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明心报告  慧开  见性  禅宗公案  话头  参公案  默照禅  公案  明心见性   

具足十信位,初发菩提心

   日期:2018-07-21    
在上一次的节目当中,我们说明了认识三宝的真实义。今天,我们继续谈世间凡夫如何能进入到佛法十信位的修行——具足对佛教三宝及佛法的信心。
我们在前面几集当中说明了,如果一位有情他具足了人天善法,能够孝养父母,无论是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或是房舍、财宝,他都能够尽心地供养,并且还能够经常地恭敬、礼拜、尊重、赞叹;除此之外,也同样能够奉事师长,除了四事供养之外,也能尊重赞叹恭敬礼拜,并且奉行师长良善的教导;对于妻子、儿女、眷属也能够供给衣服、饮食等等,以及打扮庄严的饰品;如果遇到善知识善友的话,也能够随分随力的布施、供养,并且恭敬礼拜、赞叹请法。能够经常像这样子做的人,一定是已经三业端正的人,那么他的财富以及寿命就都会不断地增长,而具足进入佛道中修学的福德资粮。如果加上对佛法僧三宝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听闻了佛菩萨或者善知识的教导,接受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的正理,并且已经了解到,只有佛菩提成佛之道才是世间最究竟无上的正道,那么,他就会乐于进入到佛门中成为佛,开始修学十信位的初信位,来修集对佛法以及三宝的信心。
在《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有开示十信位所应该学习具备的十种心,也就是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以及愿心等十种心。
十信位修行需要多长的时间,则是要看众生心性的状况。善根好的,要一劫或二劫就能够满足;善根差一些的,就会不断地进进退退,时间拉得很长,最差的要一万大劫才能够满足十信位。如果十信位修学的话,就能够发起大菩提心,开始努力修学六度万行,发愿成佛,而成为初发菩提心的菩萨。
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当中有偈语说:菩萨初发意,直心大功德,于佛及法僧,深起清净信,信敬三宝故,能发菩提心。(《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
我们曾在第一集当中说过,如果一位佛,他能够勇于发大菩提心,乐于在三界火宅之中,以三大无量数劫的久远修行来自度度他,共同求得究竟无上佛果的有情,我们就可以称他为菩萨。佛陀也在《优婆塞戒经》中说,发菩提心故名菩萨。可以见得,能够发起成佛的大菩提心才能够称为是菩萨。而在初发菩提心开始修学佛道之前的十信位中,基本上是不够资格称作是菩萨的,只是具足凡夫异生性的佛,最多只能称为是假名菩萨、名字菩萨。即使是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其实也都还是属于新学的凡夫菩萨;一直要到般若正观现前,成为位不退的七住位菩萨,才能称为是久学菩萨。但是,才刚进入初信位,仍然贪着世间五欲之乐的假名菩萨,和经过一劫乃至万劫努力修学,十信位具足、不贪着世间乐,已经能深心发意的初发心菩萨,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非常的大了。
例如,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云何名新发意?答曰:新学菩萨有二种:一者、深心着世间乐,软心发意;二者、深心发意,不着世间乐。软心发意者,佛不以为发心;深心发意者,乃名为发心。】(《大智度论》卷九十六)就是在说明这个道理。
但是正信的佛,至少都已经能够正确的认识到深着世乐的过患,了解只有佛道才是能够究竟出离的安乐之道,所以才愿意逐步远离对世间欲乐的贪爱。如果有人是因为听别人说修学佛法将来可以享受到世间最美妙的男女欲乐,因此才来修学佛法的话,那么他最初的发意、发心就不清净,将来就必定会走入邪道邪法去,而得到三恶道的苦果,离佛道越来越远。
所以,正信的佛在十信位的修学之中,就必定会由原本的贪着世间五欲之乐,而逐渐去除对世间五欲乐的贪爱,这同时也可以检验一位菩萨是不是已经满足十信位了。如果有一位菩萨,仍然非常贪着于世间五欲之乐,完全没有办法舍离的话,那么可能就显示,他还没有满足十信位的修学。
前面说过,十信位所要学习具备的,第一个就是所谓的信心。这个初信位要具有的信心,就是前面所谈的,我们必须要相信,因为有如来藏,所以有三世轮回,有善恶因果;除此之外,还要相信有佛地究竟无上胜妙的功德;而且,佛菩萨都会无时无刻地护念着我们,指引我们依循着正理,一步一步的往上修进。这就是所谓的信佛。并且我们还要相信,确实有能出离三界的法,确实有能够探究一切众生都具有的真心佛性的法,这些就是所谓的相信佛陀。并且除了佛跟法之外,我们还要相信,诸佛菩萨会在这个世界帮我们安排适当的善知识,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会有善知识传授佛教给我们,这就是要相信有大乘胜义僧宝的存在。
所以,在十信位中培植第一个信心的部分,我们要透过听闻以及思惟简择,直到能够深信有三世轮回,有善恶因果以及大乘三宝的真实义理。
如果我们已经如第五集中所说,对于三宝的真实义有了正确的认识,也已经对于佛法僧三宝发起了清净信,明了一切世间法中,只有三宝才能帮助自己去除三障烦恼,得到涅槃真实解脱,那么很自然的就会乐于归依三宝了。譬如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说:
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优婆塞戒经》卷五)
我们也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来检验一个人是不是真心的归依三宝。如果是真心归依的话,在归依佛之后,他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自在天等等的外道天神;当他归依法之后,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外道的经典;当他归依僧之后,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外道邪师。当一位菩萨能够以至诚心发起这样的誓愿,并且如法受持三归依之后,那么就成了佛门四众之一的优婆塞、优婆夷,或者是比丘、比丘尼了。
在,有许多人自称为是佛,但是他们除了受持佛教的三归依之外,另外同时也经常祈求其他的许多神明;他们认为有拜有保佑,拜越多的神明就越能够得到神明的保佑,这样子他会觉得比较安心。但这其实就表示,这些人都还是属于民间信仰的层次,因为他们对佛教三宝还没有正确的认识,还没有办法对于佛教三宝发起清净信。所以,即使在表相上已经受了三归依,但其实这并不能算是具有清净信的佛;那么他们也就一定没有办法安忍在佛菩提道上来修学。基本上,这样的人并不能够称作是佛,当然也就更称不上是一位菩萨了。
另外,我们在第五集当中有说明了,无论是佛宝、法宝还是僧宝的根本,所指的就是一切众生都有的自心如来藏;所以,除了归依佛法僧三宝之外,我们还应该要了解所谓的三自归,其实还要归依于自身的如来藏。
在佛世,除了受三归依成为佛之外,同时还要随分的受持五戒。这是因为受五戒的话,是发起誓愿对于一切的有情都不造作杀盗淫妄等等恶业,所以能够让一切众生都对你远离了五种的怖畏。而在一切的布施当中无畏施是最为第一的,因此持守了五戒,也就称为是五大施。而且持五戒的人,可以不再入三恶道受长劫的恶报;另外,每受一戒又有五位善神来守护,所以说持五戒的功德非常的大。
我们前面提到,菩萨之前在修学人天善法的时候,就已经修学了五戒十善。那么,为什么归依三宝之后还要再受五戒呢?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有解释说:归依三宝之后再受五戒的话,因为是依于世尊所开示的第一义正理,所以这时候五戒就称为第一义戒;而如果没有依于三宝来受戒的话,因为是依于世间凡夫的杂染妄想来受戒,所以就只能称为世间戒,那么就会有根本不净、受已不净、庄严不净、觉观不净、念心不净以及果报不净等等的六种不净。所以,依于三宝而受的第一义戒与世间戒,这两者之间的福德差异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在受三归依的同时,最好也要再随分受持五戒。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第二信位,就是要成就所谓的念心。所谓念,是指对一件事情能够忆持不忘,就是我们要时时忆念着善知识教导我们的善法以及,要持续不断的安住在法上。这个念又可以用六念来作说明,六念的前三个就是忆念三宝——念佛、念法以及念僧;除此之外,另外还要念施、念戒、念天,也就是要经常忆念着要布施、要持五戒、要修十善业道,并且应该要自我期勉:生生世世都不忘记修行成佛的大目标。这就是念心。
佛陀教导我们说,如果能够以至诚心来修学念佛,当我们遭遇到种种恶劣不清净的因缘的时候,就能够远离这些境界,并且增长慈悲以及智慧。所以,我们在究竟成佛之前,都应该时时要记着念佛而不间断。
有许多佛觉得,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净念相继非常的困难。在这方面,正觉同修会的平实导师所倡导的无相念佛,有非常详细的修学次第,很容易就可以上手,而且能够让修学的人具备动中定的功夫,可以不受外境影响而失念,所以是非常殊胜而且很受用的念佛法门,非常适合忙碌的现代人来修学。
另外,佛陀又教导我们说,念佛、念法、念僧是智慧庄严,念施、念戒、念天则是福德庄严;如果能够具足福德以及智慧的话,就能够庄严自己以及一切众生,所以我们应该要修学这六念法。
再来谈到第三信位,是要成就精进心。也就是,随着对三宝,对因果,以及对佛道的正确认识,信心会不断地增长,所以会逐渐产生要持续不断地在佛教上修行的精进心。除了行善去恶之外,还要更进一步去了解:什么是无漏的清净业?更要知道,净业是要在将来有了断我见的智慧之后,才能够真正做到的,所以会在心中种下要去追求断我见的解脱智慧的清净种子。这就是第三个——精进心。
第四信位是要成就出世间法的智慧心。慧心就是我们在听闻、熏习大乘佛教法义之后,能够加以思惟简择,并且作出正确的抉择,这就叫作慧心。因为佛教非常强调的是智信而不是迷信,就是要求大家在听闻正理之后,要能够如理作意,要仔细地思惟整理之后,才作出正确的抉择,这样才能成就真实的智慧。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绝大多数的学佛人都非常缺乏简择的慧心,大都仅凭着表相的排场或是直觉,就跟着感觉走,完全不去了解这位法师或者善知识所说的法到底正不正确。这就表示这些人的慧心是不具足的,他们还没有完成十信位中关于慧心的修学。
第五信位是要成就定心。但是这里所讲的定心,并不是专门指禅定的定,而是于事、于理、于义能够心得决定——确定不疑的意思。也就是要对佛道的正理以及正修行,能够心得决定;因此,可以摄心在正道之上,一心寂定、相应不散,而不会犹豫不决,被邪知邪见所动摇。所以这个定跟慧是息息相关的。有许多学佛人没有经过慧心的正确简择,仅凭着直觉,就死心塌地的对某个教派、道场或者法师认定不移、打死不改!我们不可以因此说:他这个样子是成就了十信位中的定心。而只能够说:他的我见、我执烦恼十分的深重!关于这一点,大家可是要分别清楚才好。
上面所说明的十信位中,所要修学的前五心——也就是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以及定心,其实也就是 世尊在三十七菩提分法当中所说的五根以及五力。当这五心逐渐坚定,也就是相信依于自心如来藏,并且在诸佛菩萨的护念以及教导之下,确实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逐渐生起了大作用力;将来在十信位满心的时候,就能够初次的发起大菩提心,并且发愿朝向佛菩提道来迈进。譬如,世尊在《杂阿含经》当中有过这样子的开示: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何等为信根?若圣于如来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是名信根;何等为精进根?于如来发菩提心所起精进方便,是名精进根;何等念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念根;何等为定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何等为慧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杂阿含经》卷26)所以从上面 世尊的开示,我们知道,这五根都是要让我们依于如来藏心,而去努力培植对佛菩提具足正信乃至正慧,而逐渐具足发起菩提心的因缘。
接下来,第六信位叫作不退心。所谓不退心,在佛教的修证上有很多种的说法,比方说: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等等。而这里的不退心,指的是信不退。是说,在前五心——也就是对于佛教三宝、对成佛之道的信、进、念、定、慧等五根具足了,不会再退回到外道法去。我们看到有极少数的佛,退心到一神教等外道中,那我们就可以确定,他的信等五根是还没有具足的。
再来是,第七信位叫作回向心。到回向心的时候,是说因为对佛菩提道已经能够信心坚定不退,原本是一直积极在世间五欲上用心,到了这个时候,就能够回转过来——心向佛道;而在善法上所作的福德,也就会心心念念、坚定的回向给佛菩提;这就是对佛菩提具足了回向心。

(原标题:具足十信位,初发菩提心)
 
 
更多>同类禅宗网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