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明心报告  见性  慧开  禅宗公案  话头  默照禅  参公案  公案  明心见性   

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为不同层次的修证

   日期:2018-07-21    
什么是佛法?有人说:佛法就是讲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等。然而佛法不只是这样,因为佛法要分成两个大部分来说,一个部分是解脱道,另外一个部分就是佛菩提道。
什么是解脱道?解脱道就是讲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
那什么叫做佛菩提道?佛菩提道就是生命的实相(即法界根源)的证知;生命的实相讲的就是有情都有的真如与佛性。
有些人也许想:二乘人不是也有菩提嗎?為什么他們不属于佛菩提道呢?这就是说,菩提有三乘的差别: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声闻菩提以及缘觉菩提完全是讲解脱道,也就是说,它告诉我们如何把三界的贪着修除掉,可是这些烦恼要修除之前,必须要见道,见道就是断我见。声闻、缘觉的菩提道是三乘共法。
佛门之内,菩提的意思就是觉悟。然而,觉悟的内涵各有不同,所以分三乘;是故《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因无为法而有差别。觉悟声闻菩提者,即成声闻乘人;觉悟缘觉菩提者,即成缘觉乘人;觉悟佛菩提者,即成贤圣菩萨乃至究竟佛。然而,此中异同,错综复杂,绝非三言两语便可厘清。
1、所得果证高低不同
佛菩提也叫大乘菩提,或叫大菩提。以之能成佛,所以叫佛菩提;成佛時劫久远,自度度他故,所度众生甚多,所以叫大乘菩提;至高无上,究竟无比,不共二乘定性无学,所以叫大菩提;所证函盖二乘菩提,所以叫大菩提。
二乘定性无学所证菩提,为什么不能令其成佛?只能成就阿罗汉果、辟支佛果呢?这是因为二乘菩提所觉悟的智慧,只能成就出离三界分段生死的解脱果,不能成佛,所以不能称为佛菩提。
2、所度众生多寡不同
二乘定性无学舍寿时,必入无余涅盘,十八界俱灭,穷未来际不再受生;只在舍寿前随缘度众,所度众生也只能证二乘菩提,舍寿也入灭度,不能尽未来际度化众生成佛,所度众生出三界者数亦有量,所以说二乘菩提不名大乘菩提。大乘菩萨若得证悟,不论证悟后已否证得有余涅盘,悟后皆必依于大悲之心,发起世世受生不入无余涅盘之大愿,世世自度,亦复如是教人转度有情;如是乃至成佛时,度众无量,故名大乘菩提。一切菩萨成佛后,应身示有灭度而入无余涅盘,然其三十二相庄严报身永不入灭,恒为十方诸地菩萨宣说种智,尽未来际而无穷尽,所度众生其数无量,故称为大乘菩提。
(-----)
3、所证智慧深浅不同
佛菩提具一切智及一切种智,至高无上,故名为大。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
一切种智是指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的智慧,在触证如来藏的基础上,循序修学,历经三贤位的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即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千万法明门);一切种之智慧修证,则断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只带旧种,成佛后不受熏习,称为一切种智;因为初地乃至等觉菩萨的一切种智未,称为道种智。道种智位菩萨只有下品、中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佛地一切种智具足上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及大圆镜智、成所作智,究竟。
一切智之十智乃是解脱果,三乘无学通有;通教三乘有学、无学依此建立果位,显示解脱果修证的位次,所以叫通教。所以说大乘菩萨依此通教解脱果的修证,也分四果四向,不是只有别教五十二位次。一切智之十智具足,乃二乘菩提之极果,无过于阿罗汉与辟支佛的解脱境;三乘无学之无余涅盘皆同一境,无过其上故。所以说二乘菩提乃解脱果,三乘修证俱通此果。
一切种智乃是佛菩提果——大菩提果;只是大乘别教有,不共二乘定性行人。大乘除依通教解脱果显示修证位次之外,还依佛菩提果之修证,区别于通教之外建立五十二阶位之六种菩萨性,即十信凡夫性、十住习种性、十行性种性、十回向道种性、十地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如是菩萨位次,乃依佛菩提果(增上慧学)之修证而建立,如是佛菩提之修证不共二乘,故名别教。
很多人误会佛法,以为修学禅定、不停地打坐就可以出离三界,就可以解脱;但是实际上,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的解脱道都是由于声闻的菩提慧、缘觉的菩提慧而出三界,并不是由于禅定而出三界;这就是说,声闻佛法、缘觉佛法也是要靠智慧才能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可是他们出了三界的生死轮回,仍然不晓得佛菩提是什么?仍然不知道大乘菩萨所证的法界实相,也就是不知道真如与佛性是什么?但菩萨一样可以证得声闻、缘觉菩提而出三界,所以解脱道是三乘与共。
但是在大乘法中,菩萨修学佛菩提,要成就佛地的大菩提果,这个却不共二乘,因为菩提果的是究竟佛地;而佛菩提果之所修证的,全部都属于有情自身的八识心王、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六个无为法。在这些法里面,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这个阿赖耶识又称为如来藏,因为祂含藏着让我们将来成就究竟佛道的功能(也就是种子),所以祂叫做如來藏。藏就是含藏的意思,所以有的祖师说:如来藏中藏如来。因为祂含藏着未来让我们成佛的种子,所以叫如來藏。
4、所修行门內涵不同
声闻乘以从佛闻法而知四圣谛、八正道等理,现观蕴、处、界无我(注:蕴即五蕴、处即十二处:六根和六尘、界即十八界:六根、六尘及六识),出离三界分段生死;缘觉乘以十二因缘法之现观,断除我见与我执,出离三界分段生死;如是声闻、缘觉二乘圣者,所观行者乃是诸法无我(即在三界世俗法的蕴、处、界诸法中现观没有常而不坏的我),所以亲证人无我现观,所观之物件为蕴、处、界诸法,不能及于法界实相心之第八识,也不能知蕴、处、界都从第八识上出生;这是四阿含诸经中可以亲见之正理,而蕴、处、界诸法乃是三界中之世俗法,此等世俗法绝无实我可得,故名无常、苦、空、无我,成就人无我之现观,不能亲证常住不灭之极寂静实我,故称为证得生空真如,不称为已证法空真如。
大乘法之行门内容是胜义谛,为什么称为胜义谛呢?这是因为大乘法的见道,不只是现观世俗谛而已,更进一步,须证世俗谛中所言万法缘起缘灭之因和世俗谛之根源、万法之根源,即如来藏。如果没有胜义谛,则没有世俗谛,所以世俗谛以胜义谛为体。为什么呢?因为世俗谛所观之蕴、处、界等法以及依附于蕴、处、界才有的世俗谛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法,都是从如来藏中生起;如果没有如来藏作为缘起法之体,则无蕴、处、界等法;如果没有蕴、处、界等法,则没有世俗谛之二乘菩提等万法缘灭正理,所以说世俗谛依于蕴、处、界而有,蕴、处、界则依如来藏而有,所以说一切法即如来藏,所以说世俗谛之二乘菩提以大乘胜义谛为理体。
5、所修行门道次第不同
欲成佛道者,须证佛菩提道及解脱道。证解脱道者,在于断除我见及我执等烦恼,不因观想成佛之法而得成办;证佛菩提道者,在于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因此而起般若总相智,再由此般若之总相智,进修般若之别相智,由于通达般若之别相智的缘故,即可据以进修一切种智。未具足一切种智之前,称为道种智,即是地上菩萨之般若慧;若得具足般若之一切种智,即成究竟佛道。如是能得三身具足,如是进修次第之内涵,方是真正成佛之道。
声闻禅是由现观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虚妄着手,是从蕴、处、界之空相观行着手,由此而分证初果乃至四果断尽我见、我执而入无余涅盘。然而,大乘通教菩萨也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之分证(详见《大般涅盘经》卷三十六),别教菩萨则是用参禅方式而找到如来藏,是从触证如来藏识着手,再以证得如来藏空性的体性来反观自他有情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是虚妄,也就是找到空性如来藏后,反观如来藏所现一切法是空相、是虚妄的,由此而断我见或我执,而证声闻教、通教之初果至四果之圣果。
大乘的无我观不同于二乘的无我观。一个是从法界实相修证所得的人无我观、法无我观,然后再回头来观察我们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无常、无我、缘起性空;可是,二乘人只能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去观察缘起性空与无我,他无法观察法界实相的无我观,也无法在蕴、处、界的法无我上作深细的现观。所以大乘的无我观是具足人无我与法无我的现观,兼含世俗谛与法界实相的胜义谛;二乘的无我观只在现象界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上面作观行、去作人无我的观行,或作蕴处界的法无我的粗相的观行,但是永远不能触及法界实相心,不能触及第一义谛,这是大乘与二乘法所作无我观的最大差异的地方。
所以二乘阿罗汉只能证得解脱果,无法得到大菩提果,他只得到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所证的是解脱果。可是大乘法的修行,到最后,不但证得二乘所证的声闻菩提、缘觉菩提的解脱果,也证得佛地的大菩提果,这是大乘与二乘修证无我法之所以差异的地方。
所以,佛法可以概纳为二大类:第一类是解脱道的智慧;第二类是大乘的无生忍、无生法忍,也就是真如与佛性的智慧。而这个真如与佛性的智慧又把它分成二部分来说:一、在总相与别相上说二转的般若空,般若空是讲真心空性,不是讲蕴处界空相;二、到了三转法轮的时候,再从别相上来说明一切种智,也就是唯识的百法、千法、万亿法明门,就是如来藏系的经典,这是三转法轮所说的法。修学三转法轮的法,能使你从破参明心七住位进入到初地,在一生当中完成;这个是函盖二乘法的解脱道在里头,而这个大乘菩提不是二乘人所能知道的,它唯大乘所有,不共二乘,所以叫别教。
综而言之,解脱道和佛菩提道就是全部的佛法。如果有因缘,一生到四生很精进的用功修行,可以圆证解脱道;可是佛菩提道呢?要历经三大无量数劫才能圆成,所以佛菩提道甚深极甚深,一般众生可以说很少有机会可以听闻,更别说修证了。
 

(原标题: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为不同层次的修证)
 
 
更多>同类禅宗网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