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慧解脱

   日期:2023-05-05    
解脱道中狭义的心解脱,是於佛法生起净信而断我见、三缚结,并且经过了二果的薄贪嗔痴境界,再努力修断欲界爱,已经解脱於五欲缠缚而发起初禅了,已经解脱於五欲的系缚而远离欲界的受生,是三果的实证。慧解脱,是进而断除全部我执的无明,证得慧解脱的解脱功德,成为慧解脱阿罗汉。广义的心解脱之中,又有数种差别:一者正智心解脱,二者净信心解脱,三者无碍心解脱,四者漏尽无余心解脱,五者无上爱尽解脱,六者无漏心解脱的慧解脱,七者不动意解脱,八者无知解脱,九者心善解脱,十者无量心解脱,十一者大心解脱,十二者定解脱。
定解脱中,只有一种是灭尽定的真实解脱,其余都只是解脱於欲界刺、声刺、觉观刺、喜刺、出入息刺……等,不是说修定可以得解脱三界生死;但是定力可以伏住我执,所以修定可以助成灭尽定的取证,故亦因此而方便名为定解脱。在已断我见的前提下,证得定解脱中的初禅时,可以成为三果人;若无断我见的前提,发起禅定时则与解脱三界生死轮回的实证无关,只能说是解脱於下界境界的定解脱罢了,都仍在三界生死之中。
这些解脱,都是从意识心断除我见以后所证的离欲及分断三界爱的境界来说的,是指意识心住在三界中而不受三界境界系缚的解脱境界而言,不可误会是意识心因此就可以进入无余涅槃境界中安住;当阿罗汉舍寿时,仍然是要灭尽五蕴、十八界以后,才能进入无余涅槃中。
本节中只说断我见以后进而解脱於欲界的离生喜乐定三果阿那含的心解脱,以及心解脱后精修不放逸行而修成的四果慧解脱……等直接有关的部分,其余的净信心解脱……等解脱相,都只是意识所住的不同心境,与当前佛弟子的解脱道修习尚无直接而重大的关联,所以就暂时略过。但是,如同本章一开始就提出的要点:在阿含解脱道中,有证得初禅的凡夫,没有不证初禅的三果人,也没有不证初禅的慧解脱阿罗汉。所以接著应当为您解说心解脱与慧解脱的道理了!藉此详细阐述心解脱与慧解脱的机会,来导正现代普遍存在於大师之中的声闻解脱道法义及果证上的严重误会。
关於心解脱与慧解脱的道理,是现代佛教界多年来大师们所混淆不清的重要法义,也是一直被佛教界专修解脱道的人们忽视的重要法义,也是您判断自己是否已经取证三果或四果的一个极重要标准。在阿含中,心解脱的取证意涵是很明确的,丝毫都不模糊;而心解脱的取证,也是您自我判断解脱道修证的四个里程碑之一;当您已经依照本节所说而确实取证心解脱时,您就会知道慧解脱的阿罗汉果,是自己不久以后确实可以亲证的。也会理解到一个事实:没有不证初禅的三果人,也没有不证初禅的慧解脱阿罗汉。这时也可以确认一件事实:阿罗汉对於不受后有、我生已尽的事,都是自知自证的。但是将来到达慧解脱时,平实却要请求您回小向大,重新生起一分思惑、留惑润生,来修学成佛之道——佛菩提道,成为留惑润生的菩萨道实行者,您就对平实没有负恩了。关於佛菩提道,请您直接阅读平实所造的其余诸书,就会知道如何入道了!
如何是上面举示的心解脱及慧解脱?【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圣弟子清净信心,专精听法者,能断五法,修习七法,令其满足。何等为五?谓贪欲盖、嗔恚、睡眠、掉悔、疑,此盖则断。何等七法?谓念觉支,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此七法修习满足净信者,谓必解脱。智者谓慧解脱,贪欲染心者不得、不乐,无明染心者慧不清净,是故比丘!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若彼比丘离贪欲、心解脱,得身作证(发起初禅)离无明,慧解脱,是名比丘断爱缚、结、慢,无间等(不落入断灭空),究竟苦边。】(《杂阿含经》 卷二十六第710经)
语译如下:【尔时世尊告诉诸比丘说:圣弟子若能清净信心,专心精进而听闻正法的话,就能断除五法,修习七法,使他获得满足。是哪些法而说有五种呢?是说贪欲的遮盖、嗔恚的遮盖、睡眠的遮盖、掉悔的遮盖、心疑不信的遮盖,这五种遮盖就可以断除了。是哪些法而说有七种呢?是说念觉支、简择 正法觉支、精进觉支、生起乐触觉支(猗是说证得初禅而发起胸腔中的乐触)、欢喜离欲觉支、心得决定觉支、舍离欲贪觉支,这七个法修习满足而生起了净信的人,已经离开欲界境界了,就说他是心解脱(成为三果人了)。有解脱智的人就是指慧解脱的人,未离贪欲而有染心的人,不得七觉支,也不乐於七觉支,因为他不但有无明,又有欲界的贪染心,这种人智慧不清净,由於这个缘故,比丘们!(断我见以后)远离欲界贪爱的人就是心解脱,进而远离无明遮盖的人就是慧解脱。假使那位比丘已经远离五欲的贪欲,觉知心已经解脱於欲界贪爱了,确实获得亲自实证(发起初禅)了,就是心解脱的三果人;若能进而远离无明,确认五阴的每一阴都无常、虚妄、无我,从智慧上的实证而且不再被五阴所系缚了,他已获得解脱,这就称为比丘已断除欲界爱的系缚、已断除结使、断除我慢(注),证得无间等而非间断、非断灭的智慧,就说他已经到达众苦的边际,未来世中不会再有五阴出生而领受种种痛苦了。】(注:我慢的意义,大师们都误会了!详后本章第六节解释。)
又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七第1027经云:【佛告比丘:如是!如是!汝正应为离贪欲故,於我所,修梵行;离嗔恚、愚痴故,於我所,修梵行。比丘!贪欲缠故,不得离欲;无明缠故,慧不清净。是故,比丘!于欲离欲,心解脱;离无明故,慧解脱。若比丘於欲离欲,心解脱、身作证;离无明故,慧解脱,是名比丘断诸爱欲,转结缚、止、慢、无间等,究竟苦边。】这是在断我见的前提下,来说远离欲界爱而获得心解脱。
所以心解脱是指断我见而对三宝生起信心,进而断除五下分结,因此而解脱於五欲,所以一定会发起初禅,他的色身虽然仍住在欲界人间的五欲境界中,但已确认自己不受五欲系缚了,觉知心确认已能解脱於欲界而安住於人间,这就是於欲离欲的心解脱,即是三果人。一般人藉修定及断除欲界爱,也能发起初禅而获得胸中的乐触,但这并非真实解脱,只是觉知心得解脱於欲界法而已,因为他还没有断除我见、三缚结,故非三果人。真实解脱则是无余涅槃,无余涅槃中是没有意识心存在的,所以解脱是以断我见为大前提的,这才是正见;所以佛在阿含中常常说:解脱比丘不知、不见,如是知、见。正是这个道理。一切自认为心解脱的三果人,自认为慧解脱的四果人,对此都必须有如实的了知与现观。也就是已经确实断除五阴中每一阴的我见了,身中早已生起初禅不退,能以胸腔中的乐触自验,并有五下分结的断除,才能说是实证心解脱的三果人;再加上无明漏已尽,五上分结断尽,才能说是慧解脱的四果人,否则就会成为大妄语,所以这段经文中才会说要能身作证;若尚未发起初禅,或没有身上的乐触常在,就不是身作证了。若是认为无余涅槃中仍有觉知心(离念灵知)及意根的存在,认为必须保持离念灵知心存在於涅槃中,即非实证四果,连初果都不是!不可能在舍寿后进入无余涅槃。若仍认取觉知心常住不坏,即是尚未断除我见,尚非初果人;若仍想要保持觉知心的存在,不论所要存在的觉知心是如何的微细,都属於我见。如是正理,一切学解脱道者,都应如实了知、正确思惟,否则难免未证谓证的大妄语罪。
心善解脱者,譬如《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二记载:【云何比丘心善得解脱?於是比丘爱已除尽,如是比丘心善得解脱。云何比丘智慧解脱?於是比丘观苦谛,习、尽、道谛,如实知之,如是比丘智慧解脱。】在增一阿含这段经文中也是一样的说法:对欲界五欲的贪爱已经除尽,即是五欲等欲界的贪爱已经不再执著、不再有所爱乐了,这时必定会自然的发起初禅五支功德,自然有猗觉支而能以禅定乐触及解脱法味自娱,才是身作证,所以名为觉知心已经善得解脱,故名心善解脱。若在此基础上,再现前观察五阴的四圣谛,正确现观五阴的每一阴内容,特别是了知识阴的全部内容;再针对每一阴各有的苦、集、灭、道圣谛的深细相,都已一一现观而如实了知,三界有漏及无明漏已经全部灭尽,方能断尽我执,五上分结都已灭尽而成为慧解脱的四果人。这是因为初果人只是对五阴的四圣谛作了粗相的观察,只是断了我见;也还没有解脱於欲界法的贪爱,所以还不是心解脱的三果人,更不是慧解脱的四果人。
心解脱,原则上是指觉知心的境界相,是指称已经脱离欲界贪爱的断我见者。但是欲贪也有层次上的差别不同,有时也会方便说为心解脱,但都是世俗境界上的广义的解脱,不是佛法中说的生死解脱的心解脱。譬如解脱於人间粗重的欲贪以后,就可以出生在欲界天中,也是觉知心相应的解脱,只是解脱於人间的粗重五欲。越往上受生,欲界贪就越微细,乃至上生到他化自在天时,男女之间都只是两目相视就已满足欲贪了,都不必像忉利天中仍需二根相入才获得满足,但仍然是有极微细男女欲的,却已经是解脱於欲界第五天的化乐天五欲了。若是希望证得初禅者,如是喜见异性的希望之心,正见异性时生起喜乐的心行,也都应当断除,而不是只断除二根相交的身行贪著以后,心中仍对异性有所喜乐,否则是无法发起初禅的。因为,觉知心还没有解脱於欲界他化自在天境界的贪爱,就不是已离欲界的心解脱者,初禅定境就不可能发起;所以说,初果及二果人都仍不是心解脱的圣者,严格的说,都还不是真正的圣人,只是预流或初入修道位的修道者;要在后来确实离欲而发起初禅时,成为离欲的三果人了,方才可以说是心解脱的圣者。
由以上经文中,可知心解脱严格而真实的定义是:断我见、三缚结以后,进而解脱於欲界贪爱,离欲界生了,身证初禅了,未来世中不会再被欲界系缚出生於欲界中了,名为离生喜乐,是说已离欲界生。但这必须以先前已断我见、三缚结为前提,才可以说是心解脱的三果人(菩萨则因悲愿而在发起初禅后仍然受生於人间)。智慧解脱则是证知微细自我的虚妄,是必须否定意识觉知心一切细相的,也要否定觉知心我所的一切细相,也就是否定觉知心所拥有的种种心所有法的常住性;觉知心的我所是指心所法,这与一般所说我所(我所有)的欲界贪爱不同;欲界境界的贪爱,是五蕴的我所贪爱。
断除我见以后,离欲而发起初禅时,能远离欲界生,就可以名为心解脱,他就是三果人了;虽然他对五下分结的断除,还没有究竟,只是初断而已,所以将来会成为上流处处般涅槃,而不能取证中般涅槃,但毕竟已是最低劣的三果人了。若想要亲证解脱果中的慧解脱,应当先离贪爱与嫉妒,这是求证慧解脱的三果修行者首要之务。若不能远离贪、嫉,还会有一分贪爱名闻利养的心行,嫉妒他人的好名声、高证量,这种人连五阴所执著的我所都无法断除,何况能断除意识心的我所?当然不可能获得慧解脱果的亲证。
--------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四辑)》第七章第二节 心解脱、慧解脱——见道与修道
 
那我们来看看慧解脱的层次,他要断五上分结,所谓五上分结就是要断除这些欲漏。欲漏就是欲界的这个漏,就像是一个盆器它本身有缝,然后它会从底下就把水漏出去,一切的法水、一切你修行坚固的东西都会变得不坚固,因为这功德都流失掉了。再来第二个漏就是有漏,有漏就是属于三界诸有,那我们讲的是上二界,所谓上二界,就是上于欲界之上的这个色界、无色界,这些存在本身它有漏,所以要断除对于这上二界的爱。这上二界的种种贪爱的法,也就是说这些境界法,它本身是变动的、是无常性的,然后既然声闻人,希望能够达到一个永恒不变动的,因此他就要舍弃这些变动的法,他们认为这样是最快的,如来就根据他们的所愿、所求、所想,然后来施设这二乘的解脱道。
然后再来一个漏就是无明漏,当你舍弃这些三界诸有的时候,你最后还有一分无明,乃至于说一些少分的无明,这些无明要把它断除。譬如说你知道要舍弃一切诸有,舍弃一切诸法,舍弃一切三界我的存在,那这个舍,当你念念都在执取这个舍的时候,这个舍心只要存在,意识心必定也是存在,这样的话你就会没有办法顺利地可以达到慧解脱,慧解脱是自然连这个舍心都没有了,也就是说对自我的存在,他没有任何的喜乐。所谓的自我存在就是说:你生存的时候或是活著的时候,这意识心的存在;祂一点点很细微的喜乐都没有。他还会想:是不是有非常心喜或是乐?但它非常细微,因为细微到甚至有时候三果人都不能够感知、都不能感觉。这样的喜乐自己的存在,我们称为是我慢。
因为这个我慢常是来自于末那对于自己的自身的执取,因为末那有俱生的我见,就是说一开始就具备的,从存在的时候开始,从生存开始就具备了我的一个见解,所以祂会一直要存在,存在于哪里呢?就存在于三界中。所以三界法,它一定会请六识去品尝、去品味,不论中间有爱味或是不爱味,就会如是地去作分别、了别。那你说我们痛苦的时候——意识心痛苦的时候,意根也会痛苦?不,因为意根祂没有受,没有这种乐受跟苦受,祂就只有舍受;有了不苦不乐受,所以我们痛苦的时候祂不会痛苦,祂只是在无明中一直在作这样的—说追求也罢或是生存也罢—祂就是这样地一直生存著,因此这个东西就是我慢,以我为慢,以我自己存在为慢;这和一般的憍慢,种种的觉得我自己比较殊胜、比别人好,这种比较上的慢是不一样的;或是以证得四禅八定,然后而产生的憍慢也不一样,所以这个慢和世间所说的慢不同,所以我慢它是归属于无明的。
所以在这五上分结里面,我们就会谈到,对于上二界的种种的一些贪爱,就是这境界法没有办法远离,就是说色界法以及无色界法的贪爱。那其他的话,另外三个结缚就是来自于静虑上,静虑就是我们所说四禅八定上的这些种种的爱取,以及种种产生的这样的见解上的,以及乃至于说我修行比较好。最后一个是无明,也就说静虑上所产生的这种种贪爱,会使得自己行为上产生掉举,然后产生憍慢,这两个都会从静虑上来产生。另外最后一个是根本的无明,所谓根本无明是指众生有了一念无明,它并不是大乘法所说的无始的无明,当这个根本无明,就会使自己没有办法下定决心舍离这三界一切诸法,因为这个舍离是要连自己的世间所认为觉知心我都完全断除;所以这在修行上,只要有一点点的我慢,都是要完全地断除,然后对一点点的喜乐、一点点的这个自我的存在都完全不见了。
所谓的我执就是我见的一个延伸,它非常细微,所以对于这个我慢这样的执取也都没有了,这样一切就断尽了;一切断尽的话,我们就称为他是慧解脱,就是他智慧上已经解脱了,在这种智慧上解脱的境界里面,接下来他已经不会再出生于三界中了,他这一生就是他的最后一生。所以他会说我生已尽,我这个生命已经到达最后一个尽头了,这一生就是我最后生;我的梵行已立,我清净的修行以及道果已经建立了,所以接下来我不会再受任何的后有;所以他也得到一个尽智,所以一切后有永尽,后来的存在、未来的一切三界有的存在,都已经完全消失,所以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说的阿罗汉。
所谓的阿罗汉,他本身有比较多的一个层次,因为有的阿罗汉他继续修学,把四禅八定修学完毕,然后他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一个俱解脱层次,这样他在俱解脱实际上是加修了灭尽定,因为他知道这个自我是不需要留著的,所以他会进入灭尽定中;这我们就是说,超越四禅八定的第九次定,第九次定就是灭尽定,他就灭掉这受想定。所谓灭掉受想定,是灭掉末那这意根的受想,所以在入定的时候他要先设定好——就是说我什么时候条件这样吻合的时候,我会再出定;譬如说明天太阳出现的时候,当光照耀到的时候,当太阳的这个境界出现的时候,那我再出定。也就是说修行到这个地方就是俱解脱了,俱解脱他还可以继续再修成大阿罗汉,所以大阿罗汉就是要跟俱解脱、慧解脱来作区别,也就是说他还可以继续来修学三明六通的法,这样的阿罗汉就是整个解脱于三界诸法。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二》<第005集 慧解脱-三缚结 >正益老师
 
在末法的时代,修学佛法的人,不能证得解脱果的原因,就是由于没有能够如实的了知五蕴和十八界,没有如实的现前观察五阴十八界法的真伪。佛出道的时候,施设了五蕴和十八界,来跟众生说明,让众生了知五蕴和十八界虚妄;与佛有缘的众生,听闻佛的开示以后,知道什么是五蕴,知道五蕴的内涵是什么;然后又知道什么是十八界,知道十八界中一一界的内涵。佛这样的跟众生开示:五蕴就是众生我,十八界就是众生我。这个众生我的自我为什么是虚妄的?详细的为众生开示,使闻者可以断除我见,再进断我执。我见断了以后,就是证得声闻初果了;我执断除了以后,就是证得解脱果的极果了,就可以出三界啦!这就是二乘菩提所证得的解脱果,就是决定性的声闻缘觉所证得的解脱果,虽然他们都还没有证得第八识如来藏,都还没有了知法界的根源所在,还没有生起般若智慧,但是已经有了解脱道的智慧了,所以称为慧解脱。
--------平实导师《心经密意》
 
现前照见了五蕴皆空而证得解脱果,就度一切苦厄了。因为你照见了五蕴皆空时,我见(身见)就断了;如果再继续深观而不中止的话,我执也会跟着断除了。当你断除了我见与我执的时候,不就是有余依涅槃了吗?虽然你还没有具足四禅八定,所以不能立刻取证灭尽定,只成个慧解脱的阿罗汉,不能提前先入无余涅槃;但是等到寿尽而舍报的时候,就算是解脱不坚固的慧解脱者,即使不能取证现般涅槃,至少也可以取证中般涅槃,这就是度一切苦厄啦!三界中分段生死轮回的苦,全部都过去了嘛!
--------平实导师《心经密意》
 
菩萨七住位明心之后,一直要到第六地满心位时,方才取证俱解脱果;在这以前,精进的人,在一生乃至四生中,都可以取证慧解脱果;在三地满心位时,就可以取证俱解脱果;然而菩萨都不取证,一直到六地即将满心时,若不取证有余涅槃,就不能再进修无生法忍了,这才不得不取证俱解脱果——取证灭尽定而成六地满心菩萨。所以,菩萨就是这样不急着断烦恼,而利益众生,而求证佛菩提;因为这样留惑润生而利益众生、而地地进修的结果,最后福慧俱足时,终于可以究竟成佛了。
--------平实导师《心经密意》
 
菩萨自从进了初地开始,就一直在断除这一些我执的习气种子,所以戒慧直往的初地满心菩萨,虽然可以跟慧解脱阿罗汉一样,取慧解脱的有余依涅槃,也可以在舍报时取证无余依涅槃;但是他却保留最后一分思惑而不断除它,所以在舍报的时候不断尽最后一分思惑,不取无余依涅槃,照样又去受生。这就是故意保留一分我执的现行烦恼,不去断掉,叫做留惑润生;但是他却在断我执习气的种子上面用心,这就是地上菩萨的解脱果,异于二乘无学的地方。
--------平实导师《心经密意》
 
时解脱阿罗汉,非俱解脱阿罗汉,须待时取灭度。若俱解脱无学,自能延寿促寿;或自知过去世行报,故意前往受报而取灭度,如目犍连尊者等。慧脱无学皆须待时,不自知于何时可以舍寿,不能预作安排,故有时死得比野狗还要狼狈;但绝非是俱脱无学圣者;凡具四禅定力者皆可促延寿算故。俱脱无学舍报时,若死得很难看者,唯有二故:一者意外横死,二者为护法故而遭暗算横死;若是自然而死,必定不会比死只野狗还寒酸狼狈,能自己决定舍寿时地故。
--------平实导师《平实书笺》
 
 
标签: 佛教名词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