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第008集 菩萨真见道是七住菩萨并不是初地菩萨(下)

   日期:2022-09-12    
正光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的弘法节目,这个主题名为:《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主要是针对有一批退转者,在网络上自称是琅琊阁等人,误解经典及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的开示,以不实、扭曲的方式在网络上贴文,以此来评论正觉同修会。因为这样的缘故,正觉同修会针对琅琊阁的评论文章一一加以辨正,让各位菩萨知道:琅琊阁所说的种种法,不仅是违背佛菩萨的开示,而且也成就误导众生的大恶业。
  前一集已谈到资粮位及加行位的内涵,当菩萨努力培植福德与智慧以后,开始进行四加行,最后得以现观能取空与所取空都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因而成就声闻初果的证量。接下来,真善知识观察菩萨证悟的因缘已经渐渐成熟了,于是教导菩萨参禅的正知见;菩萨依照真善知识所教导的参禅方法及方向去参究,也就是用自己的见闻觉知心,往离见闻觉知的方向,去寻找本来就离见闻觉知的阿赖耶识,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慧而证得一切有情的真心阿赖耶识;同时,透过佛菩萨、真善知识的摄受下,对真心的真如性得以心得决定而不动摇,而且菩萨依所证的阿赖耶识的真如性如实转依以后,才能成为 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所开示的“七住位不退菩萨”,此时菩萨已由加行位转入见道位中。
  所谓的“见道”,就是菩萨真见道以后,发起了根本无分别智,以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来修相见道的福德与智慧,始从菩萨明心不退成为七住位以后,一直到十回向位满心为止。当菩萨圆满第十回向位的福德与智慧而尚未成就阿罗汉的果证,开始进行安立谛大乘四圣谛十六品心、九品心的观行,因而成就阿罗汉的果证以后,再勇发十大愿而成为通达位的初地菩萨。或许有人会问:“如何证明菩萨证悟明心时,就是悟得阿赖耶识?又如何证明菩萨明心时,就是七住位的菩萨?”
  首先谈第一个问题:“如何证明菩萨证悟明心时,就是悟得阿赖耶识?”正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的开示:【善男子!诸业虚妄,积集名心,末那思量,意识分别,眼等五识了境不同。愚痴凡夫不能觉知,怖老病死,求入涅槃;生死、涅槃二俱不识,于一切境妄起分别。又由未来诸根、五尘境界断灭,凡愚之人以为涅槃,诸佛菩萨自证悟时,转阿赖耶得本觉智。】解脱长者告诉善财童子:“善男子啊!众生所造作的种种业都是虚妄的,这些业由心所执持,末那思量作主,意识分别诸法,前五识于各自的境界作了别。愚痴的凡夫不能觉知一切都是自心现量,所以怖畏老病死苦而想入涅槃;由于愚痴凡夫不知生死、涅槃本来是非一非异,于是就在各种境界上虚妄分别。又由于凡夫、二乘人妄想借着修行,于未来将五根、五尘的境界加以灭除,当作是涅槃的境界;菩萨却是证得真心阿赖耶识而发起本觉智。”从解脱长者的开示可知:菩萨所悟的真心就是阿赖耶识无疑。 又,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3也开示,菩萨所悟的心就是阿赖耶识如下:【已入见道诸菩萨众得真现观,名为胜者,彼能证解阿赖耶识,故我世尊正为开示。】说明如下:“已经进入见道的菩萨们得到真实的现观,名为殊胜者,他们能够证得及胜解阿赖耶识,因为这样的缘故,世尊才为大众作这样的开示。”
  玄奘菩萨已经很清楚开示:当菩萨明心时,其所亲证、所胜解的心,就是不生不灭的阿赖耶识。然而,退转者张志成却说“阿赖耶识不是不生不灭的常住法,是依四缘生起的依他起性、生灭的有为法”;由琅琊阁曾张贴张志成的文章,显然琅琊阁是赞同张志成的说法,这证明了琅琊阁、张志成都违背了佛菩萨的开示。
  接下来谈第二个问题:“如何证明菩萨明心时,就是七住位的菩萨?”正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的开示:【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佛开示:“菩萨经历一劫乃至十劫的修行,得以从十信位转入十住位中。以初住位到第六住位中,菩萨广行六度万行;当菩萨于第六般若度时,透过参禅的方式,得以正确的观行现在前,找到一切有情的真心阿赖耶识,可以现观祂的真如性;后来又遇到诸佛菩萨、善知识的摄受,得以心得决定无所怀疑,因而成就七住常住不退的功德。自此之前,菩萨于佛菩提还是有进进退退的问题发生。”
  佛已经很清楚开示:菩萨证悟般若,心得决定而无所怀疑,且如实转依以后,成为七住位不退的菩萨。所以说,菩萨真见道找到真心阿赖耶识,现观阿赖耶识的真如性,且如实转依以后,成为七住位不退菩萨,并不是退转者张志成所说:“菩萨悟了,就是初地菩萨”。又,菩萨真见道成为七住位不退菩萨以后,由于还有真见道之后的相见道的福德与智慧尚未进行,于是悟后还是要继续修行,一直到第十回向位满心为止,才能圆满相见道位的功德。由此可知:真见道与相见道属于唯识五位的见道所摄。
  或许有人会质疑:“有什么证据来证明真见道与相见道属于见道所摄?”正如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9的开示:【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然此见道,略说有二: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二、相见道,此复有二:一、观非安立谛有三品心:一、内遣有情假缘智,能除软品分别随眠。二、内遣诸法假缘智,能除中品分别随眠。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能除一切分别随眠。前二名法智,各别缘故;第三名类智,总合缘故。法真见道,二空见分,自所断障无间解脱;别总建立,名相见道。】略为说明如下:“由于菩萨经过久劫不断地加行而没有被疑心所间断,这样而具足了别相上的全部真如智慧生起的时候,再来体会真如,就名之为通达位的菩萨。当菩萨第一次照见真如理时,也可以叫见道,然而这个见道略有两种:那就是真见道及相见道;所谓的真见道,是说证得真如时所发起的根本无分别智,也叫作总相智,实证了人我空及法我空所显的真实理,于是真实断除了烦恼障与所知障中与意识心相应的分别随眠;这要经历很多剎那的观行,才能使真见道的功德究竟圆满,但由于所观察的真如法相前后平等的缘故,就说是真见道的一心。所谓的相见道,它包括了观察真心非安立谛三品心:第一种是内遣有情假缘智,能断除软品的意识心相应的分别随眠;第二种是内遣诸法假缘智,能断除中品与意识心相应的分别随眠;第三种是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能断除一切与意识心相应的分别随眠。前面两种的智慧称之为法智,后面一种的智慧称之为类智,是将法智的各别所缘总合起来而观察。法智与类智合起来,叫作别相智;也就是说,相见道是效法真见道对于第八识真如法性的人法二空的各种法相加以观察,特别是注重于见分来作观察、来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因而获得心心无间的解脱;由于是从总相智与别相智的差别来作不同的建立,因此真见道之后的见道,称之为相见道。”
  从 玄奘菩萨的开示可知:菩萨的见道有两种,那就是真见道及相见道。“真见道”是指菩萨亲证一切有情真心阿赖耶识的真如法性,现前观察阿赖耶识的真实性与如如性,有了根本无分别智。“相见道”是指菩萨悟了以后,有了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来观察阿赖耶识有种种不同的法相,最后圆满前面所说的三种智慧,称之为后得无分别智。唯有菩萨具足了这两种见道,才可以称为见道圆满的菩萨,未来才能够称为已生如来家的初地菩萨,所以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9才会开示:【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此时,菩萨尚未圆满阿罗汉的果证,于是开始进行大乘四圣谛十六品心、九品心的观行,一旦加行圆满,就能成就阿罗汉的果证。
  然而,菩萨完成大乘四圣谛的加行而成就阿罗汉的果证,以及有了初分的无生法忍,就能进入通达位的初地菩萨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菩萨尚未发起十大愿。菩萨了知这个道理,于是将《华严经》卷23的十大愿在佛前发愿,而每一个大愿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无有休息——亦即菩萨尽未来际广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就算成佛了也不会停止。然而菩萨到了这个地步,就可以称为初地菩萨吗?对不起!还不能!为什么?因为菩萨对这十大愿的增上意乐到底清净了没有?也就是菩萨对于经历久劫广度众生的念头到底有没有迟疑?到底有没有畏惧?乃至成佛了,都不能休息。如果菩萨有一丝一毫的迟疑、畏惧的念头,他入不了初地;唯有菩萨心得决定而不迟疑、畏惧,这十大愿的增上意乐究竟清净了,才能成为通达位的初地菩萨。
  从这两集的说明可知:菩萨从十信位的资粮位开始,一直到第六度的般若快圆满时,都属于菩萨的资粮位,也就是菩萨修集福德与智慧的阶位。唯有菩萨具足了福德与智慧来庄严时,未来才有可能遇到真善知识的教导、未来才有可能证悟。如果菩萨没有具足福德与智慧,他不可能遇到真善知识及其教导,更不用说他未来能够证悟了。当菩萨具足了资粮位应有的福德与智慧,也遇到真善知识教导参禅正知见去参禅,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慧,就能证得阿赖耶识的真如法性,之后也如实转依,于是成为真见道的七住位菩萨,这时的菩萨才刚进入见道的第一个阶段而已,还未圆满第二个阶段相见道的福德与智慧。于是菩萨开始进修相见道的非安立谛三品心的观行,得以一一经历而圆满十住、十行、十回向的福德与智慧;接着进行安立谛大乘四圣谛十六品心、九品心的观行,得以成就阿罗汉的果证;接着勇发十大愿,以及十大愿的增上意乐清净了以后,故意起一分思惑润未来生,转入通达位而成为初地菩萨了。
  接下来,谈琅琊阁的主张到底正不正确?他认为:“菩萨悟了,不仅是初地菩萨,不是正觉所说明心就是七住位菩萨,而且还同时证得真见道及相见道两种,并且先证真如,之后才能证解阿赖耶识。”像这样的说法,明显与佛菩萨的开示颠倒。为什么?大略来说,有一个大问题存在,至于其他的问题,由于时间有限,烦请各位菩萨详阅 平实导师的著作《涅槃》一书,那里有很详细的说明,在此就不多说了。这个大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菩萨悟了,名为真见道,是为见道的第一个见道,这样的菩萨也不过是七住位而已。为什么?因为 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已经开示:若菩萨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是名为七住位的菩萨;并不是琅琊阁所主张“菩萨悟了,就是初地菩萨”,这已经充分证明了琅琊阁的说法,分明违背佛菩萨的开示。
  由于此错,后来所衍生的种种问题,更是错得离谱了。为什么琅琊阁会错得这样离谱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琅琊阁误解了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9这一段的开示:【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玄奘菩萨说此加行位,它包括了菩萨悟前所进行的四加行,以及地前所进行的大乘四圣谛十六品心、九品心的加行在内;为什么?因为 玄奘菩萨说了上面这一段话以后,随后开示:然此见道略说有二,那就是真见道及相见道。可见 玄奘菩萨所说的加行其实有两种,那就是悟前的四加行,以及地前的大乘四圣谛十六品心、九品心的加行,并不是琅琊阁所认为只有地前的加行。所以他才会主张:菩萨悟了,是先证真如,之后才能证解阿赖耶识而成为通达位的初地菩萨,并不是正觉所说的七住位菩萨。然而,他又无法圆满 玄奘菩萨所开示的“真见道之后还有相见道要修行”,于是故意歪曲 玄奘菩萨的开示,所以才会主张:菩萨悟了,同时证得真见道及相见道两种。
  从这里告诉大众一个道理,要如实理解佛菩萨的开示,真的很不容易。为什么?因为菩萨修行有五十二个阶位,每一个阶位都有它相应的次法与法。如果没有圆满这一阶位的次法,想要圆满这一阶位的法,那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能够到下一个阶段修行了。同样的道理,琅琊阁与退转者张志成都是新学菩萨,其修行的时劫尚短,不过是十劫、百劫而已,他们于法上、于事相上一时不顺遂,以及受到恶知识的余毒所害而不知,于是造文来评论 平实导师,将自己置于非常的危险当中,所以大众应该引以为鉴,避免再重蹈这些人的覆辙,不仅让自己陷于危险当中,而且也延迟了自己的成佛时间,那可就不好了。
  说到这里时间已经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读书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