一位论主建立了“真如的广义意涵”,接着又这么说:【“真如”的广义的意涵,简单来说就是真理,细分可以拆解成两个层面:1.一切真实的事与理,亦即事实、真相、真理。2.圣者各种高下不同之净智(无漏智、无分别智)所证知、体验、受用、展现的境界,因为部分或全部远离颠倒、并且具真实性,所以都称为真如。凡夫被二障(烦恼障与所知障)遮蔽,所以不能证知一切法的真相。当开始断除部分的二障,就能证知一部分的真相(真如);二障全部断除,即能证知所有真相(真如),即佛地真如。】(〈唯识学中“真如”的正确定义〉,琅琊阁。)
  这一位论主试着想把“真如”这个名词作一个定义,然而因为真如这个缘于世间法而施设的名词,正是 世尊“于无名相法以名相说,无语言法以语言说”的方便施设;祂的背后一定是有一个真实法,作为施设的依止,这个真实法就是万法所依的第八识,其种种异名如前所说。所以,否定万法所依的实相法,也就是否定了第八识的前提之下,“真如”就只会是凭空想像出来的名词;乃至是与佛法之中的“顺决择分”,也是背道而行的,因为一定是会不如理作意而为依止的缘故。就如同这一位琅琊阁的论主,建立了“真如的广义意涵”,接着又进一步把其真如的广义意涵拆解成两个层面;到底这一位论主其“所建立的佛法”是否如理呢?时间的关系,今天就只能说到这里。
  祝愿大家:幸福、健康、道业猛进!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读书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