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明心报告  见性  慧开  禅宗公案  话头  默照禅  参公案  公案  明心见性   

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2)----张正圜老师

   日期:2019-02-01    
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2)----张正圜老师
第二篇 五阴十八界概说
第一章 五阴总说
五阴的阴是遮盖的意思,是说有五种法能遮盖众生发起解脱的智慧光明,使众生无法出离生死;五阴又名五蕴,蕴是聚集的意思,五蕴是说这五种法都是由众法聚集而成的假合之法;这五种法就是色、受、想、行、识。以下举述 世尊在《中阿含经》中的开示作为说明:
诸贤!若内眼处坏者,外色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眼识不得生。诸贤!若内眼处不坏者,外色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识得生。诸贤!内眼处及色、眼识,知外色,是属色阴;若有觉,是觉阴;若有想,是想阴;若有思,是思阴;若有识,是识阴。如是观阴合会。(《中阿含经》卷7 第30 经《象迹喻经》)
白话语译如下:
【诸位贤者!如果内眼处(眼胜义根处)毁坏了,身外的色尘便不被光明所照,就不会有想要见色的念头出现,眼识就不能出生。诸位贤者!如果内眼处没有毁坏,外色尘便会被光明所照,心中就会有想要见色尘的念头出现,眼识就能出生了。诸位贤者!藉由内眼处及色、眼识,就能够了知外面的色尘,这是属于色阴;如果因为见到色尘而有了觉受,这就是觉阴(受阴);如果有了想(对境界的了知,乃至思惟、思想),这就是想阴;如果有了思的决定力而生起了身口意的各种行为,这就是思阴或行阴;如果有了了别六尘的识,这就是识阴。要像这样来观察五阴的和合聚会。】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眼根是色阴,同时眼识所见的色尘也是色阴所摄;在内眼处不坏的情况下,由于眼根接触色尘的因缘,而使眼识得以出生;眼识即是识阴中的第一个识。同样的道理,藉耳、声相触为缘而出生了耳识,这是识阴中的第二个识;鼻香、舌味、身触,乃至意根、法尘相触为缘而生意识——识阴中的第六个识。当五色根与识阴和合运作而触五尘时,出生了觉受与了别,这就是觉阴;觉阴又名受阴,因为有五色根及识阴中前五识直接的苦、乐、舍等三受的缘故。由于有了五识对五尘直接觉受了别的觉阴,意识与五识缘于同样的境界中随即加了知,如是在意识尚未生起语言文字之想法前已完成的了知,是为想阴,也就是意识觉知心对五识所触五尘境界的了知,这是意识对五识的了别最先有的想阴;随后再生起苦、乐、舍受的了知,而对这三受的了知也是想阴所摄,佛说想亦是知故;乃至更进一步,在意识觉知心中生起语言文字的思惟、想法,也都属于想阴。
思者(行阴)谓六识了知六尘后,生起思心所—决定执取或舍离该尘境—当思心所继续存在不断,对六尘的取舍就有了决定性的作用,故名思阴;思阴又名行阴——决定的本身就是心行,而决定之后还会有其他心行的现起,这也都是心的行阴;乃至进一步产生了口行与身行,也都是行阴所摄。
如是,由于色阴与识阴的和合运作,就有受、想、行阴的不断生起与运作。而色阴——十八界法中的五色根、五尘以及法处所摄色,都是依因藉缘才能出生的因缘所生法,缘生之法未来必定会缘散而坏灭,当然是无有真实自体性的虚妄法;然而,人间有情的识阴必须藉由虚妄性的色阴为缘才能生起,故知识阴六识也都是虚妄不实的;至于受阴、想阴、行阴则都是藉由虚妄的色阴与识阴为缘才辗转生起的,是故更加虚妄不实,所以说五阴都是虚妄不实的。又,五阴是由色、受、想、行、识等五法聚合而成,既是聚合而成之法即是本无今有的所生之法,既是所生之法就必定有坏灭之时,无有常住不坏之性,故说五阴不是本住法;当后时此世五阴出生的种种缘开始散坏,此世的五阴就必然会坏灭,所以说五阴是暂住之法,不是常住法;是有生有灭的有间等法,不是无生无灭的无间等法。既然五阴都是暂时而有的生灭法,有生有灭即是无常,无常则苦,苦故无有真实我性,故说五阴无我。
第一节 色阴
第一目 色阴的定义
所谓色阴,是由地、水、火、风、空以及动转的能量所组成;而这些组成色身的物质,并不是只在色身中才有,在身外也是同样存在的。世尊在《中阿含经》开示:
诸贤!云何五盛阴苦?谓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
诸贤!云何色盛阴?谓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
诸贤!云何四大?谓地界,水、火、风界。
诸贤!云何地界?诸贤!谓地界有二:有内地界,有外地界。
诸贤!云何内地界?谓内身中,在内所摄坚、坚性住,内之所受。此为云何?谓发、毛、爪、齿、粗细皮肤、肌肉、筋、骨、心、肾、肝、肺、脾、肠、胃、粪,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坚、坚性住,内之所受;诸贤!是谓内地界。
诸贤!外地界者,谓大是、净是、不憎恶是。诸贤!有时水灾,是时灭外地界。
诸贤!此外地界极大、极净、极不憎恶,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况复此身暂住,为爱所受?谓不多闻愚痴凡夫而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多闻圣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诸贤!云何水界?诸贤!谓水界有二:有内水界,有外水界。
诸贤!云何内水界?谓内身中,在内所摄水、水性润,内之所受。此为云何?谓脑髓、眼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水、水性润,内之所受;诸贤!是谓内水界。
诸贤!外水界者,谓大是、净是、不憎恶是。诸贤!有时火灾,是时灭外水界。诸贤!此外
水界极大、极净、极不憎恶,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况复此身暂住,为爱所受?谓不多闻愚痴凡夫而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多闻圣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诸贤!云何火界?诸贤!谓火界有二:有内火界,有外火界。
诸贤!云何内火界?谓内身中,在内所摄火、火性热,内之所受。此为云何?谓暖身、热身、烦闷、温壮、消化饮食,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火、火性热,内之所受;诸贤!是谓内火界。
诸贤!外火界者,谓大是、净是、不憎恶是。诸贤!有时外火界起,起已,烧村邑、城郭、山林、旷野,烧彼已,或至道、至水,无受而灭。诸贤!外火界灭后,人民求火,或钻木截竹,或以珠燧。诸贤!此外火界极大、极净、极不憎恶,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况复此身暂住,为爱所受?谓不多闻愚痴凡夫而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多闻圣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诸贤!云何风界?诸贤!谓风界有二:有内风界,有外风界。
诸贤!云何内风界?谓内身中,在内所摄风、风性动,内之所受。此为云何?谓上风、下风、腹风、行风、掣缩风、刀风、跻风、非道风、节节行风、息出风、息入风,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风、风性动,内之所受;诸贤!是谓内风界。
诸贤!外风界者,谓大是、净是、不憎恶是。诸贤!有时外风界起,风界起时,拨屋、拔树、崩山,山岩拨已便止,纤毫不动。诸贤!外风界止后,人民求风,或以其扇,或以哆逻叶,或以衣求风。诸贤!此风界极大、极净、极不憎恶,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况复此身暂住,为爱所受?谓不多闻愚痴凡夫而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多闻圣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诸贤!犹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于空,便生屋名。诸贤!当知此身亦复如是:因筋骨、因皮肤、因肉血缠裹于空,便生身名。(《中阿含经》卷7 第30 经《象迹喻经》)
以上 佛陀开示的经文语译成白话之后就更容易了解了:
【诸位贤士!什么是五盛阴之苦呢?这是说:色阴炽盛,觉、想、行、识阴炽盛。诸位贤士!什么是色阴炽盛?就是说有了色阴:一切地、水、火、风以及这四大所成的色身。诸位贤士!什么是四大呢?四大说的就是地界以及水、火、风界。诸位贤士!如何是地界?诸位贤士!所谓地界有二种:有身内的地界,有身外的地界。诸位贤士!什么是身内的地界?这是说我们身中,在身内所摄持的坚硬成分以及坚硬的体性,在我们自己内身之中,被我们的色身所受持的物质。这说的是什么呢?是说发、毛、爪、齿、粗细皮肤、肌肉、筋、骨、心、肾、肝、肺、脾、肠、胃、粪,像这一类,以及在我们这个色身中,其余所未说到的,具有坚硬与坚硬性的组成物质,在色身内被受持著的;诸位贤士!这就是所谓的内地界。诸位贤士!所谓外地界是说色身以外的地大、是清净的地大、是不会生起憎恶之心的地大元素。诸位贤士!有时世间出现了水灾,这时就会毁灭外地界。诸位贤士!这个外地界极为广大、极为清净、绝对不会生起憎恶心的,但它也是无常之法、是会灭尽的法、是会衰败的法、是会变易的法;何况我们这个色身只是短暂安住于一期生命之中,又是被我们的贪爱所受持著?当然更是无常变易之法。这意思是说:不曾多闻正法的愚痴凡夫们,心中会生起这样的想法:色身中的地界即是我、外地界即是我所拥有的,我也是外地界所依止的。多闻的圣弟子们就不会生起这样的想法:色身中的地界即是我、外地界便是我所拥有的,我是外地界所依止的。……
诸位贤士!如何是水界?诸位贤士!所谓水界有二种:有内水界,有外水界。诸位贤士!什么是身内的水界?这是说在我们的身中,在身内所摄持的水分以及水大的滋润体性,这些就是被我们身内所受持的水性物质。这说的是什么呢?是说脑髓、眼泪、汗、涕、唾、脓、血、脂肪、骨髓、涎液、胆汁、小便,像这一类,以及在我们这个色身中,其余身中所摄持的一切水性物质以及水大的滋润性,而为身内所受持著的;诸位贤士!这就是所谓的内水界。诸位贤士!所谓外水界是说身外的水大、是清净的水大、是从来不会生起憎恶之心的。诸位贤士!有时世间发生了火灾,这时就会毁灭了外水界。诸位贤士!这个外水界极为广大、极为清净、绝对不会生起憎恶心的,但它也是无常法、是会灭尽的法、是会衰败的法、是会变易的法;何况我们这个色身只是短暂安住,又是被我们的贪爱所受持著?当然更是无常变易之法。这意思是说,不曾多闻妙法的愚痴凡夫们,心中会生起这样错误的想法:身中的水界就是我、外水界就是我所拥有的,我也是外水界所依止的。多闻妙法的圣弟子们不会生起这样错误的想法:身中的水界就是我、外水界是我所拥有的,我是外水界所依止的。……
诸位贤士!什么是火界呢?诸位贤士!所谓火界有二种:有内火界,有外火界。诸位贤士!什么是身内的火界?这是说在我们的身中,在身内所摄持的能生起温暖、火热的物质以及所产生的热性,在身内被我们所摄持的都是。这说的是什么呢?是说色身的温暖、色身的火热、身中的烦闷、身中使人强壮的温暖以及消化饮食的作用,像这一类,在我们身中一切的温暖与火热性及所摄的生热物质,是我们色身内所受持著的;诸位贤士!这就是所谓身内的火界。诸位贤士!外火界是说身外的火大、清净的火大、不生起憎恶心行的。诸位贤士!有时这外火界会生起火,火生起之后就会烧掉村邑、城郭、山林、旷野,烧掉那些以后,或者烧到道路、或者烧到有水的地方,由于没有东西可以再烧于是就灭了。诸位贤士!外火界灭了以后,人们想要求火来使用时,或者钻木、砍竹来求火,或者以火珠、燧石来求火。诸位贤士!这个外火界是广大的、是极为清净的、是从来都不会生起憎恶心的,也是无常之法、是会灭尽的法、是会衰败的法、是会变易的法;更何况我们这个色身只是短暂安住,是被有情的贪爱所摄受的?这是说,不曾多闻妙法的愚痴凡夫们,心中会生起这种想法:身中的火界就是我、外火界是我所拥有的,我是外火界所依止的。多闻的圣弟子们不会生起这种想法:身中的火界就是我、外火界是我所拥有的,我是外火界所依止的。……
诸位贤士!什么是风界呢?诸位贤士!所谓风界有二种:有内风界,有外风界。诸位贤士!什么是身内的风界?这是说在我们的身中,在身内所摄持的空气以及动转的体性,我们身内所受持的气体及能动转的体性。这是在说什么呢?这是说向上的动转力、向下的动转力、腹中的动转力、身体的动转力、向内收缩的动转力、猛利伤害身体的体内动转力、向上阻塞之力、不属于腔道的动转力、每一个肢节的动转力、呼息出去的风、吸气入内的风,像这一类,在我们身中,其余在内所摄的空气以及各种的动转力等等,在色身中所受持的都是;诸位贤士!这是说内风界。
诸位贤士!外风界说的是身外的空气等风大物质、是清净而无染污的飘动性、是从来不生起憎恶心的。诸位贤士!有时身外的风界生起时,会拨倒房屋、拔起树木、崩毁山岩,山岩拨崩以后风停止了,风大又纤毫不动了。诸位贤士!外风界停止以后,人们如果想要求风的时候,或以他们手中的扇子,或以哆逻叶,或以衣服等等,来摇动而求风。诸位贤士!这个风大法界很广大、自性很清净、从来不会生起憎恶的心行,也是无常法、是会灭尽的法、是会衰败的法、是会变易的法;何况我们这个色身只是短暂安住,又是被贪爱所受持而不能长久存在?这是说,不曾多闻妙法的愚痴凡夫心中会生起这个想法:风大就是我、风大是我所拥有的,我是风大所依止的。多闻的圣弟子都不会这样想:风大就是我、风大是我所拥有的,我是风大所依止的。……
诸位贤士!就像是因为有木材、有泥土、有水草共同覆蔽包裹了一部分的虚空,便有了房屋这个名词。诸位贤士!应当知道我们这个色身也是如此:因为有筋骨、有皮肤、有肉血缠裹了一部分的虚空,便有了色身这个名词。】
以上经文已经非常明白地指出:色阴是由地、水、火、风、空,以及动转的能量所成就的。而地、水、火、风、空,都有内、外二种,也就是在色身内与色身外的区别。意思是说,组成色身的四大物质,也同样存在于身外的器世间,并非只在色身中才有。而且,色身中的组成元素是无法维持长久的,因为有情贪爱执著于组成色身的种种法,所以这些色法就无法长时间保持不变的状态而存在著;身外的五大,它们不是被有情的贪爱所聚集,虽然山河大地呈现出自然存在的状态,似乎长久的存在著,但仍然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法。
由色阴的无常性可知,色身并不是有地、水、火、风、空,再加上动能就能自然组成的;更不是由能识别六尘万法的意识或处处作主的意根所能造。所以说色身是因缘所生之法,既然是依因藉缘才能生起的有生之法,当诸缘散坏时就一定会坏灭,因此说色身无常、色阴无常。然而,有情众生不知道这个真实的道理,对色身没有如实的认识,无量劫来世世执著色身为真实我而不能断除身见,于是就被系缚而流转于欲界及色界之中,不能解脱于有色界的生死轮回之苦;因为色法的这种遮障性,就如同黑云遮蔽了太阳,使众生看不见解脱生死的智慧光明,所以说内色身是色阴、外色法也是色阴。
第二目 色阴的生起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有情的色身(内色阴)是由谁制造出来的,各种说法莫衷一是;有说是唯一的真神,有说是大梵天的,有的说是父母,有的说是冥性,也有说是四大组合而成……等林林总总,众说纷纭。例如一神教认为人类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可是不断有人质疑:上帝在哪里?谁能找到他呢?已经有许多哲学家认定:上帝只是人类虚构和想像出来的,所以近代流行一种说法:是人创造了上帝,而且上帝的灵也是无法被信徒们证实的;那么,到底是谁制造了有情的色身呢?佛告诉我们这个事实是:有情各自本有的生命本体——第八识如来藏。而且 佛陀示现在人间就是要教导弟子们实证这个─创造有情色身的万法本源─有情个个本具的根本心体第八识如来藏,学人只要依据佛菩萨的教导就可以亲证,祂是可以一再地被佛子们亲证的,从古至今一切证悟者的所见都是如此,无可怀疑。何况就算真的有上帝,根据一神教圣经的记载来看,上帝的智慧境界顶多也只有欲界地居天的层次,并且上帝对欲界天境界的了解极为有限;既然上帝连色界境界都无所知,又如何能有出离三界生死的解脱智慧?更何况能证得法界的实相呢?上帝至今都不知道他自己的如来藏何在,而古今一切真悟的禅宗祖师,却都能现观而证实有情的色身及受想行识等五阴,全部都是由有情各自的如来藏阿赖耶识所出生。能生色身者必定是具有大种性自性的本住法,而上帝这个五阴却是所生之法,显然不具有大种性自性,如何能制造有情的色身?上帝连他自己的色身是怎么来的都不知道,又如何能制造其他人的色身?
我们接著来探讨大梵天、冥性等的说法。大梵天是初禅天的天主,他是由于降伏了欲界五盖而具足修得圆满不退的初禅,加上行善修福所得到的果报,而被动性的被出生到初禅天中受报的;大梵天自身是被出生的,所以就没有能生的自体性,当然也没有能力来制造有情的色身。而冥性则只是外道所想像出来的一种观念,是无法实证的;数论外道说冥性是制造我们的色身及觉知心的本源,但是他们所说之诸法出生的前后次第与内容,完全不符合现象界的事实与法界的正理,所以说冥性当然也不是能制造我们色身的常住法。那么难道是四大极微所生的吗?也不是!因为四大只是被用来制造色身的元素,四大既不是心,更不是有情,它自身也不能有任何作为,也无法主动制造出我们的色身。那么,看来应该是父母制造出我们的色身了?仍然不对!因为现见所有的父母,都不曾每天想著让胚胎如何分裂发育来制造成胎儿,也不曾施用各种方便来完成胎儿的头颈手足、五脏六腑、眼耳口鼻,乃至淋巴血液、神经系统……等。如果有人说:受精卵自然就会摄取养分来制造胎儿的色身,不必天神、大梵或是父母来操心,我们的色身就会自然而有了。这样说的人就是无因外道、自然外道。
那么色阴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佛陀在三乘经典中曾作过许多的说明,在此我们就以四阿含诸经中的开示来为大家解说。佛陀说:
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答曰:无也!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阿难!‘缘名色有识’,此为何义?若识不住名色,则识无住处。若无住处,宁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答曰:无也!阿难!若无名色,宁有识不?答曰:无也!阿难!我以此缘,知识由名色,缘名色有识。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长阿含经》卷10)
我们来将此段经文翻成白话就容易了解其中的真实道理了:【阿难!我说‘缘于入胎识而有名与色’,这是什么道理呢?如果这个‘识’不进入母胎中的话,会有名与色的形成吗?阿难尊者回答说:不会有的!如果这个‘识’入胎以后就永远都不出母胎的话,会有这一世的名色吗?
阿难尊者回答说:不会有的!如果这个‘识’出胎以后,婴孩的色身毁坏了,名色还能够继续增长吗?阿难尊者回答说:不能够增长了!阿难!假使没有这个‘识’的话,会有名色的存在吗?阿难尊者回答说:不会有的!阿难!我释迦牟尼就是因为这个缘故,知道名与色都是由这个入胎识出生的,缘于这个入胎识才能有名与色的存在。我所说‘缘识有名色’的道理就在这里。阿难!‘缘于名色而有入胎识’,这是在说明什么道理呢?如果入胎识不住于名色之中(无色界则只有名),那么入胎识在三界中就没有可以安住的地方了。假如三界中没有能让祂安住的处所,难道还会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吗?
阿难尊者回答说:不会有了!阿难!如果没有了名色,难道还能在三界中显示出有这个入胎识的存在吗?阿难尊者回答说:不能的,三界中就找不到这个入胎识了!阿难!我释迦牟尼正是因为这个缘故,知道入胎识是由于有了名色,才会在三界中显现;由于众生有了名色的缘故,所以才能显现入胎识真实存在。我所说的‘缘名色有识’,道理就在这里。】
这段经文中说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识,这前一句缘识有名色是在说明:名(受想行识等四阴)以及色阴都是入胎识所生的,是入胎识出生了名色等五阴;由此可知入胎识绝对不是意识,意识为名中的识阴所摄故,而且意识不能入胎,前世的意识在入胎时就永断了;入胎识也不是指第七识意根,意根虽然能入胎,但是没有大种性自性,无法摄取四大来制造色身;只有根本识第八识才具有大种性自性,所以入胎识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后一句缘名色有识是说,因为众生恒内执我——贪爱执著本识的功德以为己有〔编案:二乘法中称之为爱阿赖耶〕,因此根本识就被意根带著不断流转受生而常驻在三界六道之中(使得这个根本识第八识如来藏一直在三界中运作显现),不断生显诸法而不能独住于无余涅槃中,这就是圣教中说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根本识与名色相互为缘的意思。由此可知,色阴(五色根及五尘等法)都是由根本识入胎识所生,是因为根本识进入母胎以后,凭藉祂独有而不共前七识的大种性自性,才能摄取母体所提供的四大所组成之各种营养成分来长养胚胎,并且依照各自的业种而制造出胎儿的色身;所以说,色阴是由入胎识阿赖耶识制造出来的,不是天神、大梵天、冥性、自然,也不是上帝的觉知心或有情的意识、意根能制造的。而且,假使因为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而毁坏了胎身,或是往世所造恶业业种现前的缘故,导致本识离开了,胎身就会开始毁坏而成为死胎,胎儿的名色就无法继续增长,也就不会有此世的五阴圆满出生。由 佛陀这段经文中所开示的真理,就可以证明五阴都是由入胎识—第八识如来藏—藉父母、四大等众缘而出生的无常生灭之法。
然而这个入胎识无形无相,假如入胎识不依靠名(受想行识等四阴)或名色五阴作为所缘,祂就不会在三界中显现及运作,而单独存在于无余涅槃中,所以 佛在大乘经中如此开示:定性阿罗汉灭尽诸法入了无余涅槃以后,就算以诸佛究竟的大智慧及大威德力,也不可能再找得到这个阿罗汉的入胎识了;因为祂无形无色,当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以后,他的如来藏不再显现任何的界(功能性)了,所以连诸佛都无法找到已入灭阿罗汉的入胎识了,三界中从此就没有这个圣人的入胎识现行了,这就是 佛说缘名色有识的道理。入胎识只有在缘于名与色而于三界中驻留时,才能被找到;一切有情要想找到入胎识也是如此,都必须依于入胎识驻留在三界中,还要有意识分明的现前运作,才能由意识去找到入胎识。这个入胎识当然不是意根,因为意根不具有大种性自性;当然也不是意识,因为意识是靠意根触法尘为缘才能出生的法;所以,这个与意根、意识同时同处的另一个识,当然就是第八识,也就是大乘经典以及南传《尼柯耶》、北传《阿含经》中所说的阿赖耶识、如来藏。行者如果停止了意识心的分别作用而不理会诸法的法相,或者意识暂时断灭而进入眠熟位、无想定或灭尽定等无心位中,甚至入了无余涅槃而不在三界中现身意了,那就无法找到自己的入胎识了。所以,是入胎识出生了名色,而入胎识也必须缘于名与色,才能在三界中示现,如果离了名与色,是永远都找不到这个入胎识的;这就是佛所说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识的真实道理。
第二节 受阴、想阴
经由前面第一节的概述,我们对色阴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来继续说明受阴与想阴。佛陀在《增壹阿含经》中云:【彼云何名为痛阴?所谓苦痛、乐痛、不苦不乐痛,是谓名为痛阴。】(《增壹阿含经》卷28)语译成白话如下:【那所谓的痛(受)阴是指什么而称为痛(受)阴呢?就是所谓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就是所说的痛(受)阴。】意思是说,所谓的受阴就是:苦的觉受、乐的觉受、不苦不乐的觉受,乃至扩而广之,由苦受所引生的忧受,以及乐受所引生的喜受,也都是受阴所含摄。
受阴又可分为二种:境界受与苦乐舍等觉受,也就是五遍行心所法中的受心所。平实导师在《识蕴真义》中开示:【境界受谓身根本有之苦、乐、舍受,即是尚未由觉知心、尚未由离念灵知心生起对此境界欢喜或厌恶之心行时所得之身根身识上所有觉受;苦乐舍受,谓身根身识触痛尘已,转由意识领受身根痛触之粗相细相而产生苦觉、乐觉、不苦不乐觉(注:痛谓触觉)。】1 众生的这些觉受为何称为受阴呢?阴的意思就是遮盖,众生由于不知觉受的虚妄不实,因而遮盖解脱乃至真如实相智慧的出生,故称之为受阴。为何说如是觉受虚妄不实?因为吾人的受阴必须藉由不坏的根身及识阴为缘,然后方得生起,换言之,如是觉受必须经由色阴与识阴的聚集才能成就,如果没有色阴与识阴的聚集,就不会有身根身识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可说,而如果没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等三种受的聚集,就不能具足成就受阴。例如,人间的众生如果单有其中一种或二种受,则其受阴就不完备,也就是有残缺的残障者;由此可知,受阴是由诸法聚积所成的蕴集之法,所以受阴又名为受蕴,是藉色阴与识阴为缘而由三种受所成就的缘故。如是,境界受与苦、乐、舍受等初受蕴已是聚积之法,随后再经由意识觉知心的领受观察所产生心理上的苦、乐、忧、喜、舍等受,则是依于五根、五识的初受蕴再辗转引生出的觉受,如是等意识心中的觉受则属于后受蕴,当然更是依于色蕴与识蕴才能成就的聚积蕴集之法。既然成就受蕴的色蕴与识蕴都是生灭无常之法,则依于色蕴与识蕴而有的受蕴,当然更是生灭无实之法,如是即可证知受阴(蕴)我虚妄不实。有智之人只要能如实观行,就可以亲自证实受蕴是依他起的无常变异之法,就不应再执著受蕴为常住不灭我。
又,何谓想阴?佛陀在《增壹阿含经》中说:【彼云何名想阴?所谓三世共会,是谓名为想阴。】(《增壹阿含经》卷28)白话的意思是:【是什么道理而被称为想阴呢?就是所谓能思索三世诸法,能把三世诸法共同合会起来思惟的,这就是所说的想阴。】
《增壹阿含经》卷28 又说:【云何名为想?所谓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黄、白、黑,知苦、乐,故名为知。】白话语译如下:【如何名为想阴?想阴所说的想也就是了知的意思,了知青、黄、白、黑,了知苦、乐,所以想又名为知。】
《中阿含经》卷7 说:【若有想,是想阴。】白话语译如下:【假使有了知,就是想阴。】或者说:【假使有在思惟、推想,就是想阴。】
《长阿含经》卷8 云:【复有六法,谓六想身: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白话语译如下:【又有六种法,是说六种了知的功能,也就是:对于色尘的了知、对于声尘的了知、对于香尘的了知、对于味尘的了知、对于触尘的了知、对于法尘的了知。】
阿含部《大集法门经》卷2 云:【复次六想,是佛所说。谓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
白话语译如下:
【另外还有六种了知,也是佛所说的法。这是指对色尘的了知、对声尘的了知、对香尘的了知、对味尘的了知、对触尘的了知以及对法尘的了知。】
《长阿含经》卷13 云:【除去睡眠,系想在明。】
白话语译如下:
【除掉睡眠盖的遮障,系缚觉知心于清明的了知境界之中。】这意思是说,想要修证禅定的人,就应该断除对于睡眠的贪著,并且应该把觉知心系缚于清明了知的状态,而不落入昏沉或掉举之中。
《长阿含经》卷17 云:【梵志!彼二禅想灭,三禅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白话语译如下:【梵志!他在二禅中的了知已经灭除了,三禅中的了知就出生了;由于这个缘故就知道,有因有缘才会使得某种境界中的了知性灭除,也要有因有缘才会使得某种境界中的了知性出生。】
《杂阿含经》卷8 云:【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
白话语译如下:
【眼根与眼识触色尘而出生了对境界的了知,耳根与耳识、鼻根与鼻识、舌根与舌识、身根与身识、意根与意识触声尘乃至法尘而出生了各自对境界的了知。】因此,想阴的范围并不是只局限在语言文字的思惟想法上,在《阿含经》中也说想阴就是觉知,也就是指六识在六根的配合下对六尘直接的了知,这种了知是在语言文字生起之前就已经完成的,不是等到语言文字生起以后才有。例如婴儿刚出生时,都还没有学过语言文字就已经了知出母胎时受挤压的痛苦,所以他自然就会哇哇大哭;当婴儿肚子饿了,也自然就知道肚子饿了而懂得哭闹索食;婴儿在父母的照顾下,自然能了知父母对他的关爱呵护,而且自然就知道父母是他最亲密、最重要的人,并不需要谁来告诉他。这时的婴儿都还没有用语言文字思惟的能力,却已经懂得这些事了,显然还不会语言的婴儿只要藉由接触六尘就能够了知境界,然而婴儿也是有想阴(了知性)的,因此想阴并不只限定在语言文字上的思想功能而已;所以佛陀在《阿含经》中明白开示说:云何名为想?所谓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黄、白、黑,知苦、乐,故名为知。由此就可以证明,并不是在生起语言文字的思想以后,才说是想阴。
想阴函盖了识阴六识之五遍行心所法中的想心所,也就是能了知觉受的心所法;例如根身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可由觉知心所了知,这个了知的功能就名为想;举凡识阴六识所生起的知觉性皆是想阴所摄,因此经中说想亦是知。若是由想阴的知觉性而了知五尘以后,接著生起的苦、乐、舍等觉受,则已经不是想阴而是受阴所摄,但进一步再对这个受蕴所作的了知则又为想阴所摄。因此,想阴的现起也是有次第性的,平实导师曾经开示:境界受中之想蕴成就以后,方有六想身的出生,也就是:眼想、耳想、鼻想、舌想、身想、意想。六想身即是六识对六尘直接的了知性,也就是眼根眼识的见色之性、耳根耳识的闻声之性……乃至身根身识的觉触之性、意根意识的知法之性,总共有这六种知觉性,称之为六知性、六想性,这就是六想身,即是想阴。众生因为有这六种想(知),方能有离念灵知心或有念灵知心的六种见闻知觉性,然后才有灵知心、觉知心对于身根三种受之分别领受,因此而产生了顺心、违心或是不顺不违等觉受,也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有此三受,然后意识觉知心才生起了种种语言文字妄想,想要离苦得乐,因此而有忧受或喜受的生起,然后有初机学人所知与语言文字相应的想阴。所以说这种有语言文字的想阴,其实是后起而粗糙的,因为若究其实,在尚未生起语言文字之前,领受身根苦、乐、舍受的知觉性,就已经是想阴所摄了,所以经中说‘想亦是知’。为何说想阴一法也是积聚成蕴呢?因为想阴的了别性,乃是由色蕴、识蕴、受蕴之‘触’心所法具足以后,方能有‘了知性’之‘想’,因此说想阴也是积聚而成的蕴集之法,是由色蕴五根、识蕴六识以及意根等法所蕴集而成为想阴,所以想阴亦名想蕴。想蕴为什么也是虚妄不实呢?因为想蕴的生起,必须先有色蕴、识蕴、受蕴三法,然后才有语言文字之想阴生起;或者必须先有色蕴、识蕴等二法,然后最初离语言文字之想蕴(知觉性)方能生起,随后才有语言文字相应之想蕴在最后阶段生起。色、识、受等三蕴既然虚妄,由此二蕴或者三蕴积聚而成之想蕴,当然必定更是虚妄,如是由诸法蕴集而成者,当知皆是虚妄不实终必坏灭之法,是故对于想蕴—了知性或见闻觉知性—不应执著。想蕴也是众生轮回三界生死的根源之一,因为有知有觉就不离苦乐舍等觉受,如经云:有受皆苦。毕竟乐者,断一切受,即是常乐。故说有智者若欲究竟离苦,就应当舍离一切受;而想要舍离一切受者,就应当舍离六想身——离见闻觉知性;要舍离见闻觉知性,则必须灭除六识身;想要永灭六识身者,则必须要灭尽意识、意根的我见与我执;唯有灭尽意根处处作主的心性,我执方能断尽,我执断尽之后,才能于舍寿后不再受生于三界,意根因此永远不再现起而入无余涅槃;所以无余涅槃中绝对没有五阴十八界等任何一法可以存在,如是知见,行者当知。
第三节 行阴
何谓行阴呢?佛陀在《阿含经》中如是说:【彼云何名为行阴?所谓身行、口行、意行,此名行阴。】(《增壹阿含经》卷28)行阴可大略区分为身行阴、口行阴、意行阴三种;而其中的每一种又都各有粗糙、微细、极微细等等的差别不同。譬如行走、奔跑、跳跃、碰撞,以及各种的体育运动等等,这些都属于极粗糙的身行阴;又譬如坐著看电视、读书、写字等等,则属于较细的身行阴。此外还有更细的身行阴,譬如眠熟之时色身不动,或是静坐时身体不动,或者闷绝时的身体,乃至在三禅等至位中色身无有丝毫动摇等等,这些情况下则属于极微细的身行阴。为什么说这些都是极微细的身行阴,而不是没有身行了?因为在这些状况中,色身都还在继续运作,譬如呼吸、心跳、脉搏、新陈代谢等等,如经中所说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所以说此时仍然是有身的行阴存在。至于粗糙的口行阴,譬如吟哦歌唱、喧哗戏笑、开口叫骂等等,都属于口行阴之粗者;而微细的口行阴则是指不形于外的口行,譬如在心中不断以语言文字来愁忧思虑事情,或是用语言文字来思惟法义,或者在心中不断默念佛号、咒语等等,这些行为虽然都没有形诸于外,仍然为表义名言所摄,都是属于口行阴之细者。此外还有更微细的口行阴,譬如心中虽然没有生起语言文字,没有思虑、愁忧等事,但是对六尘已经了了分明,这就已经是显境名言所摄了,正是属于口行阴中更细的部分,如经中说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故。而最微细的口行阴,譬如在四空定的非想非非想定中,意识心已经不返观自己是否存在,却仍然还有极微细的了知性在,这也是口行,因为尚有这最微细的觉观存在,故仍为显境名言所摄,所以也是属于口行阴。
意行阴通常是函盖意根与意识的心行来说的,这在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经典中,常常都有这样的开示,只是在阿含诸经中是隐说。在阿含解脱道中,意通常是指意根,但是经中也常常把意根与意识合称为意,而有时意字则是指五俱意识,也就是将意识与前五识同说而将识字省略;因此必须依照经文的前后文句所要表达的义涵来判定,不可一概而论、等视齐观,否则往往会误解经文原意。
什么是粗糙的意行阴呢?譬如在喇嘛教双身法的淫乐境界中,如果成就了第四喜所谓的俱生大乐,觉知心因而生起贪爱执著,乃至希望能永远住在这遍身淫乐的状态中,这就是觉知心攀缘而爱著于五尘的粗重行阴;又譬如在即将成就第四喜之最大乐受时,如果因为控制不当而射精,成为毁破密戒,意识心就会对自己起瞋,或者对明妃、佛母的配合不当起瞋,这类与贪瞋相应的意识心行也都是属于粗重的行阴;又譬如缘于语言文字的意识心,如果被无明笼罩而不相信善知识的说法,坚持自己的邪见才是正确的,因而对宣扬正法的贤圣起瞋慢之心,这也都属于极粗重的意行阴。细的意行阴,譬如欲界定、未到地定或初禅等至位中的离念灵知心,这类离念灵知心仍缘于四尘乃至具足六尘之觉观,都是属于意行阴之微细者。更微细的意行阴则是二禅乃至无所有处定的等至位中之意识心,这类意识心虽然对五尘都无觉无观,却仍有对定境法尘的觉知及了别。意行阴之最细者,譬如外道入于无想定(无知定)中,这时六识都已经断灭而不存在了,只剩下意根的心行还在运作(意行不论及第八识),此类意行即是凡夫界最微细的意行阴。俱解脱圣者则拥有三界中最微细的意行,也就是灭尽定中的意行,此时不仅意识已经断灭而不现前了,就连意根也灭除了自身的受与想二个心所法,与凡夫所入的无想定大有差别,这就是三界中最微细的意行了。
意识心存在时必有意识的行,那就是意行阴所摄,而有念灵知、离念灵知都只是意识心的功能性与作用,必须有意识心存在,才会有灵知的性用存在,所以离念灵知其实只是意识或识阴六识的心所法。既然意识心的存在运作已是意行阴所摄之境界,何况离念灵知只是意识心觉观的性用,当然更是行阴所摄的虚妄法——离念灵知正是前文中说的口行(觉观)。而六尘存在时也是行阴所摄,同样是属于口行,因为六尘是口行—觉观—所取的境界相,也是念念变异而无有恒常性,都不离坏苦与行苦,所以六尘的存在也是苦,是修证解脱道的行者同样要灭尽的,否则就不能实证无余涅槃的解脱功德。至于只有意根存在时的意行,虽然《阿含经》中并没有明说,但是从灭尽定只是灭除意根的一部分心行,而入无余涅槃则必须将五阴、十八界全部灭尽(也就是连意根也要灭尽)来看,显然只要意根还存在就不是涅槃,就一定还有行阴没有灭尽,所以说意根的行也是行阴所摄,虽然已经不是识阴所显现的粗细意行阴了,但是仍应归纳在行阴的意行之中。也就是说,只要还有第七识意根存在,那就一定还有意行;只要还在呼吸,那就是还有身行;只要还有一分觉观在,那就不离口行(名言)。所以,《阿含经》中说灭除三行就成就了二乘涅槃而解脱于三界生死,因为灭除了身行、口行、意行,就表示五蕴、十八界全部都灭尽了,那就是入无余涅槃了!这入灭的阿罗汉从此永离分段生死,即使穷尽最胜妙的天眼通,也无法看见他何时还会在三界中出现,因为他已经灭尽蕴处界而不再受生了!
又,三法印中诸行无常的行,同样也是指身行、口行、意行,只要是行阴所摄之行都函盖在内。《杂阿含经》卷12 云:【缘无明行者,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在这段经文中说:缘于无明而有行,行有三种,就是身行、口行、意行。这里所说的行,指的则是十二因缘法中的行支;行支是专指有记业的身口意行而言,如果是无关于善恶业之无记性的身口意行,那就只是五阴中的行阴,不属因缘法中的行支所摄。一切善恶业行,都不出身行、口行、意行三种,而这三种与善恶有关的行,都摄属于五阴中的行阴,但是行阴还包含了无记性的身口意行,函盖的范围比行支宽广,行者应该深入了知这其中的种种差别,以免尚未断尽行阴却自以为已断,乃至因而造下大妄语业。
譬如《长阿含经》卷8 中说:
彼天眼净,观众生类死此生彼、颜色好丑、善恶所趣;随行所堕,尽见尽知。又知众生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诽谤贤圣,信邪倒见;身坏命终,堕三恶道。或有众生身行善,口、意亦善,不谤贤圣,见正信行;身坏命终,生天、人中。行者天眼清净,观见众生,乃至随行所堕,无不见知,是为苦行第一胜也。
语译成白话如下:
【他的天眼清净,能观察各类众生在此处死后出生在彼处、出生后的容貌是美好或是丑陋、随所造善恶业而往生善趣或者恶趣;众生随著各自身口意行之善恶而落入的处所,他全部都可以看见而且全部都能了知。他还知道如果有众生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诽谤贤圣,信受邪谬颠倒的恶见;这些众生身坏命终之后,就堕落在三恶道中。或者有众生身行良善,口行与意行也良善,从来都不会诽谤贤圣,知见正确而且信受奉行;他们身坏命终以后,就出生在天界或人道之中。由于行者的天眼清净,能观察看见众生的死生美丑,乃至随著各自所造善恶业而往生的趣处,他都没有不能看见、不能了知的,这就是物质之法合成的四大之身苦行者中第一殊胜之人。】
这段经文中说随行所堕,这里的行指的就是有记业的身行、口行、意行,不包括无记业的身口意行。只要是有记业的身口意行,都会随著业的大小轻重等差异而随缘受报。如果是对其他众生没有伤害也没有利益的身口意行,则是摄属于无记性的身口意行,那就不会影响善恶业报;譬如饮食睡眠、行来去止、大小便利、技艺学习、运动健身……等,这些无关善恶的事情,虽然会影响到个人此世的健康乃至未来世的世智辩聪,但是并不会改变舍报后将往生的处所,以及善恶业的果报酬偿,因为无记业行并不会被异熟识收录为善或恶的因果业种,从而改变善恶业的受报,所以无记业行虽然皆是五阴中的行阴所摄,却都不属于因缘法中的行支所摄,有记业行才同时是行阴与行支所摄。
以上对三行的阐述是为一般初学解脱道者的概略说明,至于更深入的法义则待来日有缘时再细说,因为此书是要以佛法总持,也就是以概论的方式,来为大众建立正确的佛道知见。待续)
-------------------
注1 平实导师著,《识蕴真义》,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2013 年6 月初版四刷,页368。
 
 
更多>同类禅宗网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