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明心报告  见性  慧开  禅宗公案  话头  默照禅  参公案  公案  明心见性   

禅宗:沩仰宗

   日期:2023-08-01    
在禅宗五家里面,沩仰宗是最早的一家,在武宗灭佛之前就存在了。他的开创者是沩山灵柘和仰山慧寂。
由于此宗的开创者灵祐和他的弟子慧寂先后在潭州的沩山(在今湖南省宁乡县西)、袁州的仰山(在今江西省宜春县南)举扬一家的宗风,后世就称它为沩仰宗。
沩山灵祐禅师(771~853)唐代僧。为沩仰宗初祖。
沩仰宗创立并兴盛于晚唐五代,在五家中开宗最先,前后传承约一百五十年,进宋后逐渐衰微。沩仰宗的宗风是体用双彰,《五家宗旨纂要》谓:”沩仰家风,父子一荚冬师资唱和,语默不露,明暗交驰,体用双彰。无译员为宗,圆相明之。”
 
灵祐(771~853),是南岳下三世,福州长溪人(今福建霞浦)俗姓赵,十五岁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师出家,在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广究大小乘经律。二十三岁,到江西,参谒百丈怀海,怀海一见就赞许他,于是居参学之首。
有一天,怀海对他说:”汝拨炉中,有火否?”
灵祐拨了一下,说:”无火。”
怀海走下座来亲自去拨,拨到深处,拨出了一点火,便举给灵祐看,说:”此不是火!”
灵祐即大悟礼谢,并陈述他的悟解。
怀海说:”此乃暂时歧路耳!经云: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己物不从他得。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得无法,只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法元自备足,汝今既尔,善自护持!”
因此灵祐得到怀海的启发,悟得他的深机密用。
元和末(820),他遵怀海之嘱,到沩山去开法。沩山极其峻峭,人烟稀少,于是杂在猿猱之间,拿橡栗作食粮。后来山下的居民稍稍知道他,来了许多人帮助他营造起一座寺宇来。
不久遇到了唐武宗(841~846)毁寺逐僧的事件,匆遽间把头裹起充作普通农民。大中初(847),湖南观察使裴休把他迎出来,重到所住的地方,连帅李景让启请朝廷命名同庆寺。裴休去访他,和他问答,深契玄旨,自此禅风大振。
四方来山参问的禅人渐多,于是提倡垦荒开田。当时住下僧众多到一千五百人,法嗣四十余人,而以仰山慧寂、香严智闲为上首。敷扬宗教,凡四十余年,于大中七年敷座怡然而寂。
灵祐的顿悟因缘,是从寻思纯熟,机缘凑泊而发,深得马祖、百丈的”理事如如”之旨。传授给他的弟子慧寂,师弟同以全体显现大用作修养的宗旨。他开示大众说:”从上诸圣,只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泞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
当时有人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
他说:”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汝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道别有法教汝修行趣向。”
又说:”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他的弟子慧寂和他一样,开示大众说:”汝等诸人,各自回光返照,莫记吾言。汝无始劫来,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难顿拔。所以假设方便,夺汝粗识,如将黄叶止啼,有什么是处?”
又说:”我今分明向汝说圣边事,且莫将心凑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实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圣末边事,如今且要识心达本。但得其本不愁其末,他时后日自具去在。若未得本,纵饶将情学他亦不得。汝岂不见沩山和尚云:凡圣情尽,体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
仰山慧寂(814~890),俗姓叶,韶州(今广东省怀集县)人,很小的时候就出家了。仰山和尚一开始是在石霜性空和尚堂下参禅,有一次他听到一个参学的和尚问性空说:”达摩大师从印度到中国来,是想要传达什么样的精神呢?”
性空的回答是:”如果有人掉进井里,你能不用一丝一绳把他救出来,我就回答你。”
这显然引起了仰山的兴趣,他也知道其中肯定隐含着玄机,然而他却无法知晓这里面确切的含义。
后来,他参耽源时,便把这个问题向耽源问了一遍:”怎样才能将这个人从井中救出来呢?”
耽源的回答是:”谁在井中?”
仰山立刻顿有所悟。
一日,耽源将忠国师所传的九十六圆相给仰山,仰山一看便取火烧掉了。过了几天,耽源对他说:”九十六圆相,乃是忠国师从祖上传来,你须善为保存。”
仰山却说:”我已焚之。”
耽源问:”何故焚之?”
仰曰:”用得便可,不可拘执。若必要者,可重绘之。”
遂重绘以呈耽源。
后来他又将这个问题问沩山,沩山叫他:”慧寂!”
仰山立即应道:”我在!”
沩山然后告诉他说:”那人已经出井了。”
仰山晚年常提此事,并说他是从耽源那里得到了佛法的”本体”,而在沩山那里则得到了佛法的”证用”。
一日,仰山问:”如何是佛住处?”
沩山说:”以思无思之妙智,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 ,真佛如如。”
仰山于言下大悟。从此他在沩山门下执侍有十五年之久。他离开老师后住在袁州(今江西宜春一带)的仰山,法席隆盛,接机利物,被许为禅宗的楷模。他的这一派和他的老师一起,被后人称为”沩仰宗”。
沩仰宗是禅宗形成的最早的宗派,也是衰败的最快的禅宗宗派。
 
沩山灵祐的基本思想,是”三种生”说,即把主客观世界分为”想法”、”相生”、”流注 生”。
《人天眼目》卷四记载云:”师谓仰山曰:’吾以镜智为宗要,出三种生。所谓想生、相生、流注生。《楞严经》云:’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正觉?想生即能思相生即所思之心杂乱,相生即所思之境历然,微细流注,俱为尘垢。若能净尽,方得自在。’ ”
其实,沩山三种生,也是灵祐为接引学人证得大圆镜智(即佛智)、达自由无碍境地而设的三种机法。
《人天眼目》卷四载:”后有僧问石佛忠禅师’如何是想生?’忠云:’兔子望月 ‘。’如何是相生?’忠云:’山河大地。”如何是流注生?’忠云:’无间断’。”
石佛忠禅师用最为简洁的禅机妙语概括了”三种生”的意义。具体地讲,”想生”,指主观思维,所谓”想生为尘,识情为垢”。即认为所有”能思之心”都是杂乱染污的”尘垢”,必须远离它们,才能得到解脱。而所谓解脱,也就是发现自己本源常住佛性,”思尽还源,性相常住”。这实际是要求僧侣放弃习惯的思维模式和分别情识的认识能力。
《人天眼目》卷四中,石佛忠禅师颂”想生”云:”密密潜行世莫知,个中已是涉多歧。如灯焰焰空纷扰,急急归来早是迟。”
“相生”,即指”所思之境”,也就是客观世界。沩仰宗强调外在世界不可执著,否则便会妄起争执,不得自在,无法达到对佛法的悟解。石佛忠禅师对此颂曰:”法不孤生仗境生,纤毫未尽遂峥嵘。回光一击便归去,幽梦一开双眼明。”
“流注生”,指心中微细尘垢烦恼不断升起,世间万物均生灭不已,变化无穷。石佛忠禅师对此颂曰:”尘尘声色了无穷,不离如今日用中。金琐玄关轻掣断,故乡归去疾如风。”
总之,”三种生”是沩山灵祐依据《楞严经》而引出的三种障碍佛道的邪恶想法。这三种生 “俱是尘垢;若能净尽,方得自在”,否定和抛弃它们是成佛得”自在”的前提。对此三种生,如能远离和否定,乃至伏断,则能证得圆明之镜智,达到自在的境地。
沩仰宗”三种生”思想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即是”无思”。
当年灵祐至江西,参礼百丈怀海,一日侍立至深夜,百丈说:”你拨炉中有火否?”
师拨了一下说:”无火”。
百丈走下座来亲自去拨,拨到深处,拨出了一点火,便举给灵祐看,说:”此不是火!”
灵祐由是大悟礼谢,并陈述自己的见解。百丈说:”此乃暂时歧路耳!经云: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如忘忽忆,方省已物不从他得。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只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法元自备足。汝今既尔,善自护持!”
因此,灵祐受到百丈的启发,悟得了他的深机妙用。佛性本自具足,只须自我挖掘,自可开发心地,不需于外苦求。
灵祐继承百丈禅法,以无事为宗,他对弟子们说:”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行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只是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泞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
灵祐仅对于自心起念,告诫弟子不要为外界假相所惑。他让侍者唤第一座,第一座来,师云:我唤第一座,汝来作什么?
又让唤院主,院主来,师云:我唤院主,汝来作什么?
所谓第一座、院主,皆是寺院中的职事名称,可以用来泛指任何具有此种身份的人,而一个具体的人,可以用很多类似的名称称谓,因此,禅者不应惑于外在名相而失,其实,得其用而忘其体。
据说,灵祐临终问其门徒说:”老僧死后山下作水牯牛,肋上书云:沩山僧某甲;与么时,唤作水牯牛?唤作沩山僧某甲?”
沩山从此留下”沩山水牯牛”公案。后世禅师参究甚多。云居道膺禅师曾答:”师无异号。”而芭蕉彻禅师则以偈代言:
不是沩山不是牛,一身两号实难酬。离却两头应须道,如何道得出常流。
“沩山水牯牛”公案恰是对沩仰宗”三种生”的具体说明。
灵祐说:”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标签: 禅宗网
 
更多>同类禅宗网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