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明心报告  慧开  见性  禅宗公案  话头  参公案  默照禅  公案  明心见性   

如何修证声闻菩提

   日期:2018-07-21    
第一章 声闻菩提之总相
我们要来总结整个声闻菩提的内容。那我们要总结三乘菩提的内容时,先要看看三乘菩提的总相。有人在修学佛法,或者在研究佛法的时候,他们会认为:声闻法中的部派佛教有各个部派,每个部派都有不同的说法,所以每个部派都要用每个部派独特的说法来理解。可是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并不是完全的赞成,因为我们所说的佛法,它是在研究法界(中本来无生)的实相,既然它是研究法界的实相,法界的实相不应该是由不同的部派,然后说不同的佛法;不可以由不同的部派,说不同的声闻菩提。所以整个声闻菩提,事实上它是有一个总相的;所以在研究声闻菩提的时候,不可以说这个部派用什么,那个部派用什么,然后每个地方说法不一致,这样是不符合法界的实相。如果要在中修学的话,它有一个属于法界实相的基本原则,就像我们现在要跟各位解说,声闻菩提所实证的内涵,就是一切的生灭法!既然它是一切的生灭法,所以凡是所说,都不能离开这个地方。可是要探讨一切生灭法时,也不能忽略还有另外一个法,就是不生不灭法;虽然在声闻菩提他们不实证祂,可是所有的声闻菩提的修学者,都知道除了生灭法之外,还会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法存在,祂就是涅槃、如来藏、本心、本识。
那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声闻菩提的总相,就是要了解生灭法本身的特性。生灭法它有什么样的特性呢?譬如我们观察我们的五阴(有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还有识阴),我们看这个色阴,不是只有我们的身体,还有外面的色法;我们观察这些生灭的色法,它有一些基本的原则,什么样的原则呢?就是生灭法它一定要互相依赖,一定是寿命短的要依赖寿命长的;以寿命长的作为依赖之后,寿命短的生灭法才能够存在。譬如我们说灯光,灯光我们可以切换开关,让灯光一下生起、一下灭除。那灯光从哪里出来呢?灯光是从灯泡、灯管出来,所以灯光它出现又灭了,它是生灭法。那灯泡、灯管呢?事实上它们也是生灭法,为什么呢?因为原来并没有灯管、灯泡的存在,是因为经过制造之后,才出现这些灯管、灯泡。所以灯管、灯泡也是生灭法,灯光就要依附于寿命比它更长的灯管、灯泡,它才能够存在;我们说那灯管、灯泡,它要依附于什么呢才能够让它存在而运作呢?它还要依附于灯座,因为如果没有灯座,没有寿命更长的灯座,作为灯泡、灯管的依附,灯管、灯泡它也不能存在而产生运作。我们说那灯座呢?灯座也一样是生灭法,因为原来也没有灯座,是因为经过制造之后才有灯座,才可以让它来作为灯泡、灯管,乃至灯光的依附。那我们说灯座它是生灭法,它要不要依附?它也要依附,它也要依附于譬如说屋顶,因为如果没有屋顶让灯座依附,灯管、灯泡也没办法运作。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屋顶也是要作为灯座的依附,才可以让灯座存在、运作。那我们说,屋顶它要不要有个依附呢?也要依附,它要依附于整个房子,要依附于整个建筑物,因为整个建筑物也是生灭法;因为原来没有房子,是经过建筑工人的建筑之后,才有房子,所以房子也是生灭法;有了房子这个生灭法,才可以让屋顶、灯座、灯管、灯光,能够存在而运作。
所以我们可以观察到,生灭法之间的关系就是一层、一层、一层的依附,而且一定是寿命短的要依附于长的,然后一直辗转依附下去,它才能够存在而运作。我们说房子既然是生灭法,它要依附在哪里呢?房子要依附在土地,所以土地就是房子的依附。那土地是不是生灭法呢?土地也是生灭法,所以土地有时候是高山,有时候是大海,有时候是平地。我们再看高山、大海、平地,它是依附于什么呢?还要依附于整个地球。我们说整个地球难道是不生不灭法吗?还是生灭,因为地球总有一天也是坏灭,地球是后来才出生的。那我们说地球要不要依附呢?也要依附,依附于太阳系,太阳系就作为地球的依附。那我们说整个太阳系,要不要依附呢?还要依附,它依附于银河系。银河系是不是生灭呢?它还是生灭,它还要依附于更广大,寿命更长久的整个宇宙。整个宇宙又是怎么来的呢?事实上它也是生灭。科学家说宇宙能够产生,就是因为有一个大爆炸,爆炸之后才有这个宇宙的。那我们要说宇宙之前是什么呢?没有人知道。表示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到底是存在什么法呢?科学家没有答案!
可是我们从生灭法的依附性,可以知道所有的生灭法,它一定要依附于寿命更长久的;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总相来看,所有的生灭法,它一定要依附于不生不灭法,它才能够存在。假设科学家说,宇宙由大爆炸而产生出来,而大爆炸之前是空无一物;那表示说整个宇宙,可以没有任何的因缘,就直接从无中来爆炸,来产生这个世界。如果说是这个样子,表示一切法,是可以从无中生有。如果可以无中生有,那我们在法界里面外层空间里面,所有空无的地方,也应该随时都可以产生大爆炸,来产生另外的宇宙。可是从现前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宇宙的所有的空无之处,我们并不能看到随时有大爆炸产生,而让另外一个宇宙来生成,并没有这样一个事实。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并不是可以从无出生一切的生灭法(不能无中生有),一定是由于有个不生不灭法,作为一切生灭法的依持,才使得一切的生灭法,它可以存在而能够运作的;一定是这个道理,才符合法界的实相。
声闻人他所修学的,就是要把生灭的一切法的范围,把它确定下来,而且要知道它的边际。如果有任何的内容、边际不能确定的话,他有可能会把生灭法,把它当成是不生不灭法。可是如果他把范围扩大,扩得太大了,他连如来藏——连不生不灭法——也含摄下去的话,又会变成断灭,他又成为断灭见;所以修学声闻菩提,一定要先对于生灭法的范围,要能够完全确定!也就是说,我们一般人所说的生灭法,就叫作一切法!为什么叫作一切法呢?因为世间人所见,就是我所见的所有的事情,那就是我所见,那就是我所见的一切。因为这个样子,所以所有的生灭法是可见,而且是有相,所以那个范围就叫作生灭法,也叫作一切法。
可是不生不灭法,祂不属于这一类的,因为祂是不生不灭的(能含摄在生灭性的一切法中),所以祂不可以眼见,所以不可眼见的不生不灭法,它不属于一切法的范围。这表示世间人在谈论一切法时,他只能谈论到生灭法的部分,因为他不能含摄到如来藏,因为如来藏是属于大乘贤圣所证。我们也可以说,一切法就是指生灭的部分,而且一切法是不可以函盖如来藏的,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法性不一样,祂是不同的分类;祂在法的种类上面,就是完全不同;既然法的种类不同,所以不可以把不生不灭法,归到生灭法里面来说祂是属于一切法。因为法性不同,是不同的种类的缘故。
所以我们可以观察,色阴它一定是生生灭灭的。譬如我们的外色法,外面的色法是这样子,我们的身体呢?也是一样。我们的受阴呢?也是起起落落,一下苦、一下乐,一下不苦不乐,换来换去,所以也是生生灭灭。我们的想阴呢?事实上它也是一样生生灭灭,一下想吃东西,一下想要休息、想要走路游玩等等,所以也是生生灭灭。那行阴呢?行阴也是从一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从一个时间到另外一个时间,也是生生灭灭。我们的识阴呢?我们的识阴也是一样,譬如眼识白天可以看东西,可是到了晚上,我们就要休息,要让祂断灭。耳识呢?白天我们想要听声音,可是到了晚上我们就不希望有声音,因为我们要睡觉,要把祂断除掉。所以我们的识阴六识也是生灭,所以我们可以观察到,我们的五阴身心是生生灭灭的,因为它是生生灭灭的,所以这个是生灭的法。它一定要依附于一个不生不灭的法,才可以让这个生灭的法,让这个五阴之法,可以在生灭不已之后,还能够继续出生,能够在灭尽之后,在轮回的时候,当我们命终之后,把五阴都灭除之后,还能够在未来世再继续出生;所以表示它(五阴)背后,一定要有一个不生灭法作为它的依持,因为生灭法的特性,就是需要有一个法的依持。
生灭法如何依持呢?它就要依持于不生不灭法的存在,一定是由于有不生不灭法的存在,才可以让一切的生灭法,可以一直不断的出生,可以在灭后重新出生。可不是从无中而出生,而是要从不生不灭法之中,借用各种因缘而让它出生,这就是声闻菩提的总相。如果声闻人,不能正确的了知生灭的范围,他一定会落入常见、断见;只有当他完全把生灭的范围,跟不生不灭的范围区别开来,他才能够实证声闻菩提。而声闻人,他只能实证生灭的部分,对于不生不灭他没有实证。不生不灭的部分,就要由大乘的菩萨来实证,所以大乘菩萨所实证的内容,是超越了声闻而含摄了声闻。
如果我们修学声闻菩提的内涵之后,我们要如何来修道呢?修道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就是出家,第二种就是在家。出家就是剃头、着染衣,然后住到寺院去,或者是三衣一钵,然后人间、乞食,最后把三界的欲爱断除掉,这就是出家的修行。再另外一种就是在家修行,那他要修清净行,或者是叫作梵行;不管是修出家之行,还是在家的梵行,事实上,他都可以解脱于这个生死流转,只要他有那个智慧。所以我们可以举示世尊的开示来作为证明,就是说:
【尔时世尊入城乞食。时,有众多比丘亦入王舍城乞食,闻有传说:阿支罗迦叶从世尊闻法,辞去不久,为牛所触杀;于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诸比丘乞食已,还出,举衣钵,洗足,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众多比丘入城乞食,闻阿支罗迦叶从世尊闻法、律,辞去不久,为护犊,牛所触杀。于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世尊!彼生何处?何处受生?彼何所得?佛告诸比丘:彼已见法,知‘法、次法’,不受于法,已般涅槃,汝等当往供养其身。尔时,世尊为阿支罗迦叶授第一记。】(《杂阿含经》卷12)
从这个我们可以看到,阿支罗迦叶跟世尊请法之后,就他离去,因为要保护小牛,所以就被的大牛,用牛角所抵触死掉。阿支罗迦叶就是在家的居士,阿支罗迦叶命终之后,这些声闻比丘就向佛陀请示,阿支罗迦叶被牛抵触而死之后,他是往生到何处?他是往生到哪里去呢?他有没有证果呢?因为这是修学声闻菩提,所有想要实证佛法的人,最关心的事情。释迦牟尼佛就跟这些比丘说:阿支罗迦叶已经般涅槃了,因为他已经知道法、次法。所以佛为阿支罗迦叶授第一记。什么是第一记呢?就是声闻的最高果位,就是阿罗汉果,表示这个阿罗汉已经可以般涅槃了,表示他可以入无余涅槃了。所以说这段就在说,阿支罗迦叶他是在家的修行,可是他一样可以实证声闻果,一样可以证得四果的阿罗汉果,所以从这段可以证明,在家修行、出家修行,事实上是没有差别的。因为解脱于三界,或者是成就佛道他所必要的,是智慧而不是在家或出家的表相。
除了在家、出家之外,事实上在佛法的实证里面,也不分男女,我们也来举一段来证明: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说微妙第一,下至女人亦能受持,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为如来说无上灭。】
这段说佛陀所说的内容,它是微妙第一。下至女人亦能受持是说,以前在古印度的时候,是有种性差别,也有男女的高下差别;可是在当时,比男人的地位还要低的女人,还是可以实证佛陀所说的所有微妙的法,乃至我们在声闻的十大弟子里面,也有看到首陀罗身份的,也可以实证佛法。所以说我们可以知道,在佛法中是不管他的身相,只要他的智慧到达,他一样可以实证。所以不管出家、在家,不管是男众、女众,也不管种族是尊贵的、卑劣的,也不管是老的少的、贫的富的都一样,都是可以平等的修持,而且可以平等的证得这些果证的。因为佛法所说的就是平等的法,什么平等的法呢?表示说在一切的众生里面,只要他按部就班来修学,他就可以按照这个步骤,来实证佛法的智慧。而佛法的智慧是四众平等的,也就是说对在家、出家、男众、女众这四众来说,都是完全平等而没有任何差异。
所以不只是声闻菩提是四众平等,乃至缘觉菩提和大乘菩提,也都是一样四众平等的。因为这样才是平等法,因为佛法所说就是一切众生平等。既然说是一切众生平等,当然它的修证也都是一样的平等,只是有智能跟没有智能的差别。所以我们从这个道理,就可以知道佛法的所有的内容,我们所说的三乘菩提的内容,是一切人都可以来修学;也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一同来修学,一同来实证。可是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来具足自己的福德因缘?如何具足我们的慧力、定力,让因缘成熟而能够来实证真正的菩提?所以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有那个决心,有那个毅力,想要来培植我们的福德,来让我们的因缘能够具足成熟!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来做的话,不管任何人都可以实证佛法,这就是佛法的平等。
那我们总结整个声闻菩提,就是告诉各位:佛法的实证是在智慧,也在于实证的方法。这些方法,我们在后面还会跟各位介绍“缘觉菩提”,还会跟各位介绍“佛菩提”。下一次由其他的亲教师跟各位介绍(声闻菩提)断我见的部分,谢谢各位菩萨的收看! 阿弥陀佛!
第二章  如何修证初果
上一集已经由正纬老师讲完断我见,接下来由我来为各位菩萨讲解断三缚结。为什么要讲断三缚结?因为只要你能够了解三缚结的内涵,你就可以自己判断什么人可以依止?什么人不可以依止? 同时也知道,声闻菩提的路应该怎么走?断三缚结,主要分成三个部分说,第一个部分是三缚结的内涵,第二个部分是三界中的我见,第三个部分是如何断三缚结。
我们先来讲第一个部分三缚结的内涵。什么是三缚结?三缚结其实就是三种烦恼!“烦恼”在一般人的认知里面,就是心里挂碍着某一件事情而有苦恼,把这样的一个心行当作是烦恼。但是在声闻解脱道当中,烦恼的定义并不是只有这样;凡是会障碍出离三界生死的心行,都叫作烦恼。那么即使你对某一件事情的感觉,心里是快乐的;但是只要这样快乐的心行,是会障碍解脱出离三界生死,那么这样快乐的心行,仍然是属于烦恼所摄。那么什么样的心行会障碍出离三界生死呢?主要有六种根本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六种根本烦恼,就是声闻菩提当中所要断除的烦恼。
我们(接着)来讲什么是贪?贪就是被可爱的境界所制伏。譬如说一个面临五欲(财色名食睡或者色声香味触),这样可爱的境界;面临这样可爱的境界的时候,你的心里没有办法拒绝它的诱惑,没办法说“不”,这样的心行就是贪。再来说瞋,瞋就是被不可爱的境界所系缚,而起了种种恶心行,这样的心行就叫作瞋。再来说痴,痴的定义很广,就是无明,或者说没有智慧,但是在声闻解脱道当中的痴,指的就是没有断除烦恼的智慧。阿罗汉在具足十种断除烦恼的智慧以后,他就把痴结给断了;但是他还有佛菩提道的无明还没有断尽,所以阿罗汉并不是一个真正断痴的人。再来说慢,慢有七种;与人较量,高抬自己,就是慢(较量于他,令心高举)。但是还有一种慢,是阿罗汉必须断除的,就是我慢:把五阴当中的一阴,当成常住不灭的我,然后依于这样的一个常住不灭的我,觉得让自己的五阴存在于三界中,有喜乐。那这样的一个我慢,就是会障碍出离三界生死。再来说疑,疑的定义很广,有世间法上的疑,有出世间法上的疑,也有世出世间法上的疑。那么如果在声闻解脱道当中,不只是单指对三宝的疑,还有对我见的疑。
再来说恶见。恶见有五种,第一种是我见,我见就是把五阴当中的一阴,当成常住不灭的我,然后有了这样的一个见解呢,就是我见。再来说边见,边见就是落在“断”或“常”的一边,譬如说把五阴当中的一阴,当成常住不灭的我,这样的见解也是落入了常见,那么把生灭的法当成常住不灭法,所以那样子的见解也就是常见。那么再来说断见,断见就是把不会生灭法,当成会生灭的法;譬如说第八识是常住不灭的法,若是把第八识当成是会生灭的法,这样的见解就是落入了断见。再来说邪见,邪见就是不正确的说法;譬如说,不断(见惑、思惑)烦恼可以证得阿罗汉,那么这样的见解就是邪见;譬如说,造恶业不会得到恶报,这样也是邪见。那么再来说戒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对于什么样才是真正的解脱呢,有了错误的见解,然后依于这样错误的见解,施设了种种不如理的戒禁;想要经由这样的戒禁,来求得真正的解脱,这样的见解就是戒禁取见。最后一个是见取见,有了错误的见解,但是不知道自己那个见解是错误的,坚持说:“我的见解是最殊胜的,别人的见解都不如我。”这样的见解就是见取见了。好,简单的说完这六种根本烦恼,当然其它的烦恼都是从这六种根本烦恼而生起。
再来说,为何缚与结是烦恼呢?因为烦恼有很多各种不同的特性,所以呢我们就用这样的一个特性来取代(说明)烦恼。譬如说缠,烦恼会不断的现起把你缠住,所以就用这样的一个特性来代表烦恼,所以烦恼叫作缠。那么缚与结,其实也是烦恼的两种特性,所以我们就说缚与结就是烦恼。好,那么什么叫作缚呢?就是令于善行不随所欲!从字面上来看很难了解这是什么意思,我们先来讲什么叫作不随所欲?不随所欲的意思就是你想要这样子做,但是办不到。譬如说一个人的双手被绳子绑住的时候,那么他没办法办到的事情,就是把双手张开;把双手张开这件事情,他不能随心所欲。
但是缚在这里讲的是烦恼,当一个人的心与烦恼相应的时候,他的心被烦恼给系缚住了;那什么样的心行他是办不到的?就是善行!他对于善行不能随所欲。但是善行指的是什么样的心行?在这里的善行指的并不是十善业中的善行;如果一个人有烦恼,但是他十善业的善行,他仍然是可以做,所以他并没有所谓不随所欲这样的一个事情;因此这里的善行,指的并不是十善业当中的善行。那么到底什么样才是(声闻菩提所说的)善行呢?譬如说,一个人面临五欲境界的时候,他的心被五欲这样可爱的境界所系缚,那么他所不能展现的心行就是无贪;所以对于贪欲来讲,无贪就是善行。同理,无瞋、无痴、无慢、无恶见等,都是(声闻菩提所说的)善行。所以一个人如果有烦恼的时候,他的没有烦恼的这样的善行,他是不能展现出来的,所以烦恼就是令于善行不随所欲。当然缚还可以作另外一种解释,就是把你绑在三界里面,让你不得出离生死,这也是缚的特性。
简单的说完缚,再来说结。结就是能和合苦!那能和合什么样的苦?苦有八种,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还有五阴炽盛,这八种苦!烦恼能够结合这八种苦,那么烦恼到底是怎样把这八种苦结合的呢?我们来看看这八种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先说生老病死,生老病死这四种苦,是因为你有五阴;如果没有五阴,就不会有生老病死这四种苦;所以生老病死的原因,是因为你有五阴,它的根本就是从五阴来。再来说求不得,每一个人都希望好的事情一直来,坏的事情都不要来(却不能如愿),这样是求不得。那为什么会去作这样的求不得的心行呢?因为你有五阴,所以你才会去作这样求好的事情来,坏的不要来。再来说每个人都会死,那么求不要死,这件事情是办不到的;因此大家最大的苦,其实就是求不要死!因为求不得,所以求不得其实也是因为有五阴,所以求不得这样的苦,还是从五阴来啊!再来说怨憎会,一个人因为有五阴,所以就会碰到怨家债主来讨债;如果没有五阴,怎么会有怨憎来相会呢!再来说,一个人会有这样的色身,是因为六界和合,也就是地、水、火、风、空、识,这样的六界来相会,然后生出了五阴;因为有五阴,所以有生老病死求不得的这样的一个苦;所以呢,六界来相会就是怨憎会,那所以怨憎会也是因为五阴而有!再来说爱别离,爱别离呢,一个人心爱的东西要离开了,当然很苦啊!我的色阴这个色身呢,爱了七、八十年,然后眼看着我要跟它别离了,那么一别离以后呢,我的(觉知)心就不能运作了。好,那么这心爱了五阴八十年了,我终于要离开他了,心里当然有苦,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苦?如果没有五阴,怎么会有这样的苦出现?所以呢,五阴就是爱别离的苦的根本原因。
再来说五阴炽盛,每个人都不知道说五阴是虚妄啊!因为不知道五阴虚妄,所以一直想要五阴存在这世间运作,然后呢不断的长养五阴;所以呢,因为不断长养五阴,所以这一辈子死了以后,下辈子的五阴又生起,然后又引起了生老病死这几种苦;所以前面这七种苦,其实都是因为五阴炽盛所引起的;所以五阴炽盛的苦,就是以五阴为根本。那么所有的八苦呢,都因为有五阴所造成,所以当一个人有烦恼的时候,他下辈子的五阴就会再度现起,引起这八种苦出现。所以呢,烦恼能结合这一辈子的八苦,然后也结合了下辈子的八苦,所以说烦恼能和合苦。
简单的说完缚与结的特性,也介绍了六种根本烦恼,再来说断。断就是弃舍的意思,也就是弃舍三种烦恼。那么到底是弃舍哪三种烦恼呢:三缚结。第一个是我见,第二个是戒禁取见,第三个是疑见。先来说我见,我见就是认取五阴中的一阴为常住不灭的我,有了这样的见解,就是落入了我见。我见的内涵在上一单元中,已经由正纬老师为各位菩萨作了清楚的说明,我在这里就不再重复说明。那么接下来讲第二戒禁取见,就是对于什么样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解脱?他不清楚,然后呢,就想要施设种种的戒禁来求得真正的解脱,那么这样的见解就是戒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施设不如理的戒禁,想要求取真正的解脱)。
我们看看哪些人是落入了戒禁取见呢?有一种人,他是把升天当成真正的解脱,先有了这样一个错误的知见,所以他就施设了第一种水戒。譬如说外道,有的外道他有天眼,有一天他看到鱼死了,然后鱼竟然升天了,他心里就觉得很奇怪,想说:“鱼死了怎么会生在天上呢?”他不知道这个原因,所以就想说:鱼因为每天泡在水里面,所以牠死了以后可以升天。因此他就施设了说:我每天只要在水里面泡几个小时,那么我死了以后,我就可以升天。把升天当成真正的解脱,然后施设了水戒,这样的见解就是落入了戒禁取见。再来说还有一种人呢,他看到牛死了;因为有天眼嘛,(看到)牛死了以后就升天了,他就想说:牛死了怎么可以升天呢?所以他就想:牛每天吃草,那牛每天吃草就可以升天,那我也学牛吃草;我只要每天吃草,吃到死的时候,我就可以升天得到解脱。所以就施设了这样一个牛戒,想要求取真正的解脱;这样的见解,也就落入了戒禁取见。
再来说还有一种人,他是侍奉火神,他认为:只要我(照顾)这一把火到死,临死以前都不要熄灭掉,那我死后就可以升天。也是把升天当成解脱,然后施设了火戒,认为这样子可以求得真正的解脱;这样的见解,就是落入了戒禁取见。再来说“一神教”,一神教徒认为:天神就是生他唯一的真主,所以呢,他认为说我只要死了以后,能够回到天神的身边,那我就解脱了。把升天当成真正的解脱,这样的见解,就是落入了戒禁取见。
好,第一到第四种,就是把升天当成解脱的一种戒禁取见,接下来还有其它的戒禁取见。譬如说:我这一辈子呢,只要站着都不坐下来。施设这样的一个苦行,认为说:我只要不坐下来,到死的时候,我就一定可以得到解脱。然而这样的方法,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所以这样的见解,也是落入了戒禁取见。再来,还有一种人,他只坐,然后不躺下来睡觉,也就是大家所知道的不倒单;那么只坐不卧这种苦行,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施设了这样的戒禁呢,当然就是戒禁取见。再来说食自落果戒,有人认为说:我只要这一辈子都不吃树上摘下来的水果,我一定要吃从树上自己掉下的水果,我只要这样子吃一辈子,那么我死后就可以得到解脱。那么这样的一个见解呢,当然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解脱啊!一辈子吃自落果,怎么样也没办法(断我见、我执)解脱啊!所以施设了这样的一个见解呢,施设了这样的一个戒禁呢,当然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所以这样的见解,就是落入了戒禁取见。再来就是最后一种,就是把一念不生当成真正的解脱;每天打坐,只要打坐,然后想说:我只要打坐到一念不生,我就可以得到真正的解脱。把一念不生当成是涅槃。因为一念不生的境界,仍然是识阴的境界,他不是真正解脱的境界,所以施设了这样一个戒禁,这(每天)打坐的这样的一个戒禁,然后想要求得真正的解脱;这样的一个见解,就是落入了戒禁取见。
简单的说完了戒禁取见,接下来讲疑。疑的定义很广,有世间法上的疑,有出世间法上的疑,也有世出世间法上的疑。那么在声闻解脱道当中的疑,是单指对三宝的疑,还有对我见的疑。我们来看看对三宝的疑,譬如说对佛,对于佛的存在有疑:佛入灭了到底还有没有?如果都没有,那我学佛要干什么?不相信佛是常住于世间。还有呢,对于佛的功德,佛有十力、四无所畏这样的功德真的存在吗?祂真的有这样的功德吗?有这样的一个疑呢,他就不会去断三缚结了,所以这样的人对佛有疑,他当然不能解脱了。再来是对法有疑:佛法到底能不能实证呢?如果不能实证,那么佛就是一个没有证量的人;他认为佛没有证量,当然就把佛法当成思想来研究的。所以把佛法当思想来研究的人,他其实心里是没有三宝的;因为认为:佛没有证量,佛法不能使人出离三界生死,佛法不能实证。当然他心中没有僧宝,所以对于这个僧宝,不认为、不相信(实有)。对于这个不认为不相信佛法是可以实证的人呢,其实他心里是没有三宝的。再来说对我见的疑,对我见的疑大概有几个,第一个就是对于五阴虚妄有疑,对于四圣谛的法有疑,对于第八识常住不灭的法也是有疑;这样的疑,就障碍了出离三界生死。好,那么今天我们三缚结的内涵,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收看!阿弥陀佛!
第三章 如何修证二果和三果
初果到初禅的发起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阿弥陀佛!今天我们继续上一次的内容,来为各位讲说声闻道中二果与三果的修证。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一次所说的为什么众生沉沦在生死的大海之中而不能解脱呢?因为众生有无明,所谓的无明就是众生不了解三界五阴诸法都是无常、苦、空、非身、无我的,所以众生会把五阴法当做是真实的、常住的、可乐的、值得追求的;这样的无明在解脱道来说,就是会障碍众生出离三界不得解脱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为什么众生不能出离三界呢?因为有这个无明(又叫作一念无明),众生在现前的一念当中,就已经被这个无明所缠绕,所以就会一世又一世的轮回而不得出离。那么一念无明的内容又包括哪些呢?一念无明包括了:见一处住地烦恼,欲界爱住地烦恼,色界爱住地烦恼,无色界爱住地烦恼。其中无色界爱住地烦恼,又叫作有爱住地烦恼。简单的来说,就是众生爱乐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境界,被这个爱乐所绑住,所以就会在三界当中轮回;这三界住地烦恼的背后,是因为有我见,也就是见一处住地烦恼(才会轮回生死不得解脱)。
比方说我爱这个东西,我讨厌那个境界;众生要产生喜爱或厌恶,它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要有“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也就不会有这一些喜乐与厌恶;所以说众生乐着三界的先决条件,就是有了“我”的想法与见解。因此想要解脱于三界,首先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断我见。我们做一个比方:如果一念无明是一棵树,则我见就是它的根;而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就是它的树干、枝条与叶片;如果我见不断,则三界爱就不可能断除,因为树根还在,未来“春风吹又生”,三界爱仍然会继续生长出来,不是真的消失了。前面的节目中,我们已经为各位介绍众生断了我见,成就了声闻初果(也就是须陀洹果),初果的人,他不会再以三界当中的任何一个法,当作是真实的我而存在,所以不久之后连带着疑见、戒禁取见也会一并的断除。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三个加起来就叫作三缚结。也就是说证得初果的人断了三缚结,就是断了一念无明的第一个部分──见一处住地,所以还剩下欲界爱、色界爱与无色界爱的烦恼,因此证得初果的下一步,就是要断除欲界爱。
那么为什么三界爱当中,首先要断除的是欲界爱呢?因为欲界爱的内容深广,现前就已经被这个欲界爱所缠缚了,因此三界爱当中,首先要断除的就是欲界爱。初果人虽然已经亲证三界五阴法当中, 没有一个法是真实可依靠的,可是由于对于欲界的贪着尚未断除,所以此生结束之后,下一生仍然要出生在欲界天中。因此最钝根的初果人,虽然不会再往生三恶道,可是下一世生在欲界天中,如此人间天上往返七次之后,才能够证得四果入般涅槃;这就是佛在《长阿含经》中所说的“得须陀洹道不堕余趣,极七往返必成道果”的道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觉得:初果人已经断结证果,也已经现证五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怎么可能还会贪着欲界法呢?主要是因为过去多生以来,所累积的贪着习气尚未改变的缘故。我们就用一个《杂譬喻经》的故事来为各位说明:在西方有一个王国,向来缺少马匹,国王花了国库很多的钱,终于买了五百匹的战马,用来防御国境。可是一阵子之后,由于国泰民安没有战事,国王就说:“与其花这么多钱来养马,不如让这些马进到磨坊里面,去帮忙磨面粉吧。”所以这些马就进到磨坊里面去。几年之后邻国真的入侵了,这时候国王派了这些战马上阵;可是战马由于已经习惯于每天在磨坊中,绕着石磨转圈圈,所以上了战场,竟然不懂得如何冲锋陷阵;士兵急着拿马鞭鞭打这些马,马反而是更努力绕着原地转圈圈。邻国看到了这个弱点,就一举攻下了这个王国。这就是说,由于过去多生以来,熏习欲界的五欲,已经变成一种习惯,变成一种“思惑”,这就是三界爱的烦恼。初果人断的是见惑,所以三界爱的思惑尚未断除。见惑与思惑是不同的,否则一念无明,也不必分成四种住地烦恼了。
那么接下来,初果人要怎样断欲界爱呢?在《长阿含经》中,佛说:“三结尽、薄淫、怒、痴,得斯陀含,还至此世而取灭度。”意思是说初果人已经灭尽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的三缚结。接下来要修除欲界爱时,首先就要淡薄欲界的淫爱、瞋恚以及无明,这样子就证得二果斯陀含,下一世会出生在欲界天;再下一世则会回到人间而取证四果阿罗汉,就在人间取证涅槃。也就是说,初果人在断了三缚结之后,仍然要用心于观行微细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法,继续观行微细的五阴仍然是无常、苦、空、非身、无我的;乃至于一一阴、界,皆是能缘所缘平等平等。现前就已经现观到:无论是能缘的识,或者是所缘的五尘、六尘、五蕴,都真的是平等平等;因为它们都是自己内心、内六入的内相分法。如是看到能缘与所缘真是平等,而一一是苦;如是苦集、如是苦集灭,而成就苦灭道谛。也就是初果之后,仍然要观行现前的现象界法,以破除过去所没有发现到的五阴法上面细微的执着;以这样子断三缚结以及五阴的空观当作基础,进而断除欲界爱。欲界爱的内容,总共有粗、中、细九品,断除粗品与中品的六品法,就叫作二果斯陀含人。意思是说二果人,仍然有微细的欲界爱,所以下一世将出生在欲界天上,而不能出离欲界。
欲界爱的具体显现,主要就在五盖障上(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要很用心的去舍离。五盖障的内容:第一个叫作贪欲盖,是说执着贪爱于五欲法,贪着欲界当中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众生被五欲所缠缚,无时无刻都想要去攀缘五欲的境界;对于五欲有执着,如此的热恼,会障碍我们修道。第二个叫瞋恚盖,是说众生对于那些不如我们自己原先预期的境界上面,生起了愤恨的心,当然会障碍我们向前进步。第三个叫睡眠盖,它包括了昏沉与睡眠,无论是昏沉或睡眠,都会使我们的心暗淡,无法积极的去完成修道。第四种叫掉悔盖,心突然的躁动叫作掉,而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接受,却产生了忧恼,这叫作悔。无论掉与悔,都使我们的心产生热恼,在原地踏步无法向前。第五个叫作疑盖,是说对于一件事情犹豫,无法心得决定,长时为这件事情心生忧愁,所以障碍了修道。
刚才所说的五盖就如同盖子,遮覆在我们的头上,遮覆了光明,所以叫作五盖障。再一次强调:要断欲界爱,它的基础是要以断我见,跟五阴的空相空观为先决条件;用这样子的智慧来历缘对境,一次又一次的去观行五欲法的生、住、异、灭之相,去观行五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远离一切的现行;到最后,甚至只是一个妄念的产生,都如同被矛刺了一下的疼痛。这就是声闻道的修学方式,用这个方法来断除对于欲界爱的执着,而心不动摇。各位可以想想看,被一把矛刀从胸膛刺穿过去,痛?是不痛?所以对声闻道的人来说,到底快乐在什么地方呢?经中说对于声闻人而言,只有方便说有一个时候是快乐的,那就是入灭尽定,灭尽一切,叫作受断乐。可是在灭尽定当中,既无一法可立,另外还要动中的定力,还要有持戒来辅助断除欲界爱;因为持戒能够让我们止息恶习,持戒可以开智慧,持戒可以增进福德,持戒可以让我们的定力深细,特别是佛所告诫的重戒,千万不要违犯以免重戒障道。
再接下来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终于能够将欲界爱完全的断除了,心不再染着于欲界,心解脱于欲界,就成为三果阿那含了,意思是不来(欲界了)。因为三果阿那含人,已经断尽了对欲界的执着,所以下一生不会再受生于欲界。在断除欲界爱的过程当中,心不动摇,常住一境胜解作意,所以定力也会逐渐的增上。随着欲界爱的淡薄与断除,欲界定还有近行定(也就是初禅前的未到地定),这一些定力都会逐渐的具足;所以当我们把欲界爱断除,证得三果的同时,初禅也会发起,因此证得初禅是三果人的特征之一。
在《六度集经》佛为我们解释,证得初禅的道理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初禅的行持法,必须要去除贪爱五欲要挟之事,要消除眼见美色的狂乱,要消除耳闻声、鼻嗅香、口触味、身触境的贪好;修道之士必须要远离这些欲念,要远离五盖障,也就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淫乐盖、掉悔及疑盖。所以修学禅定,它是作为断除欲界爱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佛也说发起初禅之后,才算是真正的禅定。因为初禅以后才能够解脱于欲界,进入色界的境界。初禅以下的未到地定与欲界定,严格来说,不算是真正的禅定证量,因为没有能力脱离欲界的缘故。
那是不是说:只要证得初禅,就算是三果人呢?那又不一定!因为三果人一定证得初禅,可是证得初禅的人未必是三果人;这是因为解脱道中果位的判定,是依照四种住地烦恼(见惑、思惑)的断除来判定的,不是依照禅定的证量来判定。例如断我见得初果,断我见再加上断欲界爱,证得三果。所以说:有证得初禅的凡夫,没有不证得初禅的三果人,当然更不会有不证初禅的阿罗汉。现在很多的法师大德,不明白这个道理,每天虽然努力的摄心打坐,用功修行;可是初禅始终不发起,就是因为不了解证初禅是依断欲界爱,而不求自得的。如果只是让自己每天一直保持在常寂常照的境界当中,(不断欲界五欲的贪爱)初禅永不现起。然而(一般人)就算是发起了初禅,也只是凡夫一个;因为声闻果位的判定首先就要以断我见作为先决的条件。
初禅发起的时候,就是离开了欲界的境界,而生起色界的境界,因此初禅又叫作离生喜乐定。初禅的境界总的来说,有五支功德:觉、观、离生、喜、乐。初禅中有觉也有观,觉与观又叫作寻与伺,觉是粗心分别,前心了别。譬如说我们要了解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是对这件事情,做一个主动的向外搜寻的,大致的了解、大致的印象,这个就叫作觉。观,则是说在觉之后,所生起的细心的领纳与后心的观察。初禅有觉也有观,所以又称为有寻有伺定。在经中称赞佛,说佛是“大龙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意思就是说,佛在任何时刻都保持在定中。譬如说为众生讲经说法时,至少也是在有觉有观的初禅里面。离生是指离开了欲界生(后世不再出生于欲界中)。
这时候因为发起了色界天的天身──色界天天身依于欲界身而发起了。色界天身清净,欲界天身粗重;这时候如果我们静心向内观,会发现没有五脏六腑,如云如雾,体表上下犹如一层最薄的薄膜;而且会发现鼻识与舌识的运行消失了,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原来所谓的色界天身,色界的清净四大是这么一回事。至于喜、乐,我们等到下一堂课再为各位详细的介绍。今天我们从初果讲到二果,讲到初禅的发起,讲到初禅有五支功德,讲到初禅是三果人的特征之一;下一堂课我们将继续为各位,介绍初禅的后两支功德,以及三果人的差异、品相、种类。那么今天我们的课程,就为大家先介绍到这一边。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三果
今天我们继续接着上次的内容,为各位讲说初禅。上次说到,初禅的发起有五支功德,觉、观、离生、喜、乐,喜和乐是说初禅发起的时候,是有境界受的!是因为色界的五阴在这一个欲界的五阴身中发起来,色界的五阴微细,欲界的五阴粗糙,两者相合,所以当两种身在同一个身中发起的时候,彼此会互相接触摩擦,因此会生出乐受,心喜就与身乐同时的发起;然后会出现十六种乐触变化的现象,这是过去所没有体验过的上地境界,所以(知见不足的)行者此时会心生大惊怖。书上说十六触生触曰初禅,从这,我们也可以知道,禅定的证得是有顺序的,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每一个禅定是以前一个禅定作基础而发起;所以如果有人说:“我是先证得四禅,再回来修初禅与二禅。”当知此人其实误会了禅定(根本就没有禅定的实证)。
初果断我见,二果薄贪瞋,都还不算是声闻法中真正的圣人,只能叫作预入圣流的预流果;因为初果与二果人的欲爱未断,还没有能力解脱于欲界,仍然会往返人间;要从证得三果之后,才算是真正的圣人。在书上说,三果人好像是一支射出去的箭,它直接射向于解脱,不会再回头了,因此三果人叫作不还果,这就是佛在《杂阿含经》中所说的:“离贪欲、心解脱,得身作证。”这就是形容三果人已经离开了欲界的爱,心善于解脱,所以又叫作心解脱。又因为发起初禅,有境界受的原因,所以得以自身而作证。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把初果到三果的道理,简略的为各位报告一遍了,由于现在是末法时代,要遇到一位真正断结证果的人很不容易;想要听闻正确的解脱修行次第,也不容易!所以很多人把禅定当成是证果,或者把行苦行,降伏欲界爱当作是证果。但是如果没有以断我见作为先决条件、作为前提的话,其它的修行都不过是凡夫行、戏论行罢了!由于现代要遇到一位初果的须陀洹人非常的不容易,所以在南传佛法里面,甚至有所谓“初果阿罗汉”的称谓,当知这是不符合佛意的!因为初果人与四果人相差甚远,不能混为一谈。
也许到这边还是有人不相信:“初果人、二果人都还会贪着欲界法,只有到了三果才能断尽欲界法吗?真的是这样子吗?”那我们就再用一个故事来说明,在《经律异相》当中记载着说:有一个好淫欲的人,他的心念想的都是女色,看到女子就想与对方攀谈;连在做梦的时候,梦到的都是淫欲之法。此时他的妻子同修生了重病,刚好家里来了一位修道的师父;他的妻子想对这位师父禀白,可是又怕不好意思。师父就说:“没关系,但说无妨,我会为你隐覆这件事的。”于是妻子就跟师父报告说:“我的先生多淫欲,旦旦而伐,昼夜之间都不肯止息,我也是因为这样子才会生病的,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师父就说:“没有关系,下一次你的先生再向你要求淫欲的时候,你就回答他说:‘这是初果须陀洹所应该行的礼法吗?’”于是妻子就这样子告诉先生了,他的先生听了之后,心大悔恨,   因为他已经是一位证得初果须陀洹的圣人,但是还没有开始断除欲界爱的缘故,所以反而贪爱转盛转重。也有这样的初果人。
所以如果我们见到一位初果人,却还贪着欲界法,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位还没有断除欲界爱的初果人,但是我们却不能说他不是须陀洹人,否则就是毁谤贤圣的罪业了!因为这位须陀洹,他终究不会再以五阴当中的任何一法,当作是真实的法;最慢就是七次人天往返之后,可以证阿罗汉、入涅槃。回到故事来:后来她的先生,不久便熄却了欲界爱,而证得了二果;再于闲静处思惟三果阿那含的道理,想清楚了,就把欲界爱给断了,成为了三果阿那含人,从此之后就不再与妻子行淫。这么一来,反而是妻子生起了烦恼,她向同修(对他)说:“为什么现在你不再与我亲近了呢?我犯了什么错吗?”先生说:“那是因为我已经完全的看清楚你了。”妻子听到先生这么说,大发雷霆,召集了亲朋好友,要大家来评评这个道理!此时先生就拿出一个非常漂亮庄严的瓶子,对妻子说:“你觉得这个瓶子好不好看呢?如果觉得好看的话,就把它当作是我抱在怀中吧。”妻子就把这个瓶子牢牢的抱在怀里不肯舍离。此时先生顺手接过来这个瓶子,往地上一摔,瓶子破了,原来里面装的是臭味不堪的粪便,流了满地都是。先生问他妻子:“你现在还觉得我好看吗?”妻子说:“那当然不行。”先生就说:“如是!如是!我们的身体里面装的是三十六种不净之物,有什么可以贪爱的呢!”
从这个历史故事当中我们知道,初果人断我见之后,再来就是要断除欲界爱;能够淡薄欲界爱(或降伏欲界爱),就成为二果斯陀含人;能够断除欲界爱,就成为三果阿那含人。所以从初果到三果的过程当中,是减少的法而不是增加的法,是欲界爱的贪着越来越淡薄的法,不是越来越深重的法。这就好像登月火箭,每隔一阵子就会把粗重的部分,一节一节给抛弃、给丢弃,这就是声闻道的修学方法。所以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东密的立川派,以及无上瑜伽智慧灌顶男女双修之法,(都)有主张以欲界法当中最粗重的男女淫欲,来帮助我们修道。其实这是与佛道的正法相违背的,是印度佛教的后期,由印度教中所渗透进来的错误的法,这个法不能够淡薄也不能够断除欲界爱。甚至连密宗内部也有人这样子说:“用降下明点的方式,以为可以用别人的身体,来帮助我们修道。”这样的方法欺骗了太多的人。所以如果我们所修学的法,是加重、加深我们对于欲界的爱着,当知这个法不是能使我们断结证果的法,而是外道的邪法。
三果人断了三缚结,以及欲界的贪、瞋,合称为断五下分结。随着这个行者对于五下分结断除的程度,以及初禅发起的质量、福德的高下,使得三果人的证量会有所差异,导致未来会有不同的解脱时节。所以同样是三果人,其中却有五类七种的差异(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处处般涅槃)。第一类叫作中般涅槃,是说这一个人在此生结束,中阴身一现起之后,他会发现“我怎么没有入涅槃呢!”于是把其中的道理想清楚,把五上分结断了,就成为四果阿罗汉,马上能入般涅槃;或者在中阴身现起一段时间之后,把五上分结断尽而入涅槃;或者是在下一世投胎之前,断尽五上分结而入涅槃。这一类三果人,他的根性最为猛利,因为他们本来的修证,就已经快接近四果的原因。
第二类叫作生般涅槃,意思是说要经过中阴身之后,下一生投身到五不还天,才刚刚出生,就有能力把五上分结断尽,而入涅槃。第三类叫作无行般涅槃,是说升到五不还天之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够把五上分结断尽,而入涅槃。第四类叫作有行般涅槃,是说下一世出生于五不还天,不但要经过一段时间,而且还要努力的修加行,修有功用行之后,才终于能把五上分结给断尽入涅槃。第五类叫作上流处处般涅槃,这一类三果人,他的定力跟慧力都差一点,根器也比较不好,所以他们甚至不是直接往生于五净居天,而是先要生在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最后在色究竟天,甚至要到无色界的四空天,要一个天、一个天,去体会诸天的境界,然后在(最后一个)天上舍报的时候,才能入涅槃。但是不管是哪一种三果人,他们终究是不会再返回欲界了,所以叫作不还果。
声闻道的(修道位)修行,是重在断(三界爱)现行的行为,而不重视断隐藏的习气种子;所以说,不只初果人、二果人会有依贪、嗔、痴所发起的行为,就算到了三果人,还是会有习气种子的现行;但是这样子的一个习气种子现行的行为,他仅止于习气的现行,不会再往下发展(不会使贪瞋痴完成),因为欲界爱已经断尽的缘故。甚至连四果人有的时候,也会表现出好像是依贪、依嗔而起的习气行为;这倒不是说阿罗汉还有应断而未断,而是这些习气种子并不会障碍他们入涅槃;因此在声闻道的修行当中,不太重视断除习气的问题。
譬如说佛世的时候,有一位阿罗汉叫作毕陵伽婆蹉尊者,他贵为俱解脱大阿罗汉,能于苦行当中广行度众的慈悲行,是世尊称赞的具德的大阿罗汉;而且善能说法,在教团中也闻名已久!可是根据记载,他常常喜欢直接称呼别人的种性,也就是直接叫别人是首陀罗(意思是贱民的意思)。他不但看到一般的人,叫别人是贱民,连看到了教团中的和尚、长老、阿阇梨,也直接叫人家是贱民;甚至见到了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长老,他还是叫舍利弗为贱民。教团中为了这件事情,举办了羯磨来讨论;当毕陵伽婆蹉尊者知道,这一次的羯磨是针对他来举过,于是他就不参加;教团只好派使者去叫毕陵来,当使者一到毕陵伽婆蹉尊者住处的门口,结果毕陵伽婆蹉尊者使用神通,这位使者就当场定住无法动弹,走不回去了;教团中见使者怎么还没有回来,于是又派了第二位使者去叫他,结果第二位使者到了毕陵伽婆蹉尊者门口,碰到了第一位使者,也被定住了,无法走回来了!所以一位又一位的使者,被派去叫毕陵,但是都走不回来。这时候教团当中彼此互相埋怨:“难道真的没有人,可以把毕陵叫来吗?难道真的要派出神通第一的目犍连长老,才能把毕陵给带来吗?”此时佛陀来到僧团,佛听完了大众的禀告之后,只说了一句“你过来”!于是在一瞬间,毕陵就出现在佛的面前,毕陵尊者对佛禀白说:“佛啊!我不骄慢,我也不会自大去轻蔑于人,只是当我才想要开口呼唤诸位长老和尚的时候,就自动冒出了贱民这个字。”于是佛就对大众开示:“比丘们!毕陵伽婆蹉尊者,不是骄慢,也不是自大轻蔑于人,那是因为他五百世以来,长生于种性尊贵的婆罗门家,所以叫别人都是叫贱民,这个习气没有尽的缘故。”佛又对毕陵伽婆蹉尊者说:“从无始生死劫以来的贪嗔痴,你都可以断,为什么这个五百世的习气,你却不能改变呢?从此之后,不要再叫别人是贱民了!”
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在佛门里面,一直有传说舍利弗尊者尚嗔、毕陵伽婆蹉尊者尚慢的许多故事。在《阿含经》中,如果我们仔细去研究,会发现似乎每一位阿罗汉弟子,都各有各的个性脾气;用现代的话来讲,是非常人性化的;这就是阿罗汉们,他们习气种子的现行各各不同的缘故。唯有佛是完美无瑕的,因为佛已经将无明当中所有的习气种子完全断尽,所以在佛世的时候,没有一位阿罗汉敢自称自己是佛!或者说自己与佛相近。当佛宣布下一尊佛乃是当来下生 弥勒尊佛的时候,也不会有一个阿罗汉表示异议;佛灭后也没有一个阿罗汉,敢去绍继佛位,这都表示了说:阿罗汉与佛是不同的,阿罗汉与佛相差甚远!
还有一点我们要知道的,就是声闻的修行,无论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它的背后都是要先以断我见为先决条件!能够断我见,则是要依凭着深信佛所说涅槃之中有实际、清凉,有本际、非断灭,所以有这样的决定心信心,才能够逐渐的断除四果的住地烦恼,而不会于外于内有所恐惧。这就是佛在《杂阿含经》中所告诫的,要“先知法住,后知涅槃”的道理,这样子才能断我见,又叫作不坏本际、不动于如!
说到四沙门果,在《阿含经》中,世尊一再的交待,唯有证得四沙门果,以及即将证得四沙门果的四向人(四果四向、四双八辈),才是佛真正的贤圣弟子!成就解脱、解脱知见,是世间应供福田。在《地藏十轮经》中,佛交待:无论这个人是现在家相还是出家相,只要他证得四沙门果,就叫作胜义僧。否则纵使现出家相受具足戒,也不过是凡夫僧罢了。那么现在教界当中有人传说:“在家人只能证三果。”是误会了《阿含经》中所说在家人证三果的道理。在家人证三果,意思是说他是菩萨,要留惑润生、不入涅槃、常住世间!今天我们很简略的说完了声闻道中二果与三果的修证;简单复习一下,初果人是断我见,二果人的条件是初果人薄贪嗔,三果的条件则是二果人断欲界爱与瞋的现行。至于最后三果人如何修证四果,以及四果的行相差异与菩萨道之间的关系,将会在下一集当中,由正光老师为各位具足的讲说,今天我们的内容就先为各位报告到这里。
第四章 如何修证四果
断三界爱我慢,证四果(上)
上一个单元是由正伟老师讲的声闻菩提离欲证初禅、证三果,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声闻菩提《断三界爱我慢证四果》。首先我们要先对题目作整个了解以后,才能够对声闻菩提的内涵有所了知。首先什么是声闻菩提?声闻菩提就是佛的弟子以四圣谛为主旨,以四念处观为观心的法门,以八正道为观行实施的方法,然后进而观察蕴处界,了知了蕴处界虚妄以后,进而断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乃至能够把我所执、我执断尽,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可以究竟解脱。接下来我们要谈什么叫作三界爱?三界爱就是对“三界有”起了贪爱!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讲的就是有五欲的众生所居住的处所,这些众生贪着于五欲,它的范围包括:欲界六天、人、畜生、饿鬼、地狱。由于有男女欲,所以有男女相。接下来就要谈色界,指的这些众生色身高广,声音微妙,有微细的乐触;由于他们已经离开了欲界,所以没有男女欲,他们只有中性身(没有男女的性别)。接下来讲的就是无色界,顾名思义他们没有色身,可是他们却有微细的觉知心住于四空定当中;这些众生所居住的处所,就是无色界。
接下来要谈我慢,一般而言大家的认知,我慢是因人而起慢。因什么而起慢?譬如说,名声高广、财富丰饶、种性尊贵等等;可是佛法所讲的我慢并不是这样子,(声闻)佛法中所讲的我慢,就是乐于自我的存在;也就是说,意识觉知心乐于自我的存在,而不愿意消失,导致轮回三界生死。
接下来要谈四果。什么是四果?也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初果就是断了三缚结,成了须陀洹。二果就是薄贪嗔痴,就是二果。接下来三果,就是断了五下分结,成了阿那含。接下来四果,就是断了五上分结成为阿罗汉。接下来我们就要谈,什么是四圣谛,为什么呢?因为声闻法里面讲的重点,就是以四圣谛为主旨,四念处观为观心的法门,以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所以我们就要对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加以说明:什么是四圣谛?四圣谛讲的就是苦、集、灭、道。什么是苦?苦就是痛苦啊!我们以八苦来说明,也就是讲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有生必有死,这是世间不变的定理,在生与死当中必定有老与病;人没有不老的,没有不病的。接下来是爱别离苦,也就是你所亲爱的人,不能相聚在一起而产生的痛苦。什么叫作怨憎会?也就是与爱别离成颠倒,也就是说你所不亲爱的人,跟你相聚在一起而不能离开,所产生的痛苦。接下来就是求不得苦,也就是说你所求不遂而产生的痛苦。
可是不管你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都会归于五阴炽盛苦;也就是因为有五阴,才有苦的聚集;有苦的聚集,所以才会感到有痛苦;所以了知这个道理以后,就把苦灭了。可是要把苦灭了,一定要有方法,所以声闻菩提就用八正道把苦消灭了。可是这里面所讲的四圣谛的中心就是五阴,那我们就要针对这个五阴来说明。什么是五阴?也就是讲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色就是物质,是由四大所成,我们就以这个五根身来说明。这个五根身就好像是一个活动厕所,你每天带着它满街跑,可是众生不了知这个道理,尽在这个活动厕所里面作庄严;他为了求美丽,就可以去拉皮、打胎盘素,去打肉毒杆菌,所作所为无非是在活动厕所表面作功夫、做庄严。就是因为众生不了解这个是虚妄的,所以他们尽在这里面作庄严;如果了知了道理以后,他就可以把色阴舍弃了。好了!刚才谈了五根身,然后再来谈这个意根。意根是心法,无论在经典里面,或者是在论典里面,都说意根是心法,不是色法;如果有人主张意根就是大脑,就是脑神经,你就知道他对佛法不如实知。所以前面强调五色根,再加意根就有六根。
接下来我们就要对六尘加以说明,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尘,前面五尘大家都知道,不多说,我们就针对法尘来说明。法尘就是依附前面五尘而有,我们用个譬如来说明,同样是以色尘来讲;譬如说颜色,颜色里面同一样黄色就有金黄、鹅黄、土黄不同的颜色,这些(黄色)里面所摄的法上的尘,就是法尘。所以从这边你就可以了解,法尘是依附色尘而有。色尘既如是,其它四尘亦复如是,所以总共有六尘。有了六根与六尘以后,它们相接触后就有六识出现了,六识讲的就是识阴六识,所以十八界就是讲: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尘)、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识)。
我们现在要来谈识阴,识阴是依于色阴之后而有的,所以祂们是虚妄法。譬如说,当你睡着无梦的时候,你的前六识就断了(“谓有极重睡眠、闷绝,令前六识皆不现行。”——《成唯识论》卷7)。同样的道理,当你脑袋被人家打了一棍之后,昏过去了,你的前六识也都断了,那就代表意识是生灭法。乃至于给你重度麻醉的时候,你的前六识也是断了;要等到你麻醉剂渐渐消退之后,你的意识才会出现,你的前五识也就跟着出现,如此可知前六识都是虚妄的法。如果有人主张意识是常住法,能从过去世来到今世,从今世去到未来世,你就知道他说法是不如实的。如果有人主张“意识却是不灭的”,你就知道她说法是大妄语,因为这样的误导众生是非常严重的,果报也非常严重。由此可知识阴六识,祂是虚妄法,不是真实法。
接下来我们就来谈受阴,受阴就是觉受,它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就是痛苦的觉受,违逆己心的觉受。乐受是快乐的觉受,顺己心的觉受。那不苦不乐受呢?就是不顺己心也不逆己心的觉受。那我们可以用譬如来说明,譬如说当你生病的时候,是不是苦受?是苦受,绝不会是乐受。可是当你请医生给你治疗的时候,身体慢慢恢复了,你的乐受就出现了;然后你再继续给医生治疗之后,身体完全恢复了,那时候就有不苦不乐受了。所以从你开始生病,以至治疗这个过程当中,你有苦受,也有不苦不乐受,也有乐受等等;由此可知这三受是虚妄法,而且是随个人主观的认定。譬如说你想吃冰淇淋,没办法求得到的时候,那是不是苦啊?对啊!是苦!可是一旦让你马上可以吃到冰淇淋的时候,你是不是由苦受马上变成乐受啊?所以当你在吃第一份冰淇淋的时候、吃第二份冰淇淋的时候,你都觉得很快乐,没有苦受;可是当你再吃到第三份冰淇淋的时候,你的不苦不乐受就出现了;乃至一直要求你吃第四份、第五份冰淇淋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痛苦了!为什么?因为已经超出你的负荷了。所以同样是冰淇淋这件事情,由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又变回苦受,就可以知道它是刹那变异的法,而且是随个人主观的认定。所以如果有人主张,(藏传佛教)两性交合之下产生的觉受,能够证声闻菩提或者是佛菩提,你就知道那是大妄语,误导众生非常严重。
识阴谈完了,受阴也谈完了,接下来就要谈想阴。想阴就是知,知就是已经分别完成了。这样说,可能很多人还是不了解,我们用个实验来说明:(此时正光老师拿了一个打火机给大家看)各位菩萨!你看到的是什么?你看到的是一支打火机,而且打火机的大小、颜色,你都已经很清楚了。也就是说,你只要对境一了知,就已经分别完成了,没有不分别的;这分别是一个虚妄的法,不是真实的法。所以如果有人主张,他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知道他已经落入想阴而不自觉了;或者是有人说:“我对境了了常知,但是不分别。”你就知道他说法前后颠倒,而且是自相矛盾,连世间的正理都不知道,更何况能具足(声闻菩提的)正知正见呢?所以由此可知,他们说法是虚妄的,而且想阴是依于色阴、识阴、受阴之后而有,那更是虚妄了。
接下来我们要谈行阴,行阴就是一段时间与空间的过程。这样讲还是有很多人不清楚,那我们用个例子来说明:譬如说从台北到高雄,你可以搭高铁,你也可以搭台铁,你可以搭客运,你可以自己开车,你也可以骑摩托车,也可以骑脚踏车乃至于走路;甚至于你从台北到高雄之间,你可以分不同的路程,这个各种不同的路程,你可以用各种不同的交通工具到达。所以由此可知,行阴是一段时间与空间的过程。这个行阴虽然是一个过程,可是它是依附于前面色阴、受阴、想阴之后而有,所以它是虚妄的。如果有人主张:“快快乐乐把饭吃饱,安安静静把觉睡好(就是修行)。”你就知道他已经落入行阴而不自觉了。
接下来我们要谈四念处,四念处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就是观身不净。受念处就是观受是苦,这部分前面已经说过,我们不再重复。接下来我们谈心念处及法念处,心念处是依据前面两个(身念处、受念处),和合运作而产生的,而且也是与意识心相应;既然是与意识心相应,它即是虚妄法。那心念处到底有哪些?在《瑜伽师地论》里面有讲过,它有二十个心,譬如说嗔心、离嗔心,痴心、离痴心,解脱心、不解脱心等等,总共有二十个心;这二十心因为与意识心相应,所以它是虚妄法。接下来我们要谈法念处,法念处就是观法无我,它没有真实我,因为它是透过前面三个和合运作而产生的。譬如说我们讲心念处二十个心,二十个心每一个心是一个法,所以总共有二十个法;更何况它是与意识心相应,所以它是无常,既然是无常当然没有真实我。
接下来就要谈八正道,何谓八正道?也就是讲的正见、正思、正言、正行、正治、正命、正志、正定,也就是正确的知见,正确的思惟,正确的言语,乃至正确心得决定啊!由于声闻人对这八种法,数数不断熏习的结果,不断的增上,使善法增加、恶法减少,所以就很快的把有漏断尽。所以从这边就可以了解,声闻菩提是以四圣谛为主旨、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进而完成观察蕴处界虚妄以后,就可以取证初果乃至四果。
首先我们就要略谈初果,初果所断的是什么?初果所断就是我见(身见)、疑见、戒禁取见。其中我见也叫作身见,也就是说这个断我见,它是观察五阴十八界里面的识阴不是真实我,既然不是真实我,他就把它断除。然后他也观察欲界这个色身,也是虚妄的,也不是真实我;因为这样的结果,就把(欲界)我见身见断了。所以如果有人主张:“我在就自在。”你就知道他是没有断我见。或者有人主张:“要把握自己,要掌握自己。”你就知道他的我见没有断;如果他称他已经证菩提,那就是大妄语。既然把我见身见都断除了,他对这个就不怀疑,疑见就断了(于诸方大师不疑,是名断疑见)。因为他接受了,如果不接受,疑还是存在,所以就没有断疑。就是因为他已接受了,就把疑见断了;因为断了,然后他去观察诸方大师:这位大师到底有没有断我见?这位大师有没有断身见?他一一如实的了知以后,从此不再怀疑;也就是说他很清楚这大师到底有没有断我见,那位大师有没有断我见,他已经如实了知了,不会怀疑了,也就是把疑见也断了。接下来他就要把戒禁取见也要断掉,因为要证初果,与证初果无关的不如理作意所施设的戒,与证声闻初果无关,所以就把它断了;结果三缚结就断了,这样子他就可以成为初果须陀洹。他可以欲界人天七次往返,总共有七次往返,就可以究竟解脱了。
接下来他就要观察:既然我成为初果,那我就要往二果迈进,往二果迈进的时候,我到底要断哪些烦恼?他发现的结果,原来是要薄贪嗔痴。薄哪些贪嗔痴?也就是讲的性障这五种盖。哪五种盖呢?就是贪、嗔、痴、掉悔、疑。首先我们就要讲贪,贪一般就是五欲的贪,既然初果已知道五欲是虚妄的,所以他渐渐就把它淡薄了。如果有人他可以从A地坐飞机到B地,去为了品尝一件食物或事情,你就知道他的欲贪没有断。可是欲贪里面,最重贪就是男女贪,如果能够把男女贪断除了,他就可以发起初禅了。如果没有把男女贪断了,他还是无法发起初禅;了知这个道理,就要把男女贪断除。所以如果有人主张,在(藏传佛教)两性交合当中,他可以证声闻菩提,乃至证佛菩提;或者是(藏传佛教)说他能够(在两性交合中)发起甚深的禅定,或者是大神通;你就知道那是误导众生,那都是大妄语!接下来睡眠,由于贪嗔已经淡薄了,烦恼减少当然睡眠就减少了。接下来就是掉以及悔,所谓的掉悔就是掉举与懊悔;掉举就是于境不寂静,于哪些境不寂静?就是说他喜欢到处去游手好闲啦!三姑六婆啦!到处去喝酒聊天等等,把心情放荡;因为这样放荡与解脱的寂静境界是无关的,所以他得要把它断除了。接下来悔就是懊悔,他对于所做的恶事而产生了后悔,由于不断的懊悔,于境不寂静;他了知了这个道理,也要把这个懊悔断除;如果不断除的话,那就悔箭入心牢不可拔,与解脱道是相违背的。接下来讲的就是疑:他到底有没有断我见?有没有薄贪嗔痴?这个大师到底有没有薄贪嗔痴?他都很清楚!自己有没有薄贪嗔痴,他也很清楚的界定;诸方大师有没有薄贪嗔痴?他也很清楚没有怀疑。因为没有怀疑,就把疑见断除了。由于断除了这个五盖,也就是(还没有发起初禅以前)他就可以成为二果人;二果人舍寿之后,他可以欲界人天一往返之后,就可以究竟解脱了。所以从这边就可以了解,声闻菩提是以四圣谛为主旨,以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以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进而观察蕴处界虚妄,了知蕴处界虚妄以后,就把三缚结断了(三缚结就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就可以欲界人天七次往返,就可以究竟解脱。接下来他就再观察,二果人要薄贪嗔痴,能够把贪嗔痴淡薄了,他就可以成为二果人,这样子他就可以欲界人天一往返,就可以究竟解脱了。
到现在,我们已经把声闻菩提,初果与二果解释了;下一集我们就会针对声闻菩提里面,三果跟四果的修证,以及应该具有的佛法正知见加以说明,今天就谈到这里,阿弥陀佛!
断三界爱我慢,证四果(下)
前一集我们讲了声闻菩提的初果与二果,也就是声闻菩提以四圣谛为主旨、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以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进而观察蕴处界,了知蕴处界以后断了三缚结,也就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初果须陀洹;他这样子于人间舍寿之后,就可以在欲界人天之间总共七次往返,就可以究竟解脱。接下来二果,他就要薄贪嗔痴,就是把贪、嗔、痴淡薄了,淡薄了以后他就成为二果人,也就成斯陀含;这样子他舍寿之后,就可以欲界人间一次往返,就可以究竟解脱。
接下来他就要观察,他已经成为二果了,那怎么向三果迈进?他去思惟惟的结果就是要断五下分结,也就是断贪、嗔、我见(身见)、疑见、戒禁取见。以贪来讲,讲的是五欲的最重贪,也就是男女贪,只要你把男女贪断了,你就可以发起初禅;如果你没法把它断除,没办法发起初禅;所以因为知道这个结果,就把男女贪断了,发起初禅!那发起初禅时有二类:一个是刹那间遍身发,一个是运运而动。首先我们来讲刹那遍身发,也就是说他在二果薄贪嗔痴的时候,性障(五盖)把它消除得非常彻底,所以在某一个时节因缘之下,在行住坐卧当中,色界天身就在欲界身里面出现了。这时候他要观察:色界的天身是怎么样?他发现色界天身就犹如一层薄膜,里面是如云如雾,没有粗重的五脏六腑啊!而且他也观察里面少了鼻识与舌识,所以因为没有(鼻、舌的)根、尘、识的关系,所以就少了六界,也就是十八界少了六界,成为十二界。然后他观察(身体)薄膜的每一个毛孔,都内外相通;由于内外相通的结果,就产生了乐触,这也就是色界的天身,出现在欲界身里面,产生的摩擦的乐触。
然后他继续了解这个道理以后,就发现到原来是要把男女贪断除尽了,就可以发起初禅。接下来他就要了解:什么是运运而动?运运而动就是慢慢的蠕动!这里面又有两类:一个是从会阴发起,一个是从头部发起。如果是从会阴发起,十之八九可以渐渐遍全身。如果无法遍全身,就代表他的性障除得不彻底,要好好去把它消除,否则初禅会退失。接下来从头部发起呢,十之八九无法遍全身,表示他的性障,除得非常的不彻底,要好好去消除,否则是无法遍全身的。所以从这边就可以了解,你只要把欲界的男女贪断除了,你就可以发起初禅了。所以从这边就可以告诉我们:阿含解脱道里面,有证初禅的凡夫,没有不证初禅的三果人。
所以从这边也可以了解,如果有人主张:“(藏传佛教)两性交合的这个当中,可以证声闻菩提,可以证缘觉菩提乃至证佛菩提。”你就知道那是大妄语,而且是误导众生非常严重的(因为乐空双运是无法断除三缚结的,而且是增长我见、增长欲界爱的)。既然你已经发起初禅,因为发起初禅,与欲界的第六天很接近,天魔就可以来干扰你!那天魔为什么要来干扰你?就是要让你退回欲界,为他所掌控。你了知了这个道理以后,你不管他,他就无能为力了,也就不会再来干扰你了(若是在乐空双运的境界中,天魔是绝对不会来干扰的,因为这是欲界境界,而且是在天魔所掌控的欲界境界中)。
(讲完三果所断三缚结与断贪)接下来讲嗔。嗔有欲界嗔、色界嗔,欲界嗔里面有口行、意行以及身行的嗔;你了知了这个道理,就要把它断除。那色界嗔呢,因为色界里面没有身行口行的嗔,可是还有意行的嗔,你还是要把它断除。接下来就谈三缚结,这里面的三缚结,跟三果的三缚结,跟初果的三缚结,里面讲的内容有一点不一样。初果所讲的三缚结,是在断欲界里面的部分,那三果呢,是断色界的部分。那我们就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来谈好了,我见对于色界的意识觉知心当作是真实我,了知是虚妄,把它断除了,也了知了色界里面的天身高广庄严声音微妙,以及有微细的乐触,那也是虚妄的,那把它断除了,所以(色界)身见也断了。那既然身见也断了,他就因为能够接受这个事实,所以疑见就断了;如果他不能接受,(色界)疑见还是具足的。然后他把这个疑见断了以后,去检择诸方大师:他到底有没有把这个断除?到底里面所说的法,对于五下分结有没有断除?他就很清楚而且不会怀疑,了知了这个道理,他就把疑见断了。疑见断了,他也了知了要证三果所施设的不如理作意的戒禁,与证三果无关,了知了这个道理以后,他就把它断除了。断除了以后,他就成为三果人了,成为三果以后,他就可以去色界里面究竟解脱。
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我们要说明一下:我们知道在欲界里面,有声闻的初果、二果,在色界里面有声闻的三果人;也就是说,在欲界跟色界里面还有佛弟子,在欲界、色界里面弘扬正法。如果有人主张,只有人间才有佛教,(就是不懂二果与三果人往生后的去处)你就知道他对佛法的架构不如实知,而且把佛法窄化得非常严重,那是严重的误导众生。
好,既然你已经成为三果,接下来你要往四果迈进,你就要去了解:四果所要断的烦恼是什么?四果所要断的烦恼就是五上分结!什么是五上分结?也就是讲的断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首先他了知了色界里面,色身高广庄严声音微妙,有微细的乐触;但它究竟不实在,如果不把它断除,就无法转进无色界。接下来他进入到无色界境界以后,他要观察这无色界里面的意识觉知心还是存在;既然(觉知心还)存在,就是不寂静,要去断除。接下来掉举的部分,因为在无色界里面,只有三界(意根、法尘、意识),还是有意识觉知心存在;既然有意识觉知心存在,就代表他在境界里面(还是)不寂静,他要把它断除,否则无法取证四果的。因为那里面还有意识觉知心存在,也有法尘在。接下来就要谈里面的掉举,掉举里面,还是有意识觉知心存在,也有法尘存在,所以不寂静。
接下来就要断慢。一般人所知的慢,就是讲因人而起慢。因什么起慢?因他色身高广、因为他财富丰饶、种性尊贵等等而起慢。可是声闻佛法所讲的慢,并不是这样子,声闻佛法讲的慢就是讲乐于自我存在,也就是说意识心乐于自我存在而不肯消失,导致轮回三界生死。那我们就以四空定来说明好了,譬如说你到了空无边处,也就是说你心能够觉知十方;既然能够觉知十方,代表你的意识心仍在,我慢也会存在;你要舍,否则无法转进;舍了以后就转进到识无边处。所谓识无边处就是发现到,过去的识种无边、现在的识种无边、未来的识种无边;既然你能够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识种无边,你的意识觉知心还存在,我慢还存在的;接下来你就要把它断除,断除了以后就转进到无所有处,也就是你能够知道那边一无所有。可是知道你一无所有,仍然是有知,不是不知,这还是不寂静,你还是要转进,转进的结果就转到非想非非想定!可是“想”就是知,意思就是说非想非非想处,你还是有知的存在,只是这个知非常微细,是意识不返观而已,它还是不寂静;既然不寂静,你就要把它断除;断除了以后,你就可以(随时)取证无余涅槃。
接下来讲痴,痴里面讲的:你把四空定(境界)当作是涅槃,这就是无明。你为了求证四果所施设的不如理作意的戒禁当作是真实,那也是无明。你就会把它断除,断除了以后,你就成为四果;到四果以后,舍寿就可以取证无余涅槃,至少是慧解脱的阿罗汉。可是你成为慧解脱的阿罗汉,你的习气种子并没有断除,我们就用一个譬如来说:“毕陵伽婆蹉尊者尚慢,毕陵伽婆蹉尊者在佛世是个大阿罗汉,他有一天要过恒河,可是恒河湍急无法过去,佛又告诫不能示现神通,那怎么办?他只好看那恒河神到底是谁?结果他一观察恒河神,原来是她啊!那就跟恒河神讲,就称恒河神为“小婢”:“我要过河,把河水分开。”那恒河神一听到有人叫他,抬头一看,原来是大阿罗汉,怎么可以怠慢!所以就河水分开了,让毕陵伽婆蹉尊者过去了。可是堂堂一个恒河神,却被他呼唤是小婢;小婢就是小奴婢的意思,那当然心有所不甘;有所不甘的结果,他就向佛告状。佛就派人请毕陵伽婆蹉尊者来,问毕陵伽婆蹉尊者:“你有没有跟恒河神说他是小婢?”毕陵伽婆蹉尊者说:“有,我有说!”你看,修到阿罗汉,心多么直;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会像世俗人那么弯弯曲曲。佛接下来就跟毕陵伽婆蹉尊者讲:“你要跟他忏悔。”毕陵伽婆蹉尊者说“好”,他就跟恒河神讲:“小婢、小婢,过来,我跟你忏悔。”大家听了,为之绝倒啊!佛就藉这个因缘来说明:“阿罗汉虽然能够断烦恼的现行,可是却不断习气种子。为什么呢?因为恒河神曾经五百世为毕陵伽婆蹉尊者的奴婢,由于毕陵伽婆蹉尊者使唤惯了,所以习气种子就现行。”也就是告诉我们,阿罗汉仍然有习气种子未除。从这边就可以了解,阿罗汉可以断分段生死,可是却无法断习气种子啊!既然谈到这里,我们要做总结:就是声闻的菩提,是以四圣谛为主旨,以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以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进而观察蕴处界虚妄,了知蕴处界虚妄以后,把三缚结断了,成为初果须陀洹。然后薄贪、嗔、痴之后,就成为二果的斯陀含。断了五下分结,成为三果人,为阿那含。把五上分结断了,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可是四果的阿罗汉,能把烦恼的现行断除,可是习气种子却没有断除。
接下来我们要谈几个正知正见,这几个正知正见是一般人所缺乏的。首先问题一:阿罗汉灭尽五蕴、十八界,入无余涅槃,是不是断灭空?
首先我们用三个方面来说明,佛在世的时候,有许多的阿罗汉,他们知道可以把五阴十八界灭尽了而入无余涅槃;可是灭尽了五阴十八界之后,到底是不是断灭空?他心中会有所怀疑!因为这样缘故就去请问佛,佛就告诉他:“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之后,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所以阿罗汉相信佛语的关系,所以于外无恐惧、于内无恐惧,就把五阴十八界灭尽了,而安心的入无余涅槃。也就是说,意识愿意把自我消失以后,就可以入了无余涅槃。此外我们可以焰摩迦比丘的例子来说明:“在佛世,焰摩迦比丘主张:‘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一切皆无。’后来舍利弗知道以后,就去告诉焰摩迦比丘,扭转他的邪知邪见,后来焰摩迦比丘也证果,后来他也主张:‘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以后,并不是断灭空’。”
接下来我们要谈:很多的佛弟子早晚都诵早晚课,可是却不知道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的境界是什么。譬如说《心经》里面,不是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讲的却是心而不是讲断灭空)由此可知,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因为把五阴十八界灭尽了以后,还有一个《心经》所讲的心存在。这个道理很多人不知道,而且也忽略了。
接下来问题二:慧解脱阿罗汉、俱解脱阿罗汉、三明六通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是否有境界高下可言?我们知道如果你能够证得阿罗汉,至少是慧解脱。什么是慧解脱?就是以智慧得解脱,所以他要待时才能够得解脱。另外还有一种阿罗汉,叫作俱解脱阿罗汉,他不仅是慧解脱,而且有四禅八定(而证得灭尽定),所以随时可以取证无余涅槃。另外一种阿罗汉,叫作三明六通阿罗汉,他不仅是俱解脱,而且是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所以从这边就可以了解,阿罗汉入涅槃是以智慧入涅槃,并不是以禅定入涅槃。禅定可以增上(解脱),并不是(解脱的)主因;可是这是在五阴具足之下,才有境界高下可言。可是一旦你入了无余涅槃以后,(三种阿罗汉的)五阴十八界都灭尽了,还有境界可言吗?显然是没有境界可言。所以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以后,没有境界高下可言。
第三个我们要讲: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到底有没有证涅槃?有没有到彼岸?很多人认为:阿罗汉有证涅槃、有到彼岸。可是我们要用譬喻来说明:“譬如说你从这里到高雄,你必须有五阴具足之下,才可以说你到达高雄。譬如说你要有色阴到高雄了,你也要有觉知心了知了,你也知道你是不是很辛苦,还是很快的到达高雄;或者是说你也已经知道了,确定你已经到高雄,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空间的转移过程,所以你也知道你已经到了高雄。也就是说,你在五阴具足之下,你才有证得涅槃到彼岸;可是一旦你五阴十八界灭除了之后,还有谁到高雄?还有谁证涅槃?还有谁到彼岸?显然是没有!”
因为(声闻解脱是)乐于自我消失,不在三界现行,到底有谁证涅槃、到彼岸?可是佛说他是方便证涅槃到彼岸。所以从这边可以了解: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到底有没有证涅槃、有没有到彼岸?显然是没有!所以从这边就可以了解了。这个正知正见是大家必须要建立的,可是佛来到人间,只是为(传授)声闻菩提吗?还是只为缘觉菩提?不然!佛到人间不是为声闻菩提,也不是为缘觉菩提,是为唯一佛乘!也就是要让大家都能够成佛!那我们用简单的例子,来说佛菩提跟声闻菩提一些差异就好,我们就以三德来说明。
什么是三德?法身德、般若德以及解脱德!菩萨因为参禅的关系,所以一念慧相应而找到了法身,所以就有法身德。因为找到了法身(如来藏),就发起了般若的智慧;这个般若的智慧,可以让他慢慢对二转法轮、三转法轮渐渐通达。接下来以法身的立场,来观待蕴处界真的是虚妄;可是这蕴处界到底从哪里来?是从法身而来。所以由此可知菩萨有三德。可是声闻人呢,他只是把五阴十八界灭尽而已,灭尽了以后,到底这五阴十八界从何而来?他是一无所知,连(所证的)解脱德也并不是得最究竟,更何况他有法身德、有般若德吗?显然是没有!
所以从这边就可以告诉我们:声闻菩提里面,是心小、法小、愿小,佛菩提是法大、心大、愿大!同样的道理,缘觉只是烦恼现行的断除,可是习气种子他没有断除。可是菩萨却不然,不仅把烦恼现行断除了,而且也把习气种子断除了,甚至于把无始无明也断除了(才能成佛)。从这边就可以了解,菩萨的法大、心大、愿大,声闻人里面是法小、心小、愿小!所以佛来人间不是单单为了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而是为了唯一佛乘。所以我在这边呼吁:“声闻的行者,应该要回小向大,这样子才不会辜负佛。佛在人间说法四十九年,为的就是唯一佛乘!”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个单元是由正伟老师讲缘觉菩提的简介,里面内容非常精彩,敬请各位菩萨期待!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 第06-16集 声闻菩提之总相 》 正礼老师
(原标题:如何修证声闻菩提)
 
 
更多>同类禅宗网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