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心经  中阴身  陀罗尼  明心  十信位  意根  公案 

第35集 持名念佛一行三昧(二) 正文老师主讲

   日期:2018-07-12     作者:三乘菩提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要继续来跟各位分享念佛三昧的一行三昧,也就是持名念佛法门的“一行三昧”。我们上一集跟各位说明了:一行三昧其实是因为念佛的定力转而参究念佛,进入了这个参究念佛的时候,能够明心见性,这样子的一个状况。那也就是说,一行三昧其实它是念佛定力的展现,所以它是“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并不是把我们的妄想心--把意识心,修到一念不生;也不是像持名念佛在心念心听的阶段,只有嘴巴在念其实心里面没有在想佛,已经入到定境里面去了。那这个状况不是一行三昧的前方便所需要的,所以一行三昧其实必须是以智慧为前导的。
  我们这一集就是要来跟各位说明,一行三昧的两个先决条件。也就是说,我们要证入一行三昧之前,必须要先具足哪些条件。就是必须要具足这两个条件:第一个,必须要先听闻、了解般若波罗蜜;第二个,要有心念心听、心念心忆的功夫。所以必须要了解般若波罗蜜这个了义法;再来必须具足心念心听、心念心忆,这个念佛定力的功夫。这就表示说,必须以智慧为前导、必须以相似般若为前导、必须先了解般若波罗蜜是什么,然后再来具足念佛的定力功夫。
  那我们来看,听闻、了解般若波罗蜜是什么呢?何谓听闻、了解般若波罗蜜?那这个部分,经常被念佛人所忽略。念佛人经常不想深入经藏,不想了解佛法说的是什么,所以经常说:你只要一句佛号念下去就好了。一句佛号当然是非常殊胜的,但是如果不知道念佛的真正义理在什么地方,不知道为什么要念佛,乃至于不知道所念之佛为何,所念之佛是什么,那这样子的话就没有办法在念佛上获得大的利益。所以在这边《大宝积经》里面,就针对般若波罗蜜这部分,作了一个说明。《大宝积经》里面说: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者,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
  --《大宝积经》卷一一六
  《大宝积经》这边就讲得非常清楚,说:诸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你想要进入一行三昧的话,就应当要先听闻般若波罗蜜--要先听闻、读诵、了解般若波罗蜜,然后如般若经里面所说的“如说修学”--如般若经里面所开示的如说修学,然后才有办法进入一行三昧。那进入一行三昧的时候,就是真正的进入了这个念佛的境界里面了。那念这个实相佛,乃至于念这个真如本体,那就是如法界缘,就是像法界一样,缘于真如法界一相。这个真如法界一相是永不退的,永不退坏,永不坏灭。这个境界是意识心所不可以思议、所不可以思量的一个境界。那这个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的境界,祂是无所障碍的、祂是没有相的。那这个是什么境界呢?这个般若波罗蜜是什么境界相呢?这个般若波罗蜜就是《心经》里面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这个般若理体,就是这个般若心。
  《心经》里面所说的这个心,祂是不生不灭的、不增不减的、不垢不净的。那很多人听到这里的时候,就认为所谓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就是如刚刚所说的,六祖所呵斥的这些人--认为修到一念不生的时候,这个一念不生清清明明,常照这个境界的时候,这个意识心清清楚楚觉照的时候,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当这个意识心反观而不起任何念头的时候,不起任何杂念的时候,就认为这个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但是这还是意识心啊!这个意识心祂永远还是有生灭的!但是很多人认为这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但是如果问他: “像《心经》里面所说的,那你说这个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那我问你《心经》里面说这个心祂是不垢不净,那你又如何说呢?”这样子一下子口挂壁上,一时傻眼,也没办法回答。对啊,这个心祂是清净的啊,这个心祂是清净的所以祂是不生不灭啊,所以祂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从来都没有一些染污,怎么《心经》里面讲说这个心是不垢不净?不垢的话就是清净的意思,不净的话就是这个心还有染污。那很奇怪了,这个心为什么会有染污?这个心在什么状况之下,为什么会有染污呢!这个就是很多人在看《六祖坛经》的时候,经常说:何其自性不生不灭,乃至于何其自性如何如何,一直到最后,念到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就卡在这边了。为什么何其自性不生不灭,能够了解;何其自性祂不增不减,能够了解;那为什么这个自性能生万法?那我请问你,这个自性如何生万法?所以《胜鬘经》里面说:“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这个跟般若经里面,也就是《心经》里面在讲的,这个心祂是不垢不净,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为什么我们早晚课的时候,天天在诵持《心经》,但是却有某些人被这个恶知识所误导,而说这个《胜鬘经》所讲的这个是错的。《胜鬘经》讲说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这个是矛盾的,所以这个经很可能是伪经,这个是在谤佛、谤法、谤僧啊!他不知道《胜鬘经》里面所讲的,跟般若经里面所讲的完全是一样!般若经、《心经》里面所说的“不垢不净”这个心,正是《胜鬘经》里面所讲的“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所以《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所说的:
  【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智智无益无损……。清净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无所执受】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二八六
  也就是说这个般若波罗蜜多--这个般若体,这个“智慧到彼岸”的心--祂虽然能够出生一切智让我们受用,虽然能够让你的意识心、让你的意根在修行的过程里面产生了一切智,那这些一切智智对于般若理体来讲的话,祂本身并没有任何的增益,也没有任何的减损;对般若理体来讲的话,并无增益也没有减损。智慧有增减,是意识心的增减,是觉知心的增减,所以后面才会说清净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无所执受。也就是说般若波罗蜜多这个理体,祂对于一切法都没有执--没有取受,会对一切法有所执有所受的就是我们的觉知心--我们的意识心。所以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智智无益无损。
  那这些智慧能够带我们从这个下品的妙观察智,一直到成佛的大圆镜智,这个智慧不断的成长,这些智慧全部都是因为这个般若的理体所出生的。但是般若理体出生这个智慧的时候,却不去执着、执受这些智慧,这个就是我们必须要先了解般若波罗蜜祂真正的道理。所以了解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要先了解什么是第一义,什么是了义。
  那什么是第一义呢?什么是了义呢?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了义所讲的就是在指真如佛性,就是在指这个般若的理体,也就是般若波罗蜜这个理体。真如佛性就是解脱的彼岸,真如佛性祂本身就是我们解脱的彼岸,但是祂没有必要解脱,祂本来解脱,祂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祂本来具足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的。所以需要解脱的就是众生的五阴十八界--众生的五阴十八界、觉知心需要解脱。众生的五阴十八界系缘于法界,系缘于这个一真法界,系缘于真如佛性的时候,这样状况就叫做解脱的彼岸。所以必须要了解般若波罗蜜多,才有办法进入一行三昧。
  有些人可能就会问说,那我如何系缘于法界呢?我又还没有证悟、我又还没有明心见性、我又还没有见自性弥陀,我如何系缘于法界呢?我如何系缘于一真法界呢?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先了解般若波罗蜜多,必须了解第一义,必须了解了义法的这个义理。虽然你还没有证悟,但是必须要先了解。譬如说,我们要去台北玩,你从来没有去过台北,但是你必须先看完地图以后,再往前进,那你去的时候就不会迷失方向。所以先了解般若波罗蜜多--这个就是相似般若--先知道般若它的义理是什么,这样子在修行的时候,才不会走错了方向。当你明了真如佛性的时候,再如说修学,然后端身正向,系心一佛,持佛名号,然后突然反观,在因缘成熟的时候一念相应,觉悟了真如清净的佛性!那在这个时候,真如佛性时时于持佛名号的时候显现,那就像如十方诸佛法界,不退失、不坏灭、不可思议、无障碍、没有相貌,这个就是实相。
  这个实相是空有不二的:这个实相是因为有空性的这个理体,所以能够产生、出生了三界六尘万法给我们用,虽然祂是空性,但是祂能够出生三界六尘万法;虽然祂出生了三界六尘万法,但是祂从来不去执着,不去分别这个三界六尘万法,这个才是真正的空有不二。那如果只是求生西方极乐的话,并且不求上品上生,也不求上品中生的话,也不是修一行三昧,这些就不是很相关:也就是说你只是要求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只是要求下品生,或是要求中品生,那般若这部分就不是那么的相关了。那九品往生的部分我们上一集正伟法师已经做了详细的说明,所以上品往生,这个上品上生跟上品的中生,必须了解般若波罗蜜。那如果不是要上品的上生跟上品的中生的话,或是你不是要修学一行三昧的话,那就不一定要了解般若波罗蜜。所以如果要修一行三昧,就应先要了解般若波罗蜜是什么,这样才有办法体究念佛,才可能修一行三昧,所以不是单单的只是随佛方所,专称名字而已。
  所以谈一行三昧之前,必须要先听闻、了解般若波罗蜜,这个大前提不能漏掉。如果漏掉这个大前提的话,如果漏掉的话,就算你嘴巴不断的念  阿弥陀佛、不断的念  阿弥陀佛,也是永远都悟不了。因为没有办法具足了般若的智慧、没有办法具足了般若的知见,就不知道如来藏--真如本性,祂是空有不二的这个道理,所以就没有办法进入一行三昧。
  我们再来说明一下一行三昧的第二个条件,就是心念心听、心念心忆。那“心念心听”跟“心念心忆”就是我们持名念佛,要从这个念佛的状况进入到持名念佛的有相念佛的念佛三昧里面;那从有相念佛三昧,再进入到一行三昧的无相念佛;乃至于实相念佛。所以《大宝积经》里面就说:
  【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                --《大宝积经》卷一一六
  也就是说要修学一行三昧,除了前面所说的,要具足了知般若波罗蜜的道理以后,要舍诸乱意,必须要在空闲处,也就是说不受打扰的地方--在经典里面经常说的阿兰若处--这个地方来修学。那在这个地方:必须“舍诸乱意”--也就是舍离了意识的这个攀缘、舍离了妄想杂乱的这个心;那“不取相貌”,就执持佛的名号--不取佛的相貌而系心于一尊佛:譬如说你如果是念  释迦牟尼佛就只念  释迦牟尼佛,念  阿弥陀佛就只念  阿弥陀佛,乃至于你念  观世音菩萨就念  观世音菩萨--就系心于一佛或一菩萨的名号,专称名字,只有称名字;“随佛方所”--就是随佛的方所:譬如你念  阿弥陀佛的时候就面向西方,念 东方琉璃如来的时候,就面向东方--所以“端身正向,随佛方所,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在这个时候在一佛的名字上面念念相续。
  那“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把念佛的念都摄于六根的其中一根,就是都摄到意根里面。所以“都摄六根”的意思就是把六根收摄到意根。那“都摄六根”其实还是有深浅的层次:“都摄六根”有无相忆佛,也有有相的忆佛。有相的忆佛一样是透过有相,把这个有相的念都摄到意根,让它净念相继,让它忆佛念念相续。那这样子的状况,才有办法慢慢的完成心念心听,心念心忆的功夫。
  当忆佛念念相续的功夫纯熟后,就慢慢的能够进入到心念心忆了。那心念心忆的功夫具足了以后,才有办法进入体究念佛。那进入体究念佛完以后,才有办法进入到亲见自性弥陀,也就是明心见性。
  那这个念佛三昧,有人在问广钦老和尚,“你有没有念佛三昧的经验呢?”广钦老和尚在这边开示的时候,就非常精彩了,广钦老和尚就跟他开示说:他在念佛的时候,有一次在绕佛的时候,就这么一顿、一顿的时候,就入到念佛三昧(他认为它就是念佛三昧),那往后,以后就三个月这样子念佛的声音不断不断的围绕--这个余音绕梁三月不绝。那这个是一个外国人在问广钦老和尚念佛三昧的境界,当广钦老和尚讲到说“就这么一顿的时候”,这个翻译的人突然之间不知道怎么翻译,就把这个翻成叫作“once suddenly a stop”,你不要以为广钦老和尚他没有读书、他不识字,但他马上制止说:“不是停止哦,不是挡起来哦,不是停起来哦。不是停止哦,而是一顿哦,是这么一顿哦。”所以这个“一顿”不是停止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念佛三昧不是一念不生,不是停在一念的那种状态。停在一念的状态那个是定境,也就是前面六祖大师所呵斥的:这个定境一念不生它本身不是念佛三昧、不是一行三昧。所以必须要具足了念佛三昧的这个定力,才能够真正的进入到一行三昧。那在这一行三昧里面,广钦老和尚因为这样子的证悟了实相念佛,也相对的在持名念佛三昧里面--在实相念佛三昧,持名念佛三昧同时具足。所以这个是实相念佛与持名念佛三昧并修的部分。
  那因为这样一行三昧就能够如《大宝积经》里面所说的:
  【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大宝积经》卷一一六
  《大宝积经》说“一行三昧”,得到一行三昧以后,你就能够在一念当中见到过去佛、见到未来佛、见到现在诸佛。那这个有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的--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有应身佛、有化身佛、有报身佛。乃至于过去的佛已经成佛了,现在的佛正在十方无量的世界里面说法,所以有祂的应身,有祂的化身,也有祂的报身。就算没有应身、化身、报身可以观的话,也有佛像可以见,所以这个是能理解的。但是为什么这个《大宝积经》里面说: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呢?那未来诸佛如何见呢?未来诸佛未成,如何见呢?未来诸佛是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佛如何说呢,佛成佛的时候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那什么叫作“如来智慧德相”呢?如来智慧德相是怎么样的一种相呢?为什么如来智慧德相跟众生、跟未来诸佛有关系呢?如来智慧德相为什么会是未来、现在诸佛的相呢?那我们今天时间已经到了,我们这个在下一集再跟各位分享。
  祝福各位同修:色身康泰,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35集 持名念佛一行三昧(二) 正文老师主讲)
 
 
更多>同类佛法文库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