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明心报告  见性  慧开  禅宗公案  话头  参公案  默照禅  公案  明心见性   

菩萨优婆塞戒每月一定要有六天受持八关斋戒

   日期:2024-07-18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月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四十里中有处,不能往听,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受招提僧卧具床座,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疑水有虫故便饮之,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崄难之处无伴独行,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独宿尼寺,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讲记 如果受持菩萨优婆塞戒以后,已经准修出家了,却不能每月于六斋日受持八戒斋,不能于月月受八戒斋时供养三宝,这位优婆塞就得到失意罪。意思是说,受持菩萨优婆塞戒,每月至少要有六天,通常是选在六斋日受持八戒而且过午不食,供养三宝,否则就是得失意罪。八戒在这里暂时省略不讲,以免占掉太多时问;受八戒就是近住男所受的八戒,六斋日要受八戒而且过午不食,日已过中就不许再吃食物了,这就是受持八戒斋。一天之中不许违犯八戒,这叫受持八戒斋。受八戒斋时要早上到寺院去受,在那边打坐、经行、打理杂务、出坡;在寺院中受八戒斋时,当天一定要随分供养三宝,总不能去那边吃了三宝早餐、午餐,却不供养三宝;占用了三宝的财物,可是不好消受的,所以应当供养三宝。若在六斋日不能持八戒斋而且供养三宝,就是得失意罪。
受八戒斋的目的,在前面已经讲过,是说菩萨优婆塞戒是为将来兼受比丘戒及大乘菩萨戒作准备的;既然将来想要求受比丘戒,就是想要求证解脱道,就是为将来出家而作准备的;那当然每个月要有六天受八戒斋,这个八关斋戒一定要受。受八关斋戒而在寺院中度过清净的一天,就顺便供养三宝;若不这样作就是得失意罪,若不能每月六日受八戒斋,将来想要受比丘戒也就无法成就了。因为比丘戒规定是日中一食的,每天只在中午吃一餐;在二乘法中,最多是早上过堂以后中午再过堂受食,午后就不许受食了;你若做不到这一项,将来如何出家修行呢?
但在大乘法中则有开缘,所以晚上还可以再吃一餐,这是因为大乘比丘、比丘尼与二乘出家众不同;二乘人出家之后,不为众生做很多事情,不必熬夜为众生做事,所以不需要晚上再吃一餐。他们出家后是以托钵而得到食物的,不必自己辛苦煮饭、炒菜,也不种稻、种菜,什么都不作,就只是课诵、讲经;讲经完了中午受供养,然后就经行、打坐,这样轻松的过一天。可是大乘菩萨不一样,有时甚至为众生忙到晚上十一点、十二点钟了还在作事,早上四点打板时又得起床做事了,所以不能过午不食。如果有人在大乘法中同时兼受比丘戒与菩萨戒,每日为众生忙个没完,却坚持每日都过午不食,我告诉你:他在出家一、二年后就会得胃病,然后身体每天都是病歪歪的,假使寺中分配了职事给他: 某某法师!这件事情请您来做。他可能只剩下微弱的力气回答说: 对不起!我的身体没办法做这件事。胃被饿病了,还能为众生作事吗?所以大乘法中的菩萨们就有开缘:晚餐照样吃,但不称为饮食,而是叫作药石——名为吃药——要把这一顿晚餐如同吃药一样看待,才能长期为众生做事。
你们在寺院中晚斋时不可大声呼唤:某某法师!吃晚饭了!否则鬼神听了会说:你们出家人吃晚饭时也不顺便供养我,竟然都不施食给我。他们心里就不高兴了!所以该说是吃药了。这就是为治疗形枯:那一餐饭菜就是药石。为众生的缘故而必需照顾色身,如果饿病了,还能为众生作什么大事呢?所以大乘中的出家人和二乘中的出家是不同的,依声闻法,受供以后,钵洗过了就经行,然后洗脚打坐去了,他没什么事情了;愈打坐,精神愈好,晚上不必睡多久,精神体力都好得很,所以每日中午一食就够了;但是大乘法不同,菩萨们为众生忙碌死了,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当然晚餐就不能少,不然胃会坏掉,胃坏了就更难吸收营养,五脏六腑也跟着渐渐萎缩,整个人都没精神了还能修行吗?还能利乐众生吗?所以出家人日中一食的规定,在大乘法中是有开缘的;持八戒斋也依个人身体情况来作决定。因此不可以指责说:受出家的声闻戒后,过午应该不食的,某某法师!您怎么还吃晚餐?俗话说: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讲,免得出纰漏。
但若是菩萨优婆塞戒,那就没得通融了!每月一定要有六天受持八关斋戒,在这六天一定过午不食、供养三宝;若是财物不多,就随分供养;财物多,你就多供养一些。若不这样做,这优婆塞就得到失意罪;同样是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四辑)》<受戒品>第十四
 

(原标题:菩萨优婆塞戒每月一定要有六天受持八关斋戒)
 
 
标签: 禅宗网
 
更多>同类禅宗网

推荐排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禅宗  |  网站地图  |  鄂ICP备 2021019967号
禅宗网