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五根

   日期:2023-05-05    
五根有几种说法,譬如五色根的扶尘根与胜义根,又如所断的烦恼五根:苦根、忧根、乐根、喜根、舍根。但是这里的根智,讲的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根的力量明显的生起了,就是五力。根,是指种子,也就是功能差别。譬如信根,讲的是众生对佛法的信心是否具备?若是具备了对佛法的初分信心,就是发起信根了!信根渐渐圆满了,就会开始出生信力。信根具足了以后,才会开始真的进入修学佛法的熏习阶段;否则的话,将会只在迷信的阶段信受佛教而不修学佛法。当学佛人信根具足而发起信力了,开始修学佛法时仍然会常常懈怠而不精进的;必须在信力具足以后才会使精进根具足;精进根具足以后才会发起精进修行的心,不会再懈怠。当佛弟子精进修学佛法以后,精进力具足了,才会把所学正法深入思惟而理解其中的道理,才有可能念持不忘,能念持不忘时就是已经有了念根;有念根而具足时,念力就出现了。念力出现以后,心得决定而不会再退失于佛道的修行了,这就是有定根的人;有定根以后就会不断的深入佛法中研求,当他确定佛法的内容以后,再也没有人能以扭曲的说法来转变他,无法再以种种巧妙言语或恐吓的手段来退转他、来使他转入凡夫我见中,这就是有了定力的人。有定力的人,表示他的慧根已经生起了,再也没有人能使他对邪慧产生认同,他已经有能力分辨法义的真假与高下了,这就是慧根出现了;有了慧根以后,仍然没有能力为人细说佛法;直到进修而有了别相智以后,他才能自在的为人说法,这时就是有慧力的人了。能了知这五根,能使五根具足而发起五力,就是能在人间弘法无障碍的菩萨摩诃萨;了知五根智慧的人就是真实具备根智的菩萨摩诃萨了。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四辑)》<摄取品>第十三
 
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五力其实还是五根,只是五根已经生起了作用力,所以称为五力,所以五力仍然是信、进、念、定、慧,只是把信根改为信力,精进根改为精进力,乃至最后的慧根改为慧力。那么根与力之间有什么差别?譬如说当你还没有开始学佛,有的菩萨看见了你,会说你很有慧根,因为他知道你的根性与三乘菩提的某一种菩提很容易相应,所以说你有慧根。当你开始学佛之后,不久断了我见,三缚结断了,声闻菩提的慧力就出现了,不再称为慧根了。如果不久又证得如来藏了,大乘菩提的慧力接着又出现了,那就说你有了三乘菩提的慧力了,这时不叫作慧根了。所以五根与五力的差别,只是在于那个根性有没有发起力量来;这五种功能若是本来就存在,就叫作五根,这五种力量还没有发起时就叫作五根。
有没有无根的人呢?也有。譬如说一阐提人名为无根,他根本没信根、也没有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所以一阐提人在这一世是不可能学佛的,不管你说学佛是如何的好,他是绝对不会相应的,因为他没有五根;换句话说,他往世没有熏习过,或者他往世虽然熏习过,但曾经造下五逆重罪,特别是谤法、谤方广经、谤贤圣,所以说他五根不具足或者五根完全欠缺。如果没有这些恶事,那么一般人的五根是多少都会有一些,或者说他有信根而没有精进根,那么他会相信三宝,可是他没有办法精进修行,总是很懈怠;这是因为他往世初始修学佛法以来不超过千世、百世,所以五根还欠缺很多。或者说有信根、有精进根,可是念根不具足,听法总是不懂,不懂所以记不住,虽很精进可是学不上手,这就是他没有念根。乃至定根、慧根等等,都是有次第性的。这五根具足了,渐渐的就可以发起五力,所以就有了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乃至慧力。现在这一段经文是讲五力,五力发起了以后会产生一个现象,就是不喜欢分别世间法的利害关系,不喜欢在世间法上贪着,这就是五力开始现行了。若是往世不曾熏习过三乘菩提的人,就说他们还没有五根,当然更没有五力。
菩萨有了五力,所以他对世间法不乐于分别和执着,可是他却有另外一个执着:乐求佛十力。这二种心态看来似乎是互相颠倒的。对世间法善能分别的力量出现了,对于远离世间法执着的力量也出现了,所以有五力;可是却产生了另一个执着,就是求佛十力,这却是菩萨道行者应有的执着。佛的十力,第一是处非处智力,也就是说,什么地点、处所是佛应该降生、应该说法、应该做某种事,都很清楚;譬如什么地点是应该去的,什么地点是不应该去的,诸佛都很清楚。乃至众生什么时候应该生到哪里去,什么时候的什么地方某一类众生不应该去,佛都很清楚,这就是处与非处的智力。另外在利乐有情上面,什么法可以施设为处?什么法不能施设为处?佛也是很清楚的,这叫作处非处智力。
这个智力,菩萨证悟明心以后开始出现,要到佛地才能具足;而这个处与非处的分别,显然与五力的离分别执着不一样,所以是与五力相反的。譬如声闻人,二乘菩提的五力出现了以后,他就什么都不关心了;当他肚子饿了,去托钵回来,用过斋了,经行以后他又入定去了,什么事都不关心;处与非处的了解,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但是菩萨不然,菩萨五力出现以后却反而要进求佛的十力,处非处智力则是一种分别的功能,也是进求佛十力的基础。又譬如业异熟的智力,你们明心之后还要想想看:下一辈子你的果报是什么?你得要先思量一下,不能说悟了就没事了;悟后事情才多呢!所以悟了以后下一辈子你的异熟果报如何,你心里要先有个底,这样才具有另一种开悟的功德。如果悟了以后不知道自己下一辈子的异熟果是什么,那你这个悟可就太虚假了;这个业异熟是从悟了以后就开始要渐渐发起,可是这个智力要到佛地才能具足圆满,这是佛的第二力。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四辑)》〈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学佛的目的,就是要实证三乘菩提,就是要永远的出离三界轮回之苦,也就是要证得解脱的智慧以及实相的智慧,最后要成就佛果。这些果德的亲证,都必须要经历长时期实修的过程,因此佛法当中,施设了很多让修学的人能够一步一步实修亲证的次第。我们就用信、进、念、定、慧,这个五根、五力来加以说明。
首先是信,信是说对于佛的正法,能够生起信心。相信三乘菩提是真实能够亲证的,真实能够让人永远出离三界生死苦;信依着这个五根、五力的这些种种助道的善法来修学,真实能够让人亲证三乘菩提的果德。总的来讲就是对三宝有了信心,以及对于因果的关系坚信不疑,而不为其他的外道邪法所破坏,这个就是信,也就是有了信根。大家都听过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前面说修学佛法,要能够了生脱死,这个生死大海浩瀚无边,修学佛法的人站在岸边,看着浩瀚的生死大海,如果没有对佛法有着坚定的信心,怎么敢冒然地进入这生死的大海当中呢?----如果不是对于佛法真实能够让大家解脱生死之苦,度到解脱的彼岸,没有这个信心,怎么敢冒然地就下到这生死大海,说想要度生死海到解脱呢?所以学佛首先就是要有信根,要信!另外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当中 释迦牟尼佛传授了、教导了弟子很多修学的法道,对这些修学的法道就要有信心,没有信心怎么能够死心塌地,依着 佛的教示去修学?所以说首先要有信根。
有了信之后呢,当然就要勇猛精进的去修学,要如实地去勤求这些佛法,还有种种能够帮助我们成就佛果的善法,要勇猛精进,勤求不息,那就是精进根。再来就是念根,因为精进的缘故就会常念菩提,常念三乘菩提,还会常念种种的佛法,时时会专精的去思念、去忆持菩提,忆持佛法,不会忘记,这就是念根。再来是定根,既然对于善法能够如法系念,能够安住了,那就能够制心于一法,心得决定而不动摇、不散乱,这样就能够远离一切外道邪见,这就是定根。第五个是慧根,既然心能够得定了,就能够如实地去思惟种种善不善,还有无记的这些法,能够断除种种的疑惑、迷惘,能够远离一切的恶见、烦恼,那就是有了慧根。有了这个五根发起了,就像树木有了牢固的根,就能够抵抗,乃至于有了突破种种困难,而不断增长的那个力量,就有了力,也就是五力。五根还有五力,其实这五力跟五根,并无不同,只是说五根已经生起了作用力,不为烦恼所破坏,所有就称为五力。所以说五力还是信、进、念、定、慧,只是说信根进一步增上广大成为信力……乃至于说慧根进一步增上广大成为慧力。这意思就是说修学佛法刚入门的时候,就好像是嫩芽刚刚发苗了,根也还非常的细小,这个时候就要修学信、进、念、定、慧这五个法,能够让善根增长,尤其是可以以这个信来对治不信、以精进来对治懈怠、以念来对治放逸、以定来对治掉举、乃至于以慧来对治无明烦恼。这五根五力有这样的作用,说它们是能够生起四圣法道、解脱智慧以及实相智慧的根本,因此称它作为五根、五力。因为三乘菩提要出离生死苦,都是以慧为体,要依智慧而能够出三界生死之苦。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因认知而影响你的情绪那这个就是慧。所以出三界生死苦要以慧为体,是要由慧根所出生的,慧又是由定以及精进来出生,精进跟定又分别是要由信根跟念根所出生,所以说信、进、念、定、慧,在各自的增上广大之后,成为五根进而成为五力。这五根五力熏修的过程,就代表佛法上所须的实修过程。尤其是学佛人对佛菩提,真能够令人永远出离三界生死苦已生起信心了,也决心要努力精勤的修学,这个时候如果要能够制心于一法,心得决定而不动摇、不散乱,乃至于由定而发起能够观照思惟诸法的智慧,那么常念菩提,常念诸法这样子时时系念、忆持不忘的念根跟念力的熏修增进是必须的。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正觉同修会的 平实导师开示:从一个具足的凡夫要进入到见道乃至修道位,必须要有一段收摄心念的过程,如能加上至诚心则更好。所谓具足的凡夫,就是说他还没有断我见,没有断我所执以及我执,具足了种种的贪、瞋、无明,一直都在色、声、香、味、触,还有财、色、名、食、睡的各种境界上面去攀缘、去执着。这样的人要修学佛法,进入佛菩提道的菩萨五十二阶位当中,七住到初地入地的见道位,乃至于要从初地住地到等觉的这个修道位,就是要渐次地断掉我见、我所执还有我执,要修除种种的贪、瞋、无明,而且要亲证法界实相,也就是真心如来藏。这样子次第地修证般若智慧以及一切种智,当然首先就要收摄不断在色声香味触,或者是财色名食睡,这五欲境界上面攀缘执着的心念。修习念佛法门,锻炼制心一境、令心不散乱的功夫,其实是最好的方法!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门》< 第003集 佛法之实修与念佛> 正源老师主讲

 

 
 
标签: 佛教名词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