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法眼宗之祖师,文益要求禅众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法眼”,不能自满于已有的一些所谓“粥饭智慧”。
开宗于南唐金陵清凉大道场的法眼宗,是唐末五代时期禅门五宗之一。所谓五宗,是指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等五家禅风各异的禅宗宗派。与其他四宗皆以开宗之地作为本宗称谓不同,法眼宗之名取自其开创者文益禅师的谥号“大法眼禅师”,这一称谓也直接体现了该宗的禅法主张。
文益禅师俗姓鲁,浙江余杭人。七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其师希觉律师称之为“我门之游、夏也”。后转投漳州罗汉院桂琛和尚门下修习禅法,开悟得道。南唐国主中宗李璟闻文益名,请住锡金陵报恩院,赐号净慧禅师。后又住持南唐最重要的皇家道场——清凉道场,直至圆寂,李璟赐谥为“大法眼禅师”。《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记载,文益住持清凉大道场期间,“师缘被于金陵,三坐大道场,朝夕演旨。时诸方丛林,咸遵风化;异域有慕其法者,涉远而至。玄沙正宗,中兴于江表。”所谓“玄沙正宗”,指玄沙师备之禅法,其上承雪峰义存,下传罗汉桂琛,再传至文益,遂开法眼一宗之禅风。
法眼又称道眼,是指菩萨为度众生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文益之所以被赐谥为“大法眼禅师”,其开创之宗风被称为“法眼宗”,当与文益特别重视“法眼”,即注意正确的禅修方法的获得与传授有关。作为法眼宗之祖师,文益要求禅众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法眼”,不能自满于已有的一些所谓“粥饭智慧”。在他看来,“粥饭智慧”不仅不能度己、度人,而且会误导他人。在文益看来,如果仅凭一些“粥饭智慧”就去给他人传授禅法,只能误导他人,其后果将使自己永陷地狱,不能自拔。文益认为,真正的禅师做眼目之事,需要“先辨邪正,邪正既辨,更要时节分明,又须语带宗眼,机锋酬答,各不相辜。然虽句里无私,亦假言中辨的”。文益如是说,亦如是做,史言“师调机顺物,斥滞磨昏,凡举诸方三昧,或入室呈解,或叩激请益,皆应病与药,随根悟入者,不可胜纪”。可见,文益禅师自己即特别善于因人、因时接引禅众,故得“法眼”之号。
文益认为,获得正确的法眼,需由古圣教旨得开悟:“奉劝且依古圣慈悲门好。他古圣所见诸境,唯见自心,祖师道:‘不是风动幡动,仁者心动。’但且恁么会好,别无亲于亲处也。”当时禅界普遍存在着轻义理、不读教典之习,文益以为这是禅风之一弊。如他在《宗门十规论》中说道:“凡要举扬宗乘,援引教法,须是先明佛意,次契祖心,然后可举而行,较量疏密。或不识义理,只当专守门风,如辄妄有引证,自取讥诮。”文益试图扭转这种风气,故而大力倡导禅众阅读教典,钻研义理,以获得正确的参悟方法。他还作颂曰:“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欲免心中闹,但知看古教。”
文益还要求禅者须将自己的禅修时刻放在当下。文益说:“出家人但随时及节,便得寒即寒,热即热。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古今方便不少。”这一心法正是来自其师罗汉桂琛“若论佛法,一切见成”的教诲,即主张参禅者的注意力应该随时随地指向“现在”与“这里”,强调要时刻关注当下即在之事。不过,受华严宗影响的文益,又将华严圆融思想引进这一禅理之中,主张以心为理,心所缘起之万法为事,认为理在事中,事中含理,理事不二,贵在圆融,故真心体悟之道在于“一切见成”。文益最著名的嗣法弟子德韶禅师进一步发展了“一切见成”之说,认为“佛法现成,一切具足;还同太虚,无欠无余”。以此教诲门下参禅僧众,不必离开世间,随处可以得到开悟。对法眼宗这种独特的禅风,《五家宗旨纂要》总结道:“法眼宗者,则闻者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佛子明之。”
文益禅师的法席在南唐可谓盛极一时,他在金陵清凉院住持期间,法座高升,声名远播域外,高丽道峰山慧炬禅师即承其法嗣。由于受到南唐中宗李璟、后主李煜两代国主推崇,法眼宗发展迅速,一度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宗系,其传布范围也远超南唐的统治区域。例如,文益之首席法嗣德韶禅师在吴越国传法,受到极高礼遇,被尊为国师;慧炬禅师被高丽国王迎回国内,亦被封为国师,法眼宗得以在朝鲜半岛流传。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