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05 第四章 大慧与天童同一所证:如来藏

   日期:2018-07-11     作者:三乘菩提    
  第四章 大慧与天童同一所证:如来藏
  虎丘绍隆一脉,由于兼弘宏智正觉的默照禅,数传而至大慧入灭后六十余年,已堕入离念灵知意识心中!更何况明朝中叶以后之虎丘后人所住持之天童山道场,当知更难以远离默照禅所堕之离念灵知意识境界也!然而天童宏智正觉禅师,却是以第八识如来藏为证悟之标的,不是弘扬其默照禅的虎丘后人所堕的离念灵知心也!有语录为证:【只如四大坏、五蕴空,六根昏塞,七识舍尽〔注〕,平生伎俩总做不得,平生知解总忘了也!亲属留不住,好玩将不去,无家可坐、无地可安,直得无一丝毫许粘缀处。且道:正恁么时,真实人作么生履践?还相委悉么?】(宏智禅师《崇福禅院语录》)〔注:无余涅槃中,无十八界存在──五色根、意根心、六识心、六尘界都已灭尽。〕
  语译如下:【只如舍寿入涅槃之时,四大之身坏了,五蕴也都空尽了,眼等五色根及意根心都如同被塞住而昏暗无知了,眼耳鼻舌身意识及第七识意根也都舍掉了,这时一生所作的种种方便善巧都无法做什么了,一生所学得的知解也都忘光了,世间的亲属也无法留在身边了,自己所喜爱的珍玩也带不去,到那时无家可住、无地可安,真的是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粘粘处。你们大家且说说看:到这个时节,真悟者是要怎么来履践佛法的呢?你们还知道么?】这就是天童宏智正觉禅师所说实证无余涅槃的无境界境界。岂是离念灵知意识觉知心的境界?这时正是:只剩下一个如来藏真识,离见闻觉知而无依倚的如来藏自住境界。如是一无所住,方是真实无余涅槃出三界处,这就是禅门祖师所证的牢关境界。〔编案:此一正理, 平实导师于公元二千年元月十五日晚上演讲时,已经公开宣演过了;后来并且整理成文字,于公元二○○一年元旦,以《邪见与佛法》为书名,印成书籍公开流通。欲知其详,请径向正觉同修会索阅。〕
  又如:【〔天童宏智禅师〕举:九峰在石霜作侍者,霜迁化后,众欲请堂中首座接续住持。峰不肯,乃云:“待某甲问过,若会先师意,如先师侍奉。”遂问:“先师道:‘休去歇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一条白练去。’且道:明什么边事?”座云:“明一色边事。”峰云:“恁么,则未会先师意在。”座云:“尔不肯我哪?装香来!”座乃焚香云:“我若不会先师意,香烟起处,脱去不得。”言讫,便坐脱。峰乃抚其背云:“坐脱立亡则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宏智禅师〕颂曰:石霜一宗亲传九峰,香烟脱去正脉难通;月巢鹤作千年梦,雪屋人迷一色功。坐断十方犹点额,密移一步看飞龙。】(《天童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二)
  这就是天童宏智禅师的开示,但因古时言语时隔千年,后人很容易误会,如今语译如下,以飨大众:【天童宏智禅师举示一件公案说:九峰道虔禅师在石霜庆诸禅师座下当侍者,石霜禅师迁化入灭以后,大众想要请堂中首座接续石霜的住持位子,侍者九峰禅师不肯,所以就说:“且等我问他悟了没有再说,如果他会得先师开悟之真意,我将会如同侍奉先师一样的侍奉他。”就去问首座:“石霜先师曾经说道:‘把六尘万法休去歇去,一念万年而都不改变去,犹如寒灰枯木一般没有一丝一毫的苦乐之情去,就像是一条白练那样前后都没有丝毫的改变去。’且道:石霜先师这些话,说的是什么样的境界?”首座答复说:“这是让我们明白一念不生境界的事情。”九峰禅师听了就说道:“若是如此,那你根本就没有体会到先师石霜禅师的真正意旨。”首座说:“你不肯定我哪?装香来!(我证明给你看!)”首座焚香时就说:“我如果真的没有体会到先师的真实意旨,那么香烟上的火灭了,香烟接著生起的时候,我就无法脱去。”刚才讲完话,香烟上的火刚刚熄了,香烟即将出生时,首座便坐著舍寿了。九峰道虔禅师见他走了,就抚摩首座的背,并且说道:“坐脱立亡的功夫,你算是有了;可是先师石霜禅师证悟的真实意旨,你首座就算是作梦,也还是梦不到的。”天童宏智禅师举说这个公案以后,就作了一首颂说:石霜禅师这一宗的法脉,亲自传给了九峰道虔;首座纵使能在香烟生起之前就坐脱了去,其实禅门正脉他还是很难通得过的。自远古就一直存在著的月亮里面的鸟巢中那只鹤,一直都是一念不生的,可是它如今还是正在作千年之梦,仍然没有醒觉过来;住在雪屋里的人们,到现在还是沉迷于一念不生的一色功夫中。我宏智正觉为你们大家说了吧:即使你这个一念不生的功夫非常的好,能够坐断十方善知识的舌头,其实仍然是像鲤鱼一样无法跳过龙门,仍然会被点额而退回来的;假使真的想悟入的话,我劝你们:不妨把你的脚隐密的移一步,就可以看到飞龙了。】(平实案:古来相传鲤鱼长大后,如果想要变为飞天之龙,就会游向龙门;如果能够一跃而过,就会变成龙身而向天空飞去。如果跳不过去,就会被天人在额头上点一个红点作记号,表示它已经到龙门考验过了,以后没有机会再跳龙门了。)由此可见,天童宏智的证境,其实并不是一念不生的境界相;他恐怕大众误会了他的默照禅真义,所以特地提出这个公案来作说明,表示一念不生的离念灵知境界,不是石霜、九峰以及天童宏智自己的悟境。
  他又有别的开示:【举:法灯开堂,谓众云:“山僧本欲跧栖岩窦,又缘清凉老人有不了底公案,今日出来为他分析。”僧问:“如何是不了底公案?”灯便打云:“祖奶不了,殃及儿孙。”僧云:“过在什么处?”灯云:“过在我殃及尔。”师云:这僧若是个汉,出来便与掀倒禅床,不唯自己有出身之路,亦免见祖奶不了,殃及儿孙。】(《天童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三)
  语译如下:【天童宏智禅师举示一个公案:法灯禅师开堂那一天,告诉大众说:“山僧我,本来是想要栖息在山岩石洞中;可是又因为清凉老人身后有一件还没有了断的公案,所以山僧今天出来为他分析。”僧问:“如何是清凉老人未了的公案?”法灯禅师听了就打那僧,又说道:“祖父与奶奶了不掉这件事,所以今天殃及儿孙。”那僧问道:“我的过失在哪里?”法灯禅师回答说:“过失是:我殃及你。”举示了这个公案以后,天童禅师就说道:“这僧如果真是一条汉子,当时站出来,便好把法灯禅师的禅床掀倒,不但是自己有了出身之路,也可以免掉死后见了祖父、奶奶时仍然了不掉这件公案,反过来还会殃及他自己的子孙。”】天童只教那僧出来把法灯禅师的禅床掀倒,说这样一来就会有出身处,何曾教他一念不生?由此开示,也可以证明:天童宏智禅师不是以静坐保持一念不生的境界,作为证悟的内涵。所以他的默照禅所悟,仍是如来藏,不是离念灵知意识心。
  又如天童宏智禅师的另一个开示:【师乃云:是我自家底,是你诸人底,是三世诸佛底,是六代祖师底;各各分上六六三十六,这里生心即乖、动念即错。若有个汉,四棱著地掀斡不动,也较些子,便能向今时卓卓地,了无一法著彼,了无一法著我;自在人间,无往来相。彼具足是我,我具足是彼,法法住自位,所以道:性自平等,无平等者。若是恁么去也,是一个了事衲僧;更须退步,更须就己,便知道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这里不著一点,不挂一丝,拈转壳漏子,与虚空合。合底是什么?若无合者,争辨虚空?若有合者,却成两个。那时明历历地要眼,净裸裸地要身,拨转机轮,便能向今时作用。若识得本来头,一切心皆是个心,一切法皆是个法,坦然平等恰恰具足,便知道“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若恁么十成时,好个禅和子。而今,人却道:“曹洞禅没许多言语,默默地便是。 ”我也道“你于个时莽卤”,我也知“你向其间卜度”,殊不知虚而灵、空而妙,岂不见僧问石门:“如何是和尚家风?”门云:“物外独骑千里象,万年松下击金钟。”是恁么行得到,恁么透得彻,不向死水里浸却。又不见僧问梁山:“莫便是和尚安身立命处也无?”山云:“死水不藏龙。”“如何是活水里龙?”山云:“碧潭不吐雾。”你若识得死底,便是个活汉;你若识得活底,便是个死汉。须是向静悄悄处惺惺,闹浩浩中历历;便知死中常活,不被空碍;活中常死,不被物碍;有不是有,无不是无。芭蕉和尚道:“你有柱杖子,我与你柱杖子。你无柱杖子,我夺你柱杖子。”所以六祖云:“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既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方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珍重!】(《天童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五)
  在此一段开示记录中,天童宏智举出一件石门禅师与僧人间问答的公案,指示说:应当这样在问答之中就悟了去,不是静坐一念不生而求悟。天童禅师说:静坐求一念不生,那是死水;所以说“不向死水里浸却”。由此可见他的悟处,决非静坐到一念不生时,把离念灵知境界当作是悟境。所以他不肯当时人静坐时以一念不生的离念灵知境界当作是悟,所以斥责道:“而今,人却道:‘曹洞禅没许多言语,默默地便是。’”一句话就把那些误会曹洞宗旨的禅师们都骂了!因为曹洞宗后人总以为:静坐时心中默默无言的觉知心便是真实常住心,心中起了语言文字就是离开悟境。如今弘扬默照禅的大师们!可得记住默照禅鼻祖天童正觉禅师上面的开示!
  接著天童禅师就说道:“我也道‘你于个时莽卤’,我也知‘你向其间卜度’。”语译如下:【我也知道“你正是在这个时候莽卤的承担起来了”,我也知道“你这时正在一念不生的境界中思量这样子是否就是悟了”。】这岂不是已经骂尽今时弘传默照禅的大师们了?岂不是预先骂尽晚明年代的天童山不孝弟子圆悟法师?岂不是预先骂了雍正皇帝了?难道今时的大师们,还要继续在一念不生的长时间或短时间上面来计较悟或未悟么?
  天童正觉禅师又有这样的开示:【师乃云:“兄弟!有底道:‘三十年、二十年、三年、五年,在丛林中恁么做。’也道‘我参禅学道’,若不曾到底,有甚么用处?你但只管放教心地下一切皆空、一切皆尽,个是本来时节。所以道:‘一切皆从心地生,除去一切生底,还是本来心地。’者个心地平等普遍、普遍,无有不在,无有不满。既心地上生相,尽十方三世,无有一毫自外而来,俱从个里发现。便知道‘万法是心光,诸缘唯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心无形影,对缘即照;所以假虚空为森罗万象之体,假森罗万象为虚空之用;一切诸法皆是心地上妄想缘影,譬如湛水因风成波,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尔心地上,存许多善恶等相,便是水上波浪;风休波灭,不是水灭;善恶相尽,不是心灭,本来一段事空不得。若是坐禅底人,风尘草动自看得出,不可道是说经说论;此是马鸣祖师恁么道,分晓直是分晓。诸人若到恁么时节,自然恰恰好好。古人道:‘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此是全身应现。”】 (《天童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五)
  这一段开示中,斥责的仍然是一念不生时的离念灵知心也;因为离念灵知心,根本无法出生十八界法中的任何一界,更何况能出生十八界的一一界?然而天童禅师说的真实心,却是能生万法的心,当然不是离念灵知心。因为离念灵知心必须有意根与法尘为缘,才能从真心如来藏中出生,是缘起法,也是被生、所生的法,所以是生灭法,不是常住而能生一切法的心地。常住而能生一切法的心地又是什么心呢?天童宏智禅师说道:“若是坐禅底人,风尘草动自看得出,不可道是说经说论;此是马鸣祖师恁么道,分晓直是分晓。”坐禅的人开悟时,是在风尘草动中看出端倪来的,不是坐在一念不生中而当作是悟境;只要是看出个端倪来了,说出来的法就像是讲经说论一般,但他其实不是从经论中取出来讲的。宏智禅师又说道:这就是马鸣祖师这么说的妙法,实在是太分明了!然而马鸣祖师说的实相法又是什么呢?正是第八识如来藏!由此证明了天童宏智的默照禅,证悟之标的正是第八识如来藏,不是离念灵知意识觉知心!大师们读到此处,也该觉醒了!如果找不到如来藏,就依天童禅师讲的:把所生法的十八界都除去以后,剩下的又是什么?天童说:剩下的还是本来心地。
  天童宏智禅师又开示:【师乃云:“真实到处,廓落无依;更唤甚么作‘十方壁落’?更唤甚么作‘三世机缘’?一尘不受,法法同体,人人同心,只个自受用身,十方无不周遍。既知周遍,尽法法头上、佛佛心中具足本体,更有甚么事来?只者一尘,也是尔本体,也是尔本心,也是尔本相,也是尔本智;所以道:‘若色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若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诸兄弟!是须恁么!尔还曾空得心缘来么?还曾空得身相来么?尔若空得尽,不只是空,那时灵灵历历地,虚中明白;若恁么时,不是空了底时节。底也如是,表亦如是;在尘也如是,在法也如是;无有诸佛不如是,无有众生不如是。众生也具足如是,诸佛也具足如是;众生放得落,诸佛提得起;是以诸佛与众生同身共命,只个一念元同法界。所以道:‘上无攀仰,下绝己躬。’直是磊磊落落、浩浩荡荡,正恁么时,作么生体悉?言语道断,非去来今。珍重!”】(《天童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五)
  天童正觉禅师这一段开示中说的真实心是“一尘不受”的心,而且是无始劫以来一向都如此的;但是离念灵知心却是六尘都受的心,无有一尘不曾受;正当离念灵知现行而存在的任何一个当下时刻,都是正受六尘的。即使是在定中,也还是离不开定境中的法尘境界,并不是天童所说一尘也不受的真心如来藏。离念灵知心,必须依靠意根与法尘为缘,才能生起现行;若无法尘与意根为缘,离念灵知心就永远都不可能生起;所以当祂存在的任何一个刹那,都是要依靠法尘或六尘具足,才能够生起现行的,绝对不是一尘不受的真心。由此可知,天童宏智禅师证悟的内涵,决非离念灵知意识妄心。
  宗门之所证,必须是万法之根源心,方可谓之为悟也!天童上一段开示中也如是说:“法法同体。”不论是日常生活中的六尘,或是定中的定境法尘,同样是从真心中出生的,同样是真心的一部分;而且觉知六尘的离念灵知心,以及觉知定境法尘的离念灵知心,也都是真心所出生的,同样是真心的一部分,所以天童禅师说法法同体;意谓离念灵知与有念灵知心,以及灵知心所面对的六尘或定境中的法尘,也都是从同一心体中出生的,这才是法法同体;所以天童说:“只者一尘,也是尔本体,也是尔本心,也是尔本相,也是尔本智。”离念灵知心则是面对一念不生的法尘,只能存在法尘、五尘之境界中,离六尘就不能存在的,所以不是出生法尘而与法尘同体的。如果所悟的心,不是能出生六尘、能出生离念灵知心的心体,那就不是法法同体的了。
  天童又说:“尔若空得尽,不只是空,那时灵灵历历地,虚中明白;若恁么时,不是空了底时节。”如果能把色身空尽、把觉知心空尽、把离念灵知心空尽了,那时可不只是空无,而是有一个心极为灵感而与你相应的,那个心是时时刻刻都历历分明的在了知离念灵知心的你正在想什么,祂虽然无形无色犹如虚空,却不是空无的空,不是空掉一切的时节。默照禅的真义,就是默照一切虚妄,最后只剩下一个真实存在的心,那就是天童所讲的“此是马鸣祖师恁么道”的如来藏真心了!这才是天童宏智禅师默照禅的行门方法,不是默照有念或离念的意识境界,不是默照长时间的一念不生,更不是默照“前念已过、后念未起之间的短暂离念灵知境界”。然而世人阅读天童宏智祖师的语录时,往往错会,误认妄心为真,则难免沦落生死、永无尽期。
  今以天童之开示为证:【在里不遗照,在外不涉缘;只个惺惺能照底,在者边不被诸法转,在那边不被寂灭拘,所以道:“迢迢空劫莫能收,岂与尘机作系留?”若能恁么去也,生死了不著我,因缘了不牵我,在生死因缘中恰恰自在。生时辊底来,更无异相;正无异相时,在法法真头头准,一切诸相即是自心,所以道:“万法是心光,诸缘唯性晓。”若能在一切处、一切时,不被诸缘笼络,是大智慧人。破尘出经卷,量等三千界,只是诸人妙净明心,在一切尘一切刹,与法界等;清净如满月,妙明常照烛,于诸缘中出一头地。古人道:“即此见闻非见闻,更无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浑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天童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五)
  诚如天童所言:“只个惺惺能照底,在者边不被诸法转,在那边不被寂灭拘。”这个惺惺能照底,在这边不被诸法所转,在那边不被寂灭所拘系。何谓这边?谓真心如来藏在三界生死中,从来不曾被六尘诸法动转过。何谓那边?谓无余涅槃之中;诸阿罗汉的真心如来藏在无余涅槃之中,也是一样不会被寂灭所拘束的。何谓惺惺能照?惺惺者离六尘而了了分明,不在六尘中起见闻觉知,却能够了了分明的观照祂所出生的种种法,故谓惺惺;真心从来不曾昏沉、睡眠,永远清楚分明的了知祂所观照的六尘以外一切法;亦谓二六时中,不论是眠熟位、正死位、闷绝位、处胎位中、灭尽定中,都是永远惺惺了然分明而不昏沉,这才是真正的惺惺。能照者,谓能了众生心行,能了异熟果报的时节因缘以及山河大地一切世界;小者,举凡七识心之心行所欲,真心如来藏都一一了知而无遗漏,故说能照;大者,举凡山河大地、十方世界万法,都在祂所默照之中。
  这个“在者边不被诸法转,在那边不被寂灭拘”的如来藏心,才是天童所说的“惺惺能照底”,不是在讲觉知心的长时间离念境界,或是短时间离念境界,或是前念与后念中间的刹那离念境界,这都是意识觉知心的六尘中的境界,不能超脱于六尘之外。因为不能超脱六尘以外,所以常常会被六尘所转,常常会被诸法所转。离念灵知心住于寂静无声、无念境界时,正是被一念不生的寂静境界所拘;不能像如来藏一般在吵杂丛闹的境界仍然寂灭,也不能像如来藏一般在寂灭境界中却又能够不断的应对七识心、应对离念灵知心的心行,所以祂是永远都不被寂灭境界所拘而自由运行的。离念灵知心则无法如此,所以不是天童所说的真心。
  离念灵知心,永远都不离六尘或定境中的法尘境界,而且眠熟就暂时断灭了,不再惺惺了,也不再历历分明了,这不是真正永远惺惺的真心,故非天童所说的惺惺历历之心。离念灵知心又不能确实了知七识心的心行,因为离念灵知心正是七识心自己,不是相对于七识的存在而了知七识心行的真心。而且,离念灵知心对于祂自己的心行,也是常常不能确实了知的,所以常常有人这么说:“潜意识里的想法,自己往往是不知道的”。然而真心如来藏对七识心的想法,从来无有不知者,这才是真正能照之心,这才是天童所说的惺惺能照之心。
  然而真心如来藏虽然永远都惺惺而能照,每一刹那都是如此而不曾间断过;但祂却不是想象之法,也不是离念灵知心的了了分明的了别性,而是六尘以外的了别性,祂不在三界中的六尘诸法上面了别,所以祂陪著众生在三界中时,祂自己不会落入三界六尘中,所以就没有善恶分别,也没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当然不会被诸法所转而动心。等到祂出了三界时,在无余涅槃那边时,却又不会被涅槃中的绝对寂静境界所拘系,祂自己无所谓寂灭或丛闹可说,因为祂从来不在六尘中,也不住在寂灭的境界中;只有会与六尘相应的离念灵知心,才会有喧闹或寂静可说,所以真心如来藏是永远都不会落入寂灭或喧闹二边的,但是离念灵知心却完全无法住于这种二边都不到的境界中,所以说,天童宏智的悟境,决定不是离念灵知的境界。落在离念灵知心而大力弘扬默照禅的大师们!您现在应该清醒了。
  所以天童随即又道:【若能恁么去,闻声便悟道,见色便明心。到恁么时,不被一切法碍,物物皆自己,心心绝诸缘,何处不成等正觉?何处不转大法轮?何处不度脱众生?何处不入般涅槃?若论此事,不论僧俗,不在久近;若尔一念相应,照体独立,物我皆如;在一切时,圆陀陀、明了了、净裸裸、赤洒洒,堂堂地现前,在一切时成佛作祖。只为尔放不下,自筑界墙,便见有自它;是尔自碍三界,三界岂曾碍尔?若自不作障碍,便是普遍底身、普遍底心,是大自在底汉。】(《天童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五)
  依据天童禅师这一段开示,他所悟到的心,是心心绝诸缘的,是随处都成等正觉的,是时时刻刻都在大转法轮的;悟前本就如此,悟后也是如此;屙屎送尿时莫非如是,也是随处都住于涅槃境界中的,不是灭了十八界才出现涅槃境界的。天童说的真心也是随时都在度众生的,是悟前就已在度众生的,是一切有情、无情都在炽然说法的。但是离念灵知心,显然无法如此;这些开示,都显示天童宏智禅师的悟境,决不是离念灵知意识心。一切真悟之人,皆得从禅师开示语中,随即分判其悟之真与假,错悟之人所不能知也!错悟者说法,有时学真悟者所说,一定有个现象:有时歪打正著而说对了,然而大部分都说错。真悟者所说的真心,一切时都说对,不会说错法。天童亦复如是,处处皆依第八识如来藏之体用而为人开示,同于大慧之悟处一般无二,都不是静坐长时间的一念不生,而是忽然间一念相应而悟入的。特以默照之法极难证悟,每每令人久坐默照而难免同堕离念灵知意识心境界中,是故大慧在面见天童之前说为默照邪禅,非无因也!大慧后来说的默照邪禅,则是指误会天童默照禅开示的学人,而不是指天童自己的默照禅了。
  天童正觉禅师云何亦是以第八识如来藏为悟?今以其开示,举示天下一切真悟之人,即知平实不曾谬言也:【师乃云:“衲僧家,做得妙,田地自然稳密,受用不妨萧洒。有底如俊鹞打鸠相似,打著打不著,便恁么去;有底如钝猫候鼠相似,候著候不著,只恁么守。直饶打得著、候得出,若体若用,自然有个省发处。所以沩山问仰山:‘终日只闻子声,不见子形。’仰山撼茶树;沩山云:‘子只得其用。’仰山云:‘和尚作么生?’沩山良久;仰山云:‘和尚只得其体。’兄弟!得体底人,生死摇动不得;得用底人,纵横留滞不得;若也在表,不被物碍;在里,不被寂困;往来宛转,自然成一家去。方知沩山得体、仰山得用,他家父子有相就底处所,亦有相夺底时节。若也打得彻去,方知沩仰父子俱不虚弃:在体时,体中得用;在用时,用中得体。所以道:‘借功明位,用在体处;借位明功,体在用处。’且道:总不借时如何?偏正不曾离本位,无生那涉语因缘。”】(《天童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五)
  这一段开示,真正明心的人,一读就懂,说的正是第八识如来藏的体用内涵;这绝对不是离念灵知意识心能套用上去的,不是专在一念不生的惺惺寂寂境界相上面用心的。由此证实:天童宏智禅师是以第八识如来藏作为证悟标的。天童说:“有底如俊鹞打鸠相似,打著打不著,便恁么去。”这就是大慧的看话禅行门。天童又说:“有底如钝猫候鼠相似,候著候不著,只恁么守。”这便是天童弘扬的默照禅。二门都可得悟,平实今世即是以默照之法而在静坐中悟入,所以默照禅并非不能悟入,只是极为困难;证悟后了知这里面的关节,所以平实度人以来,禁止学人静坐求悟,规定会中学员必须学会看话头,在俊鹞打鸠当中悟入。二法虽有难悟易悟的差别,但都有可能悟入,所以天童说道:“直饶打得著、候得出,若体若用,自然有个省发处。”直到有个因缘出现了,打著了或候著了,真心如来藏的体与用,自然就都明白了!
  所以天童云:“若也在表,不被物碍;在里,不被寂困;往来宛转,自然成一家去。”这是说:如来藏在事相表面上,不被一切物所障碍,不被六尘万法所转,却又不妨碍祂常住在寂灭境界中;当祂常住于寂灭境界中时,却又同时可以事事无碍的运作不断,也能在语言文字喧闹境界中保持寂灭境界而继续运作不断。乃至觉知心正在梦境中颠倒时,或觉知心断灭而眠熟、而入灭尽定时,祂都继续保持著寂灭境界而又运行不断。证知如来藏而现前观照到祂的这种不被物碍、不被寂困的实相境界时,往来宛转一切万法,都汇归于如来藏了,自然就成为一家子里的法了,妄心、六尘万法也都归如来藏所有了,自然就成为一家子的法了,这时又岂有真心、妄心可分别?这就是天童禅师所悟的心,当然不是离念灵知心所能做得到的,当然不是离念灵知心所住的境界。
  天童禅师又引述南泉普愿禅师之语,破斥能见、能闻底意识觉知心:【南泉和尚道:“我十八上,便解成家立业。若当时识不破,过后望崖赞叹,已是剑去久矣!更向根境法中捏怪道:‘闻底岂不是佛?见底岂不是佛?’用根、境、识作道作理。直饶尔安排得顺,斗饤得成,远之远矣!那时做手脚不办,又是七颠八倒,向甚么处洗得头面净?向甚么处著得手脚稳?尔但一念万年去,口边白醭去,便有相应底时节。”古人不曾将一言一句向者边为人,只教尔了却那边,却来者边行履。】(《天童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五)
  然而今时诸方大师与禅和们,同堕于离念灵知心而自以为懂得默照禅以后,浩浩同声总道是悟,却不曾认真读取天童开示以了解默照禅的真义及诸祖真言,都不肯依 佛陀经教寻觅真心如来藏,只在根、境、识上作道理,更道能闻底是佛、能见底是佛,总落在能觉能知意识妄心上面,依旧道眼未明、生死不了,更与真善知识诤竞,妄言禅宗所悟的真心不是第八识如来藏,如是之人落入意识妄心中,我见、常见尚且断不了,能有什么功德受用?所以天童便把赵州的开示取来说向众禅和:“更向根境法中捏怪,道:‘闻底岂不是佛?见底岂不是佛?’用根、境、识作道作理。”如是破斥了能闻、能见底意识心以后,天童随即又道:“如今一般汉,将禅册子上言语,作道作理、作佛作法,几时得了去?”教导大家:务必真得求证如来藏以后,才能真的懂得祖师言语中的密意。果真天童所悟得底是离念灵知意识心,他又何必取南泉普愿禅师这一段开示来斥责自己?大师们读到天童这段开示以后,总该觉醒了吧!总该扬弃离念灵知心是真实心的邪见了吧!
  天童禅师所悟之心,体性完全同于第八识如来藏:【所以道:“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无瑕。”个时平等平等,无起灭无往来,无好恶、无取舍,恰恰好好是平等相。若有少分相触,便成碍塞。】(《天童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五)意谓真实心如来藏,“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无瑕。”如来藏是万法之根源,是世间、出世间万法之法源,但是自己却从来不去了别万法,也不去了别自己所有的无量功德法,祂从无始以来就是无好、无恶,无取、无舍,恰恰好好是平等相。反观离念灵知心,正当一念不生之际,也还是有好恶之心行不断,也还是正在了知好恶,也还是能返观自己是否起了好恶之心情,决定不是无好、无恶的心;而且正当离念而了了分明时,对于善事恶事、美丑净秽也都懂得取舍,不是真离善恶取舍的心,并非真的平等相,所以都不符天童宏智所说的恰恰好好是平等相。
  如何证明天童宏智之所悟同于大慧宗杲?有其开示为证:【〔天童宏智正觉禅师小参开示云〕昔日,意上座问洞山云:“‘如如遍’居前?‘不如如遍’居前?”山云:“如如遍居前,不如如遍亦居前。”意云:“如如遍分其优劣?不如如遍分其优劣?”山云:“如如遍分其优劣,不如如遍亦分其优劣。”意云:“何分彼此?”山云:“亦分亦不分。”意云:“如何是分?”山云:“如如遍。”意云:“如何是不分?”山云:“不如如遍。”意云:“莫便是‘通身不通身’边事?”山云:“不是者个道理。”意云:“是甚么道理?”山云:“是如如遍、不如如遍道理。”复云:“意上座欲知么?一似八十老婆嫁与三岁儿子,年虽长大,要且被他三岁儿子索唤,不得自由。”后,僧举问曹山:“如何是八十老婆?”山云:“纷纷白发连头雪。”僧云:“如何是三岁儿子?”山云:“不为主。”僧云:“为甚么不为主?”山云:“不见道‘三岁儿子一切过不得’?”僧云:“既是八十老婆,为甚么嫁他三岁儿子?”山云:“直得似八十老婆,始解奉待〔注〕他。”师云:“兄弟!举、则举了也!且作么生履践?若是久参高德,直下不疑;后进初机,大须子细。”】(《天童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六)(注:奉待二字,今时闽南、台湾地区仍常用之,谓奉侍及款待之意。)
  天童禅师特地举示此一段洞山良价禅师开示的公案,为大众开示。如今篇幅所限,平实且不一一语译,但举其中一句洞山的开示,便可让大众证知天童所悟决非离念灵知心,正是如来藏识也:“意上座欲知么?一似八十老婆嫁与三岁儿子,年虽长大,要且被他三岁儿子索唤,不得自由。”若依雍正皇帝、晚明天童山圆悟法师等人落处之离念灵知心观之,则绝对无法与曹洞宗最高祖师洞山、曹山之开示相应,也绝对无法与默照禅鼻祖天童宏智之开示相应,根本无从印证之;但若以大慧宗杲之话头禅参究而悟入者,则此一曹洞宗宗祖之开示,即完全相符相契,绝无丝毫隔阂。由此证知大慧与天童所悟同一无二。
  离念灵知心,以当今人类而言,最多不过百岁、一百五十岁,不过此数;离念灵知心唯有一世故,不能去到来世故,非从往世来到此世故。若以无始劫来本自存在之第八识如来藏较之,以无始劫常住之如来藏作为八十岁婆子而譬喻之,则将离念灵知心譬如三岁儿子者,绝无过贬之处;然而真心如来藏这个“八十岁”的“老”婆子,却是如同嫁给三岁儿子一般,处处听从三岁儿子索唤,从来不得自由。然而不自由之中,却又无比自由,从来无拘无束。依大慧参话头方法而真悟得如来藏时,曹洞宗祖洞山良价禅师与天童宏智这个譬喻与开示,却可以完全印证无误。反观古今自认为曹洞宗正统继承人之大禅师们,落入离念灵知心以后,对于曹洞宗祖此一开示,却是完全不懂;面对大慧后人举示此一公案而探询时,只能个个面露窘色,一语不发;除了顾左右而言他以外,别无作略可行。然而天童宏智禅师为何却故意举示此一公案,用以开示学人?由此当知天童宏智所悟者,绝非古今崇尚默照禅而堕于离念灵知心之人所能臆想而知也! 譬如天童后面又补了一句曹洞宗始祖曹山本寂的开示说:“直得似八十老婆,始解奉待他。”若是离念灵知心,懂得奉待阿谁?但是如来藏──他──却懂得奉待三岁小儿离念灵知心。这个老婆子若不是“八十岁”了,还真奉待不了离念灵知心这个三岁小儿呢!这又岂是落在离念灵知心的大师们所能窥知其中密旨的?
  虽然天童禅师默照之法不佳,致彼曹洞宗的徒众们难得悟入,然其开示却又常常举示法身慧命出生因缘、处处指授,未尝辜负人:【是汝心不知,非汝心不会;不会无不会,不知无不知;只个不会、知,殊特也大奇。忆得赵州问大慈:“般若以何为体?”慈云:“般若以何为体。”州呵呵大笑;来日,州扫地次,慈却问:“般若以何为体?”州放下扫帚,呵呵大笑。兄弟!大慈、赵州两员古佛,一期相见不妨奇绝,且作么生商量?明中呈伎俩,是人猜搏靴〔注〕里动指头,阿谁知有?还相委悉么?休道神锋藏笑里,须知鬼箭落风前。】(《天童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五)(注:猜博靴,譬如商人作买卖时,双方各将一手伸入同一个皮制的密封套筒中,以手指互抠来示意买价、卖价,那个皮制的套筒就是猜博靴。)
  既然天童宏智禅师出道以来,都以如来藏作为开示之标的,所以说“不会无不会,不知无不知;只个不会、知,殊特也大奇”;就如有人问永明家风,永明只道个“不会”;亦如有人问罗汉桂琛,罗汉禅师也只道个“不知最亲切”,清凉文益禅师一言之下就此悟去,岂是静坐而求一念不生?又何用默照妄念而与妄念极力对抗?如今天童更举出禅门闻名古今的啐啄同时机锋,又搬出老赵州的公案来,其实都只是因为老婆心切,所以明指入处;可怜曹洞后人会不得,尽皆落入离念灵知心中,既断不了我见、常见,也破不了无始无明,依旧茫然于般若、觑不得中观、起不了种智。凡此缘由,都从默照之法难以悟入为始,复因不肯信受大慧参话头之妙法为中,又因慢心不信真善知识开示为末,所以由始至终无有入处;天可怜见,大慧为众人指出一条明路,大众何不依从、以利自他?
  从天童宏智禅师一生引述之公案及开示观之,显示其所悟者同于大慧一般无二,然而却教人以默照之法,欲以之求悟如来藏者实难,是故大慧禅师悯诸学人,不得不破之,致有是言:【既未到这个田地,切不可被邪师辈胡说乱道引入鬼窟里,闭眉合眼作妄想。迩来祖道衰微,此流如麻似粟,真是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深可怜愍。愿公硬著脊梁骨,莫作这般去就。作这般去就底,虽暂拘得个臭皮袋子住,便以为究竟,而心识纷飞犹如野马。纵然心识暂停,如石压草,不觉〔妄念〕又生;欲直取无上菩提、到究竟安乐处,不亦难乎?宗杲亦尝为此流所误,后来若不遇真善知识,几致空过一生〔我宗杲以前也曾被这种人所耽误,如果不是后来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识,几乎就空过一生了〕;每每思量,直是叵耐〔每一次思量起这种误导众生的事情,心中真是很难忍耐得住〕,以故不惜口业,力救此弊〔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就不惜口业,尽力救治这种弊端〕。今稍有知非者,若要径截理会,须得这一念子嚗地一破,方了得生死,方名悟入。】(《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六)禅门宗旨所悟者既是第八识如来藏,则当以公案禅参究之,最为易悟;而且证悟之时,只是一念之间突然相应到如来藏,是一念之间就悟了,不是长时间久坐盘腿一念不生而说为悟。
  然而平实却有一段澧州乐普山元安禅师公案,致诸聪明伶俐阿师,以免错会:【僧问:“动是法王苗,寂是法王根。根、苗即不问,如何是法王?”师举拂子。僧曰:“此犹是法王苗。”师曰:“龙不出洞,谁人奈何?”】天童就此公案开示云:【兄弟!看他古德不守一隅;将一言半句提诱后人,甚是径直。若是大丈夫汉,向这里一呕便尽、一屙便了,空怀疑膜廉纤作么?如今咬一粒米、著一片衣,直须教脚踏实地自不欺谩。若不如是,还是欺贤诃圣去也!大须子细!莫只恁么过时,难期了日。】(《宏智禅师广录》卷五)天童以何缘故道是“一呕便尽、一屙便了”?众家禅和!于此应须仔细参详好!只恁么一念相应便得,何须竟日盘腿熬出个离念灵知境界来?又何须下座之后起念便不是悟境?更何须时时与妄想念头对抗以为保任?纵使每日从早至晚都能不起一念,如是熬得永远离念之时,却仍然只是意识见闻觉知境界,仍然被六祖所诃,依旧不通般若,还是见不到万法出生根源之实相如来藏。如是继续盲于般若实智,有何亲到处?
  更有学人认定见闻觉知心能动、能转、能作一切事,故觉知心即是法王真心;殊不知一切举止行动皆是风大所转,行阴所现,正是无表色,正是生灭法;行阴由有色阴方有,若论色阴、行阴、动转,皆是五阴所摄的虚妄法,无一真实,焉得谓动转行阴即是真实心?又如圣 玄奘菩萨的〈八识规矩颂〉中说意识心的特性:“动身发语独为最。”所以动转正是意识心的行阴,也是色阴的行阴。由是缘故,禅师每言“动是法王苗”,唯是法王之苗,绝非真实心法王也!复次,学人闻此,离却动转,则又转入另一边,便尽日里静坐以拘其身,系缚觉知心,令心不起一念,以此离念灵知心不动不转而作为真实心;但能至长时间一念不生时,便道已经开悟明心了也。然而离念及有念之灵知心,俱是妄心意识,都是依他起性心,同于雍正凡夫所住意识灵觉境界,将来五色根若坏时,即不得现行,何况能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敌不了生死也!
  复次,离念灵知心、或有念灵知心,总是时时夤缘六尘,不离六尘万法,正是轮回生死之根源,正是令意根生起执著之虚妄心也!如何可言离念灵知心即是真实心?如是而言坐至无念时即是开悟明心,佛法中决无是理也!由是缘故,宗门祖师又道:“寂是法王根。”谓觉知心若能住于寂静之境界中,则得专心致志而觅真实心如来藏也!然而寂静境界中之觉知心,终究只是证得法王之根栽罢了,尚非法王,不应执著寂静境界中的离念灵知心为真实不坏心,不可认作实相心,仍应在此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方能显现法王全身也;从此以后,不论去到十方哪一个世界,都是如此显现法王全身的。
  此谓一念不生寂静境界中之觉知心,仍然是第六意识心,终非实相第八识心;有智之人闻此,便知应以此寂静而能专心参禅之觉知心,以动静之中都能以一念不生之定力作为工具,专心求悟,以证另一从来寂静、从来离语言文字、从来不起妄想、从来不生不灭不间不断、本来涅槃之第八识如来藏。如是悟得如来藏时,须以经教一一实地检查,完全符合之后,方可说为真实证悟也!譬如符令,虽然可以号令众人,但却必须与母模套合相符,方可谓之为真。 释迦世尊一大藏教即是禅门宗旨符令之母模,大乘经教中所说,莫非宣示 佛所悟证之实相心境界,般若诸经所说莫非所悟实相心境界之智慧,乃至诸佛赖以成佛之一切种智,亦莫非第八识实相心之智慧境界;若有大师自谓为悟,欲要号令众人依止于彼而修禅法者,众人应当先行检查他自称开悟而指示别人参禅方法的符令,是否符合经教母模?然后才决定是否依止之。由此可知,经教即是检验所悟符令是否正确之模具也!既然如是,当依经教所说证悟标的而学禅、参禅;亦当依循经教所说证悟内涵而作印证,不可丝毫离于经教而自印证为悟也!
  若人不明藏识,落于觉知心意识境界中,而言开悟证圣者,皆是大妄语人也!此非今时平实方作是言,古人早已言之也!譬如《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五中,如是记载:“大慧禅师云:‘到这里,打失布袋,湛堂为我说底方便,忽然现前;方知真善知识不欺我,真个是金刚圈,须是藏识明,方能透得。’”自 克勤以下千年来之禅宗,都是虎丘与大慧之门下;然而虎丘宗门正法,数代之后即告灭没,堕入离念灵知意识心中;所余确能赓继禅宗正法密意者,则唯有大慧一脉尔,别无他人;由此可知 克勤大师以下千年之中,若言禅门最高宗师,除大慧以外,不作第二人想。然而大慧禅师千年之前,早已亲对吾人开示:禅宗之悟,如同金刚圈一般,常人悉皆咬嚼不动;唯有“藏识明(亲证如来藏)”的人,方能透得禅宗这个金刚圈。此是禅门祖师大德早就开示过的圣教,末法时世禅门愚人,却仍然不肯信受,偏要认定离念灵知意识心为禅宗所悟之标的,愚何至此?
  既然经教中所说之证悟内容是第八识如来藏心,既然大悟禅师所指示之悟道内容也是藏识──如来藏,则学禅求悟之禅和子四众,都应求证如来藏第八识心之所在,藉以发起般若实相智及一切种智妙慧;万勿再沉迷于常见外道所堕之离念灵知心境界中,此是楞严所说外道五现涅槃之第一种外道涅槃故。平实在此呼吁当今一切错悟大师及诸求悟学人,都不应求住寂静境界中而自以为是;寂静专心境界之证得,只是证悟菩提之先决条件,只是法王根,仍非法王自身,并非所悟之标的也!是故一切禅和都应将觉知心修习基本定力,令能安住于寂静而不外缘之心境中;由此缘故,便能专心致志的参禅;如是心细之故,方能一念相应而悟得本来清净自在之真实心如来藏。
  禅门证悟之境界,既是第八识如来藏,然而第八识如来藏是与第六意识离念灵知心同时同处和合运作之另一心,是与第六识离念灵知心同时存在运行的第八识心体;应以离念灵知心为工具,用以寻觅离见闻觉知之另一心体如来藏,故知禅门宗旨之行法,决非“转变虚妄之第六识觉知心为真心第八识如来藏,却将本来就是真心的第八识如来藏弃置不顾”,否则即是舍本而逐末。一切禅和子们都应先了知此一前提,都应先信受此一前提,然后参禅方有入处。若不能建立此一正确观念,则参到老死,乃至未来无量世参到驴年到来时,亦将毫无证悟之机缘;只能将错悟境界误认为是真悟,落在第六意识境界中而成就大妄语业。这是平实苦心孤诣而为大众指示参禅之方向,方向若是错误,假饶参到三十大劫以后,也仍然不免会落入离念灵知意识心中;是故,证悟之境界相,即是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因此而得现观如来藏之中道性、无我性、真实性……,一切禅和子们对此不可不知也!
  禅门宗旨所悟之内涵,唯是如来藏;这说法,并非唯有平实往世、此世方作是言,是故此说决非平实一家之言,实是古已有之,《佛祖纲目》卷四十一载云:【祖灯禅师祝曰:“色身无常,早求证悟。时至,吾将行矣!”侍者执纸求偈,灯曰:“终不无偈便未可死耶?”侍者请益坚,乃书曰:“生灭与去来,本是如来藏;拶倒五须弥,廓然无背向。”投笔端坐而逝。火化,异香袭人,舍利不可胜计。】是故宗门禅和若真欲求悟,皆应速弃“离念灵知心为真实常住心”之邪见,以离念灵知第六意识心为工具,努力求证同时存在的第八识如来藏。证得如来藏之后,随著时日渐久,般若真实智慧便可渐如泉涌,妙慧横生,宗门禅和盍不求之?
  大慧宗杲禅师威名震古铄今,禅宗真旨早已透彻,并已证得诸祖中极难得证之眼见佛性重关境界,非唯禅门初关与牢关尔,是故当今学人与诸大师未可小觑之。然而大慧禅师所言者,亦谓禅门证悟之宗旨,若非悟明藏识,则不能入;若欲透过禅门宗旨,须是明得藏识,方能出生般若实智。平实十余年来如是明言,时人总多不信;如今再举禅宗彻悟古人之言以证,并为今时弘扬默照禅之大师等人,特举天童默照禅所悟之内涵,证明他所悟者仍然是如来藏而非第六意识离念灵知;愿我当代大师与诸学人,都能信之,则求悟禅宗般若禅宗旨之事,方有冀望。即以大慧宗杲及天童宏智禅师诸多开示,缮于此书中,赠诸大师、学人,愿诸大师与学人,数年之后皆得悟缘。
(原标题:05 第四章 大慧与天童同一所证:如来藏)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